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前黄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生物试题
展开省前中2024届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
生物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18题,每题2分,共计36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内环境及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渗透压、温度和pH保持恒定不变
B.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无机盐、激素、消化酶等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细胞不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2.下列外界O2到肝细胞中被消耗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红细胞中O2进入到肝细胞中至少要经过4层膜
B.O2进行跨膜运输时需要载体蛋白,但是不消耗能量
C.肝细胞和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完全不同
D.线粒体中消耗O2的场所与产生CO2的场所相同
3.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可以直接与淋巴进行物质交换
B.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如呼吸酶、解旋酶等,内环境中不存在酶
C.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内环境是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血浆中可以直接合成蛋白质
4.某人因受外伤而成为“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向胃内注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请问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一定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
A.脑干和脊髓B.小脑和脊髓C.小脑和脑干D.只有脊髓
5.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加快,大部分血管收缩,膀胱缩小
B.有效刺激强度越大,神经纤维产生的动作电位越大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D.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存在着控制同一生理活动的中枢
6.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A~E表示反射弧中的结构,①、②表示刺激位点,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B将兴奋向神经 (反射)中枢传递
B.刺激①或②,使E产生不同的反应
C.刺激②处可以在A处检测到电位变化
D.刺激①处引起E收缩的过程是反射
7.小明同学的手不小心碰到滚烫热水,他会立即缩回手(反应1)并马上用冷水冲洗(反应2),下列有关反应1和反应2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1与眼睛受到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都属于非条件反射
B.在反应1和反应2中,都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反应1中,兴奋在小明的神经纤维上发生双向传导
D.反应1和反应2都与人体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有关
8.如下图所示,图1是完成一次神经冲动的膜电位变化曲线,图2是反射弧的模式图,其中a、b是电极,c是灵敏电位计。请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提高细胞外Na浓度,则图1中C点上移
B.引起A时刻膜电位变化的因素一定是局部电流
C.图1中A点之前和AC段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是相同的
D.刺激图2中b处,乙收缩,但c中指针不发生偏转
9.图甲所示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乙为突触结构示意图,在a、d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ab=b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突触处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B.刺激图甲中②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③④⑤⑥
C.刺激图乙中b、c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偏转一次、两次
D.若抑制该图中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影响兴奋的传导
10.y-氨基丁酸是一种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可以使氯离子大量进入细胞内,导致膜内负
电位增强。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氨基丁酸的作用可能是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B.该种局部麻醉药和y-氨基丁酸的作用机理一致
C.该种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和与辣椒素混合使用效果相同
D. 该种局部麻醉药作用于 Na+通道,促进 Na+内流
11.下列有关人体神经调节和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传递时不需要消耗能量
B.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需要神经递质的协助
C.CO2刺激下丘脑内呼吸中枢,会使呼吸加深加快
D.大脑皮层言语区的V区受损,患者不能听懂话
12.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下面有关学习和记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B.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
C.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D.短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13.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B.沃泰默实验中有一组对照组排除盐酸作用于胰腺分泌胰液
C.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D.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的基础上,勇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探索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14.下图所示概念模型可以用来解释一些生物学现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若模型为反射弧,则至少有两个神经元,且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B.若模型中B代表神经中枢,切断①处后,刺激②处,C会出现反应,这属于反射活动
C.若模型中②为TSH,切除B后,TRH分泌增多,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若模型中字母代表内分泌腺,当血液中C分泌的激素含量较高时可抑制过程①②
15.关于甲状腺激素(TH)及其受体(TR)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机体需不断产生TH才能使其含量维持动态平衡
B.TH分泌后通过体液运输,其分泌导管堵塞会导致机体代谢和耗氧下降
C.若下丘脑和垂体中的TR不能识别TH,会导致甲状腺机能亢进
D.缺碘地区的孕妇需要适量补充碘,以降低新生儿呆小症的发病率
16.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有选择地被血液运输到靶器官、靶细胞
B.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C.脑干内有呼吸中枢、语言中枢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
D.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的作用范围更广,作用时间更长
17.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骨髓是重要的免疫器官,也是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B.巨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起作用
C.B细胞、记忆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D.抗体、细胞因子、溶酶体酶等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18.人体体液免疫中,B细胞同时受到抗原和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共同刺激而活化,进而发生增殖与分化。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B细胞与T细胞的来源相同,但成熟的场所不同
B.B细胞活化后,细胞中基因和mRNA的种类发生改变
C.活化的B细胞都能产生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D.浆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会继续增殖分化
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8题,每题3分,共计24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9.Na+、K+是引起神经细胞电位变化的重要离子,神经元膜内的K+通过K+通道向外扩散,最终达到膜内外动态平衡的水平.静息状态下,Na+可以通过极少量的Na+通道内流,中和部分由K+建立的膜电位.Na+-K+泵可以将进入细胞内的Na+主动泵出细胞,并将扩散至胞外的K+主动泵回胞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a+、K+等在细胞内外的不均等分布是细胞产生电位的基础
B.静息电位时,离子维持膜电位稳定的运输方式需消耗ATP
C.Na+-K+泵的存在可以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
D.降低膜外的 Na+浓度可能会使人体出现反应迟缓的现象
20.氨基丁酸(GABA)是脑内主要的抑制性递质,突触释放的GABA在体内可被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研究发现癫痫病人体内GABA的量不正常,若将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作为药物施用于病人,可抑制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从而缓解病情,氨基丁酸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氨基丁酸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功能
B.氨基丁酸的释放过程发生的信号转变情况为电信号→化学信号
C.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I内流,膜电位不会发生变化
D.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可使氨基丁酸的分解速率降低
21.促红细胞生长素(ESF)既能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使血液中红细胞数增加,改善缺氧;又能反馈性地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长素原(ESF原)的生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相对平原地区,高原地区的人体内ESF基因的表达更旺盛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血红蛋白的数量有一定关系
C.造血干细胞和肝脏细胞膜上有ESF可识别的受体
D.ESF抑制肝脏中的ESF原的生成属于负反馈调节
22.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糖平衡受神经、激素和血糖浓度的多重影响
B.大脑、下丘脑和多种激素参与水盐平衡调节
C.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实现了体温的相对稳定
D.除激素外,体液中其它成分不参与机体稳态调节
23.如图所示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A→C→D→E来实现,属于体液调节
B.当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可通过A→B→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
C.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A→B→C→D→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
D.若该图表示体温调节过程,则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一体液调节
24.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25.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浆细胞的寿命比记忆细胞短且所含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相对发达
B.辅助性T细胞受刺激后能释放细胞因子,促进相应的细胞毒性T细胞形成
C.病毒侵入细胞后,B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
D.同种感冒病毒再次侵入人体后,记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清除病毒
26.人体细胞发挥特定功能,与特定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记忆B细胞中有较多高尔基体,有利于抗体的分泌
B.巨噬细胞中有较多溶酶体,有利于对病原体的消化和清除
C.神经细胞中有较多线粒体,有利于为信息传递提供能量
D.睾丸间质细胞中内质网较发达,有利于雄性激素的合成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4题,共计40分。
27(10分).图1是人体局部内环境与细胞代谢示意图,图2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图1细胞中过程③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有氧呼吸利用O2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用图中数字表示),CO2不从f进入g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2)图1中细胞g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细胞,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抑制过程______________(用图中数字表示),b生活的液体环境有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f中液体的来源有______________
(填体液名称)。
(3)内环境与外界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系统、器官的参与,其中图2中的Ⅲ代表______________系统,②代表______________过程。
(4)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28(10分).下图表示兴奋通过神经一骨骼肌接头引起骨骼肌收缩的部分过程,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ACh)作用于A(受体兼Na+通道),通道打开,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兴奋传导到B(另一受体)时,C(Ca2+通道)打开,肌质网中Ca2+释放,引起肌肉收缩,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一骨骼肌接头属于反射弧中______________(结构)组成部分。
(2)轴突末端释放ACh依赖于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特点在ACh释放的过程中涉及到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神经递质尽管是小分子物质,但仍通过图示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其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Na+由通道进入细胞内,其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__。
(3)当ACh作用于A时,在骨骼肌细胞内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检测到ACh,骨骼肌膜外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
(4)在神经一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
(5)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这
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______________的控制。
(6)神经一骨骼肌接头上存在分解ACh的胆碱酯酶,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可推测有机
磷农药中毒后,会出现______________症状。
29(10分),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相当复杂的。图1表示人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和人体受寒冷刺激后的部分调节过程的示意图(其中A、B、C、D表示激素),图2表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三种调节方式(分别标记为甲、乙、丙),结合图1、图2所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在寒冷环境下,产生寒冷感觉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图1中激素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以增加产热量,同时机体还可以通过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等变化以减少散热。
(2)血糖升高,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______________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模式(填“甲”或“乙”或“丙”)调节分泌量,此时胰岛B细胞属于反射弧结构中的_______________。
(3)若甲模式中,靶腺为卵巢,则女性排卵前性激素的含量逐渐升高,进而影响下丘脑和垂体中某些激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机制称为_______________。
(4)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2中______________模式(填“甲”或“乙”或“丙”)调节,当人体内_____________升高时,其分泌量增加,以促进对水的重吸收加强,导致排尿减少,
(5)人在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的作用加强,使心跳和血液循环加快,以适应人体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在此过程中,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胰岛A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___结合,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去甲肾上腺素属于______________(填“神经递质”或“激素”)
30(10分).2020年初年,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新冠肺炎疫情开始肆虐全球,下图为病毒侵入后人体发生的部分免疫反应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鼻腔中的黏膜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第______________道防线。由图可知,体内______________(填细胞序号和名称)在细胞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______________(填细胞序号和名称),产生抗体。
(2)对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检查,分为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采集鼻咽拭子主要用于病原学检查,检测病毒的
______________;对无症状感染者的确诊常采集血液样本进行血清学检查,其依据是______________。
(3)人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往往出现发热症状,其体温上升期的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由图可知,体温上升期体温调节中枢______________(填名称)使体温调定点上升至38.5℃,一方面促进______________(激素甲名称)、激素乙、甲状腺激素等的分泌和骨骼肌的收缩增加产热,另一方面促使皮肤血管______________(填“舒张”或“收缩”),减少散热,最终使体温升高。
(4)由上述分析可知,患者机体通过______________调节使体温上升至体温调定点,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高烧不退但体温恒定的情况,此时机体产热量_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
2024届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生物答案
1、【答案】C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详解】A、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包括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稳定,其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温度和pH,骑在一个范围内波动,而不是恒定不变,A错误;
B、消化酶位于消化道中,与外界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产生和维持依赖于钠离子内流,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C正确;
D、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同时细胞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与维持,D错误。
故选C。
2、【答案】A
【分析】1、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有氧呼吸的场所在细胞溶胶和线粒体中。
【详解】A、红细胞中的O2出来穿过一层细胞膜、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的两层细胞膜进入组织液、从组织液进入肝细胞穿过一层细胞膜,至少是4层膜,A正确;
B、O2进行跨膜运输时,属于被动运输中的简单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不消耗能量,B错误;
C、肝细胞生活的组织液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在组织液和血浆中,它们生活的液体环境有部分相同,C错误;
D、线粒体中消耗O2的场所在线粒体内膜,产生CO2的场所相同在线粒体基质,D错误。故选A。
3、【答案】A
【分析】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神经递质、激素等。3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详解】A、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所以可以直接发生物质交换,A正确;
B、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但在内环境中也会存在酶,如激素或神经递质起作用后会被相应的酶分解灭活,B错误
C、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但细胞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C错误
D、蛋白质的合成只能在细胞中的核糖体上,血浆中无法合成蛋白质,D错误。
故选A。
4、【答案】A
【分析】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脑干、小脑和脊髓。不同的神经中枢功能各不相同。大脑皮层是人体最高级中枢,调节机体最高级活动,同时控制脑干、小脑、脊等低级中枢的活动。小脑有维持躯体平衡的功能;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所以又称为活命中枢,脊髓中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它们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调控的。
【详解】植物人"失去所有的高级神经活动,说明大脑皮层受损伤;身体基本不能动,说明小脑也失去功能;但是一些必要的生命活动(呼吸、排泄等)还在进行,说明脑干、脊髓没有受损,A正确。故选A。
5、【答案】D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
【详解】A、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是使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支气管张,
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A错误;
B、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与有效刺激强度的大小无关,B错误;
C、神经递质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过程不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C错误;
D、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存在着控制同一生理活动的中枢,如脑和脊髓中都有控制排尿反射的中枢,D正确。故选D。
6、【答案】A
【分析】分析题图: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
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详解】A、B是传入神经,将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到神经中枢,A正确;
B、刺激①或②,都可能会产生兴奋并传递到E,从而使E产生相同的反应,B错误;
C、在突触部位,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单向传递,所以刺激②处不能在A处检测到电位变化,C错误;
D、刺激①处引起E收缩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是反射,D错误。故选A。
7、【答案】B
【分析】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外的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要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题干中反应1属于非条件反射,而反应2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属于条件反射。
【详解】A、反应1手碰滚烫的热水,立即缩回手属于非条件反射,而眼睛受到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不属于反射,A错误;
B、在反应1和反应2的反射弧中,体内都会发生兴奋的传导与传递,因此都会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正确
C、在反应1的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发生的是单向传导,C错误;
D、反应1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与大脑皮层无关,反应2与大脑皮层有关,D错误。故选B。
8、【答案】B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会引起膜电位发生变化,从而发生电位差,产生电流。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详解】A、若提高细胞外Na+浓度,则神经细胞膜内外钠离子浓度差增大,内流的Na+增加,图1中C点上移A正确;
B、引起A时刻膜电位变化的因素是局部电流(神经纤维上)或神经递质(突触间),B错误;
C、图1中A点之前和AC段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都是协助扩散,C正确;
D、刺激图2中b处(效应器),乙收缩,但兴奋在突触之间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至突触后膜,所以c(传出神经)不会兴奋,指针不发生偏转,D正确。故选B。
9、【答案】A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①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②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等。3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一电信号。4兴奋传递特点:单向性(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5神经递质作用效果有两种:兴奋或抑制。
【详解】A、在突触处,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电信号)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会释放神经递质(化学信号),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电信号)变化,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故突触处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A正确;
B、刺激图甲中②处,产生兴奋向左向右双向传导,向左传导到①处,经中间的轴突末梢传到34所在的神经元,经34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能传到56所在的神经元;2处的兴奋向右传导也能传到56所在的神经元,故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456,B错误;
C、刺激图乙中b,产生兴奋向左向右双向传导,向左先传到a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一次,当兴奋向右传导到d点时,灵敏电流计指针再偏转一次,共偏转两次;刺激图乙中c,产生兴奋向左向右双向传导,向左不能传到ab点,向右能传到d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一次,C错误;
D、若抑制该图中细胞的呼吸作用,则会抑制ATP的形成,会影响Na+-K+泵的功能,也会影响神经递质的胞吐,
会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影响兴奋的传导,D错误。故选A。
10、【答案】A
【分析】1、根据图1可知,y-氨基丁酸由突触前膜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通过扩散作用到达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CI-通道打开,促进CI-内流,进入细胞内,导致静息电位加大,不利于产生动作电位,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2、根据图2可知,某种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某种局部麻药不能通过细胞膜,不能起到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的作用;某种局部麻药与辣椒素混合使用时,某种局部麻醉药在辣椒素的作用下打开通道并进入细胞膜内,从内部阻碍Na+通道,使Na+不能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而发挥抑制兴奋产生的作用。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详解】A、根据图1分析可知,y-氨基丁酸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通过扩散作用到达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Cl-通道打开,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A正确;
B、根据图1分析可知,y-氨基丁酸是促进Cl-内流,加大静息电位来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而发挥抑制兴奋产生的作用的;根据图2分析可知,某种局部麻醉药则是抑制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而发挥抑制兴奋产生的作用的,所以该种局部麻醉药和y-氨基丁酸的作用机理不一致,B错误
C、根据图2分析可知,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不能起麻醉作用,而与辣椒素混合使用则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并与钠离子通道结合,使其关闭,导致钠离子不能进入细胞内,从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
化,起麻醉作用,所以该种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和与辣椒素混合使用效果不相同,C错误;
D、根据图2分析可知,局部麻醉药与辣椒素混合使用,从内部阻碍突触后膜的Na+通道打开,Na+不能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D错误。故选A。
11、【答案】B
【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4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A、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传递时需要消耗能量,如神经递质的释放的过程,A错误;
B、神经元之间没有直接联系,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需要神经递质的协助,通常出现的信号转换过程表现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
C、呼吸中枢位于脑干,C错误;
D、大脑皮层言语区的V区受损,患者不能看懂文字,H区受损:听不懂别人的谈话,D错误。故选B。
12、【答案】D
【分析】人脑的高级功能: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详解】A、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A正确;
B、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是一种能力的体现,B正确;
C、学习和记忆是在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下完成的,同时需要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C正确;
D、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错误。故选D。
13、【答案】A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将神经切除。斯他林和贝利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详解】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A错误;
B、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B正确;
C、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C正确
D、斯他林和贝利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提出了体液调节的新途径,D正确。故选A。
14、【答案】B
【分析】一个典型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其中,感受器为接受刺激的器官;传入神经为感觉神经元,是将感受器与中枢联系起来的通路;中间神经即神经中枢,包括脑和脊髓;传出神经为运动神经元,是将中枢与效应器联系起来的通路:效应器是产生效应的器官,如肌肉或腺体。只有在反射弧完整的情况下,反射才能完成。任何部分发生病变都会使反射减弱或消失。
【详解】A、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两个神经元,大多数情况下还需要中间神经元参与,且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A正确
B、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破坏①处,反射弧不再完整,无法完成反射活动,B错误;
C、若2为TSH,则B为垂体,切除B后促甲状腺激素减少,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减弱,下丘脑分泌的TRH增多
由于没有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C正确;
D、若模型中字母代表内分泌腺,说明三者之间存在分级调节,C分泌的激素含量较高时,可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过程①②,D正确。故选B。
15、【答案】B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的作用。
【详解】A、TH作用后即被灭活,机体需不断产生TH才能使其含量维持动态平衡,A正确
B、TH分泌后通过体液运输,TH是内分泌腺分泌的,没有导管,B错误;
C、若下丘脑和垂体中的TR不能识别TH,TH的负反馈调节会受影响,下丘脑和垂体会分泌更多相应的激素,从而促进甲状腺分泌更多的TH,导致甲状腺机能亢进,C正确;
D、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甲状腺激素有促进神经系统生长发育的功能,新生儿缺碘容易因为缺乏甲状腺激素而患呆小症,所以缺碘地区的孕妇需要适量补充碘,D正确。故选B。
16、【答案】D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体液调节指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详解】A、激素随体液(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A错误;
B、寒冷环境下,外界温度与体温相差较大,故散热量多于炎热环境,B错误;
C、脑干内有呼吸中枢,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C错误;
D、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的作用范围更广,作用时间更长,但反应速度较慢,反应时间较长,D正确。故选D。
17、【答案】B
【分析】1.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2.所有免疫细胞中,抗原呈递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其余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详解】A、骨髓是重要的免疫器官,但不是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是脊髓,A错误;
B、巨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和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中都起作用,B正确
C、树突状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C错误;
D、溶酶体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故选B。
18、【答案】A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详解】A、T细胞和B细胞均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来源相同),但它们发育成熟的场所不同,其中T细胞是在胸腺中成熟的,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A正确;
B、体液免疫中,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进活化的B细胞增殖、分化,其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细胞中基因不变,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mRNA的种类发生改变,B错误;
C、活化的B细胞一部分增殖分化为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不能产生抗体,只有浆细胞才能分泌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C错误;
D、浆细胞高度分化,不能再增殖分化,D错误。故选A。
19、【答案】ACD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
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详解】A、Na+、K+等在细胞内外的不均等分布及选择性的跨膜移动,是形成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基础,A正确
B、静息电位时,离子维持膜电位稳定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不需消耗ATP,B错误;
C、Na+-K+泵可以使膜内外K+和Na+维持动态平衡,可防止K+和Na+的扩散造成胞内K+浓度持续下降而
Na+浓度持续增加的现象,C正确;
D、动作电位的形成与钠离子内流有关,降低膜外的Na+浓度会减弱Na+内流速率,可能会使人体出现反应迟缓的现象,D正确。故选ACD。
20、【答案】AC
【分析】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电信号),突触小泡通过胞吐释放神经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突触前膜的信号变化情况是电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突触后膜的信号变化情况是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2、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主要由钾离子外流产生和维持;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主要由钠离子产生和维持。
【详解】A、氨基丁酸通过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因此氨基丁酸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结构特点,A错误;
B、氨基丁酸的释放过程发生在突触前膜,突触前膜的信号变化情况是电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突触后膜的信号变化情况是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B正确
C、由图可知,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会促进CI-内流,导致突触后膜电位加大,膜电位会发生变化,C错误;
D、根据题干可知,氨基丁酸转氨酶抑制剂可以抑制氨基酸转氨酶降解氨基丁酸,所以氨基丁酸转氨酶抑制剂可使氨基丁酸的分解速率降低,D正确。故选AC。
21、【答案】ACD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促红细胞生长素(ESF)既能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使血液红细胞数增加,改善缺氧,又反
馈性的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长素原(ESF原)的生成。可见ESF抑制肝脏中的ESF原的生成属于负反馈调节。
【详解】A、高原地区氧气含量低,人体内ESF基因的表达更旺盛,产生的ESF能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使血液中红细胞数增加,改善缺氧,A正确;
B、血红蛋白不属于血浆成分,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血浆蛋白质含量有关,B错误
C、由题干信息ESF既能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使血液中红细胞数增加,改善缺氧;又能反馈性地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长素原(ESF原)的生成",说明造血干细胞和肝脏细胞膜上有ESF可识别的受体,C正确
D、促红细胞生长素(ESF)既能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使血液红细胞数增加,又反馈性的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长素原(ESF原)的生成。可见ESF抑制肝脏中的ESF原的生成属于负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ACD。
22、【答案】ABC
【分析】在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中,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如果缺乏这种激素,就会影响幼年动物大脑的发育。
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如下: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
【详解】A、胰岛是参与血糖平衡调节的主要器官,其分泌激素的调节过程受到神经、激素和血糖浓度的多重影响,A正确
B、在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大脑能接受相应的兴奋产生渴觉,下丘脑作为渗透压调节中枢,不仅能产生兴奋、传导兴奋,还能分泌激素进而实现对水平衡的调节过程,即该过程中有大脑、下丘脑和多种激素(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等)的参与,B正确;
C、体温调节过程受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如通过神经调节使血管收缩,同时甲状腺激素参与体液调节,C正确;
D、除激素外,体液中其它成分也参与机体稳态调节,如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强、加快,D错误。故选ABC。
23、【答案】ABD
【分析】图示过程为生命活动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参与,体液调节通过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参与。
【详解】A、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为A→C→D→E来实现,属于体液调节,A正确;
B、人手被针扎属于神经调节,通过A→B→E实现,B正确
C、水盐平衡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过程,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通过抗利尿激素作用于靶器官,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错误;
D、体温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既有A→B→C→D→E过程,也有A→B→E过程,D正确。故选ABD。
24、【答案】ACD
【分析】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垂体释放的激素。它能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作用。
【详解】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可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最终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又会反过来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从而使得该激素含量维持稳定,A正确;
B、肾小管通过自由扩散(或渗透作用)重吸收水分,B错误;
C、摄盐过多后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通过相关神经调节,会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C正确
D、饮水增加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进而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最终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D正确。故选ACD。
25、【答案】AB
【分析】细胞免疫过程:①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②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③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详解】A、浆细胞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来的,它能够合成并分泌抗体。抗体是蛋白质,所以浆细胞内与蛋白质合成和分泌相关的细胞器(如高尔基体、内质网、线粒体等)都比一般细胞要发达,但当它完成使命以后,便衰老死亡了,而记忆细胞能够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生存并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所以它比浆细胞的寿命要长得多,A正确,
B、细胞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能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B正确;
C、病毒侵入细胞后,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C错误;
D、同种感冒病毒再次侵入人体后,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清除病毒,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D错误。故选AB。
26、【答案】BCD
【分析】浆细胞具有分泌抗体的能力;巨噬细胞含有较多的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神经细胞进行信息传递,含有较多的线粒体;性激素的合成场所为内质网,睾丸间质细胞中内质网较发达。
【详解】A、记忆B细胞不具有分泌抗体的能力,A错误;
B、巨噬细胞含有较多的溶酶体,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有利于对病原体的消化和清除,B正确;
C、神经细胞有较多的离子泵,细胞间也存在较多的突触结构,进行信息传递,细胞中有较多线粒体,有利于为信息传递提供能量,C正确;
D、雄性激素的合成场所为内质网,故睾丸间质细胞中内质网较发达,D正确。故选BCD。
27、(10分)【答案】(1)细胞质基质 ⑤ 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2)肝 ② a、f 血浆和细胞内液
(3)泌尿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4)神经-体液-免疫
【分析】题图分析,图1中a为毛细淋巴管,其中流动的液体是淋巴;b为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其生活的具体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c为毛细血管壁细胞,其生活的具体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d为血浆;e为血细胞;f表示组织液;g表示组织细胞。图中1~5分别表示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肝糖原分解、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
(1)图1中过程3是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利用O2的过程是⑤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f表示组织液;g表示组织细胞,CO2不从f进入g的原因是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2)图1中细胞g可以发生糖原的合成和分解,最可能是肝细胞,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抑制过程②肝糖原的分解,b为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其生活的具体环境是a淋巴和f组织液,f中液体的来源有血浆和细胞内液。
(3)图2中的Ⅲ代表泌尿系统,②代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过程。
(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28、(10分)【答案】(1)效应器
(2)一定流动性 线粒体和高尔基体 短时间内使神经递质大量释放,从而有效实现神经兴奋的快速传递 协助扩散
(3)不能 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4)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5)高级中枢
(6)肌肉持续收缩(或肌肉痉挛等)
【分析】反射的形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1)神经一骨骼肌接头属于反射弧中效应器部分。
(2)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胞吐作用,即轴突末端释放Ach的过程是通过胞吐作用实现的,该过程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完成,即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一定流动性。递质的释放方式为胞吐,该方式由高尔基体形成囊泡,线粒体提供能量,在胞内运输。故在ACh释放的过程中涉及到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神经递质尽管是小分子物质,但仍通过图示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其意义在于短时间内使神经递质大量释放,从而有效实现神经兴奋的快速传递。Na+由通道进入细胞内不需要消耗能量,所以其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
(3)Ach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没有进入细胞内,因此在骨骼肌细胞内不能检测到Ach,骨骼肌
膜相当于突触后膜,接受递质的信号后,钠离子会大量内流,骨骼肌膜外的电位变化是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4)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在神经一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
(5)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属于低级中枢;但人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可以控制低级中枢,所以当医生用针刺手指皮肤取血化验时,可以不缩回手指。
(6)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选择性抑制作用,会抑制Ach分解,则突触后膜持续兴奋,出现肌肉持续收缩的现象。
29、(10分)【答案】
(1)大脑皮层 B、C
(2)胰岛素 丙 效应器
(3)反馈调节
(4)乙 细胞外液 渗透压
(5)(特异性)受体 神经递质
【分析】1、分析图1可知,图中A是促甲状腺激素,B是甲状腺激素,C是肾上腺素,D是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
2、分析图2可知,图中甲是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乙是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进行的调节,丙是下丘脑通过发出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支配相应内分泌腺的活动。
(1)人体所有感觉均是在大脑皮层形成,因此在寒冷环境下产生寒冷感觉的部位也是大脑皮层;图1中激素B是甲状腺激素,C是肾上腺素,寒冷条件下两者的分泌量都会明显增加,以增加产热量,同时机体还可以通过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等变化以减少散热。
(2)血糖升高,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丙神经调节的模式调节胰岛素分泌量,此时胰岛B细胞属于反射弧结构中的效应器。
(3)甲模式为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作用于垂体后,垂体分泌相关的激素作用于相应的内分泌腺,调节相应内分泌腺对相关
激素的分泌,即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若甲模式中,靶腺为卵巢,则女性排卵前性激素的含量逐渐升高,进而影响下丘脑和垂体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则这种调节机制称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
(4)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经垂体后叶释放到内环境发挥调节作用,即图2中乙模式调节;人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导致排尿减少,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5)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因此去甲肾上腺素属于神经递质,它与胰岛A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30(10分)【答案】
(1)一 ③B细胞 ④浆细胞
(2)核酸(或RNA) 无症状感染者体内已发生体液免疫,血清中存在相应抗体
(3)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收缩
(4)神经-体液 等于
【分析】分析图1,①是抗原呈递细胞,②是辅助性T细胞,③是B细胞,④是浆细胞。
分析图2,激素甲是下丘脑释放的,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乙是垂体释放的,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当体温调定点上升时,机体会通过促进代谢而增加产热,同时通过神经调节控制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
(1)皮肤、黏膜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由图可知,体内3B细胞在细胞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4浆细胞,进而产生抗体。
(2)采集鼻咽拭子主要用于病原学检查,检测病毒的核酸(遗传物质);对无症状感染者的确诊常采集血液样本进行血清学检查,其依据是血清中会产生抗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
(3)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使体温调定点上升后,一方面促进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获得信息后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另一方面,促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最终使体温升高。
(4)由上述分析可知,患者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体温上升至体温调定点,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高烧不退但体温恒定的情况,此时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学情检测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学情检测生物试题,共23页。
江苏省常州市前黄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常州市前黄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生物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生物试题,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