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学案
展开【学案】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 地貌
4.2 地貌的观察
【学习导航】
目标导向 | 核心素养 |
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核心要点: 1.了解地貌观察的顺序 2.掌握地貌观察的内容 3.掌握不同地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 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掌握不同区域的地貌特征 地理实践力: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观察或观看视频,结合地貌观察的内容,描述地貌的特征 人地协调观:结合材料,分析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且结合地貌合理安排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促进人地协调 |
【知识导学】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1.实地观察地貌
(1)按照从________到________、从________到________的顺序进行观察。
(2)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________、________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________、________等),最后描述________、________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2.其他地貌观察的方法
(1)利用________观察。
(2)利用________观察。
(3)利用无人机观察。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1.高度
(1)绝对高度:可以通过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是划分________、________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
(2)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的________。
2.坡度
(1)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________和________。
(2)________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
坡度大小一般用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____的比值来表示。
(3)坡度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巨大
①在坡度大于________的坡地上耕作,易造成________。
②铁路线的最大坡度一般不超过2.5%~3%。
3.坡向
(1)坡向
(2)不同的坡向,________、________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4.高度和坡度的组合
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________;相对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________。
5.地貌观察还要注意观察地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6.无论是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还要观察地面________和________。
(微思考)分析河流地貌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重点导析】
探究1:等高线地形图与地貌类型的观察
【探究活动】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问题1:(区域认知)诗中描述的泰山位于哪个省?
问题2:(综合思维)诗中描述的泰山具有雄伟的特征,从地貌观察的内容看,主要反映了什么?
问题3:(综合思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反映出的地貌观察,是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进行的?
【知识归纳】
1.地貌观察的顺序
2.地貌观察与描述
3.借助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地貌观察
(1)地形图中的地形地貌表现
(2)地形图中的地貌判断
①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较为平直。
②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小于2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
③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200米,等高线较密集。
④高原:海拔较高,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
⑤盆地:海拔没有一定标准。中间等高线较稀疏,数值小;四周等高线较密集,数值大。
⑥海岸线:0米等高线表示海平面,沿海地区指有海岸线的地区。
(3)地形图中坡度的判断
在同一等高线图上,等高线分布越密集,则坡度越陡;等高线分布越稀疏,则坡度越缓。
【知识拓展】地形图的判读
(1)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从等高线图上读出任意两点的海拔,就可以计算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相=H高-H低
(2)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陡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表现为多条等高线重合在一起,如图中(单位:米)甲处,假设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H大为重合等高线数值中最大的,H小为重合等高线数值中最小的。则图中n=4,d=100米,H大=400米,H小=100米,利用这些信息我们可以进行以下计算:
①陡崖的相对高度(ΔH)。计算公式为(n-1)d≤ΔH<(n+1)d。因此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的取值范围为300米≤ΔH<500米。
②陡崖的绝对高度。
a.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H顶<H大+d。图中崖顶的绝对高度的取值范围为400米≤H顶<500米。
b.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H小-d<H底≤H小。图中崖底的绝对高度的取值范围为0米<H底≤100米。
(3)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
①估算方法:一般说来,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两点之间有n条数值不同的等高线,等高距为d米,则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可用下面公式求算:(n-1)d<H<(n+1)d。
②例证:如图所示(单位:米),求A、B两点间的相对高度:A、B两点之间有3条等高线,等高距为100米,利用公式可得A、B两点间的相对高度为200米<H<400米。
(4)闭合处等高线的高度判读
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如果其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低于其等高线的值;如果闭合等高线的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高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高于其等高线的值。具体如图所示:
已知:等高线a、b、c,a<b
①如果c=a,则d<a,即“小于小的”。②如果c=b,则d>b,即“大于大的”。
(5)判断坡度大小
①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坡度的大小
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分布越密集,则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则坡度越缓。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确定。
②不同等高线地形图上坡度的大小
a.比例尺和等高距相同,则看等高线的疏密程度,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比例尺相同,数值单位:m)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A>D>B。
b.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则相同的水平范围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等高距越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比例尺相同,数值单位:m)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D>A>C。
c.比例尺不同,等高距相同,则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C>D>B。
③坡度大小的计算
计算公式:tanα=H/L。H为两点相对高度,可由两点等高线数值求出;L为两点实际水平距离,可由图中比例尺与两点的图上距离算出;α为坡度,可根据H/L的值从数学用表中查出。
(6)通视问题的分析方法
如果过已知两点之间无障碍物(如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常见的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根据坡度陡缓情况。注意“凹形坡”与“凸形坡”的不同。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先密后疏,为“凹形坡”,可通视;等高线先疏后密,为“凸形坡”,“凸形坡”容易挡住人们的视线。(如图1)
②是否穿越沟谷。如果穿越沟谷,由于后半部分地势会升高,即使地势再降低,也会因为地形阻挡而无法通视。(如图2)
(7)计算两地间的气温
已知某地的气温和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根据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约0.6 ℃/100 m)可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异:T差=H相/100 m×0.6 ℃。
【教材答疑解惑】
教材 P76节引入
提示:“人”字形设计是通过延长线路长度来降低坡度的。我们在观察地貌时还应关注高度、坡度等方面。
教材 P77思考
提示:1.甲地海拔为879.0米,乙地海拔为885.4米,所以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应为885.4—879.0=6.4米。
2.读图可知,图中乙地海拔最高为885.4米,海拔最低处海拔在800米以下,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变化,可知等高距为10米,所以在图中最低海拔处海拔应大于790米、小于800米,由此可得出图示区域最大的相对高度。
教材 P78活动
提示:1.家乡所在地区的地形图以及遥感影像等资料可从网上搜索,或从当地相关部门获取。
(1)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地貌类型。海拔0—200米为平原;200—500米为丘陵;500米以上,地势起伏较大的为山地;500米以上,中部起伏较小,边缘起伏较大的为高原;中间低,四周高的为盆地。
(2)河谷为河流侵蚀作用形成,是河流两岸之间低于地平面的部分;河漫滩是位于河流主槽一侧或两侧,洪水季节被淹没在水下,枯水季节出露水面的滩地;三角洲是河流流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时,因流速减小,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冲积平原,常分布汊流;山峰一般指有一定高度的尖状山顶,是山脉中突出的部分;山谷是指两山之间低凹狭窄处,其间多有涧溪流过。
(3)根据图中具体数值计算。
(4)参照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绘制。
(5)可能遭遇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2.略。3.略。4.略。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导学案: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导学案,共4页。
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防避导学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防避导学案,共2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最新课标要求,情境探究,学以致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学案,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地貌观察的顺序,地貌观察的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