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 物态变化 易错点及专题训练(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 物态变化 易错点及专题训练(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某同学体温为36,8℃,即凝固点为﹣38,2×103J/,3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2 物态变化 易错点
易错点1 对温度的理解和温度计的读数易错
1.温度只有“高低”之分,而没有“有无”之分,我们可以说某个物体温度很低,但是不能说某个物体没有温度.
2.关于温度计的读数是个易错点,我们可以先找零刻线的位置,然后假设温度升高,判断液面是靠近零刻线还是远离零刻线,如果是靠近则现在是零摄氏度以下,如果是远离则现在是零摄氏度以上.有些同学因为没有认清楚零刻线的位置而会把温度读错.
【例题1】用同一支温度计分别测量当天正午与晚上的气温,两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1甲、乙所示,其中 图是晚上的气温,其示数是 ℃,如图2所示,体温计是根据 的原理制成,用它测量某同学的体温时读数为 ℃。
【解析】(1)图1中甲温度计温度计的刻度是越往上示数越大,因此对应的温度是零摄氏度以上的温度值,分度值为1℃,因此图甲中的温度值为4℃.乙温度计的刻度是越往下示数越大,因此对应的温度是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值(也可以用负数来表示),分度值为1℃,因此图乙中的温度值为﹣4℃.因为晚上气温要低一些,所以乙温度计测量的是晚上的气温;
(2)常用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图中体温计的示数位于36℃与37℃之间,而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某同学体温为36.8℃。
故答案为:乙;﹣4;液体热胀冷缩;36.8。
易错点2 对常见的白气、白雾的理解易错
白气、白雾并不是水蒸气,水蒸气是人眼无法观察到的,而白气、白雾是悬浮在空中的雾状小水滴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白气、白雾等出现的情况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热的物体冒白气,另一类是冷的物体冒白气.它们虽然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来的,但是水蒸气的来源不一样.比如我们打开冰箱门会有白气产生,这是冰箱外部的热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环境发生液化现象产生的,而我们烧开水的时候,会有白气从壶里面冒出来,这是壶里面的水蒸气冒出来之后遇冷液化而成的,不要把看得到的白气、白雾错误地当成水蒸气.
【例题2】寒冷的天气里人们呼出了“白气”,不久又看不见了,这其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是( )
A.只有液化 B.只有汽化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汽化后液化
【解析】
寒冷的冬天,人通过呼吸呼出的水蒸气遇冷发生的液化现象变成小水珠形成白气;不久“白气”又看不见了,是因为小水珠又变成了水蒸气发生了汽化现象。
故选:C。
易错点3 认为晶体达到熔点就会熔化,液体达到沸点就会沸腾
冰的熔点是0℃,有些同学就认为冰达到0℃就会熔化.事实上,冰熔化的条件是:(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当冰块正在熔化时,如果撤掉热源,冰块吸不到热将不再熔化。同样,液体沸腾也需要类似的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例题3】在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分析图象可知,冰的熔点是 ℃,其熔化过程的特点是 。在第6min该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2)另一个小组为了使物质更快受热,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你认为该装置存在的不足是 。
【解析】(1)由图象甲可知,冰是晶体固定的温度就是冰的熔点,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4﹣﹣10min是熔化阶段,此时物体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2)由图乙可知,没有使用水浴法,试管上方和下方受热不均匀,故不足是物质受热不均匀。
故答案为:(1)0;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固液共存状态; (2)物质受热不均匀。
易错点4 认为水必须在100℃才会沸腾,忽略气压对沸点的影响
气压对液体的沸点有影响,高压锅内气压一般是1.2个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接近120℃.
如果在真空罩里放一杯40℃的水后开始往外抽气,会发现40℃的水也能够沸腾.
【例题4】酒精的沸点:78℃;水的沸点:100℃.图中,小烧杯A和大烧杯B内都装有液体,A与B不接触,把B放在火上加热,使A中的液体沸腾,在继续加热时( )
A.小烧杯A和大烧杯B内都装有水,小烧杯A加盖
B.小烧杯A和大烧杯B内都装有水,大烧杯B加盖
C.大烧杯B内装有水,小烧杯A中装有酒精
D.小烧杯A内装有水,大烧杯B中装有酒精
【解析】
A、小烧杯A和大烧杯B内都装有水,小烧杯A加盖后,小烧杯A中水的沸点会升高,A中的水达不到沸点,所以A中的水无法沸腾,故A错误;
B、小烧杯A和大烧杯B内都装有水,大烧杯B加盖后,大烧杯B中水的沸点会升高,高于A中的水的沸点,所以A中的水可以沸腾,故B正确;
C、大烧杯B内装有水,小烧杯A中装有酒精,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但由于酒精的沸点78℃,低于水的沸点,当水沸腾时,酒精仍能从大烧杯中吸热,达到酒精的沸点,酒精会沸腾,故C正确;
D、小烧杯A内装有水,大烧杯B中装有酒精,酒精的沸点78℃,低于水的沸点,水能从大烧杯中吸热,达不到水的沸点,水不会沸腾,故D错误。
故选:BC。
易错点5 误认为升华过程中物质的状态变化是固态→液态→气态
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而不是先由固态变成液态,再由液态变成气态.
【例题5】冬天结了冰的衣服,即使在0℃以下的环境中也会直接变干,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升华 B.熔化 C.液化 D.汽化
【解析】衣服中的水分结成冰时是固态,直接变干是变成气态散发到空气中,即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所以物态变化是升华。
故选:A。
易错点6 对"冰花”现象的理解有误
寒冷的冬天,教学楼的玻璃窗上会起“雾”或结“冰花”.玻璃窗上的“雾”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它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生成的,它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例题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初春的早晨,出现大雾是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B.秋天的早晨,地面小草上出现的白霜是水蒸气升华形成的
C.北方的冬天,玻璃窗上出现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寒冷的冬天,人们在外面说话时,嘴里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解析】A、初春的早晨,出现大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的,不是汽化现象,故A错误。
B、秋天的早晨,地面小草上出现的白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B错误。
C、冬天,窗子的玻璃上出现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凝华形成的,这是凝华现象故C正确。
D、寒冷的冬天,人们在外面说话时,嘴里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易错点7 对物态变化的判断易错
我们学习了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生活中有很多天气的变化都属于物态变化,例如雪是凝华形成的,雾是液化形成的,霜
是凝华形成,露是液化形成的等有些同学容易把汽化和液化混淆在一起,或写错别字,比如把“汽化”错写为“气化”,把“熔化”错写为“融化".
【例题7】有一天,雾、露、霜、雪四姐妹在一起争论自己的出生由来,谁也不认同谁。下列有关她们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A.雾说:我是水汽化而来
B.雪说:我是水升华而来
C.霜说:我是水凝固而来
D.露说:我是水蒸气液化而来
【答案】D
【解析】
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易错点8 对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判断易错
物质在物态变化中会伴随着吸热或者放热,在发生熔化、汽化、升华现象时,物质是吸热的,在发生凝固、液化、凝华现象时,物质是放热的生活中我们也会利用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例如利用冰熔化、水蒸发、干冰升华吸热来达到制冷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利用高温水蒸气液化放出的热来做饭这里面容易发生错误的是液化和汽化的吸、放热情况,要特别注意.
【例题8】如图所示是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其中需要吸热的是( )
A.大雾迷漫 B.冰雪消融
C.露珠晶莹 D.美丽雾凇
【解析】A、大雾弥漫,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滴,需要放出热量,故A不符合题意;
B、冰雪消融,是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故B符合题意;
C、花草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滴,需要放出热量,故C不符合题意;
D、冬天,美丽雾凇是水蒸气的凝华过程,需要放出热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易错点9 认为扇扇子会降低空气的温度
有的同学发现打开电扇后感觉很凉爽认为电扇降低了屋内的温度,实际上电扇只是加快了空气的流速,不能降温人感觉凉爽是因为人体表面有汗液,空气流速变大后加快了汗液的蒸发,蒸发吸走了人体表面的热量.
【专题强化训练】
1.图甲是观察某物质熔化和凝固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直接对试管加热,熔化过程更明显
B.在t=5min时,该物质处于液态
C.该实验一定是恰好在第10分钟撤走的酒精灯
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
【解析】A、做熔化实验时,将装有该物质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叫做水浴法加热,这样做可以使试管中的物质受热均匀,也可以使温度上升缓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故A错误;
B、由图知,有一段时间内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从3min开始熔化,到6min结束,故在t=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B错误;
C、酒精灯撤去之后,石棉网温度依然比水温度高,烧杯内的水可以继续吸热,水温还可以上升,物质的温度也会继续上升,由图分析可知,应该是在第10分钟前撤走酒精灯,故C错误;
D、由图知,该物质凝固时对应的温度是45℃,则该物质的凝固点为45℃,故D正确。
故选:D。
2.下列是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热现象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因为樟脑丸汽化了
B.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防止被冻坏
C.清晨花草上的小露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D.夏天,在可乐里加冰而不是加相同温度的水是因为水的温度更低些
【解析】A、樟脑丸变小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A错误;
B、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水凝固时会向菜窖内放热,是菜窖内的温度不至于过低而把菜冻坏,故B正确;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
D、夏天,在可乐里加冰而不是加相同温度的水是因为加在可乐中的冰块化成水,熔化吸热,从而使饮料的温度下降的更多,故D错误。
故选:B。
3.小吃街上出现了一种“冒烟”的冰激凌,只见店员将﹣196℃的液氮倒入容器中,然后放入液体牛奶和五颜六色的爆米花,冰激凌原料瞬间冷冻成型而容器中的液氮发生了肉眼可见的“沸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碗里液体“沸腾”是因为液氮汽化
B.冰激凌周围的“白气”是液氮汽化成的氮气
C.液体“沸腾”是因为液氮放热使容器中的水吸热后沸腾
D.冰激凌周围的“白气”过一会消失是液化现象
【解析】氮在常温常压下是气态,所以液氮倒入容器后迅速吸热汽化,导致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白气”,冰激凌周围的“白气”过一会消失是汽化现象。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根据下表中几种物质的熔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名称
固态水银
金
铜
铁
固态氢
钨
熔点/℃
﹣38.8
1064
1083
1535
﹣259
3410
A.﹣200℃的氢为固态
B.铜球掉入铁水中会熔化
C.铁和钨相比,用铁制成的灯丝不易熔化
D.在气温为﹣50℃地方不能选用水银温度计
【解析】由表可知,
A、氢的熔点为﹣259℃,而﹣200℃的氢的温度高于﹣259℃,所以﹣200℃的氢不可能处于固态,故A错误;
B、铁的熔点为1535℃,铜的熔点为1083℃,则铁水的温度一定高于铜的熔点,所以铜球掉入铁水中,将吸热熔化,故B正确;
C、铁的熔点为1535℃,钨的熔点为3410℃,灯发光时,灯丝的温度高于2000℃,在这种情况下,铁将吸热熔化,而钨不会熔化,故C错误;
D、水银的熔点为﹣38.8℃,即凝固点为﹣38.8℃,处于﹣50℃的环境中时,温度计中的水银会凝固为固体,这种温度计是根据液态水银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水银凝固后,温度计将无法使用,故D正确。
故选:BD。
5.热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0℃的水放热后温度会降低,而0℃的冰吸热后温度会升高
B.冬天菜窑里放几桶水,这是利用水凝固放热
C.北方的冬天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是因为水银的凝固点太低
D.夏天办公室打开空调,有时会产生一些水雾,水雾在窗户的内表面
【解析】A、冰是晶体,0℃的水放热时会凝固,温度不变,0℃的冰吸热时会熔化,温度不变,故A错误;
B、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水凝固时会向菜窖内放热,使得温度不至于过低而把菜冻坏,故B正确;
C、在北方很冷的地区温度非常低,所以应该选凝固点低的物质做测温物质,而水银的凝固点高,一般选酒精温度计,故C错误;
D、夏天,打开空调的办公室内温度低于外部温度,外部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会发生液化现象,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故D错误。
故选:ACD。
6.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出汗”或结“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玻璃窗上的“汗”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
B.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生成的
C.“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汗”出在玻璃窗的外表面
【解析】A、室内温度高,玻璃温度低,玻璃窗上的“汗”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液化生成的。故A正确;
B、室内温度高,玻璃温度低,玻璃窗上的“冰花”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非常低低的玻璃凝华生成的。 故B正确;
C、室内温度高,玻璃温度低,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冰花”会出现在内表面。故C正确;
D、室内温度高,玻璃温度低,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汗”会出现在内表面。 故D错误。
故选:ABC。
7.如图是一款疗伤喷雾,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请根据图回答:
(1)喷雾剂使用的材料是氯乙烷。它的装瓶是采用 压缩体积 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这一过程要 放出 热量。(填“吸收”或“放出”)
(2)使用时,对准人的伤口处喷射,液态的氯乙烷在皮肤表面迅速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 吸收 大量的热(填“吸收”或“放出”),使人体受伤部位的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变慢,起到镇痛的作用。
【解析】(1)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那么要想在常温下让氯乙烷从气态变为液态,我们可采取加压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这一过程要放出热量。
(2)气态的氯乙烷在加压的条件下液化液态储存在容器内;当液态的氯乙烷喷出遇到温度较高的皮肤时,会迅速汽化为气态;液态的氯乙烷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量,会使人体受伤部位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故答案为:(1)压缩体积;放出;(2)汽化;吸收。
8.如图所示,是某液体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可知,该物质固体为 晶体 (晶体/非晶体),该物质固体的熔点是 ﹣2 ,“﹣2℃”时该物质所处的状态是 可能是固体,可能固液共存也可能是液态 。
【解析】由图可知,该物质在凝固时放热,但是温度保持﹣2℃不变,说明该物质有固定的凝固温度,即凝固点为﹣2℃,是晶体;
当该物质的温度是﹣2℃时,可能是固体,可能固液共存也可能是液态;
故答案为:晶体;﹣2;可能是固体,可能固液共存也可能是液态。
9.近几年佳木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稳步进行,主要街道路面全部进行了翻新,如图甲所示。路面最上面的一层铺设的沥青是 非晶体 (填“晶体”或“非晶体”);道路畅通,自驾游成为很多家庭的休闲项目,如图乙所示是野炊常用的燃气炉,它使用的燃气是在常温下采用 压缩体积 的方法使丁烷气体液化后储存到燃气罐中的。
【解析】根据生活经验可知,夏天,沥青路面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变得越来越软,说明沥青没有固定的熔点,是非晶体。
如图乙所示是野炊常用的燃气炉,它使用的燃气是在常温下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丁烷气体液化后储存到燃气罐中的,液化可以大大的减少体积,可以节省空间。
故答案为:非晶体;压缩体积。
10.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如图所示。
(1)火箭中的燃料和氧化剂是液态的,它是通过既 降温 又加压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2)火箭点燃后,尾部的火焰如果直接喷到发射台上,发射架要熔化。为了保护发射架,在发射台底建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池中,这是利用了水 汽化 时要 吸热 ,使周围环境温度不致太高,我们看见火箭刚点燃时周围大量的“白气”是由于水先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后同)后 液化 形成的。
(3)6个月后返回舱返回进入大气层时,由于和空气高速摩擦而使船体表面温度很高,为了防止烧坏,科学家在返回舱表面涂上一层特殊固态物质(又叫“些蚀层”),这层物质在高温下 熔化并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吸热从而保证温度不至于升得太高。
【解析】(1)火箭中的燃料和氧化剂为了节省空间,便于储存和运输,它们都是液态的,它是通过既降温又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态氢、氧液化后储存在燃料室中;
(2)当火焰喷到水中时,水汽化成水蒸气,同时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保护发射塔;白色气团是液态的小水滴,从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气态到液态,是液化,因此我们看见火箭刚点燃时周围有大量的“白气”,这是由于水先汽化后液化形成的。
(3)火箭头部涂抹的特殊物体在高温下会迅速的熔化并汽化,熔化和汽化要吸热,可以保证火箭的温度不至于过高而被烧坏。
故答案为:(1)降温;液化;(2)汽化;吸热;汽化;液化;(3)熔化并汽化。
11.某兴趣小组以相同的烧杯盛等量的水,以相同的热源同时加热。如图所示,甲杯为隔水加热,乙杯为隔油加热,丙杯为隔砂加热,加热足够长时间后,测得烧杯外物质的温度分别为水温100℃、油温300℃、砂温600℃,则甲乙丙三杯中的水能沸腾有 乙丙 ,最终三杯水的温度t甲 = t乙 = t丙(选填“>”“=”或“<”)。
【解析】
(1)甲杯中的水温等于100℃,但由于不能继续从外面烧杯中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
乙、丙两烧杯外的物质分别达到了300℃和600℃,而水的沸点为100℃,故乙、丙两烧杯中的水能达到沸点且能够继续吸热,故乙、丙两烧杯的水能沸腾;
(2)甲杯中的水温等于100℃,因为液体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所以乙、丙两烧杯两烧杯中的水温也同为100℃,最终三杯水的温度t甲=t乙=t丙
故答案为:乙、丙;=;=
12.生活中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热胀冷缩 的规律制成的,四位同学在测量自己的体温时,分别沿A、B、C、D方向观察读数,如图所示,其中沿 b 方向观察易于读数,这是因为体温计在设计时应用了 放大镜的原理 ,如图所示,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到 42 ℃,所测患者的体温时 36.8 ℃。
【解析】生活中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制成的;体温计的内部的玻璃管很细,直接观察不易读出示数,利用放大镜的作用,使玻璃管放大,放大镜实质是一个凸透镜,如图只有在位置B观察,体温计的横截面的中间比边缘厚,才能起放大镜作用。
体温计的每一个大格代表1℃,每一个小格代表0.1℃,测量范围是35℃到42℃,示数是36.8℃。
故答案为:热胀冷缩;B;放大镜的原理;42;36.8。
专题4 物态变化 易错题型训练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关于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季受到暖湿气流的影响,家中的地板很潮湿,连天花板都挂满了水珠,这是液化现象
B.冰箱冷藏室利用冷凝管内制冷剂熔化吸热来制冷的
C.瓶装液化气主要是通过降温的方式液化的
D.天气寒冷的冬天,树枝上都出现了“雾凇”的美景是凝固现象
【解析】A、夏天,暖湿气流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地板、天花板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所以家中的地板很潮湿,甚至连天花板都挂满了水珠,故A正确;
B、电冰箱工作时,冷凝器里的液态制冷剂在冰箱冷藏室内的管子里迅速汽化,从冰箱内吸收热量,使冰箱内部的温度降低,故B错误;
C、瓶装液化气主要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式液化的,故C错误;
D、天气寒冷的冬天,空气中的水蒸气会放出热量直接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树枝上形成“雾凇”,故D错误。
故选:A。
2.很多俗语都是先辈们生活经验的总结,其中蕴含了深刻的物理知识,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霜前冷,雪后寒﹣﹣霜和雪都是由空气中的小水珠凝固而成的小冰晶
B.雪落高山,霜降平原﹣﹣高山气温低,雪降落到地面不容易熔化所以经常看到雪
C.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外表面的水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到冷的缸壁液化而来的
D.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夏天扇扇子加快体表汗液蒸发,蒸发吸热制冷让人感觉凉爽
【解析】
A、霜和雪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A错误;
B、雪的熔点是0℃,高山气温低,达不到雪的熔点,所以雪降落到高山地面不容易熔化所以经常看到雪,故B正确;
C、“水缸出汗,不用挑担”中,“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运动温度较低的水缸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C正确;
D、夏天扇扇子,身上感到凉爽,这是因为扇来的风加快了身上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制冷让人感觉凉爽,故D正确。
故选:A。
3.周末,小华在家中烧开水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她锅里的水量太少了,于是,小华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冷水(水量比锅里的少)。下面最能大致反映整个烧水过程中水温随着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A. B.
C. D.
【解析】水沸腾之后,温度保持不变,当向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后,锅内水的温度会迅速降低,然后在加热过程中,水吸热温度上升,达到沸点继续沸腾,在此过程中,水面上的气压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与原来相同。据此分析可知:
A、图象中,加水后水的温度从较低的温度达到沸点,应该有一个升温过程,故A不符合题意;
B、图象中水的沸点与原来不同,故B不符合题意;
C、图象中有加水后降温的过程(比较短暂),也有从较低的温度达到沸点的升温过程(需要的时间较长),且水的沸点不变,符合题意;
D、图象中水的温度不可能直接从很低的温度达到沸点,应该有一个升温过程,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下面方法中错误的是( )
A.所测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最大刻度值
B.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C.温度计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过一段时间,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D.为方便读数,应将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靠近眼睛,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解析】A、所测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最大刻度值,正确;
B、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正确;
C、温度计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过一段时间,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正确;
D、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故D错误。
故选:D。
5.广州在“回南天”的时候,房间里“湿气”很大,地砖上湿漉漉的。小明打开空调,调节到制冷模式,观察到空调出风口喷出“白气”,地面上的水很快变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气”是空调吹出来的冷空气
B.“白气”形成过程需要放热
C.“白气”是汽化形成的
D.地面上的水很快变干主要是因为空气温度低,加快了水的放热
【解析】
ABC、空气中水蒸气遇到空调吹出来的冷空气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气”,液化过程需要放出热量,故AC错误,B正确;
D、地面上的水很快变干主要是因为空调吹出的风加快了空气流动速度,加快水的蒸发,蒸发吸热,故D错误。
故选:B。
6.关于如图所示的冰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水放入冷冻室,水会液化
B.打开冷冻室的门会看到“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C.冷冻室侧壁有时会有霜,这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液态制冷剂流经冷冻室的管子时会放热
【解析】
A、将水放入冷冻室,水会结冰,水是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故A错误;
B、打开冰箱门,能看到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箱内温度较低的空气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B错误;
C、冰箱冷冻室侧壁上的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C正确;
D、冰箱内的液态制冷剂在冷冻室的管子里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汽化吸热,使冷冻室的管子温度降低,故D错误。
故选:C。
7.针对下列春夏秋冬四种现象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
A.温暖的春天,有些南方地区会出现“回南天”天气,地面、墙壁全是湿的
B.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冰糕冒“白气”
C.凉爽的秋天,窗玻璃内侧出现雾
D.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同学走出教室镜片会模糊
【解析】
A、温暖的春天,有些南方地区会出现“回南天”天气,地面、墙壁全是湿的;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较多,遇到地面和墙壁发生液化所致;故A不符题意;
B、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冰糕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B不符题意;
C、凉爽的秋天,窗玻璃内侧可能出现雾;是由于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玻璃内表面;故C不符题意;
D、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同学走进教室,镜片会模糊,是因为室内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镜片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而走出教室时,则不会发生以上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出汗”或结“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B.“汗”出在玻璃窗的外表面
C.玻璃窗上的“冰花”是室外水蒸气凝华生成的
D.玻璃窗上的“汗”是室外水蒸气液化生成的
【解析】A、室内温度高,玻璃温度低,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冰花”会出现在内表面。A符合题意
B、室内温度高,玻璃温度低,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汗”会出现在内表面。 B不符合题意
C、室内温度高,玻璃温度低,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凝华生成的。 C不符合题意
D、室内温度高,玻璃温度低,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液化生成的。 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一只自制温度计有81根均匀刻线,若把它插入正在熔化的冰水混合物中,水银柱下降到第11根刻线,当把它插入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水银柱升高到第61根刻线。现选用摄氏温标,这个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 )
A.﹣5℃~110℃ B.﹣18℃~138℃ C.﹣20℃~140℃ D.﹣22℃~142℃
【解析】因为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则该温度计每一格表示的温度为:=2℃;
由于该温度计第11根刻线下面有10根刻线,故则该温度计最下面的刻度对应的温度是:﹣(2℃×10)=﹣20℃;同理,第61根刻线上面还有20根线,即最上面的刻度对应的温度是:100℃+2℃×20=140℃,所以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20℃~140℃。
故选:C。
10.现在使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而世界上的第一支伽利略气体温度计,却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如图所示,球形容器内是空气,下方的烧杯内盛水,一天,发现液面由A上升到B位置,则表明气温( )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无法确定
【解析】液面由A上升到B位置,说明球形容器内的气体压强减小;
球形容器内气体压强减小,是因为容器内气体受冷体积减小;
球形容器就是感知空气温度的,球内气体受冷说明空气温度降低了。
故选:B。
11.将不同金属在同一容器中加热,让它们熔化并混合,冷凝后可以得到合金,这是制取合金的一种方法。下表提供了几种金属的熔点和沸点数据,则下列合金中,不能用该方法制取的是( )
金属
镁
铝
铜
铁
熔点(℃)
649
660
1083
1535
沸点(℃)
1090
2467
2567
2750
A.铝镁合金 B.镁铁合金 C.铁铜合金 D.铜铝合金
【解析】A.由镁的熔点649℃,沸点1090℃,铝的熔点为660℃,沸点2467℃,则温度高于660℃而低于1090℃时,金属不会汽化,可利用此法制取铝镁合金,故A错误;
B.由铁的熔点为1535℃,镁的熔点和沸点分别为649℃、1090℃,显然铁熔化时镁已经汽化,所以不可采用此法制取镁铁合金,故B正确;
C.由铁的熔点为1535℃,沸点2750℃,铜的熔点为1083℃,沸点2567℃,则温度高于1535℃而低于2567℃时,金属不会汽化,可制取铜铁合金,故C错误。
D.由铜的熔点为1083℃,沸点2567℃,铝的熔点为660℃,沸点2467℃,则温度高于1083℃而低于2467℃时,金属不会汽化,所以可利用此法制取铝铜合金,故D错误;
故选:B。
12.一支已用过的体温计,水银柱液面示数为37.9℃,消毒后,用此体温计直接测两个病人的体温,第一个为37.9℃,第二个为38.6℃,由此可以确定( )
A.两个病人都在发烧
B.第一个病人发烧,第二个病人不发烧
C.第一个病人不发烧,第二个病人发烧
D.第一个病人可能发烧,第二个病人一定发烧
【解析】
体温计的缩口使水银不可能自己回到液泡中,因此只能升高,不会下降,用这支体温计测37.9℃及以下的病人时,其示数仍为37.9℃,用它测38.6℃的病人时,则可以升温到38.6℃,由此可知,第一个病人的体温可能低于37.9℃,也可能等于37.9℃,第二个病人的体温是38.9℃,即:第一个病人可能发烧也可能不发烧,第二个病人一定发烧,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3.如图甲是小鹏探究“水和油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两个试管中分别装有初温相同的水和油,相同时间两试管中的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c水=4.2×103J/(kg•℃))
(1)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放在油中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为 91℃
(2)沸腾前加热过程中,液体温度升高,这是通过 热传递 方式增加了液体的内能。
(3)若试管中油的质量为水质量的2倍,由图象可知:c油= 2.1×103J/(kg•℃)
【解析】(1)零刻度在温度计的下方,液柱远离零刻度,是零上,每一个大格代表10℃,每一个小格代表1℃,示数是91℃
(2)本题是加热使液体温度升高,故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加了液体的内能。
(3)两个试管中分别装有初温相同的水和油,且m油=2m水,由图像可知在它们的温度都升高到98℃时,即升高相同的温度△t水=△t油时,加热时间相同,水吸收的热量等于油吸收的热量:
Q水=Q油
c水m水△t水=c油m油△t油
解得c油=2.1×103J/(kg•℃)
14.水是宝贵的资源,兴趣小组同学开展了有关水的研究。
(1)用喷雾加湿器工作时将水变成细小雾滴,并通过风送入房间,从而对空气进行加湿。该过程主要模拟了水循环中的 ① (选填下列各项的序号)。①水汽输送;②蒸发;③降水。
(2)如图中,一根竖直放置的环形管内注满水,水内有一个轻质光滑小球(小球与管道密合)。若在A处加热,则小球将 逆 (选填“逆”或“顺”)时针随水运动。
(3)如图乙是水电解的示意图,通电一段时间后,在左侧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是 氧气 。
【解析】
(1)用喷雾加湿器工作时将水变成细小雾滴,并通过风送入房间,从而对空气进行加湿,该过程主要模拟了水循环中的水汽输送,故①正确。
(2)在一根竖直放置的环形管内注满水,水内有一个轻质小球,在A处加热,A处的水受热后,体积变大,密度变小而上升,另一侧冷水密度大而下降,故水在环形管中沿逆时针方向流动,轻质小球也会沿逆时针方向运动。
(3)在水电解的过程中,正极收集的是氧气,负极收集的是氢气,并且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左侧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体积小,所以是在左侧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
故答案为:(1)①;(2)逆;(3)氧气。
15.在装有空调的公交车玻璃窗上,常常有小水滴附着在上面,看起来就是玻璃起雾了。那么,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 外表面 ,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 内表面 (选填“内表面”或“外表面”)。
【解析】
(1)夏天,空调车内温度低于外部温度,外部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会发生液化现象,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2)冬天,空调车内温度高于外部,车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会发生液化现象,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故答案为:外表面;内表面。
16.如图所示装置是某同学在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做观察水的 沸腾 (填“沸腾”或“液化”)实验,由图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 98 ℃,10分钟后,水的温度 不变 (填“不变”或“升高”),但要继续吸收热量。
【解析】
(1)由图可见,实验中使用酒精灯加热,说明此实验是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2)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水的沸点就是水沸腾时的温度,由图可见水在沸腾时保持98℃不变,因此水的沸点是98℃;
(3)水沸腾过程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所以10分钟后,水已经沸腾,水的温度不变,要继续吸收热量。
故答案为:沸腾;98;不变。
17.小明在学习完“大气压强”后,从网路上查阅到我国主要城市中心区平均海拔高度及通常情况下的大气压值和水的沸点的统计数据,如表:
城市
海拔高度(米)
大气压(千帕)
水的沸点(℃)
上海
4.5
100.53
100
成都
505.9
94.77
98.4
贵阳
1071.2
88.79
96.6
兰州
1517.2
84.31
95.2
拉萨
3658.0
65.23
88.4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①水的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是 大气压强越小,水的沸点越低 。
②海拔高度为3000米处,水的沸点可能是 C
A.75℃B.83CC.90℃D.100℃
③用橡皮薄膜将一定质量的气体密封在玻璃瓶内,如图所示,若将此瓶从上海带到拉萨,将会观察到杯上的橡皮膜 向上凸起 (选填“向上凸起”或“向下凹陷”),这是因为 瓶内的气压高于瓶外的大气压 。
【解析】
①由表中数据可知,海拔高度越高,大气压强越小,水的沸点越低;
②由表数据可知,兰州的海拔高度1517.2m,水的沸点为95.2℃,拉萨的海拔高度3658.0m,水的沸点为88.4℃;当海拔高度为3000m时,水的沸点在95.2℃和88.4℃之间,故此处水的沸点可能是90℃,故C正确;
③用橡皮薄膜将一定质量的气体密封在玻璃瓶内,若将此瓶从上海带到拉萨,因瓶内的气压高于瓶外的大气压,所以杯上的橡皮膜在向上压强差的作用下会向上凸起。
故答案为:①大气压强越小,水的沸点越低;②C;③向上凸起;瓶内的气压高于瓶外的大气压。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8.如图甲是小明、小红两名同学分别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装置,他们所用的器材规格完全相同。
(1)安装实验器材时,需要安装的器材有:①烧杯和水②酒精灯③铁杆A和温度计(含纸盖)④铁圈B和石棉网。安装过程中合理的顺序是 ②④①③ (填序号)。
(2)图乙是两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图象,发现两次实验时水沸腾时间不同,造成此结果的原因是实验用水的 初温(或质量) 不同。
(3)实验计时第7min,发现有一位同学的装置水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如图丙所示情景,这位同学是 小红 (选填“小明”或“小红”)。
(4)取走酒精灯,小明用装有海波的大试管进行实验(如图丁)。根据温度计A和B的示数,绘制海波和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戊)。由图象可知,8min时,大试管内海波处于 固液共存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10min后,海波会 停止 (选填“继续”或“停止”)熔化。
【解析】(1)安装实验器材时需要利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烧杯充分加热,所以要先固定好下面的位置,然后再调整上面的位置,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接触水,并且不要碰到烧杯壁和烧杯底,所以从自下而上顺序安装,合理顺序为②④①③;
(2)图乙是两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图象,发现两次实验时水沸腾的时间不同,造成此结果的原因为实验用水的初温不同或水的质量不同,造成水沸腾时间不同;
(3)由图丙可知,此时水未沸腾,因为水沸腾时气泡从下往上越来越大,根据图乙,第7min时,小明实验装置中水已沸腾,小红实验装置中水未沸腾,故这位同学为小红;
(4)由图戊可知,从第5min开始,达到海波的熔点开始熔化,8min海波处于熔化阶段,是固液共存状态,到第10min后海波不能继续吸热,停止熔化。
答案为:(1)②④①③;(2)初温(或质量);(3)小红;(4)固液共存、停止。
19.小明探究影响蒸发吸热情况的实验,如图所示,小明在实验过程中某时刻的温度计示数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其中 c 温度计示数最低(选填“a”、“b”或“c”)
(2)酒精蒸发时会向温度计 吸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比较b和c温度计的示数,可以得出:蒸发快慢与 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 有关。
(4)若小明将c温度计换成体温计,下列图象反映体温计的示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A 。
(5)小明用水代替酒精多次实验,发现在相同温度但天气不同的情况下,三根温度计示数有时差别不大,有时差别却很大。他猜想水的蒸发快慢可能与空气湿度有关,若示数差别不大,则空气湿度可能 较大 (填“较大”或“较小”)。
【解析】(1)(3)由图知,a温度计玻璃泡直接暴露在空气中,b温度计玻璃泡表面沾有酒精,c温度计玻璃泡沾有酒精并且周围空气流动速度快,所以b、c温度计玻璃泡表面的酒精会蒸发,同时吸热,并且c表面的酒精蒸发速度更快,带走的热量最多,所以a温度计示数最高,c温度计示数最低;
(2)液体蒸发时需要吸收热量,所以酒精蒸发时会向温度计吸收热量,导致温度计的示数降低;
(4)将c温度计换成体温计,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会带走一部分热量,玻璃泡里的水银会因温度降低,而体积变小,但玻璃管内的水银由于缩口的作用不能自动回到玻璃泡里,使体温计玻璃管内的水银长度没有变化,即示数保持不变。所以图象是一条与时间平行的直线。故选:A;
(5)该同学用水代替酒精多次实验,若三根温度计示数差别不大,即水的蒸发快慢差别不大,说明空气湿度较大。
故答案为:(1)c;(2)吸收;(3)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4)A;(5)较大。
四.综合能力题(共1小题)
20.如图甲是某变频空调机制冷系统的原理图。气态“冷媒”通过压缩机加压进入冷凝器,变成液态,液态“冷媒“经铜管B进入蒸发器变成气态,同时吸收大量的热量而达到制冷的目的。我们把一段时间内“冷媒”流过铜管B的质量与这段时间的比值叫做流量,已知压缩机的转速越大,流量就越大。压缩机的转速由变频器供电的频率决定,变频空调机通过改变供电频率,控制“冷媒“流量,从而控制制冷的快慢。“冷媒”流量与变频器供电频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格所示。
频率f/Hz
30
50
70
90
110
130
流量Q×10﹣2/kg•s﹣1
1.00
2.14
3.32
4.43
5.57
6.71
(1)气态“冷媒”通过冷凝器 放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从而 液化 (填物态变化)成液态“冷媒”。
(2)“冷媒”在蒸发器中 汽化 ,吸收热量,使室内温度降低。
(3)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乙的坐标系中作出“冷媒“流量Q与变频器供电频率f之间的关系图线。依据所作图线,当变频器供电频率为100Hz时,流量Q为 0.05 kg/s,铜管B中“冷媒“流速为 1.04 m/s(铜管B中“冷媒“的密度为1.2×103kg/m3,铜管B内横截面积为0.4cm2)。
【解析】
(1)空调机工作时,气态“冷媒”通过压缩机加压进入冷凝器,变成液态,这是液化现象,液化要放出热量;
(2)由“液态“冷媒”经铜管B,进入蒸发器,变成气态,吸收大量的热量”可知,“冷媒”在蒸发器中汽化;
(3)由表格数据可知,供电频率为30Hz、50Hz、70Hz、90Hz、110Hz、130Hz时,
对应的流量分别为1.00×10﹣2kg•s﹣1、2.14×10﹣2kg•s﹣1、3.32×10﹣2kg•s﹣1、4.43×10﹣2kg•s﹣1、5.57×10﹣2kg•s﹣1、6.71×10﹣2kg•s﹣1,
由1kg•s﹣1=3600kg•h﹣1可得,对应的流量分别为36kg•h﹣1、77.04×10﹣2kg•h﹣1、119.52kg•h﹣1、159.48kg•h﹣1、200.52kg•h﹣1、241.56kg•h﹣1,
应用描点法作图,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象可知,当变频器供电频率为100Hz时,流量Q为180kg/h=0.05kg/s,即每秒通过冷媒的质量m=0.05kg,
由ρ=可得,每秒通过冷媒的体积:
V===m3,
由V=SL可得,每秒冷媒通过的距离:
L==≈1.04m,
则铜管B中“冷媒“流速为1.04m/s。
故答案为:(1)放热;液化;(2)汽化;(3)见上图;(4)0.05;1.04。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 质量与密度 易错点及专题训练(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4g,95g/cm3=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 机械运动 易错点及专题训练(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一首诗,5m/s,4h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二轮复习易错考点精讲精练专题9 机械运动 易错点(教师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一首诗,5m/s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