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精品同步课件第三单元第一课时 认识角
展开单元整体说明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初步认识角,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角,能运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上都有“角”。同时,学生继续学习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如研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立体图形的特征时也离不开角。因此,学习角的初步知识,既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是学生后面继续学习其他几何知识的需要。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引导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角,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同时通过多种活动及动手操作(拼角、折角、比角等),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多角度认识角,加深对角的认识。虽然角在实际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原型”,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但二年级的学生感性经验还很缺乏,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多让学生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经验,帮助学生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教学目标 |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并会用三 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 3.让学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继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 的世界。 |
课时安排 | |
教学建议 | 1.注意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角的知 识是抽象的,但将角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会变得直观活泼。教 师要利用教材上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图,引领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 的认识过程,提升他们对角的认识。 2.注意对操作活动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 在情境中找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角过渡到数学意义上的角;从现实中 找角、画角、制作角等活动,能加深学生对角的感知。学生通过各种操作 实践活动,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辨认出锐角和钝角,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 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但不论各种简单或复杂的活动,教师都要注 意对操作活动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这对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 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等大有裨益。 3.注意在交流和讨论中使学生理解操作活动的内涵。本单元设计了多种操作活动,有些活动内涵丰富。教学时,教师不能将活动的目标仅仅定位于操作本身,还要引导学生对活动的过程进行反思,通过交流、研讨,帮助学生理解操作活动的内涵。 |
第1课时
认识角
课时内容 | 教材第38~39页例1、例2及相关习题。 |
课时 目标 | 1.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 步学会用尺子画角,知道角有大有小。 2.经历折一折、画一画等过程,丰富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初步的 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 操作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4.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 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重点 难点 | 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画角。 难点:体会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呈现教材第38页主题图。
师: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走进这个美丽的校园。仔细观察,你在校园里看到了什么?
点名说。
【学情预设】 操场上,有的同学在快乐地踢足球,有的同学在单杠和双杠上做动作。一名园丁正在用剪刀修剪小树,一位老师拿着一副三角尺在往教室那边走。
师:你能在校园里找到我们在数学课上学过的图形吗?
【学情预设】 大楼的窗户是长方形的,老师手中的三角尺是三角形的,操场上的球门框是长方形的。
师:很好!大家都很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校园。其实,校园里还藏着一种图形,你们瞧!(在主题图的钟面上、剪刀上、三角尺上、双杠上呈现色线,标示出角,并用课件呈现出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其实,这里面还藏着很多的“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找平面图形这一环节,让学生既复习了已有的相关知识,又为新课奠定了基础。
二、自主探索,互动授新
1.结合情境,认识角。
(1)初步感知角。
师:你们瞧!那位老师的三角尺变到我手里来了。谁上来指一指它的角在哪儿?
学生自愿上台指角。
【学情预设】 学生很容易把角的顶点当成角,指角的过程中只点一下角的顶点处。
师:刚才同学们都是这样指角的(边说边用手指着角的顶点处),这个图形是角吗?
学生思考、交流,直观感知这只是个点,不是角。
师:对,这只是个点,并不是角。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角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
小组讨论、交流。
师: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
教师示范指角:从角的顶点出发,沿着角的两条边移动。如下图:
师:大家手里都有三角尺,请拿出来。然后我们一起来像这样指一指角,再用手顶一顶、摸一摸,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
学生小组活动并交流。
【学情预设】 学生通过观察、触摸,能直观感知到角不仅有一个点,还有两条直直的线。
设计意图:通过指角,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知识盲点,巧妙地引导学生,把学生对角的认识自然地从生活实际过渡到数学知识,逐步建立正确的表象,为学生继续学习角的有关知识打好了基础。
师:除了三角尺上有角,我们身边的很多物体上也都有角,你们能找到吗?请大家在我们的教室里找一找角,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
【学情预设】 大多数学生能在教室里找到角,但表述上不够规范,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表达,如黑板面上有角,桌子的面上有角,门上有角,数学书的封面有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身边找角,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2)直观认识角。
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例1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这些物品有角吗?它们的角在哪儿?谁上来指一指?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角,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角?
【学情预设】 学生很难准确表述出什么是角,特别是很难发现角的顶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3)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出示角的组成。
师小结: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板书)
设计意图:结合前面的操作,直观感知角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完成从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过程,有益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于一组图形的观察,则有利于学生概括角的组成。
2.实际操作,认识角的大小。
(1)折角。
师:(出示一张圆形纸片)同学们看,这张纸上有角吗?你能想办法用它折个角吗?以小组为单位比赛,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
学生折角,老师巡视指导。点名上台展示。说说角的顶点和两条边都在哪里?
【学情预设】 学生都能想办法折出角,但对于折后的纸上到底存在几个角,有部分学生还不太清楚。比如,有学生认为这张纸上有三个角,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重温角的概念,明确角的两条边是直的,只要有一条线弯了,这条线与另外的边组成的图形就不是角,所以这张纸上只有一个角。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思考怎样将无角的纸折出角来,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用学生喜爱的形式重温他们刚刚建立的对角的初步认识,巩固了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认识。
(2)感知角有大小,体验用叠合法比角。
教师展示两个折成的角(大小明显不同的)。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
【学情预设】 这两个角一个大,一个小。
师:对,角是有大小的。(教师再呈现两个大小差不多的角)你们再看看这两个角,能一眼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吗?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
【学情预设】 两个角看起来差不多大,可以把这两个角叠在一起进行比较。
师:哪位同学愿意到台上给大家演示如何比较角的大小?
指名学生演示,教师给予适当指导:把这两个角叠在一起,再把两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上面这个角的另一条边在下面这个角的里面,说明上面的角比下面的角小一些。
3.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1)做角。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角(教师呈现一个活动角,移动角的两边),你们看,这是一个活动角。你们想不想做一个这样的活动角?用老师发给你们的两根带孔的小棒试试看。
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做出一个活动角。(课件出示)
(2)比角。
师:(出示活动角)哪位同学能把老师手上的这个角变大一些?
指名学生操作。在操作中让学生感知:将角的两边张开些,角会变大。
师:同学们看,角变大了吗?你能让自己做的角变大吗?怎么变?同学们能让角变大,那么还能让它变小吗?怎么变?
学生自主操作,交流讨论。
师:老师想让大屏幕上的这个角变大。(课件动态展示把边延长)角变大了吗?
【学情预设】 有的学生觉得角变大了,有的则认为没变大。可以让学生上台指一指,原来的角在哪儿?现在的呢?从而发现边变长了,但角的大小没变。
师:那老师让它变小吧。(课件动态展示把边缩短)角变小了吗?
【学情预设】 有了前面的经验,学生会发现角没变小。
师小结:角的大小和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两边张开得越大,角越大,两边张开得越小,角越小。(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思考、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4.画角。
(1)学生尝试画角。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那么多的角,你们想不想把它画出来呢?该怎么画呢?试试看。
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尝试画角,全班汇报交流。
(2)教师示范画角。
师:同学们画出了不同的角,老师也来画一个角。
教师在黑板上规范画角:第一步,画一个顶点;第二步,从顶点出发,画两条直直的边,并标上角的各部分的名称。(适时板书)
(3)课件动态呈现画角的过程。
师:请大家用正确画法画一个角。
学生再次画角。
(4)总结画角的方法。
【学情预设】 先画一个顶点,再画两条边。
三、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教材第39页“做一做”第1、2题。
先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再试着自己画一个角。
2.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2题。
学生独立判断,举手回答,说出判断的依据。
3.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在观察、判断、画图等数学活动中,加深对角的认识,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到生活中找角的活动,又让数学知识回归于现实生活,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大家有什么收获?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1)认识了一种新的图形——角,知道了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2)学会了画角。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谈收获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同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五、作业设计,优化提升
1.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1题。
同桌交流,互相指角。
2.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5题。
同桌之间互相比一比,再全班交流,重点说出比较的方法。
认识角
本节课有两大特色:一是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对于“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操作性比较强,教师设计了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建立了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二是给学生创设自由度较大的学习空间。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做角环节,为学生提供判断思维的空间。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认识,选择材料做活动角,在相互交流中发现角是有大小的,进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一层紧扣一层,层层都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