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卷+
展开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分)如图是生活中常用来固定房门的“门吸”,它由磁铁和金属块两部分组成。该金属块能被磁铁所吸引,是因为可能含有以下材料中的( )
A.银 B.铁 C.铝 D.锌
2.(2分)如图所示,将土壤浸出液进行过滤,收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干水分,蒸发皿上会残留下白色固体物质。这说明土壤中含有( )
A.水分 B.有机质 C.腐殖质 D.无机盐
3.(2分)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或复杂的事物,下列不属于模型的是( )
A.细胞结构 B.眼球结构
C.电流表 D.CO2分子结构
4.(2分)如图是“让线圈动起来”的实验,下列关于这个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
B.在此实验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C.如果降低电源电压,线圈的转速将变快
D.改变电源正负极,线圈转动方向将改变
5.(2分)现有Cu、Cu+、Cu2+三种粒子,这三种粒子具有相同的( )
A.质子数 B.化学性质 C.核外电子数 D.物理性质
6.(2分)a、b两个磁极间的磁感线分布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点没有磁场
B.磁感线是真实存在的
C.磁体周围的磁场方向都相同
D.Q点的小磁针静止后N极指向右边
7.(2分)如图是研究光合作用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为了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
B.④中滴加碘液的目的是给叶片消毒
C.③是为了溶解叶片中叶绿素
D.⑤的现象证明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8.(2分)下列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无明显现象的是( )
A. B.
C. D.
9.(2分)为了研究呼吸作用,甲瓶中装入萌发的大豆种子,乙瓶中装入等量煮熟的大豆种子。一段时间后,分别放入燃烧的蜡烛,观察到甲瓶中的蜡烛立刻熄灭,乙瓶中的蜡烛仍能燃烧一段时间(如图)。分析实验现象,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B.呼吸作用产生了热量
C.呼吸作用产生了水 D.呼吸作用消耗了有机物
10.(2分)同学们为了探究水的组成,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通电后两电极都有气体放出,经检验甲试管里的气体能燃烧,乙试管里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若氢原子模型用“”表示,氧原子模型用“”表示,则保持甲试管中气体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的模型是( )
A. B. C. D.
11.(2分)当阻塞物阻塞咽喉时,救护者可按照如图所示方法施救,使阻塞物从口中吐出。这一过程中被救者体内发生的变化是( )
A.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变大
B.胸腔容积扩大,肺内气压变小
C.膈顶部上升,肺内气压变小
D.膈顶部下降,肺内气压变大
12.(2分)气孔是氧气、二氧化碳出入及水分散失的门户,当保卫细胞含水量多时气孔大(如图甲),含水量少时气孔小甚至关闭(如图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将叶片浸入浓盐水中,气孔将如图甲所示
B.保卫细胞的形状能改变是因为没有细胞壁
C.蒸腾作用能在温度偏高的情况下有效降低叶片温度
D.植物体光合作用强弱与保卫细胞的含水量关系不大
13.(2分)为提高果树的产量,果农会在果树生长期,用刀在枝干上环切两刀,将两刀口之间的树皮剥去,露出木质部,暂时中断有机物的输送,以达到促花、保果、壮果、催熟增糖的效果。环剥技术历史久远,简单高效,对该技术判断合理的是( )
A.环剥可以在树木主干部位进行
B.环剥切断了韧皮部中的导管,中断无机盐的输送
C.环剥时切口要窄,有利于形成层分裂细胞尽快愈合伤口
D.环剥切口上方形成枝瘤,说明环剥能促进树木产生有机物
14.(2分)如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植株一昼夜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
B.d点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C.该植株一昼夜内在f点时有机物总量最多
D.c点时光合作用强度减弱,是因为光照强度减弱
15.(2分)4.4克某碳氢化合物(化学式为CxHy)在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部分物质的分子数随反应过程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时刻,O2和CO2的质量相等
B.反应生成的水分子数目为3n
C.n个CO2分子的质量为13.2克
D.密闭容器内剩余氧气的质量为3.2克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6.(4分)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周期表中位置②处的元素符号是 。
(2)He是一种 元素。(选填“金属”或“非金属”)
(3)写出化合价为+1价的氮与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
(4)科学家用大量高速钙原子轰击锫原子,形成了核电荷数为117的元素的原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
17.(2分)小明将台灯(图乙)的两脚插头插入家庭电路的两孔插座(图甲)CD中(丙是台灯的电路图,AB表示台灯的两脚插头),连接情况是A与C孔、B与D孔连接,闭合台灯开关S1,发现灯L1不亮,电路中开关及导线良好,用测电笔测M点,氖管不发光;再测N点,氖管发光,台灯L1出现的故障是 (选填“断路”或“短路”)。上述连接方法时,在换用完好灯泡后,且开关S1断开的情况下,接触台灯L1和开关S1之间导体的金属部分时 (选填“会”或“不会”)造成触电事故。
18.(3分)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测量一段新鲜柳树枝条的吸水情况来研究蒸腾作用(如图)。装置间是连通的,并用白炽灯照射。
(1)装置中右侧水槽中的清水是用来密封毛细玻璃管的右端。若不用水槽,改用橡皮泥密封毛细玻璃管的右端, (选填“会”或“不会”)影响小气泡的移动。
(2)若将装置移到高温且干燥的空气中,小气泡的移动速度变 (选填“快”或“慢”)。
(3)实验中选用柳树等阔叶植物,而不是松树枝叶作为材料,原因是 。
19.(2分)如图甲是一个悬浮盆栽,图乙是其原理的简单示意图。
(1)盆栽底部处的磁极为 极(选填“N”或S”)。
(2)当给盆栽浇水后,为维持盆栽距离底座的高度不变,可以通过 (选填“向左”或“向右”)移动滑片P来实现。
20.(3分)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现象】绝大多数带正电荷的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推理】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α粒子出现大角度散射的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
(1)“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根据卢瑟福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不能够获得的结论是 。
A.原子核体积很小
C.原子核带正电
B.原子核质量较大
D.核外电子带负电
(3)请根据你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分析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是 。
21.(3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自己种植的番茄苗进行了一系列观察与实践活动。为了让番茄苗健康成长,要适时浇一些水,这些水由番茄苗的根吸收。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 。当一次性施肥过多时,土壤溶液的浓度会 (选填“大于”或“小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就会失水,呈现出 (选填“甲”或“乙”)图中的状态。
22.(3分)实验课上,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气体的制备。
(1)实验室不用稀硫酸和石灰石在装置A中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原因是 。
(2)关闭装置B中的弹簧夹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3)实验室用C装置加热无水乙酸钠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制取甲烷气体。通常情况下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收集甲烷气体的装置可选择 (填字母编号)。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4分)
23.(8分)小明在一块有机玻璃板上安装了一个用导线绕成们螺线管,在板面上均匀撒满铁屑。通电后轻敲玻璃板,铁屑的排列如图所示。
(1)在实验中 (填“可以”或“不可以”)用铜屑代替铁屑显示磁场分布。
(2)实验中“轻敲”的目的 。
(3)若将电源的正负极对调,闭合开关,轻敲玻璃板,铁屑的分布情况 (填“会”或“不会”)改变。
(4)细铁屑之所以会有规律的排列,是因为被磁体 成无数个“小磁针”,受到磁力的作用。
24.(8分)大多数可燃物在空气中就能燃烧,而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可以剧烈燃烧。小组同学进行了下列探究。
(1)【提出猜想】由以上事实可以作出的猜想有。
猜想一: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可能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猜想二: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可能与 有关。
(2)氧指数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材料在氧氮混合气流中进行有焰燃烧所需的最低氧浓度,以氧所占的体积百分数的数值来表示。一般认为:氧指数<27%,属易燃材料;27%≤氧指数<32%,属可燃材料;氧指数≥32%,属难燃材料。下表是一些常见物质氧指数。
可燃物
红磷
木炭
硫
蜡烛
铁丝
氧指数
0.5%
4%
4.5%
15%
30%
①由表可知,铁是 材料(选填“易燃”、“可燃”或“难燃”)。
②如果一定要用木炭代替红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以将烧杯中的水换成氢氧化钠,因为氢氧化钠溶液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效果比蒸馏水好得多。改进实验后发现,实验效果仍然比红磷差。原因有二:一是 ;二是木炭燃烧除生成二氧化碳,在氧气浓度低时,还生成一氧化碳。
③蜡烛(足量)在如图甲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前装置内只有氧气
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C.蜡烛熄灭后,集气瓶内还有氧气
25.(8分)校园里,同学们开展了一系列植物栽培和探究活动,请分析回答。
(1)为提高植物移栽的成活率,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合理即可)。
(2)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同学们还采取了治虫、除草、施肥、松土等措施,其中,经常给植物松土的目的是 。
(3)同学们在校园里开展了如下探究:选取了发育情况相同的两株健壮天竺葵幼苗,标记为甲、乙,分别放在两瓶不同的培养液中培养,放置于相同的光照下一段时间,并观察、测量其发生的变化,具体情况如表:
植株
培养液
(50毫升)
植株质量/克
生长状况
实验前
实验后
甲
蒸馏水
90
145
矮小纤细,叶色发黄
乙
土壤浸出液
90
378
枝叶茂盛,叶色浓绿
①比较甲、乙植株的生长状况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植物的生长需要 (填“光照”“无机盐”“水”)。
②请你指出同学们设计实验的不足之处 。
四、解答题(第26、27、29小题各6分,第28小题8分,共26分)
26.(6分)奥司他韦(C16H28N2O4)可通过干扰病毒从被感染的宿主细胞中释放,从而减少流感病毒的传播。
(1)奥司他韦是由碳、氢、氮、 元素组成。
(2)一个奥司他韦分子由 个原子构成。
(3)奥司他韦中的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27.(6分)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来自哪里?历史上科学家曾进行如下研究。
材料1:1642年,海尔蒙特在一件大的陶瓷容器里装入200磅干土,用水湿润后种上一棵5磅重的柳树。他用有孔的铁板将容器盖起来,每天用雨水或蒸馏水浇灌。5年后,他把柳树和土分开,再次称量,发现大树长成170磅,而干土几乎没有减少。
材料2:1742年,黑尔斯通过测量一定时间内根吸收水的质量m,叶蒸发掉水的质量m2和植物增加的质量m3。通过分析,他断定植物的营养除了水之外还有空气中的某种成分。空气中必定含有某种“生命的神秘食物”。
(1)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基于的猜想是 。
(2)黑尔斯断定植物的营养还有空气中的某种“生命的神秘食物”,该物质是指 。黑尔斯作出这一断定,说明他测定的根吸收水的质量m1,叶蒸发掉水的质量m2和植物增加的质量m3之间应该有 (用m1、m2、m3的关系式表示)的关系。
28.(8分)小明设计了一个“火灾报警器”(如图)。该报警器由“控制电路”和“工作电路”所组成,其中“控制电路”由光敏电阻R、电磁铁(线圈阻值R0=15Ω))、电源(U=6V)、开关等组成;“工作电路”由工作电源、电铃、导线等组成。小明的设计思想:当光敏电阻接收到的光照减弱到一定程度时,工作电路接通,电铃报警。
已知该光敏电阻的阻值R与光强E之间的一组实工作电路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光强”表示光照强弱的程度,符号为E,单位为cd。)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光敏电阻的阻值R随光强E的增大而 。
光强E/cd
1.0
2.0
3.0
4.0
5.0
6.0
光敏电阻R/Ω
36.0
18.0
12.0
9.0
7.2
6.0
(2)闭合开关S,当线圈中的电流大于或等于250mA时,继电器的衔铁被吸合。此时,光敏电阻接收到的光照强度至少是多少cd?
(3)按小明的设计,应选择触点 (选填“AB”或“MN”)所在的工作电路。
(4)其他装置都不改变的情况下,要使该火灾报警器在更低浓度的烟雾下报警,可以使控制电路的电压 。(选填“增大”或“减小”)
29.(6分)小明取10克石灰石于烧杯中并慢慢加入盐酸,测得反应过程剩余固体质量与加入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1所示(石灰石中的杂质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
(1)石灰石中所含杂质的质量是 克。
(2)当加入 克盐酸时,反应恰好停止。
(3)实验结束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
(4)根据以上数据,在图2中画出产生气体的质量与加入盐酸质量的关系图。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分)如图是生活中常用来固定房门的“门吸”,它由磁铁和金属块两部分组成。该金属块能被磁铁所吸引,是因为可能含有以下材料中的( )
A.银 B.铁 C.铝 D.锌
【分析】磁铁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不是所有物质都能被吸引。
【解答】解:铁、钴、镍等物质容易被磁铁吸引。而银、铝和锌都不会被磁铁吸引。故只有铁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金属的性质的了解,平时要多注意生活和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2.(2分)如图所示,将土壤浸出液进行过滤,收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干水分,蒸发皿上会残留下白色固体物质。这说明土壤中含有( )
A.水分 B.有机质 C.腐殖质 D.无机盐
【分析】土壤由矿物质、空气、水分和有机质组成。矿物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土壤更组成要素的相互协调程度能够决定土壤的肥力。
【解答】解: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将一定量灼烧过的土壤放入蒸馏水中制成土壤浸出液,然后取土壤浸出液约10毫升,过滤并收集滤液,因此滤液中没有了砂粒,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使水分蒸发,结果在蒸发皿中留下了一些白色的粉状残留物无机盐。
故选:D。
【点评】土壤浸出液加热蒸干后残留白色固体是无机盐;
3.(2分)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或复杂的事物,下列不属于模型的是( )
A.细胞结构 B.眼球结构
C.电流表 D.CO2分子结构
【分析】模型是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也可指根据实验、图样放大或缩小而制作的样品,一般用于展览或实验或铸造机器零件等用的模子。
【解答】解:A.这是细胞结构模型,属于模型,不合题意;
B.这是眼球结构模型,属于模型,不合题意;
C.这是一个符号,不是模型,符合题意;
D.用图形的办法描述了CO2分子结构,属于模型,不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模型法的基本知识,要注意区分公式、模型和符号。
4.(2分)如图是“让线圈动起来”的实验,下列关于这个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
B.在此实验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C.如果降低电源电压,线圈的转速将变快
D.改变电源正负极,线圈转动方向将改变
【分析】(1)电动机的原理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的原理制成的;
(2)电动机的工作过程中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3)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大小跟导线中电流的大小有关,电流越大,线圈受力越大;
(4)通电线圈在磁场中的转动方向与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
【解答】解:A、电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根据这个实验人们制成了电动机,故A错误;
B、给线圈通电,消耗电能,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故B错误;
C、如果增大电源电压,根据欧姆定律,线圈中的电流增大,线圈的受力变大,线圈转速变快,故C错误;
D、只对调电源正负极,电流的方向发生改变,故线圈受到力的方向发生改变,故线圈转动方向就会发生改变,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电动机原理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5.(2分)现有Cu、Cu+、Cu2+三种粒子,这三种粒子具有相同的( )
A.质子数 B.化学性质 C.核外电子数 D.物理性质
【分析】因为Cu、Cu+、Cu2+三种粒子都为铜元素的不同微粒,故其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粒子的性质,最外层电子数不同,粒子的性质不同。
【解答】解:铜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了Cu+,失去两个电子形成了Cu2+,三种粒子的质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不同,所带电荷数不同,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决定了化学性质不同,物理性质也不同,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了解原子的定义和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了解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6.(2分)a、b两个磁极间的磁感线分布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点没有磁场
B.磁感线是真实存在的
C.磁体周围的磁场方向都相同
D.Q点的小磁针静止后N极指向右边
【分析】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的性质,物理学中引入了磁感线;在磁体外部,磁感线从磁体的N极出来回到S极;磁体的周围存在磁场,磁感线的方向表示磁场方向。
【解答】解:A、磁体的周围存在磁场,P点有磁场,故A错误;
B、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的性质,物理学中引入了磁感线,但磁感线不是真实存在的,故B错误;
C、磁感线上任意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则图中水平磁感线上各点的磁场方向都相同(即水平向右),而磁感线为曲线时,各点的磁场方向不同,故C错误;
D、由图可知,Q点的磁场方向水平向右,Q点放置小磁针静止后,由于小磁针N极的指向与磁场方向相同,所以N极指向右边,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磁感线的方向、磁体极性的辨别,属于基础性题目。
7.(2分)如图是研究光合作用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为了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
B.④中滴加碘液的目的是给叶片消毒
C.③是为了溶解叶片中叶绿素
D.⑤的现象证明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A、①暗处理是为了消耗植物原有的有机物,A错误。
B、④中滴加碘液的目的是检验有无淀粉生成,B错误。
C、③酒精隔水加热的目的是为了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C正确。
D、⑤中未遮光部分变蓝,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光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不能证明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D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8.(2分)下列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无明显现象的是( )
A. B.
C. D.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二氧化碳能与石蕊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色,可观察到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该实验有明显的现象,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可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该实验有明显的现象,故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但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故选项正确。
D、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大,该实验可观察到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该实验有明显的现象,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反应时的实验现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2分)为了研究呼吸作用,甲瓶中装入萌发的大豆种子,乙瓶中装入等量煮熟的大豆种子。一段时间后,分别放入燃烧的蜡烛,观察到甲瓶中的蜡烛立刻熄灭,乙瓶中的蜡烛仍能燃烧一段时间(如图)。分析实验现象,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B.呼吸作用产生了热量
C.呼吸作用产生了水 D.呼吸作用消耗了有机物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对照实验一般要遵循对照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设置重复实验等。
【解答】解: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氧气具有支持燃烧的特性。一段时间后,分别放入燃烧的蜡烛,观察到甲瓶中的蜡烛立刻熄灭,乙瓶中的蜡烛仍能燃烧一段时间。所以分析实验现象,能得出的结论是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A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的方法。
10.(2分)同学们为了探究水的组成,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通电后两电极都有气体放出,经检验甲试管里的气体能燃烧,乙试管里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若氢原子模型用“”表示,氧原子模型用“”表示,则保持甲试管中气体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的模型是( )
A. B. C. D.
【分析】电解水时,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多,是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是氧气;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2:1,可简记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电解水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多,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1:2,甲试管与电源负极相连,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保持甲试管中气体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氢分子,氢原子模型用“”表示,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其模型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结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2分)当阻塞物阻塞咽喉时,救护者可按照如图所示方法施救,使阻塞物从口中吐出。这一过程中被救者体内发生的变化是( )
A.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变大
B.胸腔容积扩大,肺内气压变小
C.膈顶部上升,肺内气压变小
D.膈顶部下降,肺内气压变大
【分析】1.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
2.呼气时,肋间外肌舒张,肋骨下降,胸骨向下、向内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这时,胸廓缩小,肺跟着回缩,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升高,迫使肺泡内的部分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到体外,完成呼气动作。
【解答】解:由图可知,该施救方法使膈顶部上升,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胸腔容积缩小,肺跟着回缩,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变大,迫使肺泡内的部分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到体外,完成呼气,将咽喉部位的阻塞物冲出。可见A正确。
故选:A。
【点评】掌握呼气和吸气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2分)气孔是氧气、二氧化碳出入及水分散失的门户,当保卫细胞含水量多时气孔大(如图甲),含水量少时气孔小甚至关闭(如图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将叶片浸入浓盐水中,气孔将如图甲所示
B.保卫细胞的形状能改变是因为没有细胞壁
C.蒸腾作用能在温度偏高的情况下有效降低叶片温度
D.植物体光合作用强弱与保卫细胞的含水量关系不大
【分析】(1)气孔是由两两相对而生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它的奇妙之处在于能够自动的开闭。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2)植物能进行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植物体外的一个过程。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植物的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解答】解:A、盐水的浓度比较大,将叶片浸入浓盐水,细胞会失水,气孔将会变小甚至关闭,A错误。
B、由分析知道:保卫细胞形状能改变与细胞的含水量有关,B错误。
C、在汽化过程中要吸热,所以植物进行蒸腾作用能带走叶片的部分热量,C正确。
D、气孔的张开与关闭是由保卫细胞的含水量决定的,气孔的状态直接影响气体的进出,从而会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度。D错误。
故选:C。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知道气孔的特点。
13.(2分)为提高果树的产量,果农会在果树生长期,用刀在枝干上环切两刀,将两刀口之间的树皮剥去,露出木质部,暂时中断有机物的输送,以达到促花、保果、壮果、催熟增糖的效果。环剥技术历史久远,简单高效,对该技术判断合理的是( )
A.环剥可以在树木主干部位进行
B.环剥切断了韧皮部中的导管,中断无机盐的输送
C.环剥时切口要窄,有利于形成层分裂细胞尽快愈合伤口
D.环剥切口上方形成枝瘤,说明环剥能促进树木产生有机物
【分析】植物茎中有两种管道—导管与筛管,导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质。
【解答】解:A、剥掉树木主干的树皮,树皮被剥,有机物的运输通道筛管被割断,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运输到根,根就不能进行呼吸作用获得能量,时间长了就会导致树木死亡,A说法不合理;
B、环剥切断了韧皮部中的筛管,没有伤到木质部中的导管,水分和无机盐可以正常输送,B说法不合理;
C、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地进行分裂,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环剥时切口要窄,有利于形成层分裂细胞尽快愈合伤口,C说法合理;
D、环剥树皮导致有机物的运输通道筛管被割断,叶制造的有机物切口处不能再向下运输,就在切口上方积聚起来形成节瘤,但并不能促进树木产生有机物,D说法不合理。
故选:C。
【点评】分清导管与筛管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及功能。
14.(2分)如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植株一昼夜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
B.d点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C.该植株一昼夜内在f点时有机物总量最多
D.c点时光合作用强度减弱,是因为光照强度减弱
【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内,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3)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4)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图中曲线光合作用只有在6~18点的白天进行;曲线呼吸作用在一天中变化不大。
【解答】解:A、由题图可知,ab段植物能够进行呼吸作用、也能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
B、d点是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B正确;
C、d点时,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当超过d点时由于光照减弱,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开始出现消耗。因此,d时达到一天中有机物积累的最大值,C错误;
D、在夏日中午12时左右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是因为此时温度很高,蒸腾作用很强,气孔大量关闭,二氧化碳供应减少,导致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
可见,c点时光合作用强度减弱,是因为气孔部分关闭,二氧化碳进入减少引起的,不是因为光照强度减弱,D错误。
故选:B。
【点评】解题的关键应熟练掌握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的概念及区别和联系,并注意识图。
15.(2分)4.4克某碳氢化合物(化学式为CxHy)在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部分物质的分子数随反应过程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时刻,O2和CO2的质量相等
B.反应生成的水分子数目为3n
C.n个CO2分子的质量为13.2克
D.密闭容器内剩余氧气的质量为3.2克
【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解答】解:由图可知,参加反应的有机物、氧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n:(6n﹣n):3n=1:5:3,设化学方程式中水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为m,则化学方程式为:nCxHy+5nO23nCO2+m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由氧原子个数守恒可知,反应物中有10n个氧原子,生成物二氧化碳中只含有6n个氧原子,则化学方程式中水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为4n,即生成水分子个数为4n,所以化学方程式为CxHy+5O23CO2+4H2O,根据反应前后原子守恒可知,x=3,y=8,所以有机物的化学式为:C3H8;
A、由图可知,t时刻,O2和CO2的分子数相等,则质量不相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上述分析可知,反应生成的水分子数目为4n,故选项说法错误。
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如下:
nC3H8+5nO23nCO2+4nH2O
44n 160n 132n
4.4g 16g 13.2g
4.4克该化合物完全燃烧,生成13.2g的CO2,即3n个CO2分子的质量为13.2g,所以n个CO2分子的质量为13.2g,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C中的数据可知,反应的5n个氧分子质量是16g,则剩余的n个氧分子质量:16g×=3.2g,所以反应结束后,密闭容器内剩余氧气的质量为3.2g,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6.(4分)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周期表中位置②处的元素符号是 Na 。
(2)He是一种 非金属 元素。(选填“金属”或“非金属”)
(3)写出化合价为+1价的氮与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N2O 。
(4)科学家用大量高速钙原子轰击锫原子,形成了核电荷数为117的元素的原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117 。
【分析】周期表中,同一横行,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同一竖行,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据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解:(1)第三横行,从左到右,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硅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②号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因此周期表中位置②处的元素为钠,符号是Na;
(2)He表示氦元素,氦字带有气字旁,是非金属元素;
(3)化合价为+1价的氮与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一氧化二氮,化学式为N2O;
(4)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因此核电荷数为117的元素的原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117;
故答案为:
(1)Na;
(2)非金属;
(3)N2O;
(4)117。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7.(2分)小明将台灯(图乙)的两脚插头插入家庭电路的两孔插座(图甲)CD中(丙是台灯的电路图,AB表示台灯的两脚插头),连接情况是A与C孔、B与D孔连接,闭合台灯开关S1,发现灯L1不亮,电路中开关及导线良好,用测电笔测M点,氖管不发光;再测N点,氖管发光,台灯L1出现的故障是 断路 (选填“断路”或“短路”)。上述连接方法时,在换用完好灯泡后,且开关S1断开的情况下,接触台灯L1和开关S1之间导体的金属部分时 会 (选填“会”或“不会”)造成触电事故。
【分析】(1)测电笔是用来辨别火线和零线的设备,即当用测电笔检测时,若是碰到火线,氖管会发光的;
(2)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接在火线和用电器之间,若开关接在零线和用电器之间是不安全的。
【解答】解:若A与C、B与D孔连接,闭合台灯开关S1,发现台灯L1不亮,电路中开关及导线良好,用测电笔测M点,氖管不发光,说明与火线不通;再测N点,测电笔发光,说明与火线相连,火线通路,因为开关是闭合的,故可以断定是灯断路;
按照小明的接法可知,开关连在了零线和灯之间,即使在断开开关的情况下台灯仍与火线相通,接触M、N两点时人都会触电,故这样连接的电路是危险的。
故答案为:断路;会。
【点评】知道家庭电路的连接和安全用电的知识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18.(3分)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测量一段新鲜柳树枝条的吸水情况来研究蒸腾作用(如图)。装置间是连通的,并用白炽灯照射。
(1)装置中右侧水槽中的清水是用来密封毛细玻璃管的右端。若不用水槽,改用橡皮泥密封毛细玻璃管的右端, 会 (选填“会”或“不会”)影响小气泡的移动。
(2)若将装置移到高温且干燥的空气中,小气泡的移动速度变 快 (选填“快”或“慢”)。
(3)实验中选用柳树等阔叶植物,而不是松树枝叶作为材料,原因是 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叶面积越大,蒸腾作用越强。松树属于针叶植物,叶面积特别小,且叶表皮的角质层厚,蒸腾水分少,用于实验现象不明显 。
【分析】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的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解答】解:(1)装置中右侧水槽中的清水是用来密封毛细玻璃管的右端。若不用水槽,改用橡皮泥密封毛细玻璃管的右端,毛细玻璃管内的小气泡就不会随柳树枝条蒸腾失水儿移动。所以若不用水槽,改用橡皮泥密封毛细玻璃管的右端会影响小气泡的移动。
(2)植物的蒸腾作用是空气湿度、环境温度、空气的流动情况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在高温且干燥的空气中,植物体蒸腾作用会增强,蒸腾失水会增多。所以若将装置移到高温且干燥的空气中,小气泡的移动速度变快。
(3)实验中选用柳树等阔叶植物,而不是松树枝叶作为材料,原因是: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叶面积越大,蒸腾作用越强。松树属于针叶植物,叶面积特别小,且叶表皮的角质层厚,蒸腾水分少,用于实验现象不明显。
故答案为:(1)会
(2)快
(3)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叶面积越大,蒸腾作用越强。松树属于针叶植物,叶面积特别小,且叶表皮的角质层厚,蒸腾水分少,用于实验现象不明显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探究植物蒸腾作用的方法。
19.(2分)如图甲是一个悬浮盆栽,图乙是其原理的简单示意图。
(1)盆栽底部处的磁极为 N 极(选填“N”或S”)。
(2)当给盆栽浇水后,为维持盆栽距离底座的高度不变,可以通过 向右 (选填“向左”或“向右”)移动滑片P来实现。
【分析】(1)利用安培定则可以得出电磁铁的磁极;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2)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和匝数多少有关。
【解答】解:(1)盆栽底部磁极为N极,因为根据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运用安培定则得出电磁铁上端为N极,与盆栽底部相排斥,所以盆栽底部为N极;
(2)给盆栽浇水后,质量变大,为维持盆栽距离底座的高度不变,应增大电磁铁的磁性,可以通过向右移动滑片来实现,因为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变小电路中的电流变大,电磁铁磁性增强。
故答案为:(1)N;(2)向右。
【点评】熟练运用安培定则,知道磁极间的作用规律,理解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可解答此题。
20.(3分)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现象】绝大多数带正电荷的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推理】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α粒子出现大角度散射的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
(1)“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原子核 .
(2)根据卢瑟福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不能够获得的结论是 D 。
A.原子核体积很小
C.原子核带正电
B.原子核质量较大
D.核外电子带负电
(3)请根据你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分析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是 原子中电子所带负电荷数与质子所带正电荷数相等 。
【分析】(1)根据原子结构,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原子不是个实心球体进行分析;
(2)认真阅读材料并进行解答;
(3)原子中电子所带负电荷数与质子所带正电荷数相等;
【解答】解:( 1 )由原子的结构可知,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且体积很小,故答案为:原子核;
( 2)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电子很小,对α粒子的运动几乎没有影响,所以不能够获得的结论是核外电子带负电,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中电子所带负电荷数与质子所带正电荷数相等;
答案为:(1)原子核;(2)D;(3)原子中电子所带负电荷数与质子所带正电荷数相等。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需要学生根据原子结构进行分析。
21.(3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自己种植的番茄苗进行了一系列观察与实践活动。为了让番茄苗健康成长,要适时浇一些水,这些水由番茄苗的根吸收。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 成熟区 。当一次性施肥过多时,土壤溶液的浓度会 大于 (选填“大于”或“小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就会失水,呈现出 甲 (选填“甲”或“乙”)图中的状态。
【分析】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植物细胞细胞液的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图甲是植物细胞失水状态,图乙是植物细胞吸水状态。
【解答】解:成熟区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植物细胞既可以失水,也可以吸水,这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细胞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当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因此,施肥过多时,土壤溶液的浓度会大于细胞液浓度,根毛细胞就会失水,呈现出甲图中的状态。
故答案为:成熟区;大于;甲。
【点评】了解植物根尖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22.(3分)实验课上,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气体的制备。
(1)实验室不用稀硫酸和石灰石在装置A中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原因是 稀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不再溶解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会阻止反应继续发生 。
(2)关闭装置B中的弹簧夹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大理石和液体逐渐分离,随后反应停止 。
(3)实验室用C装置加热无水乙酸钠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制取甲烷气体。通常情况下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收集甲烷气体的装置可选择 E (填字母编号)。
【分析】(1)根据稀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不再溶解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会阻止反应继续发生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用B装置制取CO2时,若关闭弹簧夹后,由于瓶内压强增大,故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先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大理石和液体逐渐分离,随后反应停止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实验室用加热无水乙酸钠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制取甲烷气体,是固加固加热型,因此需要加热,发生装置是C;在通常情况下甲烷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因此能用向下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稀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不再溶解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会阻止反应继续发生,故答案为:稀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不再溶解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会阻止反应继续发生;
(2)用B装置制取CO2时,若关闭弹簧夹后,由于瓶内压强增大,故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先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大理石和液体逐渐分离,随后反应停止,故答案为:大理石和液体逐渐分离,随后反应停止;
(3)实验室用加热无水乙酸钠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制取甲烷气体,是固加固加热型,因此需要加热,发生装置是C;在通常情况下甲烷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因此能用向下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要伸入集气瓶的底部,但F装置未伸入集气瓶的底部,所以不能收集甲烷气体;故答案为:E。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气体(CO2)的实验室制取的相关知识。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4分)
23.(8分)小明在一块有机玻璃板上安装了一个用导线绕成们螺线管,在板面上均匀撒满铁屑。通电后轻敲玻璃板,铁屑的排列如图所示。
(1)在实验中 不可以 (填“可以”或“不可以”)用铜屑代替铁屑显示磁场分布。
(2)实验中“轻敲”的目的 克服摩擦力对铁屑的影响 。
(3)若将电源的正负极对调,闭合开关,轻敲玻璃板,铁屑的分布情况 不会 (填“会”或“不会”)改变。
(4)细铁屑之所以会有规律的排列,是因为被磁体 磁化 成无数个“小磁针”,受到磁力的作用。
【分析】(1)我们把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做磁性;
(2)铁屑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3)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分布与电流的方向无关;
(4)铁屑在磁场中受到磁力的作用,会被磁化为小磁针。
【解答】解:(1)铜是非磁性物质,在实验中不可以用铜屑代替铁屑显示磁场分布;
(2)在板面上均匀撒满铁屑,铁屑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实验中“轻敲”的目的是克服摩擦力对铁屑的影响;
(3)只改变电流方向,则磁场方向发生改变,但磁感线的形状不变,因此将电源的正负极对调后,铁屑的分布情况不会改变;
(4)细铁屑在磁场中会被磁化为无数个小磁针,受到磁力的作用,所以铁屑会有规律的排列。
故答案为:(1)不可以;
(2)克服摩擦力对铁屑的影响;
(3)不会;
(4)磁化。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通电螺线管磁场的认识,属于一道基础题。
24.(8分)大多数可燃物在空气中就能燃烧,而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可以剧烈燃烧。小组同学进行了下列探究。
(1)【提出猜想】由以上事实可以作出的猜想有。
猜想一: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可能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猜想二: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可能与 可燃物的种类 有关。
(2)氧指数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材料在氧氮混合气流中进行有焰燃烧所需的最低氧浓度,以氧所占的体积百分数的数值来表示。一般认为:氧指数<27%,属易燃材料;27%≤氧指数<32%,属可燃材料;氧指数≥32%,属难燃材料。下表是一些常见物质氧指数。
可燃物
红磷
木炭
硫
蜡烛
铁丝
氧指数
0.5%
4%
4.5%
15%
30%
①由表可知,铁是 可燃 材料(选填“易燃”、“可燃”或“难燃”)。
②如果一定要用木炭代替红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以将烧杯中的水换成氢氧化钠,因为氢氧化钠溶液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效果比蒸馏水好得多。改进实验后发现,实验效果仍然比红磷差。原因有二:一是 红磷在0.5%时仍可燃烧,但木炭在还有4%氧气时就不燃烧了 ;二是木炭燃烧除生成二氧化碳,在氧气浓度低时,还生成一氧化碳。
③蜡烛(足量)在如图甲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BD 。
A.蜡烛燃烧前装置内只有氧气
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C.蜡烛熄灭后,集气瓶内还有氧气
【分析】(1)根据石灰石和铁丝可燃的难度不同进行分析。
(2)根据27%≤氧指数<32%,属可燃材料,从氧指数看,红磷在0.5%时仍可燃烧,但木炭在还有4%氧气时就不燃烧了,蜡烛燃烧前装置内含有氧气的体积分数是19.56%进行分析。
【解答】解:(1)从题中所给材料可知石灰石和铁丝可燃的难度不同,故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可能与可燃物的种类有关;
(2)①27%≤氧指数<32%,属可燃材料,铁的氧指数为30%,因此属于可燃材料;
②从氧指数看,红磷在0.5%时仍可燃烧,但木炭在还有4%氧气时就不燃烧了,因此用木炭不能很好的消耗完空气中的氧气,所以用木炭的效果不是很好
③A.蜡烛燃烧前装置内含有氧气的体积分数是19.56%,故A错误;
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15.96%)时,蜡烛无法燃烧,会熄灭,故B正确;
C.蜡烛熄灭后,集气瓶内还有氧气,含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5.96%,故D正确。
故答案为:(1)可燃物的种类;
(2)①可燃;
②红磷在0.5%时仍可燃烧,但木炭在还有4%氧气时就不燃烧了;
③B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25.(8分)校园里,同学们开展了一系列植物栽培和探究活动,请分析回答。
(1)为提高植物移栽的成活率,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傍晚移栽,移栽时剪去部分叶,对移栽植物进行遮阴 (合理即可)。
(2)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同学们还采取了治虫、除草、施肥、松土等措施,其中,经常给植物松土的目的是 促进根的呼吸 。
(3)同学们在校园里开展了如下探究:选取了发育情况相同的两株健壮天竺葵幼苗,标记为甲、乙,分别放在两瓶不同的培养液中培养,放置于相同的光照下一段时间,并观察、测量其发生的变化,具体情况如表:
植株
培养液
(50毫升)
植株质量/克
生长状况
实验前
实验后
甲
蒸馏水
90
145
矮小纤细,叶色发黄
乙
土壤浸出液
90
378
枝叶茂盛,叶色浓绿
①比较甲、乙植株的生长状况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植物的生长需要 无机盐 (填“光照”“无机盐”“水”)。
②请你指出同学们设计实验的不足之处 天竺葵的数量太少 。
【分析】(1)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片。
(2)采取除草、治虫、经常松土等措施措施,目的是为了调整生物因素对园内植物的影响,有利于根的呼吸提供充足的氧气。
(3)植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
【解答】解:(1)植物体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是叶片;刚刚移栽的植物,幼根和根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根的吸水能力很弱,去掉部分枝叶,可以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有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幼根和根毛,因此在移栽植物时要带土移栽,以保护幼根和根毛,利于根吸水,提高成活率。对移栽植物进行遮荫、去掉部分枝叶,选择阴天或傍晚时移栽,带土移栽,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
(2)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经常松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根的呼吸,促进根的生长。因此经常给植物松土的目的是为根的呼吸提供充足的氧气。
(3)①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变量,这就是所要探究的问题.为探究无机盐对植物的影响,因此该实验中的变量是无机盐;甲瓶蒸馏水(没有无机盐)植株矮小、纤细、叶色变黄增重145克;乙瓶土壤浸出液植株茎粗、枝多、叶色浓绿,增重387克,通过比较甲、乙两瓶中植株的变化,可以说明:植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
②用两株天竺葵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为了排除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样品要有足够的数量。
故答案为:(1)傍晚移栽,移栽时剪去部分叶,对移栽植物进行遮阴(一条即可)。
(2)促进根的呼吸。
(3)①无机盐。
②天竺葵的数量太少。
【点评】此题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我们要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题意,灵活解答。
四、解答题(第26、27、29小题各6分,第28小题8分,共26分)
26.(6分)奥司他韦(C16H28N2O4)可通过干扰病毒从被感染的宿主细胞中释放,从而减少流感病毒的传播。
(1)奥司他韦是由碳、氢、氮、 氧 元素组成。
(2)一个奥司他韦分子由 50 个原子构成。
(3)奥司他韦中的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48:7 。
【分析】(1)根据奥司他韦的化学式确定其元素组成;
(2)根据奥司他韦分子式计算其含有的原子个数;
(3)元素质量比等于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总和之比。
【解答】解:奥司他韦的化学式为C16H28N2O4,
(1)奥司他韦是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
(2)一个奥司他韦分子由16+28+2+4=50个原子构成;
(3)奥司他韦中的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6×12):28=48:7;
故答案为:
(1)氧;
(2)50;
(3)48:7。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化学式的意义等相关知识,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即可解答。
27.(6分)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来自哪里?历史上科学家曾进行如下研究。
材料1:1642年,海尔蒙特在一件大的陶瓷容器里装入200磅干土,用水湿润后种上一棵5磅重的柳树。他用有孔的铁板将容器盖起来,每天用雨水或蒸馏水浇灌。5年后,他把柳树和土分开,再次称量,发现大树长成170磅,而干土几乎没有减少。
材料2:1742年,黑尔斯通过测量一定时间内根吸收水的质量m,叶蒸发掉水的质量m2和植物增加的质量m3。通过分析,他断定植物的营养除了水之外还有空气中的某种成分。空气中必定含有某种“生命的神秘食物”。
(1)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基于的猜想是 植物生长的物质来自于水 。
(2)黑尔斯断定植物的营养还有空气中的某种“生命的神秘食物”,该物质是指 二氧化碳 。黑尔斯作出这一断定,说明他测定的根吸收水的质量m1,叶蒸发掉水的质量m2和植物增加的质量m3之间应该有 m1<m2+m3 (用m1、m2、m3的关系式表示)的关系。
【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解答】解:(1)由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过程中可知,其实验过程中只提供了水,所以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基于的猜想是植物生长的物质来自于水。
(2)参与植物生长的空气成分是二氧化碳;黑尔斯作出的断定,是因为根吸收水的质量小于叶植物蒸发掉的水和植物增加的质量,说明植物还额外吸收空气中的某种成分,因此根吸收水的质量m1,叶蒸发掉水的质量m2和植物增加的质量m3之间的关系是:m1<m2+m3。
故答案为:
(1)植物生长的物质来自于水;
(2)二氧化碳;m1<m2+m3。
【点评】解答此题要理解和掌握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过程。
28.(8分)小明设计了一个“火灾报警器”(如图)。该报警器由“控制电路”和“工作电路”所组成,其中“控制电路”由光敏电阻R、电磁铁(线圈阻值R0=15Ω))、电源(U=6V)、开关等组成;“工作电路”由工作电源、电铃、导线等组成。小明的设计思想:当光敏电阻接收到的光照减弱到一定程度时,工作电路接通,电铃报警。
已知该光敏电阻的阻值R与光强E之间的一组实工作电路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光强”表示光照强弱的程度,符号为E,单位为cd。)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光敏电阻的阻值R随光强E的增大而 减小 。
光强E/cd
1.0
2.0
3.0
4.0
5.0
6.0
光敏电阻R/Ω
36.0
18.0
12.0
9.0
7.2
6.0
(2)闭合开关S,当线圈中的电流大于或等于250mA时,继电器的衔铁被吸合。此时,光敏电阻接收到的光照强度至少是多少cd?
(3)按小明的设计,应选择触点 MN (选填“AB”或“MN”)所在的工作电路。
(4)其他装置都不改变的情况下,要使该火灾报警器在更低浓度的烟雾下报警,可以使控制电路的电压 减小 。(选填“增大”或“减小”)
【分析】(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回答;
(2)根据已知条件,由欧姆定律求出控制电路的总电阻,根据电阻的串联求出光敏电阻的阻值,由表中数据确定光照强度;
(3)由表中数据可知,当光照减弱时,电阻增大,根据欧姆定律可知控制电路中的电流变化,进而可知电磁铁磁性的变化,结合电路图可知工作电路中触点的接触情况;
(4)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要使报警器在浓度更低的烟雾下报警时光敏电阻R的阻值变化情况,根据报警器开始报警时电路中的电流不变利用欧姆定律可知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变化情况。
【解答】解:(1)由表中数据可知,当光强E增大时,光敏电阻阻值减小;
(2)如果当线圈中的电流大于或等于250mA=0.25A时,继电器的衔铁被吸合,
由欧姆定律可得,控制电路的总电阻为:
R总===24Ω,
根据电阻的串联,光敏电阻的阻值为:
R光=R总﹣R0=24Ω﹣15Ω=9Ω,
由表中可知,光敏电阻接收到的光照强度至少是4cd;
(3)由表中数据可知,当光照减弱时,电阻增大,控制电路中的电流减小,电磁铁磁性减弱,衔铁在弹簧的作用下被拉起,与上方的MN接触,电铃工作报警;
(4)要使报警器在浓度更低的烟雾下报警,此时光照强度增强,由表中数据可知,光敏电阻的阻值减小,控制电路的总电阻减小,而报警器开始报警时的电流不变,由欧姆定律的变形式U=IR可知,此时应减小控制电路电压。
故答案为:(1)减小;(2)闭合开关S,当线圈中的电流大于或等于250mA时,继电器的衔铁被吸合;此时,光敏电阻接收到的光照强度至少是4cd;(3)MN;(4)减小。
【点评】本题考查串联电路的电阻特点、欧姆定律的应用和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能从表格的数据中通过分析归纳,找出物理量间的规律是解题关键。
29.(6分)小明取10克石灰石于烧杯中并慢慢加入盐酸,测得反应过程剩余固体质量与加入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1所示(石灰石中的杂质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
(1)石灰石中所含杂质的质量是 3 克。
(2)当加入 35 克盐酸时,反应恰好停止。
(3)实验结束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
(4)根据以上数据,在图2中画出产生气体的质量与加入盐酸质量的关系图。
【分析】(1)根据石灰石中的杂质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来分析;
(2)根据图中数据关系来分析;
(3)根据碳酸钙的质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来分析;
(4)根据35g稀盐酸和7g碳酸钙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08g二氧化碳来分析。
【解答】解:(1)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石灰石中的杂质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则最后剩余的固体就是杂质,由图可知,石灰石中所含杂质的质量是3克。
(2)由图可知,每10g稀盐酸消耗2g固体,最后总共消耗7g固体,所以当加入7g×=35g盐酸时,反应恰好停止。
(3)10g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10g﹣3g=7g,
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7g x
x=3.08g
答:实验结束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3.08g。
(4)由题意和计算可知,35g稀盐酸和7g碳酸钙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08g二氧化碳,则产生气体的质量与加入盐酸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
(1)3;
(2)35;
(3)3.08g;
(4)。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谷来镇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科学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谷来镇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科学试卷,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探究题,作图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科学试题: 这是一份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科学试题,共8页。
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科学试题: 这是一份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科学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