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山东省烟台市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山东省烟台市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01
    山东省烟台市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02
    山东省烟台市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03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烟台市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市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烟台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笔墨当随时代”是清初石涛一段画跋中的话,日后却成为中国现当代艺术家奉为圭臬的一种艺术观,以及倡导艺术创新的至理名言。然而,笔墨如何随时代?随什么样的时代?这“笔墨”是指狭义的中国画技法与形式,还是泛指中国画的精神与内涵?不同的解读使得中国画的面貌与走向居然大相径庭。我这里当然不是要谈中国画,而是想把石涛的绘画观念移植到当下的文学批评中来。
    文学与时代是极其复杂的存在,但文学与时代在思想与精神上并不是一种同构与同质的关系。文学既有可能与时代同步,也可能走在时代的前面,还有可能是落后甚至悖谬于时代。文学有先进与堕落之分,时代亦有光明与黑暗之别。在这种意义上,我觉得不能把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简单地理解为“跟随”时代,介入时代、表现时代以至于引领时代或许更接近石涛之本义。因此,文学批评在面对文学与时代的时候,既不能脱离文学而在时代精神上凌空蹈虚,亦不能够囿于文学而置时代精神于不顾,文学批评的艰难与复杂状态由此而生。
    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批评我不敢妄下断言,但我感觉很多批评家是食西方20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而不化,导致与文学创作不同程度的错位。换言之,很多批评没有真正有效地参与到中国文学创作的进程中来。我理解的文学批评是独立于文学理论与文学史的一种更富于文学本体意味的文体,它的位置是在文学创作的最前沿,它的价值在于直接参与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潮的进程,当然,它会给文学理论与文学史提供最具现实意义的依据与互动的动力。20世纪西方文论与批评方法所达到的高度是应当承认的,但一些批评家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的生搬硬套,一定程度上让近20余年的许多中国文学创作没能真正吸收它的非凡成果。这样讲并不是排斥对西方20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的研究与借鉴,而是说,生搬硬套的结果只能使一些当代文学批评者在缺乏作家关注、没有读者参与的情况下自我狂欢或自娱自乐。亦可谓,批评未随时代。
    石涛的另一句话是“夫画者,从于心者也”。进一步延伸说,思想、精神和情感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文学批评置作家鲜活的创作与时代的发展于不顾,而是囿于学术体制与学术规范,或沉浸在某一套理论批评体系与话语中不能自拔,这样的批评如何称得上“随时代”?
    哈罗德·布鲁姆说,“想象性的文学处于真理和意义之间”,这就为文学批评提供了广阔的阐释空间。所谓“文学批评当随时代”的最重要之处在于引领作家与文学,积极参与文华创作与时代精神的建构,在与创作的互动中建构代表着社会前进方向的理想与精神。文学批评如果不能够与所处的时代相融合,不能够用自己的思想与精神参与时代精神与理想的建构,这样的文学批评肯定不是好的文学批评,更遑论伟大的文学批评。
    (摘编自傅逸尘《“新笔记体批评”:“中式评论”的想象与建构》)
    材料二:
    文学批评必须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精神状况发言,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文学批评区别于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之所在。这一功能在文学批评的诸多维度中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我们将它称为文学批评的“核心”或“基石”也不为过。
    在20世纪80年代,文学批评几乎可以作为时代的文化、文学、思想、心理、社会发展风向标,有时甚至担当着塑造时代思潮范式和精神模型的功能,引领着时代美学的发展。对20世纪80年代批评家来说,“现实/时代的‘吸引’”是他们学术研究的直接动因,“而他们的研究,也成为对现实/时代的话语介入”。朦胧诗的批评实践在这一诗歌潮流的成型中起着重要作用,谢冕、孙绍振、徐敬亚不仅对诗歌美学逐层阐解,也敏锐地把握住了诗歌文本中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的变化;现代派文学的美学观是在批评探讨中逐渐成熟的,在黄子平、许子东、李劼、李洁非的批评文本中,现代主义、现代意识、当代城市青年的精神轨迹被一一勾勒出来;先锋文学则在文学批评中棋逢对手,获得了比文本表层更为丰富和有深度的阐解,作家与批评家共同以智性和才华创造了属于他们的黄金时代,也铭刻下了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的时代特征。这些批评实践在不同的精神维度和升降处进行了标本式的勘察与处理,为我们提供了那个时代的面相。
    但是,在当下,我们却离文学批评的这一重要功能越来越远。我们今天面临的精神状况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任何一个时代,当今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在经济、文化、体制等方面急剧转型的“大时代”。这个时代的触角全面地影响了社会和文化生产机制,文学批评却反向地呈现出了失语的状态,或者至少没有达到20世纪80年代的那种有效性和深入性。这个“失语”不是不发声--当下的批评生态可以说是多元的、活跃的、热闹的,而是指现在的批评实践无法为我们提供了解时代精神状况的经验性和复杂性的途径。那么,文学批评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才能回应这个丰盛的“大时代”,折射和提取出时代的精神肖像呢?
    (摘编自曹霞《文学批评与当代文化建设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是复杂的,文学批评与时代是紧密相连的,文学批评既要立足于作家、作品本身,也要彰显出时代精神。
    B. 文学批评主动构建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体现正确的价值导向,既可以引领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也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
    C. 成功的文学批评,往往融入了作者对于时代、社会、人生的思考,能够引领文学思潮,促进文学发展,丰富文学的美学内涵。
    D. 文学批评处在文学创作最前沿,并直接参与文学创作进程,因而就传达时代精神而言,文学批评比文学创作更容易被人接受。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涉及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和时代精神的重要作用,但两则材料所反映的文学批评的现实问题不尽相同。
    B. 文学批评既能影响作家对文学理解以及个人文学作品的创作,又能影响到文学社会功能的发挥以及读者对文学的鉴赏。
    C. 时代精神的日趋复杂化,以及不断显现的文学批评生态的多元化、活跃性等,导致文学批评的功能越来越趋向于单一化。
    D. 文学批评者传递、弘扬时代精神,一方面要关注现实,把握时代精神实质;另一方面要融入作品,挖掘其先进精神因子。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高举“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大旗,倡导“新乐府运动”,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引领诗人关注民生疾苦。
    B. 胡适曾说:“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比如先秦时期的代表是诸子散文,唐宋时期代表则是唐诗宋词,明清时期却是小说戏曲。
    C. 鲁迅先生主张的“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的思想,成为当时进步文艺青年的座右铭,其作品给予人们精神上的启蒙。
    D. 别林斯基在《致果戈理的信》中,批评果戈理的错误立场,抨击沙俄时代的黑暗现实,致使果戈理将其《死魂灵》第二部付之一炬。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如何让文学批评彰显或引领时代精神?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D 2. C 3. B
    4. 首先由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引出文学批评当随时代的论题;接着阐述文学批评要正确处理好跟文学与时代的关系;然后批判文学批评生搬硬套西方文学批评理论而不随时代的错误做法;最后点明文学批评当随时代的价值和意义。
    5. ①拒绝生搬硬套文艺理论,文学批评要关注作家创作、读者参与和时代发展。
    ②积极参与文学创作与时代精神的建构,在与创作的互动中建构代表着社会前进方向的理想与精神。(或:文学批评要与所处的时代相融合,用自己的思想与精神参与时代精神与理想的建构。)
    ③深入有效地为时代画像(或:担当起塑造时代思潮范式和精神模型的责任),为读者提供了解时代精神状况的经验性和复杂性的途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因而就传达时代精神而言,文学批评比文学创作更容易被人接受”错。由材料一中“我理解的文学批评是独立于文学理论与文学史的一种更富于文学本体意味的文体,它的位置是在文学创作的最前沿,它的价值在于直接参与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潮的进程,当然,它会给文学理论与文学史提供最具现实意义的依据与互动的动力”可知,文中并未说就传达时代精神而言,文学批评比文学创作更容易被人接受。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导致文学批评的功能越来越趋向于单一化”于文无据。由材料二“这个‘失语’不是不发声--当下的批评生态可以说是多元的、活跃的、热闹的,而是指现在的批评实践无法为我们提供了解时代精神状况的经验性和复杂性的途径”可知,文中并未说导致文学批评的功能越来越趋向于单一化。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文学批评必须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精神状况发言。胡适曾说:“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说的是每个时代都有当代的代表性文学,一代有一代的文学样式。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首先,第一段“我这里当然不是要谈中国画,而是想把石涛的绘画观念移植到当下的文学批评中来”由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引出文学批评当随时代的论题;
    接着,第二段“文学与时代是极其复杂的存在,但文学与时代在思想与精神上并不是一种同构与同质的关系”“文学批评在面对文学与时代的时候,既不能脱离文学而在时代精神上凌空蹈虚,亦不能够囿于文学而置时代精神于不顾”,阐述文学批评要正确处理好跟文学与时代的关系;
    然后,第三、四段“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批评我不敢妄下断言,但我感觉很多批评家是食西方20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而不化,导致与文学创作不同程度的错位。换言之,很多批评没有真正有效地参与到中国文学创作的进程中来”“生搬硬套的结果只能使一些当代文学批评者在缺乏作家关注、没有读者参与的情况下自我狂欢或自娱自乐。亦可谓,批评未随时代”,批判文学批评生搬硬套西方文学批评理论而不随时代的错误做法;
    最后一段,“所谓‘文学批评当随时代’的最重要之处在于引领作家与文学,积极参与文华创作与时代精神的建构,在与创作的互动中建构代表着社会前进方向的理想与精神”,点明文学批评当随时代的价值和意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材料一“生搬硬套的结果只能使一些当代文学批评者在缺乏作家关注、没有读者参与的情况下自我狂欢或自娱自乐。亦可谓,批评未随时代”“‘文学批评当随时代’的最重要之处在于引领作家与文学,积极参与文华创作与时代精神的建构,在与创作的互动中建构代表着社会前进方向的理想与精神”可知,拒绝生搬硬套文艺理论,文学批评要关注作家创作、读者参与和时代发展。
    由材料一“‘文学批评当随时代’的最重要之处在于引领作家与文学,积极参与文华创作与时代精神的建构,在与创作的互动中建构代表着社会前进方向的理想与精神”可知,积极参与文学创作与时代精神的建构,在与创作的互动中建构代表着社会前进方向的理想与精神。(或:文学批评要与所处的时代相融合,用自己的思想与精神参与时代精神与理想的建构。)
    由材料二“在20世纪80年代,文学批评几乎可以作为时代的文化、文学、思想、心理、社会发展风向标,有时甚至担当着塑造时代思潮范式和精神模型的功能,引领着时代美学的发展”“现在的批评实践无法为我们提供了解时代精神状况的经验性和复杂性的途径。那么,文学批评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才能回应这个丰盛的‘大时代’,折射和提取出时代的精神肖像呢?”可知,深入有效地为时代画像(或:担当起塑造时代思潮范式和精神模型的责任),为读者提供了解时代精神状况的经验性和复杂性的途径。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一块土地
    贾平凹
    这是他给我说的故事。
    他那块地并不大,总共十八亩二分五,他们习惯说成十八亩地。
    十八亩地很平整,西边有一条水渠,水渠一拐,朝别的地方去了,拐弯处长了棵梧桐树。他那时太小,只有两岁吧,关心着那棵梧桐树上会不会来凤凰。那时候,他的太爷还在,有一阵子太爷总是去十八亩地,从地北头走到地南头,再从地南头走到地北头。太爷在地里走着就背了手,腿好像没了膝盖,直戳戳往前迈一步,再迈一步。从渠沿上走过的人说:阿爷,你咋天天都量地哩?
    爷的爷刚刚来到沙白村时,那里还是一片狼牙刺滩,一家人起早贪黑硬是挖掉了狼牙刺,搬走了石头,才修出来了十八亩地。但在太爷三十岁的那一年,房子着了大火,把什么都烧成了灰,十八亩地就卖给了村里的马家,太爷还从此给人家吆马车。
    太爷在用步子丈量着十八亩地,村子里正叮叮咣咣地敲锣鼓。锣鼓敲到谁家,谁家就拿一条红被面来挂彩。太爷说:土地改革了呀!
    太爷在十八亩地里种了麦子。可是,麦子刚刚泛黄,太爷却死了。沙白村的坟地都是在村东那个堆料浆石的高岗子上的,只有太爷的坟埋在梧桐树下。
    爷对十八亩地更是上心,种麦,种包谷,也种豌豆和芝麻,地堰砌得又细又直,地里的土疙瘩都揸得碎碎的。他亲眼看过爷在吃土,那是一个秋后,麦苗还没有出来,爷领着他在地里走,爷一直鼻孔张大地吸。他说爷你吸啥呢?爷说你没有闻到土气香吗?他闻不出来,爷就从地上捏了一把土,捏着捏着,竟把一小撮塞在嘴里嚼起来了,吓了他一跳。
    他说:爷是蚯蚓。爷赫赫地笑了,说:蚯蚓?啊,蚯蚓,爷是蚯蚓。
    后来,爷就当了村长。当了村长,就走方字步,在村道里走,人人见了都问候。爷怎样经管着村子,他不甚清楚,但在爷当村长的几年里,沙白村一下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是过了两年吧,村里又是敲锣打鼓。婆问爷:咋又敲锣鼓哩?爷说:社会又变呀,要地呀。这就是成立了人民公社。
    村子里架起了高音喇叭,整天在说着人民公社好。但是爷不久就病了,汤米不进。侧睡了一个月,到了初秋,爷突然精神好些,要家里人搀着去十八亩地,家里人搀着他到梧桐下。爷说:哦,芝麻开花了。头一歪,咽了气。
    爷死后没有埋在十八亩地里,因为十八亩地已经不属于他家的地了。
    这期间发生了多少事啊,他娘死了,他爹摔断过腿,他又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又在一报社上班。
    他再一次回到沙白村,把辞退工作准备经商的想法说给爹。他记得清清楚楚,那一天他家的院子里涌了好多人。院子人说:征地啦,征地啦!
    那个晚上,沙白村人都在高兴,这地一征,他们终于不再是农民了,而且每家还领到了一大笔补贴费,就筹划着该怎么使用这些钱了,他爹却在屋里喝闷酒,喝了半瓶子,喝得一脸的汗都是油。
    爹问:你爹真的也不是农民了?他说:当然不是农民了。爹却说咱到十八亩地去。
    他能理解爹的心情,以前分了地,又收了地,地还在沙白村,天天都能看到,现在却要离开沙白村,十八亩地说不定做什么用场,就再也没有了呀。他陪爹去了十八亩地,从地南头走到地北头,走了七八个来回,爹的腿一软就跪在地上磕头。他不知道爹是给十八亩地磕头哩,还是给埋在十八亩地里的太爷磕头。
    爹离开了沙白村,搬住到了城西南角新建的小区。他不能陪爹呀,因为他的公司经营外贸生意,生意又非常好,在积累了一定资金后,他也开始进入房地产市场。
    城市发展确实很快,像潮水一样向四边漫延着,扩张着。原先20万一亩征去的土地,地价开始成了400万一亩,纷纷建造了别墅。还未开发的那些地方,都用围墙圈着,过一段时间,拍卖一块;再过一段时间,再拍卖一块。当然,每次拍卖会他都去参加的,每次参加了都铩羽而归。但当又一次召开拍卖会,拍卖的是沙白村那一片面积,他竭力竞争,他的实力不可能拿下整个沙白村,却终于得到了那十八亩地的开发权。
    他说十八亩地,是他看到的也是经过的,收了,分了,又收了,又分了,这就是社会在变化。社会的每一次变化就是土地的每一次改革,这土地永远还是十八亩呀,它改革着,去演绎了几代人的命运啊!
    他说完故事,我让他带我去十八亩地看看。十八亩地果然还被围墙围着,地很平,没有庄稼,长着密密麻麻一人多高的蒿草。突然,地的南头嘎喇喇一声,飞起了一只鸟,我们即认出那是野鸡。怎么会有野鸡?野鸡是能飞的,但它飞不高也飞不远,围墙之外都是楼房它是从哪儿来的?我们都疑惑了。
    他却突然一愣,说:这是不是我太爷的魂?!
    他这话是把我吓了一跳,但我绝不会认为他的话是对的,我只是担心这十八亩地很快就要被铲草掘土,建起高楼了,那野鸡还能生存多少日子呢?又是一年过去了,有一天路过了那十八亩地,十八亩地的围墙换了,围墙里并不是建筑工地,梧桐树还在,蒿草还一人多高,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一块土地。
    (有删改)
    文本二:
    在《一块土地》中,贾平凹孤独地站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深切地注视变化中的乡土中国面临的困境,有黍离麦秀之情怀。叙事简洁,行文朴拙,谦抑隐忍,个体与历史、现实间的精神纠葛得到了满怀敬意的表现。
    (2010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学奖散文奖《一块土地》授奖词)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对太爷背手量地的行为描写,虽寥寥数语却生动传神,饶有趣味,使其形象具有鲜明特点。
    B. 文中“梧桐树”不止一次出现,使得行文前后照应,凸显了在土地上生存的农民顽强的生命力。
    C. 爹跪在土地上磕头之举,既有对土地的难舍之情,也不乏失去土地的深深遗憾,可谓意味深长。
    D. 文末聚焦在商品经济时代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经营使用变化给农民带来的深远影响,发人深思。
    7. 对于“爷吃土”这一行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全文看,“爷吃土”的行为虽有悖于生活常理,却符合人物的情感逻辑。
    B. “他”惊讶于爷的吃土行为,是基于儿童对生活、人生和社会的浅层认知。
    C. “他”将爷比做蚯蚓,爷笑着承认,表现了爷对自己农民身份深度认同。
    D. 说明了爷对土地感情之深超越家族的其他人,为后来其担任村长做了铺垫。
    8. 文本一中同一土地,却有“十八亩地”“一块土地”两种称谓,其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你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9. 文本一是如何表现文本二所说的“个体与历史、现实之间的精神纠葛”的?
    【答案】6. B 7. D
    8. (1)“十八亩地”从无到有,数量可观,体现了一种强烈自豪感;凝聚汗水,来之不易,蕴含着无比珍爱之情;乃家族生命之所系,故而又有深深的眷恋之情。
    (2)“一块土地”成了荒芜之地,无人打理,前途未卜,令人痛惜和忧虑;意味着农民和土地的天然联系被割断,让人无可奈何;反映了农民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发生改变,引发深思。
    9. 通过一个农民的家族故事,将现实中的人之事、地之事、国之事融为一体,将历史中的家族命运史、土地改革史、国家发展史相互交织,写出了农民人生的悲欢哀乐、土地使用的利害得失、时代进程的是非曲直。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凸显了在土地上生存的农民顽强的生命力”理解有误。文中“梧桐树”不止一次出现,凸显了在土地上生存的农民对土地有着深深的期待和依恋之情。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D.“说明了爷对土地感情之深超越家族的其他人”错,文中介绍了一家人从太爷爷到他自己四代人围绕十八亩耕地的故事,虽然四代人跟十八亩地发生的事情不一样,但他们对土地的感情是一样深的;“为后来其担任村长做了铺垫”错,无中生有。文中只是说“后来,爷就当了村长”,但是并不能看出爷对土地感情之深为后来其担任村长做了铺垫。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不同称谓的作用和表达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1)根据“爷的爷刚刚来到沙白村时,那里还是一片狼牙刺滩,一家人起早贪黑硬是挖掉了狼牙刺,搬走了石头,才修出来了十八亩地”分析,“十八亩地”从无到有,数量可观,体现了一种强烈自豪感。凝聚这一家人的汗水,来之不易,蕴含着无比珍爱之情;
    根据“那时候,他的太爷还在,有一阵子太爷总是去十八亩地,从地北头走到地南头,再从地南头走到地北头。太爷在地里走着就背了手,腿好像没了膝盖,直戳戳往前迈一步,再迈一步。从渠沿上走过的人说:阿爷,你咋天天都量地哩”“在太爷三十岁的那一年,房子着了大火,把什么都烧成了灰,十八亩地就卖给了村里的马家”“太爷在十八亩地里种了麦子”“爷对十八亩地更是上心,种麦,种包谷,也种豌豆和芝麻,地堰砌得又细又直,地里的土疙瘩都揸得碎碎的”“他陪爹去了十八亩地,从地南头走到地北头,走了七八个来回,爹的腿一软就跪在地上磕头。他不知道爹是给十八亩地磕头哩,还是给埋在十八亩地里的太爷磕头”“他说十八亩地,是他看到的也是经过的,收了,分了,又收了,又分了,这就是社会在变化。社会的每一次变化就是土地的每一次改革,这土地永远还是十八亩呀,它改革着,去演绎了几代人的命运啊”“他竭力竞争,他的实力不可能拿下整个沙白村,却终于得到了那十八亩地的开发权”分析,“十八亩地”乃家族生命之所系,故而又有深深的眷恋之情。
    (2)根据“有一天路过了那十八亩地,十八亩地的围墙换了,围墙里并不是建筑工地,梧桐树还在,蒿草还一人多高,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一块土地”分析,“一块土地”成了荒芜之地,无人打理,前途未卜,令人痛惜和忧虑;
    根据“城市发展确实很快,像潮水一样向四边漫延着,扩张着。原先20万一亩征去的土地,地价开始成了400万一亩,纷纷建造了别墅。还未开发的那些地方,都用围墙圈着,过一段时间,拍卖一块;再过一段时间,再拍卖一块”“十八亩地果然还被围墙围着,地很平,没有庄稼,长着密密麻麻一人多高的蒿草”“我只是担心这十八亩地很快就要被铲草掘土,建起高楼了,那野鸡还能生存多少日子呢?又是一年过去了,有一天路过了那十八亩地,十八亩地的围墙换了,围墙里并不是建筑工地,梧桐树还在,蒿草还一人多高,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一块土地”分析,“一块土地”意味着农民和土地的天然联系被割断,让人无可奈何,反映了农民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发生改变,引发深思。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的深刻意蕴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贾平凹在散文《一块土地》里,通过文中“他”的叙说,介绍了这家人从太爷爷到他自己四代人围绕十八亩耕地展开的故事:太爷爷飘泊到沙白村,在一片狼牙刺滩上,一家人硬是挖掉狼牙刺,搬走了石头,才修出来十八亩地:后来因家庭变故将这十八亩地卖给了村里的马家。解放了,爷爷手里因土地改革接过了这十八亩耕地,接着是人民公社,这十八亩地收归了集体。最后因为沙白村西边的三个村子原是唐代的皇家公园旧址,现在要恢复重建,周围十几个村子都得搬迁,这样沙白村连同耕地和村子都被征收了。
    “他”这时已经从报社辞职在经营一家外贸公司,并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也准备进入房地产市场。“城市开展确实很快,像潮水一样向四边漫延着扩张,那个唐代的皇家公园在三年内就恢复重建了:果然成了西安最现代化也最美丽的地方,原先二十万一亩征去的土地,地价开始成了四百万一亩,纷纷建造了别墅,别墅已卖到二万元一平方米。还未开发的那些地方:政府都用围墙围着,过一段时间,拍卖一块,再过一段时间,再拍卖一块。”“他”志在必得、孤注一掷,终于得到了那十八亩地的开发权。“他”说:这“十八亩地:是他看到的,也是经过地,收了,分了,又收了,又分了,这就是社会的变化。社会的每一次变化就是土地的每一改革。这土地永远还是十八亩呀,它改革着:却演义了几代人的命运啊!”最终“他”也只是用涂着红色的围墙把这十八亩地围了起来,让这十八亩地荒着,围墙西头紧锁着两扇铁门,门口挂着一个牌子,写着:一块土地。
    综上所述,这篇文章通过一个农民的家族故事,将现实中的人之事、地之事、国之事融为一体,将历史中的家族命运史、土地改革史、国家发展史相互交织,写出了农民人生的悲欢哀乐、土地使用的利害得失、时代进程的是非曲直。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帝①入东竹殿,命人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将自赴火,宫人左右共止之。又以宝剑斫柱令折。谢答仁、朱买臣谏曰:“城中兵众犹强,乘暗突围而出,贼必惊,因而薄之,可渡江就任约。”帝不便走马,曰:“事必无成,只增辱耳!”答仁求自扶,帝以问王褒,褒曰:“答仁,侯景之党,岂足可信!”答仁又请守子城②,收兵可得五千人,帝然之。既而召王褒谋之,以为不可。答仁请入不得,欧血而去。于谨③征太子为质,帝使王褒送之。谨子以褒善书,给之纸笔,褒乃书曰:“柱国常山公家奴王褒。”有顷,黄门郎裴政犯门而出。帝遂去羽仪文物,白马素衣出东门。魏军士度堑牵其辔至白马寺北夺其所乘骏马以驽马代之遣长壮胡人手扼其背以行逢于谨胡人牵帝使拜梁王(萧)使铁骑拥帝入营,甚为所诘辱。乙卯,于谨令长孙俭入据金城。帝给俭云:“城中埋金千斤,欲以相赠。”俭乃将帝入城。帝因述见辱之状,谓俭曰:“向聊相绐,欲言此耳,岂有天子自埋金乎!”
    帝性残忍,且惩高祖宽纵之弊,故为政尚严。及魏师围城,狱中死囚且数千人,有司请释之以充战士,帝不许,悉令掊杀之,事未成而城陷。
    世祖性好书,常令左右读书,昼夜不绝,虽熟睡,卷犹不释,或差误及欺之,帝辄惊寤。作文章,援笔立就。常言:“我韬于文士,愧于武夫。”论者以为得言。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梁元帝萧绎,南朝梁第四位皇帝(552年——555年在位),死后追尊为元帝,庙号世祖。②子城:指月城、瓮城等附着于大城的小城。③于谨:时为西魏柱国大将军,封常山公。
    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其时也,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则与耽酒渔色,又何以异哉?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义。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梁元帝》)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军士度堑牵其辔/至白马寺北/夺其所乘骏马/以驽马代之/遣长壮胡人手扼其背以行/逢于谨/胡人牵帝使拜/
    B. 魏军士度堑牵其辔/至白马寺/北夺其所乘/骏马以驽马代之/遣长壮胡人手扼其背以行/逢于谨/胡人牵帝使拜/
    C. 魏军士度堑牵其辔/至白马寺北/夺其所乘/骏马以驽马代之/遣长壮胡人手扼其背/以行逢于谨/胡人牵帝使拜/
    D. 魏军士度堑牵其辔/至白马寺/北夺其所乘骏马/以驽马代之/遣长壮胡人手扼其背/以行逢于谨/胡人牵帝使拜/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门郎,官名,即黄门侍郎,指给事于宫门内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可传达诏令。
    B. 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因称官吏为“有司”,如“授之于有司”的“有司”。
    C. 骈丽,亦作“骈俪”,对偶文句;也指骈体文,形式要求严格,多用偶句,讲求对仗。
    D. 训典,上古典籍晦涩难懂,专门有人对其字义、用典等进行注释训诂,故称之为训典。
    12. 下列对《资治通鉴》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帝面对危机,斗志全无。魏军围城,他首先乱了心神,焚烧藏书,砍折宝剑;面对谢答仁的积极请战,表现得没有主见。
    B. 元帝用人失察,偏信王褒。元帝派王褒去送太子当人质,于谨之子要求王褒当面展示书法,王褒自称“家奴”,以表忠心。
    C. 元帝生性残忍,为政严苛。他崇尚严酷,不但惩处高祖时放纵舞弊的官员,甚至在魏军围城时,下令处死狱中数千名死囚。
    D. 元帝酷爱读书,手不释卷。常命左右昼夜不停地在身边读书,即使在熟睡中,若有人读错或欺骗他,他也会马上惊醒过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因述见辱之状,谓俭曰:“向聊相绐,欲言此耳,岂有天子自埋金乎!”
    ②常言:“我韬于文士,愧于武夫。”论者以为得言。
    14. 王夫之认为梁元帝读书存在哪些问题?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A 11. D 12. C
    13. (1)元帝趁机(或:于是)述说他被萧詧侮辱(或:萧詧侮辱自己)的情状,对长孙俭说:“先前姑且欺骗你,就是想和你说说这件事,哪里有天子自己埋藏金子的事!”
    (2)元帝经常(或:曾经)说:“我做文人绰绰有余,做武夫就惭愧了。”评论的人认为这句话说得对。
    14. ①目的不正,追求形式,自我夸耀;②时间不当,沉迷其中,不顾国事③方法不对,关注枝节,而失大义。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西魏将士跳过沟堑一下子拉住了他乘的白马的辔头,拉到白马寺北边,把他所骑的骏马夺了下来,换了一匹老弱的马给他,派一个高个子的壮健胡人用手扼着他的背押着走,遇到于谨,胡人牵着元帝,让他跪拜。
    “白马寺北”是“至”的地点宾语,应在“北”后断开,排除BD;
    “所乘骏马”是“夺”的宾语,应在“骏马”后断开,排除C。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D.“专门有人对其字义、用典等进行注释训诂,故称之为训典”错误。训典,指先王典制之书,后泛指奉为典则的书籍。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惩处高祖时放纵舞弊的官员”理解错误。“惩高祖宽纵之弊”是“鉴于或苦于高祖为政宽厚放纵的弊病”之意。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因”,趁机;“见”,被;“绐”,欺骗。
    ②“韬”,宽、缓;“愧”,惭愧;“以为”,认为;“得”,正确。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可知,目的不正,追求形式,自我夸耀;
    ②由原文“世祖性好书,常令左右读书,昼夜不绝”可知,时间不当,沉迷其中,不顾国事;
    ③由原文“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义”可知,方法不对,关注枝节,而失大义。
    参考译文:
    元帝躲进东竹殿,命令舍人高善宝把自己收藏的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全部烧毁。他正准备跳到火里去自杀,宫中左右侍从一起阻止了他。元帝又用宝剑砍柱子。谢答仁、朱买臣进谏说:“城里兵力还算强大,如果乘着黑夜突围而出,贼兵必然惊慌,乘乱大胆靠近敌陈,可以渡过长江去依靠任约的军队。”元帝平时不善于骑马,有点畏难地说:“事情肯定不会成功的,只不过徒增羞辱罢了。”谢答仁要求亲自为元帝牵马护持。元帝问王褒行不行,王褒回答说:“谢答仁,是侯景的党羽,哪里可以相信!”谢答仁又要求去防守子城,说收拾残兵还能有五千人,元帝同意他的建议。后来又召王褒来谋划这件事,王褒认为不能授权给谢答仁。谢答仁请求入子城防守,但不获批准,气得吐血,只好走了。于谨接提出让太子来当人质,元帝派王褒去送太子。于谨的儿子知道王褒书法很好,就给他纸和笔,请他写字。王褒写字后自署:“柱国常山公家奴王褒。”过一阵子,黄门郎裴政冲开门出去了。元帝于是丢掉羽仪饰物、骑着白马,穿着素衣逃出东门。西魏将士跳过沟堑一下子拉住了他乘的白马的辔头,拉到白马寺北边,把他所骑的骏马夺了下来,换了一匹老弱的马给他,派一个高个子的壮健胡人用手扼着他的背押着走,遇到于谨,胡人牵着元帝,让他跪拜。梁王萧詧派铁甲骑兵前后拥着元帝入了军营,萧詧狠狠地质问羞辱了他一通。乙卯,于谨命令开府仪同三司长孙俭进据金城。元帝骗长孙俭,说:“城里埋着一千斤黄金,我想送给你。”长孙俭就把元帝带进金城。元帝乘便向长孙俭述说他被萧詧侮辱的情状,他对长孙俭说:“刚才骗了你了,目的是找个机会向你诉苦,哪里有天子自己埋藏金子的事!”
    元帝生性残忍,而且鉴于梁武帝为政过于宽厚放纵的弊病,所以自己为政崇尚严酷。到西魏军队围城时,监狱里关的死罪囚犯还有几千人。有关部门建议都释放出来让他们当战士,元帝不允许,命令都用木棍打死,还没有来得及执行城已被攻破。
    元帝萧绎天性喜好书,常常让身边人为他读书,昼夜不停地读,虽然睡着了,手里还拿着书卷。如果读错了或有意漏读欺骗他,他就惊醒过来。他写起文章来,提笔马上就能成篇。平时常说:“我比起文士来更善为文,比起武夫来却有些惭愧。”评论他的人认为他这话说得很恰当。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江陵沦陷,元帝烧掉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有人问他,他回答说:“我读书万卷,还落得今天的下场,所以把书烧了。”元帝自取灭亡,固然不是因为读书的缘故,而也未尝不是因为读书所导致。拿元帝所著述的文章来看,收集华丽的史料典故,用来夸耀自己的博学,认为自己是读破万卷书,才有今日的成就的。而当时,国家社稷面临割裂灭亡,而元帝早晚苦读,乐此不疲,那和沉溺于饮酒美色,又有什么不同呢?人心一有沉迷依赖,那么圣贤的训典,就足以禁锢志气,只能在咬文嚼字上下功夫,得到了小知识而忘掉了大道理。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梁元帝》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①
    韦应物
    凿崖泄奔湍,古称神禹迹。
    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
    【注】①上人:唐人称僧人为上人。②道门:佛门。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前两句将嘉陵江水跟大禹治水传说结合起来,赋予其神奇的色彩,气势雄伟。
    B. 三、四两句写作者夜宿山门店却因水声喧闹而难以成眠,自然引出对禅理的阐发。
    C. 五、六句陈述自然现象,意在借水石的清静无声暗示深上人淡泊名利的品德追求。
    D. “雷转空山惊”照应了“泄”“喧”等词语,“雷”字使声音具体化,有感染力。
    16. 前人认为这首诗“淡而有味”,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用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特定的人生感悟,充满理趣;
    ②由平常习见的自然现象,参悟动静相依、有无相生之理,富含禅趣;
    ③借平淡无奇的问询,有意将问题抛给老友,极具情趣。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意在借水石的清静无声暗示深上人淡泊名利的品德追求”说法错误,五、六句大意是说,水性本来是安静的,山石也不会发出声响。作者是借这一自然现象来阐述禅理:人应当像水石一样保持安静和无声的本性,清静无为,这样就具备了佛性。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语言风格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从语言风格上:由“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贻之道门旧”等诗句可以看出,本诗语言平易浅近、简洁朴素,但表现了作者对佛性、对物理的思索,颇含哲理,充满禅趣和理趣。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四句借水声与山石激荡出巨响的寻常自然现象展开议论,颇含哲理,富含禅趣。大意是说,水性本来是安静的,山石也不会发出声响,可是两者一激荡,竟发出惊雷一样的巨响,完全丧失了水石的本性。诗人通过这一自然现象阐发了动静相依、有无相生之理。
    “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的意思是:把这个问题遗留给寺观的旧友,了却它给我的疑问。表示自己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以此赠给深上人,彼此交流禅学心理,并对深上人彻悟物我之情的禅学修养无限向往。诗人提出了问题,但是自己并不去回答,而是把疑惑推给了老友,有一种故意责难的狡黠。这个结尾,写得既很切题,又留有余味,不失韦氏平淡有味的风格,极具情趣。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时代变迁,国家兴亡,总与形形色色的人事息息相关。如贾谊在《过秦论》中用“ ________”交代秦王子婴为项羽所杀,欧阳修则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用“______ ’说明因伶人而害己误国。
    (2)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既显示了诗人景仰渴慕贤才之迫切,又暗寓了贤才难求之痛苦。
    (3)“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常成为诗歌作品中的意象。如李白《蜀道难》中的“ _______ ” ,衬出蜀道上山峰之高峻;《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则用“ _______”写震动山谷的巨大声响。
    【答案】 ①. 身死人手 ②. 而身死国灭 ③. 明明如月 ④. 何时可掇 ⑤.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⑥. 熊咆龙吟殷岩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掇”“咆”“吟”“殷”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社交平台极简的产品设计所带来的便捷,超乎我们想象。微信公众号点亮“在看”就是一种表态,微博只需两步操作就能“快转”一条推文,知乎一个按键就能“赞同”或“反对”一篇洋洋洒洒的回答。
    你可以说这是一种进步。表达想法,只需点赞、转发。似乎总有那么一篇文章,能 ① 地表达你的想法。可是仔细想想,难道没有什么问题吗?那真的是你的想法吗?
    其实我们是在用别人的思考代替自己的思考。伴随着社交步骤一同简化的,还有我们思维过程。 ② ,我们是不是就很容易习惯性停止思考,而丧失了判断事实、分析逻辑和表达观点的能力呢?
    那么问题来了:在用点赞代替思考的舆论场中,我们要如何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在 ③ 中,我们又如何做到不随波逐流、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或许你可以尝试写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当你开始思考一个问题的症结所在和破局方法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调动批判性思考能力,倒逼自己输入更多增量信息,积累新的思考模型,锤炼鲜活的语言文字。而这些,正是一个有说服力的观点所需要的。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交替使用“你”和“我们”,有何好处?
    20. 循循善诱是说服人们改变固有认知和行为习惯的好方法,请结合本文简要说明这一方法的运用。
    【答案】18. ①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②长此以往(久而久之)
    ③人声鼎沸(七嘴八舌)
    19. ①使用“你”,仿佛与读者对话,易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亲切感,更易深入人心;使用“我们”,是和读者站在同一立场,易使读者感同身受并接受观点。
    ②两者交替使用,根据表达需要适时调整,增强针对性和说服力,使行文表达活泼灵动。
    20. ①先肯定社交平台的便捷所带来的好处,引发读者关注;
    ②接着用反问的形式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引发读者思考;
    ③继而点明问题的实质及危害,引发读者警醒;
    ④最后提出保持和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正确做法及好处,使读者信服。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语境指文章能够准确表达想法,可用“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指办事或说话十分恰当合适。
    ②处,语境下文指长久这样下去的结果,可用“长此以往(久而久之)”。长此以往:长久这样下去。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③处,语境形容舆论场中中人声嘈杂,热热闹闹,可用“人声鼎沸(七嘴八舌)”。人声鼎沸:比喻人声嘈杂,就像鼎中水沸腾了一样。七嘴八舌:形容人多嘴杂,其说不一;也形容饶舌,多嘴。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称使用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你可以说这是一种进步”“表达你的想法”“那真的是你的想法吗?”“你可以尝试写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当你开始思考”这些句子使用“你”,这是第二人称代词,易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仿佛与读者对话,增强亲切感;
    “我们是在用别人的思考代替自己的思考”“还有我们思维过程”“我们又如何做到……”,使用“我们”,这是第一人称代词复数,“我们”就是和读者站在同一立场,易使读者感同身受,并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
    “你”与“我们”交替使用,根据语言环境产生灵活变化,更有利于表达作者的观点,也更能使读者进入情境,增强针对性和说服力,使行文表达更加活泼灵动。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思路的能力。
    “循循善诱”指的是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本文共有五段,第一段“社交平台极简的产品设计所带来的便捷,超乎我们想象”先肯定社交平台的便捷所带来的好处,引发读者关注;
    第二段“是仔细想想,难道没有什么问题吗?那真的是你的想法吗?”接着用反问的形式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引发读者思考;
    第三段“其实我们是在用别人的思考代替自己的思考”继而点明问题的实质及危害,第四段“我们要如何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又如何做到不随波逐流、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发读者警醒;
    第五段“或许你可以尝试写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而这些,正是一个有说服力的观点所需要的”最后提出保持和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正确做法及好处,使读者信服。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钱钟书《围城》里比喻确实很多,但总脱不了抖机灵和掉书袋。比如很有名的这段:她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镂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有人叫她“熟肉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 ① ”。
    两个比喻,正是前一个“抖机灵”,后一个“掉书袋”。他的比喻都是抛出喻体,叫人先摸不着头脑一番;然后才告知本喻体的相通处,博得哈哈众乐。
    优秀的比喻带来“美”和“惊奇”,而正是“惊奇”让文本富有新鲜感。那么惊奇如何达成?一言以蔽之,远距联想。即本体和喻体或反差鲜明或毫不相干,却居然被作者给牵到一起来了,而且居然还挺合适的。这也正是所谓的“意料之外之外,情理之中之中”。要想达到惊奇, ② ,沉潜其中,细细品味。只有这样,才能像那些厉害的作者一样,把生活中很多自然的物态、人间的景象存储为我们的底层记忆。
    比喻的最高境界,即通篇比喻,反复渲染一种情绪,共同烘托一种氛围。这已经不是某一个或两个比喻对于主题和氛围的点染了,而是大范围、大面积地运用统一风格的意象。这种操作,难度一下子增大了。因为_③ ,又要数量众多的比喻之间彼此配合,应和。
    21. 下列句子中的逗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逗号用法最相符的一项是( )
    A. 她依然拿着针缝着那个破洞,细细地,密密地。
    B. 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C. 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D.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21. B 22. ①真理是赤裸裸的(或:真理是无须遮掩的)
    ②平常一定要多观察生活(或:要舍得花时间观察生活)
    ③既要单个的比喻都恰当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逗号用于并列谓语之间。
    A.用于后置状语前,并列状语之间;
    B.用于并列谓语之间;
    C.用于主语后,表强调;
    D.用于后置定语前。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因为据说”后面解释有人叫她“真理”的原因,“熟肉铺子”的解说强调“公开陈列”,推知真理无须掩盖之意,应填:真理是赤裸裸的(或:真理是无须遮掩的)。
    ②处,下文说“沉潜其中,细细品味”“把生活中很多自然的物态、人间的景象存储为我们的底层记忆”,可见这里强调要多观察生活,应填:平常一定要多观察生活(或:要舍得花时间观察生活)。
    ③处,语境说比喻创造的境界,强调比喻要准确、恰当,下句“又要”说的是多个比喻,那么此处应用“既要”说单个比喻,应填:既要单个的比喻都恰当。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可俗话又说:“靠人不如靠己!”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靠自己,撑起天下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吃自己的饭,滴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先,不算是好汉。”生命中多了依靠,便不能站直身体;只有靠自己,才能笑傲苍穹。
    靠外力,带给我们的是被动,靠自己,才能让我们享受自由。
    不喜欢纷纷扰扰的落叶,看不出什么曼妙的舞姿,自然不愿为之跓足。哦,离开了干枯的树枝,漫无目的的飘零,怎么看,都像是断了线的风筝,风吹到哪里,它就会停留在哪里,从来没有自己的主意。或许,和煦的风会眷顾它,轻轻地把它吹起,将它带到潺潺的小溪中,赋予它一份流动的生命。这时,它是幸运的,它可以向人们展示它的轻盈之美。可是,要是被凛冽的寒风发现了,便会无情地将它掠起,带站它,一路狂奔,一路揉搓,最终将它抛弃在黑暗的一隅。这时,它是痛苦的,它必须承受伤痛的煎熬。
    靠自己,面对挑战,培养坚强毅力,展示永不退缩的勇气。
    德摩斯梯尼是著名的演说大师。其实,他并不具备演说天赋,甚至患有口吃,说话气短,与别人交流时还爱耸肩膀。但德摩斯梯尼立志要当一位受人尊敬的演说大师。他一方面博览群书,积累知识,一方面勤加练习。为了矫正口吃,他嘴里含着小石子,一遍一遍地对着镜子朗诵。不仅如此,他还训练自己在攀爬过程中朗诵以改掉气短的毛病。甚至他还在两肩上方吊两把剑,剑尖直指着肩膀,以提醒自己朗诵时不再耸肩。起初,他演讲时被人轰下台是常事,但他毫不气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终于,德摩斯梯尼靠自己的努力,成为古代雅典著名的演说大师。
    靠自己,不断摸索,努力创新,创造时代奇迹。
    我国近代铁路专家、有“中国铁路之⽗”之称的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时,⾯对铁路横过⼋达岭这⼀难题,他亲⾃勘察,选定路线,创设了“竖井开凿法”和“⼈”字形线路,震惊中外。他⼤胆创新,不畏艰难,成功地修建了京张铁路,创造了奇迹,有⼒地回击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展示出中华儿女的非凡智慧。
    以史为鉴,采百花芳,取百色美,装点脚下的风景;自我扎根,自我生长,成就生命的辉煌。新中国成立以来,靠自己在黑暗的隧道中慢慢潜行,在无数次尝试中锐意创新最终走在自主创新的康庄大道上。
    身处喧嚣,外界总会以各种方式干扰我们的心灵,这时,就需要摆脱依靠,坚守一颗炽热的心,不断探索,最终在独自奋争中欣赏潮起潮落,静听花开花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给了两句俗话,一是“一个好汉三个帮”,讲的是想要干成事情,需要别人的帮助;二是“靠人不如靠已”,讲的是想要干成事情,不能依靠别人,只能依靠自己。两句俗话,两个方向,两种观点。
    “一个好汉三个帮”,它想表达的是,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毕竟有限,必须有人帮助他才能取得成功。仅凭个人单枪匹马“闯天下”,并不能称为好汉,只有善于获取别人的帮助而能有所作为的人,才是真正的好汉。尤其是当今时代,知识技能划分更细,个人掌握的只是有限的一部分,只有团结协作、齐心协力才能最终成功。
    “靠人不如靠己”,人活一世,靠别人的帮助是难以走得长远的,靠人不如靠己 是要自己自强自立,靠别人不能靠一世,别人帮得了你一时,却不能帮你一世。人只有依靠自己才是最稳妥的,只有你自己有了安生立命的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幸福的生活。永远不要把希望寄托于别人,只有自己努力的人,才能站得稳。
    从写作的方向来看,需要结合材料做出判断。你可以认为干事情,需要依靠别人;也可以认为,干事情,不能依靠别人,只能依靠自己;当然,也可以二者结合起来,认为干事情依靠自己的同时,也需要依靠别人。写作时,要将二者的辩证关系阐述清楚。
    比如你认为干事情需要依靠别人,可以结合古今中外的例子进行论述,因为很多事情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有些人巧借力,依靠别人干成自己不能干成的事情。比如刘备借诸葛亮成就自己的蜀国基业,刘邦借助张良等人成就自己的汉代大业等。你也可以认为干成事情,只能依靠自己,比如我国科技发展走出自己的道路,不再被外国捏住命脉,这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论证的时候,也可以从反面论证依靠别人很难成事。当然,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更好,论述什么时候需要依靠别人,什么时候需要依靠自己,做到二者完美结合,成就自己的事业。
    立意:
    1.靠人不如靠己。
    2.巧借别人之力成就大事。
    3.既要靠人更要靠已。

    相关试卷

    山东省烟台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烟台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烟台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