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上学期周练生物8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上学期周练生物8含答案,共18页。
成都石室中学高2023届高三上期周练习8
姓名: 班级:
1.石家庄地区一般在每年的十月份播种冬小麦。在冬季来临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冬小麦体内发生了一系列适应低温的生理生化变化,抗寒力逐渐增强。下列有关冬小麦细胞内的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冬季时,冬小麦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
B.水与蛋白质、多糖等物质结合,这样水就失去流动性和溶解性
C.结合水与自由水含量的比值,与小麦的抗寒性呈正相关
D.冬小麦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既有水的生成,又有水的分解
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捕获光能,这与细胞中的光合色素有关。其中叶绿素a的分子结构如右图所示,其头部和尾部分别具有亲水性和亲脂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微量元素镁参与构成叶绿素a,说明无机盐能构成复杂的化合物
B.尾部对于叶绿素a分子在叶绿体内部巨大的膜上的固定起重要作用
C.叶绿素a与催化其合成的酶共有的元素是C、H、O、N,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外光
D.纸层析法分离绿叶中色素时,叶绿素a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小
3.下列关于人体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成脂肪与糖原的元素种类不同
B.磷脂水解的终产物为甘油和脂肪酸
C.胆固醇是动物性食物中常见的脂肪,胆固醇能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D.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物质,所有细胞都含有磷脂
4.正常细胞中含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质——伴侣蛋白,它是蛋白质正确折叠所必需的。当大肠杆菌编码伴侣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时,细菌会死亡。科学家将伴侣蛋白加入被人为错误折叠的苹果酸脱氢酶中,此酶被复原,重新恢复活性。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伴侣蛋白仅存在于原核细胞中,真核细胞内无伴侣蛋白
B.大肠杆菌细胞内伴侣蛋白发挥作用的场所可能是内质网
C.因加热导致变性的蛋白质的活性可能被伴侣蛋白恢复
D.细菌伴侣蛋白基因的突变对噬菌体的侵染和增殖无影响
5.下列关于细胞中生物大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种生物大分子在体内合成时均需要模板、能量和酶
B.各种生物大分子具有相同的空间结构
C.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有机物都是生物大分子
D.碳链是各种生物大分子及其单体的基本骨架
6.为研究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流,科学家利用变形虫做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将正常生活而没有分裂的多只变形虫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用含32P标记的尿嘧啶核苷酸食物饲喂;B组将变形虫的细胞核去掉;C组不作任何处理。
步骤二:用放射自显影技术检测到A组每只变形虫的细胞核中出现放射性后,将细胞核移植到B、C两组的变形虫细胞内。
步骤三: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B、C两组的放射性,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放射性物质应是复制之后得到的DNA
B.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放射性出现的位置
C.放射性物质能在细胞核和细胞质间相互交流
D.放射性物质的分布情况可能与核孔直接相关
7.下列有关物质出入细胞方式及影响因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红细胞吸收胆固醇与吸收葡萄糖的相同点是都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
B.主动运输使膜内外物质浓度趋于一致,维持了细胞的正常代谢
C.通过胞吞、胞吐运输的物质不一定是生物大分子
D.温度只能通过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来影响物质的运输速率
8.为了研究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三个实验组:A组(20℃)、B组(40℃)和C组(60℃),测定各组在不同反应时间内的产物浓度(其他条件相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酶提供了反应过程中所需的活化能
B.由图可知,在温度为20℃—40℃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
酶的活性逐渐升高
C.B组t3以后产物浓度不再增加的原因是底物被耗尽
D.t2时,向C组反应体系中增加2倍量的底物,其他条件
保持不变,那么在t3时,C组产物总量将增加
9.在健康人体细胞中,下列与“方向”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K+可在神经细胞膜两侧双向移动,且均需载体和ATP
B.遗传信息在DNA与RNA间可双向传递,但场所不同
C.糖类和脂肪可双向转化,且转化能力相当
D.ATP的合成与分解可双向进行,但场所不一定相同
10.某科研小组为研究玉米在适宜光照下叶片的光合作用情况,做了两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限制高度15的叶片光合速率的因素最可能是叶片面积
B.由图2可以看出气孔导度小并不是12—14点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
C.影响胞间CO2浓度的因素只有气孔导度和细胞呼吸
D.同一叶片在12点和16点时达到最大净光合速率所需的光照强度相等
11.葡萄发酵可产生葡萄酒,甲、乙、丙三位同学将葡萄榨成汁后分别装入相应的发酵瓶中,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发酵,如图所示.发酵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均需排气一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同学的错误在于未夹住发酵瓶的充气管,丙同学的错误是瓶中发酵液过多
B.实验中,甲同学发酵产生的葡萄酒会从充气管中流出
C.在上述制作葡萄酒的过程中,假设乙同学的某一步骤操作错误导致发酵瓶瓶塞被冲开,则该错误操作是未及时排气
D.一段时间后,只有乙和丙能够成功得到果酒
12.取某雄果蝇(2N=8)的一个精原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培养至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完成减数分裂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精原细胞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每个子细胞中都有8条核DNA被3H标记
B.减数分裂过程中,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3H标记的染色体共8条
C.减数分裂过程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有2条含3H的Y染色体
D.减数分裂完成后,至少有半数精细胞中含有3H标记的染色体
13.端粒学说认为,端粒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结构,正常细胞染色体端粒DNA序列在 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一部分,从而抑制细胞分裂、加快细胞衰老;而端粒酶能以其携带的RNA 为模板使端粒DNA延伸,进而修复缩短的端粒。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端粒和端粒酶从化学本质上看是完全相同的
B.正常细胞端粒酶的活性大于癌细胞端粒酶的活性
C.端粒酶修复端粒主要发生在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
D.适当提高端粒酶的活性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14.反馈抑制是指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对催化前期反应的酶所起的抑制作用,是细胞自行调节其代谢过程的一种机制。下图即为最终产物对酶1的反馈抑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一个酶促反应的产物同时又可以是另一个酶促反应的底物
B.反馈抑制可防止细胞生成超过其需求的产物,达到节约反应物的目的
C.酶1~酶3都是由基因控制合成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D.细胞代谢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与酶的专一性是分不开的
15.下列关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真核生物是指动物、植物等高等生物,细菌、病毒和真菌都属于原核生物
B.真核生物是指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原核生物是指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C.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无细胞核,所以它属于原核细胞
D.真核生物的个体都是肉眼可见的,原核生物的个体都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16.生物学实验中常以颜色变化来表示实验现象。下列实验中颜色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马铃薯匀浆中加入5滴碘液,混匀后的溶液变成蓝色
B.将花生子叶薄片用苏丹Ⅲ染色,肉眼直接观察到橙黄色颗粒
C.加热煮熟的鸡蛋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产生紫色
D.用洋葱内表皮做质壁分离实验,观察到质壁分离使紫色液泡颜色变深
17.反应底物从常态转变为活跃状态所需的能量称为活化能。如图为蔗糖水解反应能量变化的示意图,已知H+能催化蔗糖水解。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E1和E2表示活化能,X表示果糖和葡萄糖
B.H+降低的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值等于(E2-E1)
C.蔗糖酶使(E2-E1)的值增大,反应结束后X增多
D.升高温度可通过改变酶的结构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18.下列有关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为防止根系细胞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毒害细胞而烂根,水稻田需适时排水
B.伤口宜选用透气性好的“创可贴”,目的是避免伤口处细胞进行无氧呼吸
C.跑马拉松时,运动员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积累导致肌肉酸痛
D.低温、干燥、低氧储存种子,更能降低细胞呼吸强度,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19.小麦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既能自花传粉也能异花传粉,常用作农业科研的材料。请回答下列有关小麦育种的问题:
I.(1)小麦株型的紧凑型与松散型为一对相对性状,由位于6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将紧凑型与松散型小麦进行杂交,F1全为紧凑型。将某抗白粉病的基因M12导入F1中,获得了紧凑型且抗白粉病植株D,植株D自交,子代表型及比例为松散型抗病:松散型不抗病:紧凑型抗病:紧凑型不抗病=1:1:3:3,已知D植株产生的卵细胞均正常成活,由此推测导入的M12基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位于”或“不位于”)6号染色体上,并且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成活导致比例异常。请利用上述材料设计杂交实验验证你的推测,并写出支持上述推测的子代表型及比例。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育种过程中,由于小麦的花朵较小导致人工杂交比较困难。我国科学家从太谷核不育小麦中精准定位了雄性不育基因PG5,该基因相对可育基因为显性且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含该基因的植株其花粉不育。
(2)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进行杂交育种操作的步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3)若将一个PG5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并培育成植株,该植株与正常的植株杂交,F1的所有植株随机受粉,则F2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麦育种过程中筛选不育株非常困难。现将太谷核不育小麦与矮秆小麦(显性纯合)杂交,选择子一代中的不育系进行测交,结果为可育高秆30株,可育矮秆2545株、不育高秆2600株、不育矮秆24株,由此推测控制不育的基因与控制高杆的基因______(填“是”或“否”)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在该实验的子代中,可在开花前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步筛选不育植株。
20.如图1表示某基因型为AaBb的高等雌性动物体内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图2表示该动物体内发生的三个生理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组数目变化曲线;图3表示该动物体内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含2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分别对应图2中的___________(填序号)阶段。
(2)图2中甲、乙、丙分别代表三个生理过程,其中参与维持该种生物前后代遗传稳定性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用“甲”“乙”“丙”作答),使后代呈现多样性与_______________(填序号)时期所发生的变异有关。
(3)图3中的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对应图1中细胞乙,据细胞乙和图3推测,最终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蔗糖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不同浓度的蔗糖会对植物包括光合作用速率在内的多项指标造成影响。科研人员在适宜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对培养4周后某植物试管苗的相关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见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植物进行有氧呼吸过程中,[H]的转移方向是____________,反应物H2O参与的是_______阶段。
(2)其他条件均适宜时,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蔗糖浓度的升高,试管苗叶片干重有所下降。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向培养该植物的温室内通入14CO2,光照一定时间(数分钟)后杀死该植物,同时提取产物并分析。实验发现,短时间内CO2就已经转化为许多种类的化合物。如果要探究CO2转化成的第一个产物是什么,实验思路是:逐渐__________________后杀死该植物,当只检测到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则该物质即是CO2转化成的第一个产物。
22.科研工作者将苏云金杆菌的Bt抗虫基因导入普通品系棉花,获得了三个纯合抗虫品系甲、乙和丙。将三个抗虫品系与普通品系棉花杂交,F1均表现为抗虫,且F1自交所得F2的表型及比例为抗虫:不抗虫=3:1。回答下列问题:
(1)将苏云金杆菌的Bt抗虫基因导入普通品系棉花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法。若将Bt抗虫基因插入某种细菌Ti质粒的T-DNA上,再让其侵染普通品系棉花细胞,该过程主要利用了细菌Ti质粒____________的特点,成功将Bt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
(2)以上实验结果表明,甲、乙、丙三个品系中Bt抗虫基因的遗传都遵循_______________定律。
(3)将上述过程获得的甲、乙、丙三个纯合品系相互杂交,得到的结果如下:
甲×乙→F1抗虫→F2抗虫:不抗虫=15:1
乙×丙→F1抗虫→F2抗虫:不抗虫=15:1
丙×甲→F1抗虫→F2全表现为抗虫
若依次用A/a、B/b、C/c…表示甲、乙、丙三个品系染色体上的Bt抗虫基因,由杂交实验结果判断,甲、乙、丙三个品系中Bt抗虫基因所在染色体的位置关系是什么?请在下图细胞中画出相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____。
(4)通过基因工程另获得一对纯合抗虫基因的品系丁,若要通过杂交实验来确定丁品系中的Bt抗虫基因插入新的染色体上,还是和乙的Bt抗虫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请写出该实验的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丁品系的Bt抗虫基因插入了新的染色体上。
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丁品系的Bt抗虫基因和乙的位于同源染色体。
23.有机农药苯磺隆是一种强效除草剂,长期使用会严重污染环境;研究发现,苯磺隆能被土壤中某种微生物降解。分离降解苯磺隆的菌株和探索其降解机制的实验过程如图甲、乙所示,请回答相关问题:
(1)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有________和无机盐四类,此外,培养基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_______以及氧气的要求。该实验所用的选择培养基只能以苯磺隆作为唯一氮源的原因是_______。
(2)图甲中选择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划线纯化后的某个平板中,第一划线区域的划线上都不间断地长满了菌落,第二划线区域所划的第一条线上无菌落,其它划线上有菌落,造成划线无菌落可能的操作失误之一是:________。
(3)为探究苯磺隆的降解机制,将该菌种的培养液过滤离心,取上清液作图乙所示实验,该实验的假设是________,该实验设计_______(填合理/不合理),因为_______。
成都石室中学高2023届高三上期周练习8参考答案
1.D
【分析】细胞中的水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自由水是细胞内许多物质的良好溶剂,是化学反应的介质,水还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产物或反应物,自由水能自由移动,对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因此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越高,细胞新陈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
【详解】A、水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冬季时冬小麦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仍是水,A正确;
B、细胞内结合水的存在形式主要是水与蛋白质、多糖等物质结合,这样水就失去流动性和溶解性,成为生物体的构成成分,B正确;
C、冬小麦在冬季来临前,自由水的比例逐渐降低,而结合水比例逐渐上升,结合水与自由水含量的比值增大,植物的抗寒性增强,C正确;
D、细胞有氧呼吸过程第三阶段有水生成,第二阶段有水分解,D错误。
故选D。
2.B
【分析】绿叶中的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其中叶绿素a含有Mg元素。
【详解】A、镁是植物必需的大量元素,A错误;
B、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内部巨大的膜(即类囊体薄膜)表面上,叶绿素a的尾部具有亲脂性,而生物膜的基本支架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故叶绿素a的尾部有利于固定在膜上,B正确;
C、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其化学元素组成都含有C、H、O、N,叶绿素a分子也含有C、H、O、N元素,叶绿素a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不能吸收红外光,C错误;
D、纸层析法分离绿叶中色素时,叶绿素b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小,D错误。
故选B。
3.D
【分析】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与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的氢含量多,氧含量少,氧化分解时产生的能量多,因此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固醇中的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也参与脂质在血液中的运输。
【详解】A、脂肪与糖原的元素组成均只有C、H、O,元素种类相同,A错误;
B、脂肪的水解产物是甘油和脂肪酸,磷脂的水解产物除了甘油和脂肪酸,还有磷酸等其它物质,B错误;
C、胆固醇属于固醇类物质,属于脂质,胆固醇不是脂肪,C错误;
D、所有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膜都含有磷脂,D正确。
故选D。
4.C
【分析】膜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和磷脂,膜的基本骨架为磷脂双分子层,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通过囊泡运输到高尔基体,当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时其功能也发生改变。
【详解】A、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中都需要对某些肽链进行折叠,产生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因此都具有伴侣蛋白,A错误;
B、大肠杆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内质网,B错误;
C、由题干信息可知,伴侣蛋白可将错误折叠的蛋白质恢复活性,加热导致的蛋白质变性,仅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因此,伴侣蛋白可能使其恢复活性,C正确;
D、伴侣蛋白基因突变可导致伴侣蛋白功能异常,噬菌体侵染细菌后,需要合成子代病毒的蛋白质外壳,需要进行蛋白质的折叠,因此对噬菌体的增殖会产生影响,D错误。
故选C。
5.D
【分析】在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多糖、蛋白质、核酸都是生物大分子,生物大分子是由许多单体连接成的多聚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
【详解】A、蛋白质、核酸合成时需要模板、能量和酶,多糖(例如淀粉)合成时需要能量和酶,不需要模板,A错误;
B、蛋白质、核酸、多糖的空间结构不同,B错误;
C、蛋白质、核酸和多糖是生物大分子,单糖、二糖和脂质不是生物大分子,C错误;
D、生物大分子及其单体均以碳链为基本骨架,D正确。
故选D。
6.D
【分析】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详解】A、用32P标记的尿嘧啶核苷酸,因此放射性物质应是转录后得到的RNA,A错误;
B、本实验的因变量为放射性出现的位置,B错误;
C、分析图可知,放射性物质能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不能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C错误;
D、核孔直接控制某些大分子物质的进出,因此放射性物质RNA在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分布与核孔直接有关,D正确。
故选D。
7.C
【分析】自由扩散的特点:顺浓度梯度运输、不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协助扩散的特点:顺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主动运输的特点: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消耗能量。
【详解】A、人红细胞吸收胆固醇为自由扩散,吸收葡萄糖为协助扩散,自由扩散不需要转运蛋白,A错误;
B、由于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运输,因此细胞通过主动运输使膜内外浓度差变大,B错误;
C、通过胞吞、胞吐运输的物质不一定是生物大分子,如神经递质,C正确;
D、温度可通过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和酶的活性来影响物质的运输速率,D错误。
故选C。
8.C
【分析】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底物浓度和酶浓度等。温度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在最适温度前,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增强,酶促反应速率加快;到达最适温度时,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率最快;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减慢。据图分析可知,在40℃酶的活性最高,其次是20℃时,60℃条件下,由于温度过高,t2时酶已失活。
【详解】A、酶的作用机理为降低反应的活化能,A错误;
B、由图可知,最适温度可能在20℃—40℃之间,也可能在40℃—60℃之间,因此无法确定温度为20℃—40C范围内,酶的活性如何变化,B错误;
C、B组t3以后产物浓度不再增加的原因是底物被耗尽,C正确;
D、C组为60℃条件下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曲线,看图可知,在时间t1时,产物浓度不再改变,没有达到平衡点,说明60℃时该酶的活性降低并已经失活,因此产物总量将不变,D错误。
故选C。
9.D
【分析】中心法则:
(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
(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详解】A、K+外流为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不需要ATP,进入细胞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ATP,A错误;
B、健康人体中没有RNA向DNA的逆转录,B错误;
C、糖类可大量转化为脂肪,但脂肪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C错误;
D、ATP的合成场所为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分解场所为所有耗能的部位,D正确。
故选D。
10.B
【分析】图1表示在不同高度下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变化情况,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高度增大,光照强度和光合面积增大,光合作用强度逐渐增大;到达一定高度后,随着高度增大,光合作用强度减小。
图2表示某一高度叶片在8时至18时,随着气孔导度变化,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净光合速率的变化,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的变化呈正相关。
【详解】A、光合速率的大小可用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所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或释放的氧气量表示,限制高度15的叶片光合速率的因素是光合色素含量,酶含量等,A错误;
B、由图可知,12—14点气孔导度小,但胞间CO2浓度在上升,说明净光合速率降低并不是主要由气孔导度小引起的,B正确;
C、影响胞间CO2浓度的因素有气孔导度、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C错误;
D、12点和16点时的温度、CO2浓度等外界条件均不同,无法比较达到最大净光合强度时所需的光照强度,D错误。
故选B。
11.B
【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醋酸菌是一种好氧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
【详解】AB、酒精发酵是无氧呼吸,应提供无氧环境,因此甲同学的操作有误,其未夹住发酵瓶的充气管,导致发酵液从充气管流出,使发酵液变酸;果酒发酵时,发酵罐中的发酵液不能超过容积的2/3,因此丙同学的操作有误,加入的发酵液过多,淹没了排气管在瓶内的管口,导致排气时发酵液从排气管中流出,A正确、B错误;
C、在上述制作葡萄酒的过程中,假设乙同学的某一步骤操作错误导致发酵瓶瓶塞被冲开,则该错误操作是未及时排气,C正确;
D、酒精发酵是无氧呼吸,应提供无氧环境,甲同学未夹住发酵瓶的充气管,导致发酵液从充气管流出,使发酵液变酸,因此甲同学实际得到的发酵产品是葡萄醋;乙同学操作正确,其进行果酒发酵得到的是果酒;果丙同学的操作虽然有误,但因为其它操作正确,其得到的是葡萄酒,D正确。
故选B。
12.C
【分析】DNA分子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即DNA复制成的新DNA分子的两条链中,有一条链是母链,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子链。有丝分裂间期,进行染色体的复制(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出现染色单体,到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且每条单体含有一个DNA分子。精原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在间期时DNA复制1次,所以第一次细胞分裂完成后得到的2个子细胞都是每一条染色体的DNA都只有1条链被标记。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将继续完成减数分裂过程。
【详解】A、精原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在间期时DNA复制1次,所以第一次细胞分裂完成后得到的2个子细胞都是每一条染色体的DNA都只有1条链被标记,A正确;
B、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形成初级精母细胞,在间期时DNA复制1次,每条染色体中只有1条染色体单体被标记,因此每条染色体被标记,B正确;
C、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形成的子染色体只有一半被标记,即只有1条含3H的Y染色体,C错误;
D、最后得到的细胞中含有3H标记的染色体的有50%-100%,D正确。
故选C。
13.C
【分析】端粒存在于真核生物染色体的末端,是由DNA序列及其相关的蛋白质所组成的复合体。端粒酶是一种逆转录酶,由蛋白质和RNA构成。
【详解】A、端粒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端粒酶的主要成分是RNA和蛋白质,两者的化学本质不完全相同,A错误;
B、正常细胞的端粒酶活性低,缩短的端粒难以修复,不能无限增殖,癌细胞的端粒酶活性高,缩短的端粒被快速修复,能无限增殖,B错误;
C、端粒酶修复端粒发生了RNA逆转录过程,此时DNA需要解旋,因此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C正确;
D、抑制端粒酶的活性能抑制端酶对端粒的修复,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分裂,加速其衰老,D错误。
故选C。
14.C
【分析】图示中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最终产物可通过反馈抑制调节中间产物1的合成,进而调节最终产物的合成。
【详解】A、一个酶促反应的产物同时又可以是另一个酶促反应的底物,如中间产物1是前体物质反应后的产物,同时也是生成中间产物2过程中的底物,A正确;
B、反馈抑制是细胞自行调节其代谢过程的一种机制,可防止细胞生成超过其需要的产物,达到节约反应物的目的,B正确;
C、酶1~酶3都是由基因控制合成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可能是蛋白质或RNA,C错误;
D、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细胞代谢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与酶的专一性是分不开的,D正确。
故选C。
15.B
【分析】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做真核生物,如植物、动物、真菌等。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做原核生物。
【详解】A、真核生物是指动物、植物、真菌等,细菌是原核生物,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A错误;
B、真核生物是指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原核生物是指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B正确;
C、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无细胞核,成熟过程中细胞核消失,但属于真核生物,C错误;
D、单细胞的真核生物,肉眼看不到,也必须借助显微镜观察,如酵母菌,D错误。
故选B。
16.A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
【详解】A、马铃薯匀浆中含有大量淀粉,所以在马铃薯匀浆中加入5滴碘液,混匀后的溶液变成蓝色,A正确;
B、花生子叶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后,需用显微镜观察到被染色的橘黄色脂肪颗粒,B错误;
C、煮熟的鸡蛋蛋白质空间结构被破坏,但肽键并未被破坏,故仍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C错误;
D、质壁分离过程中紫色液泡颜色变深的实验材料为紫色洋葱外表皮,洋葱内表皮细胞中没有紫色大液泡,不能观察到紫色液泡颜色变深,D错误。
故选A。
17.C
【分析】图中在没有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物从常态到活跃态需要的能量为E2,加入H+后需要的能量为E1。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详解】A、根据分析E1和E2分别表示在没有催化剂和加入H+后从常态转变为活跃态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X是蔗糖水解的产物,果糖和葡萄糖,A正确;
B、从图中看出E1和E2分别表示在没有催化剂和加入H+后从常态转变为活跃态需要的能量,所以H+降低的反应活化能值等于E2-E1,B正确;
C、蔗糖酶具有高效性降低的活化能E2-E1的值更大,但由于底物的量有限,所以X产物的量不变,C错误;
D、酶促反应存在最适温度,所以升高温度可通过改变酶的结构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D正确。
故选C。
18.B
【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1)稻田中定期排水可防止水稻因缺氧而变黑、腐烂;(2)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是不致因剧烈运动导致氧的不足,使肌细胞因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引起肌肉酸胀乏力;(3)粮食要在低温、低氧、干燥的环境中保存;(4)果蔬、鲜花的保鲜要在低温、低氧、适宜湿度的条件下保存。
【详解】A、水过多会阻碍空气流通,使根系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酒精毒害细胞,所以水稻田需要适时排水以降低细胞的无氧呼吸强度,A正确;
B、透气良好的创可贴可以增加空气的流通,但目的是为了抑制伤口附近厌氧微生物的繁殖,B错误;
C、人在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有氧呼吸供能不足,会通过无氧呼吸方式补充能量,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乳酸堆积会导致肌肉酸痛,C正确;
D、低温、干燥、低氧条件下储存种子能降低其细胞呼吸强度,从而减少有机物的消耗,D正确。
故选B。
19.(1) 不位于 含M12基因的花粉 实验思路:将植株D作为父本与松散型不抗病植株进行测交,统计子代的表型及其比例。(写出两亲本,且植株D作为父本得1分,统计子代表型及比例1分) 实验结果:子代表型及比例为紧凑不抗病:松散不抗病=1:1(表型、比例都对得2分,否则不得分)
(2)套袋→人工授粉→套袋(写不全不得分)
(3)雄性可育:雄性不育=3:1
(4) 是 筛选高杆植株(或观察植株高矮)
【分析】1.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是:F1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四种:YR、Yr、yR、yr,它们之间的数量比是1:1:1:1。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结合方式有16种,遗传因子的组合有9种,表现型有4种,且数量比是9:3:3:1。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特殊分离比的解题思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特殊分离比的解题思路: 1.看后代可能的配子组合种类,若组合方式是16种,不管以什么样的比例呈现,都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上代基因型为双杂合。 2.写出正常的分离比9︰3︰3︰1。3.对照题中所给信息进行归类,若分离比为9︰7,则为9︰(3︰3︰1),即7是后三种合并的结果;若分离比为9︰6︰1,则为9︰(3︰3)︰1;若分离比为15︰1,则为(9︰3︰3)︰1。
3.利用“拆分法”解决自由组合计算问题思路:将多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分解为若干分离定律分别分析,再运用乘法原理进行组合。
(1)
I由题意得,F1紧凑型为杂合子,可设基因型为Aa,将某抗白粉病的基因M12导入F1中获得了植株D,基因型为AaM12,植株D自交子代中,紧凑型:松散型=3:1,抗病:不抗病=1:1,松散型抗病:松散型不抗病:紧凑型抗病:紧凑型不抗病=1:1:3:3,因此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说明M12基因与控制紧凑型、松散型的基因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植株D的基因型为AaM12,理论上子代紧凑型:松散型=3:1,抗病:不抗病=3:1,现在抗病:不抗病=1:1,且雌配子均能成活,推测含M12的雄配子不能成活,导致比例异常。根据题意需要利用题目中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两个推测,M12基因与控制紧凑型与松散型的基因位于不同对的染色体上以及含M12基因的雄配子不能成活,因此可以设计测交实验,将植株D作为父本,与松散型不抗病植株进行测交,统计子代的表型及其比例。子代表型及比例应为紧凑不抗病:松散不抗病=1:1。
(2)太谷核不育小麦无需去雄,则杂交育种操作步骤为套袋→人工授粉→套袋;
(3)若将一个PG5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并培育成植株,那么该植株为杂合子,该植株与正常的植株杂交,获得F1中1/2为杂合子,1/2为可育纯合子,F1的所有植株随机受粉,雌配子可育基因:不可育基因=3:1,雄配子全为可育基因,则F2表型及比例为雄性可育:雄性不育=3:1。
(4)据分析可知,不育和矮秆均为显性性状,假设分别用P和B表示,F1不育系基因型为PpBb,其测交后代4种表型,但可育矮秆2545株、不育高秆2600株的数量要远远多于可育高秆30株、不育矮秆24株,说明控制高秆、矮秆性状的基因与控制不育、可育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即F1中P与b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p与B基因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且F1在产生配子时,两对非等位基因不易发生重组,所以可以利用小麦的高矮秆性状进行筛选,子代中的矮秆个体基本都是可育株,高秆个体基本都是不育株,可以在开花前实现不育株的筛选。
20.(1) 甲、乙、戊 ⑤③①
(2) 甲、乙 ①
(3) ② aB或AB
【分析】据图分析:图1中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为第一极体,其分开的染色体上含有等位基因A、a,,说明发生了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丁细胞无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戊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对称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图2中甲表示减数分裂,乙表示受精作用,丙表示有丝分裂。
图3中①表示次级卵母细胞,Ⅱ表示次级卵母细胞,Ⅲ表示第一极体,②表示第一极体的分裂过程,③表示次级卵母细胞的分裂过程,Ⅳ表示卵细胞,Ⅴ表示第二极体。
(1)图1中五个细胞染色体组数依次为2、2、4、1、2,图2中①~⑥依次为减数分裂I(2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Ⅱ前中期(1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Ⅱ后末期(2个染色体组)、受精作用、受精卵的间期(2个染色体组)、有丝分裂前中期(2个染色体组)和有丝分裂后末期(4个染色体组)。
(2)甲、乙、丙分别表示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受精卵的有丝分裂,其中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参与维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恒定,维持了生物遗传的稳定性。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的染色体互换和自由组合是基因重组的来源,基因重组使配子具有多样性,进而使后代呈现多样性。
(3)图1中的细胞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分,为极体,因此对应图3中的②。由图可知,图乙细胞中发生了基因突变,若A突变为a,则卵细胞基因型为aB;若a突变为A,则卵细胞基因型为AB。
21.(1) 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向线粒体内膜转移 二
(2)随着蔗糖浓度上升,植物的总光合作用速率降低,而呼吸速率上升,则净光合作用速率下降,植物干重减少
(3) 缩短光照时间 一种含14C化合物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蔗糖浓度越高,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越多,总叶面积越大,总光合速率越低,呼吸速率越大。
(1)由于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都能产生[H],而第一和第二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所以[H]的转移方向是由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转运到线粒体内膜上。H2O 参与了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反应形成了生成物中的CO2。
(2)由表格可知,随着随着蔗糖浓度上升,植物的总光合作用速率降低,而呼吸速率上升,则净光合作用下降,植物干重减少。
(3)暗反应中碳循环是二氧化碳→三碳化合物→有机物,如果向培养该植物的温室内通入14CO2,光照一定时间(数分钟)后杀死该植物,同时提取产物并分析。实验发现,短时间内CO2就已经转化为许多种类的化合物,说明含有放射性二氧化碳已经形成多种中间产物,可以通过逐渐缩短光照时间,检测细胞内产物的放射性。只检测到一种含14C化合物即为第一种产物。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学生对所给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1) 农杆菌转化##花粉管通道 T-DNA能够转移并整合到该细胞的染色体DNA上
(2)分离
(3)
(4) 将丁与甲(或丙)、乙分别杂交,F1自交,统计F2中抗虫与不抗虫的比例 两组的F2中抗虫:不抗虫均为15:1 丁与甲(或丙)杂交所得的F2中抗虫:不抗虫为15:1,而丁与乙杂交所得的F2全表现为抗虫
(1)Ti质粒上的T-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根据这一特点,如果将目的基因插入到Ti质粒的T-DNA上,让其侵染对应的植物,就可以把目的基因整合到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的DNA上。
(2)由题意,将三个抗虫品系与普通品系棉花杂交,F1均表现为抗虫,且F1自交所得F2的表型及比例为抗虫:不抗虫=3:1,说明三个品系中的Bt抗虫基因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
(3)①甲×乙、乙×丙的F1均为抗虫,F2均为抗虫:不抗虫=15:1,即(9+3+3):1,说明甲和乙、乙和丙Bt抗虫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再结合丙×甲的F1抗虫,F2全表现为抗虫,说明甲和丙的Bt抗虫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即连锁)。若依次用A/a、B/b、C/c…表示染色体上的Bt抗虫基因,则根据杂交结果可看出,甲、乙杂交后为双杂合;乙、丙杂交后为与甲、乙杂交结果不同的双杂合;甲、丙杂交结果也为双杂合,但抗虫基因出现连锁。所以甲、乙、丙三个品系的基因型分别可用AAbbcc、aaBBcc、aabbCC表示,且甲、丙中Ac连锁、aC连锁,如图所示:
(4)若要通过杂交实验来确定丁品系中的Bt抗虫基因插入新的染色体上,还是和乙的Bt抗虫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将丁与甲(或丙)、乙分别杂交,F1自交,统计F2中抗虫与不抗虫的比例。若两组的F2中抗虫:不抗虫均为15:1,则丁品系的Bt抗虫基因插入了新的染色体上;若丁与甲(或丙)杂交所得的F2中抗虫:不抗虫为15:1,而丁与乙杂交所得的F2全表现为抗虫,则丁品系的Bt抗虫基因和乙的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学生从题中获取苏云金杆菌的Bt抗虫基因导入普通品系棉花的方法以及杂交实验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正确答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3.(1) 碳源、氮源、水 pH、特殊营养物质 只有能利用苯磺隆的菌株才能生存繁殖成菌落
(2) 增加样品中目的菌种的比例或浓度 接种环在二区划线前未冷却即划线杀死了菌种(或不小心从一区末端的空白处划线)
(3) 目的菌株通过分泌某种物质来降解苯磺隆 不合理 因为缺乏对照而无说服力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是探索苯磺隆降解机制的实验过程,图甲中,首先用选择培养基从土壤中筛选出菌种,再采用平板划线法纯化出相应的菌种。图乙中:通过测定苯磺隆的浓度测定其降解率。
(1)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四类,此外,培养基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须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是需要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型微生物是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以苯磺隆作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中苯磺隆的微生物能正常生长和繁殖,形成菌落,其他微生物不能正常生长。
(2)图甲中选择培养的目的是增加样品中目的菌种的比例或浓度,确保能够从样品中分离到所需的微生物。平板划线法操作时要求将灼热的接种环冷却后再划线,而且要从上一次划线末端而非空白处划线,不冷却会烫死上次划线末端菌株,从空白处划线是不会有菌株的,因此若第一划线区域的划线上都不间断地长满了菌,第二划线区域所划的第一条线上无菌落,其它划线上有菌落,造成划线无菌落可能的操作失误之一是接种环在二区划线前未冷却即划线杀死了菌种(或不小心从一区末端的空白处划线)。
(3)据图可知,将该菌种的培养液过滤离心,取上清液加入苯磺隆溶液中,由此可判定实验假设是目的菌株通过分泌某种物质来降解苯磺隆,但是尚需设置不加入上清液的对照组实验,否则没有说服力,因而不合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下学期生物周练9word版,共7页。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高三下学期周练1生物试题,共10页。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上学期周练生物6含答案,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