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2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核心素养】人教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单元核心素养教案全册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二上 第一单元(教案) 教案 4 次下载
-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二上 第二单元(教案) 教案 4 次下载
-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二上 第四单元(教案) 教案 4 次下载
-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二上 第五单元(教案) 教案 4 次下载
-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二上 第六单元(教案) 教案 4 次下载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二上 第三单元(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二上 第三单元(教案),共35页。
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名称
第三单元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课后题形式多样,针对问题,引导学生畅读自己的感受或想法。有联系生活谈体会的,比如,《玲玲的画》中抓住关键句“只要肯动脑,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有通过比较,谈自己想法的,比如,《曹冲称象》中针对两种称象的办法“说说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一封信》中,“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什么?”教学中要重视这些问题的讨论,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72个生字,会写35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培养学生做事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遇事动脑筋想方法的良好习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别人合理的意见。
5. 初步了解冒号的一般用法。
6.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在学习、生活中只有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才能体验尝试后的喜悦。深刻体会父母的关爱之情。
7.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8. 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9. 让学生具有运用字典独立识字的能力,养成在学习中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10. 熟读并背诵古诗《小儿垂钓》,培养阅读和积累古诗词的兴趣。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背诵诗文片段,让学生引导学生大胆地猜读生字,自主学习课文,积累词语,并运用表示动作感受祖国文字的优美。
②语言运用:“借助词句,尝试讲述课文内容”。本单元课文中,《曹冲称象》的课后题,在画出文中提到的两种称象办法基础上,要求学生先借助关键词句排序,再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玲玲的画》要求学生以人物的情绪变化为脉络,用上“得意、伤心、满意”三个关键词讲讲这个故事;《一封信》要求学生把第二封信的内容从课文中圈画出来,再整理成完整的一封信读出来;《妈妈睡了》让学生说说“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这些课后题着重训练学生提取相关信息,借助词句信息进行讲述的能力。
③思维能力:“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课后题形式多样,针对问题,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或想法。有联系生活谈体会的,比如,《玲玲的画》中抓住关键句“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有通过比较,谈自己想法的,比如,《曹冲称象》中针对两种称象的办法“说说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一封信》中,“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什么?”教学中要重视这些问题的讨论,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④审美创造:让学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告诉学生我们遇到事情要多问、多想,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对生活中的事情有自己的想法并能将它说出来、写下来。
四、教学重难点:
1. 识字和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感受小作者的心情和快乐,初步了解冒号的一般用法。
2.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标准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初步体会当说话人在话语后面时的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
单元主备人: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4、曹冲称象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愿意主动给家人讲《称象》的故事。
②语言运用:认识“曹、秤”等14 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字,会写“一同、柱子”等11个词语。
③思维能力:读懂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④审美创造: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要主动积极地思考出方法,大胆说出来并尝试。
思政元素
遇到问题要主动积极地思考出方法,大胆说出来并尝试。
2.学习重点难点:
认识“曹、秤”等14 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字,会写“一同、柱子”等11个词。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3.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了解曹冲的有关故事。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和与课文有关的插图,查找关于曹冲的资料。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新课导入,板书课题
1.谈话导入
2.知识链接
3.板书课题:曹冲称象
4.齐读两遍
教师活动: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大家见过有人称大象吗? 在古时候,没有今天的这么先进的科学技术,要称一头活着的又高又大的大象真是一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课文,看看七岁的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2.知识链接 :大象是目前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现存的大象仅两种,非洲象和亚洲象。
3.指令:读课题。(记忆性学习)
学生活动:
1.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汇报。
2. 说一说自己了解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举手发言)
3. 举手说说了解曹冲的哪些故事或者信息?
4..全班齐读课题。
预设:读出可爱的语气。
活动意图:
通过谈话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古时人们充满智慧的特点。让学生思考在没有如今的科技技术条件下该如何去完成一些对于古代人们来说比较困难的事,让学生对曹冲称象这个故事有了初步的认识,又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为单元口语交际目标打下基础。
环节二: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3.重点认读:多音字“重、杆、称”并分别用不 同的读音给多音字组词。
教师活动: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课件出示) 提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第一行生字 (课件出示)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2)开展读字游戏。
(3)出示认读生字组词。(课件出示)
3.引导学生重点认读:多音字“重、杆、称”。
学生活动:
1. 学生自读课文。
通过看拼音、请教同学和老师,去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2. 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小组内讨论,以小组形式交流汇报。
1. 开展读字游戏。
2. 开火车读,再读。
小老师领读,齐读。
3.分别用不同的读音给多音字组词。
活动意图: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学生字,鼓利用多种方法记住生字。
环节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过渡。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3.开火车。
教师活动:
1.过渡:让我们把这些字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3.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你们掌握的可真不错,那同学们齐声朗读我们的课文,看看这篇课文写了几个 自然段,标出这些自然段。
学生活动:
1.将生字送回课文中,大声地自由地朗读。
2.分自然段,学生读。
3.开火车读。不会的生字反复认读。
4.拿出铅笔标自然段。
活动意图:
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落实识字掌握情况。
环节四:理清层次,分段
说一说课文每部分写了什么?
教师活动:
1.小组讨论,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写了什么。说一说课文每部分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
2.引导学生将这个精彩的部分齐读一遍。
学生活动:
1. 小组讨论,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写了什么。
2. 小组汇报。
预设答案1: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曹操带他的儿子和官员们去看大象。
预设答案2: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大象又高又大,官员们提出很多称象的方法,但是曹操都不满意。
预设答案3: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曹冲提出了称象的办法,按照曹冲的办法,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齐读这个部分。)
活动意图:
本环节重在引导如何读懂课文,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并将内容以小组汇报形式呈现。培养学生通过概括主要内容理解课文。自读课文是在解决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找答案,这不但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而且能使学生智力互补,实现共同提高。
5.作业设计:
基础: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巩固: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生字卡片。
提升:思考曹冲到底是怎样称出大象的重量的呢?
6.板书设计:
曹冲称象
曹冲————称象
遇事动脑筋,想办法。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曹冲称象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做事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习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别人合理的意见。
②语言运用:通过阅读 ,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不好,自己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
③思维能力: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习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别人合理的意见。
④审美创造:通过自己的感受、理解,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文字美及语文学习的乐趣。懂得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习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别人合理的意见的道理。
2.学习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说完整话及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能将自己所说的、所想的写下来。
2.展示自己在课内外积累的字、词、句。
3.熟读并背诵古诗《小儿垂钓》,培养阅读和积累古诗词的兴趣。
3.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曹冲的有关故事。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和与课文有关的插图,查找关于曹冲的资料。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课文中的词语:
(2)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3)自由朗读课文两遍。
教师活动: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谁能说一说大象长得什么样?(看课件)有没有见过称象?你们想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称象》。
学生活动:
1.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2. 举手回答问题。
活动意图:
通过复习,回忆上节课所学知识,对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掌握情况有一个整体了解,在本节课精读课文授课前及时进行调整。
环节二:讲授新课
1.学习第一段。
2.学习第二段。
3.学习第三段。
4.学习第四段。
5.学习第5段。
教师活动:
1. 播放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课文精讲:学习第一段
“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操。……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3.
学习第二段
看图说说你看到的这头大象。
4.
指名读思考:这头大象长得怎么样?找找文中写大象的句子。
5.
拓展: 用“……像……”写句子。
6.
齐读第三自然段。
(1)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7.
官员们想出了哪些称象的方法?
(出示课件)
8.
你觉得这个方法好吗?为什么?
9.
曹操的态度:直摇头。为什么直摇头?
10.
齐读第4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讲的是什么。
11.
说一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分几步?
12.
曹冲为什么能想出科学的称象方法?
13.
齐读第5自然段,曹操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
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
14.
称象这件事对你有何启示?
15.
教师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一个7岁的孩子——曹冲,想出了比官员更好多的 称象方法,从而称出大象重量的故事,可见曹冲是一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聪明又自信的孩子。
学生活动:
1.【学生边听边思考】在认准字音、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读通文章,思考问题。
预设答案:曹冲小时候想办法称象的故事。
2. 小组讨论,形成汇报。预设答案:这句话说明了时间-古时候,人物-曹操、曹冲、官员们,事件是看象、问象有多重,称象的原因是象又高又大。
3.举手回答。
4.指名学生读句子。
5. 示例:十五的月亮像一个大玉盘挂在天上。
6.小组讨论后回答。预设答案: 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也想了解大象的重量,于是他提出“称象”的问题,这句话点明了文题。
7.指名学生答。预设答案:一是造一杆大秤来称;
二是把大象割成一块一块的用秤称。
8.学生思考好或者不好,并说出原因。预设答案:谁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
9. 预设答案1:曹操对官员们提出的办法不满意。
预设答案2“直摇头”——不停地摇头,说明曹操的态度是坚决反对的。
10.学生答:曹冲提出称象的办法。
11.小组讨论后回答:第一步: 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 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第三步: 称一称船上的石头。 第四步: 把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12.因为曹冲认真观察事 物、善于动脑筋思考,并从官员们的议论中得到启发。13. 预设答案;曹操觉得曹冲的办法非常好,所以“微笑”“点一点头”,表示对曹冲的赞许。
14.我认为曹冲很聪明,我也要向曹冲学习,遇到问题善于思考,积极想办法解决。
活动意图:
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学习中逐步培养运用“图文结合”法、“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理解词语、理解文意的习惯。从朗读、感受到想象、表达,激活思维,使“输入”和“输出”衔接起来,把能力的培养渗透在各个环节中。
环节三: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
1.教师总结: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通过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2.教师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学习。
3.阅读《司马光砸缸》。
学生活动:
1.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安排学生上台展示,注意语言简洁简练。预设答案:我们平时要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2.请生讲解《司马光砸缸》
活动意图:
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再在小组里交流,最后小组代表发言,这不但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而且能使学生学会合作,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到的是引导者、服务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5.作业设计 :
基础:通过学习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巩固: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有哪些好办法称这头大象?
提升:阅读《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说说司马光和曹冲都有哪些共同的优点。
6.板书设计:曹冲称象
曹冲带着儿子和官员们去看大象
造大称 宰大象 曹操摇头
曹冲 赶上船象 ——画线 赶象上岸——装石头
曹操笑着点头 爱动脑 会观察 称石头——知 象重
7.教学反思与改进
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5、玲玲的画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②语言运用: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自主识记,交流方法,会认“玲、详、幅、评、奖、催、叭、脏、报、另、及、懒、并、糟、肯”15个生字,会写“画、幅、评、奖、候、报、另、及、拿、并”10个生字,游戏巩固并正确读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③思维能力: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④审美创造:遇到不好的事情,只要肯动脑筋,能把它变成好事。
思政元素
遇到不好的事情,只要肯动脑筋,能把它变成好事。
2.学习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并在读中感悟道理。
3.理解课文中爸爸说的话中所蕴含的两重含义和一个深刻道理。
3.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读通读熟课文。
教师:生字卡片,指导书写的示范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激趣导入
教师活动:
1.教师用电脑出示两幅画(玲玲修改前的画和修改后的画)。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呢,我们先来欣赏两幅画,你们仔细看看这两幅画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幅画得更好一些呢?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确实多了一只小狗,让我们感觉第二幅画更温馨了,那么我们今天来讲一讲,这两幅画背后的故事! 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1. 生思考回答:第二幅画更好,比第一幅画多了一只小狗,我喜欢小狗。
2.
活动意图:
通过问题和图片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能将其中的不同之处用大胆、清晰地表达出来。
环节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生字。
2.教师课件展示生字。
教师活动:
1、师:大家先自己读课文,把不会读的、不懂的生字标出来。
2、教师课件展示生字。
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不认识或者不懂的生字。
2.交流识字方法,合作探究学习。各个小组展示识字方法。预设答案:加一加法、换一换法、组词法、形近字法。
活动意图: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能够举一反三,以后遇到其他课文里的生字时,将这些方法运用其中。
环节三:教写生字。
1.读课文圈字画词,字卡识记生字。
2.同桌交流检测识字。
3.认读词语,理解词语。
4.出示范字,观察位置。
5.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教师活动:
(1)师范写,重点指导生字笔顺,组词、造句、指导。(提醒写字姿势。)
(2)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3)教师巡视指导。(课件出示注意事项)
(5)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学生活动:
1.观察老师范写(注意笔顺笔画,可以边说边写)并在书中田字格内临摹。
同桌、全班相互交流,指出书写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改正。
2.举手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3.在本子上的田字格中练习以上生字,每个字写两遍(写不好的要反复练习)。
4.勇敢展示自己写字作品。
活动意图:
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充分利用字卡,落实识字掌握情况,并通过理解、造句,弄懂词语意思。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笔画、占格以及书写习惯等,养成先观察再动笔的习惯,逐步达到“提笔即练字”。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感受中国文化的文字美。
5.作业设计:
基础:规范书写本课生字。
巩固:熟读课文,读给自己的父母听。
提升:预习课文,思考两幅画背后到底有什么故事。
6.板书设计: 玲玲的画
画 评 候 另 拿
幅 奖 报 及 并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玲玲的画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②语言运用: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自主识记,交流方法,会认“玲、详、幅、评、奖、催、叭、脏、报、另、及、懒、并、糟、肯”15个生字,会写“画、幅、评、奖、候、报、另、及、拿、并”10个生字,游戏巩固并正确读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③思维能力: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④审美创造:遇到不好的事情,只要肯动脑筋,能把它变成好事。
2.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会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继续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3.教学准备:
学生:想想自己有没有遇到过玲玲这种情况。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和课文中两幅画的插图。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复习字词。
1.教师出示字词的课件。
2.开火车读词语。
教师活动:
教师出示字词的课件。
学生活动:
学生开火车,读生字词。
活动意图:
通过复习,检查生字词以及交流课文的重要内容,对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掌握情况有一个整体了解,在本节课精读课文授课前及时进行调整。
环节二:扫除障碍。
教师活动:
1.师:在预习当中,除了字音,你们还解决了哪些字词障碍呀?谁来分享下自己的预习成果?你来!
2.师:这位同学预习得真到位!你来!
学生活动:
1.生:请看“满意”这个词,它的意思是满足自己的愿望,符合自己的心意。
2.生:大家看“收拾”这个词,它是整理的意思,我还可以用它造句。我把自己的桌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大家看“懒洋洋”这个词,它是没精打采的意思。
3.生:我补充!“懒洋洋”是ABB式词语,我还可以想到其它这种样式的词语,红彤彤,绿油油,黄澄澄。
活动意图:
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学习中逐步培养运用“图文结合”法、“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理解词语、理解文意的习惯。从朗读、感受到想象、表达,激活思维,使“输入”和“输出”衔接起来,把能力的培养渗透在各个环节中。
环节三: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小组讨论问题。
1.教师课件展示问题。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3.抽生上台展示交流。
4.教师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学习。
教师活动:
教师课件展示问题。
问题:
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课件出示课文主要内容。)
2.玲玲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下面你们大声朗读课文,同时思考这个问题,读完之后进行小组讨论。)
4.师:大家齐读一遍,起!来,我们从这句话里提炼出几个关键词!教师在黑板板书:画好——弄脏——修改。
学生活动:
1.学生朗读课文,并讨论。指名汇报。
2.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再讨论玲玲心情变化。
3.齐读一遍。
勾画出体现出玲玲心情变化的关键词。首先玲玲把画“画好”了,然后不小心“弄脏”了,最后“修改”后获得了一等奖。
3. 玲玲的心情可以从我们勾画的关键词中体现出来。
4. 预设答案:4满意——伤心——满意。
活动意图:
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再在小组里交流,最后小组代表发言,这不但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而且能使学生学会合作,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到的是引导者、服务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环节四:拓展交流
1.总结全文。
2.拓展升华。
教师活动:
1. 师:你脑袋瓜子真好用!这位同学给大家了启发,你们课下想想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试着把它写下来!
学生活动:
1.试着把类似经历分享给大家并写下来。
。
活动意图:
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再次回忆自己的类似经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结合实际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表达能力得以提升,学习书写能力得以提升。
5.作业设计 :
基础:试着用“得意”,“伤心”,“满意”来书一句话。
巩固: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是否有过玲玲类似的遭遇?请你来说一说。
提升:以后遇到坏事时,你会以怎样的心情面对呢?告诉爸爸妈妈。
6.板书设计:
5 玲玲的画
弄脏———————满意
(坏事) 动脑筋 (好事)
7.教学反思与改进
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一封信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在朗读过程中,感受浓浓的亲情,体会亲情的可贵之处。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告诉学生我们要体贴父母。
②语言运用:会认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词语;掌握多音字“朝、削、重”。
③思维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④审美创造:感恩父母对自己的爱,也大胆去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感受亲情的美好。
思政元素
感恩父母对自己的爱,也大胆去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感受亲情的美好。
2.学习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浓浓的亲情,体会亲情的可贵之处。
3.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读通读熟课文。
教师:生字卡片,指导书写的示范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2.板书课题:一封信
3.齐读两遍。
教师活动:
1、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把自己对别人的思念告诉他呢?对了,可以通过书信。你想写信给谁呢?有位露西小朋友给他的爸爸写了两次信。想知道她和爸爸说了什么吗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吧!
2、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一封信”,齐读课题。)
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汇报。
通过思考,得出答案。预设:(打电话)(写信)
2.组织语言说说露西可能给爸爸写了什么呢。
3.全班齐读课题。
活动意图:
通过谈话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中华语言文化的特点。让学生思考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方式去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并自己组织语言进行总结,让学生站在露西的角度去体会她对爸爸的思念,从而发自内心地去体会接下来给爸爸写的这封信,把露西的爸爸当作自己的爸爸,思考该如何写这封信。
环节二: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3.理解词意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1)(课件出示)
出示第一行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3.开展读字游戏。 课件出示认读生字组词。
4.理解词意(可以多种形式,借助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意),并造句。
学生活动:
1.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圈画出来。
2.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3.开火车读,再读。
小老师领读,齐读。
4.用组词造句并理解词义。
活动意图: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认读生字,熟悉生字,并利用生字组词,熟读课文,认读多音字。
环节三:生字书写
1.读课文圈字画词,字卡识记生字。
2.同桌交流检测识字。
3.认读词语,理解词语。
4.出示范字,观察位置。
5.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教师活动:
出示生字:信 、今、写、圆、珠、笔、灯、句、电。
指导写字:
(1)师范写,指导讲述。(提醒写字姿势。)
(2)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3)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4)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学生活动:
1.学生边看边听老师讲解生字。
2. 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3.学生在本子上的田字格中练习以上生字,每个字写两遍(写不好的要反复练习)。
4.学生大胆勇敢地展示自己的写字作品。
活动意图:
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充分利用字卡,落实识字掌握情况,并通过理解、造句,弄懂词语意思。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笔画、占格以及书写习惯等,养成先观察再动笔的习惯,逐步达到“提笔即练字”。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感受中国文化的文字美。
5.作业设计 :
基础:你有亲人不在身边吗?你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呢?给他们打个电话表达思念之情吧!
巩固:请拿出本子,拿起手中的笔,一起来给远方的亲人写一封信吧!注意信的书写格式,试着写一写。
提升:尝试把信邮寄到思念的人手上。
5. 板书设计
一封信
起因 爸爸出国了 半年才能回来
第一次 看不到爸爸 台灯坏了
一封信 经过 难过开心
第二次 小狗陪伴 修台灯 看电影
结果 画了一大束鲜花 想爸爸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一封信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在朗读过程中,感受浓浓的亲情,体会亲情的可贵之处。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告诉学生我们要体贴父母。
②语言运用:会认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词语;掌握多音字“朝、削、重”。
③思维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④审美创造:感恩父母对自己的爱,也大胆去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感受亲情的美好。
2.学习重点难点:
1复习巩固认读本课的生字、词语;掌 握多音字“朝、削、重”。
2、理解课文内容,对比露西的前后两封信,想想你更喜欢哪封信呢?学会语言的运用技巧。
3.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读通读熟课文。
教师:生字卡片,指导书写的示范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回顾所学生字。
2.开火车读词语。
3.交流课文的重要内容。
4.板书课题。
教师活动: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 一封信》,再来看一下这些字词认识了吗?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一封信》。
3.板书:一封信
学生活动:
1.开火车读生字、词语。
每位同学读一遍,如读词语不够流利,可把书打开,反复进行朗读。
2.齐读课题。交流课文的重要内容。注意交流时要有一定的顺序,可以简单的复述课文。
3..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活动意图:
通过复习,检查生字词以及交流课文的重要内容,对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掌握情况有一个整体了解,在本节课精读课文授课前及时进行调整。
环节二:讲授新课
1.(出示音频)同学们边听边思考。
2.课文精讲。
3.学习第二封信。
教师活动:
(一)(出示音频)
同学们边听边思考:
从露西写信中,你看出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二)课文精讲
1. 露西为什么给爸爸写信?
2.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阅读方法解密:认识总起句。总起句一般为文章或一段话的首句。概括这篇文章或这段话的中心思想。作用:总领全文或全段,在段落中概括整段话的中心。 )
3. 第一封信写了什么? 你从中体会出露西有什么感受?与下文又有什么联系呢?
4. 仿写: 用“一边……一边……”写句子。
5. 用“又……又……“写句子。
6. 想象一下,爸爸收到这封信后会有什么感受?
7. 过渡:同学们,你希望出门在外的爸爸看到这样的信吗?我们再来看看露西的第二封信写了什么?
(三)学习第二封信:
“‘我们过得挺好。’妈妈接着露西的话说。”妈妈这句话与下文有什么联系?
9.露西写完这一句,想到了小狗希比希,写到‘太阳闪闪发光。阳光下,我们的希比希又蹦又跳。’”你从这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10.从这封信中,你能读出露西的什么心情?
学生活动:
1.学生听音频。
用多种形式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预设:从露西写信中, 可以看出露西在家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懂得疼爱爸爸、妈妈;是一个活泼,天真的小姑娘。
2.学生举手回答。
预设1:因为爸爸不在家很久了,露西想爸爸了。
预设2: 爸爸不在,台灯也坏了,露西很寂寞。
3.学生举手回答。
预设:这句话是文章的总起句,告诉我们露西想给爸爸写信。
4.“‘亲爱的爸爸,’……家里总是很冷清。’”
预设:爸爸不在时家里很冷清。露西感到很孤单。可见露西和爸爸的感情很深。对写下文露西的开心起到对比的作用。
5.学生预设答 :
他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6.
空气又冷又干燥 。
7.
秋天的苹果熟了,一个个又大又红。
8.
难过、担心、自责……
9.
妈妈的这句话为下文写露西在信中写自己和妈妈在家生活得很好做好了铺垫。让露西跑掉忧伤,去想开心的事情。
10.
露西受到妈妈的感染,心里一下子高兴起来,想到可爱的希比希。
11.
预设: 开心、得意、对爸爸的思念……
活动意图:
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学习中逐步培养运用“图文结合”法、“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理解词语、理解文意的习惯。
环节三:巩固升华
1.汇报搜集的资料。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抽生上台展示交流。
4.教师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学习。
教师活动:
1.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什么?
学生活动:
1.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讨论并说说更喜欢哪封信?预设答案:我喜欢第二封信,因为,第二封信是露西在开心的时候写的,让我看到一个心里充满了快乐和阳光的小姑娘。
活动意图:让学生小组代表发言,这不但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而且能使学生学会合作,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到的是引导者、服务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5.作业设计 :
基础:1. 规范书写本课生字。
巩固:说说“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
提升:请你观察一下自己的妈妈在睡梦中什么样子。
6. 板书设计
一封信
起因 爸爸出国了 半年才能回来
第一次 看不到爸爸 台灯坏了
一封信 经过 难过开心
第二次 小狗陪伴 修台灯 看电影
结果 画了一大束鲜花 想爸爸
7.教学反思与改进
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妈妈睡了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感受母爱,同时懂得关爱父母。
②语言运用: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发、觉、 粘”。
③思维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综合表达能力,自主创造能力和群体合作能力。
④审美创造:感受妈妈的爱,体会妈妈的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关爱父母、分担他们的辛苦。
思政元素
感受妈妈的爱,体会妈妈的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关爱父母、分担他们的辛苦。
2.学习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综合表达能力,自主创造能力和 群体合作能力。
感受母爱,同时懂得关爱父母。
3.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读通读熟课文。
教师:生字卡片,指导书写的示范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
2.板书课题:妈妈睡了
3.齐读两遍。
教师活动:
1.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是啊,世上只有妈妈好,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妈妈,有一位小朋友仔细观察了自己的妈妈睡觉时的样子,(出示课件插图)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妈妈睡了》,去了解这个孩子和他的妈妈之间的故事。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妈妈睡了》
3.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题目呢?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让会唱的同学一起唱。
2.跟着老师板书课题。
3.用什么样的语气读题目呢?
生自由回答。
预设:“睡了”应该轻读。
4.练读。
5.齐读课题。
活动意图:
通过谈话导入、音乐导入,激发学生感恩妈妈、热爱母亲的情感,对课文产生学习的兴趣。
环节二: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3.理解词意
教师活动:
1.学生自读课文。
提出要求:(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第一行生字 (课件出示)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出示生字组词)
(2)开展读字游戏。 开火车读,再读。小老师领读,齐读。
3.理解词意(以多种形式,借助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意)并造句。
学生活动:
1.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2.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3. 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4. 生字口头组词。
5..课件出示生字组词,开展读字游戏。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6.借助拼音,自由小声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不添字、不掉字,读时注意生字中的翘舌音、后鼻音和多音字.
10.造句。
活动意图: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学习生字,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自主寻找课文中相关的信息,并锻炼准确提取信息的能力。
环节三:聚焦生字,指导书写
1.读课文圈字画词,字卡识记生字。
2.同桌交流检测识字。
3.认读词语,理解词语。
4.出示范字,观察位置。
5.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教师活动:
指导写字:
(1)师范写,指导讲述。(提醒写字姿势。)
(2)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3)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4)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学生活动:
1.学生边看边听老师讲解生字。
2. 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3.学生在本子上的田字格中练习以上生字,每个字写两遍(写不好的要反复练习)。
4.学生大胆勇敢地展示自己的写字作品。
活动意图:
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充分利用字卡,落实识字掌握情况,并通过理解、造句,弄懂词语意思。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笔画、占格以及书写习惯等,养成先观察再动笔的习惯,逐步达到“提笔即练字”。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感受中国文化的文字美。
环节四: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3.汇报交流。
4.范读课文。
教师活动:
1.过渡:让我们把这些字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3.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4.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
学生活动:
1. 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
2.开火车读文后,讨论交流,展示交流,填空。
活动意图:
本环节重在引导如何读懂课文,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用抓关键词得方法去理解课文,利用表格提高学生整理,汇总关键信息的能力。自读课文是在解决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找答案,这不但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而且能使学生智力互补,实现共同提高。
5.作业设计:
基础:你一定有许多心里话要对妈妈说,让我们发自肺腑地对妈妈说一句你最想说给妈妈的话。
巩固:把这些话写在纸条上,回家后悄悄放在妈妈能看到的地方。
提升:你看过妈妈睡觉的样子吗?说一说。
6.板书设计: 妈妈睡了
美丽 温柔 好累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妈妈睡了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感受母爱,同时懂得关爱父母。
②语言运用: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发、觉、 粘”。
③思维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综合表达能力,自主创造能力和群体合作能力。
④审美创造:感受妈妈的爱,体会妈妈的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关爱父母、分担他们的辛苦。
2.思政元素
感受妈妈的爱,体会妈妈的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关爱父母、分担他们的辛苦。
3.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读通读熟课文。
教师:生字卡片,指导书写的示范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回顾所学生字。
2.开火车读词语。
3.交流课文的重要内容。
4.板书课题。
教师活动:
1.你们平时留心观察过自己的妈妈吗?有一位小朋友留心观察了自己的妈妈,他观察了妈妈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2.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妈妈睡了》。
板书:妈妈睡了
3.再来看一下这些字词你还认识吗?
学生活动:
1.生小组讨论,举手回答。
2.开火车读生字词,指名读生字词。
活动意图:
通过复习,检查生字词以及交流课文的重要内容,对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掌握情况有一个整体了解,在本节课精读课文授课前及时进行调整。
环节二:讲授新课
1. 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
2. 阅读方法解密:认识拟人句。
3. 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
教师活动:
1. (出示音频)同学们边听边思考: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
2. 眉毛会睡觉吗?为什么这样写?
(阅读方法解密:认识拟人句
概念: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判断: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拟人句,主要看某些事物是否被赋予了人的动作、语言、心理、神情等。 )
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
3. “妈妈微微地笑着,是的,她在微微地笑着,嘴巴、眼角都笑弯了。” 从这一句你能体会到了什么?
4. 用“弯弯的……”写词组。
5. “好像在睡梦中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一会儿要讲给我听……”从这句你体会出了什么? 6.“窗外,小鸟儿在唱着歌,风在树叶间散步,发出沙沙的响声,可是妈妈全听不到。”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体会出什么?
学生活动:
1.妈妈睡觉时的样子是什么样的?生听课文录音。
2. 眉毛会睡觉吗?
预设:眉毛不会睡觉。“睡”字也用得非常恰当,作者把眉毛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睡梦中妈妈的安静,妈妈的美。
3.拟人句有什么作用呢?
预设2:使事物增加人的感情,使事物更加形象化,更加生动。
4.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预设3:“笑”字,把妈妈的嘴巴,嘴角写得生动形象。写出了睡梦中妈妈的安静、温柔。
5.预设:弯弯的小船,弯弯的香蕉……
6.连睡觉的时候,妈妈都会准备故事,妈妈可真的——好累呀 !
7.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鸟和风当做人来写,小鸟在唱歌,风儿在树叶间散步,发出沙沙声,妈妈太累了,一点也听不到。看来妈妈真是太辛苦、太劳累了!
活动意图:
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学习中逐步培养运用“图文结合”法、“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理解词语、理解文意的习惯。从朗读、感受到想象、表达,激活思维,使“输入”和“输出”衔接起来,把能力的培养渗透在各个环节中。
环节三:巩固升华,课堂小结
1.感受母子之间的关系并总结
2.这是一位怎样的妈妈?
教师活动:
1.接下来让我们对本文的内容进行总结一下吧:从本课中,你感受到母子间的什么关系?
2.教师总结:这是是一篇抒情性的散文。作者以流畅自然的语言为基调,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见雕琢的痕迹。
学生活动:
1.预设:我觉得孩子爱妈妈,妈妈更爱孩子。
2.描绘了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好慈祥、好累。
活动意图:
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再在小组里交流,最后小组代表发言,这不但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而且能使学生学会合作,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到的是引导者、服务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5.作业设计 :
基础:1. 尝试书空本课生字。
巩固:说说“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
提升:请你观察一下自己的妈妈在睡梦中什么样子。
1. 板书设计:
2. 妈妈睡了
美丽 温柔 好累
关心
妈妈 我
爱
7.教学反思与改进
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语文园地三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 核心素养目标:
① 文化自信:锻炼学生的按照顺序表达信息的能力,学会倾听并记住主要信息。
②语言运用: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口语交际","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③思维能力: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说完整话及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2、并能将自己所说的、所想的写下来。
④审美创造:听的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并能对自己想了解的情况,大胆地向说话的人提出问题。
思政元素
锻炼学生的按照顺序表达信息的能力,学会倾听并记住主要信息。
2.学习重点难点:能按顺序介绍制作过程;能够一边听一边记住主要信息。
3.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展示引入。
1.积累字词句。
2.展示字词句。
教师活动:
1、请孩子们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积累认识的字、词、句都有哪些?
2、请同学们依次上台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课内外认识的字、词、句。
学生活动:
1. 请孩子们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积累认识的字、词、句都有哪些?
2. 请同学们依次上台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课内外认识的字、词、句。
活动意图:
上课伊始,让同学们先来展示自己所积累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培养学生在众人面前的胆量、能力。
环节二:展示台
1、课件展示:
2、请孩子们好好读读,说说这些词语分别描述的是什么地方的景物?
3、你还搜集了同类的其他词语吗?请同学们补充。
4、出示描写春天的景色的词语:
教师活动:
1、课件展示词语。
2、请同学们想想还有哪些描写春天景色的词语,把它补充在书的旁边。
3.出示关于读书的名言锦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4.同学们还记得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呢?
学生活动:
1. 学生自由认读词语,说说这些词语分别描述的是什么地方的景物?预设:春天的景物。
2.预设:含苞欲放 百花争艳 花红柳绿 春色满园。读一读,记一记。
3. 举手说一说我们学过的关于读书的名言锦句。
活动意图:
通过各种形式的认读,最后找规律说说自己的发现,这样反复多遍认读词语,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才会扎实。
5.作业设计:
基础:1. 课下和小伙伴一起玩字卡游戏。
巩固:2. 熟记“字 词 句”运用出示的练习。
提升:3. 课下搜集其他的形近字,和大家交流分享。
6.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三
弹 钢 琴 捏 泥 滚
铁 环 荡 滑 梯
7.教学反思与改进
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名称
第三单元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课后题形式多样,针对问题,引导学生畅读自己的感受或想法。有联系生活谈体会的,比如,《玲玲的画》中抓住关键句“只要肯动脑,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有通过比较,谈自己想法的,比如,《曹冲称象》中针对两种称象的办法“说说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一封信》中,“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什么?”教学中要重视这些问题的讨论,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72个生字,会写35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培养学生做事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遇事动脑筋想方法的良好习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别人合理的意见。
5. 初步了解冒号的一般用法。
6.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在学习、生活中只有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才能体验尝试后的喜悦。深刻体会父母的关爱之情。
7.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8. 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9. 让学生具有运用字典独立识字的能力,养成在学习中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10. 熟读并背诵古诗《小儿垂钓》,培养阅读和积累古诗词的兴趣。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背诵诗文片段,让学生引导学生大胆地猜读生字,自主学习课文,积累词语,并运用表示动作感受祖国文字的优美。
②语言运用:“借助词句,尝试讲述课文内容”。本单元课文中,《曹冲称象》的课后题,在画出文中提到的两种称象办法基础上,要求学生先借助关键词句排序,再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玲玲的画》要求学生以人物的情绪变化为脉络,用上“得意、伤心、满意”三个关键词讲讲这个故事;《一封信》要求学生把第二封信的内容从课文中圈画出来,再整理成完整的一封信读出来;《妈妈睡了》让学生说说“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这些课后题着重训练学生提取相关信息,借助词句信息进行讲述的能力。
③思维能力:“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课后题形式多样,针对问题,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或想法。有联系生活谈体会的,比如,《玲玲的画》中抓住关键句“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有通过比较,谈自己想法的,比如,《曹冲称象》中针对两种称象的办法“说说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一封信》中,“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什么?”教学中要重视这些问题的讨论,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④审美创造:让学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告诉学生我们遇到事情要多问、多想,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对生活中的事情有自己的想法并能将它说出来、写下来。
四、教学重难点:
1. 识字和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感受小作者的心情和快乐,初步了解冒号的一般用法。
2.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标准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初步体会当说话人在话语后面时的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
单元主备人: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4、曹冲称象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愿意主动给家人讲《称象》的故事。
②语言运用:认识“曹、秤”等14 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字,会写“一同、柱子”等11个词语。
③思维能力:读懂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④审美创造: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要主动积极地思考出方法,大胆说出来并尝试。
思政元素
遇到问题要主动积极地思考出方法,大胆说出来并尝试。
2.学习重点难点:
认识“曹、秤”等14 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字,会写“一同、柱子”等11个词。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3.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了解曹冲的有关故事。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和与课文有关的插图,查找关于曹冲的资料。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新课导入,板书课题
1.谈话导入
2.知识链接
3.板书课题:曹冲称象
4.齐读两遍
教师活动: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大家见过有人称大象吗? 在古时候,没有今天的这么先进的科学技术,要称一头活着的又高又大的大象真是一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课文,看看七岁的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2.知识链接 :大象是目前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现存的大象仅两种,非洲象和亚洲象。
3.指令:读课题。(记忆性学习)
学生活动:
1.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汇报。
2. 说一说自己了解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举手发言)
3. 举手说说了解曹冲的哪些故事或者信息?
4..全班齐读课题。
预设:读出可爱的语气。
活动意图:
通过谈话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古时人们充满智慧的特点。让学生思考在没有如今的科技技术条件下该如何去完成一些对于古代人们来说比较困难的事,让学生对曹冲称象这个故事有了初步的认识,又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为单元口语交际目标打下基础。
环节二: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3.重点认读:多音字“重、杆、称”并分别用不 同的读音给多音字组词。
教师活动: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课件出示) 提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第一行生字 (课件出示)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2)开展读字游戏。
(3)出示认读生字组词。(课件出示)
3.引导学生重点认读:多音字“重、杆、称”。
学生活动:
1. 学生自读课文。
通过看拼音、请教同学和老师,去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2. 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小组内讨论,以小组形式交流汇报。
1. 开展读字游戏。
2. 开火车读,再读。
小老师领读,齐读。
3.分别用不同的读音给多音字组词。
活动意图: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学生字,鼓利用多种方法记住生字。
环节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过渡。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3.开火车。
教师活动:
1.过渡:让我们把这些字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3.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你们掌握的可真不错,那同学们齐声朗读我们的课文,看看这篇课文写了几个 自然段,标出这些自然段。
学生活动:
1.将生字送回课文中,大声地自由地朗读。
2.分自然段,学生读。
3.开火车读。不会的生字反复认读。
4.拿出铅笔标自然段。
活动意图:
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落实识字掌握情况。
环节四:理清层次,分段
说一说课文每部分写了什么?
教师活动:
1.小组讨论,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写了什么。说一说课文每部分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
2.引导学生将这个精彩的部分齐读一遍。
学生活动:
1. 小组讨论,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写了什么。
2. 小组汇报。
预设答案1: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曹操带他的儿子和官员们去看大象。
预设答案2: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大象又高又大,官员们提出很多称象的方法,但是曹操都不满意。
预设答案3: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曹冲提出了称象的办法,按照曹冲的办法,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齐读这个部分。)
活动意图:
本环节重在引导如何读懂课文,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并将内容以小组汇报形式呈现。培养学生通过概括主要内容理解课文。自读课文是在解决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找答案,这不但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而且能使学生智力互补,实现共同提高。
5.作业设计:
基础: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巩固: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生字卡片。
提升:思考曹冲到底是怎样称出大象的重量的呢?
6.板书设计:
曹冲称象
曹冲————称象
遇事动脑筋,想办法。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曹冲称象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做事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习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别人合理的意见。
②语言运用:通过阅读 ,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不好,自己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
③思维能力: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习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别人合理的意见。
④审美创造:通过自己的感受、理解,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文字美及语文学习的乐趣。懂得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习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别人合理的意见的道理。
2.学习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说完整话及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能将自己所说的、所想的写下来。
2.展示自己在课内外积累的字、词、句。
3.熟读并背诵古诗《小儿垂钓》,培养阅读和积累古诗词的兴趣。
3.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曹冲的有关故事。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和与课文有关的插图,查找关于曹冲的资料。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课文中的词语:
(2)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3)自由朗读课文两遍。
教师活动: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谁能说一说大象长得什么样?(看课件)有没有见过称象?你们想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称象》。
学生活动:
1.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2. 举手回答问题。
活动意图:
通过复习,回忆上节课所学知识,对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掌握情况有一个整体了解,在本节课精读课文授课前及时进行调整。
环节二:讲授新课
1.学习第一段。
2.学习第二段。
3.学习第三段。
4.学习第四段。
5.学习第5段。
教师活动:
1. 播放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课文精讲:学习第一段
“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操。……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3.
学习第二段
看图说说你看到的这头大象。
4.
指名读思考:这头大象长得怎么样?找找文中写大象的句子。
5.
拓展: 用“……像……”写句子。
6.
齐读第三自然段。
(1)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7.
官员们想出了哪些称象的方法?
(出示课件)
8.
你觉得这个方法好吗?为什么?
9.
曹操的态度:直摇头。为什么直摇头?
10.
齐读第4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讲的是什么。
11.
说一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分几步?
12.
曹冲为什么能想出科学的称象方法?
13.
齐读第5自然段,曹操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
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
14.
称象这件事对你有何启示?
15.
教师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一个7岁的孩子——曹冲,想出了比官员更好多的 称象方法,从而称出大象重量的故事,可见曹冲是一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聪明又自信的孩子。
学生活动:
1.【学生边听边思考】在认准字音、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读通文章,思考问题。
预设答案:曹冲小时候想办法称象的故事。
2. 小组讨论,形成汇报。预设答案:这句话说明了时间-古时候,人物-曹操、曹冲、官员们,事件是看象、问象有多重,称象的原因是象又高又大。
3.举手回答。
4.指名学生读句子。
5. 示例:十五的月亮像一个大玉盘挂在天上。
6.小组讨论后回答。预设答案: 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也想了解大象的重量,于是他提出“称象”的问题,这句话点明了文题。
7.指名学生答。预设答案:一是造一杆大秤来称;
二是把大象割成一块一块的用秤称。
8.学生思考好或者不好,并说出原因。预设答案:谁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
9. 预设答案1:曹操对官员们提出的办法不满意。
预设答案2“直摇头”——不停地摇头,说明曹操的态度是坚决反对的。
10.学生答:曹冲提出称象的办法。
11.小组讨论后回答:第一步: 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 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第三步: 称一称船上的石头。 第四步: 把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12.因为曹冲认真观察事 物、善于动脑筋思考,并从官员们的议论中得到启发。13. 预设答案;曹操觉得曹冲的办法非常好,所以“微笑”“点一点头”,表示对曹冲的赞许。
14.我认为曹冲很聪明,我也要向曹冲学习,遇到问题善于思考,积极想办法解决。
活动意图:
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学习中逐步培养运用“图文结合”法、“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理解词语、理解文意的习惯。从朗读、感受到想象、表达,激活思维,使“输入”和“输出”衔接起来,把能力的培养渗透在各个环节中。
环节三: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
1.教师总结: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通过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2.教师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学习。
3.阅读《司马光砸缸》。
学生活动:
1.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安排学生上台展示,注意语言简洁简练。预设答案:我们平时要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2.请生讲解《司马光砸缸》
活动意图:
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再在小组里交流,最后小组代表发言,这不但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而且能使学生学会合作,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到的是引导者、服务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5.作业设计 :
基础:通过学习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巩固: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有哪些好办法称这头大象?
提升:阅读《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说说司马光和曹冲都有哪些共同的优点。
6.板书设计:曹冲称象
曹冲带着儿子和官员们去看大象
造大称 宰大象 曹操摇头
曹冲 赶上船象 ——画线 赶象上岸——装石头
曹操笑着点头 爱动脑 会观察 称石头——知 象重
7.教学反思与改进
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5、玲玲的画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②语言运用: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自主识记,交流方法,会认“玲、详、幅、评、奖、催、叭、脏、报、另、及、懒、并、糟、肯”15个生字,会写“画、幅、评、奖、候、报、另、及、拿、并”10个生字,游戏巩固并正确读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③思维能力: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④审美创造:遇到不好的事情,只要肯动脑筋,能把它变成好事。
思政元素
遇到不好的事情,只要肯动脑筋,能把它变成好事。
2.学习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并在读中感悟道理。
3.理解课文中爸爸说的话中所蕴含的两重含义和一个深刻道理。
3.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读通读熟课文。
教师:生字卡片,指导书写的示范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激趣导入
教师活动:
1.教师用电脑出示两幅画(玲玲修改前的画和修改后的画)。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呢,我们先来欣赏两幅画,你们仔细看看这两幅画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幅画得更好一些呢?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确实多了一只小狗,让我们感觉第二幅画更温馨了,那么我们今天来讲一讲,这两幅画背后的故事! 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1. 生思考回答:第二幅画更好,比第一幅画多了一只小狗,我喜欢小狗。
2.
活动意图:
通过问题和图片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能将其中的不同之处用大胆、清晰地表达出来。
环节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生字。
2.教师课件展示生字。
教师活动:
1、师:大家先自己读课文,把不会读的、不懂的生字标出来。
2、教师课件展示生字。
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不认识或者不懂的生字。
2.交流识字方法,合作探究学习。各个小组展示识字方法。预设答案:加一加法、换一换法、组词法、形近字法。
活动意图: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能够举一反三,以后遇到其他课文里的生字时,将这些方法运用其中。
环节三:教写生字。
1.读课文圈字画词,字卡识记生字。
2.同桌交流检测识字。
3.认读词语,理解词语。
4.出示范字,观察位置。
5.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教师活动:
(1)师范写,重点指导生字笔顺,组词、造句、指导。(提醒写字姿势。)
(2)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3)教师巡视指导。(课件出示注意事项)
(5)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学生活动:
1.观察老师范写(注意笔顺笔画,可以边说边写)并在书中田字格内临摹。
同桌、全班相互交流,指出书写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改正。
2.举手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3.在本子上的田字格中练习以上生字,每个字写两遍(写不好的要反复练习)。
4.勇敢展示自己写字作品。
活动意图:
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充分利用字卡,落实识字掌握情况,并通过理解、造句,弄懂词语意思。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笔画、占格以及书写习惯等,养成先观察再动笔的习惯,逐步达到“提笔即练字”。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感受中国文化的文字美。
5.作业设计:
基础:规范书写本课生字。
巩固:熟读课文,读给自己的父母听。
提升:预习课文,思考两幅画背后到底有什么故事。
6.板书设计: 玲玲的画
画 评 候 另 拿
幅 奖 报 及 并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玲玲的画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②语言运用: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自主识记,交流方法,会认“玲、详、幅、评、奖、催、叭、脏、报、另、及、懒、并、糟、肯”15个生字,会写“画、幅、评、奖、候、报、另、及、拿、并”10个生字,游戏巩固并正确读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③思维能力: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④审美创造:遇到不好的事情,只要肯动脑筋,能把它变成好事。
2.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会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继续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3.教学准备:
学生:想想自己有没有遇到过玲玲这种情况。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和课文中两幅画的插图。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复习字词。
1.教师出示字词的课件。
2.开火车读词语。
教师活动:
教师出示字词的课件。
学生活动:
学生开火车,读生字词。
活动意图:
通过复习,检查生字词以及交流课文的重要内容,对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掌握情况有一个整体了解,在本节课精读课文授课前及时进行调整。
环节二:扫除障碍。
教师活动:
1.师:在预习当中,除了字音,你们还解决了哪些字词障碍呀?谁来分享下自己的预习成果?你来!
2.师:这位同学预习得真到位!你来!
学生活动:
1.生:请看“满意”这个词,它的意思是满足自己的愿望,符合自己的心意。
2.生:大家看“收拾”这个词,它是整理的意思,我还可以用它造句。我把自己的桌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大家看“懒洋洋”这个词,它是没精打采的意思。
3.生:我补充!“懒洋洋”是ABB式词语,我还可以想到其它这种样式的词语,红彤彤,绿油油,黄澄澄。
活动意图:
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学习中逐步培养运用“图文结合”法、“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理解词语、理解文意的习惯。从朗读、感受到想象、表达,激活思维,使“输入”和“输出”衔接起来,把能力的培养渗透在各个环节中。
环节三: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小组讨论问题。
1.教师课件展示问题。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3.抽生上台展示交流。
4.教师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学习。
教师活动:
教师课件展示问题。
问题:
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课件出示课文主要内容。)
2.玲玲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下面你们大声朗读课文,同时思考这个问题,读完之后进行小组讨论。)
4.师:大家齐读一遍,起!来,我们从这句话里提炼出几个关键词!教师在黑板板书:画好——弄脏——修改。
学生活动:
1.学生朗读课文,并讨论。指名汇报。
2.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再讨论玲玲心情变化。
3.齐读一遍。
勾画出体现出玲玲心情变化的关键词。首先玲玲把画“画好”了,然后不小心“弄脏”了,最后“修改”后获得了一等奖。
3. 玲玲的心情可以从我们勾画的关键词中体现出来。
4. 预设答案:4满意——伤心——满意。
活动意图:
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再在小组里交流,最后小组代表发言,这不但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而且能使学生学会合作,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到的是引导者、服务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环节四:拓展交流
1.总结全文。
2.拓展升华。
教师活动:
1. 师:你脑袋瓜子真好用!这位同学给大家了启发,你们课下想想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试着把它写下来!
学生活动:
1.试着把类似经历分享给大家并写下来。
。
活动意图:
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再次回忆自己的类似经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结合实际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表达能力得以提升,学习书写能力得以提升。
5.作业设计 :
基础:试着用“得意”,“伤心”,“满意”来书一句话。
巩固: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是否有过玲玲类似的遭遇?请你来说一说。
提升:以后遇到坏事时,你会以怎样的心情面对呢?告诉爸爸妈妈。
6.板书设计:
5 玲玲的画
弄脏———————满意
(坏事) 动脑筋 (好事)
7.教学反思与改进
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一封信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在朗读过程中,感受浓浓的亲情,体会亲情的可贵之处。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告诉学生我们要体贴父母。
②语言运用:会认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词语;掌握多音字“朝、削、重”。
③思维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④审美创造:感恩父母对自己的爱,也大胆去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感受亲情的美好。
思政元素
感恩父母对自己的爱,也大胆去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感受亲情的美好。
2.学习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浓浓的亲情,体会亲情的可贵之处。
3.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读通读熟课文。
教师:生字卡片,指导书写的示范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2.板书课题:一封信
3.齐读两遍。
教师活动:
1、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把自己对别人的思念告诉他呢?对了,可以通过书信。你想写信给谁呢?有位露西小朋友给他的爸爸写了两次信。想知道她和爸爸说了什么吗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吧!
2、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一封信”,齐读课题。)
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汇报。
通过思考,得出答案。预设:(打电话)(写信)
2.组织语言说说露西可能给爸爸写了什么呢。
3.全班齐读课题。
活动意图:
通过谈话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中华语言文化的特点。让学生思考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方式去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并自己组织语言进行总结,让学生站在露西的角度去体会她对爸爸的思念,从而发自内心地去体会接下来给爸爸写的这封信,把露西的爸爸当作自己的爸爸,思考该如何写这封信。
环节二: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3.理解词意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1)(课件出示)
出示第一行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3.开展读字游戏。 课件出示认读生字组词。
4.理解词意(可以多种形式,借助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意),并造句。
学生活动:
1.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圈画出来。
2.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3.开火车读,再读。
小老师领读,齐读。
4.用组词造句并理解词义。
活动意图: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认读生字,熟悉生字,并利用生字组词,熟读课文,认读多音字。
环节三:生字书写
1.读课文圈字画词,字卡识记生字。
2.同桌交流检测识字。
3.认读词语,理解词语。
4.出示范字,观察位置。
5.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教师活动:
出示生字:信 、今、写、圆、珠、笔、灯、句、电。
指导写字:
(1)师范写,指导讲述。(提醒写字姿势。)
(2)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3)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4)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学生活动:
1.学生边看边听老师讲解生字。
2. 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3.学生在本子上的田字格中练习以上生字,每个字写两遍(写不好的要反复练习)。
4.学生大胆勇敢地展示自己的写字作品。
活动意图:
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充分利用字卡,落实识字掌握情况,并通过理解、造句,弄懂词语意思。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笔画、占格以及书写习惯等,养成先观察再动笔的习惯,逐步达到“提笔即练字”。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感受中国文化的文字美。
5.作业设计 :
基础:你有亲人不在身边吗?你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呢?给他们打个电话表达思念之情吧!
巩固:请拿出本子,拿起手中的笔,一起来给远方的亲人写一封信吧!注意信的书写格式,试着写一写。
提升:尝试把信邮寄到思念的人手上。
5. 板书设计
一封信
起因 爸爸出国了 半年才能回来
第一次 看不到爸爸 台灯坏了
一封信 经过 难过开心
第二次 小狗陪伴 修台灯 看电影
结果 画了一大束鲜花 想爸爸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一封信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在朗读过程中,感受浓浓的亲情,体会亲情的可贵之处。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告诉学生我们要体贴父母。
②语言运用:会认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词语;掌握多音字“朝、削、重”。
③思维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④审美创造:感恩父母对自己的爱,也大胆去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感受亲情的美好。
2.学习重点难点:
1复习巩固认读本课的生字、词语;掌 握多音字“朝、削、重”。
2、理解课文内容,对比露西的前后两封信,想想你更喜欢哪封信呢?学会语言的运用技巧。
3.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读通读熟课文。
教师:生字卡片,指导书写的示范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回顾所学生字。
2.开火车读词语。
3.交流课文的重要内容。
4.板书课题。
教师活动: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 一封信》,再来看一下这些字词认识了吗?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一封信》。
3.板书:一封信
学生活动:
1.开火车读生字、词语。
每位同学读一遍,如读词语不够流利,可把书打开,反复进行朗读。
2.齐读课题。交流课文的重要内容。注意交流时要有一定的顺序,可以简单的复述课文。
3..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活动意图:
通过复习,检查生字词以及交流课文的重要内容,对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掌握情况有一个整体了解,在本节课精读课文授课前及时进行调整。
环节二:讲授新课
1.(出示音频)同学们边听边思考。
2.课文精讲。
3.学习第二封信。
教师活动:
(一)(出示音频)
同学们边听边思考:
从露西写信中,你看出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二)课文精讲
1. 露西为什么给爸爸写信?
2.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阅读方法解密:认识总起句。总起句一般为文章或一段话的首句。概括这篇文章或这段话的中心思想。作用:总领全文或全段,在段落中概括整段话的中心。 )
3. 第一封信写了什么? 你从中体会出露西有什么感受?与下文又有什么联系呢?
4. 仿写: 用“一边……一边……”写句子。
5. 用“又……又……“写句子。
6. 想象一下,爸爸收到这封信后会有什么感受?
7. 过渡:同学们,你希望出门在外的爸爸看到这样的信吗?我们再来看看露西的第二封信写了什么?
(三)学习第二封信:
“‘我们过得挺好。’妈妈接着露西的话说。”妈妈这句话与下文有什么联系?
9.露西写完这一句,想到了小狗希比希,写到‘太阳闪闪发光。阳光下,我们的希比希又蹦又跳。’”你从这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10.从这封信中,你能读出露西的什么心情?
学生活动:
1.学生听音频。
用多种形式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预设:从露西写信中, 可以看出露西在家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懂得疼爱爸爸、妈妈;是一个活泼,天真的小姑娘。
2.学生举手回答。
预设1:因为爸爸不在家很久了,露西想爸爸了。
预设2: 爸爸不在,台灯也坏了,露西很寂寞。
3.学生举手回答。
预设:这句话是文章的总起句,告诉我们露西想给爸爸写信。
4.“‘亲爱的爸爸,’……家里总是很冷清。’”
预设:爸爸不在时家里很冷清。露西感到很孤单。可见露西和爸爸的感情很深。对写下文露西的开心起到对比的作用。
5.学生预设答 :
他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6.
空气又冷又干燥 。
7.
秋天的苹果熟了,一个个又大又红。
8.
难过、担心、自责……
9.
妈妈的这句话为下文写露西在信中写自己和妈妈在家生活得很好做好了铺垫。让露西跑掉忧伤,去想开心的事情。
10.
露西受到妈妈的感染,心里一下子高兴起来,想到可爱的希比希。
11.
预设: 开心、得意、对爸爸的思念……
活动意图:
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学习中逐步培养运用“图文结合”法、“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理解词语、理解文意的习惯。
环节三:巩固升华
1.汇报搜集的资料。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抽生上台展示交流。
4.教师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学习。
教师活动:
1.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什么?
学生活动:
1.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讨论并说说更喜欢哪封信?预设答案:我喜欢第二封信,因为,第二封信是露西在开心的时候写的,让我看到一个心里充满了快乐和阳光的小姑娘。
活动意图:让学生小组代表发言,这不但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而且能使学生学会合作,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到的是引导者、服务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5.作业设计 :
基础:1. 规范书写本课生字。
巩固:说说“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
提升:请你观察一下自己的妈妈在睡梦中什么样子。
6. 板书设计
一封信
起因 爸爸出国了 半年才能回来
第一次 看不到爸爸 台灯坏了
一封信 经过 难过开心
第二次 小狗陪伴 修台灯 看电影
结果 画了一大束鲜花 想爸爸
7.教学反思与改进
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妈妈睡了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感受母爱,同时懂得关爱父母。
②语言运用: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发、觉、 粘”。
③思维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综合表达能力,自主创造能力和群体合作能力。
④审美创造:感受妈妈的爱,体会妈妈的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关爱父母、分担他们的辛苦。
思政元素
感受妈妈的爱,体会妈妈的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关爱父母、分担他们的辛苦。
2.学习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综合表达能力,自主创造能力和 群体合作能力。
感受母爱,同时懂得关爱父母。
3.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读通读熟课文。
教师:生字卡片,指导书写的示范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
2.板书课题:妈妈睡了
3.齐读两遍。
教师活动:
1.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是啊,世上只有妈妈好,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妈妈,有一位小朋友仔细观察了自己的妈妈睡觉时的样子,(出示课件插图)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妈妈睡了》,去了解这个孩子和他的妈妈之间的故事。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妈妈睡了》
3.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题目呢?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让会唱的同学一起唱。
2.跟着老师板书课题。
3.用什么样的语气读题目呢?
生自由回答。
预设:“睡了”应该轻读。
4.练读。
5.齐读课题。
活动意图:
通过谈话导入、音乐导入,激发学生感恩妈妈、热爱母亲的情感,对课文产生学习的兴趣。
环节二: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3.理解词意
教师活动:
1.学生自读课文。
提出要求:(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第一行生字 (课件出示)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出示生字组词)
(2)开展读字游戏。 开火车读,再读。小老师领读,齐读。
3.理解词意(以多种形式,借助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意)并造句。
学生活动:
1.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2.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3. 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4. 生字口头组词。
5..课件出示生字组词,开展读字游戏。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6.借助拼音,自由小声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不添字、不掉字,读时注意生字中的翘舌音、后鼻音和多音字.
10.造句。
活动意图: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学习生字,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自主寻找课文中相关的信息,并锻炼准确提取信息的能力。
环节三:聚焦生字,指导书写
1.读课文圈字画词,字卡识记生字。
2.同桌交流检测识字。
3.认读词语,理解词语。
4.出示范字,观察位置。
5.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教师活动:
指导写字:
(1)师范写,指导讲述。(提醒写字姿势。)
(2)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3)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4)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学生活动:
1.学生边看边听老师讲解生字。
2. 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3.学生在本子上的田字格中练习以上生字,每个字写两遍(写不好的要反复练习)。
4.学生大胆勇敢地展示自己的写字作品。
活动意图:
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充分利用字卡,落实识字掌握情况,并通过理解、造句,弄懂词语意思。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笔画、占格以及书写习惯等,养成先观察再动笔的习惯,逐步达到“提笔即练字”。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感受中国文化的文字美。
环节四: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3.汇报交流。
4.范读课文。
教师活动:
1.过渡:让我们把这些字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3.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4.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
学生活动:
1. 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
2.开火车读文后,讨论交流,展示交流,填空。
活动意图:
本环节重在引导如何读懂课文,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用抓关键词得方法去理解课文,利用表格提高学生整理,汇总关键信息的能力。自读课文是在解决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找答案,这不但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而且能使学生智力互补,实现共同提高。
5.作业设计:
基础:你一定有许多心里话要对妈妈说,让我们发自肺腑地对妈妈说一句你最想说给妈妈的话。
巩固:把这些话写在纸条上,回家后悄悄放在妈妈能看到的地方。
提升:你看过妈妈睡觉的样子吗?说一说。
6.板书设计: 妈妈睡了
美丽 温柔 好累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妈妈睡了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感受母爱,同时懂得关爱父母。
②语言运用: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发、觉、 粘”。
③思维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综合表达能力,自主创造能力和群体合作能力。
④审美创造:感受妈妈的爱,体会妈妈的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关爱父母、分担他们的辛苦。
2.思政元素
感受妈妈的爱,体会妈妈的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关爱父母、分担他们的辛苦。
3.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读通读熟课文。
教师:生字卡片,指导书写的示范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回顾所学生字。
2.开火车读词语。
3.交流课文的重要内容。
4.板书课题。
教师活动:
1.你们平时留心观察过自己的妈妈吗?有一位小朋友留心观察了自己的妈妈,他观察了妈妈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2.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妈妈睡了》。
板书:妈妈睡了
3.再来看一下这些字词你还认识吗?
学生活动:
1.生小组讨论,举手回答。
2.开火车读生字词,指名读生字词。
活动意图:
通过复习,检查生字词以及交流课文的重要内容,对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掌握情况有一个整体了解,在本节课精读课文授课前及时进行调整。
环节二:讲授新课
1. 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
2. 阅读方法解密:认识拟人句。
3. 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
教师活动:
1. (出示音频)同学们边听边思考: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
2. 眉毛会睡觉吗?为什么这样写?
(阅读方法解密:认识拟人句
概念: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判断: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拟人句,主要看某些事物是否被赋予了人的动作、语言、心理、神情等。 )
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
3. “妈妈微微地笑着,是的,她在微微地笑着,嘴巴、眼角都笑弯了。” 从这一句你能体会到了什么?
4. 用“弯弯的……”写词组。
5. “好像在睡梦中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一会儿要讲给我听……”从这句你体会出了什么? 6.“窗外,小鸟儿在唱着歌,风在树叶间散步,发出沙沙的响声,可是妈妈全听不到。”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体会出什么?
学生活动:
1.妈妈睡觉时的样子是什么样的?生听课文录音。
2. 眉毛会睡觉吗?
预设:眉毛不会睡觉。“睡”字也用得非常恰当,作者把眉毛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睡梦中妈妈的安静,妈妈的美。
3.拟人句有什么作用呢?
预设2:使事物增加人的感情,使事物更加形象化,更加生动。
4.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预设3:“笑”字,把妈妈的嘴巴,嘴角写得生动形象。写出了睡梦中妈妈的安静、温柔。
5.预设:弯弯的小船,弯弯的香蕉……
6.连睡觉的时候,妈妈都会准备故事,妈妈可真的——好累呀 !
7.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鸟和风当做人来写,小鸟在唱歌,风儿在树叶间散步,发出沙沙声,妈妈太累了,一点也听不到。看来妈妈真是太辛苦、太劳累了!
活动意图:
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学习中逐步培养运用“图文结合”法、“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理解词语、理解文意的习惯。从朗读、感受到想象、表达,激活思维,使“输入”和“输出”衔接起来,把能力的培养渗透在各个环节中。
环节三:巩固升华,课堂小结
1.感受母子之间的关系并总结
2.这是一位怎样的妈妈?
教师活动:
1.接下来让我们对本文的内容进行总结一下吧:从本课中,你感受到母子间的什么关系?
2.教师总结:这是是一篇抒情性的散文。作者以流畅自然的语言为基调,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见雕琢的痕迹。
学生活动:
1.预设:我觉得孩子爱妈妈,妈妈更爱孩子。
2.描绘了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好慈祥、好累。
活动意图:
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再在小组里交流,最后小组代表发言,这不但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而且能使学生学会合作,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到的是引导者、服务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5.作业设计 :
基础:1. 尝试书空本课生字。
巩固:说说“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
提升:请你观察一下自己的妈妈在睡梦中什么样子。
1. 板书设计:
2. 妈妈睡了
美丽 温柔 好累
关心
妈妈 我
爱
7.教学反思与改进
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语文园地三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 核心素养目标:
① 文化自信:锻炼学生的按照顺序表达信息的能力,学会倾听并记住主要信息。
②语言运用: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口语交际","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③思维能力: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说完整话及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2、并能将自己所说的、所想的写下来。
④审美创造:听的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并能对自己想了解的情况,大胆地向说话的人提出问题。
思政元素
锻炼学生的按照顺序表达信息的能力,学会倾听并记住主要信息。
2.学习重点难点:能按顺序介绍制作过程;能够一边听一边记住主要信息。
3.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展示引入。
1.积累字词句。
2.展示字词句。
教师活动:
1、请孩子们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积累认识的字、词、句都有哪些?
2、请同学们依次上台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课内外认识的字、词、句。
学生活动:
1. 请孩子们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积累认识的字、词、句都有哪些?
2. 请同学们依次上台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课内外认识的字、词、句。
活动意图:
上课伊始,让同学们先来展示自己所积累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培养学生在众人面前的胆量、能力。
环节二:展示台
1、课件展示:
2、请孩子们好好读读,说说这些词语分别描述的是什么地方的景物?
3、你还搜集了同类的其他词语吗?请同学们补充。
4、出示描写春天的景色的词语:
教师活动:
1、课件展示词语。
2、请同学们想想还有哪些描写春天景色的词语,把它补充在书的旁边。
3.出示关于读书的名言锦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4.同学们还记得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呢?
学生活动:
1. 学生自由认读词语,说说这些词语分别描述的是什么地方的景物?预设:春天的景物。
2.预设:含苞欲放 百花争艳 花红柳绿 春色满园。读一读,记一记。
3. 举手说一说我们学过的关于读书的名言锦句。
活动意图:
通过各种形式的认读,最后找规律说说自己的发现,这样反复多遍认读词语,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才会扎实。
5.作业设计:
基础:1. 课下和小伙伴一起玩字卡游戏。
巩固:2. 熟记“字 词 句”运用出示的练习。
提升:3. 课下搜集其他的形近字,和大家交流分享。
6.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三
弹 钢 琴 捏 泥 滚
铁 环 荡 滑 梯
7.教学反思与改进
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