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高教版(中职)拓展模块二十六 六国论/苏洵公开课教学设计
展开江苏省南华职业高级中学
课题序号 |
| 授课班级 | 06大专( )班 | 周期 |
|
授课课时 | 2 | 授课形式 | 串 讲 法 | ||
授课章节名 称 | 六国论 | ||||
使用教具 |
| ||||
教 学 目 的 | 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 3、能背诵部分段落,并准确地翻译重点语句和语段; | ||||
教学重点 |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 | ||||
教学难点 | 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 ||||
更新、补充、删节内 容 | 补充其他作家关于六国灭亡的见解。 | ||||
课外作业 | 生字词文化常识识记积累; | ||||
教 学 后 记 |
|
教 案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六国论
一、作者简介。 (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八大家 ”)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
二、解题: 1、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2、战国七雄地图(见课本) 3、文体: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史论。
三、写作背景: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
四、整体把握: 速读课文,感知文体和文章内容,并梳理结构脉络 明确: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第一部分(第一、二节),提出论点,并作理性分析,从“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论证论点。 第二部分(第三、四节),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 第三部分(第五、六节)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
|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
导入新课 (5’) |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
(7’) 教授新知
教师讲解 学生记忆
(8’)
朗读法 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 (20’) 朗读 讨论 思考
(10’) | 二、作者简介。 (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八大家 ”)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 三、解题: 1、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2、战国七雄地图(见课本) 3、文体: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史论。 四、写作背景: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 五、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率( )赂( )秦耶 暴( )霜露思厥 ( )先祖父 与( )嬴 洎( )牧以谗诛 为( )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六、整体把握:速读课文,感知文体和文章内容,并梳理结构脉络 明确: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 |
教师分析 讲解
(10’) 学生聆听 笔记
(10’)
提问
思考
回答 (15’) 点评 明确
笔记
| 第一部分(第一、二节),提出论点,并作理性分析,从“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论证论点。 第二部分(第三、四节),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 第三部分(第五、六节)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 七、文本研读,第一部分 (1)文段分析:①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本部分从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B 不赂者以赂者丧。 ③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2)文段分析:①这两段文字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明确: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 ②用一句话概括第3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③本段怎样论述赂秦的危害?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本节先总述秦国在攻取之外,接受韩、魏、楚献地的情况:“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后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比战胜所得要大百倍,而三国赂秦所失比战败所失也要大百倍,可见赂秦带来的损失之大。再具体形象地描述赂秦者是怎样陷入“力亏”的境地“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写“奉之弥繁”“得一夕安寝”以后,秦兵又至的逼人情势,这样就自然地引出结论,揭示以地事秦的危害和必然后果。对比论证的方法。
| |
本课小结 (3’) |
归纳本节课教学要点: 作者作品,写作背景,段落结构,文言知识等 | |
布置作业 (2’) |
生字词文化常识识记积累 | |
高教版(中职)拓展模块二十七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优秀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教版(中职)拓展模块二十七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优秀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课文分析,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教版(中职)拓展模块十一 祝福/鲁迅获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教版(中职)拓展模块十一 祝福/鲁迅获奖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小说常识,小说阅读步骤,倾听课文示范录音,积累字词,布置作业,关于祥林嫂的反抗精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拓展模块六 过秦论(上)/贾谊优质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拓展模块六 过秦论(上)/贾谊优质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设疑自探,解疑合探,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