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语言基础运用
展开语言基础运用
北京市2024届高三入学定位考试语文试题
20.语言基础运用(6分)
①炎炎夏日,人们出门常形容天气能“热死人”,没想到这句玩笑话竟一语中的。②近期,一位导游带团时在连续高温暴晒下体力不支而倒地,死因为“热射病”。③这是一种因体温过高而引发的致命性急症,当身体核心温度超过40度时,就会引发恶心呕吐、呼吸和心率加快、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等症状,严重则导致生命器官损伤直至死亡。④高温高湿的环境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是造成热射病最主要的因素。⑤热射病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经典型热射病:经典型热射病多见于体温调节能力不足者、伴有基础疾病者及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者等;而劳力型热射病多见于既往健康的年轻人。⑥对于劳力型热射病来说,感冒发热、腹泻、肥胖超重、睡眠不足等都是引发疾病的易感因素。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句中加点的四字成语使用得当。
B.②⑤句中的两个“而”字,用法相同。
C.③句中“甚至”和“直至”不能互换。
D.⑤句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不用调整语序。
(2)不改变句意,将第⑤⑥句中画线并被句号隔开的两个语言片段整合为一个单句。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3分)
北京101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测试语文试题
21. 语言基础运用(共5分)
①从技术上看,生肖邮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动缩影。②收藏爱好者会知道,前两轮的生肖邮票以传统技艺为主,第二轮融入了刺绣、剪纸、泥塑等工艺。③第三轮首次采用的荧光防伪油墨,在紫光灯下恍若星斗满天。④而最新一轮不仅应用了多种高科技防伪手段,还采用无墨雕刻工艺,可以呈现雕刻版凸出纸面却无墨迹。⑤展望未来,有集邮爱好者期待VR技术、芯片技术等也能应用于生肖邮票,推动生肖邮票发展进入可听、可看、可闻、可感的新阶段。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③句中的“首次”可以改为“首先”。
B.③句中的“恍若”与“恍若神仙妃子”的“恍若”词意相同。
C.④句中画线句的语病是主语残缺。
D.⑤句中的“也”可有可无,删掉不影响句意。
(2)请在①句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一共不超过20个字。(3分)
北京交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7.(5分)语言基础运用。
鲁迅说:“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究竟是如何在思想和写法上进行突破的,却是一个_______的解释性命题。
《红楼梦》用多重嵌套的手法_______小说的大结构。以_______而又精巧自如的序曲为引线,用悲剧主体故事之外的神话寓言,来隐括全书深广的社会内容。全书有三重结构:“石——玉——石”的象征结构,“政治与爱情”的写实结构,“预言与应验”的谶纬结构。全书跌宕起伏,有时好像飞流直下,有时又如细水涓涓;忽而巨浪排空,奔腾澎湃。忽而清浅见底,游鱼可数;或成游涡,或成潜流,形成无比复杂而广阔的局面。
立体性的情节结构与复合性的主题意蕴共同构建了一个_______的艺术世界。时至今日,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学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得以体现。“红学”研究依然长盛不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莫衷一是 | 精心谋划 | 扑朔迷离 | 高深莫测 |
B.见仁见智 | 惨淡经营 | 扑朔迷离 | 深不可测 |
C.见仁见智 | 精心谋划 | 眼花缭乱 | 深不可测 |
D.莫衷一是 | 惨淡经营 | 眼花缭乱 | 高深莫测 |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改正。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 65分。
语言基础运用(5分)
时至今日,智能手机、移动支付、刷脸识别等已成为常用工具。但近段时间以来,“老人无健康码乘公交车被拒、乘地铁受阻”、“老人购物不懂微信支付被拒收现金”等新闻频出。
①老人无健康码被拒乘,表面看是技术因素,实则反映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些相关部门在社会服务过程中缺乏俯下身子实地调研。②唯有提供人性化的管理,老年人才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③当然,老年人融入时代不能只靠外力,更需家庭关怀。④让老人们赶上智能时代步伐、共享科技红利是年轻人义不容辞的责任。⑤这需要子女们帮他们熟悉新设备新技术,帮他们更新对世界的认识,从而给老人们多一些陪伴和关爱。⑥让老年人跟上时代,让时代携手老人前进,这是对尊老敬老最直接的表达,也符合社会、家人、行业、市场的共同愿望。
2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②中“唯有……才……”应改为“唯有……就……”。
B. ④“红利”是形象性说法,可用“成果”一词替代。
C.中画波浪线语句可删除,它偏离了本段核心话题。
D.⑥用“这”指代前面两个“让”句,使表达更清晰。
- ①中画线部分有语病,请修改,并把修改后的语句写在答题纸上。(2分)
北京市丰台区新北赋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测试语文试题
20.语言基础运用(6分)
①“怨”,固然源于主体处在逆境之中,但在逆境中要真正保持自我肯定,则需要心智不乱。②对于人生的逆境,做到意志上“不屈服”并不是最困难的,更难的是处于逆境仍能“清明在躬”。③这是因为,处在逆境中的人,除自伤其处境凄凉外,还会因怨愤不平而使情思、行为失去控制,非唯戕害身体,而且心智紊乱,容易产生偏见。④一个人如果经常陷入偏见,即使意志再坚强,也等于已经被逆境击败。⑤所以,司马迁说过:“小雅怨诽而不乱。”⑥虽然有怨愤之情,但不能让它紊乱心神。⑦只有心神宁静,不受扰乱,才能真正战胜逆境。⑧苏轼被贬黄州,他就做到了怨而不乱。⑨一方面,他不会放弃“诗可以怨”的表达权;另一方面,他在逆境中寻求到更为广阔的心灵空间,回顾自己的经历,他写出了“( )”的人间达语。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明在躬”的意思是保持自己的头脑清晰明辨。
B.第⑥句中的“虽然……但”应改为“即便……也”。
C.第⑦句中的“只有……才”应改为“只要……就”。
D.第⑨句括号中填入的诗句应为“也无风雨也无晴”。
⑵不改变原意,将第⑧句中画线并被逗号隔开的两个语言片段合为一个,请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分)
语言基础运用
北京市2024届高三入学定位考试语文试题
20.语言基础运用(6分)
①炎炎夏日,人们出门常形容天气能“热死人”,没想到这句玩笑话竟一语中的。②近期,一位导游带团时在连续高温暴晒下体力不支而倒地,死因为“热射病”。③这是一种因体温过高而引发的致命性急症,当身体核心温度超过40度时,就会引发恶心呕吐、呼吸和心率加快、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等症状,严重则导致生命器官损伤直至死亡。④高温高湿的环境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是造成热射病最主要的因素。⑤热射病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经典型热射病:经典型热射病多见于体温调节能力不足者、伴有基础疾病者及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者等;而劳力型热射病多见于既往健康的年轻人。⑥对于劳力型热射病来说,感冒发热、腹泻、肥胖超重、睡眠不足等都是引发疾病的易感因素。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句中加点的四字成语使用得当。
B.②⑤句中的两个“而”字,用法相同。
C.③句中“甚至”和“直至”不能互换。
D.⑤句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不用调整语序。
(2)不改变句意,将第⑤⑥句中画线并被句号隔开的两个语言片段整合为一个单句。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3分)
【分析】(1)本题综合考查成语的使用与词语的辨析能力。要结合语境与平时的积累判断选项表述的正误。
(2)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准确表达即可。
【解答】(1)A.四字成语应为“一语成谶”,表示不吉利的预言、戏谑之言竟然成了真实的。“一语中的”意思是“一句话就说中要害。一句话就说清了事情的重点”。
B.“用法相同”有误,两个“而”字,一个表示顺承,一个表示并列。
C.正确,“甚至”和“直至”不能互换。“甚至”表示由浅入深程度更强,“直至”表示事物发展过程。
D.画线句需要调整语序,总起句与分说句的顺序应该一一对应;从逻辑顺序来看,也应先介绍经典型,再介绍特殊的劳力型。
故选:C。
(2)这里可以用“年轻人”作为句子的中心语,将“感冒发热、腹泻、肥胖超重、睡眠不足”作为它的定语,将“劳力型热射病多见于既往健康的年轻人”作为句子主干,综上整合成的单句可以是“劳力型热射病多见于既往健康却具有感冒发热、腹泻、肥胖超重、睡眠不足等易感因素的年轻人”。
答案:
(1)C
(2)(示例)劳力型热射病多见于既往健康却具有感冒发热、腹泻、肥胖超重、睡眠不足等易感因素的年轻人。
北京101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测试语文试题
21. 语言基础运用(共5分)
①从技术上看,生肖邮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动缩影。②收藏爱好者会知道,前两轮的生肖邮票以传统技艺为主,第二轮融入了刺绣、剪纸、泥塑等工艺。③第三轮首次采用的荧光防伪油墨,在紫光灯下恍若星斗满天。④而最新一轮不仅应用了多种高科技防伪手段,还采用无墨雕刻工艺,可以呈现雕刻版凸出纸面却无墨迹。⑤展望未来,有集邮爱好者期待VR技术、芯片技术等也能应用于生肖邮票,推动生肖邮票发展进入可听、可看、可闻、可感的新阶段。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③句中的“首次”可以改为“首先”。
B.③句中的“恍若”与“恍若神仙妃子”的“恍若”词意相同。
C.④句中画线句的语病是主语残缺。
D.⑤句中的“也”可有可无,删掉不影响句意。
(2)请在①句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一共不超过20个字。(3分)
(1)B 都是仿佛,好像的意思。
A③句中的“首次”强调是第一次。
C句语病是缺少宾语。
正确为:可以呈现雕刻版凸出纸面却无墨迹的印刷特点。
D⑤句中的“也”不能删,照应上文有些技术已应用于生肖邮票。
(2)
原句:生肖邮票的工艺发展史,也是我国科技实力不断提升的生动缩影。
工艺发展史(1分)是(1分)我国科技实力不断提升(1分)
北京交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7.(5分)语言基础运用。
鲁迅说:“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究竟是如何在思想和写法上进行突破的,却是一个_______的解释性命题。
《红楼梦》用多重嵌套的手法_______小说的大结构。以_______而又精巧自如的序曲为引线,用悲剧主体故事之外的神话寓言,来隐括全书深广的社会内容。全书有三重结构:“石——玉——石”的象征结构,“政治与爱情”的写实结构,“预言与应验”的谶纬结构。全书跌宕起伏,有时好像飞流直下,有时又如细水涓涓;忽而巨浪排空,奔腾澎湃。忽而清浅见底,游鱼可数;或成游涡,或成潜流,形成无比复杂而广阔的局面。
立体性的情节结构与复合性的主题意蕴共同构建了一个_______的艺术世界。时至今日,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学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得以体现。“红学”研究依然长盛不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莫衷一是 | 精心谋划 | 扑朔迷离 | 高深莫测 |
B.见仁见智 | 惨淡经营 | 扑朔迷离 | 深不可测 |
C.见仁见智 | 精心谋划 | 眼花缭乱 | 深不可测 |
D.莫衷一是 | 惨淡经营 | 眼花缭乱 | 高深莫测 |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改正。
7.【分析】(1)本题考查成语运用的能力。考生应结合上下文语境,结合成语的内涵,排除作答。
(2)本题考查修改语病的能力。考生应熟练掌握常见的语病,反复阅读句子,再作答。
【解答】(1)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见仁见智: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后一空是名词,故应用“见仁见智”。精心谋划:精心筹划。惨淡经营: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此处指《红楼梦》的写作,故应用“惨淡经营”。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识别。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错综复杂,无法识别。与后文“扑朔迷离”呼应,应用“扑朔迷离”。高深莫测: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指处世的态度、或某些事物的内容深奥玄妙,无法捉摸。深不可测:深度高深,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根据后文语境“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应用“深不可测”。
故选B。
(2)画线句有三处语病。一是“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学现象”中,主语应为“创作”,所以应将“了”改为“的”;二是“导致”和“现象”搭配不当,应将“导致”改为“形成”;三是“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得以体现”语序不当,应改为“体现了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
答案:
(1)B
(2)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红学现象”,体现了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①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
②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
③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
④改正语段中的病句;
⑤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考查考生在一个语段中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试题材料可以来自于考生所学教材,也可来自于课外生活。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 65分。
语言基础运用(5分)
时至今日,智能手机、移动支付、刷脸识别等已成为常用工具。但近段时间以来,“老人无健康码乘公交车被拒、乘地铁受阻”、“老人购物不懂微信支付被拒收现金”等新闻频出。
①老人无健康码被拒乘,表面看是技术因素,实则反映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些相关部门在社会服务过程中缺乏俯下身子实地调研。②唯有提供人性化的管理,老年人才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③当然,老年人融入时代不能只靠外力,更需家庭关怀。④让老人们赶上智能时代步伐、共享科技红利是年轻人义不容辞的责任。⑤这需要子女们帮他们熟悉新设备新技术,帮他们更新对世界的认识,从而给老人们多一些陪伴和关爱。⑥让老年人跟上时代,让时代携手老人前进,这是对尊老敬老最直接的表达,也符合社会、家人、行业、市场的共同愿望。
2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②中“唯有……才……”应改为“唯有……就……”。
B. ④“红利”是形象性说法,可用“成果”一词替代。
C.中画波浪线语句可删除,它偏离了本段核心话题。
D.⑥用“这”指代前面两个“让”句,使表达更清晰。
- ①中画线部分有语病,请修改,并把修改后的语句写在答题纸上。(2分)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表述,一一辨析正误即可。
(2)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修改,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病句类型有以下六种: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本题主要考查句子成分残缺,应充分了解相关病句类型辨析修改。
【解答】(1)A.原句“唯有……才……”使用正确,表示只有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老年人才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无需修改。
(2)句子成分残缺,“缺乏”缺少宾语,应在“实地调研”后加上“的精神”,改后的句子是:一些相关部门在社会服务过程中缺乏俯下身子实地调研的精神。
故答案为:
(1)A
(2)一些相关部门在社会服务过程中缺乏俯下身子实地调研的精神。
北京市丰台区新北赋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测试语文试题
20.语言基础运用(6分)
①“怨”,固然源于主体处在逆境之中,但在逆境中要真正保持自我肯定,则需要心智不乱。②对于人生的逆境,做到意志上“不屈服”并不是最困难的,更难的是处于逆境仍能“清明在躬”。③这是因为,处在逆境中的人,除自伤其处境凄凉外,还会因怨愤不平而使情思、行为失去控制,非唯戕害身体,而且心智紊乱,容易产生偏见。④一个人如果经常陷入偏见,即使意志再坚强,也等于已经被逆境击败。⑤所以,司马迁说过:“小雅怨诽而不乱。”⑥虽然有怨愤之情,但不能让它紊乱心神。⑦只有心神宁静,不受扰乱,才能真正战胜逆境。⑧苏轼被贬黄州,他就做到了怨而不乱。⑨一方面,他不会放弃“诗可以怨”的表达权;另一方面,他在逆境中寻求到更为广阔的心灵空间,回顾自己的经历,他写出了“( )”的人间达语。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明在躬”的意思是保持自己的头脑清晰明辨。
B.第⑥句中的“虽然……但”应改为“即便……也”。
C.第⑦句中的“只有……才”应改为“只要……就”。
D.第⑨句括号中填入的诗句应为“也无风雨也无晴”。
⑵不改变原意,将第⑧句中画线并被逗号隔开的两个语言片段合为一个,请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分)
【答案】(1)C (2)示例一:被贬黄州的苏轼就做到了怨而不乱
示例二:苏轼被贬黄州时就做到了怨而不乱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运用词语、辨析修改病句、默写名句的能力。
C.“只有……才”是必要条件,不合事理逻辑;而“只要……就”是充分条件,符合事理。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本题要求把两个语言片段合为一个,就是把复句变换为一个单句。
首先确定单句的主干句,分析可知,两个分句中第二个“他就做到了怨而不乱”适合做句子的主干;然后把另外一个分句化为它的修饰语,可以把“他”替换为“被贬黄州的苏轼”,也可以把“他”换为“苏轼”,在其后加入状语“被贬黄州时”。
陕西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Ⅰ: 这是一份陕西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Ⅰ,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陕西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 这是一份陕西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筛选整合 遣词造句,再读文段,查漏补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8月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 这是一份江西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8月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共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