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考点梳理卷)-八年级地理上册单元考点梳理分层卷(中图·北京版)
展开八年级地理上册单元考点梳理分层卷(中图·北京版)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考点梳理卷)
第一节 人口和人种(课本P47-57页)
1、人口增长:
人口数量 | 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总数达到50亿 | |
1990年联合国决定将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 | ||
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到70亿。 | ||
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 | ||
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 |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 ||
2、人口增长速度:
人口增长速度是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的。 |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
自然增长率大于0,表示人口增加;自然增长率小于0,表示人口减少。 |
欧洲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非洲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 |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为国家或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高。 |
一般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较慢,但美国是发达国家中人口增长较快的,人口增长较快的原因是移民。 |
世界各大洲按照人口增长率由高到低依次排是:非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 欧洲。 |
3、人口分布
(1)人口密度:
定义 | 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
单位 | 人/平方千米 |
公式 |
|
意义 | 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程度。 |
(2)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 分布特点 |
半球 | 世界上约90%的人口分布在北半球 |
纬度 | 北纬 20°—北纬 60°分布着世界上约 80%的人口 |
大洲 | 世界上人口的 70%分布在亚洲和欧洲 |
(3)影响世界人口的分布的因素:
影响因素 | 分布特点 | |
自然因素 | 气候 | 世界上温带、亚热带以及热带的部分地区集中了世界绝大部分人口,寒带和干旱地区则人口稀少。 |
纬度 | 北半球居住的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90%,而20°N~60°N的纬度地带集中了世界80%左右的人口。 | |
地势 | 世界人口高度集中于地势比较低平的地区,约80%的世界人口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低山和丘陵。 | |
海陆 | 一般而言,距海越近,人口越稠密;距海越远,人口越稀疏。大陆内部的广大地区人口比较稀少。 | |
社会经济因素 | 在相似的自然条件下,人口的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直接相关。例如,多数人愿意在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社会治安好、物质和精神生活环境舒适的地方居住。 |
(4)人口稠密区:
地区 | 稠密原因 | 分布共同特点: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和平原地区 |
①亚洲东部 | 平原面积广阔,气候温暖湿润,农业发展早,工业、交通、城市发展快 | |
②亚洲南部 | ||
③欧洲西部 | ||
④北美洲、南美洲东部沿海地区 |
(5)人口稀疏区:
地区 | 稀疏原因 | 分布共同特点 |
①沙漠地区 | 极端干旱,水资源缺乏 | 自然条件恶劣 |
②雨林地区 | 过于湿热 | |
③高纬度地区 | 终年严寒 | |
④高原、山地地区 | 高寒缺氧,交通不便 |
人口增速 | 人口问题 | 解决措施 | |
人口增长过快 (非洲、亚洲、 拉丁美洲) | ①资源短缺: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粮食短缺等。 | 实行生育控制政策 | 科学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
②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污染、大气污染等。 | |||
③社会问题:就业困难、饥饿贫困、居住条件差、交通压力增大、教育医疗问题难以解决等。 | |||
人口增长过慢 (欧洲) | ①劳动力短缺。 | 鼓励生育; 接纳海外移民等 | |
②国防兵源不足。 | |||
③人口老龄化。 |
1、划分依据:根据体质(体貌)方面的特征人类可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三个主要人种。
体貌特征 | 黄色种人 | 黑色种人 | 白色种人 |
肤色 | 黄 | 黑 | 白 |
发色 | 黑 | 黑 | 黄至淡黄不等 |
眼睛色 | 黑 | 黑 | 蓝或灰褐 |
发型 | 直 | 卷 | 波 |
嘴型 | 平 | 凸、宽 | 平、窄 |
嘴唇厚度 | 中等 | 厚 | 薄或中等 |
鼻型 | 圆 | 宽、扁 | 窄、高 |
体毛 | 少 | 中等 | 多 |
2、三大人种的分布:
人种 | 主要分布地区 |
白种人 | ①欧洲、②西亚、中亚、南亚(印度大部分人口属于白种人),③非洲的北部④美洲⑤大洋洲 |
黄种人 | 亚洲东部、东南部,美洲的印第安人聚居区和北冰洋沿岸 |
黑种人 | 非洲的中部和南部、美洲部分地区、大羊洲的西北部 |
混血人种 | 在三大人种分布的交界地带和人口迁移频繁的地区,因人种间的通婚,还形成了混血人种。 |
世界上的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 |
第二节 语言和宗教(课本P58-63页)
1、世界主要的语言:
联合国工作语言 |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 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 |
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 汉语 |
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 英语 |
2、主要语言的分布(联合国6 种语言及分布):
主要语言 | 主要分布地区 |
汉语 | 中国、东南亚地区 |
英语 | 主要分布在印度、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和南非等国家 |
俄语 | 俄罗斯及其临近的一些国家 |
法语 | 法国、比利时、瑞士、非洲中部和西部 |
西班牙语 | 西班牙和美国以南的一些美洲国家 |
阿拉伯语 | 阿拉伯人聚居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 |
1、宗教概述: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从古至今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宗教。 |
有的宗教基本上在某个民族内部流传,如犹太人的犹太教;有的宗教则在世界上广泛分布。 |
现在世界上传播范围广、信仰人数多的有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
2、世界的三大宗教
三大宗教 | 基督教 | 伊斯兰教 | 佛教 |
创始人 | 耶稣 | 穆罕默德 | 释迦牟尼 |
主要分布地区 | 欧洲、美洲、大洋洲 | 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 | 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
发源地 | 亚洲西部 | 阿拉伯半岛 | 古印度 |
发源时间 | 公元1世纪 | 公元7世纪 | 公元前6-前5世纪 |
节日 | 圣诞节、复活节 | 开斋节、古尔邦节 | 佛诞节 |
教徒 | 修士、修女 | 穆斯林 | 和尚、尼姑 |
宗教经典 | 《圣经》 | 《古兰经》 | 《佛经》 |
主要特点 | 信仰人数最多 | 第二大宗教 | 第三大宗教 |
宗教建筑 |
3、世界典型地区的代表人种、语言和宗教:
地区 | 人种 | 语言 | 宗教 |
欧洲西部 | 白色 | 英语 | 基督教 |
亚洲东南部 | 黄色 | 汉语 | 佛教、伊斯兰教 |
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 黑色 | 英语、法语 | —— |
拉丁美洲 | 混血 | 西班牙语、葡萄牙语 | 基督教 |
中东 | 白色 | 阿拉伯语 | 伊斯兰教 |
第三节 聚落(课本P64-74页)
1、概念和分类:
概念 | 聚落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场所 |
分类 | 乡村 |
聚落 |
2、聚落形式:
| 城市 | 乡村 |
生产活动 | 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 | 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
人口分布 | 密集 | 稀疏 |
建筑特点 | 密集、多高层建筑 | 分散、多底层建筑 |
商店、学校、医院等设施 | 完善、齐全 | 不完善、欠缺 |
景观 | 街区 | 田园 |
存在问题 |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破坏 | 交通不便、教育、卫生、 医疗相对落后 |
1、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
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 水源充足 |
土壤肥沃 | |
自然资源丰富 | |
交通便利 | |
地形平坦 |
2、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地形 | ①聚落多分布在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的地区。 |
②地形同时影响着聚落的规模与形态。如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密集;山地丘陵地区聚落规模较小、稀疏。 | |
水源 | 聚落多分布在水源充足的的地区,多沿河流两岸和湖泊分布。 |
气候 | 聚落多分布在水热条件适宜的地区,同时气候特点也影响着聚落传统民居特色。 |
交通 | 交通线沿线聚落呈条带状分布,交汇处易形成大型聚落。 |
3、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自然环境 | 聚落分布形态 |
平原地区 | 团块状、模块较大。 |
山地、丘陵地区 | 主要位于山谷地带,呈条带状。 |
河湖附近 | 沿河流两岸和湖泊四周分布,呈条带状或环状。 |
沙漠地区 | 主要分布在绿洲上,呈点状或带状。 |
1、传统聚落保护:
保护的意义 | ①传统聚落具有科学研究价值,也有文化审美的价值。保护传统聚落可以保留人类文明 发展的历史记忆,使人类的璀璨文化永久保留。 |
②体现人地和谐的关系,聚落也是我们了解当地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 |
聚落文化的保护 | 在聚落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传统聚落,保留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记忆,使人类的璀璨文化永久保留。目前为了更好的保护和挽救一些传统聚落,世界上有一些传统聚落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保护措施 | 控制工业污染、禁止在传统聚落周围修建一些高大的现代化建筑;减轻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
2、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传统聚落保护的意义 | 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
传统聚落保护的必要性 | 特色鲜明的乡村聚落减少;传统民居被拆。 |
传统聚落的保护公约 |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
《世界遗产名录》 | 巴黎塞纳河沿岸 |
意大利的威尼斯城 | |
山西平遥古城 | |
云南丽江古城 | |
安徽皖南古村落 | |
澳门历史城区 | |
中国福建土楼 | |
秘鲁马丘比丘 | |
西班牙历史文化名城——托莱多 | |
柬埔寨吴哥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