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二节地球的公转第三课时昼夜长短变化四季的更替分层作业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测评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节岩石圈物质循环分层作业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三节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分层作业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节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分层作业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章末培优练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章末培优练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共13页。
章末培优练创新应用练[2023·徐州期中]在云南省的腾冲市,市政建设铺设在街道上的黑色玄武岩地砖,渗水性较好,耐用又美观。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1. 铺设的黑色玄武岩( )A. 为图中的B类岩石 B. 为图中的C类岩石C. 形成作用为图中的④ D. 形成作用为图中的⑤2. 这种玄武岩地砖对城市环境建设的意义是( )A. 增强地表径流,使城市内涝加剧 B. 有效增加下渗,减弱地表径流C. 使热岛效应显著增强,气温升高 D. 增强地表径流蒸发,降低温度[2022·南京、盐城二模]地质工作者对同一方向三个小山丘开展考察,并绘制出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图中山丘中的含矿地层是同时代形成的连续小褶皱,目前a处小褶皱直立,b处小褶皱倾斜,c处小褶皱倒转。据此回答3~4题。3. 考察发现图示区域仅有三个地势较高的小山丘,推测山丘中小褶皱( )A. 岩性较硬,抗风化、抗侵蚀 B. 岩性较软,易风化、植被好C. 岩性较硬,易断裂、易抬升 D. 岩性较软,成土快、土壤肥4. 若发现山丘小褶皱中有重要矿藏,则下列地点开采条件较好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2023·梅村高中期中]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据此回答5~6题。5. 图示区域( )A. 花岗岩的形成时间早于石灰岩 B. 乙山为断块山C. 地形主要为山地 D. 甲处位于向斜的槽部6. 在野外考察时,判断丙断层的依据有( )①断层面发育的陡崖 ②断层破碎带 ③断层两侧岩层错开 ④相对下沉的岩体形成低地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2023·海安期初]下图为某地地质平面图,M侧地块有明显的抬升。其中序号1~4代表不同的岩层。读图回答7~8题。7. 图中岩层形成最早的是( )A. 岩层1 B. 岩层2 C. 岩层3 D. 岩层48. 图中地质作用形成的过程 ( )A. 岩浆入侵—变质作用—挤压褶皱—岩层断裂B. 变质作用—岩浆入侵—岩层断裂—挤压褶皱C. 挤压褶皱—岩浆入侵—变质作用—岩层断裂D. 挤压褶皱—岩层断裂—岩浆入侵—变质作用[2023·泰州市一模]下图示意某地质勘探队在局部区域实施钻探作业获得的资料。据此回答9~11题。9. 图示区域的最大高差可能为( )A. 251 m B. 300 m C. 349 m D. 399 m10. 据图可知( )A. 图中河流自西向东流 B. 山顶勘探员可看到甲地C. 丙地适宜作为宿营地 D. 乙地全年可观看日出11. 该区域的构造地貌可能是( )A. B. C. D. [2023·盐城模考]“环崖丹霞”是一种独特的环状丹霞地貌,基岩由红色砂岩和页岩构成。四川马边环崖丹霞以规模宏大、形态独特的弧形绝壁为特色,具有“环崖、顶平、壁陡、麓缓、无瀑”的特征。下图示意马边环崖丹霞景观形成过程。据此回答12~13题。12. 形成马边环崖的主要地质过程是( )A. 重力崩塌—下蚀—地壳抬升—侧蚀 B. 侧蚀—地壳抬升—下蚀—重力崩塌C. 侧蚀—重力崩塌—地壳抬升—下蚀 D. 地壳抬升—下蚀—重力崩塌—侧蚀13. 发育后期,河道位置定向侧移的原因是( )①砂岩坚硬不易侵蚀 ②页岩坚硬不易侵蚀③背斜顶部易被侵蚀 ④向斜槽部易被侵蚀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2023·六合中学期初]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流两侧的地形称为河流阶地。一般情况下,阶地位置越高年代越老。下图是北半球某河流平直河道段的河谷及两岸阶地的东西向剖面图。读图,回答14~15题。14. 下列对河谷地区的判断,正确的是( )A. 该河流的流向为由北向南 B. 流水的搬运作用形成了河流阶地C. 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D. 三个砂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a-c-b15. 该地区的耕地和居住地适宜分布的地区及原因是( )A. 分布在河漫滩,离水源较近 B. 分布在阶地①,植被丰富C. 分布在阶地②,土壤肥沃 D. 分布在阶地③,地势较高真题实战练[2022·江苏卷]布兰德山位于非洲纳米比亚北部,是典型的花岗岩山体。下图为“布兰德山及周边区域地质地貌遥感影像图”。据此回答16~18题。16. 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的成因是( )A. 火山喷发 B. 沉积作用 C. 变质作用 D. 岩浆侵入17. 布兰德山山体高耸的主要原因是( )A. 差异侵蚀 B. 化学溶蚀 C. 河流侵蚀 D. 风力侵蚀18. 与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年龄最接近的是( )A. 花岗岩区 B. 变质岩区 C. 沉积岩区 D. 接触变质岩区[2022·浙江6月卷]下图为世界局部图。完成19~20题。19. 图中海沟的成因是( )A. 欧亚板块张裂 B. 美洲板块抬升 C. 太平洋板块张裂 D. 太平洋板块俯冲20. 与海沟相伴的宏观地形有( )①海岭 ②裂谷 ③山脉 ④岛弧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2022·全国卷甲]下图示意北美洲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1890年以来海岸线的变化。读图,回答21~22题。21. 在图示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快的时段,该区域可能经历了( )A. 强烈的地震 B. 剧烈的海啸 C. 频发的飓风 D. 汹涌的洪水22. 判断甲水域是湖泊而非海湾的依据是( )①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 ②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 ③甲水域有河流汇入 ④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2022·广东卷]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形态;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下图示意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态。据此回答23~24题。23. 第 Ⅰ 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A. 地质构造差异抬升 B. 河流的阶段性下切C. 原始河床地形差异 D. 滑坡、泥石流作用24. 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 )A. 淤积大于侵蚀 B. 侵蚀大于淤积 C. 侵蚀—淤积平衡 D. 持续不断侵蚀[2022·浙江1月卷]下图为某区域地质构造平面图,图中主体构造为向斜,地形以山地为主,经外力长期侵蚀,地形起伏不大。沉积岩颗粒物粗细与沉积环境中的水深有关,水越深,颗粒物越细。据此回答25~26题。25. 若甲地附近发育有小河,其最可能流向( )A. 东北 B. 西南 C. 西北 D. 东南26. 关于地层新老与沉积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b比c老 ②be 期间,海岸线向海洋后退 ③b比c新 ④be期间,海岸线向陆地前进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2022·湖南卷]某地(下左图)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西北—东南向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下右图),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据此回答27~29题。27. 该地易发山洪,主要是因为( )A. 水流汇集快 B. 年降水量丰富 C. 河道较弯曲 D. 地质条件复杂28. 从防洪和方便取水的角度,推测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在(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29. 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有利于当地( )①降低暴雨的频率 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③抑制土壤盐碱化 ④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30. [2022·湖南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某研究小组调查发现,在金沙江部分干热河谷的缓坡上发育着一定厚度的黄土状物质,其下部及附近谷底广布古堰塞湖沉积物(如下图)。在冬春季,常见谷风裹挟着尘土从谷底吹向谷坡。即将建成的白鹤滩水电站位于金沙江下游。(1) 分析金沙江干热河谷段冬春季谷风势力强的原因。(2) 研究小组通过调查和实验,认为该地黄土状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古堰塞湖沉积物,推测其判断的主要依据。(3) 白鹤滩水电站蓄水后,甲地谷底有部分被淹没,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减小还是增大?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章末培优练创新应用练1. B[解析]首先需要判断图中哪种物质是玄武岩(喷出型岩浆岩),结合所学知识对图中信息进行分析后得出各类物质和各环节的名称:①—岩浆侵入,②—风化、侵蚀和搬运作用,③—沉积作用,④—固结成岩作用,⑤—变质作用,⑥—重熔再生作用;A—岩浆、B—侵入岩、C—喷出岩、D—沉积岩、E—变质岩。故选B。2. B[解析],铺设这种地砖可以增加下渗,导致地表径流减少,地表径流蒸发减弱,热岛效应减弱。故选B。3. A[解析]图示区域仅有三个地势较高的小山丘,说明山丘岩性较硬,抗外力侵蚀能力强,山丘之间地势平坦的地方是已被外力侵蚀后的地貌表现。故选A。4. B[解析]若小褶皱中有重要矿藏,且三个土丘的矿藏地层是同时代形成的连续褶皱,因此需要根据直立、倾斜、倒转等信息绘图复原原本褶皱形态,发现乙处距离含矿地层最近,开采条件最好。故选B。5. D[解析]图中花岗岩切断了石灰岩,说明花岗岩的形成时间晚于石灰岩。乙山为褶皱构造中的背斜,是背斜山。图示区域地势起伏和缓,且海拔大都在500 m以下,故地形不是山地。甲处岩层向下凹,位于向斜的槽部。故选D。6. C[解析]在野外考察时,判断丙断层的依据是丙处有断层破碎带,②对。图中没有断层面发育的陡崖,①错。图中断层两侧岩层错开,③对。图中相对下沉的岩体在地表没有形成低地,④错。故选C。7. A[解析]图中断层的M侧地块有明显抬升,抬升的M侧被侵蚀更多,在断层附近M侧的岩层1出露比N侧宽,表明该岩层向上拱起,则M—N处为背斜构造,中心岩层1形成最早,故选A。8. C[解析]图中断层应该是最后一个地质作用过程;图中显示岩浆侵入发生在岩层弯曲变形之后,变质作用是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图中地质作用过程应为挤压褶皱—岩浆入侵—变质作用—岩层断裂。故选C。9. C[解析]读图可知,图中等高距为50米,最高处应为600~650米,最低处应为300~350米,因此该地最高处与最低处的取值范围是250~350米。故选C。10. C[解析]图中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甲地与山顶之间有一凸坡,无法通视;丙地坡度较缓,地势相对较高,比较适合作为宿营地。故选C。11. A[解析]依据图中数据计算可知,图中同一煤层中间海拔低,两侧海拔高,煤层向下弯曲,结合等高线,图示地区为向斜山。故选A。12. B[解析]环崖丹霞地貌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前期是自然曲流的形成过程,河流侧蚀快速掏空岩壁底部岩性相对较软的页岩层,中期伴随着地壳不断抬升,河流下蚀作用增强,形成深切河曲,后期为改造阶段,在外力不断的作用下,沟壁逐渐崩塌后退,形成大量的环崖绝壁丹霞形态。因此形成环崖的主要地质过程是前期侧蚀—中期地壳抬升—下蚀—后期重力崩塌。故选B。13. C[解析]在发育后期,河道不断向页岩一侧移动,一方面考虑岩石岩性差异,页岩岩性较软易被侵蚀,砂岩岩性坚硬不易侵蚀;另一方面从地质构造角度分析,河道侵蚀摆动的方向为背斜顶部,背斜顶部岩性破碎易被侵蚀,而不易被侵蚀的为物质坚实的向斜槽部。故选C。14. D[解析]该河流位于北半球,右岸侵蚀严重,图中东岸应为右岸,河流为从南向北流;河流阶地主要是在地壳间歇性上升的基础上,在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过程中形成;因“阶地位置越高年代越老”,三个砂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a-c-b。故选D。15. C[解析]读图可知,河漫滩位于洪水位以下,不适宜居住;阶地①地势较低,易受洪水威胁,且没有土壤层,不适宜耕种和居住;阶地②不仅地势较高,而且有面积较大且肥沃的火山灰层,适宜居住和耕种;阶地③地势较高,靠河岸坡度太陡,取水不便,不适宜居住和耕种。故选C。真题实战练16. D[解析]阅读材料可知,花岗岩是布兰德山的典型岩石,根据所学知识花岗岩属于深层岩浆侵入冷却凝固的岩石。故选D。17. A[解析]观察图中信息可知,布兰德山的山体海拔较高,四周的地势较低,主要是由于周围的岩层属于花岗岩区、变质岩区和沉积岩区,其岩石坚硬程度较弱,易被侵蚀,而花岗岩山体为主的布兰德山岩石较为坚硬,不易被侵蚀,从而山体高耸,因此主要原因是差异侵蚀。故选A。18. D[解析]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兰德山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区地势较低,与布兰德山有一定距离,形成的年龄相近,但与布兰德山最接近的接触变质岩区紧靠布兰德山花岗岩体,是在岩浆侵入时高温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因此时间最为接近;变质岩区的变质作用与布兰德山花岗岩形成时间区别较大,原因是距离较远,其地势较低;沉积岩的形成是通过时间逐渐推移形成的,不可能和布兰德山花岗岩形成时间接近。故选D。19. D[解析]图中北部为美洲板块,南部为太平洋板块,阿留申海沟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受碰撞挤压,太平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插入美洲板块底部,太平洋板块一侧挤压下沉,形成海沟。故选D。20. C[解析]据所学可知,生长边界受张裂在海洋中形成海岭,在陆地上张裂形成裂谷,二者不与海沟相伴,①②错误;据上题分析可知,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在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大洋板块一侧下沉形成海沟,大陆板块一侧受抬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岛弧或海岸山脉与海沟相伴,③④正确。故选C。21. C[解析]据图和材料可知,图示为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海岸线,由1890年到2010年逐渐向陆地退缩,说明受海水侵蚀作用强烈。其中1950年到1970年间,海岸线退缩范围最广,变化最快,海水侵蚀作用最强。地震属于内力作用,通常会引起地表形态起伏,对海岸线退缩的直接影响较小;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等形成的破坏性海浪,会产生海水侵蚀,但其形成的频率较低,不是该海域海岸线退缩的主要原因;结合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北大西洋低纬度地区,靠近热带海域,每年会发生多次飓风,飓风除导致狂风、暴雨以外,还会形成风暴潮,对海岸线产生强烈的侵蚀和破坏作用,因其频率较高,使海岸线退缩范围广,变化快;汹涌的洪水会从上游带来大量泥沙沉积到海岸,使海岸线向海洋推进,与图示不符。故选C。22. A[解析]百年来海岸线不断退缩,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说明其与外海并未直接连通,而是受海岸线与海岸沙漠隔离,使其几乎没有受到海浪的侵蚀,①正确。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而甲水域岸线弯曲,进一步说明甲水域长期受海岸线和海岸沙漠的隔离,与外海分隔开来,形成陆地上的一个湖泊,②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湾是三面环陆一面连接海域的海洋,湖泊是地表相对封闭的湖盆及其承纳的水体,故甲水域有无河流注入、水域形态与其是湖泊还是海湾关系不大,③④错误。故选A。23. D[解析]该河段的地质构造情况应该相差不大;河流的阶段性下切会加深河床,但不会使河床抬升;由图可知,推测的原始河床纵剖面变化较为均匀,地形差异不大;该河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势落差大,且受到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为丰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由材料可知,该河段近几十年来有湖泊发育,推断应当为滑坡、泥石流搬运的物质堵塞河道形成的多个堰塞湖,堰塞湖的存在导致不同河段河床泥沙淤积变多,河床抬升,形成阶梯状的形态。故选D。24. A[解析]由图可知,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河床的海拔不断升高,河床不断变浅,说明从2007年到未来,河床泥沙淤积的速度大于河床被侵蚀的速度,导致河床堆积物变多,河床变浅;侵蚀大于淤积,会导致河床加深;侵蚀—淤积平衡,河床的深度应该维持不变;持续不断侵蚀会导致河床加深。故选A。25. 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地形起伏不大;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北侧为河流,所以该地地势整体南高北低,在甲西北方位大致与甲平行的河流流向为自西南向东北,所以,甲地附近发育的小河的流向应与该河流流向相同。故选A。26. D[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b上覆于c之上,该地为向斜,所以b比c新,③正确,①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沉积岩颗粒物粗细与沉积环境中的水深有关,水越深,颗粒物越细”可知,be期间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说明水深逐渐变深,海岸线向陆地前进,④正确,②错误。故选D。27. A[解析]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山洪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流速大、冲刷破坏力强,水流中挟带泥沙甚至石块等,常造成局部性洪灾,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暴雨时地表径流汇集快,在山谷中水量集中流速大,从而形成山洪。故选A。28. A[解析]从方便取水的角度来看,聚落应接近河流,图中d区离河流较远,不应是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在a、b、c三个地点中,均接近河流,因此区分应从防洪角度分析,b、c两地临近河谷底部,容易受山洪影响,a地位于山脊之上,受山洪影响较小,因此a地应是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故选A。29. C[解析]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可以有效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有利于当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且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②④正确;暴雨主要由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决定,该空间格局不会降低暴雨的频率,①错误;该地起伏大,地下水更新快,地下水位很难接近地表,因此当地土壤盐碱化并不明显,因此该空间格局对抑制土壤盐碱化作用不明显,③错误。故选C。30. (1) 该地河谷受季风干扰小;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冬春季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加之植被稀少,山坡与河谷上方同高度的大气温差大。(2) 黄土状物质空间分布与古堰塞湖沉积物临近;粒径由谷底向山坡由粗到细;物质组成与古堰塞湖沉积物相似;堆积年代晚于古堰塞湖沉积物的沉积年代。(3) 可能减小。理由:水电站蓄水后,淹没区域增加,古堰塞湖沉积物出露减少;大气湿度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抑制起沙。(或可能增大。理由:水电站蓄水后,谷风势力增强;水位抬升,流速减慢,水库大坝上游附近河段泥沙沉积加强。)
章末培优练创新应用练[2023·徐州期中]在云南省的腾冲市,市政建设铺设在街道上的黑色玄武岩地砖,渗水性较好,耐用又美观。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1. 铺设的黑色玄武岩( )A. 为图中的B类岩石 B. 为图中的C类岩石C. 形成作用为图中的④ D. 形成作用为图中的⑤2. 这种玄武岩地砖对城市环境建设的意义是( )A. 增强地表径流,使城市内涝加剧 B. 有效增加下渗,减弱地表径流C. 使热岛效应显著增强,气温升高 D. 增强地表径流蒸发,降低温度[2022·南京、盐城二模]地质工作者对同一方向三个小山丘开展考察,并绘制出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图中山丘中的含矿地层是同时代形成的连续小褶皱,目前a处小褶皱直立,b处小褶皱倾斜,c处小褶皱倒转。据此回答3~4题。3. 考察发现图示区域仅有三个地势较高的小山丘,推测山丘中小褶皱( )A. 岩性较硬,抗风化、抗侵蚀 B. 岩性较软,易风化、植被好C. 岩性较硬,易断裂、易抬升 D. 岩性较软,成土快、土壤肥4. 若发现山丘小褶皱中有重要矿藏,则下列地点开采条件较好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2023·梅村高中期中]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据此回答5~6题。5. 图示区域( )A. 花岗岩的形成时间早于石灰岩 B. 乙山为断块山C. 地形主要为山地 D. 甲处位于向斜的槽部6. 在野外考察时,判断丙断层的依据有( )①断层面发育的陡崖 ②断层破碎带 ③断层两侧岩层错开 ④相对下沉的岩体形成低地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2023·海安期初]下图为某地地质平面图,M侧地块有明显的抬升。其中序号1~4代表不同的岩层。读图回答7~8题。7. 图中岩层形成最早的是( )A. 岩层1 B. 岩层2 C. 岩层3 D. 岩层48. 图中地质作用形成的过程 ( )A. 岩浆入侵—变质作用—挤压褶皱—岩层断裂B. 变质作用—岩浆入侵—岩层断裂—挤压褶皱C. 挤压褶皱—岩浆入侵—变质作用—岩层断裂D. 挤压褶皱—岩层断裂—岩浆入侵—变质作用[2023·泰州市一模]下图示意某地质勘探队在局部区域实施钻探作业获得的资料。据此回答9~11题。9. 图示区域的最大高差可能为( )A. 251 m B. 300 m C. 349 m D. 399 m10. 据图可知( )A. 图中河流自西向东流 B. 山顶勘探员可看到甲地C. 丙地适宜作为宿营地 D. 乙地全年可观看日出11. 该区域的构造地貌可能是( )A. B. C. D. [2023·盐城模考]“环崖丹霞”是一种独特的环状丹霞地貌,基岩由红色砂岩和页岩构成。四川马边环崖丹霞以规模宏大、形态独特的弧形绝壁为特色,具有“环崖、顶平、壁陡、麓缓、无瀑”的特征。下图示意马边环崖丹霞景观形成过程。据此回答12~13题。12. 形成马边环崖的主要地质过程是( )A. 重力崩塌—下蚀—地壳抬升—侧蚀 B. 侧蚀—地壳抬升—下蚀—重力崩塌C. 侧蚀—重力崩塌—地壳抬升—下蚀 D. 地壳抬升—下蚀—重力崩塌—侧蚀13. 发育后期,河道位置定向侧移的原因是( )①砂岩坚硬不易侵蚀 ②页岩坚硬不易侵蚀③背斜顶部易被侵蚀 ④向斜槽部易被侵蚀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2023·六合中学期初]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流两侧的地形称为河流阶地。一般情况下,阶地位置越高年代越老。下图是北半球某河流平直河道段的河谷及两岸阶地的东西向剖面图。读图,回答14~15题。14. 下列对河谷地区的判断,正确的是( )A. 该河流的流向为由北向南 B. 流水的搬运作用形成了河流阶地C. 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D. 三个砂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a-c-b15. 该地区的耕地和居住地适宜分布的地区及原因是( )A. 分布在河漫滩,离水源较近 B. 分布在阶地①,植被丰富C. 分布在阶地②,土壤肥沃 D. 分布在阶地③,地势较高真题实战练[2022·江苏卷]布兰德山位于非洲纳米比亚北部,是典型的花岗岩山体。下图为“布兰德山及周边区域地质地貌遥感影像图”。据此回答16~18题。16. 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的成因是( )A. 火山喷发 B. 沉积作用 C. 变质作用 D. 岩浆侵入17. 布兰德山山体高耸的主要原因是( )A. 差异侵蚀 B. 化学溶蚀 C. 河流侵蚀 D. 风力侵蚀18. 与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年龄最接近的是( )A. 花岗岩区 B. 变质岩区 C. 沉积岩区 D. 接触变质岩区[2022·浙江6月卷]下图为世界局部图。完成19~20题。19. 图中海沟的成因是( )A. 欧亚板块张裂 B. 美洲板块抬升 C. 太平洋板块张裂 D. 太平洋板块俯冲20. 与海沟相伴的宏观地形有( )①海岭 ②裂谷 ③山脉 ④岛弧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2022·全国卷甲]下图示意北美洲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1890年以来海岸线的变化。读图,回答21~22题。21. 在图示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快的时段,该区域可能经历了( )A. 强烈的地震 B. 剧烈的海啸 C. 频发的飓风 D. 汹涌的洪水22. 判断甲水域是湖泊而非海湾的依据是( )①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 ②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 ③甲水域有河流汇入 ④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2022·广东卷]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形态;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下图示意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态。据此回答23~24题。23. 第 Ⅰ 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A. 地质构造差异抬升 B. 河流的阶段性下切C. 原始河床地形差异 D. 滑坡、泥石流作用24. 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 )A. 淤积大于侵蚀 B. 侵蚀大于淤积 C. 侵蚀—淤积平衡 D. 持续不断侵蚀[2022·浙江1月卷]下图为某区域地质构造平面图,图中主体构造为向斜,地形以山地为主,经外力长期侵蚀,地形起伏不大。沉积岩颗粒物粗细与沉积环境中的水深有关,水越深,颗粒物越细。据此回答25~26题。25. 若甲地附近发育有小河,其最可能流向( )A. 东北 B. 西南 C. 西北 D. 东南26. 关于地层新老与沉积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b比c老 ②be 期间,海岸线向海洋后退 ③b比c新 ④be期间,海岸线向陆地前进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2022·湖南卷]某地(下左图)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西北—东南向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下右图),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据此回答27~29题。27. 该地易发山洪,主要是因为( )A. 水流汇集快 B. 年降水量丰富 C. 河道较弯曲 D. 地质条件复杂28. 从防洪和方便取水的角度,推测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在(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29. 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有利于当地( )①降低暴雨的频率 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③抑制土壤盐碱化 ④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30. [2022·湖南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某研究小组调查发现,在金沙江部分干热河谷的缓坡上发育着一定厚度的黄土状物质,其下部及附近谷底广布古堰塞湖沉积物(如下图)。在冬春季,常见谷风裹挟着尘土从谷底吹向谷坡。即将建成的白鹤滩水电站位于金沙江下游。(1) 分析金沙江干热河谷段冬春季谷风势力强的原因。(2) 研究小组通过调查和实验,认为该地黄土状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古堰塞湖沉积物,推测其判断的主要依据。(3) 白鹤滩水电站蓄水后,甲地谷底有部分被淹没,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减小还是增大?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章末培优练创新应用练1. B[解析]首先需要判断图中哪种物质是玄武岩(喷出型岩浆岩),结合所学知识对图中信息进行分析后得出各类物质和各环节的名称:①—岩浆侵入,②—风化、侵蚀和搬运作用,③—沉积作用,④—固结成岩作用,⑤—变质作用,⑥—重熔再生作用;A—岩浆、B—侵入岩、C—喷出岩、D—沉积岩、E—变质岩。故选B。2. B[解析],铺设这种地砖可以增加下渗,导致地表径流减少,地表径流蒸发减弱,热岛效应减弱。故选B。3. A[解析]图示区域仅有三个地势较高的小山丘,说明山丘岩性较硬,抗外力侵蚀能力强,山丘之间地势平坦的地方是已被外力侵蚀后的地貌表现。故选A。4. B[解析]若小褶皱中有重要矿藏,且三个土丘的矿藏地层是同时代形成的连续褶皱,因此需要根据直立、倾斜、倒转等信息绘图复原原本褶皱形态,发现乙处距离含矿地层最近,开采条件最好。故选B。5. D[解析]图中花岗岩切断了石灰岩,说明花岗岩的形成时间晚于石灰岩。乙山为褶皱构造中的背斜,是背斜山。图示区域地势起伏和缓,且海拔大都在500 m以下,故地形不是山地。甲处岩层向下凹,位于向斜的槽部。故选D。6. C[解析]在野外考察时,判断丙断层的依据是丙处有断层破碎带,②对。图中没有断层面发育的陡崖,①错。图中断层两侧岩层错开,③对。图中相对下沉的岩体在地表没有形成低地,④错。故选C。7. A[解析]图中断层的M侧地块有明显抬升,抬升的M侧被侵蚀更多,在断层附近M侧的岩层1出露比N侧宽,表明该岩层向上拱起,则M—N处为背斜构造,中心岩层1形成最早,故选A。8. C[解析]图中断层应该是最后一个地质作用过程;图中显示岩浆侵入发生在岩层弯曲变形之后,变质作用是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图中地质作用过程应为挤压褶皱—岩浆入侵—变质作用—岩层断裂。故选C。9. C[解析]读图可知,图中等高距为50米,最高处应为600~650米,最低处应为300~350米,因此该地最高处与最低处的取值范围是250~350米。故选C。10. C[解析]图中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甲地与山顶之间有一凸坡,无法通视;丙地坡度较缓,地势相对较高,比较适合作为宿营地。故选C。11. A[解析]依据图中数据计算可知,图中同一煤层中间海拔低,两侧海拔高,煤层向下弯曲,结合等高线,图示地区为向斜山。故选A。12. B[解析]环崖丹霞地貌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前期是自然曲流的形成过程,河流侧蚀快速掏空岩壁底部岩性相对较软的页岩层,中期伴随着地壳不断抬升,河流下蚀作用增强,形成深切河曲,后期为改造阶段,在外力不断的作用下,沟壁逐渐崩塌后退,形成大量的环崖绝壁丹霞形态。因此形成环崖的主要地质过程是前期侧蚀—中期地壳抬升—下蚀—后期重力崩塌。故选B。13. C[解析]在发育后期,河道不断向页岩一侧移动,一方面考虑岩石岩性差异,页岩岩性较软易被侵蚀,砂岩岩性坚硬不易侵蚀;另一方面从地质构造角度分析,河道侵蚀摆动的方向为背斜顶部,背斜顶部岩性破碎易被侵蚀,而不易被侵蚀的为物质坚实的向斜槽部。故选C。14. D[解析]该河流位于北半球,右岸侵蚀严重,图中东岸应为右岸,河流为从南向北流;河流阶地主要是在地壳间歇性上升的基础上,在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过程中形成;因“阶地位置越高年代越老”,三个砂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a-c-b。故选D。15. C[解析]读图可知,河漫滩位于洪水位以下,不适宜居住;阶地①地势较低,易受洪水威胁,且没有土壤层,不适宜耕种和居住;阶地②不仅地势较高,而且有面积较大且肥沃的火山灰层,适宜居住和耕种;阶地③地势较高,靠河岸坡度太陡,取水不便,不适宜居住和耕种。故选C。真题实战练16. D[解析]阅读材料可知,花岗岩是布兰德山的典型岩石,根据所学知识花岗岩属于深层岩浆侵入冷却凝固的岩石。故选D。17. A[解析]观察图中信息可知,布兰德山的山体海拔较高,四周的地势较低,主要是由于周围的岩层属于花岗岩区、变质岩区和沉积岩区,其岩石坚硬程度较弱,易被侵蚀,而花岗岩山体为主的布兰德山岩石较为坚硬,不易被侵蚀,从而山体高耸,因此主要原因是差异侵蚀。故选A。18. D[解析]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兰德山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区地势较低,与布兰德山有一定距离,形成的年龄相近,但与布兰德山最接近的接触变质岩区紧靠布兰德山花岗岩体,是在岩浆侵入时高温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因此时间最为接近;变质岩区的变质作用与布兰德山花岗岩形成时间区别较大,原因是距离较远,其地势较低;沉积岩的形成是通过时间逐渐推移形成的,不可能和布兰德山花岗岩形成时间接近。故选D。19. D[解析]图中北部为美洲板块,南部为太平洋板块,阿留申海沟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受碰撞挤压,太平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插入美洲板块底部,太平洋板块一侧挤压下沉,形成海沟。故选D。20. C[解析]据所学可知,生长边界受张裂在海洋中形成海岭,在陆地上张裂形成裂谷,二者不与海沟相伴,①②错误;据上题分析可知,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在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大洋板块一侧下沉形成海沟,大陆板块一侧受抬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岛弧或海岸山脉与海沟相伴,③④正确。故选C。21. C[解析]据图和材料可知,图示为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海岸线,由1890年到2010年逐渐向陆地退缩,说明受海水侵蚀作用强烈。其中1950年到1970年间,海岸线退缩范围最广,变化最快,海水侵蚀作用最强。地震属于内力作用,通常会引起地表形态起伏,对海岸线退缩的直接影响较小;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等形成的破坏性海浪,会产生海水侵蚀,但其形成的频率较低,不是该海域海岸线退缩的主要原因;结合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北大西洋低纬度地区,靠近热带海域,每年会发生多次飓风,飓风除导致狂风、暴雨以外,还会形成风暴潮,对海岸线产生强烈的侵蚀和破坏作用,因其频率较高,使海岸线退缩范围广,变化快;汹涌的洪水会从上游带来大量泥沙沉积到海岸,使海岸线向海洋推进,与图示不符。故选C。22. A[解析]百年来海岸线不断退缩,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说明其与外海并未直接连通,而是受海岸线与海岸沙漠隔离,使其几乎没有受到海浪的侵蚀,①正确。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而甲水域岸线弯曲,进一步说明甲水域长期受海岸线和海岸沙漠的隔离,与外海分隔开来,形成陆地上的一个湖泊,②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湾是三面环陆一面连接海域的海洋,湖泊是地表相对封闭的湖盆及其承纳的水体,故甲水域有无河流注入、水域形态与其是湖泊还是海湾关系不大,③④错误。故选A。23. D[解析]该河段的地质构造情况应该相差不大;河流的阶段性下切会加深河床,但不会使河床抬升;由图可知,推测的原始河床纵剖面变化较为均匀,地形差异不大;该河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势落差大,且受到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为丰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由材料可知,该河段近几十年来有湖泊发育,推断应当为滑坡、泥石流搬运的物质堵塞河道形成的多个堰塞湖,堰塞湖的存在导致不同河段河床泥沙淤积变多,河床抬升,形成阶梯状的形态。故选D。24. A[解析]由图可知,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河床的海拔不断升高,河床不断变浅,说明从2007年到未来,河床泥沙淤积的速度大于河床被侵蚀的速度,导致河床堆积物变多,河床变浅;侵蚀大于淤积,会导致河床加深;侵蚀—淤积平衡,河床的深度应该维持不变;持续不断侵蚀会导致河床加深。故选A。25. 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地形起伏不大;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北侧为河流,所以该地地势整体南高北低,在甲西北方位大致与甲平行的河流流向为自西南向东北,所以,甲地附近发育的小河的流向应与该河流流向相同。故选A。26. D[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b上覆于c之上,该地为向斜,所以b比c新,③正确,①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沉积岩颗粒物粗细与沉积环境中的水深有关,水越深,颗粒物越细”可知,be期间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说明水深逐渐变深,海岸线向陆地前进,④正确,②错误。故选D。27. A[解析]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山洪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流速大、冲刷破坏力强,水流中挟带泥沙甚至石块等,常造成局部性洪灾,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暴雨时地表径流汇集快,在山谷中水量集中流速大,从而形成山洪。故选A。28. A[解析]从方便取水的角度来看,聚落应接近河流,图中d区离河流较远,不应是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在a、b、c三个地点中,均接近河流,因此区分应从防洪角度分析,b、c两地临近河谷底部,容易受山洪影响,a地位于山脊之上,受山洪影响较小,因此a地应是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故选A。29. C[解析]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可以有效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有利于当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且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②④正确;暴雨主要由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决定,该空间格局不会降低暴雨的频率,①错误;该地起伏大,地下水更新快,地下水位很难接近地表,因此当地土壤盐碱化并不明显,因此该空间格局对抑制土壤盐碱化作用不明显,③错误。故选C。30. (1) 该地河谷受季风干扰小;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冬春季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加之植被稀少,山坡与河谷上方同高度的大气温差大。(2) 黄土状物质空间分布与古堰塞湖沉积物临近;粒径由谷底向山坡由粗到细;物质组成与古堰塞湖沉积物相似;堆积年代晚于古堰塞湖沉积物的沉积年代。(3) 可能减小。理由:水电站蓄水后,淹没区域增加,古堰塞湖沉积物出露减少;大气湿度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抑制起沙。(或可能增大。理由:水电站蓄水后,谷风势力增强;水位抬升,流速减慢,水库大坝上游附近河段泥沙沉积加强。)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