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考化学二轮复习 题型特训(含解析)
中考化学二轮复习 科学探究题特训专题5 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二轮复习 科学探究题特训专题5 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科学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草酸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5 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1.课堂上,老师演示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试管内壁出现光亮的紫红色。科学兴趣小组重做了这个实验,小明发现试管内壁显砖红色。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颜色呢?是否产生了别的物质?小明查阅了相关资料。资料1:氧化亚铜是砖红色不溶于水的固体资料2:氧化亚铜能与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u2O+H2SO4=Cu+CuSO4+H2O于是,小明往试管中加入一些稀硫酸浸泡一段时间后,根据产生的现象得出结论:附着在试管内壁上的物质中含有氧化亚铜。(1)得出“附着在试管内壁上的物质中含有氧化亚铜”这一结论,依据的现象是 。(2)小明与其他几个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交流,发现加热前:第一小组是在潮湿的试管中加氧化铜粉未的;第二小组氧化铜粉末堆积在试管底部;第三小组氧化铜粉末薄薄地平铺在试管内壁。三个小组其他操作都相同且规范。结果是第一、二小组实验后试管内壁都显砖红色,第三小组试管内壁显光亮的紫红色。通过比较分析,试管内壁出现砖红色物质的原因可能是 。(3)第三小组实验虽然很成功,但是实验后试管内壁不容易清洗。老师告诉他们这是由于氧化铜粉末铺在试管内壁上造成的。如何既让实验成功又不会在试管内壁留下难以清洗的铜?小明经过思考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他选择一束光亮的铜丝,对铜丝进行 处理,将处理过的铜丝代替氧化铜粉末进行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答案】(1)试管中溶液变蓝色,试管壁红色变浅;故答案为:试管中溶液变蓝色,试管壁红色变浅(2)参与反应的氢气量不足或反应不充分(3)绕成螺旋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解析】(1)得出“附着在试管内壁上的物质中含有氧化亚铜”这一结论,依据的现象是:试管中溶液变蓝色,试管壁红色变浅;(2)结果是第一、二小组实验后试管内壁都显砖红色,第三小组试管内壁显光亮的紫红色。通过比较分析,试管内壁出现砖红色物质的原因可能是:参与反应的氢气量不足或反应不充分;(3)小明经过思考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他选择一束光亮的铜丝,对铜丝进行绕成螺旋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处理,将处理过的铜丝代替氧化铜粉末进行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2.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以下实验活动,并对固体X的成分进行了以下探究。【提出问题】固体X的成分是什么?【猜想假设】猜想一:CaCO3;猜想二:CaCO3和Ca(OH)2;猜想三:Ca(OH)2。【实验探究】小组同学一致认为猜想三是错误的,因为固体X中一定含有碳酸钙,其理由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猜想成分中可能含有Ca(OH)2的理由是 。为了进一步验证X的成分,小组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验证。【实验验证】(1)同学甲取少量固体X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现象是 。证明猜想一正确。(2)同学乙取少量固体X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水振荡、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 ,证明含有Ca(OH)2。【反思评价】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甲的实验不足以确定固体X的成分,理由是 。结合两位同学的实验,证明猜想二正确。【继续探究】溶液Y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猜想假设】猜想一:NaOH; 猜想二:NaOH和Na2CO3;猜想三:NaOH和Ca(OH)2。【讨论交流】结合对固体X成分的探究,同学们认为猜想三是正确的,理由是 。【实验验证】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证明猜想三正确: (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答案】【实验探究】Na2CO3+Ca(OH)2=CaCO3↓+2NaOH;Ca(OH)2微溶于水,固体X中可能有未溶解的Ca(OH)2;【实验验证】(1)有气泡产生;(2)溶液变红;【反思评价】加入盐酸有气泡,只能说明含有碳酸钙,不能证明是否含有氢氧化钙。【讨论交流】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钙,所以溶液Y是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实验验证】取少量溶液Y于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猜想三正确。【解析】【实验探究】小组同学一致认为猜想三是错误的,因为固体X中一定含有碳酸钙,其理由是Na2CO3+Ca(OH)2═CaCO3↓+2NaOH。猜想含有Ca(OH)2的理由是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固体中可能含有没有溶解的氢氧化钙。【实验验证】(1)取少量固体X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证明猜想一正确;(2)取少量固体X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水振荡,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钙,证明证明含有Ca(OH)2。【反思评价】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甲的实验不足以确定固体X的成分,理出是加入盐酸有气泡,只能说明含有碳酸钙,不能证明是否含有氢氧化钙;【讨论交流】猜想三是正确的,理由是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钙,则溶液Y中含有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和溶解的氢氧化钙;【实验验证】取少量溶液Y于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钙,证明猜想三正确。3.科学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将一镁条放入CuCl2溶液中,镁条表面覆盖了红色物质,但很快镁条表面又冒出很多气泡,他们觉得很奇怪。 气体溶解性(常温常压)氢气难溶氯化氢易溶氨气易溶氧气不易溶【提出问题】溶液中冒出的气泡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是什么气体呢?【猜想】小科:是氧气; 小丽:是氯化氢;小琪:是氨气(NH3); 小梁:是氢气。通过查阅资料,小黄马上否定了小琪的猜想,他否定的依据是 ;【实验探究】他们开始收集所产生的气体。实验一:小科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该气体,木条不会复燃。说明生成的气体不是氧气;实验二:为继续探究反应后生成的气体是否是氯化氢,小丽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该气体,试纸不变红,说明生成的气体不是氯化氢;实验三:为确定气体是否是氢气,小梁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每个装置的反应均完全)。【实验结论】(1)若该气体是氢气,则在乙装置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2)甲、丙装置中的无水硫酸铜可以用浓硫酸替代的是 (填甲或丙)。(3)为确定该气体产生的本质原因,小梁用精密pH试纸测试实验:所用的CuCl2溶液,pH约为5.5,最后确定CuCl2溶液呈酸性。【答案】【猜想】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结论】(1)黑色固体变为红色固体(2)甲【解析】【猜想】反应前有水、镁和氯化铜,元素包含氢、氧、镁、氯和铜等,所以反应后的产物也只有含有这5中元素,而小琪的猜想为氨气,含有氮元素,与反应前元素不符,所以猜想不合理;故答案为: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结论】(1)氧化铜为黑色固体,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铜和水,铜为红色固体,所以可以看到黑色固体变为红色;故答案为:黑色固体变为红色固体。(2)气体通入氧化铜前需要排除水蒸气给后面实验的影响,所以通入前可以用浓硫酸代替无水硫酸铜,但是反应后为了证明氢气的存在,需要证明水的存在,所以丙中的无水硫酸铜不得被代替,否则无法验证水的生成;故答案为:甲。4.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在用锌粒与如图1硫酸溶液(试剂瓶标签部分腐蚀)反应时,发现有气泡产生,并闻到有刺激性气味。他们对此气体的成分进行了探究。【提出问题】锌粒加入该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是什么?【查阅资料】①浓硫酸与锌反应,但不产生氢气,也不会产生氧气,能生成二氧化硫气体;②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能使品红(一种红色色素)溶液褪色。【猜想与假设】甲同学认为:气体可能是H2;乙同学认为:气体可能是SO2;丙同学认为:气体还可能是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2的装置(部分夹持器材略去,假设每个能发生的反应都进行完全)进行探究:(1)图3中D处气体发生装置可选图2中的 (填字母序号)。(2)实验开始后,观察到E中品红溶液褪色,证明气体中含有 。(3)H装置的作用是 。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F装置的作用是 。(5)G装置在点燃酒精灯加热之前应先通一段时间的气体。目的是 ;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 ,证明气体中含有H2。【实验结论】 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反思与交流】①锌和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水和二氧化硫,为什么反应过程中又产生了氢气呢?用文字简述原因: 。②锌与浓硫酸、稀硫酸反应都可以产生硫酸锌,如果需要制取硫酸锌,用锌与稀硫酸反应的优点是 (任填一种合理的答案)。【答案】【猜想与假设】H2、SO2。【实验探究】(1)B或C(2)二氧化硫(3)吸收二氧化硫;SO2+2NaOH=Na2SO3+H2O(4)吸收水蒸气(5)排除内部残留的空气;黑色固体变为红色,试管壁有小水珠生成【实验结论】丙【反思交流】①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浓硫酸变为稀硫酸,稀硫酸与锌反应生成了氢气。②无二氧化硫的生成,避免污染环境【解析】【猜想与假设】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浓度变小,稀硫酸与锌反应生成了氢气,而标签中硫酸浓度无法判断,所以推断浓硫酸时只生成二氧化硫,稀硫酸只生成氢气,硫酸浓度适中时,反应开始时浓度高,生成二氧化硫,随着反应进行,浓度变小,生成了氢气,所以为两者混合气体;故答案为:H2、SO2。(1)硫酸与锌为固液混合物,不需要加热,所以选择B或C为发生装置。(2)二氧化硫可使品红溶液褪色,所以品红褪色,证明了二氧化硫的存在;(3)二氧化硫是酸雨的主要来源,因此不得直接排放,需要利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故答案为:吸收二氧化硫;SO2+2NaOH=Na2SO3+H2O。(4)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吸收水蒸气。(5)加热前避免内部空气影响实验,需要排空;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生成水和铜,氧化铜为黑色,铜为红色,所以可以观察到固体颜色的变化,同时生成的水会在试管壁上形成水珠。【实验结论】根据实验过程与实验现象,得出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硫和氢,因此丙同学猜想正确。【反思交流】①浓硫酸与锌反应,浓硫酸不断消耗,浓度降低,变为稀硫酸时,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因此会产生氢气。②根据题目信息可知,浓硫酸与锌反应后生成了二氧化硫,会污染环境,而稀硫酸没有污染性气体生成。5.草酸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草酸晶体(H2C2O4•2H2O)无色,熔点为101℃,易溶于水,受热脱水、升华,170℃以上分解。草酸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沉淀:H2C2O4+Ca(OH)2=CaC2O4↓+2H2O.请回答下列问题:(1)甲组同学按照如图所示的装置,通过实验检验草酸晶体的分解产物,仪器a的名称是 。装置B的主要作用是 。装置C中有气泡逸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知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一定有 。(2)乙组同学认为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还有CO,为进行验证,选用甲组实验中的装置A、B和如图所示的部分装置(可以重复选用)进行实验。①乙组同学的实验装置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A→B→( )←( )→( )→I→D→H。②装置I中盛有的氧化铁发生了颜色变化,欲证明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有CO,乙组同学需要两次使用装置D,其现象分别是 。【答案】(1)酒精灯;冷却草酸蒸气,防止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干扰二氧化碳的检验,二氧化碳(2)①F,D,G②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解析】(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可知,a是酒精灯;草酸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沉淀,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装置B的主要作用是:冷却草酸蒸气,防止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干扰二氧化碳的检验,装置C中有气泡逸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知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一定有二氧化碳;(2)①除去二氧化碳用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乙组同学的实验装置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A→B→( F)←( D)→( G)→I→D→H;②在实验室常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装置I中盛有的氧化铁发生了颜色变化,欲证明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有CO,乙组同学需要两次使用装置D,其现象分别是: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6.某班同学做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用到的药品有铁丝、铜丝、银丝、稀硫酸和硫酸铜溶液。实验结束后,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对该实验的废液进行探究,请你一起参与。【提出问题】废液中含有什么物质?【交流表达】(1)小明通过观察,认为废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铜。他观察到的现象是 。(2)小红通过分析,认为废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她的依据是: 。【作出猜想】小华认为废液中还可能含有稀硫酸。【实验验证】小华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锌粒产生 现象,则证明废液中确实含有硫酸。通过分析与实验,同学们得出废液中含有硫酸亚铁、硫酸铜和硫酸。【拓展应用】(1)若将废液中的溶质全部转化为硫酸亚铁,应加入过量的 。写出该反应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 ; ;(2)反应完全后过滤,滤渣中物质为 ,滤液中溶质为硫酸亚铁。【答案】【交流表达】(1)溶液呈蓝色(2)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实验探究】冒气泡【拓展应用】(1)铁; Fe+H2SO4═FeSO4+H2↑;Fe+CuSO4=FeSO4+Cu(2)Fe、Cu【解析】【交流表达】(1)硫酸铜溶液为蓝色,小明通过观察,认为废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铜。他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呈蓝色。(2)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所以反应后废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实验探究】将少量的锌粒放入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废液,产生气泡,说明溶液中含有硫酸;【拓展应用】(1)通过分析与实验,同学们得出废液中含有硫酸亚铁、硫酸铜和硫酸。要想把废液中的溶质全部转化为硫酸亚铁,可加入过量的铁。发生的反应为:Fe+H2SO4═FeSO4+H2↑和Fe+CuSO4═FeSO4+Cu;(2)加入过量的铁后,滤渣中含有剩余的铁和生成的铜,其中铁和铜是固体,硫酸亚铁溶于水,所以滤液中溶质为硫酸亚铁,铁和铜留在滤纸上。7.某实验小组为探究酸的化学性质,由甲、乙、丙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甲同学实验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丙同学实验试管中的反应现象 。【在阅资料】CaCl2、NaCl的溶液是中性,Na2CO3溶液显碱性。【实验报究一】确定甲、乙同学上述实验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2)取甲所得溶液少许,加入石蕊试液,溶液显红色,甲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写化学式)(3)取乙所得溶液少许,加入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乙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写化学式)【实验探究二】确定甲、乙同学上述实验所得溶液混合后的成分。(4)甲、乙同学把上述实验所得溶液倒入同一废液缸中,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该白色沉淀是 (写化学式)。同学们将烧杯内的物质进行过滤,对所得滤液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提出猜想】(5)甲同学猜想NaCl:乙同学猜想:NaCl、CaCl2:丙同学猜想:NaCl、CaCl2、HCl:你的猜想: 。【交流讨论】(6)你认为 同学的猜想一定不正确,理由是 。【设计实验】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正确。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 。 。猜想成立。【答案】(1)Ca(OH)2+2HCl=CaCl2+2H2O;有气泡冒出,溶液由无色变浅绿色(2)CaCl2、HCl;(3)NaCl、Na2CO3;(4)CaCO3;(5)NaCl、Na2CO3(6)丙;有盐酸就不会有白色沉淀;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解析】(1)甲同学实验中所发生反应是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配平即可;丙同学实验试管中的反应现象是:有气泡冒出,溶液由无色变浅绿色;(2)取甲所得溶液少许,加入石蕊试液,溶液显红色,甲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钙、氯化氢;(3)取乙所得溶液少许,加入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乙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钠和碳酸钠;(4)甲、乙同学把上述实验所得溶液倒入同一废液缸中,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该白色沉淀是碳酸钙,是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钠;(5)甲同学猜想NaCl;乙同学猜想:NaCl、CaCl2;丙同学猜想:NaCl、CaCl2、HCl;我的猜想是NaCl、CaCl2;(6)我认为丙同学的猜想一定不正确,理由是有盐酸就不会有白色沉淀;实验证明我的猜想: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猜想成立。8.在学习盐的化学性质时,老师将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混合,过滤反应后的混合物。老师要求同学们探究滤液中溶质的组成。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有关问题。【查阅资料】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氯化钠,氯化钡溶液显中性。请你写出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出猜想】猜想1:滤液中溶质是NaCl;猜想2:滤液中溶质是NaCl和 (填化学式)的混合物;猜想3:滤液中溶质是NaCl和Na2CO3的混合物;猜想4:滤液中溶质是NaCl、Na2CO3和BaCl2的混合物老师指出猜想4不合理,理由是 。【实验探究】(1)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无明显现象。同学们认为猜想 不成立。(2)另取少量滤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若有 (填实验现象)证明猜想2成立。【问题讨论】(1)甲同学认为要证明猜想2成立也可以改用硫酸钠溶液。你认为甲同学 (填“能”或“不能”)达到实验目的。(2)乙同学认为要证明猜想2成立也可以改用硝酸银溶液。你认为乙同学 (填“能”或“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理由是 。(3)在分析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 。【答案】【查阅资料】Na2CO3+BaCl2=2NaCl+BaCO3↓【提出猜想】BaCl2;BaCl2与 Na2CO3在溶液中不能共存【实验探究】(1)3(2)白色沉淀产生【问题讨论】(1)能(2)不能;溶液中的氯化钠也能与硝酸银反应产生白色沉淀(3)反应物是否过量【解析】【查阅资料】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手提包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BaCl2=2NaCl+BaCO3↓。【提出猜想】猜想1:碳酸钠和氯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时滤液中溶质是NaCl;猜想2:氯化钡过量时滤液中溶质是NaCl和BaCl2的混合物;猜想3:碳酸钠过量时滤液中溶质是NaCl和Na2CO3的混合物;猜想4:滤液中溶质是NaCl、Na2CO3和BaCl2的混合物。老师指出猜想4不合理,理由是BaCl2与 Na2CO3在溶液中不能共存。 【实验探究】(1)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不含有碳酸钠,同学们认为猜想3不成立。(2)另取少量滤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证明猜想2成立。【问题讨论】(1)甲同学认为要证明猜想2成立也可以改用硫酸钠溶液,甲同学能达到实验目的,是因为硫酸钠能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氯化钠。(2)乙同学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理由是溶液中的氯化钠也能与硝酸银反应产生白色沉淀。(3)在分析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二轮复习 科学探究题特训专题9 物质的性质(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的某些性质进行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二轮复习 科学探究题特训专题8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铁与其他金属的活动性强弱的探究,探究辨真伪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二轮复习 科学探究题特训专题7 定量实验(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小苏打和食盐是厨房中常见物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