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4831457/0-169476311257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4831457/0-169476311262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4831457/0-169476311263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
展开第6章测评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对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活在不同区域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
B.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
C.一个湖泊中各种鱼类的总称
D.一个生态系统中具有相互关系的动植物的总称
答案:B
2.能较确切地说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是( )
A.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B.环境变化→定向变异→去劣留优
C.生存斗争→用进废退→适者生存
D.环境变化→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适者生存
答案:A
解析: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可判断它们的关系是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不能在根本上加以解释的是 ( )
A.生物的适应性
B.人工选择
C.生存斗争
D.遗传和变异的原因
答案:D
4.科学家对某一种蟹的体色深浅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不同体色的蟹的数量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中间体色与环境相适应,不易被天敌捕食
B.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繁殖能力弱
C.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食物来源太少
D.中间体色是新形成的一种适应性更强的性状
答案:A
解析:由题图可知中间体色的数量最多,应是其最适应环境,生存概率大。中间体色是原本就有的性状,不是新形成的。
5.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 )
A.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
B.生物的种类从古至今是一样的
C.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遗传给后代
D.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
答案:B
解析: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6.右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原因是变异具有不定向性
B.A→B的变化是生物与无机环境斗争的结果
C.B→C是耐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
D.农药对害虫的变异进行定向诱导,使害虫产生了耐药性
答案:D
解析:变异是害虫种群中本身就存在的,且是不定向的,并不是农药定向诱导产生的。在农药的选择作用下,只有少数耐药性个体保留下来,即A→B;此后这些耐药性个体大量繁殖,即B→C。
7.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评价是( )
A.它能正确解释生物界的适应性,但不能解释生物界的多样性
B.它能正确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C.它能正确解释生物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但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D.它能解释自然选择的作用,但不能阐明生物界的多样性
答案:C
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正确解释了生物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但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8.在一个气候环境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是( )
A.个体最大的种群
B.个体最小的种群
C.个体差异最小的种群
D.个体差异最大的种群
答案:D
9.不同基因型的褐鼠对灭鼠灵药物的抗性及对维生素K的依赖性(即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维生素K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的表型如下表所示。若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则褐鼠种群 ( )
基因型 | rr | Rr | RR |
对灭鼠灵的抗性 | 敏感 | 抗性 | 抗性 |
对维生素K的依赖性 | 无 | 中度 | 高度 |
A.r基因的频率最终下降至0
B.抗性个体RR∶Rr=1∶1
C.基因型为RR的个体数量增加,基因型为rr的个体数量减少
D.绝大多数抗性个体的基因型为Rr
答案:D
解析:由于是维生素K含量不足的环境,所以对维生素K依赖性较高(基因型为RR)的个体数量减少;长期使用灭鼠灵导致基因型为rr的个体数量大量减少,所以基因型为Rr的个体数量最多;R和r基因的频率都不为0。
10.马与驴为两个不同的物种,交配产生的后代骡是不育的,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突变 B.基因重组
C.生殖隔离 D.地理隔离
答案:C
解析:马与驴属于不同物种,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11.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如下图所示)。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此无法推断出( )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间的竞争
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协同进化
答案:B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长舌蝠为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体现了二者的协同进化和相互依赖关系,故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长筒花会因不能传粉而无法繁衍后代。长舌蝠独具的“长舌”可有效避开与其他蝙蝠间的竞争。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等生物性状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12.八倍体小黑麦(8n=56)是我国科学家利用普通小麦(6n=42)和黑麦(2n=14)杂交获得杂种幼苗后,经秋水仙素处理培育而成的高产小麦新品种。据此可推断出 ( )
A.小黑麦是普通小麦与黑麦协同进化的产物
B.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
C.小黑麦是新物种,其单倍体可育
D.普通小麦与黑麦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B
解析:小黑麦是普通小麦与黑麦杂交,经秋水仙素处理培育而成的产物。小黑麦的产生说明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小黑麦是新物种,其单倍体不能正常产生生殖细胞,所以不可育。普通小麦与黑麦是两个物种,杂交产生的后代不可育,所以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13.下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生物产生了适应性的变异
B.P点时Aa的基因型频率最小
C.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D.该种群基因库中A和a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表示产生了新物种
答案:C
解析:变异具有不定向性,环境变化对不定向的变异起选择作用,保留适应性的变异,淘汰不适应性的变异,A项错误。P点时A和a的基因频率相等,均为50%,Aa的基因型频率最大,B项错误。Q点后A基因频率增大,a基因频率减小,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C项正确。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A和a基因频率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产生了新物种,D项错误。
14.某动物的基因A和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只有基因A或基因B的胚胎不能成活。若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个体交配,F1群体中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是( )
A.50% B.60%
C.45% D.40%
答案:B
解析:结合题意可知,基因型为A_bb或aaB_的个体胚胎致死。若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个体交配,F1的基因型为AaBb,全部存活。F1中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中基因型为A_bb(占3/16)和aaB_(占3/16)的个体胚胎致死,则存活的F2个体的基因型有9/16的A_B_与1/16的aabb。在A_B_中,AA个体占其中的1/3,占后代总数的3/10,Aa个体占其中的2/3,占后代总数的6/10,因此,F2个体中AA∶Aa∶aa=3∶6∶1。根据基因频率的定义可计算A基因的频率=(2×3+6)/20×100%=60%。
15.狼和鹿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从进化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狼在客观上起着促进鹿发展的作用
B.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鹿奔跑速度的加快可加速狼的进化
D.鹿的进化速度比狼的进化速度快
答案:D
解析: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协同进化。狼和鹿互为对方的生物环境,相互进行选择,相互选择的结果是双方都朝着快速奔跑的方向进化,它们的进化速度是相当的。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至少有1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下列关于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其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B.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C.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的重组,从而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
D.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答案:ACD
解析: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发生进化不一定会出现生殖隔离。
17.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种群的生物肯定不属于同一个物种
B.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物功能,能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个体
C.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
D.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必须有生殖隔离
答案:CD
解析:不同种群的生物可能属于同一个物种。物种是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生物个体的总和。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产生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必须有生殖隔离,不一定有地理隔离。
18.下图表示一个亲代种群由于地理隔离(河流和山脉)形成了两个新的种群,进而进化为两个新物种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理隔离导致种群1、2与亲代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B.种群1、2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相互间无影响
C.种群1、2承受不同的选择压力,适应环境的个体被保留
D.由于种群1、2基因库中没有相同的基因,导致生殖隔离
答案:D
解析:据题图可知,种群1、2与亲代种群之间都存在地理隔离,导致种群1、2与亲代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种群1、2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相互间无影响。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种群1、2承受不同的选择压力,经自然选择,适应环境的个体被保留。在不同环境的选择下,种群1、2基因库的差异越来越大,最终导致生殖隔离。
19.下图表示渐进式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对图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B.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地理隔离使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受阻
C.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交配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新物种形成的前提条件
答案:BD
解析: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项错误。生殖隔离是指自然状态下,个体间不能相互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C项错误。新物种形成的前提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项正确。
20.某地因建高速公路将一个野兔种群分隔到公路两侧,成为两个种群。用A、a表示该种野兔的一对等位基因。公路建成后,随时间推移,东、西两侧野兔种群的A基因频率变化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分布 | 刚分隔时 | 第2年 | 第4年 | 第6年 | 第8年 | 第10年 |
公路东侧 | 0.50 | 0.63 | 0.75 | 0.90 | 0.90 | 0.90 |
公路西侧 | 0.50 | 0.42 | 0.31 | 0.15 | 0.10 | 0.10 |
A.10年间公路东西两侧野兔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也发生了改变
B.10年后公路东西两侧野兔种群因A基因频率不同,从而形成了两个物种
C.环境通过直接作用于野兔的基因型,引起A基因频率改变
D.若10年后野兔种群的A、a基因频率不再改变,则公路东侧显性个体所占比例是公路西侧的9倍
答案:BCD
解析:由表格可看出,10年间公路东西两侧野兔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由此推断公路东西两侧野兔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A项正确。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B项错误。环境通过直接作用于野兔的表型,引起A基因频率改变,C项错误。10年后公路东侧a基因的频率为10%,隐性个体的比例为10%×10%=1%,则显性个体的比例为99%;同理,公路西侧a基因的频率为90%,隐性个体的比例为90%×90%=81%,则显性个体的比例为19%,公路东侧显性个体所占比例是公路西侧的99/19倍,D项错误。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5分)
21.(10分)近年来在海底 3 000 m的热泉孔周围,发现了以前没有记载的生物。这说明,生物界的物种还有待人们去发现。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分子水平看,生物的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
(2)从遗传水平看,生物新性状的出现主要是 的结果,而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后代的不同表型主要是 的结果。
(3)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 。
答案:(1)蛋白质的多样性 基因的多样性
(2)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3)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 隔离
22.(14分)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有关资料显示,果蝇约有104对基因,现有一黑腹果蝇的野生种群,约有107个个体,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种群的 。经观察,该种群中的果蝇具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其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 而产生的。
(2)假定该种群中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那么在该种群中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约是 。
(3)随机从该种群中抽出100只果蝇,测知基因型为AA(灰身)的个体为35只,基因型为Aa(灰身)的个体为60只,基因型为aa(黑身)的个体为5只,则A基因的频率为 ,a基因的频率为 。
(4)通过对果蝇及其他生物的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可得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
答案:(1)基因库 基因重组
(2)2×106个
(3)65% 35%
(4)种群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析:(1)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基因重组导致产生多种多样的基因型。(2)由于每个个体含有约2×104个基因,每个基因的突变率为10-5,而整个种群中含有约107个个体,所以基因突变数约为2×104×10-5×107=2×106(个)。(3)A基因的频率=(2AA+Aa)/2(AA+Aa+aa)×100%=(2×35+60)/(2×100)×100%=65%,由于A与a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所以a基因的频率为35%。(4)生物进化的实质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3.(12分)科学家曾成功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学考察,在近万米深的海底,科学家们惊奇地看到比目鱼和小红虾在游动。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马里亚纳海沟中所有的比目鱼组成了一个 。
(2)几百万年前的海沟下与海沟上的比目鱼还属于同一物种,但由于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群体长期与较浅海域的比目鱼缺乏基因交流,最终会产生 隔离,造成这种现象的两个外部因素是 和 。
(3)从变异的来源看,比目鱼的种类具有多样性的根本来源是 。
(4)假设由于地质巨变,最终人类只抢救了一对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通过人工繁殖,最终产生了一个新的比目鱼种群,则此种群的基因库中的基因数量与原种群相比要 。
答案:(1)种群
(2)生殖 自然选择 地理隔离
(3)基因突变
(4)少
解析:(1)马里亚纳海沟中所有的比目鱼可构成一个种群。(2)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形成的外因是自然选择和地理隔离。(3)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因为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4)如果只有一对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通过人工繁殖形成的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数量会比原种群的少。
24.(8分)科学家在研究北美两种不同物种果蝇(种1与种2)的进化过程时发现,在百万年之前,北美大陆只有一种果蝇,其基因型为aabbccDDeeff。随后不同区域的果蝇出现了不同的基因(如下图所示)。已知基因A与B同时出现会导致胚胎早亡;同样,基因C与D或E与F同时出现也有胚胎早亡现象。
(1)甲地所有的果蝇构成一个 。北美大陆不同区域在阶段Ⅰ出现了基因的差异,这种变化说明基因突变的 性。
(2)果蝇最多只能飞跃邻近两地的距离。对历史阶段Ⅰ而言,甲地与乙地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属于 多样性,判断的理由是 ;甲、丙两地的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属于 多样性。
(3)甲地与戊地的果蝇最终进化成两个物种,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其可能的主要原因是 ,最终导致生殖隔离。若甲地果蝇(种1)一个基因组(指生物体所有遗传物质的总和)含有15 000个基因,甲地共有果蝇50 000只;戊地果蝇(种2)一个基因组比甲地果蝇多了25个新基因,戊地共有果蝇38 000只。比较两地的果蝇种群基因库的大小: 。
答案:(1)种群 不定向
(2)物种 甲、乙两地果蝇的交配后代不能存活或基因不能交流(或存在生殖隔离) 遗传
(3)两地距离遥远,超越了果蝇的飞行距离,基因不能发生交流;两地环境不同,环境对变异的选择不同,基因频率发生不同的改变 甲地>戊地
25.(11分)镰状细胞贫血(SCD)是一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HbA、HbS控制,基因型为HbSHbS的患者几乎都死于儿童期。请回答下列问题。
(1)SCD患者血红蛋白的2条β肽链上第6位氨基酸由谷氨酸变为缬氨酸,而2条α肽链正常,HbS基因携带者(HbAHbS)的一对等位基因都能表达,那么其体内一个血红蛋白分子中最多有 条异常肽链,最少有 条异常肽链。
(2)调查发现,非洲中部HbS基因和疟疾的分布基本吻合,与基因型为HbAHbA的个体相比,基因型为HbAHbS的个体对疟疾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强,因此疟疾疫区比非疫区的 基因频率高,在疫区使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患者后,人群中基因型为 的个体比例上升。
(3)为了调查SCD发病率及其遗传方式,调查方法可分别选择 (填序号)。
①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 ②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③在疟疾疫区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 ④对同卵和异卵双胞胎进行分析对比
(4)若一对夫妇中男性来自HbS基因频率为1%~5%的地区,其父母都是携带者;女性来自HbS基因频率为10%~20%的地区,她的妹妹是患者。这对夫妇生下患病男孩的概率为 。
答案:(1)2 0
(2)HbS HbAHbA
(3)①②
(4)1/18
解析:(1)依题意可知,一个血红蛋白分子含有2条α肽链和2条β肽链。SCD患者血红蛋白的2条β肽链上第6位氨基酸由谷氨酸变为缬氨酸,而2条α肽链正常。HbS基因携带者(HbAHbS)的一对等位基因都能表达,那么其体内一个血红蛋白分子中最多有2条异常肽链,最少有0条异常肽链。(2)与基因型为HbAHbA的个体相比,基因型为HbAHbS的个体对疟疾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强,因此疟疾疫区比非疫区的致病基因HbS的频率高。在疫区使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患者后,致病基因HbS的频率降低,则基因型为HbAHbA的个体比例会上升。(3)根据题意分析可知SCD是隐性遗传病,调查该病的发病率应该在人群中随机调查,而调查该病的遗传方式应该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即可分别选择①和②。(4)已知男性的父母都是携带者,则男性是携带者的概率为2/3;女性的妹妹是患者,父母正常,由此可知其父母都是携带者,则该女性是携带者的概率是2/3;因此这对夫妇生下患病男孩的概率为(2/3)×(2/3)×(1/4)×(1/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