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件
-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件 0 次下载
-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件 0 次下载
-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件 0 次下载
-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件 0 次下载
-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件 0 次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演示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演示ppt课件,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农业领域表现,农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手工业领域,商业领域,明清经济发展的背景,明清经济发展,思想领域的变化,陆王心学,人物简介概念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思考问题:明清经济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因素?
每当旰食念民依,南亩三时愿不违。已见深耕还易耨,绿蓑青笠雨霏霏。 ——清代·玄烨《题耕图》
(明)仇英:《清明上河图》
(1)美洲作物玉米、甘薯等推广种 植;粮食总产量的大幅度提升
(2)推广多种经营与经济作物种植
(3)农业生产区域分工的出现
(4)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升
材料一: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记载:“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材料二:谈叁者,吴人也,家故起农。叁生有心算。居湖乡,田多洼芜。乡之民逃农而渔,田之弃弗辟者以万计,叁薄其直收之。佣饥者,给之粟。凿其最洼者,池焉。周为高塍( chéng ),可备坊泄,辟而耕之。岁之入,视平壤三倍。池以百汁,皆畜鱼。池之上,为梁,为舍,皆畜豕,谓豕凉处,而鱼食豕下,皆易肥也。 ——《戒庵老人漫笔》卷四“谈叄”条
思考:材料一、二说明了什么现象?
材料一说明棉花已经在明朝普遍种植;材料二说明农业的多种经营,农民还兼营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统治者重视农业,推行垦荒政策
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推动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
(1)明中后期,南方出现工场手工业和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3)明清彩瓷是中国瓷器烧造工艺的顶峰之作,雍正时期,粉彩瓷器技术登峰造极。
(2)棉纺织业普及;专业化发展。
材料:吴(苏州) 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 ,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
思考:材料反映了明朝手工业领域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的生产关系有什么特点?
新变化:明中后期,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新的经营形式工场手工业。特点:带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特点。
(1)自明中后期起,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
(3)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2)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4)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材料:新都(今安徽徽州)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贾人娶妇数月则出外,或数十年,至有父子邂逅而不相认识者。大贾辄数十万,则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数人。其人皆铢两不私,故能以身得幸于大贾而无疑。他日计子母息,大羡,副者始分身而自为贾,故大贾非一人一手足之力也。 —— 《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
思考:据材料归纳明清时期徽商发达的原因?
原因:徽商崇尚节俭,不奢华;徽州人有经商的传统;讲求内部团结,依靠集体力量致富;徽商注重商业诚信;重视商业经验的传承。
优势条件:(1)国际:①经济:新航路的开辟加剧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和物种交流;②思想:西学东渐之风盛行。(2)国内:①经济:宋元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巨大发展;②政治:政府税收政策的改革;③思想:“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劣势条件:(1)经济: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2)政治: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3)思想:传统价值观念依然占据主流地位。
总体态势: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商品经济艰难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昙花一现。。
阻碍因素:专制统治、传统观念、自然经济
最终结果:中国停滞不前,最终落后于世界。
王守仁,别号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心学集大成者。
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了陆王心学。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李贽,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明代著名的思想家,著作有《藏书》、《焚书》。
批判传统道德,提倡男女平等,追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批判理学,提出“穿衣吃饭,既是人伦物理”。反对绝对权威。
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
别号梨洲老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著作有《明夷待访录》。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
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主张经世致用,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
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
批判“私天下”提出“众治”、经世致用
进步性①批判继承传统儒学②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工商皆本”
局限性 ①早期的民主思想缺乏物质基础。②本质上仍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思想。
背景1.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刺激;2.政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3.思想:文化专制政策、礼乐纲常制度与西学东渐之风;4.社会: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和世俗化倾向。评价1.陆王心学是对儒家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明末清初思想家虽具有进步性,但始终未突破传统的桎梏。
明清时期思想变化的背景及评价
材料一:王阳明说:“吾生平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愚不肖者,虽其蒙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苟能致之,即与圣人无疑矣。材料二:(上古的君主)“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已又不享受其利”,他们“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后世君主恰恰相反,“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因之古之君王,受到人民爱戴,“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而今之帝王,则人民“视之如寇,名之为独夫”。 ——《明夷待访录·原君》
思考:据材料归纳明清思想家的主张?
主张:材料一主张致良知; 材料二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清朝曹雪芹古典现实主义文学
元末明初、施耐庵、长篇章回白话小说
元末明初、罗贯中、章回体白话小说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现又被称为“昆剧”。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改良走向全国。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京剧:京剧,曾称平剧,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形成京剧。
思考: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关系?
关系: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商人、工匠、游民和普通百姓成为作品的主人公,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明朝李时珍中医药学著作
《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清乾隆后期,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 《四库全书》。根据各书内容,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每部下面又分许多类。
明成祖时,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 《永乐大典》。
西学东渐:翻译西学书籍
《万国图志》《坤舆万国全图》
万历三十年(1602年),太仆寺少卿李之藻绘制成图,曰《坤舆万国全图》。是国内现存最早的、第一幅出现美洲的世界地图。
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年),利玛窦到达广州,自制《万国图志》。
中学西渐:翻译四书五经
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多位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曾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
材料一:16世纪末来华的耶稣会教士利玛窦在一封信中说:“中国人非常博学,医学、 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都十分精通。他们以不同于我们西方人的方法正确地计算日食、月食。” 材料二:中国人在科学实验发明上的确非常伟大。问题是它为什么没有继续上升到理论,构筑起其理论体系,或如西方那样,发展出现代科学。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思考: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从医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各举一例证明利玛窦的结论。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文化方面回答材料二中李约瑟先生的“问题”。
医学:战国问世、西汉编定了《黄帝内经》;数学:最早发明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天文学:最早使用赤道坐标。
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导致中华民族存在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缺点,没有进行理论创新。
明清农业、手工业、商业领域的新变化,落后的小农经济
心学继承传统、明末清初思想家批判传统
元末明初小说、
戏曲:昆曲与京剧
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依据材料 “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可知,在布匹生产加工环节中,松江以纺织成品为主,而芜湖以浆染环节为主,体现了产品生产过程中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故答案A最符合材料之意;对于B项来说,区域间的市场需求应指的是对商品的不同需求,而材料表述的是棉布产品生产加工的不同地区的不同环节,用各地区对商品的不同需求来解释商品的生产环节的不同地区,显然是“文不对题”;同理C项的解释不符合材料所表达的主要事实;而D项在材料中根本没有体现。
准确理解材料主旨,排除错误选项
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材料中明代苏州城外较荒凉的黄家巷到清代成为繁荣的城镇,联系所知识可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下,对人口的增长有一定的影响,但较短时间难以导致一个地区成为繁荣的城镇,故A排除;历朝基本上推行鼓励垦荒,但很难使一个地方变成人物殷富之地,故C排除;当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D排除。
某思想家认为:“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材料中的思想家强调 ( )A.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B.知行合一是获取天理的关键C.“格物致知”才能求得天理D.顺应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中致良知以求仁体现的是心学的主张,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获得天理的关键,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故C项错误;顺应商品经济发展不是主张而是结果,故D项错误。
明清时期的三言二拍等白话小说中出现大量反映了井市街民的日常生活,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常常是一些商人、工匠、游民和普通百姓。这一历史现象说明了那个时期( )A.小说通俗易懂 B.工商业经济发展C.印刷技术提高 D.社会的弊端严重
结合所学可知,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商人、工匠、游民和普通百姓也成为作品的主人公,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准确记忆历史史实,掌握基本的史学理论,排除错误选项。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授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科素养,农耕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局限,陆王心学的兴起,明清进步思想,知识点三小说与戏曲,小说的繁荣,戏曲的发展,知识点四科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优秀ppt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手工业,-新的经营方式,白银大量流入-作用,形成商人群体-商帮,工商业市镇兴起,科技著作,医药学,工艺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文ppt课件,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