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生物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测评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展开第2章测评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属于群落的是( )
A.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
B.一片草原上全部的动植物
C.一个被杂菌污染的培养皿上的全部生物
D.一片白桦林
答案:C
2. 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
A.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的所有生物
B.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菇等大型真菌
C.某红树林中的各种生物
D.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以及其他生物
答案:B
解析: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菇等大型真菌,不是这片草地上所有的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群落。
3.不同植物分布在群落的不同高度,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森林群落中位于最上层的是( )
A.树冠层 B.灌木层
C.草本层 D.地表层
答案:A
解析:森林群落中的植物很多,这些植物常常在空间上分出层次。枝叶交错、生有树冠的高大树木构成树冠层;树下丛生的植物,枝干比较矮小,构成灌木层;低矮的草本植物构成草本层;近地面绿茵如毯的植物构成地表层。所以森林群落中,位于最上层的是树冠层。
4.下列实例中不能体现群落结构的是( )
A.温带落叶林的外貌随季节变化
B.草原上的植物形成斑块状和镶嵌状的分布状态
C.田间的玉米合理密植,有高有矮
D.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
答案:C
解析:田间的所有玉米属于一个种群,而不是群落。
5.退潮后露出的海边岩石上有各种海藻附着,它们从上到下呈带状分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不同深度的海水中( )
A.温度不同
B.盐度不同
C.含氧量不同
D.光照强度不同
答案:D
解析:海洋生物有分层现象,其主要原因是不同深度的海水中光照强度不同。
6.苔藓、草本、灌木和乔木等不同植物,自下而上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称为群落的( )
A.垂直结构
B.水平结构
C.时间结构
D.初生演替
答案:A
解析:苔藓、草本、灌木和乔木等不同植物,自下而上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形成了群落的层次性,也就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7.下列有关生态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位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B.不同种群的生态位不会完全相同
C.生态位重叠越多的物种竞争也就越激烈
D.生态位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A
解析: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所以,生态位不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8.下列有关“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壤盐碱度不同使土壤中群落的结构有差异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取表层土进行采集、调查
C.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采集到的土壤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
答案:B
解析: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应去除表层土上的落叶后利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9.将陆地生物群落分为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的主要依据是( )
A.植物高低
B.地势高低
C.科学家的设想
D.植被分布情况
答案:D
10.下图表示的是不同群落中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可以表示草原上狮子和猎豹之间的关系
B.图乙可以表示白蚁和其肠道内的鞭毛虫的关系
C.图丙的三个种群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
D.甲、乙两图都表示生物的种间竞争关系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种间竞争、种间竞争、捕食关系,D项正确;草原上狮子和猎豹是实力相当的竞争关系,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故图甲不能表示草原上狮子和猎豹之间的关系,A项错误;白蚁和其肠道内的鞭毛虫是互利共生关系,B项错误;图丙的三个种群只存在捕食关系,C项错误。
11.某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鳙鱼生活在中层,以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为食;浮游动物A以水表层浮游植物B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池塘群落不存在水平结构
B.鳙鱼和浮游植物B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C.捕捞小型杂食鱼和适当的施肥,可以提高鳙鱼的产量
D.该池塘中生态位的分化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答案:A
解析:该池塘群落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A项错误;鳙鱼分布在中层,浮游植物B生活在表层,这种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项正确;捕捞小型杂食鱼,可以减少小型杂食鱼对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的捕食,适当的施肥可使浮游植物B增多,都可以提高鳙鱼的产量,C项正确;该池塘中生态位的分化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D项正确。
12.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
答案:D
解析:大多数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对于植物来讲,光照对植物的分布起决定性作用,所以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与动物的食物有关。
13.地震、塌方等容易形成堰塞湖,堰塞湖形成后的演替属于( )
A.初生演替
B.先是初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
C.次生演替
D.先是次生演替,后为初生演替
答案:C
解析:堰塞湖形成后原有的植被虽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故堰塞湖形成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14.在北半球,森林群落类型随纬度增加(从南到北)和海拔升高(从平原到高山)而发生的变化是( )
A.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苔原
B.苔原、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C.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苔原
D.苔原、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至少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热带雨林
答案:A
解析:在北半球,随纬度增加(从南到北)和海拔升高(从平原到高山),温度逐渐下降,植物类群发生明显的变化,森林群落的类型依次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苔原。
15.我国北方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三年后,对该地区蜘蛛类群的研究表明,地面蜘蛛物种数增加了,但原来分布于农田的部分蜘蛛种类消失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退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
B.部分农田蜘蛛消失说明退耕还林使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
C.退耕还林后群落总体上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
D.蜘蛛类群的变化说明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是动态变化的
答案:B
解析:退耕还林后,群落中个别原有物种可能消失(部分农田蜘蛛消失),但群落总体上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至少有1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下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
B.甲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水平结构
C.丙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光照的影响
D.影响乙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答案:AD
解析:甲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由于地形的起伏引起不同高度的山坡上温度不同,又由于甲处的阔叶林和针叶林等生长在不同的地段,因此说明群落具有水平结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但是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丙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影响形成的。
17.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M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M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M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M
C.乙的出现使害虫M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M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答案:ABC
解析:由题意可知,乙作物的引入改变了原有的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结果使害虫M的爆发受到抑制,说明新的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M,A、B两项均合理;作物乙生长良好,乙的出现使害虫M的环境容纳量下降,但乙与害虫M之间不是相互抑制的竞争关系,C项合理,D项不合理。
18.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某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的措施,多年后原有耕地变为林地。科研人员先对该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进而对该林地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种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见表中数据)情况进行分析,其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种名 | 山桃 | 丁香 | 油松 | 刺槐 |
山桃 | 1 | — | — | — |
丁香 | 0.12 | 1 | — | — |
油松 | 0.13 | 0.81 | 1 | — |
刺槐 | 0.14 | 0.76 | 0.84 | 1 |
A.耕地逐渐变为林地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调查该林地中山桃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样方法
C.据表中数据可知,该林地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油松和刺槐
D.原有耕地没有垂直结构,而变为林地后有垂直结构
答案:ABC
解析:原有耕地及后来演替成的林地都既有水平结构,也有垂直结构。
19.下列选项属于导致草原沙漠化的原因的是( )
A.过度放牧和盲目开垦
B.发展季节性放牧和草区轮牧
C.乱捕乱猎草原有益动物
D.破坏与草原接壤地带的森林
答案:ACD
解析:保护草原就要保护草原上的原有物种,防止过度放牧和盲目开垦,建立合理的放牧制度。
20.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数量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可表示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人类的活动往往影响甲、乙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甲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如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乙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快。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物种组成在不断发生改变,甲中①②处的物种数目相同,但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人类的活动往往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5分)
21.(10分)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跳虫和甲螨的活动能力 ,身体 ,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若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 ,理由是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 ,理由是 。
(3)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 ,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 。
答案:(1)较强 微小
(2)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土壤的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3)种间竞争 捕食
解析:(1)土壤中跳虫和甲螨的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2)跳虫多栖息于潮湿隐蔽的场所,湿棉花模拟土壤的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酒精可起到固定作用。(3)跳虫与甲螨都以酵母菌为食,所以为种间竞争关系;线虫以酵母菌为食,它们之间为捕食关系。
22.(10分)科研人员对浙江太公山针阔叶混交林内繁殖季节时鹭类的组成和筑巢高度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6~8 | 6 | 6 | 8 | 0 | 20 |
8~10 | 52 | 6 | 6 | 2 | 66 |
10~12 | 14 | 4 | 4 | 2 | 24 |
12~14 | 10 | 22 | 4 | 0 | 36 |
(1)表中数据显示,该森林群落鹭类中的优势种是 。表中数据是科研人员在林内从山脚到山顶 (填“随机”或“在密度大的地方”)选取9个样方(10 m×10 m),逐个调查、统计并计算得出的。调查该群落中某种鹭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 ,若鹭类被捕捉一次后,第二次被捕捉的难度增加,则调查所得数据比真实值 (填“偏大”或“偏小”)。
(2)群落中4种鹭在林内乔木层筑巢高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这种分布特点体现了鸟类对群落 资源的合理利用。
(3)当不同鹭类利用同一资源时,会发生生态位的重叠。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白鹭与夜鹭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最大,然而,白鹭主要在白天飞向西南方向活动、觅食,而夜鹭主要在傍晚飞向西北方向活动、觅食。由于这2种鹭在觅食时间和方向上的改变,错开了取食相同食物资源的 和 ,可以使之得到较为均衡的资源,二者之间的 关系趋于缓和,从而实现共存。这是进化过程中这2种鹭对环境 的必然结果。
答案:(1)池鹭 随机 标记重捕法 偏大
(2)垂直 空间
(3)时间(或高峰时期或高峰时间) 取食地点(或地点) 竞争 适应
解析:(1)表中数据显示,池鹭的总体数量明显多于其他鹭类,因此池鹭是该森林群落鹭类中的优势种。样方选取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以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鹭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该群落中某种鹭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记重捕法,其种群数量的估算值=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有标记的个体数。由于鹭类被捕捉一次后,第二次被捕捉的难度增加,因此调查所得数据比真实值偏大。(2)该群落中4种鹭在林内乔木层筑巢高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分布特点体现了鸟类对群落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3)白鹭与夜鹭的取食时间和取食地点不同,说明这2种鹭错开了取食相同食物资源的时间和取食地点,可以使之得到较为均衡的资源,二者之间的竞争关系趋于缓和,从而实现共存。这是进化过程中这2种鹭对环境适应的必然结果。
23.(8分)某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1 133 hm2(1 hm2=10 000 m2),科研人员对一块0.2 hm2样地的乔木层进行多次调查,部分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所示(单位:株)。
分层 | 优势种群 | 调查年份 | ||
1998年 | 2008年 | 2018年 | ||
顶层 | 锥栗 | 4 | 4 | 2 |
中间层 | 厚壳桂 | 107 | 30 | 1 |
下层 | 云南银柴 | 170 | 204 | 230 |
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1)云南银柴与厚壳桂之间的关系是 。
(2)不同种群的分层分布形成了群落的 结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 (环境因素)有关。
(3)调查该样地锥栗的种群数量 (填“可以”或“不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
(4)据表估算该样地2008年云南银柴的种群密度为 。若用该数据代表当年自然保护区内云南银柴的种群密度,则结果不可靠。要获得可靠的结果,应该如何取样? 。
答案:(1)种间竞争
(2)垂直 光照
(3)可以
(4)1 020株/hm2 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进行调查
解析:(1)云南银柴和厚壳桂都是植物,具有种间竞争关系,主要竞争阳光、水、无机盐等资源。(2)不同种群的分层分布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3)因为锥栗数量较少,个体大,所以可以用逐个计数法调查其种群数量。(4)表中的数据是0.2hm2样地中的数量,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的个体数,所以2008年云南银柴的种群密度约为204/0.2=1020(株/hm2)。要使计算出的种群密度可靠,应随机选取若干样方调查,然后取其平均值。
24.(15分)研究者调查了大别山不同海拔的9个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下图所示。
注:字母A~I代表群落类型,A为发育早期的群落,B、C、D、E为发育中期的群落,F、G、H、I为发育晚期的群落。
(1)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可称为一个 。在野外调查时,很难从外部特征确定马尾松种群的准确年龄,通常以马尾松立木的胸径结构(种群中不同胸径大小的个体数)代替其 结构,来进一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2)在进行野外群落调查时,首先要识别组成群落的物种并列出它们的名录,这是测定物种丰富度的最简单的方法。调查发现,群落A以马尾松林的形式存在,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填“较高”“较低”或“不变”)。A~I群落发育阶段不同,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呈 的变化趋势,且群落物种多样性在群落发育的 (填“早”“中”或“晚”)期最高。
(3)在群落发育晚期,由于不同植物间的 加剧,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具有明显的 现象,这能提高群落 的能力。
(4)若群落A是由冰盖融化后的裸地演替而来,则此种演替属于 演替,该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所含有机物变化的情况是 。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 。
答案:(1)种群 年龄
(2)较低 先增加后减少 中
(3)竞争 分层 利用阳光、空间等环境资源
(4)初生 先增加后保持稳定 方向和速度
解析:(1)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属于空间范围内的同种生物,属于一个种群;种群的特征中,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2)群落A以马尾松林的形式存在,据图分析可知,此阶段群落的物种数较少,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较低;图中A~I群落发育阶段,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群落物种多样性在群落发育的中期最高。(3)群落发育晚期,不同植物间的竞争加剧,使某些物种消失,最终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能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空间等环境资源的能力。(4)冰盖融化后的裸地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过,所以其演替属于初生演替;自然条件下的群落演替过程是群落趋于相对稳定的过程,其有机物含量也逐渐增多并最终趋于相对稳定。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5.(12分)乔木树种馨香木兰是云南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研究人员为探讨馨香木兰所在群落的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
(1)为调查馨香木兰所处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本研究中调查乔木层和灌木层时最小样方面积为5 m×5 m,而调查草本层时最小样方面积为1 m×1 m,可见设计最小样方面积的原则是 。
(2)下表所示为馨香木兰所处的A、B、C 3个群落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单位:种)。
群落 | 乔木层 | 灌木层 | 草本层 |
A | 21.5 | 35.5 | 19.5 |
B | 22.5 | 23.8 | 16.25 |
C | 22 | 31.5 | 13.5 |
由上表可以看出,3个群落中的 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在3个群落的垂直结构中,丰富度最高的是 层,推测是由于其中不仅有相应的灌木种类,还含有一定数量的 幼树,因而其种类和个体数都较丰富。
(3)科研人员调查了3个群落中的馨香木兰的植株胸径(胸径可表示植株的树龄),绘制结果如下图所示。
研究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在一段时间内 的变化趋势,但需结合生物的生存环境具体分析。由图可以看出,馨香木兰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型。虽然现在馨香木兰有丰富的幼树,但难以进一步发育为优势种,其原因可能是幼树耐荫蔽,在茂密的常绿阔叶林下能生长良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树木对光照的需求加大,在与其他阔叶乔木的 中不占优势,从而生长受阻。
答案:(1)保证在最小面积内基本上能反映组成群落的物种数量情况(合理即可)
(2)A 灌木 乔木
(3)种群数量 增长 种间竞争
解析:(1)用样方法对不同的物种进行调查时,采用的最小样方面积不同。设计最小样方面积的原则是保证在最小面积内基本上能反映组成群落的物种数量情况。(2)由题表可以看出,3个群落中的A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在3个群落的垂直结构中,丰富度最高的是灌木层,推测是由于其中不仅有相应的灌木种类,还含有一定数量的乔木幼树,因而其种类和个体数都较丰富。(3)研究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在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但需结合生物的生存环境具体分析。由图可以看出,馨香木兰种群的幼树较多,所以其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虽然现在馨香木兰有丰富的幼树,但难以进一步发育为优势种,其原因可能是幼树耐荫蔽,在茂密的常绿阔叶林下能生长良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树木对光照的需求加大,在与其他阔叶乔木的种间竞争中不占优势,从而生长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