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展开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的第二节,主要讨论亲代的基因如何传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本节即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
二、 学情分析
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关于细胞结构的知识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回忆进一步去正确认识基因的位置。对于本节内容,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但在整个认知过程中,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困难,因为基因这类问题比较抽象,学生没有一定的感性思维。如何突破这一困难,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有效途径善于化抽象为具体,从创设的情景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
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二)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合适的材料模仿染色体的形成过程
2运用模拟材料模拟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的变化
3运用推导的方法,探讨基因传递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运用遗传学知识解释亲子代间相似的现象,培养生活中的科学素养。
2参与小组合作交流,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
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二)教学难点:
1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五、 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本身的一些优势来化解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认知方面的困难。如课件可以展示一些形象生动的材料,图文资料比较翔实,而且具有一定的交互性,易于吸引学生,充分利用这一教学媒体,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另外,我还利用一些模拟材料,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自主探究染色体的形成及其变化。
六、 教学流程
(一) Flash导入
播放一段Flash“细胞核的移植实验过程”
片段1:黑鼠生黑鼠 灰鼠生灰鼠 白鼠生白鼠
教师通过此片段,复习提问前一节课的相关知识(性状和相对性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片段2:白鼠梦想生一个小灰鼠
教师以此设下悬念,引导学生思考此梦想能否实现及实现的方法,通过相互交流再次明确生物体的各种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教师在此Flash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提出本节课的两个主要话题:1基因位于哪里?2基因究竟是如何在亲代与子代间传递的呢?(出示课题: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二) 染色体、 DNA和基因三者间的关系(基因的位置)
1.展示染色体和DNA关系示意图,用语言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间的关系。
关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一时已经有所接触,尤其是在学习“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时已经尝试描述过三者的关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资料去引发学生的回忆,同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讨论。展示的示意图先不出示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自己寻找染色体和DNA并利用鼠标指示。由于书上有这张图,所以学生完成此步骤并不困难,关键是基因在哪,学生尽管知道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但是要正确指示其位置就面临困难了。这时教师可以保留学生的各种答案,共同参与讨论基因的概念,由基因是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学生自然就能判断答案的正确与否了。在明确了示意图上的名称后,学生描述三者的关系就比较简单了:染色体包含DNA,基因在DNA上。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打比方认识染色体和基因,如磁带好比是染色体,上面一首首的歌曲就如同基因,这样学生对其关系就更清楚了。
2.学生活动:用图解等形式表示出三者的关系
学生独立在纸上完成关系图解,教师指导并派几个代表上黑板进行交流,师生共同参与评价。在此基础上,加上细胞核、细胞和生物体,再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形成一个严密的思维逻辑。为了体现知识的科学性,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基因大多有规律地集中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此环节,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寻找各种图解形式的优劣之处,在互相争辩中提升自己的认知。
(三) 制作染色体模型
教师给每四位学生提供一根长绳,假设这根长绳是DNA分子,怎样才能把长绳处理成染色体呢?(学生思考的前提:人的一个体细胞中所有DNA展平,总长约1.7米,而所有染色体长度仅0.5毫米。)
初中生都有好表现的心理特征,在同伴的互助下,他们愿意动脑想、动手做,想方设法缩短绳子的长度。面对不同的制作方法,教师引导他们进行评比,选出最棒的制作方法并说明理由。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是不是一条完整的染色体。学生考虑到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两部分组成,自然就会思考模型的改进方法。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自行选择材料设计染色体模型,课后尝试制作并展示。
(四)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特点
1.展示常见动植物体细胞染色体数目表
由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且基因较小,所以师生先从染色体着手进行研究。通过生物染色体数目表,学生亲自观察寻找其特点:(1)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体细胞中染色体都是偶数;(2)不同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大多不一样,但同种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一样。
2.展示人体(男、女)体细胞内染色体图
通过初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人体的体细胞内染色体数有46条且保持恒定,但具体的状况学生还是不清楚的。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经过整理后绘制的人体细胞染色体图,在原有基础上深入寻找其它特点。
借助染色体图的动态呈现的优势,学生发现男女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一共有23对,其中前22对男女基本相同,只有最后一对男女有别。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两条染色体才能成为一对。学生通过观察图,自然会发现成对的染色体形态、大小相似。另外,学生也会观察到每对染色体的对应部位的颜色相同,教师就此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染色体有无颜色和这些颜色代表的意义。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认识染色体上的颜色是经特殊染色法处理后获得的,所涂颜色不能具体说成是基因的位置,只能说明内部成分相同。由此得出结论:染色体成对,基因成对。
3.展示各种染色体异常的遗传病图片
每对染色体含有数万对基因,生物的每种性状一般是由一对基因决定的。同种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的变化会产生哪些影响呢?通过三张图片(先天性裂唇患者、先天性愚型、性腺发育不良)及患者发病原因介绍,让学生形成这样一个意识:染色体数目恒定对生物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 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1.体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数不变
生物体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数量的变化情况其实在初一介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时已经有所了解,那就是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也相同。同时加上染色体异常会引起遗传病的意识,学生就能更加清楚在体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数目已经加倍。
2.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减半
(1)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
先回忆人的诞生过程(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再引发学生思考精子、卵细胞和受精卵这三个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分别是多少,才能保持后代个体染色体数的稳定。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填图练习,明确生殖细胞染色体数只有体细胞的一半,即人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只有23条。
(2)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方法
教师接着通过简单的示意图(体细胞中只有两对染色体),形象的表示出染色体数减半存在三种情况,让学生分析三种情况是否都成立。在做出推断的基础上,教师告诉学生科学的结论必须建立在严谨的实验所提供的科学证据之上,指导学生阅读P30最后一段,深入领会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减半不是任意的一半,而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任意一条的自由组合。为了巩固此概念,教师可让学生思考具有三对染色体的体细胞分裂形成生殖细胞的类型总数,学生对此兴趣浓厚,同时又明白了为何有性生殖后代个体差异大。
(3)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意义
在前面的认知情况下,学生此时已经很清楚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意义:维持亲子代间的染色体、DNA和基因的数量不变、成对,维持遗传的稳定。
3.小结
主要通过书P31的填图练习,进一步明确基因是随染色体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后代的。另外,教师选取几道有代表性的题目加深学生的认识,同时检测他们的学习效果。
(六) 质疑(承上启下)
子代拥有父母传下来的基因,是不是就一定表现出和父母相似的性状呢?教师以这样简短的问题启迪学生思考,为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作铺垫。
七、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一、 基因和染色体
1. 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间的关系
2 .染色体成对,基因成对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1.体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数不变
2.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减半
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设计,共11页。
初中生物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步骤,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精品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精品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eq \a\vs4\al,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