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04《咏雪》比较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

    04《咏雪》比较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第1页
    04《咏雪》比较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第2页
    04《咏雪》比较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第3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咏雪优秀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咏雪优秀同步达标检测题,共25页。
    04 《咏雪》比较阅读
    (一)选择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谢玄①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②。太傅_______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
    (选自《世说新语·假谲》)
    【注释】①谢玄,谢安侄子。②覆手:手巾之类的物件
    1.下列哪个选项中的加点字适合放在乙文横线处(   )
    A.策之不以其道 B.讲论文义
    C.安陵君其许寡人 D.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B.甲文“公大笑乐”一句,没有直接言明对两个比喻的评价,表达含蓄,意蕴丰富。
    C.“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个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D.乙文连用“赌”“得”“烧”等动词刻画谢太傅欺骗孩子的虚伪狡诈形象。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乃谲与赌,得即烧之。

    4.谢安的夫人曾问谢安:“怎么从来没有见您教导过儿侄们?”,对于谢夫人的质疑,请结合甲乙文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D 2.D 3.(1)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2)(谢太傅)于是假装和他打赌,赢得(或得到)后就烧掉它们。 4.示例:①我不认同谢公夫人的质疑。②甲文谢太傅和儿侄们一起“讲论文义”,在看似不经意的一问中激发小辈即景赋诗的雅兴,并以“大笑乐”的方式委婉肯定小辈们的表现,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③乙文谢太傅看到谢玄沉迷紫罗香囊、覆手等装扮,巧妙地以打赌的方式引导他舍弃这些器物而不伤害他的情绪。④从甲乙两文中可见,谢太傅非常有教育智慧,他将自己的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在平常的点滴小事中教育孩子,以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解析】1.从“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可知,谢安对儿子“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这件事感到忧虑,又不想伤他的心。所以就假装跟他对赌,一旦赢了他就马上拿来烧掉。这里应该填写“担心、忧虑”等词语。
    A.策:动词,鞭打;
    B.讲论:讲解讨论;
    C.许:答应;
    D.患:担心;
    故选D。
    2.D.“刻画谢太傅欺骗孩子的虚伪狡诈形象”理解错误。面对着儿子的不良习惯,谢安担心直接指出会伤的孩子的心,就假装跟他对赌,一旦赢了他就马上拿来烧掉,这样巧妙地解决难题,可见其教子有术,用心良苦。而不是虚伪狡诈。
    故选D。
    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1)未若:不如。因:趁、乘。
    (2)谲:假装;得:得到,这里指赢了(赌);之,它,指“紫罗香囊”。
    4.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可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谢公夫人的质疑。
    从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知,谢太傅还是注意对孩子们的知识教育的,在传授儒家文化知识的同时自然免不了有思想道德教育;从“公大笑”即面对孩子们的回答其大笑的表现可知,他的赞美、褒扬之情尽在其中,有对回答好的兄女的表扬,也暗含着对回答不好的兄子胡儿的鼓励,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既给孩子们保留面子,又直到引领和教育作用。
    从乙文“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可知,面对着儿子的不良习惯,谢安担心直接指出会伤的孩子的心,就假装跟他对赌,一旦赢了他就马上拿来烧掉,这样巧妙地以打赌的方式引导他舍弃这些器物而不伤害他的感情,可见其教子有术,用心良苦。
    综上所述,谢太傅有教育智慧,注意从平常小事中去引导教育孩子。
    【参考译文】
    【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谢玄年轻时喜欢佩戴紫罗香囊,挂着手巾。谢安对这件事感到忧虑,又不想伤他的心,就假装跟他对赌,一旦赢了他就马上拿来烧掉。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
    【乙】
    黄琬①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②太守。建和③元年正月日食④,京师不见⑤而琼以状闻。太后诏⑥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⑦?”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选自《后汉书·黄琬传》)
    【注释】①黄琬:东汉末大臣。②魏郡:古郡名。③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④食:同“蚀”,侵蚀。⑤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⑥诏:皇帝的命令。⑦初:一开始,刚刚。
    5.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俄而雪骤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为魏郡太守
    (4)即以其言应诏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7.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A.俄而雪骤 B.黄琬幼而慧
    C.学而不思则罔 D.而深奇爱之
    8.下面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通过写谢家子弟咏雪的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
    B.甲文中谢道韫用柳絮比喻白雪,突出雪的洁白和轻盈。
    C.乙文中的黄琬用初月类比日食,形象说明了日食的形状,表现出他聪慧的才思。
    D.乙文中黄琬父亲黄琼按照黄琬说的回答皇后,并更加喜爱他。

    【答案】5. 急 趁、乘 担任 回答 6.(1)(白雪纷纷的样子)跟把盐撒到空中大体可以相比。(2)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月亮刚出来的样子呢? 7.C 8.D
    【解析】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俄而雪骤:不久,雪下大了。骤,急。
    (2)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漫天飞舞。因,趁,乘。
    (3)为魏郡太守 :担任魏郡太守。为,担任。
    (4)即以其言应诏:立刻用黄琬的话回答太后的询问。应,回答。
    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差,大概。可,可以。拟,比拟。(2)何,为什么。言,说。余,余下的。如,好像。
    7.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例句:而,连词,表转折,却。
    A.助词;
    B.连词,表承接,理解为就;
    C.连词,表转折,却;
    D.连词,表因果,因而;
    故选C。
    8.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可知,魏琼是黄琬的祖父,不是父亲,结合“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可知,回答的是太后,不是皇后,故D错误,选D。
    【点睛】译文:
    (乙)黄琬从小就聪明。祖父黄琼,早年担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里发生日食,京城看不见(日食)的情况,黄琼把听到的情况报告给朝廷。太后下令问日食情况,黄琼思考如何回复太后,可不知道当时的情况。黄琬当时七岁,在祖父身旁,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月亮刚出来的样子?”黄琼大为惊讶,立刻用黄琬的话回答太后的询问,觉得黄琬与众不同并十分喜爱他。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咏雪》)
    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与儿女讲论文义
    (3)即公大兄无奕女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乙】
    黄琬①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②太守。建和元年③正月日食④,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⑤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后琼为司徒琬以公孙拜童子郎辞病不就知名京师。
    (节选自《后汉书·黄琬传》)
    【注】①黄琬:东汉末大臣。②魏郡:古郡名。③建和元年:汉桓帝年号,即公元147年。④食:同“蚀”,侵蚀。⑤诏:皇帝的命令。
    1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为魏郡太守
    (2)即以其言应诏
    1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后 琼 为 司 徒 琬 以 公 孙 拜 童 子 郎 辞 病 不 就 知 名 京 师
    13.【甲】文中谢道韫与【乙】文中黄琬的才情分别体现在哪里?



    【答案】9.(1)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文章的义理   (3)就是 10.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11.(1)担任(2)答应 12.后琼为司徒/琬以公孙拜童子郎/辞病不就/知名京师 13.谢道韫以柳絮喻白雪,突出雪花的洁白与轻盈姿态,表现出谢道韫的文学才华。黄琬将日食后的太阳比作一轮弯月,巧妙地用“食之余”回应太后问“食多少”这一问题,表现他聪慧的才思。
    【解析】9.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句意: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文义:文章的义理。
    (3)句意:她就是谢太傅长兄谢无奕的女儿。即:就是。
    10.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俄而:不久,一会;骤:急;欣然:高兴的样子;何所似:像什么呢?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11.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担任魏郡太守。为:担任。
    (2)句意: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报告太后。应:答应。
    12.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后来黄琼担任司徒,黄琬因是他的孙子被授为童子郎,他推辞有病不就职,在京城闻名。
    根据句意可断句为:后琼为司徒/琬以公孙拜童子郎/辞病不就/知名京师。
    13.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甲】“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可知,谢道韫将雪比作柳絮,突出雪花的轻盈洁白,表现出谢道韫的才华;结合【乙】“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可知,太后召见黄琼询问日食情况,黄琬巧妙帮助祖父黄琼作答,得到太后赏识和赞扬。由此体现出黄琬聪明过人的才华。
    【参考译文】
    【乙】黄琬从小就聪明,祖父黄琼,担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报告(朝廷),太后召见他问他情况。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却不知道该如何描述。(当时)年仅七岁的黄琬在旁边,说道:“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就像初升之月呢?”黄琼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报告太后,并且认为黄琬十分与众不同,便十分喜爱他。后来黄琼担任司徒,黄琬因是他的孙子被授为童子郎,他推辞有病不就职,在京城闻名。

    (四)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咏雪》)
    【乙】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①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②家禽。”
    (选自《世说新语·杨氏之子》)
    14.(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 九岁,甚聪惠 孔指以示儿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甲】文中“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妙处。


    (4)【乙】文中写“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有什么作用?


    (5)【甲】【乙】两文都运用 描写,刻画出儿时谢道韫和杨氏之子的 。

    【答案】(1) 文章的义理 急 同“慧”,智慧 指着
    (2)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孔)家的鸟。
    (3)“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雪花”比作“柳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的形态和动态,精彩传神,给人以想象和美感。
    (4)“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一句点明了文章的主要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5) 语言 聪明
    【详解】(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给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文义:文章的义理。
    ②句意:不久,雪下得大了。骤:急。
    ③句意:非常聪明。惠:同“慧”,智慧。
    ④句意: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指:指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第一句重点词:内集,家人一同聚集在屋内;儿女,子侄辈;讲论文义,谈论文章的义理。
    第二句重点词:闻,听说;夫子,旧时对男子的尊称。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赏析。
    “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意思是:不如比作柳絮凭乘风飞舞。谢道韫的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雪花”比作“柳絮”,这个比喻十分传神,因为柳絮呈团状,与雪花相似,漫天飞舞给人以想象和美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的形态和动态;而且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精彩传神,给人以想象和美感,有深刻的意蕴。
    (4)本题考查分析重点句子的作用。
    【乙】文中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的意思是: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这句话点明了本文所说的人物:梁国一户杨姓人家里九岁的儿子;人物的特点:非常聪明。这则文言文通过杨氏子与孔君平的对话,讲述了南北朝时期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中一个聪明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教导我们要学会随机应变,考虑再三,用智慧和勇气解决问题,同时表现了杨氏子的聪明。文章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着这句话来展开叙述的,所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5)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及形象的分析。
    【甲】文中“未若柳絮因风起”,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谢道韫觉得,以盐拟雪固然不错,但没有形容出雪花六瓣,随风飘舞,纷纷扬扬,无边无际的根本特征。于是,针对兄长的原句,她作了大胆的修正:“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想象丰富,体现了谢道韫的聪颖。
    【乙】文“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杨氏之子的回答很妙,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也不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那么孔君平只有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杨梅是君家果”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由此分析,两文都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刻画出儿时谢道韫和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
    【参考译文】
    【乙】: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①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②有何亲?”对曰:“昔先君③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④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⑤,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蹴踖⑥。
    (选自《小时了了》)
    【注释】①诣(yì):到。②仆:谦称。③先君:祖先,与下文“先人”同。④奇:认为他特殊、不寻常。⑤了了:聪明;明白通晓。⑥踧踖(cù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15.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为若柳絮因风起    因往晓之
    B.公大笑乐       不亦乐乎
    C.时李元礼有盛名    年与时驰
    D.人以其语语之    学而时习之
    16.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世说新语笺疏》。《世说新语》是南宋临川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B.【乙】文画线句子的断句为“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C.【甲】文中“俄而雪骤”的“骤’是急的意思;【乙】文“人以其语语之”这句话中的两个“语”字意思相同。
    D.【甲】的“白雪纷纷何所似”和【乙】文的“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都是倒装句。
    17.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语言简练,只用一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便写出了谢家融洽、儒雅的家庭气氛。
    B.【乙】文中“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一句,说明孔文举(即孔融)担忧李元礼不给面子,不得不把上一代的关系说出来。
    C.【甲】通过孩子们作诗来体现水平高下;【乙】文则通过接人待物的反应来体现人物的机敏。
    D.【甲】“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谢道韫的才气。【乙】“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是在座宾客的表现,属于侧面赞誉。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答案】15.B 16.C 17.B 18.(1)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2)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
    【解析】1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
    A.不同。因:趁、乘/于是;
    B.相同。乐:都是“高兴”的意思;
    C.不同。时:当时/时光;
    D.不同。之:代词,他/代词,指学到的知识;
    故选B。
    1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词句理解。
    C.“人以其语语之”意思是:有人把孔融刚才的答话告诉了他。第一个“语”是名词,所说的话;第二个“语”是动词,对……说,告诉。因此这句话中的两个“语”字意思不相同;
    故选C。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B.“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一句,说明到李元礼家做客的都是有才子名流或亲戚,因孔文举(即孔融)年龄小,又不是李家的亲戚,如果实话实说,门人就不会为他通报。这个句子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的作了铺垫,为反映了孔文举的聪明早慧。本项中“孔文举(即孔融)担忧李元礼不给面子,不得不把上一代的关系说出来”分析错误;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内集:把家人聚焦在一起;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文义:文章的义理;
    (2)了了:聪明;明白通晓;佳:有才华。
    【参考译文】
    【乙】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极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到他家拜访的人,只有才子名流和李家的亲戚才能通报进门。孔融到了李家门口,对仆吏说:“我是李先生的亲戚。”仆吏通报后,孔融就坐。李元礼问道:“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我的先君仲尼(孔丘)和你的祖先伯阳(老子)有师生之谊,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家之好呀。”李元礼和宾客们没有不对他的回答感到惊讶的。太中大夫陈韪后到,有人把孔融刚才的答话告诉了他,陈韪不屑地说:“小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答道:“想必您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陈韪顿时窘迫起来。

    (六)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遏①年少时,好著②紫罗香囊,垂覆手③。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④。与赌,得即烧之。
    (选自《世说新语·假谲》)
    【注释】①谢遏:谢玄,谢太傅的侄儿。②著(zhuó):穿戴。③覆手:手巾之类的物件,与前文的“紫罗香囊”均为女子常用物件。④谲(jué):欺诈。
    19.解释加点的词语。
    (1)公欣然曰     
    (2)未若柳絮因风起
    20.选出对字词的解说有误的一项(   )
    A.根据语境,用组词的方式解释文言字词是理解文言文的一种常用方法。甲文中“撒盐空中差可拟”的“差”字,可以组词为“差不多”。
    B.文言文中“之”作代词是一种常见现象,要根据上文语境去推断其具体指代的内容。乙文中“太傅患之”的“之”指代的是谢遏“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
    C.“即”字的甲骨文字形为“”,本义是“人面对食器靠近去吃东西”,后来引申出“靠近”“立即”等意。两文中“即公大兄无奕女”和“得即烧之”中的“即”都是“靠近”之意。
    21.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

    22.谢太傅十分重视对家族儿女的教育。请结合内容,说说两篇文章中谢太傅是如何教育家族儿女的。



    【答案】19. ……的样子 趁、乘 20.C 21.(1)纷纷的白雪像什么呢?
    (2)大傅对这件事感到忧虑,但不想伤他的心意。 22.【甲】谢太傅随时结合身边的情境来提问;在大雪时问孩子们白雪像什么;【乙】谢太傅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他用打赌的方法使谢遏不能佩戴女子的饰品。
    【解析】1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太傅高兴地说。然:……的样子。
    ②句意为: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而满天飞舞。因:趁、乘。
    2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
    C.甲文中“即公大兄无奕女”中的“即”是“是”的意思,乙文中“得即烧之”中的“即”是“立即”的意思。所以“‘即公大兄无奕女’和‘得即烧之’中的‘即’都是‘靠近’之意”的解说有误;
    故选C。
    2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①纷纷:纷纷扬扬的样子。何:什么。似:像。
    ②患:感到忧虑。欲:想要。意:心意。
    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甲文中谢太傅和儿女们讲论文义时,忽逢下雪,他能抓住契机,即景命题“白雪纷纷何所似?”,让孩子们各抒己见。说明他是一个能结合身边的情境来提问,善于教育子女的家长。
    乙文“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侄子谢玄喜欢佩戴香囊之物,这在当时的贵族青年中很流行,但谢安认为男人脂粉气太重,缺少必要的阳刚之气,会影响孩子的上进心。他期望把谢玄培养成国家栋梁,当然不会容忍侄子的这种习惯。但谢安并不是粗暴地批评、训斥,而是巧妙地以“打赌”的形式来获取谢玄的覆手香囊,而且当面烧毁。由此可见,谢安的道德修养教育乃是启发式教育,是不言之教。这既未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又收到了应有的效果。
    【参考译文】
    乙:谢遏年轻时,喜欢穿戴紫罗香囊,挂着覆手。大傅对这件事感到忧虑,但不想伤他的心意。于是就骗他来,和他赌,把他的香囊赢过来马上烧掉。

    (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谢太傅与人围棋,俄而谢玄①淮上②信至,看书竟③,默然无言,徐④向棋局。客问准上胜败,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有改动)
    注释:①谢玄:谢太傅的侄子。②淮上:这里指水之战。③竟:完毕,终了。④徐:缓慢。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儿女:
    (2)俄而雪骤   骤:
    (3)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
    (4)意色举止   意: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

    25.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胡儿把下雪比作“撒盐空中”,谢太傅更赞赏他的说法。
    B.【甲】文中,从“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看出谢太傅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
    C.【乙】文中的“信”和“书”,与《诫子书》中的“书”同义,皆指“书信”。
    D.【乙】文中,谢太傅得知淝水之战得胜的消息后表现得镇定自若。
    26.你觉得能否用【甲】文中的“公大笑乐”作为【乙】文的结尾?请结合【甲】【乙】两文谢太傅对小辈的态度,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23.(1)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2)骤:急 (3)差:大体 (4)意:神情 24.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而起。 25.A 26.示例一:我觉得可以用“公大笑乐”作为结尾。因为与【甲】文一样,都表现出谢太傅为小辈们的才能感到自豪以及对小辈们不加掩饰的爱。
    示例二:我觉得不可以用“公大笑乐”作为结尾。因为与前文中谢太傅听说胜利的消息后“默然无言”的表现不符,且在客人面前应克制内敛才更符合当时的情景和人物身份。
    【解析】2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跟小辈们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②句意为:一会儿雪下得急了。骤:急。
    ③句意为: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与之)相比。差:大体。
    ④句意为:神色举动。意:神情。
    2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未若:不如,不及。因:乘、趁。
    2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判断。
    A.根据“公大笑乐”可看出谢太傅更倾向于谢道韫的观点。所以“胡儿把下雪比作‘撒盐空中’,谢太傅更赞赏他的说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
    故选A。
    26.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此题为开放题,两种观点皆可成立,关键是答题时要能结合两篇文章中谢太傅的行为来表述理由。
    示例:从甲文中谢太傅为谢道韫回答感到绝妙时的“公大笑乐”,可以看出他对小辈的爱以及为小辈出色表现的自豪,从这一点来看,当他在收到谢玄胜利的书信后,应也会有“大笑乐”的表现。
    示例:从乙文中谢太傅收到书信后的表现“默然无言”来看,他又不会有“大笑乐”的表现,以此突出他为人的内敛、不张扬,也与当时客人在的情景和太傅的身份相符合。
    【参考译文】
    【乙】谢安和客人下围棋,一会儿谢玄从淮水战场上派出的信使到了。谢安看完信,默不作声,又慢慢地下起棋来。客人问他战场上的胜败情况,谢安回答说:“孩子们大破贼兵(即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他说话间,神色、举动和平时没有两样。

    (八)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王戎①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②,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注释] ①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②折枝:压弯了树枝。
    2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白雪纷纷何所似    久之,目似瞑(《狼》)
    B.公大笑乐       不亦乐乎(《论语》)
    C.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夫君子之行(《诫子书》)
    D.取之,信然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陈太丘友期行》)
    2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俄而雪骤。

    (2)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29.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30.【甲】文用“撒盐空中差可拟”和 “柳絮因风起”来比喻“白雪纷纷”,你更喜欢那个比喻?为什么?


    31.你从【乙】文中受到什么启发?



    【答案】27.B 28.(1)不久(一会儿),雪下得急了。
    (2)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29.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30.喜欢“柳絮因风起”:它写出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漫天飞舞的情景,更给人以想象和美感,让人有一种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喜欢“撒盐空中差可拟”:文中提到“骤雪”,“撒盐”的比喻更能描绘出雪下得猛烈密集,雪粒洁白沉重。 31.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不盲从。
    【解析】2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像/副词,好像;
    B.形容词,开心/形容词,高兴,开心;
    C.“王凝之”是人名/结构助词,的;
    D.副词,果真/名词,信用;
    故选B。
    2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
    (1)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速),紧。
    (2)竞:争着。走:跑。取:摘取。之:代词,李子。唯:只。
    2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注意限断两处。
    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旁,却有这么多的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
    “答曰”是回答说,后面是回答的具体内容,故在“曰”后面断句;“树在道旁而多子”是看到的现象,其主语是“树”,“此必苦李”是推论,主语是“此”,故在“此”前面断句。
    故断句: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30.本题考查语句赏析。答题思路:开放性试题,先表达观点,然后从句子形式、内容等角度分许,阐述理由即可。
    “柳絮因风起”:这里把雪花飞舞比成柳絮随风而起,“柳絮”本身是轻盈之物,其随风而起呈现出曲线的美感,这就让本体雪花飘落有了轻盈之美;同时柳絮是春天的景物,把雪花比成柳絮,无形中让冬天有了春天的生机、活力,让人沉浸其中;可以从以上两点来答。
    “撒盐空中差可拟”:这里把雪花飘落比成在空中撒盐,“撒盐”这个喻体一方面能够突出雪花密集、猛烈的特点;同时“撒盐”是给人的感觉是豪爽的、粗狂的,所以其营造的氛围也是更偏豪放一些,是另一种美感;可以结合以上内容陈述理由。
    31.本题考查启示。答题思路:启示一般要从故事里人物的行为出发,从其受到表扬或批评的具体内容来谈。
    结合【乙】文“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可知,王戎成功判断这棵李子树上的李子是苦的,一是观察,看到书上有许多李子,压弯了枝条;二是思考,如此多的李子,就在道旁,却没人摘,必然是有原因的,推测李子应该不好吃。从王戎身上有两点可学习的:一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不盲从。
    【参考译文】
    【甲】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们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起。”谢太傅听了开心地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一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却唯独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旁,却有这么多的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人们一尝,果然是这样。

    (九)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乙)
    卢志①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答曰:“如卿于卢毓、卢珽。”士龙②失色。既出户,谓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③敢尔!”议者疑二陆优劣,谢公④以此定之。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注释】
    ①卢志:字子道,历任成都王左长史、中书监。父亲是魏朝卫尉卿卢珽,祖父是魏朝司空卢毓。陆士衡:陆机,字士衡,历任著作郎、平原内史。父亲是吴国大司马陆抗,祖父是丞相陆逊。何物:什么人。魏晋人重视避讳,不能当面说出对方长辈的名字,直指祖父、父亲名字,最为无礼。②士龙:陆云,字士龙,是陆机的弟弟。③鬼子:骂人用语。④谢公:即谢安,东晋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太傅。
    3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俄而雪骤( )    (2)未若柳絮因风起( )   (3)既出户( )
    33.根据对话,推测句意,揣摩语气。
    猜读,是读文言文的一种策略,就是根据上下文对字词句的意思进行推测。
    陆云:“何至如此!彼
    容不相知也。”
    译文:“何必要这样呢!他或许真
    的不知道呢。”
    语气:小心翼翼,略带指责。
    陆机:“宁有不知?鬼
    子敢尔!”
    译文:(1)
    语气:(2)
    34.《世说新语》的语言富有含蓄的特点,让人回味无穷。请结合甲乙两文的结尾部分分析。


    35.读完《咏雪》后,你对谢安的初步印象是什么?读完乙文后,你对谢安又有了怎样的认识?写出你对这一魏晋人物的评价。



    【答案】32. 不一会儿 乘,趁 已经 33.(1)难道有不知道的,这个龟儿子胆敢这样无礼!
    (2)愤怒,指责。 34.甲文中的结尾写出了谢道韫的身份且道出了谢安对其赞誉之情,乙文中的结尾间接表达了魏晋时期人名人不能随便说话,任何语言举止都会被人们用来当作优劣的判断。 35.甲文中谢安是一个儒雅、温和、关注晚辈成长的长辈。乙文中谢安能够从人的另一面去看人,说明他是一个重礼、聪慧、机智果断的人。
    【解析】3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不久,雪下得大了。俄而:不一会儿。
    (2)句意为: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因:乘、趁。
    (3)句意为:已经出了门。既:已经。
    33.本题考查推测文言句意,揣摩语气。
    本题从文章内容看,卢志在大庭广众之中问陆机与“陆逊、陆抗”的关系,看出卢志的无礼。“宁”表反问语气,是“难道”的意思。结合陆云的话语里有略带指责的语气,再结合注释③鬼子:骂人用语。由此可知,这里应该是陆机义正词严地反击,骂卢志是“鬼子”,是一种愤怒、指责的语气。
    3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语言特点的分析。
    甲文中作者认为谢道韫的才情高过谢朗,结尾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的意思是“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这句话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欣赏及赞扬谢道韫的才气,后来便把在诗文创作方面卓有才华的女子赞誉为“咏絮之才”。体现了《世说新语》的语言富有含蓄的特点。乙文中陆士衡对卢志在人前直接说出自己的祖父和父亲的名字,寸步不让,义正词严地反击,骂卢志是“鬼子”。结尾“议者疑二陆优劣,谢公以此定之”意思是“议论的人质疑‘二陆’的优和劣,谢安先生根据这件事做出了定评”,暗示作为魏晋时期的名人不能随便说话,言论随时会被人们进行质疑评判的。
    3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人物评价。
    由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可知,由于下雪,谢安出于和小辈们讲解、讨论文章义理的目的把家人们聚集起来,又因为忽然雪骤而临时起意,就眼前的雪景发问,引出了后文小辈们的精彩回答。而后面对谢道韫的机智回答,“公大笑乐”,体现了谢安是一个儒雅、温和、关注晚辈成长的长辈。乙文中陆士衡对卢志在人前直接说出自己的祖父和父亲的名字,寸步不让,义正词严地反击,骂卢志是“鬼子”。“谢公以此定之”中的“此”就是指陆士衡反击的这件事,谢安从这个细节去评判陆士衡,说明他是一个重礼、聪慧、机智果断的人。
    【参考译文】
    【乙】卢志在大庭广众之中问陆机:“陆逊、陆抗是您的什么人啊?”陆机回答说:“就像你跟卢毓、卢珽一样。”陆云紧张得脸色都变了。出了门之后,陆云对哥哥陆机说:“何必到如此地步呢,他或许真的不知道我们的祖父和父亲呢?”陆机厉言正色说:“我们的父亲、祖父,名扬天下,难道有不知道的?这个龟儿子胆敢这样无礼!”议论的人质疑“二陆”的优和劣,谢安先生根据这件事做出了定评。

    (十)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甲)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谢安怜翁
    谢奕①作剡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③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④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⑤欲放去邪?”遂遣之。
    【注释】①谢奕:字无奕,谢安的长兄,谢道韫之父。②剡(shàn):指剡县,在今天的浙江嵊州。③醇酒:含酒精度高的酒。④绔:裤子;纨绔:用细绢做的裤子。⑤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弟弟。
    3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
    (2)遂遣之       之:
    37.用“/”标注画线句子的句读,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
    B.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
    C.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
    D.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
    3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阿奴欲放去邪?

    39.两篇短文里都有孩童的形象,在《咏雪》一文中看到童年谢道韫是一个(1) 的人;而《谢安怜翁》中童年谢安则是一个(2) 的人。
    40.比较阅读两文,《谢安怜翁》中“奕于是改容”,体现了谢奕对幼弟怎样的态度?这与《咏雪》中谢安对待子侄辈的态度有何异同?



    【答案】36.(1)趁、乘;(2)代词,指老人。 37.D 38.弟弟(你)要把他放走吗? 39. 聪慧、才思敏捷 善良、富有同情心 40.《谢安怜翁》中体现了谢奕对幼年弟弟尊重、平等的态度,《咏雪》表现了谢安对孩子们毫不掩饰的赞赏态度。
    【解析】3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为: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飞起。因:凭借。
    ②句意为:于是就把那个老人打发走了。之:代词,指老人。
    3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结合句子大意及语法结构精心分析。
    这个句子的大意是:谢安当时只有七八岁,穿一条蓝布裤,在他哥哥膝上坐着。
    从内容上看,这句是人物描写;“太傅时年七八岁”这句从年龄方面介绍太傅,故断开;“着青布绔”从衣着方面描写,故断开;“在兄膝边坐”从动作方面描写;
    据此断句为: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
    故选C。
    38.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字字落实、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关注句式。
    句中重点词语有:阿奴,尊长对卑幼者的昵称,此处指弟弟;欲,想;去,离开;邪,疑问语气词,吗。
    39.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甲文中谢道韫能在很短的时间里想到用柳絮来形容纷飞的雪花,既形象生动,又富有文采和诗意;可知她是个非常聪慧、才思敏捷的人,被成为“咏絮”之才;
    由乙文“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中的“可念”可知,谢安善良,富有同情心;由“何可作此”联系前文“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可知,他小小年纪对哥哥处理犯法老人的行为觉得不妥,谢安是明辨是非的,有宽容、仁爱之心的。
    4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由乙文“奕于是改容曰”“遂遣之”可以看出,谢奕立刻放缓脸色,并听从弟弟的建议,把老人放走了,可见他非常疼爱弟弟;
    结合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公大笑乐”等内容可以看出,谢太傅把子侄辈聚集在一起,与他们畅聊,一家人相处和谐,关心欣赏子侄辈的态度;据此可知:《咏雪》表现了谢安对子侄辈用心教育、关心欣赏的态度;《谢安怜翁》体现了谢奕对幼年弟弟平等对待、尊重的态度。
    【参考译文】
    【乙】谢奕做判县县令的时候,有一个老头儿犯了法,谢奕就拿醇酒罚他喝,以至醉得很厉害,却还不停罚。谢安当时只有七八岁,穿一条蓝布裤,在他哥哥膝上坐着,劝告说:“哥哥,老人家多么可怜,怎么可以做这种事!”谢奕脸色立刻缓和下来,说道:“你要把他放走吗?”于是就把那个老人打发走了。

    (十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李侍郎①绂②,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③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译,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④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⑤,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注释】①侍郎:古代官名。②绂(fú):李绂,人名。③赀(zī):通“资”,钱财。④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⑤《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文献集。全书有22937卷,11095册。
    4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未若柳絮因风起( )     
    (2)公欣然曰( )
    (3)少时家贫( )            
    (4)皆默识之( )
    4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少时家贫,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

    43.文中两个关于雪的比喻句是 ; 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44.请结合乙文说说李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41. 比得上 ……的样子 小时候 代词,指街道铺店的名称 42.(1)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2)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钱买书,就向邻居借钱买书。 43.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道韫的比喻比胡儿好。因为柳絮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一种意境美,而“撒盐”的比喻过于直接,缺乏令人遐想的美感。 44.李绂是一个:天性聪慧、勤奋好学的人。“无不成诵”“皆默识之”“无不立对”,体现了他的聪慧:“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体现了他的勤奋好学。(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4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若:比得上。
    (2)句意:太傅高兴地说。然:……的样子。
    (3)句意:小时候家里很穷。少时:小时候。
    (4)句意:他都默默记下来。之:代词,指街道铺店的名称。
    4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俄而”:不一会儿;“骤”:急;“欣然”:高兴的样子;“何所似”:像什么;
    (2)“少时”:小时候;“赀”:通资,钱财;“乃”:于是,就;“于”向。
    43.本题考查选文内容理解与评价。
    第一问:由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可知,谢太傅在下雪天召集子侄辈讲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的急了,太傅高兴地提出问题“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紧接着“胡儿”答出“撒盐空中差可拟”,意为: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兄女”谢道韫回答“未若柳絮因风起”,意为: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故甲文中两个关于雪的比喻句分别是“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
    第二问:本题考查主观评价。首先要表明态度,选出认为写的好的句子;然后发表自己的观点,详细阐述认为该句好的原因,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我认为“撒盐空中差可拟”一句更好,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盐和雪都是白色,“胡儿”从颜色的角度分析了雪,他认为雪和盐一样都是雪白晶莹,纯洁无瑕的。这符合我们的认知。将盐洒在空中,和下雪的情形十分相似。“兄女”口中的“柳絮”与雪的形态相去甚远,不够贴切。
    示例二:我认为“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句更好。这句话的意思是像柳絮一样在空中飞舞。首先柳絮是我们常见的事物,大家并不陌生,因风起,动态写出了柳絮飞舞的样子。这里用到了比喻的修辞,以及动态的画面描绘了雪花飞舞的场景。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微风拂过,柳絮轻轻柔柔地,在空中像跳舞一样,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温暖感受。侧面写出了雪花的美丽,表达了对雪的喜爱之情。将下雪比作“撒盐”,只有形似,而无美感。
    4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概括。作答此题,要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结合文中人物语言、动作、所做事件等加以分析概括。
    由乙文“性聪慧”可知,李绂天资聪慧,自幼聪明;
    “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意为:没有钱买书,就向邻居借钱(买书)。由此可知,李绂对学习的执着与热爱;
    文中“每一翻译,无不成诵”意为:(借到书后)他每一个翻译,没有不背诵的。说明李绂勤奋好学;
    “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意为:书库中原来的藏书有《永乐大典》,他都读过了。由此可知,他博览群书。
    “街衢铺店名号,皆默识之”意为:街道铺店名称,他都默默记下来。说明李绂悉心观察,热爱学习;
    由“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可知,李绂对于他人的提问都能立刻回答,由此可见其博学多识,聪明过人。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乙】侍郎李绂,生性聪明。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钱买书,就向邻居借钱(买书)。每一个翻译,没有不背诵的。偶然进入城市,街道铺店名称,他都默默记下来。后来任翰林,书库中原来的藏书有《永乐大典》,他都读过了。同事从书架上所有的书籍中,抽取(问题)来为难李绂,没有不立刻回答上来的,人们都感到震惊。






    相关试卷

    05《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

    这是一份05《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共32页。

    04《醉翁亭记》比较阅读-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

    这是一份04《醉翁亭记》比较阅读-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共33页。

    04 小说阅读试题精选-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

    这是一份04 小说阅读试题精选-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共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第②段中的插叙有怎样的作用?,文章最后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