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飞天凌空课堂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飞天凌空课堂教学课件ppt,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录,多音字,形近字,眼花缭乱,词语集注,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第三部分,四个镜头,品味镜头一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国跳水队是中国体育王牌中的王牌,是中国体育奥运冠军团队,包括中国女子跳水队和中国男子跳水队,涌现了高敏、吴敏霞、郭晶晶、熊倪等领军人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跳水的新闻特写,领略跳水运动员的风采。
3“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07 拓展延伸
06 课堂小结
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理解新闻特写的新闻价值。(重点)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难点)学习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培养不畏艰险、为国争光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文选自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982年11月24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九届亚运会中,中国运动员吕伟获得女子十米跳台跳水比赛冠军。吕伟16岁拿下亚运会金牌,许多专业媒体将她称为“跳水皇后”,本文是众多对吕伟跳水比赛的报道中很有特色的一篇。
新闻特写 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其特点是:①片段性。落笔集中,突出一点;②目击性。立体观察,真切再现;③透视性。目的明确,传达精髓,深刻揭示。表达上,多借用多种文学手法,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实。
凌空( ) 翘首( ) 酷似 潇洒( ) 轻盈( ) 悄然( ) 由衷( ) 新秀 屏息敛声( )( ) 眼花缭乱( ) 如梦初醒夺魁( ) 掠过( ) 慷慨( )绷直( ) 一刹那( ) 震耳欲聋( )
意为“(人体的一部分、物体的一头儿)向上仰起”时读qià,其余情况一般读qiá。
作名词意为“遮挡”时,读pínɡ;意为“抑止,除去”时,读bǐnɡ。
翘首:抬起头来。屏息:暂时抑止呼吸。从容不迫: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如梦初醒:好像刚从梦中醒过来,形容刚刚从糊涂、错误的境地中觉醒过来。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眼花缭乱:指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侧重于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侧重于东西太多。
认真阅读课文,勾画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研读课文时解决。
1.划分文章层次。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1)特写吕伟起跳前的场景,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地点和人物。
(2-4)具体描述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过程。
(5-8)交代比赛结果。侧面描写观众的反应,赞美了运动员高超的技术水平。
课文主要写了吕伟跳水前的场景,跳水时动作的全过程,以及跳水后观众的反应和裁判评分等内容。
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以动衬静。以飘浮的白云、飞鸟掠过之动态,与吕伟的“沉静自若”之静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吕伟起跳前镇定从容的神情与优雅迷人的风姿,以动衬静,为读者展开了一幅精彩的画卷。
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这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用“飞天”比喻吕伟起跳时美妙的身姿,生动地描绘出她优美轻盈的姿态与动作,赞美了她高超的技术。
“托”字夸张地写出吕伟起跳后身体犹如定格在空气中一般的姿态;
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这句话。
这句话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特写镜头展现吕伟跳水时的精彩表现,把她在空中转体的速度比作旋风,把她翻腾的动作之快比作流星,夸张地写出了她跳水动作的迅捷与娴熟,满怀赞美之情。
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这句话。
用一个比喻“像轻盈的、笔直的箭”,一个动词“插”,形象地写出了吕伟入水时的水花之小,作者抓住跳水动作每个阶段的独特之处,把高难度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慢镜头,描写出吕伟精彩瞬间的具体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除了吕伟跳水的四个镜头,作者还描写了观众的反应、裁判评分等内容。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其作用。
语句1: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这里使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如梦初醒”写出了观众被吕伟优美的跳水动作所陶醉的状态;“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写出观众被吕伟的表演征服,用鼓掌和欢呼表达由衷的赞赏。描写观众的反应,从侧面衬托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
语句2:她的这个动作“5136”,让几位裁判亮出了9.5分的高分。
用裁判的评分来侧面烘托出吕伟跳水的完美表现。
语句3: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借印度观众“惊讶”的神态和赞美的语言,侧面烘托出中国运动员跳水技术之高,赞美了运动员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
2.标题“‘飞天’凌空”能换成“吕伟跳水夺冠”吗?为什么?
不能。飞天是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以“‘飞天’凌空”比喻跳水运动员如仙女般优雅的身姿,增添了文采,新颖动人,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通过学习本单元第1、2、3课,我们了解了消息和新闻特写两种新闻文体。与消息相比,新闻特写有哪些独特的传播价值呢?
1.从新闻描写来看,新闻特写的写法细致入微且现场感强,能赋予新闻事实温度,更有感染力。2.从新闻受众来看,新闻特写能满足读者对新闻事件“具体如何”的要求,使报道更丰满、立体、有层次。
本文通过对吕伟跳水精彩瞬间的具体描写,以及观众的反应、裁判的评分,体现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精神。
文章描写吕伟的动作时,把飘浮的白云、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对比,一个“托”字犹如把身体“定格”在空中,与下文的“动作疾如流星”形成强烈的反差。“哧”地插入碧波中的身体与悄然不惊的水花,以及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构成动与静的协奏曲。作者采用以静衬动的方式,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❶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穿插自如。
❷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
文章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例如“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像轻盈的、笔直的箭”是明喻,“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是暗喻。
在我国,宋朝以前就出现了一种跳水运动,当时叫“水秋千”。表演者借着“秋千”使身体凌空而起,在空中完成各种动作之后,直接跳入水中。它动作惊险,姿态优美,类似现代的花样跳水。这可看作我国早期的跳水运动。而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花瓶上就有描绘一群可爱的小男孩正头朝下作跳水状的图案。
现代竞技跳水始于20世纪初。1900年,瑞典运动员在第2届奥运会上做了精彩的跳水表演,一般认为这是最早的现代竞技跳水。1904年第3届奥运会上,男子跳水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08年正式制定了跳水比赛规则。到1912年第5届奥运会时,增加了女子比赛项目。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3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作业课件ppt,共33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教学演示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飞天”仙女,中国跳水女运动员吕伟,翘尾巴,多音字,顺藤摸瓜,字词辨析,词语集注,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3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课文配套ppt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简介背景,课文介绍,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品味语言,运用有比喻拟人,写作手法,拓展延伸比较异同,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