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6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核心素养】人教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单元核心素养教案全册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二上 第二单元(教案) 教案 4 次下载
-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二上 第三单元(教案) 教案 4 次下载
-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二上 第四单元(教案) 教案 4 次下载
-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二上 第五单元(教案) 教案 4 次下载
-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二上 第六单元(教案) 教案 4 次下载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二上 第一单元(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二上 第一单元(教案),共39页。
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名称
第一单元
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围绕着“大自然的秘密”为主题,每篇都包含一些关于自然地科学知识,用于帮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现象和自然规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课文《小蝌蚪找妈妈》以童话的形式介绍了一群小蝌蚪,在鲤鱼和乌龟的指引下,找到了妈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知不觉地也变成了小青蛙。告诉我们要从小学会独立的生活,遇到问题要多问、多想,才能找到正确答案的道理。《我是什么》 用生动补实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多种变化形态,如云、冰雹、雪等,还讲述了水的利与害。水为人类做了许多好事,也做了很多坏事。我还知道了要让水全心全意为人类服务,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植物妈妈有办法》这首几歌运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为我们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三种常见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告诉我们大自然真的很奇妙,我们要学会仔细观察。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话题的选择多来源于学生之兴趣,为的是让学生有话可说。尤其要注意“有不明白的地方,有礼貌地提问”“吐字要清楚”等要求是开展口语交际活动的基础,是生活中与人交际的基本礼貌,是需要从一开始就着力培养的交际习惯。
童话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审美意趣、教育价值、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课文后不仅有思考练习题,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文,又能陶冶情趣,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
二、单元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设定了本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40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0个字。继续贯彻“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学字原则,针对二年级合体字增多的情况,2022版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了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的使用,并充分利用这些规律,引导学生大胆地猜读生字,自主学习课文。会写27个词语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联系生活、学习与野外活动有关的8个词语,通过“演一演”的方式体会三组动词的不同意义,能仿照例句用加点的词语“有时候……有时候……,在……在……在……在……”说句子。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小蝌蚪找妈妈》,读出儿童诗的节奏、韵味,背诵《植物妈妈有办法》和《梅花》。在“语文园地”中系统地编进了古诗词《梅花》,在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的前提下,注重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和中华文化。注意二年级学生不要在艺术手法上讲太多。
3.阅读童话故事《企鹅寄冰》和其他课外书籍时,要能明白故事中的道理,阅读书籍时能认识书的封面、了解书名、作者等基本信息。在思想上逐步培养学生爱护图书的习惯,感受课外阅读的快乐,乐于和大家分享课外阅读成果,口头表达联系,生活经验。口语交际时能清楚地介绍几种动物,说出其有趣有趣之处,能认真听别人介绍。有不明白的地方,有礼貌的提问或补充。
四、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会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2.认识51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部分课文会背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的情感。
单元主备人: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小蝌蚪找妈妈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告诉学生我们要从小学会独立的生活,遇到问题要多问、多想,才能找到正确答案的道理。
②语言运用:会认8个生字,会写6个字,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运用已学的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用“快活”练习说话。
③思维能力:了解青蛙一生的变化,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④审美创造:通过自己的感受、理解,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文字美及语文学习的乐趣。
思政元素: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神奇。
2.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会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它在不同阶段的体型变化部分课文会背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的情感。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师生谈话导入
1.猜谜语。
2.谈话引入。
3.板书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齐读两遍。
教师活动:
1.猜谜语。
①小黑鱼,圆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 ②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
2.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是一家人吗?为什么长相相差这么大呢?难怪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不认识。今天我们就⼀起随着《小蝌蚪》来认识这只可爱的小蝌蚪吧!
3.指令:读课题。(记忆性学习)
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猜谜语,交流汇报。
通过思考谜语的特点,得出答案,对小蝌蚪和青蛙有了初步的认识。预设谜底:(小蝌蚪)(青蛙)
2.组织语言说说小蝌蚪和青蛙不同之处在哪里?
3.全班齐读课题。
活动意图:通过谜语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中华语言文化的特点。让学生观察小蝌蚪和小青蛙有什么不同之处,并自己组织语言进行总结,让学生对小蝌蚪和青蛙有了初步的认识,又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为单元口语交际目标打下基础。
环节二:引导看图
1.观察图片,归纳总结。
2.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3.教师相机板书:鲤鱼 乌龟
教师活动:
1.提问:小朋友自己观察:小蝌蚪在什么地方?说说小蝌蚪的样子。用课文中的语言,指名说说小蝌蚪的样子。
(自主型学习)
2.读课文,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鲤鱼、乌龟)
3.教授学生观察图片的顺序及方法。(接受性学习)。
学生活动:
1. 学生观察图片,查找图片和课文的相同之处,归纳、总结。
预设答案:小蝌蚪脑袋大大的,身子黑黑的,尾巴长长的。
2. 学生读一遍课文,自主发现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
预设答案::鲤鱼、乌龟。
3.根据老师的提示,能按照一定的方法观察图片。
活动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图片的方法,鼓励学生对比课文和图片,自主寻找课文中相关的信息,并锻炼准确提取信息的能力。
环节三:聚焦生字,指导书写
1.读课文圈字画词,字卡识记生字。
2.同桌交流检测识字。
3.认读词语,理解词语。
4.出示范字,观察位置。
5.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教师活动:
教师活动:
1.小蝌蚪带来了许多生字宝宝,我们一起边读课文边把不认识的字词圈画一下吧。
2.同学们看看这些字卡,来读一读这些生字,不会读的多读几遍。出示生字:两、宽、眼、睛、孩、肚、顶、哪、跳。(接受性学习)
3.同桌互相说一说都认识了哪些字,还有哪些不认识的?不会的生字班级集中识记,老师范读,学生跟读。(接受性学习)
4.利用课件出示认读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5.出示生字,请同学们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出示生字:两、宽、眼、睛、孩、肚、顶、哪、跳(田字格)。(自主性学习)
6.教师范写,学生练习。(教师积极评价,注意提醒书写姿势)
学生活动:
1.边读课文边圈字画词。预设:学生根据自身水平,自由圈画。
2.利用字卡识记生字,齐读字卡。指名给生字组词,扩词。
3.同桌抽读字卡检测生字掌握情况。不会的生字反复认读。
4.开火车认读词语,理解词语。词语造句并注意多音字(不要求每个词语都造句)。选词预设:眼睛、肚子、两个、小孩。
5.观察老师范写(注意笔顺笔画,可以边说边写)并在书中田字格内临摹。
同桌、全班相互交流,指出书写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改正。
6.在本子上的田字格中练习以上生字,每个字写两遍(写不好的要反复练习)。
活动意图: 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充分利用字卡,落实识字掌握情况,并通过理解、造句,弄懂词语意思。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笔画、占格以及书写习惯等,养成先观察再动笔的习惯,逐步达到“提笔即练字”。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感受中国文化的文字美。
环节四:课堂小结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3.汇报交流。
4.范读课文。
5.用“快活”造句。
教师活动:
1.同学们齐声朗读我们的课文,看看这篇课文写了几个自然段,标出这些自然段。(自主性学习)
2.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发现性学习)
(1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而它自己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 )最后小蝌蚪在哪里找到了它的妈妈?他的妈妈是什么样的?
3.汇报交流(合作性学习)
(1)你们课文读完了,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生:6个)
(2)出示表格,指名板演
遇见谁
变化
长出了两条后腿
鲤鱼妈妈
长出了两条前腿
乌龟
尾巴变短了
青蛙
尾巴不见了
(3)你们能根据表格简单说说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
4.老师范读课文。要求: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前面看《小蝌蚪找妈妈》的插图。看好后听老师读课文。老师读到哪儿,小朋友的手就指到图上有关的地方。(老师范读全文。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
5.课文上说小蝌蚪快活地游来游去,告诉我们小蝌蚪很开心,自由自在的,小朋友想想,我们还可以说什么快活地做什么,谁能说一句?(引导学生运用“快活地”一词,出示:“快活地”的句式)
学生活动:
1.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标出这篇课文写了几个自然段。
预设答案:6个自然段。
2.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1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
预设答案:小蝌蚪遇见了鲤鱼妈妈和乌龟。是他们帮助小蝌蚪找到妈妈的。
(2 )学生思考后回答:它自己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预设答案: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四次变化,先长出了两条后腿,再长出了两条前腿,接着尾巴变短了,最后尾巴不见了。
3. 合作完成表格。根据表格说一说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注意讲的时候要有一定的顺序)
4.听老师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观察整幅图。插图小朋友的手就指到图上有关的地方。还要注意上节课老师教的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图片。
5.体会小蝌蚪游泳的心情,尝试用“快活”造句。
预设答案:小朋友快活地跑来跑去。
我们快活地玩游戏。
大家快活的去郊游。
活动意图:本环节重在引导如何读懂课文,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并将内容在表格中进行汇总呈现。培养学生用抓关键词得方法去理解课文,利用表格提高学生整理,汇总关键信息的能力。自读课文是在解决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找答案,这不但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而且能使学生智力互补,实现共同提高。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书写本课生字。
巩固作业:熟读课文和词语。
提升作业:尽量用上“快活地”一词”,说一说这课讲了什么故事。。
6.板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
遇见谁
变化
长出了两条后腿
鲤鱼妈妈
长出了两条前腿
尾巴变短了
青蛙
尾巴不见了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小蝌蚪找妈妈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告诉学生我们要从小学会独立的生活,遇到问题要多问、多想,才能找到正确答案的道理。
②语言运用:小组合作交流,其他小动物是如何长大的,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③思维能力:了解青蛙一生的变化,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④审美创造:通过自己的感受、理解,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文字美及语文学习的乐趣。懂得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思政元素: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
2.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会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它在不同阶段的体型变化部分课文会背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的情感。
3.教学准备: PPT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
环节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回顾所学生字。
2.开火车读词语。
3.交流课文的重要内容。
4.板书课题。
教师活动:
1.出示词语,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生字。出示词语:脑袋、口袋、水塘、池塘、迎接、欢迎。
2.学生开火车读词语。出示词语:脑袋、口袋、水塘、池塘、迎接、欢迎。(记忆性学习)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还知道了什么?
4.交流课文的重要内容。
5.多么可爱的小蝌蚪啊,可是他们的妈妈在哪里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帮小蝌蚪找妈妈把!(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1. 齐读课题,开火车读生字、词语,特别注意池塘、迎接、脑袋这三个词的读法。
2. 每位同学读一遍,如读词语不够流利,可把书打开到第4页,反复进行朗读。
3. 学生自由谈谈对上节课的理解。(答案不固定,教师积极鼓励)
4. 交流课文的重要内容。注意交流时要有一定的顺序,可以简单的复述课文。
5.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活动意图:以读为主,以读促悟,边读边想。在读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在读中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环节二: 图文结合,自读自悟
1.学习第一部分。齐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画。
2.学习第二部分。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3.学习第三部分。自由读课文,出示问题,小组交流讨论。
4.小组内分角色自由读课文,选一组展示,其它学生评价。
5.扩词训练:( )的( )
6.朗读指导。
教师活动:
1. 学习第一部分。
出示第一张图片,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这时的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 (自主性学习)
2.学习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出示小蝌蚪和鲤鱼对话的图片①齐读课文,思考:小蝌蚪的样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主性学习)
②指名读课文,其它学生找到小蝌蚪在看见鲤鱼妈妈时用了个什么动词?说明了什么?(自主性学习)
③指名两位同学分角色读课文,思考我们从鲤鱼妈妈那里知道了小蝌蚪的妈妈长什么样?
3.学习第3自然段
①自由读课文,出示问题:告别鲤鱼妈妈后,小蝌蚪在找妈妈的途中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从乌龟的回答中,我们又知道了蝌蚪妈妈的什么特点?
②小组交流讨论,选三组回答问题:告别鲤鱼妈妈后,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前腿。他们把乌龟错认成他们的妈妈。说明小蝌蚪和乌龟前进的方向相同,乌龟在前,小蝌蚪在后,表现出小蝌蚪急于找到自己妈妈的心情。
③小组内分角色自由读课文,选一组展示,其它学生评价。(合作性学习)
4.学习第三部分,
(1)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并请同学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说青蛙的样子以及小蝌蚪长成青蛙后发生的变化。
(2)扩词训练:( )的( )
(3)动词训练:找到这句话中的动词
(4)朗读指导:小蝌蚪们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妈妈,他的心情无比地--,于是小蝌蚪大声呼唤——生:妈妈,此时此刻,妈妈就在眼前,小蝌蚪还会说什么呢?妈妈低头看着自己的孩子,笑着说——(生齐读青蛙妈妈的话)
学生活动:
1.学生用多种形式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画出这时的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1:小蝌蚪有着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预设2: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时是“迎”上去的。正面主动上前叫“迎”,在这里表示小蝌蚪有礼貌,也表示鲤鱼是迎面而来。
2. 学生用多种形式读课文,回答小蝌蚪的样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预设答案:先长出了两条后腿,再长出了两条前腿。
预设3:“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小蝌蚪长成青蛙后他们的尾巴不见了。
3. ①学生自由读课文,回答问题:告别鲤鱼妈妈后,小蝌蚪在找妈妈的途中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预设答案:接着尾巴变短了,最后尾巴不见了。
②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请同学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说青蛙的样子以及小蝌蚪长成青蛙后发生的变化?
预设答案:学生用课文中的话说一说,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4.(1)练习朗读,小组内分角色自由读课文,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情感,试着读出着急、惊奇、可爱的不同语气(教师适时进行指导)。
(2)练习说话,进行扩词训练:会说“( )的( )。
预设答案:美丽的天安门,白色的雪莲、快乐的玩耍、红色的小花、认真的学习
(3)学生找出相关的动词。
预设答案:游、看、蹬、跳、蹦
(4)齐读:妈妈低头看着自己的孩子,笑着说——(生齐读青蛙妈妈的话)
预设:好孩子,你已经变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
活动意图: 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学习中逐步培养运用“图文结合”法、“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理解词语、理解文意的习惯。从朗读、感受到想象、表达,激活思维,使“输入”和“输出”衔接起来,把能力的培养渗透在各个环节中。通过看图学文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环节三:小组合作,拓宽思路
1. 汇报搜集的资料。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抽生上台展示交流。
4.教师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学习
教师活动:
1.指导学生学习汇报课外搜集的资料:其他小动物的成长过程。
2.小组内交流,抽生上台展示交流,其他小动物是如何长大的。
3教师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学习。大千世界,充满着无数的奥秘,希望同学们能积极探索钻研,像帮助小蝌蚪那样帮助其他人解决更多的难题。
学生活动:
1.学生课外搜集小动物成长过程的资料。(问大人、查百度、查书籍)
预设可以收集:蝴蝶的成长过程、蝉的成长过程。
2.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安排学生上台展示,注意说的时候用上:“先-在-接着-最后”的顺序。
活动意图: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再在小组里交流,最后小组代表发言,这不但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而且能使学生学会合作,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到的是引导者、服务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环节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谈收获
1.总结全文。
2.拓展升华。
教师活动:
1. 总结全文。出示课文插图,请同学们简要复述课文内容,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2.想一想: 小蝌蚪变成青蛙之后跟着妈妈干什么去了。播放青蛙捕捉害虫的科普录像,通过真切可感的情境,让学生了解青蛙是益虫以及捕捉害虫的本领。
学生活动:
1.学生借助课文插图,简要复述课文内容,讲故事。
2.学生说一说小蝌蚪变成青蛙之后跟着妈妈干什么去了?预设答案:和妈妈一起捉害虫。
3.学生借助课外资料体会: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青蛙。
活动意图:通过看图说故事使学生再次回忆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和独立阅读能力得以培养,学习需求得以满足,学习能力得以提升。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把《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巩固作业:背诵课文。
提升作业:讲一讲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成长过程。
6.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2、我是什么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变化形成的,养成爱思考、爱探索的好习惯。
②语言运用:学会本课生字。在朗读中感悟“落、打、飘”的不同。
③思维能力:通过了解自然现象,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
④审美创造: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思政元素:通过自己的感受、理解,知道合理利用水资源才能造福人类的道理。
2.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的能力。
引导学生懂得“我”是指水,了解水是怎样变化的。
理解水的变化与人类的关系,知道合理利用水资源才能造福人类。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激趣导入
1.猜谜语。
2.谈话引入。
3.板书课题:我是什么 齐读两遍。
教师活动:
1.猜谜语。
忽然不见忽然有,像龙像虎又像狗,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吹它就走。 (云)线儿有粗又有细,上接天来下接地,落在水中无踪影,庄稼见了笑嘻嘻。 (雨)白色花儿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无根无枝又无叶,此花原自天上来。
2.谈话引入: 大家仔细观察这几样,你们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认识一下云、雨、雪、雹子共同的朋友,指读课题。
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猜谜语,交流汇报。
通过思考谜语的特点,得出答案。预设谜底:(云朵)(雨)等
2. 学生思考。
3.全班齐读课题。
活动意图:通过谜语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中华语言文化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思考,并自己组织语言进行总结,对“我”有了初步的认识,又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为单元口语交际目标打下基础。
环节三:品读感悟
1.读课文,理清脉络
2.品读感悟,了解变化
教师活动:
1.请学生自己读一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课件出示:
(1)云 雨 冰雹 雪
(2)池子里 小溪里 江河里海洋里
(3)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 开大会
(4)温和 暴躁
2.同学们,我们给每一组词语起个题目,好吗?
3.同学们的生字掌握得这么好,相信课文也一定读得好,请你们边读第一自然段边想:课文中的“我”到底是什么呢?“我”都能变成什么?
4.水有这么多变化,真是太神奇了!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和同桌说说水是怎么变化的。
5.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爱美的小姑娘吧!(课件出示白云、乌云、朝霞、晚霞)穿白衣服的云叫什么云?(白云)那穿黑衣服的呢?(乌云)早晨把红袍披在身上的叫什么?(朝霞)晚上把红袍披在身上的又叫什么?(晚霞)
这么美丽的小姑娘你们喜欢吗?(喜欢)让我们来读一读,读出对它的喜爱吧!
6.飘浮在空中的云还会变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自然段。
7.同学们,它们从天而降的样子一样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8.水娃娃这么可爱,如果你是水,你喜欢变成什么呢?
学生活动:
1.学生边读边思考。
2.预设:“我会变”“我的家”“我的活动”“我的脾气”。
3.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完后回答。(预设:“我”就是水,“我”会变成汽、云、雨、冰雹和雪。)
4.学生交流。
5.“雨、冰雹、雪”分别是什么样的?
6.雨是小水滴,冰雹是小硬球,雪是小花朵
7.生交流,重点理解“飘、落、打”体会含义。
8.学生自由交流。
活动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强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教学既要依托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假如你是水,你喜欢变成什么?引出学生对云、雨、雪、霜等的喜爱,能够很好地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
环节四:聚焦生字,指导书写
1.书写汉字,指导评价。
2.汇报交流。
教师活动:
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左右结构的字:极、傍、海、洋、作、坏、给。
1.指导观察。
2.教师示范书写“海”,边示范边讲解:“每”的第三笔竖折起笔在竖中线上,竖折的竖向左下稍斜再折向右,第四笔横折钩的横短,折向下时稍向左斜再出钩,竖折和横折钩围起来呈上窄下宽,第九笔横左右出头。
3班级展评。(教师积极评价,注意提醒书写姿势)
学生活动:
1.归纳特点: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观察老师范写(注意笔顺笔画,可以边说边写)并在书中田字格内临摹。
3.同桌、全班相互交流,指出书写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改正。
4.在本子上的田字格中练习以上生字,每个字写两遍(写不好的要反复练习)。
活动意图: 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归类识字,通过归纳总结感受汉字的特点,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笔画、占格以及书写习惯等,养成先观察再动笔的习惯。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在书本上描红生字。
巩固作业:熟读课文。
提升作业:说一说这课讲了什么故事。。
6.板书设计
2、我是什么
水 汽 云 雨、冰雹、雪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2、我是什么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告诉学生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语言运用:继续认识“溪“等生字,读准多音字“没”字,能用新词说句子,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③思维能力:了解水的变化,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④审美创造:通过自己的感受、理解,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文字美及语文学习的乐趣。
思政元素: 通过自己的感受、理解,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文字美及语文学习的乐趣。
2.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了解水的变化过程,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的情感。
3.教学准备: PPT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
环节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回顾所学生字。
2.开火车读词语。
3.交流课文的内容。
4.板书课题。
教师活动:
11.出示词语,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生字。出示词语:飘浮 灾害 机器 冲毁 池子 黑衣服。
2.学生开火车读词语。
3.出示水汽、云、雨、冰雹和雪的图片,说说“我”是什么,“我”会变成什么。
4.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变化,尝试着用边提问边读书的方法。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我是什么》,我们一定会对水有更多的了解。
学生活动:
1.齐读课题,开火车读生字、词语。
2每位同学读一遍,如读词语不够流利,反复进行朗读。
3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积极鼓励)
4.交流课文的重要内容。注意交流时要有一定的顺序,可以简单的复述课文。
5.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活动意图:通过复习,检查生字词以及交流课文的重要内容,对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掌握情况有一个整体了解,在本节课精读课文授课前及时进行调整。
环节二: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研读课文,了解”水的家“
2.感受”水的脾气”
3.通过交流,感悟表达
教师活动:
1.水有这么多的变化,你们知道它平时生活在哪里吗?2.你为什么这样读?3.现在有几个调皮的词语藏起来了,你还能读得那么好吗?
出示:平常我在池子里_____,在小溪里______,在江河里_____,在海洋里________、_____、______。
4学用句式:谁在哪里干什么你还能照样子说一说吗?
5.同学们的朗读让我觉得这些水好像都有了生命一样,可是它还有一点儿小脾气呢!
6.谁来介绍一下水的脾气?
7.那么,“我”什么时候很“温和”?什么时候又很“暴躁”呢?8.同学们,了解了水的脾气后,你想对它说点儿什么呢?
9.看看人们是怎样管理水的。
11.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面对世界上水资源的不断减少,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你想说什么呢?
学生活动:
1.学生用多种形式读课文,学生交流读的感受。
2.预设预设:睡觉的时候很安静,如果声音大了,会吵醒它的,所以要读得轻。
散步的时候很悠闲,所以要读得慢一点儿。
3.学生用多种形式读句子,逐渐记忆。
(看图背诵第3自然段)
4.预设:星期六,我有时在看书,有时在看电视,有时在玩游戏,有时在学习拉小提琴。
5.学生自由读课文回答问题。
(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却很暴躁。)
预设答案:接着尾巴变短了,最后尾巴不见了。
6.学生交流。
7.生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8.修建水坝,排洪,蓄水,发电;修建水渠,合理利用水资源。
9.预设: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等,也可以是具体的行动。
活动意图:每节语文课上,都要适当地找准语言训练点来练一练。我选择本课的语言训练点是“在……在……在……在……”针对二年级学生学习的特点,恰当地使用直观形象的手段,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理解语言。
环节三:作学习,拓宽思路
1.总结写法,拓展迁移
2.指导书写,练习写字
3.拓展阅读,链接课外
教师活动:
1.水真的有脾气,有喜怒哀乐吗?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
2.你能模仿本课的写法吗?用几句话写一样东西,不说这样东西的名字,只说这样东西的特点,并用上拟人的手法。写好以后同桌互相读一读,让别人猜猜你写的是什么。(出示图片)
3.出示生字:变、带、片。学生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特点。
4.教师指导写生字。
5.拓展阅读——绘本《一滴水的旅行》教师生动地朗读故事。
6.联系生活实际,你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过水的变化吗?
学生活动:
1.学生回答。(拟人)
2.先观察图片,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再安排学生在全班交流。
3.学生交流:这三个字分别是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独体字。
4.学生描红,练习。
5.学生思考:水在这次旅行中,最后变成了什么?
6.学生交流:下雨、下雪、衣服晒干、放在冰箱里的水变成冰块霜:秋天到了,我家菜地里的蔬菜上布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霜花儿。
露珠:夏天的清晨,草地上会有许多晶莹透明的露珠,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雾:冬天的早晨,有时候会出现白茫茫的雾,整个城市都笼罩在雾气之中。
冰:冬天下雪后,房檐上会出现一串串冰锥。
活动意图:让学生在课堂中理解并初步掌握文本的知识点,这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学应该回归生活。因此,我设置了一个问题:你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过水的变化吗?这样能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实现了知识、能力、情感的重新构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文本的超越。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复习本课生字、词语,能书空。
巩固作业: 背诵古诗。
提升作业: 讲一讲你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过水的变化。
6.板书设计
2、我是什么
水 汽 云 雨、冰雹、雪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3.植物妈妈有办法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 认识“植、如”等1生字,读准多音字“为、得”,会写“法、如”等个字,会写“办法、如果”等词语。
②语言运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体会“乘着、挂住、炸开”用词的准确。
③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能力,能提出不懂的问题。
④审美创造:让孩子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思政元素: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孩子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2.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体会“乘着、挂住、炸开”用词的准确。
难点: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能力,能提出不懂的问题。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导入新课,课题学字
1.谈话导入:
教师活动:
1. 板书课题“植物妈妈有办法”,指导学生读课题。
2.学习生字“植”。
3.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的植物,植物种子长大了,就要告别妈妈开始自己的生活了。你们想知道植物妈妈是怎样送别自己的孩子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
学生活动:
1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植”是形声字,“木”表义,“直”表声。
2.学生组词:植物、植树、绿植、移植。
3.交流书写要点:左窄右宽,“去”的竖靠近竖中线,第二个横靠近横中线,撇折向右上斜写出尖。
活动意图:好奇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抓住这一特点,以以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入课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字词分组,认读理解
教师活动:
1.教师范读古诗。(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强调字音
课件出示:
植(zhí)物 如(rú)果 四海为(wéi)家 旅(lǚ)行 准备(bèi) 纷(fēn)纷 带刺(cì) 底(dǐ)下 啪(pā)的一声 炸(zhà)开 离(lí)开 知识(shi) 粗(cū)心 得(dé)不到
2.指名读,教读。
3.出示相关图片,联系生活了解词语的意思。
4.教师带读,指名读。
学生活动:
1.学生圈出生字,和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2.学生边读边看画面,理解词语的含义 。
3.多种方式读词语
4.联系生活,利用声音和动作了解词语的意思。
活动意图: 这一环节着重让学生变被动识字为主动识字,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我会认”的活动中,不仅可以共享识字的方法,而且可以享受成功的快
环节三:练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1.请大家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遇到难读的生字、词语、句子,多读几次。
2.刚才的读书过程中,老师发现大家的读书姿势很端正,大多数同学已经将课文中的生字词圈画出来了,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讨论交流: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朗读。(指导读好“旅行、植物”)
3.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4我们知道了3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活动意图:在教学中,多种形式地读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反复地朗读,既使学生学习了字词,了解了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不同方法,也让其在读中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韵律美。
环节四:书写生字,归类指导
教师活动:
1.出示生字“如、娃、她”,同学们仔细观察,找找相同点与不同点。
2.观察比较“女”在作偏旁时的书写变化。指导书写女字旁。
学生活动:
1.相同点:都是女字旁。不同点:“如”字的女字旁大一些。
2.学生练写“娃”字,反馈评改,再练写2个。
活动意图: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童年快乐的生活和美好。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在书本上写本课生字。
巩固作业:熟读课文。
提升作业:说说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6.板书设计
植物妈妈有办法
四海为家 降落伞 纷纷出发 带刺的铠甲 挂住皮毛 炸开 蹦着跳着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3.植物妈妈有办法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指导书写生字。
②语言运用:引导学生了解“四海为家”“降落伞”“纷纷出发”“带刺的铠甲”等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感受语言的趣味,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③思维能力:知道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以及诗歌语言的精妙
④审美创造:引导学生感受植物传播种子的趣味和神奇,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有探究科学的欲望。
思政元素: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2.学习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四海为家”“降落伞”“纷纷出发”“带刺的铠甲”等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感受语言的趣味,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引导学生了解“四海为家”“降落伞”“纷纷出发”“带刺的铠甲”等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感受语言的趣味,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3.教学准备: PPT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2.它们是靠什么方法传播种子的呢?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
学生活动:
1.学生:我们学习了蒲公英、苍耳、豌豆3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活动意图:谈话导入,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研读课文,学习语言
教师活动:
1.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的家在哪里吗? (板书:四海为家)
2.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的家在哪里吗? 引导学生说出田野、草原、山间、海边等地方,感受“四海为家”的含义。3.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要旅行靠的是什么办法呢?
4.教师组织联系生活,感受蒲公英的种子与降落伞的相似之处。
5.助实物,了解苍耳传播种子的方法。
6.观看视频,了解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
学生活动:
1.学生说出田野、草原、山间、海边等地方,感受“四海为家”的含义。
2.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找找答案。
3.学生联系生活,说出自己吹蒲公英时的快乐。
4.请学生摸一摸,感受“带刺的铠甲”
5.同桌互相读一读,结合插图和课文内容,说一说
活动意图: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教学环节,以指导朗读为主线,读中感受,读中理解,读中欣赏,并且把多元评价贯穿于读的全过程,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环节三: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教师活动:
1.我们已经从前面几个小节中了解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现在大家连着来背一背。
“孩子”在这里指的是植物的什么?
“长大”是什么意思?
“四海为家”是指种子要搬到哪里去安家?植物“旅行”指植物要去干什么?
2.想一想:我们怎么才能知道更多的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呢?
3.从这节课的学习中,你知道了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知识?明白了什么道理?
4.植物传播种子还有哪些办法呢?
学生活动:
1.学生:种子、已经成熟了、世界各地、到处生根发芽
2.学生交流,相机学习生字。
3.只有仔细观察,你才能得到许许多多的知识,只要细心观察,每个人都能成为生活中认真观察的有心人。
4.柳树妈妈会让种子——柳絮随风飘散出去等。
5.引导学生借助课外查找的资料,仿照课文,说说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活动意图:让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有关植物的知识,进行仿说,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拓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加深对“植物妈妈有办法”的理解,还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在课本上描红生字,书空词语。
巩固作业:背诵课文。
提升作业:学生完成仿照课文,说说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5. 板书设计
植物妈妈有办法
四海为家 降落伞 纷纷出发 带刺的铠甲 挂住皮毛 炸开 蹦着跳着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口语交际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选联系生活经验,清楚地介绍一种动物,能讲出有趣之处。
②语言运用:能认真听别人介绍有趣的动物,有不明白的地方,有礼貌地提问或补充。
③思维能力:通过直接观察和查找资料等方式,去了解自己喜欢的动物,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索。
④审美创造: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口语交际,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思政元素: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口语交际,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2.学习重点难点:
选联系生活经验,清楚地介绍一种动物,能讲出有趣之处。。难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通过直接观察和查找资料等方式,去了解自己喜欢的动物,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索。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打开思路,感受“有趣”
教师活动:
1.同学们,森林学校开学啦!你们看,已经有几个同学早早地来到班级里了。它们每一个都有属于自己的有趣的特点。快看,这是谁?谁能说出它们身上有趣的特点?(依次出示蛇、变色龙、长颈鹿、小蜗牛的插图)
2.是啊,这些小动物都有自己有趣的特点,你们真是善于发现的孩子。视频播放《动物世界》剪辑片段,快看,都有谁来到森林学校啦?
6.发思考:你能用一两句话简单说说这个动物有趣的地方吗?
7.森林学校里太热闹啦!来了这么多有趣的动物,每一个都有自己有趣的特点,有的外形很有趣,有的有着特殊的生活习性,还有的拥有独特的本领。(板书:外形、生活习性、独特的本领)你们每个人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有趣的动物,甚至能从同一个动物身上发现几个不同的有趣的特点,真了不起!
学生活动:
1.根据教师提问回答问题。
2.预设:蛇没有脚,却可以爬得很快;变色龙能随着环境的改变迅速改变皮肤的颜色,这样可以保护自己;长颈鹿可以站着睡觉;小蜗牛一边爬一边分泌黏液……
3.学生自主选择要介绍的动物。
4.学生交流。
活动意图:出示动物的图片及视频,由谈话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过渡到口语交际中来。
环节二: 示范引导,明确要求
教师活动:
1.同学们,你们能猜出我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吗?(教师戴上大熊猫的头饰)我现在变成“大熊猫”老师啦,快来打个招呼吧!
2.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自我介绍一下吧!一边听一边想一想:老师都介绍了哪些有趣的内容?要是我有哪些地方没有介绍清楚,你们也可以提出来。
我是大熊猫老师,从出生以来一直在竹林里长大。妈妈说我从小就是一副有学问的样子:圆圆的脸蛋,大大的黑眼圈,仿佛是戴着眼镜的博士。我浑身胖嘟嘟的,走路时迈着八字步,一扭一扭的。我一生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吃东西,其余的时间几乎都用来休息。我吃东西时,不像小朋友们吃饭时坐得端端正正,而是摆出各种姿势。每次吃完东西,我都得睡好一会儿呢!世界上有20多种竹子,都是我的美味佳肴。在夏季,我甚至可以爬到4000米高的山坡上觅食。
好啦,先介绍到这儿。同学们,你们知道了大熊猫身上哪些有趣的特点?
学生活动:
1、 生结合扮演的角色,互相打招呼。
2、
3. 小组交流学,针对介绍得不清楚的地方提问。
4. 老师,请问大熊猫吃东西时都会用什么姿势啊?大熊猫老师讲得怎么样?
5.学生交流:清楚、不啰唆;说话时眼睛是看着大家的;音量很合适……
活动意图:出示交际范例,明确交际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创设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交际语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兴趣,为学生掌握表达的方法及要点奠定基础。
环节三:自主练习,补充提问
教师活动:
1.同学们,刚才我们借助熊猫老师自我介绍时的例子,了解了表达的要求和技巧,现在就请大家选择最喜欢的动物来练习介绍一下吧!
2.刚才你们练习得特别投入,现在可以和同桌或小组成员一起来交流一下。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相互提问;要是有好的建议,可以把动物有趣的地方进行特别介绍,也可以相互补充。
学生活动:
1.学生练习。
2.预设:想要把动物有趣的特点介绍出来,可以抓住动物的外形,比如大象的体重、长颈鹿的身高;可以抓住动物的生活习性,比如猴子吃食、海豹走路的样子;可以抓住动物的脾气,比如暴躁的老虎、温柔的绵羊等;还可以说说动物身上与众不同的能力,比如海豚可以帮助人类、蚂蚁用气味传递信息等。
3.预设:你知道用什么办法可以吐字清楚吗?声音要洪亮,尤其是在全班同学面前,更要提高音量。如果遇上不认识的字,发不准字音,可以请教老师或是身边的同学,还可以查查字典。
活动意图:通过读学习示例学习 ,让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内容与方法更加明确。
环节四:展示交流,自主评价
教师活动:
1.同学们,我们现在要开展一次现场采访活动,采访的主题是:谁是最有趣的动物?看看谁能把自己喜欢的动物的有趣之处介绍清楚。老师也是“记者”,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也会提问,谁愿意来挑战呢?
学生活动:
班级交流:能够在表达时做到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还能有礼貌地提问。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才更和谐,我们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活动意图:能够在表达时做到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还能有礼貌地提问。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才更和谐,我们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和好朋友交流你喜欢的小动物,说说“有趣之处”
巩固作业:背诵古诗。
提升作业: 积累好词好句。
6.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
有趣的外形 特殊的习性
独特的本领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语文园地一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运用词语写句。
②语言运用:根据四字词语想象画面,读“人声鼎沸、锣鼓喧天”等场面描写的词语,了解词语的意思,想想词语所描绘的画面,找出规律;
③思维能力:根据语言描写调动听觉、视觉等各种感官想象画面;
④审美创造:
思政元素: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欣赏并体会好词佳句带给描绘画面带来的妙处、趣味。
2.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围绕根据文章中描写想象画面这个内容思考交流。
教学难点: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要表达的事物等。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学习交流平台
1.学习交流平台.
教师活动:
1.同学们,你们一定游览过许多名胜古迹和名山秀水,在电视、书本上也观赏过许多风景优美的山山水水,你们游览或见过的自然景观应该怎样向大家介绍呢? (板 书:写想象画面)
2.课文《观潮》一文中第4自然段:“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段话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大潮由远及近时的样子和声音穿插描述,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出示课件) 书:看到)
3.课文《走月亮》我似乎听到了潺潺的溪流声、秋虫的鸣叫声...... (出示课件5)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想象画面的? (板书: 听到)
读了文章,你还能“闻”到什么? (板书:闻到)
a.请学生分小组交流。
b.构思巧妙、大胆合理,感情真实。
c.介绍时,要观察生活,表现生活,想象不是胡编乱想。
d.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学生活动:
1.学生思考如何介绍自己游览或见过的自然景观,并举手汇报说。
2.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如何写想象画面。
3.在小组内汇报并互相评议。(从多方面感官去展开想象)
活动意图: 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增强都想象画面的理解,加深印象。
环节二:
1.学习词句段运用。
教师活动:
1.出示词语。(出示课件)
人声鼎沸 锣鼓喧天 震耳欲聋 响彻云霄 低声细语 窃窃私语 鸦雀无声 悄无声息
(1)读一读,理解词语含义:自己自由读一读,做到理解含义。
(2)想一想:这些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3)说一说:先小组内各交流,再选小组代表说一说。
出示词语。(课件 出示)
风 烟花 霎时 顿时 忽然
雷雨 小狗 过了一会 一会儿工夫
(4)说一说每组加点词语的意思。
理解加点字的意思,对比不同。第一组中的词语表示时间短。第二组中词语的意思表示时间比第一组长一些。
(5)拓展运用
①请按照速度由慢到快的顺序排列下面的词语,说出你的想法。
冲过去跑过来奔过来走过来
②读一读,用上加点的词语造句,说一说你的日常生活。(课件 出示)一阵风吹过,天空顿时尘土飞扬。
我家的小狗一会儿功夫就把一盘肉吃完了。
(1)读一读。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的用法。
(2)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可以根据词语的意思写出画面。
(板书:根据意思写画面)
学生活动:
1.学生自读词语,并尝试理解词语的意思。
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
锣鼓喧天:喧,声音大。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
震耳欲聋:欲:快要,就要。形容声音很大。
响彻云霄:彻:贯通;云霄:高空。形
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
直达高空。低声细语:形容小声说话。
窃窃私语:窃窃:形容声音细小; 私:私下;背地里小声说话。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叫声都没有。泛指什么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人们默不作声。
悄无声息: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在组内交流自己读完这个词语,想到的画面,再选出小组代表汇报说。
生:人声鼎沸,可以想到观潮时的热闹场景。
生:鸦雀无声,可以想象到教室里同学们认真学习时的情景。
学生小组交流出示的句子,说说自己的发现。
活动意图:通过说一说的方式,理解时间词语的意思,感受时间词语运用的准备恰当。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1)抄写本单元表示声音的词语,并想像画面。
(2)选择一个事物,用一到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描述它。
事物:风 烟花 雷雨 小狗
表示时间的词语:霎时 顿时 忽然 过了一会 一会儿工夫
提升作业:展开真实场景的想象,将文句与图景匹配,并比较不同阶段的场景的描写。
巩固作业: 抄写本单元1-3句让你“看”到的画面,“听”到的声音,“闻”到味道的句子,认真朗读,并与同学交流感受。
6.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一
写想象画面
看到 听到 闻到
根据意思写画面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语文园地一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请学生借助拼音识字,把词语读正确。
②语言运用:引导学生发现这8个词语都是到野外观察大自然需要的用品。第一行 4 个词语是为野外活动准备的着装,第二行 4 个词语是为野外观察准备的用具。
③思维能力:体会动作行为动词的意思,感受动词运用的准确恰当,精妙生动。
④审美创造:联系生活,学习用“有时候……有时候……” “在……在……在……在……”造句,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词语与日常生活情境建立联系,在迁移运用中发展思维与表达能力。
思政元素:养成认真对待每次写字的好习惯,树立提笔就练字的意识。
2.学习重点难点:
能用“有时候……有时候……” “在……在……在……在……”来描述自己的日常 的生活。
3.教学准备: PPT课件、词语卡片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观察情境图,学生交流。
3.出示词语,老师领读。
教师活动:
1.同学们,大自然是一本厚厚的书,如果我们经常走进它、仔细观察它,一定会有收获。那么,我们去野外观察大自然,你会准备什么?(自主性学习)
2.观察情境及词语图,学生交流。(课件:词语图片)
3.出示词语,小老师领读。
出示:登山鞋、帐篷、指南针、帽子、水壶、运动裤等(记忆性学习)
生活动:
1. 根据老师提问,我们去野外观察大自然,你会准备什么?学生自由发言。预设答案:帽子、水壶、厚衣服、零食等。
2.学生观察图片,交流:登山鞋、帐篷、指南针、也是我们去野外是必不可少的物品。
3.个人读、小组读,读的时候注意音调,读不标准时可以多读几遍。
活动意图:上课伊始,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思考去野外需要带什么用具,利用文中的情境图,图文结合,从而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情境。
环节二:1.指名认读词语,正音。
2.去掉拼音,同桌认读。
3.老师拿词语卡片开火车认读。
4.分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5.仔细观察词语,说发现。
教师活动:
1.读一读,认一认。让学生认读词语,并进行正音。
(1)正音:“登”是后鼻音,(2)“针”是前鼻音。
2.去掉拼音,同桌认读,拿词语卡片开火车认读,教师纠正读音。(记忆性学习)
3.仔细观察上面两行词语,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提示:上面一行是去野外观察大自然需要的服装;下面一行是去野外观察大自然需要的工具。
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认读词语,登山鞋、帐篷、指南针较难读,要进行指导。
2.分男女生比赛读、齐读。注意老师举例容易出错的读音。
3.学生仔细观察两行词语并思考平时出游时的情形,谈发现。
预设答案:上面一行是去野外观察大自然需要的服装;下面一行是去野外观察大自然需要的工具。
活动意图: 通过各种形式的认读,最后找规律说说自己的发现,这样反复多遍认读词语,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才会扎实。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比一比,并演一演下列词语。
巩固作业:背诵古诗。
提升作业: 同桌互相演一演、猜一猜,进一步体会这些动作。
6.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一
识字加油站
手套 帽子 登山鞋 运动裤
地图 水壶 帐篷 指南针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语文园地一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知道梅花不惧严寒、凌寒独放、洁白无瑕的品质。
②语言运用:观察梅花的图片,从花形,颜色,数量上说说梅花的样子。
③思维能力:体会动作行为动词的意思,感受动词运用的准确恰当,精妙生动。
④审美创造: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词语与日常生活情境建立联系,在迁移运用中发展思维与表达能力。
思政元素:让学生感受梅花不惧严寒、凌寒独放、洁白无瑕的品质。
2.学习重点难点:
根据古诗的诗面,理解古诗主要描写内容。
课外阅读认识生字,积累新词,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继续培养爱阅读,爱积累的好习惯。
3.教学准备: PPT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
环节一:日积月累
1.出示图片,引入话题。
2.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3.男女生赛读,全班带感情有节奏的齐读。
教师活动:
1.课件出示梅花图片。你们瞧这是什么?(板书课题:梅花)
2.谁来形容一下梅花的样子?(说一说梅花的花形,颜色,花瓣数量、种类)(自主性学习)
3.引导学生用不惧严寒、凌寒独放、洁白无瑕等词语赞美梅花。(教师可提前让学生收集有关赞美梅花的词语标注在课文中)。
4.今天学习一首古诗,看一看王安石是怎么写梅花的。
4.教师带感情朗读,读出节奏,学生试听节奏。
5.师重点指导读准“凌、墙”的后鼻韵母,读准翘舌音“数”和“枝”。(接受性学习)
6.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主性学习)
7.同桌两个互读,互相纠正字音,纠正“角”“为”的读音。
8.教师讲解“角”“为”这两个多音字。
出示: jiǎo牛角 wéi以为
jué角色 wèi因为
9.男女生赛读,带感情有节奏的齐读。
学生活动:
1.观察梅花的图片,回答问题,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2.学生从花形,颜色,数量上说说梅花的样子。
3.同桌先说一说梅花的品性,大家互相补充,可以打开书,看看书中自己提前收集的赞美梅花的词语。4。打开书第13页。
4.听老师范读古诗,注意老师的节奏(可以在书上试着画一画节奏)。
5.反复诵读“凌、墙”“数、枝”这几个容易出错的字音,练读后保证不出错。
6.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同桌两个互读,互相纠正字音,读的时候特别注意纠正“角”“为”的读音。
7.教师出示并讲解“角”“为”这两个多音字。学生可以试着给这两字组词。预设:牛角、羊角、为了、因为、为什么。
8.男女生比赛读古诗,带感情有节奏的读,看谁读得好。
活动意图:环节意在让学生养成先观察再总结的习惯,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在学习中逐步培养运用“总结积累”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理解古诗意的能力。
环节二:
1.播放短文录音,学生听录音。
2.思考:这篇短文讲了些什么?
3.教师提问,思考回答。
4.教师补充点评,给予鼓励。
5.知识拓展。非洲、南极气候特点以及冰遇热变水、水遇热变冰的科学常识。
教师活动:
1.课件播放《企鹅寄冰》的短文录音,学生听录音后思考:这篇短文讲了些什么?(发现性学习)
2.教师提问:
(1)谁给谁寄冰?
(2)从哪里寄到哪里?
(3)住在南极的企鹅为什么要给住在非洲的狮子大王寄冰呢?
(4)狮子大王收到冰了吗?
3.教师指名回答,交流疑惑后补充点评,给予鼓励。(自主性学习)
4.知识拓展。非洲、南极气候特点以及冰遇热变水、水遇热变冰的科学常识。也可由学生来回答总结冰会化成水的道理。(发现性学习)
学生活动:
1. 思考:这篇短文讲了些什么?
预设答案:企鹅给狮子大王寄了一块冰,可是狮子大王收到了一袋子水,大家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2. 自由读短文,梳理课文内容,理解短文意思。
预设答案:(1)谁给谁寄冰?企鹅给狮子寄冰
(2)从哪里寄到哪里?南极到非洲
(3)住在南极的企鹅为什么要给住在非洲的狮子大王寄冰呢?因为大王很热
(
3.大胆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在课堂上进行交流。预设:为什么冰会变成水?
活动意图: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同时,根据重点问题理解短文大意,提高了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对学生学习短文的方法也有渗透。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背诵《梅花》,说一说梅花的品格。
巩固作业:集关于梅花的古诗。
提升作业:跟家人分享《企鹅寄冰》的故事。
6.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一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名称
第一单元
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围绕着“大自然的秘密”为主题,每篇都包含一些关于自然地科学知识,用于帮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现象和自然规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课文《小蝌蚪找妈妈》以童话的形式介绍了一群小蝌蚪,在鲤鱼和乌龟的指引下,找到了妈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知不觉地也变成了小青蛙。告诉我们要从小学会独立的生活,遇到问题要多问、多想,才能找到正确答案的道理。《我是什么》 用生动补实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多种变化形态,如云、冰雹、雪等,还讲述了水的利与害。水为人类做了许多好事,也做了很多坏事。我还知道了要让水全心全意为人类服务,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植物妈妈有办法》这首几歌运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为我们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三种常见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告诉我们大自然真的很奇妙,我们要学会仔细观察。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话题的选择多来源于学生之兴趣,为的是让学生有话可说。尤其要注意“有不明白的地方,有礼貌地提问”“吐字要清楚”等要求是开展口语交际活动的基础,是生活中与人交际的基本礼貌,是需要从一开始就着力培养的交际习惯。
童话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审美意趣、教育价值、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课文后不仅有思考练习题,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文,又能陶冶情趣,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
二、单元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设定了本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40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0个字。继续贯彻“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学字原则,针对二年级合体字增多的情况,2022版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了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的使用,并充分利用这些规律,引导学生大胆地猜读生字,自主学习课文。会写27个词语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联系生活、学习与野外活动有关的8个词语,通过“演一演”的方式体会三组动词的不同意义,能仿照例句用加点的词语“有时候……有时候……,在……在……在……在……”说句子。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小蝌蚪找妈妈》,读出儿童诗的节奏、韵味,背诵《植物妈妈有办法》和《梅花》。在“语文园地”中系统地编进了古诗词《梅花》,在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的前提下,注重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和中华文化。注意二年级学生不要在艺术手法上讲太多。
3.阅读童话故事《企鹅寄冰》和其他课外书籍时,要能明白故事中的道理,阅读书籍时能认识书的封面、了解书名、作者等基本信息。在思想上逐步培养学生爱护图书的习惯,感受课外阅读的快乐,乐于和大家分享课外阅读成果,口头表达联系,生活经验。口语交际时能清楚地介绍几种动物,说出其有趣有趣之处,能认真听别人介绍。有不明白的地方,有礼貌的提问或补充。
四、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会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2.认识51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部分课文会背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的情感。
单元主备人: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小蝌蚪找妈妈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告诉学生我们要从小学会独立的生活,遇到问题要多问、多想,才能找到正确答案的道理。
②语言运用:会认8个生字,会写6个字,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运用已学的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用“快活”练习说话。
③思维能力:了解青蛙一生的变化,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④审美创造:通过自己的感受、理解,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文字美及语文学习的乐趣。
思政元素: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神奇。
2.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会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它在不同阶段的体型变化部分课文会背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的情感。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师生谈话导入
1.猜谜语。
2.谈话引入。
3.板书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齐读两遍。
教师活动:
1.猜谜语。
①小黑鱼,圆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 ②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
2.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是一家人吗?为什么长相相差这么大呢?难怪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不认识。今天我们就⼀起随着《小蝌蚪》来认识这只可爱的小蝌蚪吧!
3.指令:读课题。(记忆性学习)
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猜谜语,交流汇报。
通过思考谜语的特点,得出答案,对小蝌蚪和青蛙有了初步的认识。预设谜底:(小蝌蚪)(青蛙)
2.组织语言说说小蝌蚪和青蛙不同之处在哪里?
3.全班齐读课题。
活动意图:通过谜语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中华语言文化的特点。让学生观察小蝌蚪和小青蛙有什么不同之处,并自己组织语言进行总结,让学生对小蝌蚪和青蛙有了初步的认识,又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为单元口语交际目标打下基础。
环节二:引导看图
1.观察图片,归纳总结。
2.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3.教师相机板书:鲤鱼 乌龟
教师活动:
1.提问:小朋友自己观察:小蝌蚪在什么地方?说说小蝌蚪的样子。用课文中的语言,指名说说小蝌蚪的样子。
(自主型学习)
2.读课文,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鲤鱼、乌龟)
3.教授学生观察图片的顺序及方法。(接受性学习)。
学生活动:
1. 学生观察图片,查找图片和课文的相同之处,归纳、总结。
预设答案:小蝌蚪脑袋大大的,身子黑黑的,尾巴长长的。
2. 学生读一遍课文,自主发现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
预设答案::鲤鱼、乌龟。
3.根据老师的提示,能按照一定的方法观察图片。
活动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图片的方法,鼓励学生对比课文和图片,自主寻找课文中相关的信息,并锻炼准确提取信息的能力。
环节三:聚焦生字,指导书写
1.读课文圈字画词,字卡识记生字。
2.同桌交流检测识字。
3.认读词语,理解词语。
4.出示范字,观察位置。
5.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教师活动:
教师活动:
1.小蝌蚪带来了许多生字宝宝,我们一起边读课文边把不认识的字词圈画一下吧。
2.同学们看看这些字卡,来读一读这些生字,不会读的多读几遍。出示生字:两、宽、眼、睛、孩、肚、顶、哪、跳。(接受性学习)
3.同桌互相说一说都认识了哪些字,还有哪些不认识的?不会的生字班级集中识记,老师范读,学生跟读。(接受性学习)
4.利用课件出示认读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5.出示生字,请同学们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出示生字:两、宽、眼、睛、孩、肚、顶、哪、跳(田字格)。(自主性学习)
6.教师范写,学生练习。(教师积极评价,注意提醒书写姿势)
学生活动:
1.边读课文边圈字画词。预设:学生根据自身水平,自由圈画。
2.利用字卡识记生字,齐读字卡。指名给生字组词,扩词。
3.同桌抽读字卡检测生字掌握情况。不会的生字反复认读。
4.开火车认读词语,理解词语。词语造句并注意多音字(不要求每个词语都造句)。选词预设:眼睛、肚子、两个、小孩。
5.观察老师范写(注意笔顺笔画,可以边说边写)并在书中田字格内临摹。
同桌、全班相互交流,指出书写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改正。
6.在本子上的田字格中练习以上生字,每个字写两遍(写不好的要反复练习)。
活动意图: 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充分利用字卡,落实识字掌握情况,并通过理解、造句,弄懂词语意思。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笔画、占格以及书写习惯等,养成先观察再动笔的习惯,逐步达到“提笔即练字”。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感受中国文化的文字美。
环节四:课堂小结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3.汇报交流。
4.范读课文。
5.用“快活”造句。
教师活动:
1.同学们齐声朗读我们的课文,看看这篇课文写了几个自然段,标出这些自然段。(自主性学习)
2.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发现性学习)
(1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而它自己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 )最后小蝌蚪在哪里找到了它的妈妈?他的妈妈是什么样的?
3.汇报交流(合作性学习)
(1)你们课文读完了,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生:6个)
(2)出示表格,指名板演
遇见谁
变化
长出了两条后腿
鲤鱼妈妈
长出了两条前腿
乌龟
尾巴变短了
青蛙
尾巴不见了
(3)你们能根据表格简单说说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
4.老师范读课文。要求: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前面看《小蝌蚪找妈妈》的插图。看好后听老师读课文。老师读到哪儿,小朋友的手就指到图上有关的地方。(老师范读全文。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
5.课文上说小蝌蚪快活地游来游去,告诉我们小蝌蚪很开心,自由自在的,小朋友想想,我们还可以说什么快活地做什么,谁能说一句?(引导学生运用“快活地”一词,出示:“快活地”的句式)
学生活动:
1.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标出这篇课文写了几个自然段。
预设答案:6个自然段。
2.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1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
预设答案:小蝌蚪遇见了鲤鱼妈妈和乌龟。是他们帮助小蝌蚪找到妈妈的。
(2 )学生思考后回答:它自己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预设答案: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四次变化,先长出了两条后腿,再长出了两条前腿,接着尾巴变短了,最后尾巴不见了。
3. 合作完成表格。根据表格说一说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注意讲的时候要有一定的顺序)
4.听老师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观察整幅图。插图小朋友的手就指到图上有关的地方。还要注意上节课老师教的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图片。
5.体会小蝌蚪游泳的心情,尝试用“快活”造句。
预设答案:小朋友快活地跑来跑去。
我们快活地玩游戏。
大家快活的去郊游。
活动意图:本环节重在引导如何读懂课文,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并将内容在表格中进行汇总呈现。培养学生用抓关键词得方法去理解课文,利用表格提高学生整理,汇总关键信息的能力。自读课文是在解决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找答案,这不但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而且能使学生智力互补,实现共同提高。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书写本课生字。
巩固作业:熟读课文和词语。
提升作业:尽量用上“快活地”一词”,说一说这课讲了什么故事。。
6.板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
遇见谁
变化
长出了两条后腿
鲤鱼妈妈
长出了两条前腿
尾巴变短了
青蛙
尾巴不见了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小蝌蚪找妈妈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告诉学生我们要从小学会独立的生活,遇到问题要多问、多想,才能找到正确答案的道理。
②语言运用:小组合作交流,其他小动物是如何长大的,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③思维能力:了解青蛙一生的变化,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④审美创造:通过自己的感受、理解,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文字美及语文学习的乐趣。懂得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思政元素: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
2.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会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它在不同阶段的体型变化部分课文会背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的情感。
3.教学准备: PPT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
环节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回顾所学生字。
2.开火车读词语。
3.交流课文的重要内容。
4.板书课题。
教师活动:
1.出示词语,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生字。出示词语:脑袋、口袋、水塘、池塘、迎接、欢迎。
2.学生开火车读词语。出示词语:脑袋、口袋、水塘、池塘、迎接、欢迎。(记忆性学习)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还知道了什么?
4.交流课文的重要内容。
5.多么可爱的小蝌蚪啊,可是他们的妈妈在哪里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帮小蝌蚪找妈妈把!(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1. 齐读课题,开火车读生字、词语,特别注意池塘、迎接、脑袋这三个词的读法。
2. 每位同学读一遍,如读词语不够流利,可把书打开到第4页,反复进行朗读。
3. 学生自由谈谈对上节课的理解。(答案不固定,教师积极鼓励)
4. 交流课文的重要内容。注意交流时要有一定的顺序,可以简单的复述课文。
5.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活动意图:以读为主,以读促悟,边读边想。在读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在读中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环节二: 图文结合,自读自悟
1.学习第一部分。齐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画。
2.学习第二部分。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3.学习第三部分。自由读课文,出示问题,小组交流讨论。
4.小组内分角色自由读课文,选一组展示,其它学生评价。
5.扩词训练:( )的( )
6.朗读指导。
教师活动:
1. 学习第一部分。
出示第一张图片,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这时的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 (自主性学习)
2.学习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出示小蝌蚪和鲤鱼对话的图片①齐读课文,思考:小蝌蚪的样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主性学习)
②指名读课文,其它学生找到小蝌蚪在看见鲤鱼妈妈时用了个什么动词?说明了什么?(自主性学习)
③指名两位同学分角色读课文,思考我们从鲤鱼妈妈那里知道了小蝌蚪的妈妈长什么样?
3.学习第3自然段
①自由读课文,出示问题:告别鲤鱼妈妈后,小蝌蚪在找妈妈的途中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从乌龟的回答中,我们又知道了蝌蚪妈妈的什么特点?
②小组交流讨论,选三组回答问题:告别鲤鱼妈妈后,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前腿。他们把乌龟错认成他们的妈妈。说明小蝌蚪和乌龟前进的方向相同,乌龟在前,小蝌蚪在后,表现出小蝌蚪急于找到自己妈妈的心情。
③小组内分角色自由读课文,选一组展示,其它学生评价。(合作性学习)
4.学习第三部分,
(1)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并请同学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说青蛙的样子以及小蝌蚪长成青蛙后发生的变化。
(2)扩词训练:( )的( )
(3)动词训练:找到这句话中的动词
(4)朗读指导:小蝌蚪们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妈妈,他的心情无比地--,于是小蝌蚪大声呼唤——生:妈妈,此时此刻,妈妈就在眼前,小蝌蚪还会说什么呢?妈妈低头看着自己的孩子,笑着说——(生齐读青蛙妈妈的话)
学生活动:
1.学生用多种形式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画出这时的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1:小蝌蚪有着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预设2: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时是“迎”上去的。正面主动上前叫“迎”,在这里表示小蝌蚪有礼貌,也表示鲤鱼是迎面而来。
2. 学生用多种形式读课文,回答小蝌蚪的样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预设答案:先长出了两条后腿,再长出了两条前腿。
预设3:“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小蝌蚪长成青蛙后他们的尾巴不见了。
3. ①学生自由读课文,回答问题:告别鲤鱼妈妈后,小蝌蚪在找妈妈的途中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预设答案:接着尾巴变短了,最后尾巴不见了。
②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请同学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说青蛙的样子以及小蝌蚪长成青蛙后发生的变化?
预设答案:学生用课文中的话说一说,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4.(1)练习朗读,小组内分角色自由读课文,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情感,试着读出着急、惊奇、可爱的不同语气(教师适时进行指导)。
(2)练习说话,进行扩词训练:会说“( )的( )。
预设答案:美丽的天安门,白色的雪莲、快乐的玩耍、红色的小花、认真的学习
(3)学生找出相关的动词。
预设答案:游、看、蹬、跳、蹦
(4)齐读:妈妈低头看着自己的孩子,笑着说——(生齐读青蛙妈妈的话)
预设:好孩子,你已经变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
活动意图: 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学习中逐步培养运用“图文结合”法、“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理解词语、理解文意的习惯。从朗读、感受到想象、表达,激活思维,使“输入”和“输出”衔接起来,把能力的培养渗透在各个环节中。通过看图学文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环节三:小组合作,拓宽思路
1. 汇报搜集的资料。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抽生上台展示交流。
4.教师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学习
教师活动:
1.指导学生学习汇报课外搜集的资料:其他小动物的成长过程。
2.小组内交流,抽生上台展示交流,其他小动物是如何长大的。
3教师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学习。大千世界,充满着无数的奥秘,希望同学们能积极探索钻研,像帮助小蝌蚪那样帮助其他人解决更多的难题。
学生活动:
1.学生课外搜集小动物成长过程的资料。(问大人、查百度、查书籍)
预设可以收集:蝴蝶的成长过程、蝉的成长过程。
2.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安排学生上台展示,注意说的时候用上:“先-在-接着-最后”的顺序。
活动意图: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再在小组里交流,最后小组代表发言,这不但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而且能使学生学会合作,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到的是引导者、服务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环节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谈收获
1.总结全文。
2.拓展升华。
教师活动:
1. 总结全文。出示课文插图,请同学们简要复述课文内容,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2.想一想: 小蝌蚪变成青蛙之后跟着妈妈干什么去了。播放青蛙捕捉害虫的科普录像,通过真切可感的情境,让学生了解青蛙是益虫以及捕捉害虫的本领。
学生活动:
1.学生借助课文插图,简要复述课文内容,讲故事。
2.学生说一说小蝌蚪变成青蛙之后跟着妈妈干什么去了?预设答案:和妈妈一起捉害虫。
3.学生借助课外资料体会: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青蛙。
活动意图:通过看图说故事使学生再次回忆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和独立阅读能力得以培养,学习需求得以满足,学习能力得以提升。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把《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巩固作业:背诵课文。
提升作业:讲一讲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成长过程。
6.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2、我是什么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变化形成的,养成爱思考、爱探索的好习惯。
②语言运用:学会本课生字。在朗读中感悟“落、打、飘”的不同。
③思维能力:通过了解自然现象,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
④审美创造: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思政元素:通过自己的感受、理解,知道合理利用水资源才能造福人类的道理。
2.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的能力。
引导学生懂得“我”是指水,了解水是怎样变化的。
理解水的变化与人类的关系,知道合理利用水资源才能造福人类。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激趣导入
1.猜谜语。
2.谈话引入。
3.板书课题:我是什么 齐读两遍。
教师活动:
1.猜谜语。
忽然不见忽然有,像龙像虎又像狗,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吹它就走。 (云)线儿有粗又有细,上接天来下接地,落在水中无踪影,庄稼见了笑嘻嘻。 (雨)白色花儿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无根无枝又无叶,此花原自天上来。
2.谈话引入: 大家仔细观察这几样,你们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认识一下云、雨、雪、雹子共同的朋友,指读课题。
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猜谜语,交流汇报。
通过思考谜语的特点,得出答案。预设谜底:(云朵)(雨)等
2. 学生思考。
3.全班齐读课题。
活动意图:通过谜语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中华语言文化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思考,并自己组织语言进行总结,对“我”有了初步的认识,又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为单元口语交际目标打下基础。
环节三:品读感悟
1.读课文,理清脉络
2.品读感悟,了解变化
教师活动:
1.请学生自己读一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课件出示:
(1)云 雨 冰雹 雪
(2)池子里 小溪里 江河里海洋里
(3)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 开大会
(4)温和 暴躁
2.同学们,我们给每一组词语起个题目,好吗?
3.同学们的生字掌握得这么好,相信课文也一定读得好,请你们边读第一自然段边想:课文中的“我”到底是什么呢?“我”都能变成什么?
4.水有这么多变化,真是太神奇了!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和同桌说说水是怎么变化的。
5.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爱美的小姑娘吧!(课件出示白云、乌云、朝霞、晚霞)穿白衣服的云叫什么云?(白云)那穿黑衣服的呢?(乌云)早晨把红袍披在身上的叫什么?(朝霞)晚上把红袍披在身上的又叫什么?(晚霞)
这么美丽的小姑娘你们喜欢吗?(喜欢)让我们来读一读,读出对它的喜爱吧!
6.飘浮在空中的云还会变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自然段。
7.同学们,它们从天而降的样子一样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8.水娃娃这么可爱,如果你是水,你喜欢变成什么呢?
学生活动:
1.学生边读边思考。
2.预设:“我会变”“我的家”“我的活动”“我的脾气”。
3.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完后回答。(预设:“我”就是水,“我”会变成汽、云、雨、冰雹和雪。)
4.学生交流。
5.“雨、冰雹、雪”分别是什么样的?
6.雨是小水滴,冰雹是小硬球,雪是小花朵
7.生交流,重点理解“飘、落、打”体会含义。
8.学生自由交流。
活动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强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教学既要依托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假如你是水,你喜欢变成什么?引出学生对云、雨、雪、霜等的喜爱,能够很好地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
环节四:聚焦生字,指导书写
1.书写汉字,指导评价。
2.汇报交流。
教师活动:
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左右结构的字:极、傍、海、洋、作、坏、给。
1.指导观察。
2.教师示范书写“海”,边示范边讲解:“每”的第三笔竖折起笔在竖中线上,竖折的竖向左下稍斜再折向右,第四笔横折钩的横短,折向下时稍向左斜再出钩,竖折和横折钩围起来呈上窄下宽,第九笔横左右出头。
3班级展评。(教师积极评价,注意提醒书写姿势)
学生活动:
1.归纳特点: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观察老师范写(注意笔顺笔画,可以边说边写)并在书中田字格内临摹。
3.同桌、全班相互交流,指出书写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改正。
4.在本子上的田字格中练习以上生字,每个字写两遍(写不好的要反复练习)。
活动意图: 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归类识字,通过归纳总结感受汉字的特点,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笔画、占格以及书写习惯等,养成先观察再动笔的习惯。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在书本上描红生字。
巩固作业:熟读课文。
提升作业:说一说这课讲了什么故事。。
6.板书设计
2、我是什么
水 汽 云 雨、冰雹、雪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2、我是什么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告诉学生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语言运用:继续认识“溪“等生字,读准多音字“没”字,能用新词说句子,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③思维能力:了解水的变化,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④审美创造:通过自己的感受、理解,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文字美及语文学习的乐趣。
思政元素: 通过自己的感受、理解,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文字美及语文学习的乐趣。
2.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了解水的变化过程,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的情感。
3.教学准备: PPT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
环节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回顾所学生字。
2.开火车读词语。
3.交流课文的内容。
4.板书课题。
教师活动:
11.出示词语,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生字。出示词语:飘浮 灾害 机器 冲毁 池子 黑衣服。
2.学生开火车读词语。
3.出示水汽、云、雨、冰雹和雪的图片,说说“我”是什么,“我”会变成什么。
4.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变化,尝试着用边提问边读书的方法。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我是什么》,我们一定会对水有更多的了解。
学生活动:
1.齐读课题,开火车读生字、词语。
2每位同学读一遍,如读词语不够流利,反复进行朗读。
3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积极鼓励)
4.交流课文的重要内容。注意交流时要有一定的顺序,可以简单的复述课文。
5.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活动意图:通过复习,检查生字词以及交流课文的重要内容,对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掌握情况有一个整体了解,在本节课精读课文授课前及时进行调整。
环节二: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研读课文,了解”水的家“
2.感受”水的脾气”
3.通过交流,感悟表达
教师活动:
1.水有这么多的变化,你们知道它平时生活在哪里吗?2.你为什么这样读?3.现在有几个调皮的词语藏起来了,你还能读得那么好吗?
出示:平常我在池子里_____,在小溪里______,在江河里_____,在海洋里________、_____、______。
4学用句式:谁在哪里干什么你还能照样子说一说吗?
5.同学们的朗读让我觉得这些水好像都有了生命一样,可是它还有一点儿小脾气呢!
6.谁来介绍一下水的脾气?
7.那么,“我”什么时候很“温和”?什么时候又很“暴躁”呢?8.同学们,了解了水的脾气后,你想对它说点儿什么呢?
9.看看人们是怎样管理水的。
11.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面对世界上水资源的不断减少,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你想说什么呢?
学生活动:
1.学生用多种形式读课文,学生交流读的感受。
2.预设预设:睡觉的时候很安静,如果声音大了,会吵醒它的,所以要读得轻。
散步的时候很悠闲,所以要读得慢一点儿。
3.学生用多种形式读句子,逐渐记忆。
(看图背诵第3自然段)
4.预设:星期六,我有时在看书,有时在看电视,有时在玩游戏,有时在学习拉小提琴。
5.学生自由读课文回答问题。
(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却很暴躁。)
预设答案:接着尾巴变短了,最后尾巴不见了。
6.学生交流。
7.生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8.修建水坝,排洪,蓄水,发电;修建水渠,合理利用水资源。
9.预设: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等,也可以是具体的行动。
活动意图:每节语文课上,都要适当地找准语言训练点来练一练。我选择本课的语言训练点是“在……在……在……在……”针对二年级学生学习的特点,恰当地使用直观形象的手段,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理解语言。
环节三:作学习,拓宽思路
1.总结写法,拓展迁移
2.指导书写,练习写字
3.拓展阅读,链接课外
教师活动:
1.水真的有脾气,有喜怒哀乐吗?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
2.你能模仿本课的写法吗?用几句话写一样东西,不说这样东西的名字,只说这样东西的特点,并用上拟人的手法。写好以后同桌互相读一读,让别人猜猜你写的是什么。(出示图片)
3.出示生字:变、带、片。学生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特点。
4.教师指导写生字。
5.拓展阅读——绘本《一滴水的旅行》教师生动地朗读故事。
6.联系生活实际,你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过水的变化吗?
学生活动:
1.学生回答。(拟人)
2.先观察图片,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再安排学生在全班交流。
3.学生交流:这三个字分别是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独体字。
4.学生描红,练习。
5.学生思考:水在这次旅行中,最后变成了什么?
6.学生交流:下雨、下雪、衣服晒干、放在冰箱里的水变成冰块霜:秋天到了,我家菜地里的蔬菜上布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霜花儿。
露珠:夏天的清晨,草地上会有许多晶莹透明的露珠,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雾:冬天的早晨,有时候会出现白茫茫的雾,整个城市都笼罩在雾气之中。
冰:冬天下雪后,房檐上会出现一串串冰锥。
活动意图:让学生在课堂中理解并初步掌握文本的知识点,这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学应该回归生活。因此,我设置了一个问题:你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过水的变化吗?这样能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实现了知识、能力、情感的重新构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文本的超越。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复习本课生字、词语,能书空。
巩固作业: 背诵古诗。
提升作业: 讲一讲你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过水的变化。
6.板书设计
2、我是什么
水 汽 云 雨、冰雹、雪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3.植物妈妈有办法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 认识“植、如”等1生字,读准多音字“为、得”,会写“法、如”等个字,会写“办法、如果”等词语。
②语言运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体会“乘着、挂住、炸开”用词的准确。
③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能力,能提出不懂的问题。
④审美创造:让孩子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思政元素: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孩子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2.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体会“乘着、挂住、炸开”用词的准确。
难点: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能力,能提出不懂的问题。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导入新课,课题学字
1.谈话导入:
教师活动:
1. 板书课题“植物妈妈有办法”,指导学生读课题。
2.学习生字“植”。
3.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的植物,植物种子长大了,就要告别妈妈开始自己的生活了。你们想知道植物妈妈是怎样送别自己的孩子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
学生活动:
1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植”是形声字,“木”表义,“直”表声。
2.学生组词:植物、植树、绿植、移植。
3.交流书写要点:左窄右宽,“去”的竖靠近竖中线,第二个横靠近横中线,撇折向右上斜写出尖。
活动意图:好奇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抓住这一特点,以以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入课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字词分组,认读理解
教师活动:
1.教师范读古诗。(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强调字音
课件出示:
植(zhí)物 如(rú)果 四海为(wéi)家 旅(lǚ)行 准备(bèi) 纷(fēn)纷 带刺(cì) 底(dǐ)下 啪(pā)的一声 炸(zhà)开 离(lí)开 知识(shi) 粗(cū)心 得(dé)不到
2.指名读,教读。
3.出示相关图片,联系生活了解词语的意思。
4.教师带读,指名读。
学生活动:
1.学生圈出生字,和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2.学生边读边看画面,理解词语的含义 。
3.多种方式读词语
4.联系生活,利用声音和动作了解词语的意思。
活动意图: 这一环节着重让学生变被动识字为主动识字,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我会认”的活动中,不仅可以共享识字的方法,而且可以享受成功的快
环节三:练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1.请大家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遇到难读的生字、词语、句子,多读几次。
2.刚才的读书过程中,老师发现大家的读书姿势很端正,大多数同学已经将课文中的生字词圈画出来了,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讨论交流: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朗读。(指导读好“旅行、植物”)
3.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4我们知道了3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活动意图:在教学中,多种形式地读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反复地朗读,既使学生学习了字词,了解了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不同方法,也让其在读中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韵律美。
环节四:书写生字,归类指导
教师活动:
1.出示生字“如、娃、她”,同学们仔细观察,找找相同点与不同点。
2.观察比较“女”在作偏旁时的书写变化。指导书写女字旁。
学生活动:
1.相同点:都是女字旁。不同点:“如”字的女字旁大一些。
2.学生练写“娃”字,反馈评改,再练写2个。
活动意图: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童年快乐的生活和美好。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在书本上写本课生字。
巩固作业:熟读课文。
提升作业:说说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6.板书设计
植物妈妈有办法
四海为家 降落伞 纷纷出发 带刺的铠甲 挂住皮毛 炸开 蹦着跳着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3.植物妈妈有办法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指导书写生字。
②语言运用:引导学生了解“四海为家”“降落伞”“纷纷出发”“带刺的铠甲”等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感受语言的趣味,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③思维能力:知道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以及诗歌语言的精妙
④审美创造:引导学生感受植物传播种子的趣味和神奇,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有探究科学的欲望。
思政元素: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2.学习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四海为家”“降落伞”“纷纷出发”“带刺的铠甲”等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感受语言的趣味,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引导学生了解“四海为家”“降落伞”“纷纷出发”“带刺的铠甲”等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感受语言的趣味,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3.教学准备: PPT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2.它们是靠什么方法传播种子的呢?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
学生活动:
1.学生:我们学习了蒲公英、苍耳、豌豆3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活动意图:谈话导入,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研读课文,学习语言
教师活动:
1.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的家在哪里吗? (板书:四海为家)
2.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的家在哪里吗? 引导学生说出田野、草原、山间、海边等地方,感受“四海为家”的含义。3.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要旅行靠的是什么办法呢?
4.教师组织联系生活,感受蒲公英的种子与降落伞的相似之处。
5.助实物,了解苍耳传播种子的方法。
6.观看视频,了解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
学生活动:
1.学生说出田野、草原、山间、海边等地方,感受“四海为家”的含义。
2.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找找答案。
3.学生联系生活,说出自己吹蒲公英时的快乐。
4.请学生摸一摸,感受“带刺的铠甲”
5.同桌互相读一读,结合插图和课文内容,说一说
活动意图: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教学环节,以指导朗读为主线,读中感受,读中理解,读中欣赏,并且把多元评价贯穿于读的全过程,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环节三: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教师活动:
1.我们已经从前面几个小节中了解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现在大家连着来背一背。
“孩子”在这里指的是植物的什么?
“长大”是什么意思?
“四海为家”是指种子要搬到哪里去安家?植物“旅行”指植物要去干什么?
2.想一想:我们怎么才能知道更多的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呢?
3.从这节课的学习中,你知道了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知识?明白了什么道理?
4.植物传播种子还有哪些办法呢?
学生活动:
1.学生:种子、已经成熟了、世界各地、到处生根发芽
2.学生交流,相机学习生字。
3.只有仔细观察,你才能得到许许多多的知识,只要细心观察,每个人都能成为生活中认真观察的有心人。
4.柳树妈妈会让种子——柳絮随风飘散出去等。
5.引导学生借助课外查找的资料,仿照课文,说说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活动意图:让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有关植物的知识,进行仿说,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拓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加深对“植物妈妈有办法”的理解,还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在课本上描红生字,书空词语。
巩固作业:背诵课文。
提升作业:学生完成仿照课文,说说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5. 板书设计
植物妈妈有办法
四海为家 降落伞 纷纷出发 带刺的铠甲 挂住皮毛 炸开 蹦着跳着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口语交际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选联系生活经验,清楚地介绍一种动物,能讲出有趣之处。
②语言运用:能认真听别人介绍有趣的动物,有不明白的地方,有礼貌地提问或补充。
③思维能力:通过直接观察和查找资料等方式,去了解自己喜欢的动物,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索。
④审美创造: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口语交际,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思政元素: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口语交际,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2.学习重点难点:
选联系生活经验,清楚地介绍一种动物,能讲出有趣之处。。难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通过直接观察和查找资料等方式,去了解自己喜欢的动物,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索。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打开思路,感受“有趣”
教师活动:
1.同学们,森林学校开学啦!你们看,已经有几个同学早早地来到班级里了。它们每一个都有属于自己的有趣的特点。快看,这是谁?谁能说出它们身上有趣的特点?(依次出示蛇、变色龙、长颈鹿、小蜗牛的插图)
2.是啊,这些小动物都有自己有趣的特点,你们真是善于发现的孩子。视频播放《动物世界》剪辑片段,快看,都有谁来到森林学校啦?
6.发思考:你能用一两句话简单说说这个动物有趣的地方吗?
7.森林学校里太热闹啦!来了这么多有趣的动物,每一个都有自己有趣的特点,有的外形很有趣,有的有着特殊的生活习性,还有的拥有独特的本领。(板书:外形、生活习性、独特的本领)你们每个人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有趣的动物,甚至能从同一个动物身上发现几个不同的有趣的特点,真了不起!
学生活动:
1.根据教师提问回答问题。
2.预设:蛇没有脚,却可以爬得很快;变色龙能随着环境的改变迅速改变皮肤的颜色,这样可以保护自己;长颈鹿可以站着睡觉;小蜗牛一边爬一边分泌黏液……
3.学生自主选择要介绍的动物。
4.学生交流。
活动意图:出示动物的图片及视频,由谈话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过渡到口语交际中来。
环节二: 示范引导,明确要求
教师活动:
1.同学们,你们能猜出我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吗?(教师戴上大熊猫的头饰)我现在变成“大熊猫”老师啦,快来打个招呼吧!
2.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自我介绍一下吧!一边听一边想一想:老师都介绍了哪些有趣的内容?要是我有哪些地方没有介绍清楚,你们也可以提出来。
我是大熊猫老师,从出生以来一直在竹林里长大。妈妈说我从小就是一副有学问的样子:圆圆的脸蛋,大大的黑眼圈,仿佛是戴着眼镜的博士。我浑身胖嘟嘟的,走路时迈着八字步,一扭一扭的。我一生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吃东西,其余的时间几乎都用来休息。我吃东西时,不像小朋友们吃饭时坐得端端正正,而是摆出各种姿势。每次吃完东西,我都得睡好一会儿呢!世界上有20多种竹子,都是我的美味佳肴。在夏季,我甚至可以爬到4000米高的山坡上觅食。
好啦,先介绍到这儿。同学们,你们知道了大熊猫身上哪些有趣的特点?
学生活动:
1、 生结合扮演的角色,互相打招呼。
2、
3. 小组交流学,针对介绍得不清楚的地方提问。
4. 老师,请问大熊猫吃东西时都会用什么姿势啊?大熊猫老师讲得怎么样?
5.学生交流:清楚、不啰唆;说话时眼睛是看着大家的;音量很合适……
活动意图:出示交际范例,明确交际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创设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交际语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兴趣,为学生掌握表达的方法及要点奠定基础。
环节三:自主练习,补充提问
教师活动:
1.同学们,刚才我们借助熊猫老师自我介绍时的例子,了解了表达的要求和技巧,现在就请大家选择最喜欢的动物来练习介绍一下吧!
2.刚才你们练习得特别投入,现在可以和同桌或小组成员一起来交流一下。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相互提问;要是有好的建议,可以把动物有趣的地方进行特别介绍,也可以相互补充。
学生活动:
1.学生练习。
2.预设:想要把动物有趣的特点介绍出来,可以抓住动物的外形,比如大象的体重、长颈鹿的身高;可以抓住动物的生活习性,比如猴子吃食、海豹走路的样子;可以抓住动物的脾气,比如暴躁的老虎、温柔的绵羊等;还可以说说动物身上与众不同的能力,比如海豚可以帮助人类、蚂蚁用气味传递信息等。
3.预设:你知道用什么办法可以吐字清楚吗?声音要洪亮,尤其是在全班同学面前,更要提高音量。如果遇上不认识的字,发不准字音,可以请教老师或是身边的同学,还可以查查字典。
活动意图:通过读学习示例学习 ,让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内容与方法更加明确。
环节四:展示交流,自主评价
教师活动:
1.同学们,我们现在要开展一次现场采访活动,采访的主题是:谁是最有趣的动物?看看谁能把自己喜欢的动物的有趣之处介绍清楚。老师也是“记者”,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也会提问,谁愿意来挑战呢?
学生活动:
班级交流:能够在表达时做到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还能有礼貌地提问。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才更和谐,我们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活动意图:能够在表达时做到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还能有礼貌地提问。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才更和谐,我们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和好朋友交流你喜欢的小动物,说说“有趣之处”
巩固作业:背诵古诗。
提升作业: 积累好词好句。
6.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
有趣的外形 特殊的习性
独特的本领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语文园地一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运用词语写句。
②语言运用:根据四字词语想象画面,读“人声鼎沸、锣鼓喧天”等场面描写的词语,了解词语的意思,想想词语所描绘的画面,找出规律;
③思维能力:根据语言描写调动听觉、视觉等各种感官想象画面;
④审美创造:
思政元素: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欣赏并体会好词佳句带给描绘画面带来的妙处、趣味。
2.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围绕根据文章中描写想象画面这个内容思考交流。
教学难点: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要表达的事物等。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学习交流平台
1.学习交流平台.
教师活动:
1.同学们,你们一定游览过许多名胜古迹和名山秀水,在电视、书本上也观赏过许多风景优美的山山水水,你们游览或见过的自然景观应该怎样向大家介绍呢? (板 书:写想象画面)
2.课文《观潮》一文中第4自然段:“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段话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大潮由远及近时的样子和声音穿插描述,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出示课件) 书:看到)
3.课文《走月亮》我似乎听到了潺潺的溪流声、秋虫的鸣叫声...... (出示课件5)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想象画面的? (板书: 听到)
读了文章,你还能“闻”到什么? (板书:闻到)
a.请学生分小组交流。
b.构思巧妙、大胆合理,感情真实。
c.介绍时,要观察生活,表现生活,想象不是胡编乱想。
d.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学生活动:
1.学生思考如何介绍自己游览或见过的自然景观,并举手汇报说。
2.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如何写想象画面。
3.在小组内汇报并互相评议。(从多方面感官去展开想象)
活动意图: 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增强都想象画面的理解,加深印象。
环节二:
1.学习词句段运用。
教师活动:
1.出示词语。(出示课件)
人声鼎沸 锣鼓喧天 震耳欲聋 响彻云霄 低声细语 窃窃私语 鸦雀无声 悄无声息
(1)读一读,理解词语含义:自己自由读一读,做到理解含义。
(2)想一想:这些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3)说一说:先小组内各交流,再选小组代表说一说。
出示词语。(课件 出示)
风 烟花 霎时 顿时 忽然
雷雨 小狗 过了一会 一会儿工夫
(4)说一说每组加点词语的意思。
理解加点字的意思,对比不同。第一组中的词语表示时间短。第二组中词语的意思表示时间比第一组长一些。
(5)拓展运用
①请按照速度由慢到快的顺序排列下面的词语,说出你的想法。
冲过去跑过来奔过来走过来
②读一读,用上加点的词语造句,说一说你的日常生活。(课件 出示)一阵风吹过,天空顿时尘土飞扬。
我家的小狗一会儿功夫就把一盘肉吃完了。
(1)读一读。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的用法。
(2)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可以根据词语的意思写出画面。
(板书:根据意思写画面)
学生活动:
1.学生自读词语,并尝试理解词语的意思。
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
锣鼓喧天:喧,声音大。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
震耳欲聋:欲:快要,就要。形容声音很大。
响彻云霄:彻:贯通;云霄:高空。形
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
直达高空。低声细语:形容小声说话。
窃窃私语:窃窃:形容声音细小; 私:私下;背地里小声说话。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叫声都没有。泛指什么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人们默不作声。
悄无声息: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在组内交流自己读完这个词语,想到的画面,再选出小组代表汇报说。
生:人声鼎沸,可以想到观潮时的热闹场景。
生:鸦雀无声,可以想象到教室里同学们认真学习时的情景。
学生小组交流出示的句子,说说自己的发现。
活动意图:通过说一说的方式,理解时间词语的意思,感受时间词语运用的准备恰当。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1)抄写本单元表示声音的词语,并想像画面。
(2)选择一个事物,用一到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描述它。
事物:风 烟花 雷雨 小狗
表示时间的词语:霎时 顿时 忽然 过了一会 一会儿工夫
提升作业:展开真实场景的想象,将文句与图景匹配,并比较不同阶段的场景的描写。
巩固作业: 抄写本单元1-3句让你“看”到的画面,“听”到的声音,“闻”到味道的句子,认真朗读,并与同学交流感受。
6.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一
写想象画面
看到 听到 闻到
根据意思写画面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语文园地一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请学生借助拼音识字,把词语读正确。
②语言运用:引导学生发现这8个词语都是到野外观察大自然需要的用品。第一行 4 个词语是为野外活动准备的着装,第二行 4 个词语是为野外观察准备的用具。
③思维能力:体会动作行为动词的意思,感受动词运用的准确恰当,精妙生动。
④审美创造:联系生活,学习用“有时候……有时候……” “在……在……在……在……”造句,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词语与日常生活情境建立联系,在迁移运用中发展思维与表达能力。
思政元素:养成认真对待每次写字的好习惯,树立提笔就练字的意识。
2.学习重点难点:
能用“有时候……有时候……” “在……在……在……在……”来描述自己的日常 的生活。
3.教学准备: PPT课件、词语卡片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观察情境图,学生交流。
3.出示词语,老师领读。
教师活动:
1.同学们,大自然是一本厚厚的书,如果我们经常走进它、仔细观察它,一定会有收获。那么,我们去野外观察大自然,你会准备什么?(自主性学习)
2.观察情境及词语图,学生交流。(课件:词语图片)
3.出示词语,小老师领读。
出示:登山鞋、帐篷、指南针、帽子、水壶、运动裤等(记忆性学习)
生活动:
1. 根据老师提问,我们去野外观察大自然,你会准备什么?学生自由发言。预设答案:帽子、水壶、厚衣服、零食等。
2.学生观察图片,交流:登山鞋、帐篷、指南针、也是我们去野外是必不可少的物品。
3.个人读、小组读,读的时候注意音调,读不标准时可以多读几遍。
活动意图:上课伊始,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思考去野外需要带什么用具,利用文中的情境图,图文结合,从而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情境。
环节二:1.指名认读词语,正音。
2.去掉拼音,同桌认读。
3.老师拿词语卡片开火车认读。
4.分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5.仔细观察词语,说发现。
教师活动:
1.读一读,认一认。让学生认读词语,并进行正音。
(1)正音:“登”是后鼻音,(2)“针”是前鼻音。
2.去掉拼音,同桌认读,拿词语卡片开火车认读,教师纠正读音。(记忆性学习)
3.仔细观察上面两行词语,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提示:上面一行是去野外观察大自然需要的服装;下面一行是去野外观察大自然需要的工具。
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认读词语,登山鞋、帐篷、指南针较难读,要进行指导。
2.分男女生比赛读、齐读。注意老师举例容易出错的读音。
3.学生仔细观察两行词语并思考平时出游时的情形,谈发现。
预设答案:上面一行是去野外观察大自然需要的服装;下面一行是去野外观察大自然需要的工具。
活动意图: 通过各种形式的认读,最后找规律说说自己的发现,这样反复多遍认读词语,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才会扎实。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比一比,并演一演下列词语。
巩固作业:背诵古诗。
提升作业: 同桌互相演一演、猜一猜,进一步体会这些动作。
6.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一
识字加油站
手套 帽子 登山鞋 运动裤
地图 水壶 帐篷 指南针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语文园地一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知道梅花不惧严寒、凌寒独放、洁白无瑕的品质。
②语言运用:观察梅花的图片,从花形,颜色,数量上说说梅花的样子。
③思维能力:体会动作行为动词的意思,感受动词运用的准确恰当,精妙生动。
④审美创造: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词语与日常生活情境建立联系,在迁移运用中发展思维与表达能力。
思政元素:让学生感受梅花不惧严寒、凌寒独放、洁白无瑕的品质。
2.学习重点难点:
根据古诗的诗面,理解古诗主要描写内容。
课外阅读认识生字,积累新词,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继续培养爱阅读,爱积累的好习惯。
3.教学准备: PPT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
环节一:日积月累
1.出示图片,引入话题。
2.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3.男女生赛读,全班带感情有节奏的齐读。
教师活动:
1.课件出示梅花图片。你们瞧这是什么?(板书课题:梅花)
2.谁来形容一下梅花的样子?(说一说梅花的花形,颜色,花瓣数量、种类)(自主性学习)
3.引导学生用不惧严寒、凌寒独放、洁白无瑕等词语赞美梅花。(教师可提前让学生收集有关赞美梅花的词语标注在课文中)。
4.今天学习一首古诗,看一看王安石是怎么写梅花的。
4.教师带感情朗读,读出节奏,学生试听节奏。
5.师重点指导读准“凌、墙”的后鼻韵母,读准翘舌音“数”和“枝”。(接受性学习)
6.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主性学习)
7.同桌两个互读,互相纠正字音,纠正“角”“为”的读音。
8.教师讲解“角”“为”这两个多音字。
出示: jiǎo牛角 wéi以为
jué角色 wèi因为
9.男女生赛读,带感情有节奏的齐读。
学生活动:
1.观察梅花的图片,回答问题,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2.学生从花形,颜色,数量上说说梅花的样子。
3.同桌先说一说梅花的品性,大家互相补充,可以打开书,看看书中自己提前收集的赞美梅花的词语。4。打开书第13页。
4.听老师范读古诗,注意老师的节奏(可以在书上试着画一画节奏)。
5.反复诵读“凌、墙”“数、枝”这几个容易出错的字音,练读后保证不出错。
6.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同桌两个互读,互相纠正字音,读的时候特别注意纠正“角”“为”的读音。
7.教师出示并讲解“角”“为”这两个多音字。学生可以试着给这两字组词。预设:牛角、羊角、为了、因为、为什么。
8.男女生比赛读古诗,带感情有节奏的读,看谁读得好。
活动意图:环节意在让学生养成先观察再总结的习惯,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在学习中逐步培养运用“总结积累”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理解古诗意的能力。
环节二:
1.播放短文录音,学生听录音。
2.思考:这篇短文讲了些什么?
3.教师提问,思考回答。
4.教师补充点评,给予鼓励。
5.知识拓展。非洲、南极气候特点以及冰遇热变水、水遇热变冰的科学常识。
教师活动:
1.课件播放《企鹅寄冰》的短文录音,学生听录音后思考:这篇短文讲了些什么?(发现性学习)
2.教师提问:
(1)谁给谁寄冰?
(2)从哪里寄到哪里?
(3)住在南极的企鹅为什么要给住在非洲的狮子大王寄冰呢?
(4)狮子大王收到冰了吗?
3.教师指名回答,交流疑惑后补充点评,给予鼓励。(自主性学习)
4.知识拓展。非洲、南极气候特点以及冰遇热变水、水遇热变冰的科学常识。也可由学生来回答总结冰会化成水的道理。(发现性学习)
学生活动:
1. 思考:这篇短文讲了些什么?
预设答案:企鹅给狮子大王寄了一块冰,可是狮子大王收到了一袋子水,大家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2. 自由读短文,梳理课文内容,理解短文意思。
预设答案:(1)谁给谁寄冰?企鹅给狮子寄冰
(2)从哪里寄到哪里?南极到非洲
(3)住在南极的企鹅为什么要给住在非洲的狮子大王寄冰呢?因为大王很热
(
3.大胆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在课堂上进行交流。预设:为什么冰会变成水?
活动意图: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同时,根据重点问题理解短文大意,提高了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对学生学习短文的方法也有渗透。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背诵《梅花》,说一说梅花的品格。
巩固作业:集关于梅花的古诗。
提升作业:跟家人分享《企鹅寄冰》的故事。
6.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一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