- 5.2《大学之道》课件+教案 课件 2 次下载
-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教案 课件 2 次下载
- 6.2《五石之瓠》课件+教案 课件 2 次下载
- 7《兼爱》课件+教案 课件 3 次下载
- 8《大卫·科波菲尔》课件+教案 课件 5 次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优秀课件ppt
展开课题 |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老子》四章 | 课 型 | 新授课 | |||||||
课 时 | 2课时 | |||||||||
教材分析 | 《<老子>四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一篇文章。本篇课文选自《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从“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的方面探究“对待”的关系。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偏执于一方面,如“有”“知人”“胜人”,可是《老子》却总是提醒世人要重视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 学习这篇文章时,要结合《老子》的相关知识及老子的思想主张,体会其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的特点。同时,还要把文章中包含的哲理提炼出来,结合生活经验,看看是否有道理。 | |||||||||
教学目标 | 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 2.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思考老子思想处世的道理及现实意义。 | |||||||||
教学重点 | 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 | |||||||||
教学难点 | 感悟老子的人生智慧,体会其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思想。 | |||||||||
教学过程 |
【课堂导入】 先秦诸子中,有一个人十分神秘,传说他的母亲怀孕八十一年才从腋下生下他。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在周王室担任过守藏室史,后来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四处云游,骑青牛过函谷关时,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便出自此书。——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 |||||||||
教 学 过 程 | 一、文学常识 1.走近老子(观看视频有更全面详细的了解)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2.老子思想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1)《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他认为“道生万物”,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及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都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 (2)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3)在立身处世方面,老子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主张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合理性,但它忽视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4)在政治思想方面,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无为”也就是不妄为。万事万物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人们能够自由自在的生活,最终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其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作品简介 《老子》又称《道德经》,共81章,5000余字,分《道经》、《德经》上下两篇,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多以政治为旨归,被誉为万经之王。
| |||||||||
教 学 过 程 |
二、理解文本 重点字词 课文翻译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中空地方的“ 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器中空地方的“ 无”。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 无”。所以“ 有”( 车子、器皿、屋室) 供人方便利用,正是“ 无”起了作用。 理解内容 1.怎样理解“有”和“无”?对我们有何启示?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器物实体的“有”,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的“无”,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 启示:一般人只注意到了实有的作用,而忽略了空虚的作用。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兼顾双方。 2.试分析本章的论说特点 从世俗的经验展开思辨,用“车毂”等生活实例,直接论说道理。使用对偶句,增强韵味和气势,富有韵律美。 重点字词
| |||||||||
教 学 过 程 | 课文翻译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 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理解内容 1.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不能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方可长久。 2.这一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将自以为是的做法比作是“物或恶之”的“余食赘肉”,点明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重点字词 课文翻译 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理解内容 1.概括这一章蕴含的道理? 应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知晓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不狂妄自负;同时坚定生活信念,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
| |||||||||
教 学 过 程 | 2.概括这一章的特点。 运用对偶句和排比,增强气势,层层递进。 重点字词 课文翻译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 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 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 |||||||||
教 学 过 程 | 划分层次: 壹(开头到治之于未乱):善于把握先兆 贰(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叁(为者败之到故无失):无为而治 肆(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从始至终保持谨慎 伍(是以圣人欲不欲到最后):不妄动、不妄为 理解内容 1.概括这一章蕴含的道理? 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以“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事业。 2.概括这一章的特点。 使用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运用排比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 情景默写 (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2)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3)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 |||||||||
教 学 过 程 | (4)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5)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6)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三、深入探究 1.写作特色 ①善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以生活现象举例说理,概括抽象道理。如用 “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相依相生。 ②善用逆向思维。 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 ③善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 2.合作探究 (1)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 儒家: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注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侧重人道。 道家: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摆脱出世入世的束缚,注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侧重天道。 儒家思想中超然通达的一面: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道家思想中积极用世的一面: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从“儒道互补”看“钗黛合一” 宝钗似乎是一个儒家人物,谨言慎行、积极进取,近乎 “圣人”;而黛玉更像一个道家人物,自然率真、灵动飘逸, 婉若“仙子”。前者是主流、正统, 因此为“(蘅芜)君”;后者为辅助,因此为“(潇湘)妃(子)”。 中国古代士大夫最初总是希望能够“学而优则仕”,有一番作为;当理想受挫、 | |||||||||
教 学 过 程 | 四顾茫然时,便思退隐,寄情山水。 3.现实意义 在求知、为人、处世等方面,我们怎样去实践“儒道互补”呢? “有所为有所不为”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观看视频,了解道家和儒家在道德观上的本质区别。
四、课堂延伸 1.思辨对比 《老子》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是否相同? ①两者思想相同。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只有从小处开始积累,才能完成大事。荀子《劝学》中“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强调从小处积累的重要性。 ②两者结论不同。 老子主张“无为”“无执”,强调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树立信心,坚定意志,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某件事。 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主张。 2.素材积累 1.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4.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 5.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6.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8.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 |||||||||
高中人教统编版6.1《老子》四章优秀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6.1《老子》四章优秀课件ppt,共42页。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教学课件ppt,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介绍,文体知识,道德经,论证思路是什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课堂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课堂教学课件ppt,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思想主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