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册同步备课】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练习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3 汽化和液化》同步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3 汽化和液化》同步练习,共9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3 汽化和液化》同步练习 一 、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36分)1.(3分)将盛水的烧瓶加热,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并迅速塞上瓶塞,再把烧瓶倒置后向瓶底浇上冷水,如图所示。关于烧瓶内的水,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一直沸腾,浇上冷水时,水面气压增大,水会停止沸腾
B. 先停止沸腾,浇上冷水时,水面气压增大,水会再次沸腾
C. 因没有继续加热,浇上冷水时,水的温度降低,不会沸腾
D. 先停止沸腾,浇上冷水时,水面气压减小,水会再次沸腾2.(3分)年月常州出现新冠疫情,各学校复学后,每天都有医护人员到学校给师生检测核酸,检测时,医生必须穿防护服并佩戴面罩,面罩上常常会蒙上一层“雾气”,关于“雾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雾气”是水蒸气 B. “雾气”是汽化现象
C. “雾气”的形成需要放热 D. “雾气”出现在面罩的外侧3.(3分)古诗“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中,竹叶上出现露珠是A. 熔化现象 B. 液化现象 C. 凝华现象 D. 汽化现象4.(3分)春节小刚随爸爸一起外出,突然发现汽车的前窗玻璃蒙上一层雾气,前方道路看不太清楚.小刚正担心行车安全时,只见爸爸打开空调开关,对着玻璃吹暖风,不一会儿玻璃上的雾气就消失了.在此过程中的物态变化有( )A. 液化、汽化 B. 升华、汽化 C. 凝华、升华 D. 液化、升华5.(3分)在探究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时,在水沸腾后移开酒精灯,待水温稍降一些,用注射器抽出烧瓶里的空气,水重新沸腾。此时
A. 瓶内气压增大,水的沸点降低 B. 瓶内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升高
C. 瓶内气压减小,水的沸点升高 D. 瓶内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6.(3分)如图所示,常温下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上方均盖有一块玻璃分别为a、b,过一会儿可明显看到( )A. a、b两块玻璃外侧均有小水珠 B. a、b两块玻璃内侧均有小水珠
C. a玻璃内侧、b玻璃外侧有小水珠 D. a玻璃外侧、b玻璃内侧有小水珠7.(3分)物理课堂上正在讨论汽车前挡风玻璃起雾变模糊的问题,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前挡风玻璃起雾现象是水蒸气吸热汽化形成的
B. 不管冬季还是夏季,适当升高挡风玻璃的温度,都可以除雾
C. 夏天,因为使用冷空调,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玻璃液化,使其模糊
D. 冬天,因为使用热空调,只要打开车窗外的雨刮器即可除雾8.(3分)如图所示,甲容器内装有水,乙试管内也装有水,并通过甲容器密封盖上的孔插入甲容器的水中,且乙试管与密封盖紧密接触。现给甲容器缓缓加热,则经过一段时间后
A. 甲容器内的水沸腾,乙试管内的水不会沸腾 B. 甲容器内的水先沸腾
C. 乙试管内的水先沸腾 D. 甲容器、乙试管内的水同时沸腾9.(3分)室内温度为,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如图中哪图正确反映了温度计读数随时间的变化A. B.
C. D. 10.(3分)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A. 将水果放在低温冷藏柜中 B. 把新鲜的蔬菜装入塑料袋中
C. 把湿衣服晾晒在阳光下 D. 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11.(3分)汽车驾驶室内装有冷暖空调,可使驾驶室内冬暖夏凉,但在使用空调过程中常常会造成前方玻璃模糊,影响视线,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 夏天,为了消除这一现象可以对着玻璃吹冷风
B. 冬天,为了消除这一现象可以对着玻璃吹热风
C. 造成玻璃模糊这一物态变化过程中要吸热
D. 夏天,要使玻璃清晰,驾驶员应该用抹布在驾驶室内擦拭12.(3分)小明和小华分别用相同的灶具和锅来煮鸡蛋,两人的锅中都加入同样多的水水足够和同样多的鸡蛋。当锅中的水烧开后,小明仍用强火煮,小华改用小火煮,但仍让锅中的水沸腾,直到鸡蛋煮熟。他们两人的方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小明的方法比小华的方法省燃料,且省时间
B. 小明的方法比小华的方法省燃料,但费时间
C. 小华的方法比小明的方法费燃料,但省时间
D. 小华的方法比小明的方法省燃料,两人的方法所用时间相近二 、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13.(4分)烧水时,离壶嘴较远处出现“白气”靠近壶嘴处没有“白气”出现,是由于壶嘴处温度高水蒸气不易 ______ 的缘故。填物态变化名称14.(4分)如图所示,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喷雾剂使用的材料是氯乙烷,它的装瓶是采用________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使用时,对准人的伤口处喷射,液态的氯乙烷在皮肤表面迅速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起到镇痛的作用。
15.(4分)青藏铁路路基两旁各插有一排碗口粗细、高约米的铁棒(如图所示),我们叫它热棒。热棒在路基下还埋有米深,整个棒体是中空的,里面灌有液氨。热棒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态氨受热发生________,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将热量传导给空气,气态氨由此冷却________变成了液态氨,又沉入了棒底。这样,热棒就相当于一个天然“制冷机”。(填物态变化名称)
16.(4分)小明将烧瓶内的水加热至沸腾后移去火焰,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如图所示,他观察到 ______,这是因为烧瓶内水面上方气压 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水的沸点 __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
17.(4分)夏天,农田耗水量较大,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盆栽花木冬天落叶后不能多浇水,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 、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8.(6分)图甲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装置:
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______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
、、三种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______ 填字母代号。
由图乙可知,水的沸点是 ______ 。水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 ______ 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为了节约能源,缩短实验时间,可采取的措施很多,请你帮小明写出一种 ______ 。
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解: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并迅速塞上瓶塞,由于水不能继续吸热,故水先停止沸腾。浇上冷水后,烧瓶内的水蒸气液化为小水滴,导致烧瓶内的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所以水会再次沸腾。
故错误,正确。
故选:。
液体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理解液体沸腾的条件和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可解答此题。
2.【答案】C;【解析】解:“雾气”是医生口中呼出来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面罩放热液化成的小水滴,附在面罩内侧,故错误,正确。
故选:。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时放热。
此题主要考查液化的概念和液化放热,属于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答案】B;【解析】解: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变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正确,错误。
故选:。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
判断一种现象是什么物态变化,一定要分析原来和现在的状态,然后根据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进行判断。
4.【答案】A;【解析】解:在冬天,车玻璃的温度较低,车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发生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打开空调开关,对着玻璃吹暖风,玻璃上的小水滴会汽化为水蒸气.
故选:A.
5.【答案】D;【解析】解:据图可知,当从瓶中向外抽气时,瓶内的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所以会导致水重新沸腾。
故选:。
当从瓶中向外抽气时,瓶内的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此题主要考查了沸点和气压的关系,是一道基础题,难度不大。
6.【答案】D;【解析】略
7.【答案】B;【解析】、前挡风玻璃起雾现象是水蒸气放热液化形成的,故错误;
、不管冬季还是夏季,对挡风玻璃进行加热,雾会吸收热量汽化,故正确;
、夏天,汽车内部温度较低时,车外温度很高的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车外侧玻璃上发生液化,故错误;
、冬天,由于水雾出现在玻璃内侧,所以不能使用雨刮器清除,故错误。
8.【答案】C;【解析】解:甲容器是密封的,给甲容器加热,经过一段时间后,甲中水开始汽化形成大量水蒸气,导致甲容器水面上的气压增大,沸点升高,会高于;
乙容器的水从甲容器的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达到水的沸点时,因为温度低于甲容器中水的温度,所以会持续吸热,就会沸腾,而此时甲容器的水还不能沸腾。
故选:。
液体沸腾有两个必要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当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即可沸腾;
液面上的压强越高,液体的沸点越高,反之,气压越低,液体的沸点越低。据此分析判断。
此题主要考查了沸腾及其条件、沸点与气压的关系,综合性强,要求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9.【答案】C;【解析】 浸有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这些酒精会蒸发,蒸发吸热会导致玻璃泡的温度降低.
因室内温度为,所以温度计开始示数是,排除选项D;当将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时,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会带走一部分热量,温度计的示数会降低,排除选项A;但当酒精蒸发完后,温度计的示数会上升,最终与室温相同,排除选项B.
故选:.
10.【答案】C;【解析】A.将水果放在低温冷藏柜中,降低了水果的温度,减慢了蒸发,故不符合题意;B.把新鲜的蔬菜装入塑料袋中,减小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减慢了蒸发,故不符合题意;C.把湿衣服晾晒在阳光下,使湿衣服温度升高,加快了水的蒸发,故符合题意;D.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减小了空气流动速度,减慢了蒸发,故不符合题意。故选。
11.【答案】B;【解析】解:.夏天开空调时车外温度较高,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在车外玻璃表面形成白雾,是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形成的小液滴,为了消除这一现象可以对着玻璃吹热风,故错误;
.冬天开空调时车内温度较高,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在车内玻璃表面形成白雾,为了消除这一现象可以对着玻璃吹热风,故正确;
.物质在发生液化过程需要放出热量,故错误;
.夏天,车内开空调时车内温度较低,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在车玻璃外表面形成白雾,所以要使玻璃清晰,驾驶员应该用干抹布在驾驶室外擦拭,故错误.
故选.
12.【答案】D;【解析】解:水沸腾是虽然继续吸热但保持温度不变,故使用急火、慢火所用时间一样,但小明用强火煮浪费了燃料。
故选:。
液体沸腾有两个必要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当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即可沸腾。
此题主要考查了液体沸腾的规律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液体的沸腾两个条件是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
13.【答案】;【解析】解:水烧开时,壶嘴就会喷出大量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就会液化,形成“白气”,所以这些“白气”是小水滴;壶嘴处温度比较高,从壶内出来的水蒸气不能液化,在壶嘴远处,空气温度比较低,壶内出来的水蒸气遇冷的空气液化形成小水珠。
故答案为:液化。
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此题主要考查了物态变化现象,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
14.【答案】压缩体积;汽化;吸收;【解析】(1)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那么要想在常温下让氯乙烷烷从气态变为液态,我们可采取加压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这一过程要放出热量。
(2)当液态的氯乙烷喷出遇到温度较高的皮肤时,会迅速汽化为气态;液态的氯乙烷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量,会使人体受伤部位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故答案为:压缩体积;汽化;吸收。
15.【答案】汽化;液化;【解析】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态氨吸收热量,由液态变为气态,这是一种汽化现象;
气态氨上升过程中受冷,由气态变为了液态,这是液化现象。
16.【答案】烧瓶中的水重新沸腾 减小 降低;【解析】解:水停止沸腾后,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会看到烧瓶中的水重新沸腾。因为当向瓶底浇冷水时,瓶内气体温度突然降低,瓶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瓶内液面上方气压减小,导致沸点降低,所以水重新沸腾起来。
故答案为:烧瓶中的水重新沸腾;减小;降低。
从液体沸点与气压关系角度来分析,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液体压强与沸点的关系的掌握情况。
17.【答案】 夏天温度高蒸发快 ;冬天温度低,落叶后液体表面积变小,水蒸发变慢;【解析】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温度、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此题让我们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这也就说明了物理是要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夏天,农田耗水量较大,这是因为夏天温度高,水蒸发快;盆栽花木冬天落叶后不能多浇水,这是因为冬天温度低,落叶后液体表面积变小,水蒸发变慢。故答案为:夏天温度高蒸发快;冬天温度低,落叶后液体表面积变小,水蒸发变慢。
18.【答案】;【解析】解:
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先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即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温度计的正确读数方法是视线应该和温度计内液柱上表面相平,上述三种情况中,属于俯视,即读出的数据会偏大,是仰视,即读数会偏小,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由图乙知,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保持不变,所以是水的沸点;水沸腾时的特点: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水沸腾实验加热时间过长,根据知,加热时间长,可能吸收热量多,水的比热一定时,可能是水的质量太大,或是水的初温太低,为了节约能源,适当缩短实验时间,可采取减少水的质量,或提高水的初温。
故答案为:自下而上;;;保持不变;减少水的质量。
实验时,需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要调整好铁圈的高度,然后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固定好其位置;
温度计在读数的时候,视线应该和温度计内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根据水沸腾的特点找到沸点: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
要使加热的水尽快沸腾,可以减少水的质量、提高水的初温度或在烧杯口加盖等。
本题探究了水的沸腾实验,难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