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页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2页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3页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4页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5页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6页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7页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教学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老子》四章,目录索引,五石之瓠,复合文本比较鉴赏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
    学习活动一 知人论世 梳理积累
    作者简介中国哲学之父——老子老子(生卒年不详),即李聃,相传姓李名耳。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函谷关讲学。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道德经》,也叫《老子》。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
    作品背景春秋时期,周朝式微,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老子目睹了民间疾苦,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主张。一些有识之士洞察祸福之机,深明成败之理,认为只有避世韬晦,才能保全个体的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
    相关常识《道德经》《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讲人类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道出人生的进退术,包含长生久视之道;下篇《道经》,讲宇宙和自然的规律。“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ɡǔ yǒu jīn qiǎng pàn
    shān zhí xiàn zhuì zhà jī
    2.辨识通假(1)曰余食赘“行”同“   ”,意义:  。 (2)其脆易“泮”同“   ”,意义:  。 (3)起于 土“累”同“   ”,意义:  。 
    动词,显露  动词,拜见  动词,看见 动词,同“现”,显现,出现  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形容词,坚强 形容词,勤勉 名词,有力的弓 形容词,有余
    动词,夸耀 动词,砍伐  动词,攻打 名词,功业
    4.词类活用(1) 终如始慎:  。 (2)不 难得之货贵:  。 (3)自见者不明:  。 (4)自伐者无功:  。 
    形容词作动词,慎重对待
    古义:  。 今义:  。 
    做事 投身到(事业中去)
    6.特殊句式(1)为之于未有(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4)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未有为之”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合抱之木,于毫末生”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知人者智,知自者明”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九层之台,于累土起”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千里之行,于足下始”
    有关“积累”的成语(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千里的路程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2)厚积薄发:大量地积累,只择其精要少量地表露出来,多用于称赞人学问深厚,学风严谨,也形容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准备而获得大的成功。(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比喻事情变化达到某种程度,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4)积微成著:细微的事物经过长期积累,就会逐渐变得显著。(5)日积月累:指长时间不断地积累。
    学习活动二 精研课文 理解鉴赏
    1.《四章》中提到了几组矛盾统一的概念,思辨性强。根据表中所列的概念和老子的态度,完成下面的表格。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2.《四章》第二十四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点拨 这一章重在“修身”。自然是顺道而行,不肆意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预想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方可长久。“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有道者所“不处”的。
    3.结合本文内容,应怎样理解“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
    点拨 “自知者明”,就是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有智慧、最难能可贵的。“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一个人倘若能审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执行,那他就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4.学习了《四章》之后,你认为课文选用的这四章体现出《老子》哪些方面的写作特色?
    点拨 ①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无”相依相生。②善用逆向思维。善于从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等,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③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
    填空:①        ②    ③       
    解读强调了加强自我修为的重要性。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经常反省自己,要不断地战胜自己的弱点,要抑制贪欲,坚守本分,一心一意、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应该追求的东西。
    解读老子告诉我们做事要有预见性,要见微知著,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要把握大小、高下、远近等一系列对立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重视“小”“下”“近”,注重积累;要始终如一,坚持到底。
    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闻一多
    作者简介南华真人——庄子庄周(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先秦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家贫,身居陋巷,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自织草鞋,穿粗布衣服,拒绝楚威王的厚币礼聘,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被称为“老庄哲学”。在唐玄宗时,庄子被诏封为“南华真人”。
    作品背景庄周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当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庄周对当时“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社会现实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但现实处境使他无力改变现状一展抱负,他便以精神的自由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在绝对的自由境界里寻求解脱。
    相关常识《庄子》《庄子》又名《南华经》,是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道理。
    shí huò pǒu píng pì kuàng
    hù xiā jūn yù
    2.辨识通假(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龟”同“   ”,意义:  。 (2)我世世为洴澼“ ”同“   ”,意义:  。 
    有的人 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有时” 副词,或许
    动词,做 动词,作为  动词,干预  连词,因为  动词,制作
    连词,表假设关系,那么,就 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连词,表因果关系,就是
    动词,超过 动词,拜访  动词,经过
    4.词类活用(1)其 不能自举坚:  。 (2)夫子固拙于用 矣大:  。 (3)吴王使之将:  。 (4)我 之成而实五石树:  。 
    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程度 
    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 
    名词作动词,当将领,领兵 
    5.特殊句式(1)何不虑以为大樽(         )(2)则所用之异也(         )(3)请买其方百金(         )
    省略句,正常语序为“何不虑以(之)为大樽” 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请(以)百金买其方”
    有关“没有任何用处”的成语(1)隔靴搔痒:比喻说话、作文等不中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2)徒劳无功:白费力气,没有成就或好处。(3)海底捞月:比喻根本做不到,白费力气。(4)心劳日拙:费尽心机,不但没有得到好处,反而处境越来越糟。(5)担雪塞井:挑雪去填塞水井。比喻徒劳无功。
    1.《五石之瓠》中惠子和庄子分别是如何使用“大瓠”的?宋人和客分别是如何使用“不龟手之药”的?如何理解这两个故事的寓意?请填写下表。
    世世以洴澼 为事
    同一事物,用法不同,价值不同;要善于转换视角,发现和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无用之用”才是“大用”。
    2.“不龟手之药”的故事在全文中起何作用?
    点拨 ①批评惠子的孤陋。惠子不能合理使用大瓠,只能把大瓠打破,这种做法与宋人“世世以洴澼 为事”,后“鬻技百金”类似,他们只看到世俗的小利,看不到事物背后的“大用”。②凸显庄子的超拔。客凭借“不龟手之药”裂地受封,他的眼光和做法远超宋人。然而,客虽然眼光高,但还是停留在功利层面,庄子则以超凡的智慧说出大瓠的妙用,隐含精神的自由,境界更高。
    3.《五石之瓠》的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点拨 寓言告诉我们看似无用的东西也许是最有用的。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待问题,也许事情会出现另一种转机。所以,在生活中,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都要有一颗平常心,得意坦然,失意昂然。庄子善于从世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惠子仅仅从实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事物的价值往往不是仅看事物本身,其真正的价值体现在拥有者的手中,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事物,最大限度地发挥事物的价值。
    4.在《五石之瓠》一文中,庄子通过哪些手法来阐述道家思想?
    点拨 ①用寓言故事和人物形象作为依托。文中刻画了惠子和庄子两个人物形象,对比鲜明,庄子讲述了“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来反驳惠子认为“五石之瓠”无用的观点。②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中惠子和庄子两人的对话贯串始终,用两人对话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的故事内核。③以小见大,思辨性强。本文运用“不龟手之药”中蕴含的方法论,借如何处置“五石之瓠”,深刻地阐明了“无用之用”才是“大用”的道家哲学,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引发人们的思考。
    填空:①        ②   ③       
    任务探究一 比较文章的观点和思想内容1.本课两篇文章都涉及矛盾对立项,请结合选文加以分析。
    点拨 《老子》对矛盾对立项的辩证把握和持守,显示出超越常人的见解。如第二十四章,《老子》认为要达到“明”“彰”“功”“长”的目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不可取的,《老子》的这种观点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洞见,也显示了其中的人生智慧。《五石之瓠》一文,惠子与庄子就“无用”“有用”展开辩论。葫芦在日常生活中或者被人们以整个壳当工具,或者被一分为二做成两个瓢子。在这两
    方面派不上用场时,惠子便认为它无用了。而庄子的思维跳出了世俗经验,以“不龟手之药”的事例告诉我们:一种东西有用无用、用途大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使用的地方不同而变化的。
    2.老子和庄子都谈到“有”和“无”的问题,分析二者在认识上的区别。
    点拨 庄子大体上继承了老子的学说,他们都能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崇尚自然、无为。但庄子并非仅仅对老子的思想进行发挥,如《五石之瓠》中的“无用之用”,不仅延伸了老子对“有”和“无”的辩证思考,还体现出庄子不为功利所束缚,自由、自适的精神追求。
    任务探究二 比较文章的表达技巧3.《四章》和《五石之瓠》这两篇选文在说理上各有特色,试加以分析。
    点拨 ①《老子》大量地运用明喻、博喻、隐喻来说明事理,并且不拘一格,形式灵活,风格多变,有其独到之处。《老子》中的比喻往往借助丰富的想象以构成鲜明的形象,形成其特色。如第十一章中通过车毂、器皿、房屋等具体事物阐明抽象的道理。②《庄子》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较少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体味、领悟其中的哲理。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读庄子,我们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材料一 庄子与惠子都属于学识渊博的“布衣之士”,都来自于普通家庭。只是庄子更不幸些,很早便不得不当了漆园小吏以求果腹。而惠子更幸运些,一上来的起点就颇高。史书上有关惠子的最早记载,说他曾为梁相(魏国迁都后称梁)。也就是说,当庄子失去了漆园吏的活计,还在四处寻找出路时,惠子已经高高在上,坐到梁国的相位了。
    惠子虽曾位高权重,但刚刚出道时,日子并不好过。孟子的弟子、时任魏国大将的匡章曾在朝堂之上当着魏惠王及百官的面嘲讽惠子是“蝗螟”。(见《吕氏春秋·审应览·不屈》)而当时担任魏相的白圭对惠子提出的新政极为不满,把惠子比作是魏国刚娶进门的“新娶妇”,攻击他初来乍到,就对
    婆家事务说三道四、指手画脚。不难想见,布衣出身的惠子初到魏国时,即便有魏王的支持,仍受到来自代表魏国贵族势力的权贵们的歧视与轻蔑。
    庄子与惠子相遇于何时已无从知晓。据《太平御览》卷四六六引《庄子》佚文说:“惠子始与庄子相见,而问乎。庄子曰:‘今日自以为见凤凰,而徒遭燕雀耳。’坐者俱笑。”这是庄子与惠子首次相见情景的唯一记载。此时的惠子,或自誉为凤凰,或被人称为凤凰,已积攒起相当的人气,这才有了庄子所说的,我本以为今日见到的是凤凰,结果却只是“燕雀”而已。总而言之,庄子与惠子的第一次交往在“坐者皆笑”的氛围中结束了。
    庄子这人的神经肯定也是十分大条。几年过去,他很可能已全然忘记自己当初与惠子开过的玩笑,忘记自己给惠子造成的难堪,又去见惠子,“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天三夜”,于是便有了讽刺辛辣的“鹓雏”“鸱”与“腐鼠”的故事。第二次庄子、惠子的相见同样以不欢而散告终。这样的结局,是我们早就可以想象得到的。试想,庄子与惠子年轻时并非好友,成年后也仍未建立起相互间的信任。在这样的情况下,庄子究竟为什么要去梁(魏)国?为什么要去见惠子?其梁(魏)国之行的目的是什么呢?此次相见,对庄子、惠子双方来说都颇有几分尴尬。庄子大老远专程来见惠子,想必本意不是要来嘲讽惠子一番的;而贵为梁相的惠子得知庄子并不觊觎其相位,肯定多少也会为自己的多虑、世俗生出几分愧疚。
    而让惠子彻底放弃对庄子戒心的是他们此后的再次相遇:“惠子从车百乘而过孟诸,庄子见之,弃其余鱼。”(《淮南子·齐俗训》)应该说,庄子与惠子的这次孟诸相遇在两人的交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惠子“从车百乘”的奢靡,非但没有引起庄子丝毫的羡慕之情,恰恰相反,庄子见到排场如此煊赫的惠子,直接以行动表明:尽管我贫困至此,却连几条多余的鱼都不肯要,又怎么会在乎你那“腐鼠”般的相位呢?此次“孟诸”相遇,对惠子应该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震撼,也促使惠子开始反省,重新了解庄子、认识庄子。很可能就是这次相遇带来了惠子对庄子从相轻、相忌到相知、敬重的心态转变。惠子任梁(魏)相,时年36岁,庄子35岁。公元前322年,惠子48岁。魏惠王听信张仪之言,将惠子罢相放逐楚国,惠子旋即返回宋国,开始了“与庄子相晤论学”的人生新阶段。
    惠子回到宋国故里时,庄子已经47岁。此时的庄子已不再是旧时的庄子了,他对惠子,也不再那么咄咄逼人,锋芒毕露。而此刻的惠子也不再是昔日的惠子。政坛的失意,从政的残酷,使得惠子终于不再关心出仕,转而专注于学术。战国诸子,大多做的都是治国平天下的大梦,写的也都是与治国平天下有关的“雄文”。只有庄子、惠子是名副其实的“另类”。庄子的文章当时屡屡被惠子称为“大而无用”,而惠子自己的命题,又何尝不是如此?倘若惠子地下有知,再回过头来重温他对庄子的评价,会作何感想呢?的确,若从经国济世的角度去衡量二子,不愧是惠施难为兄,庄周难为弟!(摘编自王景琳、徐匋《庄子与惠子“走进庄子的世界”之一》)
    材料二 《庄子》的全书与《老子》一样,它的主旨,在于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完成一个人生的最高目的,老子的摄生、庄子的养生,种种理论与方法,都并非最高的目的;他们的最高目的与最终的境界,是完成神人、真人、至人的标准。以孔、孟做代表的周、秦之际的儒家思想,是为完成现实人生,建立伦常规范,以安定现实世间为目的,超越宇宙以外的事情,便置而不论了,“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但是,无论为老、庄,或孔、孟,他们在那个时代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是想建立长治久安,达到天下太平的局面。孔、孟的仁与义,老、庄的道与德,并非他们的发明或创造,实际上,都同是上古传统的观念,不过各人所取用的名词和意义,别有异同的含义而已。老、庄驳斥仁义与圣人,不是否认孔、孟所说的仁义与圣人,是骂当时一班借仁
    义与圣人之道而逞私欲的人们。老、庄所谓圣人、神人、真人、至人的境界,必须要人人自觉自立,完成最高的道德标准,然后自成仁义道德,却不自居于仁义道德的名缰利锁之中,因此和光同尘,而终其天年。尤其庄子提出的至人与真人,意义更加明显。他认为人能做到那种标准,才够得上说这个人是做到人生的极致了,这样,才算是真正做一个人,也可以叫他圣人,或神人,相反的意义,便不算是人了。(摘编自《南怀瑾先生谈庄子》)
    1.根据材料二,概括老庄与孔孟思想的相同点。
    参考答案 ①目的均为建立长治久安、天下太平的局面;②均是上古传统观念;③从根本上而言,对仁义的认识是不矛盾的。
    2.惠子在世时,名头远在庄子之上,可身后却甚是凄凉,而庄子的命运恰恰与惠子相反,在沉寂了几百年之后,庄子备受士子的追捧。请分别用上述材料和课文《五石之瓠》的主要观点,阐述其中原因。
    参考答案 ①庄子所谓圣人、神人、真人、至人的境界,以他和惠子的三次相见来说,他不自居于仁义道德的名缰利锁之中,他要完成最高的道德标准,因此和光同尘,而终其天年。他提出的至人与真人,意义更加明显,所以庄子最后成为后人眼中的神人。②《五石之瓠》中庄子借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来反驳惠子认为五石之瓠无用的观点,而事实上庄子以自身的行为证实了他的观点: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而惠子拙于用大,锱铢必较,“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可见其确实走不远,人生之路限制于自身的格局中。
    庄子的《五石之瓠》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请运用这一论证方法,以“读书养气”为话题,写一个议论文段,不少于200字。
    方法解析 比喻论证,又叫取譬言理、借喻说理,是利用比喻手法将论点与蕴含相同道理的人、事、物联系起来的一种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的使用比较灵活,只要明确论点,能够找到与论点相通的喻体就可以使用。比喻论证的使用方法有三:一是比喻描绘。所谓比喻描绘,就是在陈述论据或论点的过程中用上比喻手法,将语言生动化,在保证讲清楚观点或论据的同时增添文采,以文动人。
    二是比喻评价。比喻评价即在对某人某事发表评价时使用比喻手法,其目的是使观点更鲜明易懂。三是比喻说理。比喻说理就是在论证过程中使用比喻手法,用相似的事例论证观点。

    相关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示范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示范课ppt课件,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法与学法,学习课时数,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情境导入,学习活动,活动二反复诵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背景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背景图ppt课件,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三,道家始祖老子,道家经典《老子》,道家真人庄子,道家经典《庄子》,文意疏通,文章思路,五石之瓠大而无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作业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作业课件ppt,共22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