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习题精编: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六 记叙文阅读:叙事散文:见闻感触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习题精编: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六 记叙文阅读:叙事散文:见闻感触,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章围绕“看黃河”写景叙事,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语言特点,书亦有道 佚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广东广州)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2题。(22分)
一只羊其实怎样
杨瑞霞
生命在经历了那么漫长的一个过程之后,总会为我们保留一些什么。对于我来说,我的生命就无意中为我存留了一些印迹,一些人或者事情。另外,还有一只羊。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家里有过一只羊。是一只绵羊。
它肯定是在很小的时候被买来的,可我完全不记得它小时的样子。在我的印象里它是一只很大的羊,它健壮,肥硕,高傲,沉稳,一副成年人的模样。在我小的时候,我分不清一个人和一只羊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我把它当成是家里的一口人,而且是一个大人。现在想起来,当时犯了同样常识性错误的不光是我,还有我的父母,他们肯定是把它当成了我们。还有我的哥哥们,他们把它当成了什么?是不是当成他们自己了呢?当时粮食很紧张,父亲42元钱的工资,要养活全家6口人。在这种情况下,一只羊能长成那样的特例,除了一家人——当然包括羊在内——的相濡以沫之外,似乎不可能再有别的什么解释了。总之,那只羊是在那样一个错误的环境下长大,结果便是它也跟着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它从来就没把自己当成是一只羊。
对于我们中间一些不曾亲自与羊一起生活过的人,对于羊的认识,往往来自于听到的童话。在那个世界里,羊永远是弱势群体,它所代表的特性是柔弱,善良,逆来顺受且又无话可说。而当一只羊真正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关系的时候,往往已改变了原本的样子,变成了肉的形式,这样它便永远都失去了表达的机会,我们便永远都无从得知,一只羊想说些什么。而我家的这只羊,在我的思维定式尚未形成时走近了我,我没有那些现有的经验,所以我觉得它所有的作为都浑然天成,非常自然。
首先,它决不逆来顺受。当然,如果确实是它错了,它会沉默着听你教训;可是如果错的是你,是你无缘无故地欺负了它,它不会善罢甘休,用现在的话说,它是一定要讨个说法的。记得有一次,我二哥牵着它去地里吃草,二哥当时的思维还沉浸在头天晚上看的电影《地雷战》里,他捡了一根棍子,叉开腿对羊做了一个日本鬼子劈刺刀的动作,同时喊了一声“八格亚鲁”。他太轻视了一只羊有可能对这个动作做出的反应。绵羊当时发了一下怔,不知它头天晚上是不是也和二哥一起看了那场电影,反正它当即判断出了这个动作所具有的侮辱性质,它把头一低,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二哥见它来势凶猛,吓得转身就跑,它在后面奋力直追,一直追出三四里地,最后二哥向它举手投降,它才和二哥和好。
还有一次,邻居家的小伙子在手心里放了很小的一点干粮渣,然后非常夸张地招呼它。它不想辜负别人的好意,走了过去,等它弄明白发生的事情,它选择了轻蔑地离开。在离开的过程中却又出乎意料地转身给了正在得意的那人一个教训,使他记住了捉弄一只羊会得到什么样的报应。
同样它的行为也导致了围观者的一片大惊小怪。是呀,一只羊怎么可以有这么强的自尊心呢,一只羊怎么可以这么张扬自己的个性呢。
其实这只羊让人觉得它不像一只羊,不仅仅在于它有个性,还在于它有很强的责任心。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向沉默的它突然放声大叫,低沉的声音表达着一种焦虑。父亲出门一看,原来大风吹开了院门,家里刚买的半大山羊跑出了院子。是大绵羊的警觉使家里避免了一笔不小的损失。
另外还有它的聪明。它的聪明不但让幼时的我觉得非常神秘,即使到今天,我还感觉到几分说异。有天中午,我妈有事出去,把羊关进了羊栏,还在羊栏的出口处挡了一块菜板:把我关进了屋里,然后锁上了院门。和羊单独相处的时候,我从不敢擅自到它跟前去,所以我一个下午没有出屋,后来大概羊和我一样等得不耐烦了,要不就是它想知道我一个人在屋里做些什么,只听哐啷一声,羊抵碎了菜板自己把自己放出来了。然后它直奔房门,用头一下下撞门。我知道它是过来找我了,我当时的反应是赶紧找个地方藏起来,于是我撩起床单,钻到了床下。过了一会儿,听不到撞门声了,我从床下探出脑袋朝外张望,忽然看见大绵羊正把前腿搭在外面窗台上,伸着头朝屋里张望,可能是它的脸太长了,影响了视线,它竟然把头侧过去,用一只眼紧贴窗玻璃。所以它的姿势和表情看上去都格外的怪诞。我在这只羊的窥视下绝望地哭了起来。
当初买这只羊,肯定是要养大后卖掉补贴家用的,可它的种种不同凡响,让它一次次拖延了离家的时间,然而一只羊的最后结局总难摆脱,那是它的宿命。而对于我来说,与它相处的经历,则是一种缘份。我想,如果有一天,我碰到一只羊,它非常体面地走过来,用流利的汉语或者英语同我打招呼,我会很自然地同它交谈,而且一点都不会觉得奇怪。因为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已经知道了,一只羊其实是怎样的。
(原载《天涯》2001年04期,有删改)
18. 本文主要写了大绵羊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①大绵羊对拿棍子侮辱它的二哥抗议,追击到二哥投降为止;②大绵羊教训拿干粮渣捉弄它的小伙子;③大绵羊在雪夜大叫提醒主人羊群逃跑;④大绵羊逃出羊栏趴在窗台看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情节概括能力。此题干中要求概括“大绵羊”的事,所以从“大绵羊”的角度按照“人物(事物)+事件+结果”的形式进行概括,同时注意语言要简练。文中告诉我们一些信息:第5段写大绵羊追二哥的事情,结果是“二哥向它举手投降,它才和二哥和好”;第6段写大绵羊拒绝小伙子的捉弄;第7段写它“还在于它有很强的责任心”,即“雪交加的夜晚,一向沉默的它突然放声大叫”提醒主人;第8段写它聪明的表现之一“羊抵碎了菜板自己把自己放出来,并趴在窗台上看我”,把这些加以概括整理即可。
19. 根据文本,“不曾亲自与羊一起生活过的人”对羊有哪些认识?请分点概括。(4分)
【答案】①羊是弱势群体,需要被保护而不是作为保护者;②它所代表的特性是柔弱、善良;③逆来顺受、默默忍受而不会反抗;④无话可说,不会表达自己的诉求,没有张扬的个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考生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语段,即文章的第4、7段,然后抓住重要句子,如:“在那个世界里,羊永远是弱势群体,它所代表的特性是柔弱,善良,逆来顺受且又无话可说”“一只羊怎么可以有这么强的自尊心呢,一只羊怎么可以这么张扬自己的个性呢”等进行筛选、分析、概括,最后对文中的羊的独特性,如:“首先,它决不逆来顺受”“它不会善罢甘休”进行反面的对照,得出“逆来顺受、不会反抗”的结论,加以补充,使答案更完整。
20. 结合上下文,从描写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它选择了轻蔑地离开。
(1)【答案】运用了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的方法,“轻蔑”一词表明这只羊对邻居给予的“好意”表示不屑并干脆拒绝,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只羊的独特个性,表明这只羊像人一样有着强烈的自尊心。
【解析】本题考查神态描写的辨析能力其及作用。一般神态描写的作用有三个:(1)表现人物内心世界;(2)刻画人物性格,反应人物品质;(3)更加突显人物个性,给人真实感,使文章生动形象。句中大绵羊对小伙子“非常夸张地招呼”充满了希望,可结果却是“手心里放了很小的一点干粮渣”,它有一种被捉弄的感觉,因此表现出不屑一顾的神情,拒绝接受。“轻蔑地地离开”展现出大绵羊的心理,活画出了当时的情形。
(2)(它)前腿搭在外面窗台上,伸着头朝屋里张望,可能是它的脸太长了,影响了视线,它竟然把头侧过去,用一只眼紧贴窗玻璃。
(2)【答案】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搭”、“张望”、“把头侧过去”、“紧贴”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只羊趴窗窥视房间的情景,表现了这只羊的聪明和神秘,表达了“我”面对这一番场景时绝望、惊诧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神态描写的辨析能力其及作用。一般神态描写的作用有:(1)显示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2)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3)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此句中“搭”“伸着头”“张望”“把头侧过去”“紧贴”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只羊趴窗窥视房间的过程,体现了它聪明的特点。
21. 本文的标题是亮点,请结合全文分析标题的好处。(5分)
【答案】①交代写作对象,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作者借儿时回忆向我们展示了一只体面的绵羊“其实应该是怎样的”,所以哪怕它最后又回归了所谓“一只羊的结局”,也让人们记住了这只羊曾经的高傲沉稳。
②“一只羊其实怎样”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引发读者对主旨的思考,增加对身边生命的敬畏之心。
③本文以“一只羊其实怎样”为题,以疑问的语气,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妙处。标题的妙处有很多,如是线索,贯穿全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全文的主要事件;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暗示主旨;运用技法,生动形象等。解答时,可以先思考标题的这些作用,然后从文本中找到相关的内容来印证。本文题目为 “一只羊其实怎样”,而小说主要讲述的是有关“大绵羊”的事件,可见标题概括了文章内容,也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即增加对身边生命的敬畏之心。同时运用疑问的语气,使读者想弄明白:“这只羊到底是怎样的?”
22. 本文的结尾谈到了羊的“宿命”,请问羊的“宿命”是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要塑造一个“不同凡响”却又逃不出“宿命”的羊的形象。(5分)
【答案】宿命:在普通人眼中,一只羊的宿命就是逆来顺受地沉默长大,被卖掉,最终以肉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餐桌上。(或羊的宿命是养大后卖掉补贴家用,同时被人们视为逆来顺受、柔弱的弱势群体。)
理解:①从人物形象来看,羊无法进脱宿命是它的结局,作者用羊的悲剧性的结尾与其“不同凡响”的一生做对比,悲壮而震撼地突出这只羊的与众不同。
②从主旨来看,警示着人们要打破对生命的那些约定俗成的偏见,放下俯视生命的傲慢。
③借羊喻人,呼吁我们要永远做一个“不同凡响”的、率真的、有智慧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第一问可以从文章的结尾段找到答案,进行概括。第二问需要考生对文本有较深的理解。可以从设问所给的提示入手,联系这只羊的形象,得出这只羊的一生“不同凡响”却有着悲剧性的结尾,形成对比,突出这只羊的独特:从文章的主旨入手,这只羊的一生和命运表达了“我”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警示着人们打破成见,放下傲慢的态度:从文章的写法分析,运用比喻,通俗易懂。
2.(江西)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3-15题。(16分)
黄河一掬
余光中
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车来。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我存和幼珊都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我也戴着扁呢帽,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人,跟着永波、建辉、周晖,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这是临别济南的前一天上午,山东大学安排带我们来看黄河。车沿着二环东路一直驶来,做主人的见我神情热切,问题不绝,不愿扫客人的兴,也不想纵容我期待太奢,只平实地回答,最后补了一句:“水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
这些话我也听说过,心里已有准备。现在当场便见分晓,再提警告,就像孩子回家,已到门口,却听邻人说,这些年你妈妈病了,瘦了,几乎要认不得了,总还是难受的。
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廓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旷远,似乎再也勾不到边。昊天和洪水的接缝处,一线苍苍像是麦田,后面像是新造的白杨树林。此外,除了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
“河面怎么不很规则?”我转问建辉。
“黄河从西边来,”建辉说,“到这里朝北一个大转弯。”
这才看出,黄浪滔滔,远来的这条浑龙一扭腰身,转出了一个大锐角,对岸变成了一个半岛,岛尖正对着我们。回头再望此岸的堤坝,已经落在远处,像瓦灰色的一长段堡墙。又回头对建辉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
于是永波和建辉领路,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带着众人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地,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几曾见天下太平啊让河水终于澄清?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在山大演讲时我朗诵那首《民歌》,等到第二遍五百听众就齐声来和我: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我高呼一声“风”,五百张口的肺活量忽然爆发,合力应一声“也听见”。我再呼“沙”,五百管喉再合应一声“也听见”。全场就在热血的呼应中结束。
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刘鹗,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黄河断流,就等于中国断奶。山大副校长徐显明在席间痛陈国情,说他每次过黄河大桥都不禁要流泪。这话简直有《世说新语》的慷慨,我完全懂得。
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僭妄的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许笑呼。我存和幼姗也相继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
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翌晨山大的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略有删减)
13.文章围绕“看黃河”写景叙事。请在下面方框内填写文字,概括“我”触摸河水前所见之景及触摸河水后所想之事。(8分)
触摸河水前所见之景:
长风挟着细沙卷地刮来一一 ① —— ② ——堤坝像瓦灰色堡墙
触摸河水后所想之事:
黄河悠久的历史和中华民族遭受的磨难—— ③ —— ④ 一一徐显明过黄河感慨流泪
【答案】①黄河及两岸空廓而寂寥 ②浑龙似的黄河一扭腰身转出一个大锐角
③在山大与听众共诵《民歌》 ④流沙河告诉“我”他读《黄河》的感慨
【解析】本题概括“我”触摸河水前所见之景及触摸河水后所想之事,考查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首先要仔细审题,“触摸河水前所见之景”“触摸河水后所想之事”,关键词分别是“景”和“情”,其次确定已经给出内容在原文的位置,最后找到需要填写的内容。这些内容,应当先找出原文,再作概括,即抽取关键词加以组合。前者按照“什么+怎么样”,后者按照“谁+做什么”的格式来写。触摸河水前所见之景,第一处的句子是第四段,抽取关键词组合为:黄河及两岸空廓而寂寥。第二处的句子是第七段,抽取关键词组合为:浑龙似的黄河一扭腰身转出一个大锐角。触摸河水后所想之事,第一处是第九段所写的“我”在山大朗诵《民歌》,台下五百人应和;第二处是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分别抽取关键词加以组合,按照“谁做什么”的格式写即可。
1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中一处细节描写具体分析。(5分)
【答案】情感: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细节分析:【示例一】“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这个细节表现了“我”触摸黄河水时紧张、激动又谨慎的心理,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之情。
【示例二】“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这个细节中“我”投名片的系列动作,写出了“我”投入祖国怀抱的虔诚,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示例三】“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这段文字描写了女儿认河后“我”流泪的细节,写出了“我”愿望实现后,既伤感又欣慰的复杂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示例四】“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这段文字描写了“我” 刮泥土、珍藏泥土的细节,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细节描写对于表现作者情感的作用的能力。细节是指人物、事物、景物具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与一般的动作、语言、神态不同,显得“微小”,但有很强的表现力。答题时,先找出细节,然后阐明什么细节,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如末段,“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翌晨山大的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描写“我”路上不忍刮去鞋底湿泥;回到高雄,又把它们珍藏起来。这两个动作细节,表现了“我”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15.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语言特点。(3分)
【答案】文中画线语句长短句相结合,句式富于变化,节奏感强;运用反问句式,增强语言的气势。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根据具体的句子,指出其在句式、修辞、语气等方面的特点,并适当分析这些特点的作用。这段话里,如“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是个长句,其中“绕河套、撞龙门”又是短句,而且整饬,这样,句式长短不一,参差变化,富有韵律。“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几曾见天下太平啊让河水终于澄清?”使用反问句式,增强语言气势,表现黄河几千年来遭受的苦难,强烈表达作者的感情。
3.(山东泰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千会”。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①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岁意味。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像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②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做歌师傅)。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7.下列对选文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盛况空前的村寨传歌 B.婉转动听的村寨漫歌
C.以歌会友的村寨聚会 D.避疫免灾的“金满斗会”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的理解能力。整体感知语段,分析语段所写内容,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把握住最主要的信息,根据理解把语段的最主要内容概括出来。整体感知语段,由选文中的句子“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可知,选文的主要内容是“集会传歌”,所以A项概括最为准确。其它几项介绍的片面。故选A。
8.下列对选文画线句子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歌声让作者陶醉。
B.表现歌声的舒缓自如,婉转动听。
C.歌声与阵阵松涛和鸣,张弛有度,震撼人心。
D.突出了男女老幼合唱歌声的和谐之美。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能力。文章画线句“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是说“轻柔的歌声合起来像松涛”并不是歌声与阵阵松涛和鸣,所以C项理解错误。故选C。
9.下列对选文画线句子②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老人虽年过七十,但仍身体健壮、精神矍铄。
B.把老人唱的歌比作“歌库”,表现歌唱内容的丰富。
C.重点表现老人本色当行,吹奏的曲调多样,技艺高超。
D.样样在行热情传歌的老人维系了歌会的世代相传。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作用的理解。解答时,要仔细阅读句子,弄清楚句子的含义,逐项比对选项,找出最准确的一项即可。从画线句子中抓住关键词“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样样在行”“整本整套地唱”即可判定D项概括最准确。故选D。
10.下列对选文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从选文看,歌会的“热闹”表现在参加的人多范围广,歌唱的内容丰富,持续时间长等方面。
B.选文所写的云南歌会古老淳朴、场面热烈,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C.选文重在写人物,尤其是写了参加歌会的妇女光鲜的服饰,以此来衬托她们的歌声之美。
D.选文运用全局描绘和细部刻画相结合的写法,表现作者对云南歌会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第选文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C项,说法错误。参会的妇女居多,而且打扮得非常漂亮,是为了表现“金满斗会”是“最热闹的”,并没有衬托她们的歌声之美的意思。故选C。
4.(山东泰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7-30题。
天马①雄风
周涛
①一次我碰上伊犁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一瞬间打得烟尘滚滚。就在那场短暂暴雨的吆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安分的生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的在这原野上汇聚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发展,成为一片宣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场面!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忙乱得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驹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顽皮,撒欢儿,一下子变得老练了很多;牧人在不可收拾的潮水中被裹挟,他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他的喊声像一块小石片扔进奔腾喧嚣的大河。
②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得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也看不见了。
③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我把这几分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④马就是这样,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我说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恐怕也并不过屠格涅夫有一次在他的庄园里说托尔斯泰"大概您在什么时候当过马",因为托尔斯泰不仅爱马、写马,并且坚信“这匹马能思考并且是有感情的”,它们和历史上的那些伟大人物、民族英雄一起被铸成铜像屹立在最醒目的地方。
⑤过去我只认为,只有《静静的顿河》才是马的史诗;离开伊犁之后,我不这么看了。瞧瞧我们伊犁的天马吧,这些被古人称之为骐骥、称之为汗血宝马的英气勃勃的后裔们,日出而撤欢,日入而哀鸣。它们好像永远这样散漫而又査所期待这样原始而又有感知,这样不假雕饰而又优美,这样我行我素而又不会被世界所淘汰。成吉思汗的铁骑作为一个兵种已经消失,六根神马车作为一种代步工具已被淘汰。但是马却不会被什么新鲜玩意儿所取代,它有它的价值。
⑥牛从挽用变为食用,仍然是实用物;毛驴和骆舵将会成为动物园里的展览品,因为它们稀少;而马,车辆只是在实用意义上取代了它,解放了它,它从实用物进化为一种艺术品的时候恰恰开始了。
⑦值得自豪的是我们中国有好马。从秦始皇的兵马俑,钢车马到唐太宗的六骏,从马踏飞燕的奇妙构想到大宛汗血宝马的美妙传说,从关云长的赤兔马到朱德总司令的长征坐骑……纵览马的历史还会发现它和我们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连着。这也难怪,骏马与武士与英雄本有系呢,彼此作用的相互发带彼此气质的相互补益,曾创造出多少叱咤风形象?纵使有一天马终于脱离了征战这一辉煌事业,人们也随时会从军人的身上发现马的神韵和遗风的。我们有多少关于马的故事啊,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至今,如同我们的一切美好传统都像黄河之水都遗传下来那样,我们的历代名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也都遗传下来了。那种“龙马精神”就在伊犁的灭马身上——
此马非凡马,
房星是本星;
向前敲瘦骨.
犹自带铜声。
⑧我想,即便我一直固执地对不爱马的人怀一点偏见,恐怕也是可以得到谅解了吧。
(选文有删改)
【注】天马:新疆伊犁盛产的良种马。
27.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的是什么?(4分)
27.(1)雄浑的气势 (2)奔腾的力量 (3)进取的精神 (4)崇高的感情 (5)力与美的巧妙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意。题目要求理解“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的具体内容。作答时要能够联系上下文,在文中找寻答案。“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这……,这……”这里运用排比句式刻画了群马奔腾的壮阔气势,作者被恢宏壮阔的崇高的场面深深地震撼。“它所给予我的”应该是天马所象征的精神,比如雄浑气势、奔腾的力量。以及第④段所提到的“进取精神”“崇高感情”“力与美的巧妙结合”。综上即可得出答案。
28.理解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28.天马日常状态是“日出而撒欢,日入而哀鸣”,看似散漫、原始、不加雕饰和我行我素,但它们始终知道自己是英雄的后裔,始终期待着能像祖先一样驰骋疆场,在奔腾中展示雄浑壮阔的力量和神采飞扬的生命气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作答时,一是了解语句的基本含意,二是联系语境揣摩潜在的意蕴。抓住画线句中的“好像”一词,可知“散漫”“原始”“不加雕饰”“我行我素”只是它的外显特征;由“被古人称之为骐骥、称之为汗血宝马的英气勃勃的后裔们”可知,天马是英雄的后裔,它英气勃勃,它们有所期待,即像祖先一样驰骋疆场,在奔腾中展示雄浑壮阔的力量,它始终展现着神采飞扬的生命气息。
29,从文章构思的角度简述选文第⑦段画线句子的作用。(4分)
29.由上文单纯写天马过渡到写“马文化”,并为下文写“龙马精神”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句作用。题干明确提出从“构思”的角度,加以简述。梳理全文来看,①—⑥段单纯写天马,写它的勇敢、自由、进取的精神,而下文主要上升到对“马文化”尤其“龙马精神”的层面。此句即为过渡的作用,既总结了前文,又引出下文写“马文化”。
30,赏析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4分)
30.(1)多用短句,营造紧张激越的气氛。例句如: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2)善用修辞,使语言生动形象,传情达意更为准确。比喻句如:马,这不肯安分的生灵……山洪奔泻似的在这原野上汇聚了。拟人句如:小马驹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儿,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特色。赏析句子的方法有: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②从特殊句式入手赏析;③从内容情感上分析句子;④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⑤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具体赏析方法为:明确赏析角度+结合具体语句具体分析所运用的手法,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或描绘事物的特质,或表达的感想,或揭示的主旨等。比如“马,这不肯安分的生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的在这原野上汇聚了……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满尽致”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逼真地把马群奔跑的场面展现了出来。马的精神以及对生命的向往与渴求跃然纸上。
6.(湖北宜昌)书亦有道 佚名
(1)清代刘熙载的《艺概·书概》中这样写道:“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一管柔毫,一卷雪浪,就可以把人的精神性情清晰而又千差万别地体现在笔下,以最简单的工具,直接把握物我之真、万象之美。 “天地万物之变动,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原来,书法艺术和书写者的人格性情就是这样紧镶密嵌地成为浑圆一体一一艺术成为人的具体意义和生动展示,人格性情成为艺术的最终目的和内在灵魂。
(2)带着这样的思索,让我们到浩瀚的书法历史中去求证,去发现那沉寂千年的墨迹背后灵动而鲜活的生命形象吧。
(3)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家世显赫,诗礼传家,作为儒家经典著作的《颜氏家训》就是出自其祖上颜之推。颜真卿中年时遇上了“安史之乱”,在河北二十四郡俱已沦陷,大唐江山岌岌可危之际,作为平原太守,他率先起兵,高举讨逆大旗,一家三十余口,先后殉国。
(4)安史之乱平定,颜真卿满怀悲伤地设酒祭奠死难的亲人,写下了震烁古今的《祭侄文稿》。原本一篇普普通通的祭文,居然写得那样奇崛雄健、浩气充盈,达到了超神入圣的境界,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5)颜真卿忠义节烈,舍生取义,他的书法也一如忠臣烈士,庙堂之气十足。书法极具象征性,看到颜体楷书,自然使人联想到像他这样的忠臣良将。后人评价颜体楷书正像“关羽坐帐,正气逼人”。国人的视觉联想如此丰富,居然把方块字和人物的形象联系起来。关羽之所以能与孔夫子并称为“文武二圣”,就是因为在他身上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渗透着儒家学派的春秋精义。孟子说:大丈夫“ 、 、威武不能屈”。关羽是忠义楷模、仁勇化身,这和颜真卿的满门忠烈、舍生取义是一脉相承的。颜真卿堂堂正正的楷书和关公那种威武不能屈的意象叠加起来,儒家学说的伦理道德就这样在一个个的方块字上显现出来了。
(6)明代著名思想家、书法家傅山作诗告诫他的子孙,“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未习鲁公(1)书,先观鲁公诂。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在此,他提出了“作字先作人”的观点,并告诉他的后人,在学习颜真卿书法之前,必须要先学习他的做人。
(7)古代书法的精神,最感染人的就是书写者的精神。在作品里所流露出来的那种激动人心、感人至深,与千古人同此心的东西。我以为那才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灵魂,那才是中国书法艺术最动人的因素。
【注释】(1)鲁公,指颜真卿,因为他曾被封为鲁郡开国公,所以被称为“颜鲁公”。
13.人们常说“书如其人”,请问“书如其人”在本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2分)
【答案】艺术成为人的具体意义和生动展示,人格性情成为艺术的最终目的和内在灵魂。 (或答“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或答“一管柔毫,一卷雪浪,就可以把人的精神性情清晰而又千差万别地休现在笔下。”均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炼文章要点的能力。阅读文章第一段,“清代的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书概》中写道:“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由此概括出答案。
14.请问第②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1分)
【答案】过渡或承上启下
【解析】此題旨在考查学生对文章情节结构的把握。这一段中“这样的思索”指的是对第一段中的“艺术与人的性情的思考”,而第三段则讲述的是“书法”。由此可见本段是过渡段。
15.文中哪四个字代表了关羽身上所蕴涵的中华传统美德?(2分)
【答案】忠义仁勇(順序不分先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主要信息的能 力或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掌握情况。阅读文章第五段,讲关羽是忠义楷模,仁勇化身,由此概括,组织答案。
16.请用平实的语言翻译第⑥自然段中画横线的诗句。(2分)
【答案】只要有颜平原(颜典卿)的正气在胸,哪怕只有一支毛笔在手,也足以气吞强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字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应关注“平原”和“毛颖”两个词的理解。因为颜真卿曾任平原太守,所以又称其颜平原;毛颖,这里代指毛笔。
17.积累链接:请将文章第⑤自然段中孟子的名言填充完整。(2分)
【答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古诗文的了解与积累状态。注意“淫”字的写法。
7.(江苏连云港)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4题。(17分)
你要做什么呢
王安忆
①在我学琴的时候,一个唱歌的朋友带我去见一个拉琴的朋友。路上,他告诉我,那朋友琴拉得很漂亮,因为成分不好,屡次上调不成,投考文工团也终因政审不合格而不成。
②真倒霉啊!我叹息。此时,我亦在农村,亦在投考文工团。成分尚说得过去,问题则是业务能否及格了。
③我懵里懵懂地跟着唱歌的朋友拐进一条弄堂,走上一弯木楼梯,来到他家。他引我们走进一间亭子间,让我拉琴给他听。他很认真地看着我拉琴,听我拉完一支曲子,给我讲了些什么。讲的什么我全忘了。
④后来,他拉给我看,拉得很认真,拉完一支曲子,又给我讲了些什么。讲的什么,我也全忘了。
⑤最后,他帮助我处理了两支曲子,以应付招考。他讲了许多,我都记不得了。
⑥“每天练四个小时才好。”他对我说——这个,我记得的,他正伏在桌上帮我修改谱子。我不响。停了一会,我说:“我并不喜欢拉琴。”“那么,你喜欢做什么呢?”他回过头来看了我一眼,微笑着说,“你要做什么呢?”我不响。过后,我们告别了,走下了木楼梯。
⑦那样的年龄,莫名其妙地有着一肚子莫名其妙的情感,找不到出口,也是难受的事。于是,便写一些见不得人的诗,写一只娃娃,写隔壁的男孩子……一切都写尽写完了,却还要写。实在没什么可写的了,忽然想起了那个人的那一句话:
⑧“你要做什么呢!”
⑨很多日子过去了,很多悲欢成了往事。终于考上了文工团,自己明白不是拉琴的料,又不知自己究竟是做什么的料。无聊的时候,东想西想,偶尔会想起这个人,他微笑着对我说:
⑩“你要做什么呢?”
后来,不知不觉地写起小说,被叫做“作家”。深感终于找到了与之合适的事情,终于有些事情可以做做。每日早起晚睡,煞有介事地写来写去,写完许多白纸和墨水。忙得很欢,心中不再有空处去乱拽情感来排解了。倒是充实。
然而,眼看着偌多的劳动者为社会创造切实可见的物质财富,科学家实践着新的技术革命,运动员赢得锃亮的金牌,让全世界抬头仰望五星红旗升起……看到自己忙来忙去为了一张白纸,真觉得空洞得可以,不着天又不着地。忽又茫然起来,想洗手不干。胡思乱想起来,有时候又会想起那位萍水相逢的朋友,他微笑着转过头对我说:
“你要做什么呢?”
是呀,我要做什么呢?一个人总必须要做点什么,否则就更加空洞了。也只有这样了。只有这样做下去,既然一个人总要做点什么。不做什么,会平添烦恼。无事生非嘛!
多少悲欢变成往事,往事又过去。淡了的淡了,忘了的忘了,不愿想的就不去想,不愿忘的就写下采。可是有一种东西是你没想而又没忘的,它像是被记忆的筛子误留下的一颗小小的微粒,躲在记忆的角落。
我再记不起那是一条什么马路,一弯什么样的楼梯,一间什么样的亭子间。我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在哪里工作,现在怎样,还好吗?我只记得他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
“你要做什么呢?”
是啊。我要做什么呢?我总要做点什么吧!
(选自《广州日报》2017年6月1日,有删改)
20.“你要做什么呢”在文章中反复出现,请从结构上分析其作用。(3分)
【答案】 (1)呼应标题(点题);(2)线索分明,脉络清晰;(3)回环往复,层层推进。
【解析】此题考查对语段的作用的分析能力。独句成段就是以一个句子构成自然段,这在现代文章中是很常见的,是作者为了取得特殊效果而有意为之的。主要作用有:1.显示文脉;2.调整节奏;3.突出强调;4.呼应开头;5.写出寓意。题干要求从结构上分析,这篇文章题目就是“你要做什么呢”,可见呼应标题(点题),文章在第⑥段因为我说不喜欢拉琴,拉琴的朋友质疑“你要做什么呢?”当我实在没什么可写时,我会想起“你要做什么呢?”当无聊时也会想起这句话,结尾再次提及我只记得他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可见层层推进、脉络清晰。
21.阅读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那样的年龄,莫名其妙地有着一肚子莫名其妙的情感,找不到出口,也是难受的事。于是,使写一些见不得人的诗,写一只娃娃,写隔壁的男孩子……
(1)“莫名其妙”在一个句子中出现两次,请分析妙处。(2分)
(2)“写一些见不得人的诗”,如何理解“见不得人”?(2分)
【答案】 (1)(2分)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难以理解。前者强调原因复杂,后者强调情感复杂,两次重复,表达了迷惘的青春期难以排遗又无法言说的复杂情感。
(2)(2分)此处的“见不得人”是不能让人看见或知道的意思,表明自己当时的写作很幼稚,羞于让人看。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语句和词语的理解。锁定画线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从深层理解其中蕴含的内容。第(1)题首先要理解“莫名其妙”的意思,再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我为什么感到“莫名其妙”,其次要分析两个“莫名其妙”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第(2)题分析关键词,一般的答题技巧是“词本义+词文中义+内容+人物形象”,再看原文要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说明“见不得人”的本义和文中意思。“见不得人”一般指丑事,不能让人知道,文中是指自己写的诗还没成熟,不能发表。
22.文中—再写到拉琴的朋友教给我的—些技巧,我都“忘了”“记不得了”,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分)
【答案】 (1)用“忘了”“记不得了”和“只记得”形成对比;(2)突出“你要做什么呢”这句话在我心中的分量以及对我的影响。
【解析】此题考查文章表现手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先明确文章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如,对比、衬托、借景抒情等,然后,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这就要求研读文本找出相关的句子,进行分析。作者用“忘了”“记不得了”拉琴的朋友教给我的—些技巧和只记得“你要做什么呢?”这句话,从而形成比较,突出拉琴者的话对我人生的影响。
23.关于写小说这件事,文章11、12两段有看似矛盾的描述,请结合加点词语谈谈作者产生不同感受的原因。(4分)
【答案】觉得充实,是因为终于找到了与之合适的事情,终于有些事情可以做做,心中不再有空处。觉得空洞,是因为跟那些创造财富做出大贡献的人相比,自己的写作似乎看不到明显的价值,于是产生自我怀疑。所以两处并不矛盾。
【解析】本题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题目要求结合加点的字谈原因,如作者认为写作感到充实,是因为有事可做;在创造价值层面上,作者与那些创造财富做出大贡献的人相比,似乎显得不足,产生自我怀疑。
24.“你要做什么呢?”作者不断问自己,也在问每一个读者,结合文章和自己的生活,说说你从中悟到了什么?(4分)
【答案】 (1)人应该有所作为,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不能无所事事;(2)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合适的职业;(3)人生应该有清晰的目标,并为目标而努力;(4)不管处在顺境和逆境中,都要乐观面对生活,做出一番事情来。(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一般可根据分值分条列出相应感悟。回答感悟,既要联系文中“我”的生活经历归纳;也要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表述时要有围绕感悟展开的简要分析。
8.(新疆、新疆建设兵团)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24分)
母亲之驱(节选)
王族
①雪灾结束后,荒漠上的积雪在融化,春天终于来临。
②沙漠不比雪山寒冷,在春天里,温度上升一分,积雪就会融开一尺,荒野上慢慢地便露出绿的生机。春天也是接羔的季节,让牧人们每天又惊又怕。因为母骆驼到了临产期,肚子会一阵一阵地疼痛,它们便不会在一个地方老实待着,而是要在旷野上颠簸奔跑,想让肚子里的胎儿遭受颠簸而快些出生。所以,母驼往往都是在牧人找不到的地方独自产下幼驼。这是骆驼的习性,主人除了寻找它们外别无选择。
③这时候麻烦就来了。托拜阔拉沙漠草场上有很多长眉驼的天敌,其中最可怕的是狼。狼生性粗野,是食肉欲望最强烈的动物。到了母驼产春羔的季节,那些饿了一个冬天的狼终日在草场上游荡,嗅到母驼生殖的气息后,便远远地窥视,等待着出击的时机。
④牧民叶赛尔曾好几次经历过这样的事。2003年春末,长眉驼群里有一峰毛色灰白,瘦骨嶙峋的母驼要分娩。阿吉坎老人认为它产下的会是两峰毛色如雪的白色幼驼,但大家不相信他的话,因为它的皮色像一团乱七八糟的、沾着灰尘的抹布。哈萨克族有一句谚语“猎人的儿子会造子弹”,说的是种族遗传的事。那峰老母驼的毛色如此不好,怎能生出两峰毛色如雪的幼驼呢?
⑤分娩的两天前,那峰母驼出走,在离家十几公里的一块大草滩抽搐着卧倒了。整整两天两夜,它在那里抽搐着嘶吼,身子下的那块草皮都被磨秃了。但任凭它如何嘶吼,草场上寂静无声,只有巨大的黑暗从四下里潜来将它遮蔽。最后,它扬起挂满污浊汗水的头,用尽全身的力气大吼一声,两块湿乎乎的血块重重地落在了地上。两个新生命诞生了。
⑥这时候,两天来始终跟踪它的一只饿狼逼近了。当浑身虚弱的母驼歪着身子,从地上刨出一篷粗大的骆驼刺埋头大嚼时,狼集中了它所有凶残的野性,敏捷地扑过来一口咬住了它的臀部,这时,它已没有力气扬起后蹄。狼开始撕咬它的躯体,它流着泪把两峰刚刚降生的幼驼护在了身子底下。
⑦待阿吉坎和儿子赶到时,那峰刚刚做了母亲的长眉驼,身子已被狼啃吃了一小半,而且已死去多时了。阿吉坎把母驼的身子翻转过来,奇迹发生了,两峰幼驼迎着晨曦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毛色洁白如雪。再看那峰母驼,它死去的时候脸上很平静,没有丝毫挣扎的痕迹。
⑧我感慨万分,母驼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在我心中树立了一位母亲的形象。
⑨我跟着叶赛尔来到屋子后面的驼群里,寻找那两峰毛色纯白的长眉驼。在这样庞大的白色长眉驼群中,我认不出哪两头是它们的母亲用生命保护下来的长眉驼。叶赛尔走到一峰面向夕阳站立,看上去有些傲慢的长眉驼跟前,喉咙间发出一声低低的呼唤声,用手抚摸着它的腿,似乎要让它听从他的话。这峰长眉驼太高大了,已经习惯了享受这个地方被抚摸的慰悦感。所以,当叶赛尔抚摸着它的腿时,它微微闭上了眼睛。叶赛尔说:“它就是那两峰幼驼中的一只。它也快要做母亲了,你看它的肚子,鼓鼓的。”
⑩这时,太阳就要西沉了,空气中透着些许凉气,有一道夕光射到了它的腰身上,一层纯白的、微微透明的光晕映照着它俊美的体型。它猛一甩头,就在这道夕光中弯下了修长的脖颈,用一双在浓密的睫毛下颇为含情的、琥珀似的大眼睛望着我,然后缓缓扭转脖颈,把柔软的嘴唇触到了叶赛尔的肩头,使自己变成了一座雕像。
⑪我心中泛起一阵颤抖,眼前的这一幕让我相信,在这家人和长眉驼之间,并不仅仅是如此亲密的关系,在这颇为动人的一幕背后,还有着更为感人的、人与长眉驼互相依存的生命故事。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依存,人与长眉驼才能够很好地在这里生存下去。
⑫后来,再次见到阿吉坎时,我问: “你怎么知道那峰长眉驼产下的就一定会是毛色纯白的幼驼呢?”他微微一笑说:这很简单,我的记忆不会骗我,那峰母驼刚生下来的时候,毛色也是这种高贵的白色。(选自《意林》2018年第11期有删改)
15.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6分,每小题2分)
(1)请给第②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颠:________簸:_________
(2)阅读第③段,用一个四字词语形容母驼此时的处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第④段画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diān bǒ⑵示例:危机四伏(处境危机、险象迭生、进退维谷)⑶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解析】(1)考查字音掌握情况。“簸”不要误读成“bō”(2)考查概括能力。“饿了一个冬天”说明这是一只急于捕获食物的恶狼,“终日在草场上游荡”、“窥视”、“等待着出击的时机”等情节写出了狼在到处寻找猎物,这时的长眉驼时刻处于危险之中的状况。(3)“这样”指代上文眉驼的天敌——狼时刻威胁着长眉驼安全的事情。“好几次经历过”引出下文发生的事情。
16.文章第⑦段刻画了母驼死去时的情形,你从中能感受到母驼死前怎样的心理状态?(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生命遭受威胁时,母驼用自己身体保护幼子;面对死亡是平静坦然的。为了幼子不被发现,忍痛不予挣扎。
【解析】考查根据语境推测心理能力。狼集中了它所有凶残的野性,咬住了母驼的臀部,撕咬它的躯体,母驼流着泪把两峰刚刚降生的幼驼护在了身子底下。可见母驼在生命遭受威胁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幼子;“再看那峰母驼,它死去的时候脸上很平静,没有丝毫挣扎的痕迹”写出了母驼为保护幼子忍痛不做挣扎的状态。
17.第⑩段中对幼驼一系列的动作、神态描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出幼驼与叶赛尔之间和谐相处,关系密切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人与动物互相依存生命故事赞美之情。
【解析】考查文章的写法及作用。“含情”的大眼睛,“嘴唇触到了叶赛尔的肩头”“变成了一座雕像”,幼驼把嘴唇长时间放在叶赛尔的肩头,写出幼驼与叶赛尔的亲密关系。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与动物的友好与相互依存的情感的赞美。
18.文章最后一段看似多余,能否删去?请说说你的理由。(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能删去。这段有两个作用:一是照应了前文阿吉坎老人对母驼的关心关爱,了如指掌,突出了人和动物互相依存、亲密美好的生命主题。
【解析】考查语段的作用与主旨的把握。文章最后一段照应第④段“阿吉坎老人认为它产下的会是两峰毛色如雪的白色幼驼”一句,写出阿吉坎老人对母驼的了解,对母驼的关心关爱,突出了人与动物的友好与亲密的关系。
19.读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感受?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母驼用自己的躯体保护了幼子的生命,这种母爱的天性令人感动;叶赛尔一家对母驼的关心与呵护令人感动;长眉驼对叶赛尔的信任、依恋,他们之间的亲密美好、互相依存让人感动。
【解析】考查阅读体会与感悟。本文通过写眉驼为保护幼子,“平静”地忍受狼的撕咬,写出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叶赛尔抚摸长眉驼,长眉驼将嘴唇长时间放在叶赛尔的肩头,写出了他们之间的信任与亲密友好。
9.(湖北武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
黑夜中也健步如飞的人
①大学四年,我听了无数次讲座和演讲。在所有这些演讲中,听众最多的,当然是那些创业成功者来做的演讲。有趣的是,这些以招聘和广告为目的的演讲,题目中一定包含着“梦想”两个字。从那时候开始,我对“梦想”这个词产生了怀疑。
②现在,当我打开电视,听到最多的词也是梦想。选秀节目的评委问:“你的梦想是什么?”台上的选手说:“唱歌给更多的人听。”其实意思是:我想红。成为明星是梦想,成为冠军是梦想,答对5道题目打败4个人闯过3关也是梦想。
③我们是多容易被词汇迷惑啊。自从有了“成功人士”这个称谓,我们对于“成功”的想象就是“白玉为堂金做马”;自从“梦想”这个词被滥用,它所指代的内容就是:有朝一日,“大鸣大放”,路人皆知。
④一次,我在异地看了一部电影——《世界第一麦方》,梗概是:作为主角的年轻人有着坎坷的童年,经过不断地打拼奋斗和经历挫折,终于成为世界面包冠军。“做最好的厨子”,这是电影对年轻人的励志教育。说实话,看了之后,我颇为我们的梦想感到自豪,他们的梦想竟然这样“不入流”。
⑤后来,我见到一个报社的社长,他说他的儿子读了当地最好的大学,然后去哈佛读了经济学,又去伯克利修了EMBA,等到全部的学位修完之后,他的儿子对他说.“爸,我该念的书都念完了,我不欠你的啦。现在,我要去实现我的梦想了。”按照我们的猜测,他儿子应该是去创业了才对,结果,那个年轻人现在成了一名很优秀的西餐厨师。我听完这个故事,忙不迭地对社长表示同情,他却非常诧异,他说自己非常为孩子感到自豪。
⑥“做世界上最好吃的面包”也能被称为梦想;高学历的年轻人去做饭,他的父亲很为这种选择骄傲……这种种命题,我也是经历了很长时间才能消化和理解,或许这些才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我。
⑦地球上的居民多半是为了生存而工作,因为不得不工作,他们选择这项或那项职业,不是出于内心的热爱,生存环境才是他们选择的依据。
⑧可厌的工作、无趣的工作,仅仅因为待遇高于其他人而备受重视—一这是人类最残酷无情的磨难之一。
⑨我们长久以来受此磨难而不自知,每日万分苦闷却不知它何起何终。
⑩我们长久以来只承认一种“成功”而否定其他生活方式,同时也否定自己的内心。
11我们长久以来以他人的目光来审视自己,以他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去听来自“过来人”的每一句规劝和告诫。
12我们长久以来,都陷入对他人光鲜生活的羡慕,想走他人走过的路,到达他人所在的地方。
13我们长久以来都忽视的一个简单真理是:每个人选择的路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对一条道路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悄然召唤。
14我同意顾城的话:“一个彻底诚实的人是从不面对选择的,那条路永远会清楚地呈现在你面前,这和你的幢憬无关,就像你是一棵苹果树,你幢憬结橘子,但是你还是诚实地结出苹果一样。”
15一个彻底诚实的人,如同黑夜中也健步如飞的人。他的内心只有一种声音,世俗的虚荣、生活的诱惑、他人的劝诫、权力的胁迫,这一切都无法入耳、入心。当一个人有所追寻时,他只会看到它所追寻的东西。
16坚定地成为自己,同时关心他人的命运。学会爱这个世界,但随时准备好与之抗争。选就是我每日对自己说的。
(原文/蒋方舟,基于命题需要有改动)
13.请解释下面加点部分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我们对于“成功”的想象就是“白玉为堂金作马”
(2)有朝一日,“大鸣大放”,路人皆知
【答案】 (1)财富和地位 (2)出名(走红)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词句语境义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具体语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理解其深层含义。“白玉为堂金作马”出自《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原句为“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形容贾家的富有。结合具体语境本题中应理解为财富和地位。“大鸣大放,路人皆知”出自亦舒的《流金岁月》,本文中可理解为“出名或走红”。
14.文章①-③段讲述了当前社会人的“梦想”,结合全文说说这一“梦想”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6分)
【答案】
(1)特点;功利的、外在的
(2)原因:社会风气的影响,自己无法抵御名利的诱惑(或听信他人的劝诫,受到生活的诱惑)。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握以及筛选、整合、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解答本题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社会人的“梦想”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范围①-③段,但也要结合全文;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我想红……成为明星是梦想,成为冠军是梦想……”可知社会人的“梦想”特点是为名为利。分析原因时应结合文章第11—13段等内容从社会方面和个人方面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15.关注第④-⑤段中加点的两个“自豪”,同为“自豪”,原因大不同。请简要概括“我”和“社长”感到自豪的原因。(6分)
“我”感到自豪的原因:
“社长”感到自豪的原因:
【答案】 “我”:为我们追求的梦想是远大的(或不平凡的)而自豪。“社长”:为儿子的梦想是出于内心的热爱(或遵从自己的内心)而自豪。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段落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和信息梳理筛选提取能力。解答本题应回到文中相关语段,仔细研读,梳理筛选提取相关信息。由第4段,《世界第一麦方》的主角经过不断打拼奋斗,终于成为世界面包冠军,“做最好的厨子”“做世界上最好吃的面包”也能被称为梦想,以及他们的梦想竟然这样“不入流”等句中可知“我”感到自豪的原因是与他们“不入流”的梦想相比我们的梦想是多么的远大。“社长”感到自豪的原因可从第5段入手,结合“地球上的居民多半是为了生存而工作,因为不得不工作,他们选择这项或那项职业,不是出于内心的热爱,生存环境才是他们选择的依据”等内容分析概括出来。
16.如何理解作者所说“一个彻底诚实的人,如同黑夜中也健步如飞的人”这句话?(6分)
【答案】一个彻底诚实的人,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真正知道自己的梦想,不会受外部环境的各种干扰,专注而坚定地追寻自己的梦想。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点语句含义的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述能力。解答本题要将题干中的句子回归到原文中的位置,在此基础之上,联系上下文,瞻前顾后,联系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因本句是比喻句,考生可通过分析喻体和本体的相似之处,探究整合句子隐藏的真实本义,品味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彻底诚实”指的是从不面对选择,是一棵苹果树,虽幢憬结橘子,但是还是诚实地结出苹果一样。也就是能够清醒地了解自己的追求与目标;“黑夜中也健步如飞”是比喻的说法,指的是内心只有一种声音,世俗的虚荣、生活的诱惑、他人的劝诫、权力的胁迫,这一切都无法入其耳、入其心,他只会看到它所追寻的东西。也就是目标坚定的人是不会受环境的影响的。
10.(浙江温州)阅读下面“选文”和“导读”,完成8-11题。
选文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鲁迅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开篇道出“奴才”本质】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似乎”二字颇耐人寻味】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
“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那人”真的傻吗?】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
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此句可否写成“主人听到了喊声,走了出来”?】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聪明人”“傻子”“奴才”便是鲁迅所发现的三种类型形象,是社会上某一种人的标本。】
选自《鲁迅全集》第二卷《野草》
注:括号内为“导读”。
8.面对“奴才”诉苦,“聪明人”和“傻子”分别采用了怎样的方式?请简要概括。(4分)
8.聪明人采取的方式是虚伪地表示同情,傻子采取的方式是用行动帮助奴才。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根据题目,在选文中找到“‘奴才’诉苦”的段落,再概括“聪明人”和“傻子”是如何做的。选文前半部分写“奴才”向“聪明人”诉苦,“聪明人”以“同情和慰安”为主,却没有丝毫行动;选文后半部分写“奴才”向“傻子”诉苦,“傻子”则直接付诸行动。注意题目要求的是“简要概括”,不需要详述。
9.联系上下文,关注“导读”,从用词和句式的角度品析画线句子。(4分)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9.“慢慢地”“最后”写出主人听到了喊声但毫不着急的样子;“主人”一词放在最后,突出了主人的威严,凸显了主人很是笃定的心理,说明主人深知奴才是不敢反抗的,他对“奴才”的“奴性”是极了解的。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的能力。题目要求从“用词”和“句式”两个角度切入。用词上,可抓住“慢慢地”“最后”两个词,分析、揣摩主人的心理、性格,这两个词显示出主人的傲慢心理,他这样做,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尊贵身份;从句式上看,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语序是“主人最后慢慢地出来了”,那么,“主人”为何放在最后呢?结合时代背景和选文内容,“主人”即“奴才”的主子,他深知奴才是不敢在他面前显摆的,他在奴才面前要显出威严、笃定,所以即使是听到了喊声,也仍旧“慢慢”地“最后”才出来。
10.作家毕飞宇认为,国土是鲁迅笔下众多“奴才”中的一个。结合《故乡》,比较分析闰土和本文中“奴才”的异同。(6分)
【以下《故乡》的片段,供参考】
(1)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2)“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10.(1)相同之处:①他们都会诉苦,他们的诉苦源于他们艰难的生活。比如,闰土向“我”诉苦,文中的奴才也不断地向聪明人和傻子诉苦。②他们安于自己的处境,不懂也不敢改变。例如,闰土终究恭敬地唤“我”为“老爷”;文中的奴才发现傻子要砸墙,就惊恐不已。
(2)不同之处:①闰土只是一个麻木的奴才,他只是苦于自己的生活,将所谓的希望寄托于香炉和烛台。②而文中的奴才,为了做稳奴才,他出卖帮助他的傻子,向主人邀功献媚,显得很丑恶。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题属于比较赏析。闰土出自课文《故乡》,命题者提供了课文片段,既提醒我们从片段中找答案依据,又降低了试题难度。结合课文,从片段中不难看出其表现:第1句,“恭敬”地称“我”为“老爷”,第2局句,他向“我”讲述他的苦难;另外,在课文中他还向“我”家要了香炉和烛台,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选文中奴才的表现:奴才分别向聪明人和傻子诉苦;聪明人“同情和慰安”,他就“舒坦”;发现傻子要砸墙,就“哭嚷”,“在地上团团地打滚”,大呼“人来”,称帮他的傻子为“强盗”;见了主人,十分“恭敬”。回答时要注意题目的要求是“比较分析”其“异同”,即回答两人在做法、想法、性格上的“同”和“异”。将上述几个要点分类合并,归类为“同”和“异”即可。
11.本文中,鲁迅为何要将“那人”称为“傻子”?借助“导读”,联系全文,阐述你的理解。(8分)
11.(8分)示例1:从聪明人及奴才的角度来看,“那人”的确是傻的。他不计后果帮助奴才,结果却遭到了奴才们的驱赶,并被称为“强盗”。事实上他并不傻,他是一个真心帮助奴才的人。“傻子”象征着那些用行动帮助他人、改变社会的真诚的勇敢者。鲁迅通过这个故事,揭露了现实的荒诞:少数的行动者正被多数的“聪明人”和“奴才”冤枉和打击。鲁迅在作品中将这样的人称之为“傻子”,透露着鲁迅对现实的深深悲哀和强烈批判,绝望中犹有希望。
示例2:“那人”其实并不傻,他真诚热心地用行动帮助奴才,但从聪明人和奴才的角度看,这个人不计利害地去行动,结果却遭到了驱赶,的确是一个傻子。故事中的三个形象,隐喻了社会中的三类人,一类是可怜又可恶的“奴才”,一类是虚伪圆滑的“聪明人”,一类就是“傻子”——要用行动改变现实的勇敢的英雄形象。鲁迅通过这个故事揭露现实的荒诞,表现了鲁迅对“傻子”被冤枉和打击的愤怒,透露出他对现实的悲观。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的能力。文中“聪明人”“奴才”和“傻子”的称呼,如同《愚公移山》中“愚公”和“智叟”的称呼一样,既可以从字面上理解,更可以从反面理解,即从作者的真实用意上去理解。从字面上,就是“聪明人”和“奴才”对“傻子”的看法,他们认为“那人”就是“傻”,是真傻,结果被称为“强盗”,被一群奴才驱赶;从作者的用意上看,“傻子”不傻,他真诚、热心,却被称为“强盗”,还被驱赶,令作者内心无比痛心:隐含对国人之麻木、冷漠的悲哀和愤怒。
12.(江苏淮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20题。(22分)
老圣人
赵长春
(1)袁店河有个说法:人读书多了,读得出不来了,就叫“圣人”。这个说法有点讽刺和嘲弄。
(2)老圣人也被称作“圣人”,当年,他被唤作“圣人”,原因不得而知。现在老了就加了个定语,“老圣人”。
(3)老圣人做的事情有些不同于他人。就拿春分这—天来说,他要把村里的小孩子们召集起来,在村中老槐树下的大碾盘上,立蛋。
(4)立蛋,就是春分这一天,将鸡蛋立起来。老圣人先示范,轻手撮一鸡蛋,竖在平展的碾盘上,屏息,慢慢松开,鸡蛋就立起来了!然后,他给孩子们分鸡蛋,一人两枚,围绕碾盘,看谁先立起来,发奖。
(5)这个时候,是村子里春节过后的又一次小热闹。不过,大人们不多,年轻人更少,这时候,老圣人看着孩子们,一脸的笑。
(6)人们说:“这有啥意思?自己买鸡蛋,再买些铅笔、写字本文具盒……”老圣人说:“这很有意思。就拿春分立蛋来说,是老祖宗们四千多年前就玩的游戏,一辈辈、一袋袋,传到现在了,会玩的人少了,人家外国反而玩疯……”老圣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让孩子们立鸡蛋,心静一下,比玩游戏好。”
(7)说话间,已经有好几个孩子将鸡蛋立起来了。孩子们很开心地围拢着老圣人,听他讲春分,讲节气,讲碾盘的故事。
(8)碾盘也有故事,碾盘很老了,村里人用了好多年,如同村口的老井。现在,条件好了,人们不用碾盘了,包括石磙,还有老井。老井早就被填埋了,一些石磨、石磙,还有马槽,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后来,人们才知道,被人偷跑了,卖到城里了……老圣人就操心老槐树下的大碾盘。有个夜晚,老圣人突然喊了起来,就在老槐树下。原来,那些人又来偷了!
(9)老圣人说,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村子都有历史,每一家都是传奇。这老碾盘,每家的祖辈都吃过它碾出的面、小米、苞谷……他说的故事,有个后来上了大学的孩子写了出来,写进了他的书里。老圣人保护老碾盘,差点儿拼了老命。
(10)春节,村上的人多了起来,都从外面回来过年,掂了年货去看老圣人。他说:“别看我,看看咱们的老槐树、老碾盘。”老槐树、老碾盘,就成了村子一景。
(11)还有,与别的村子相比,村上喝酒、赌博的人少,打骂老人的事基本没有,这也与老圣人有关。他喜欢管闲事,不怕人家烦。他说:“人都光想着赚钱了,不行,还得讲老理,这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些老理,是几千年的好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脸面。”
(12)想一想,对,就是当年孔圣人周游列国时说的,提倡的。
(13)老圣人有一方墨,古墨,好多年了,油亮,沁香。他有个治疗小孩子感冒、头痛的验方,就是点燃油松枝,烘烤古墨,然后按摩孩子的额头。古墨微软,香香的透出凉意,有股幽幽的药味。几声喷嚏,打个冷战,小孩子就好了!他还治疗痄腮,研墨,毛笔蘸汁涂抹腮边,一圈一圈,如此两三天,就好了!
(14)老圣人说:“古人凭心,诚信为本。墨也讲究,内有冰片、麝香、牛黄等,为的是读书人安心、静心。学须静也,静须学也。可惜,好多人做不到了。”
(15)老圣人九十多岁了,身体很好。他习惯饭前喝水,小半碗白开水。有记者采访,问这是不是他的长生之道。他说:“哪里呀,儿时家贫,每当吃饭,父母先让孩子们喝水,喝完检查,如果碗里控出来水,就少给饭……”说着,老眼泛出泪花,又笑道:“现在多好,吃啥喝啥,都有!”
(16)老圣人大名叫王恒骧,袁店河畔人。
(17)叫他“老圣人”,我觉得有些委屈了他,在袁店河的语境里。
(18)不过,“圣人”的真正意思是很有讲究的。在袁店河,也只有他能配上这个称呼。
(19)现在,读书的人少了,越来越少,谁还能再被称为“圣人”呢?
(原载《百花园》2017年2期)
1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圣人”做了哪些“不同于他人”的事。(4分)
【答案】春分立蛋,保护老碾盘,爱管闲事(讲老理),善用古墨(或用古墨治病,或用古墓治病,或用古墨静心亦可),饭前喝白开水。
【解析】本试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文章第3段开始说:老圣人做的事情有些不同于他人。下面就开始介绍着这些“不同于他人”的事,一直到文章的第15段,从中总结答案就可以。
17.品味第⑤段画线句,展开合理想象,将“老圣人”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60字以内)(4分)
【答案】【示例一】是礼仪太好了,孩子们对立蛋游戏非常感兴趣,我们的好传统后继有人了。虽然这些大人不感兴趣,但是我会坚持的做下去。【示例二】春分是个好机会啊,立鸡蛋让孩子们的心好好静一下,现在玩这些游戏的人少了,但孩子感兴趣,传承就有了希望。
【解析】本试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能力。笑是心理满足高兴的外在表现,这里,“老圣人”笑了是因为看到孩子能立起鸡蛋,这是对孩子行为的赞美,也是看到这一传统后继有人的欣慰,围绕这样的主题,组织答案皆可。
18.说说第⑬段两处加点的“就好了”有何表达效果。(4分)
【答案】运用反复的手法突出强调了古墨治病的神奇疗效,语言简洁活泼,表现孩子病愈后的轻松语言,表达了对老师智慧(或者传统文化)的赞叹。
【解析】本试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就好了”这个句子出现了两次,这是使用了反复的手法,根据语境,这是在用古墨治疗小孩子感冒、头痛,“好了”说明古墨有效果,也表达了对其疗效的赞叹之情。
19.联系全文回答,“我”为什么觉得在袁店河的语境里,叫他“老圣人”有些委屈了他? (4分)
【答案】在作者眼里“老圣人”是一个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读书人。用他的道德智慧,改善乡风民俗,德才兼备),含有对老圣人的敬佩之意,在袁店河语境里,“老圣人”只是指年纪大,读书出不来的人,具有嘲讽的意味。
【解析】本试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文章的开头写道:袁店河有个说法:人读书多了,读得出不来了,就叫“圣人”。这个说法有点讽刺和嘲弄。而文章的“老圣人”的行为,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捍卫和继承,所以说有些委屈了他。
20.文中多次出现“老碾盘”,请探究其作用。(6分)
【答案】(结构上)“老碾盘”使情节更加紧凑,(串联了老圣人所做的事,是行文的线索)。(内容上)“老碾盘”代表着乡村的历史和传奇,(象征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意蕴上)是表现了圣人道德与智慧的重要物件(表达对像老圣人一样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者的赞美)。(主旨上)呼吁充分认识传承弘扬传统文化(表达对漠视传统文化的担忧)。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探究能力。文中多次出现“老碾盘”,是老圣人故事中的主角,从文章内容“春节,村上的人多了起来,都从外面回来过年,掂了年货去看老圣人……老槐树、老碾盘,就成了村子一景”来看,体现了村民对老圣人的尊敬;“与别的村子相比,村上喝酒、赌博的人少,打骂老人的事基本没有”体现了老圣人对于村里道德教化的良好作用。从这些方面进行探究即可。
13.(黑龙江哈尔滨)阅读《偶遇》,回答15-19题。(15分)
偶 遇
①小城有家卖饰品的小店,店名极有意思,叫“偶遇”。小店开在一条古旧的街道上。店里卖的都是小饰品:精美的钥匙扣,拙朴的香水瓶,会唱歌的玻璃小人,五颜六色的发圈……每一样,都是精致小巧的。一间再普通不过的小屋,被装点得像童话。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店主是个六十开外的老妇人,穿大红的衫,戴贝壳串成的手链,笑容灿烂,举手投足间,自有一段风情。年轻时,她迷恋小饰物,一直没有机会开这样的店。退休了,她重拾旧梦,天天守着一堆“宝贝”,把日子过得如花似玉。
②那条街道我不常去,自然不知道这间“偶遇”。那天突然撞见,欢喜莫名。这样的相遇,不约定,带来惊喜。后来的一些天,我脑子里不时会蹦出那家小店来,一屋的小饰品,丁丁当当,丁丁当当。与老妇人的优雅,竟十分的般配。我不由自主地微笑,岁月里,我们会渐渐老去,梦想却不会。
③也是这样的偶遇,在武汉。文友拉我去逛光谷步行街。天桥之上,我被一朵一朵怒放的玫瑰花牵住了脚步。确切地说,那不是花,那是一堆橡皮泥。可它分明又是花,瓣瓣舒展,鲜艳欲滴。
④捏橡皮泥的,是个矮个子男人。眼睛细小,皮肤黝黑,满脸沧桑。沧桑中却有种淡定的平和。他在眨眼之间,把一小坨橡皮泥,捏成一朵盛开的玫瑰。我蹲下去,看他捏。他十指扭曲,严重残疾,却灵活。手像被施了魔法似的,在橡皮泥上轻轻一按,一瓣花开了。再轻轻一按,一朵花开了。
⑤我挑起一枝,紫色,典雅大方。想买。他说,这个不卖,人家预定好了的,你要买,我再给你捏。我惊讶了,我说,你可以重捏一个给预定的人啊。他却坚持不卖,说他答应过给人家留着的,就一定得留着。一会儿,他给我捏出另一朵来,洒上荧光粉。他关照:你回去对着灯光照上十来分钟,它会发光的,很美,很温暖的。
⑥从武汉回来,别的东西没带,我只带了那枝花回来。看见它,我总要想一想花后的那个人,生活对他或许有诸多不公,他却能够做到心境澄清,让花常开不败!
⑦还是这样的偶遇,在云南。夜晚的广场上,一群人围着篝火在跳舞。不断有人加入进去,天南地北,并不熟识。不要紧的,笑容是一样的,快乐是一样的,心灵因一团篝火,在瞬间洞开。我站在圈外看,有人跟我招手,来呀,一起来跳啊。我笑着摇摇头。手突然被一女子牵了,她不由分说把我牵进那欢乐的人群中。灯光暗影里,她脸上的笑容明明暗暗,如星星闪烁。她说,跳吧,一起跳吧,很好玩的呀。她很快踩上音乐的节奏,身体像条灵活的鱼,看得我眼热,跟在她后面跳起来。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跳舞,完全不得章法,欢乐却像燃着的篝火,把人整个点燃。曲终,转身寻她,不见。满场的欢声笑语,经久不散。
⑧人生还有多少这样的偶遇?在时间无垠的荒野里,我们都是跋涉的旅人,却因这偶然的相遇和眷顾,布下温暖的种子。日后,于某一时刻,不经意地想起,那些温暖的种子,早已在记忆深处,生根发芽,抽枝长叶,人生因此变得丰盈。
(选自丁立梅精品十年精选集《遇见》,金城出版社)
15.(2分)老妇人“把日子过得如花似玉”是说她把生活过得怎样?(如花似玉:旧时比喻女子年轻美丽。)
15.(2分)美好而充满活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含义丰富的词语的能力。此题相关内容主要在在选文前两段,老妇人为了实现梦想,开了一家饰品店,装点得像童话世界。她“重拾旧梦”,追求美好;她“穿大红的衫,戴贝壳串成的手链,笑容灿烂”,由之可知,她虽年老,却依旧活力无限。
16.(2分)第④段画线句能看出矮个子男人作为一个手艺人,他 。第⑤段画线句能看出矮个子男人具有 的优良品质。
16.(2分)技艺高超 诚实守信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第④段画线句子是动作描写,两个“轻轻一按”,就成了一朵花,可见他手艺好,技艺高超;第⑤段画线的句子,他以人家预定好了的,坚决不卖给“我”,可见他信守承诺。
17.(4分)第⑥段中加点的“花常开不败”有什么深层含义?“我”为什么会认为矮个子男人能“让花常开不败”?
17.(4分)(1)示例一:美好的生活一直延续下去(生活一直美好幸福)。
示例二:优秀的精神品质一直保有。
示例三:给人的温暖、美好的感受一如既往。
(2)示例:生活虽然对他不公(他虽然历经沧桑),但他能不为所困,淡定平和(心境澄清),坚强面对(用心努力地生活),所以他能“让花常开不败”。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第一问:选文第③~⑥段写“我”偶遇一个捏泥花的残疾人,他坚决不卖给“我”做好的花,说是别人预定的,其诚信美德和捏花的高超记忆让“我”印象深刻。根据选文内容,“花常开不败”中的“花”具有多义性,任选一个角度切入均可。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是“我”对他的祝福;从全文来看,与文章的主题“我”希望这种乐观、美好、向上的精神“生根发芽,抽枝长叶”有关。第二问:要解答这道题,需要从矮个子男人身上的优秀之处来分析:他“满脸沧桑”“十指扭曲,严重残疾”,但他“淡定”“平和”,并告诉“我”捏的花“会发光的,很美,很温暖”,可见他对生活是热爱的,能坦然、坚强地面对。
18.(3分)第⑦段中“心灵因一团篝火,在瞬间洞开”的意思应如何理解?
18.(3分)一群陌生人的心灵因围绕篝火共舞,共同感受到了快乐,而在瞬间打开,相通相连。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画线的句子在选文第⑦段,这一段写陌生人围着篝火跳舞,大家彼此的笑容、快乐,就如同熊熊燃烧的篝火,照亮了黑夜,也照亮了“我”的心。“我”被陌生女子牵手拉入舞池,尽管不得章法,“欢乐却像燃着的篝火,把人整个点燃”。因此,理解这句话可以从我们尽管彼此陌生,但却被篝火点燃了心中的欢乐这一点来回答。
19.(4分)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文章第②段中,有一句话说出了三次偶遇的共同特点,请找到并写出。
(2)请写出你阅读本文后的两条启示。(要求:两条启示合理且不重复)
19.(4分)(1)这样的偶遇,不特意,不约定,带来惊喜。
(2)示例:①保持阳光心态,乐观、快乐地看待生活;②应当将优秀的品德,如诚实守信发扬光大;③应当让梦想永不老去;④让温暖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文章内容的能力。第②段紧承第①段,总结上文:“我”意外撞见“偶遇”饰品店,“欢喜莫名”。下一句“这样的相遇,不约定,带来惊喜”开头“这样的”既承上,又启下,具有总领性质。(2)本题考查阅读感悟、谈启示的能力。阅读启示类题目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但有评分标准。回答时一定要扣住选文中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情感、态度。选文共选了三个小故事,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偶遇”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这些美德的期盼、厚望。
14.(四川广安)记叙文阅读(13分)
一碗米粉
⑴天有些冷了,父亲突然对我说,陪我去一趟桂林吧。父亲越来越老了,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了,已经不能独自外出了。我那时正好要去西双版纳,就说,桂林你已去过了,西双版 纳还没去过,干脆和我一起去西双版纳吧。父亲摇摇头。我又提了几个父亲没去过的地方,父亲仍然摇头,态度很坚决。
⑵没办法,只好陪父亲去桂林。路上,我问,为什么非要去桂林呢?父亲说,我要去吃米粉。就为这原因?我哭笑不得。桂林米粉,我们那儿就有卖的,大老远跑去就为吃碗米粉,看来,父亲真的变成了老小孩。
⑶车站旁边就有卖米粉的,我说,给你买一碗?父亲不让,带着我一家一家地找。我说,随便买一碗不就行了,何必找来找去的。父亲很坚决地说,不,我要找一位姓杨的。我奇怪,他的米粉特别好吃?父亲嗯了一声,又说,我还欠他一碗米粉钱呢。
⑷父亲说,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那次他来桂林,玩得很开心,眼看返程的时间就要到了,他匆匆赶到车站,买了返程的车票。这时,肚子咕咕地叫个不停,于是就在一家小店要了一碗米粉。也许是因为太饿了的缘故吧,那天的米粉特别好吃。可是等他付钱的时候,他愣住了,手插在衣兜里怎么也拿不出来。他的钱包丢了,身上一分钱也没有了。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店主看出了他窘态,问,没带钱?父亲低下头说,钱丢了。这样吧,把你的地址、姓名给我,回去我一定把钱寄来给你。店主又打量了一下父亲,说,不用了,下次到桂林来,还来吃我的米粉,不过得给两份钱。
⑸父亲红着脸答应了。十五年了,父亲没有再来过桂林,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不去。他甚至不知道那位店主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姓杨。
⑹父亲和我把车站周围的小吃店找了几遍,也没有找到那位姓杨的。父亲就向人打听,终于有人告诉父亲,姓杨的店主早搬走了,搬到哪里没有人知道。失望如厚厚的阴云,蒙在父亲的脸上,他连连叹气。
⑺父亲开始带我在桂林慢慢寻找。要在那么大的桂林寻找一个不知道姓名的人,谈何容易。我们找了整整两天,也没有找到。天越发冷了,再过24小时我们就要回去了。这时,我突然想到,在网上寻找那位姓杨的店主。我进了一家网吧,在网上发帖,请网友帮忙寻找。
⑻第二天中午,有人打我手机,说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请我和父亲去吃他的米粉。我和父亲按他说的地址真的找到了他。父亲一眼就认出了他,快走了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可找到你了,可找到你了!”语气中满是激动。老杨的头发全白了,动作慢慢腾腾的,老态毕现。
⑼只是我有些疑惑,这个小店我前天来过,店主是个年轻人。也许是他的儿子吧,我想。
⑽米粉端上来了,味道确实不错。父亲吃得很香,也很从容。然后,父亲执意按照自己的标准付了钱。
⑾临别时,父亲又一次握住了老杨的手,说,要是我还能来桂林,我还来吃你的米粉。老杨使劲地点头,久久地握着父亲的手。
⑿返回途中,我的电话响了,是老杨打来的。他说,我们吃米粉的那家小店并不是他的,他身体不好,几年前就收了生意。听说我们在找他,他特意和店主商量,临时当了一会儿店主,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他说,他今天特别高兴。
15.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分)
【答案】父亲坚持要我陪他去桂林,几经找寻,如愿地偿还了十五年前的那碗米粉钱。(语意相似或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回答此题,首先应阅读全文,另外要善于把握关键语句概括主要信息。如浏览全文即可知道文章中的主人公是父亲,要陪我去桂林。抓住文章第(4)段插叙十五年前的故事,明白父亲坚持去桂林的原因;而抓住文章第(5)——(8)段写父亲多次寻找买米粉的老板,已偿还米粉钱。最后,根据以上关键信息,进行整合即可。
1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案】父亲是一个诚信、感恩、重情重义、执著的人。(答到任意3个词即可。共3分)
【解析】本题概括父亲的性格特点,考查对人物品质理解把握情况。解答此题,先通读全文,了解人物主要活动,再抓住关键词句来帮助概括。如“父亲仍然摇头,态度很坚决”——执着;“把你的地址、姓名给我,回去我一定把钱寄来给你”——诚信、感恩;“父亲吃得很香,也很从容。然后,父亲执意按照自己的标准付了钱”——重情重义等,只要抽取关键词就能作答了。
17.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父亲一眼就认出了他,快走了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可找到你了、可找到你了!”
【答案】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找到老杨后的激动和喜悦(兴奋)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本句是人物刻画,因此可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从句子“认出”“走”“握住”等动词,可判断运用了动作描写;“说”是运用了语言描写。从这些动词和语言中和两个“可找到你了”,写出了父亲多年来寻找店主,今天如愿时激动和喜悦之情。最后,加以概括即可。
18.作者在开篇用了两段文字写父亲坚持要去已经去过的桂林,而不去没有去过的西双版纳,这样写用意何在?(2分)
【答案】设置了悬念,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方法。开篇用了两段“父亲坚持去桂林”“不去西双版纳”,这让读者产生悬念——父亲为什么要坚持去桂林,一定有什么故事在里面。这自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后文告诉读者父亲去桂林的目的——还米粉钱,因此,前两段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19.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得到的启发。(3分)
【答案】参考示例一:我得到的启发是要做一个诚信、感恩的人。文中的父亲坚持去桂林偿还15年前的那碗米粉钱,这种信守承诺、懂得感恩的精神感染了我。
参考示例二:我得到的启发是要做一个善良,善解人意的人。文中的老杨看出父亲丢失钱包的窘态,不仅不收钱,还邀请父亲再来吃他的米粉。
【解析】此题是开放性试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启发思考。谈自己在文中获得的启发思考和感受,要注意观点必须符合题目要求——要从得到的启发和结合选文内容两方面作答,其次要把文章中心换成“我”角度进行阐述;第三要注意要求联系自己实际的问题必须联系实际。如,父亲坚持去桂林偿还15年前的那碗米粉钱,“十五年”未忘记自己的承诺,这启发我要做一个诚信、感恩的人。当然,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结合自己对文本夫人理解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来回答。
15.(贵州黔东南、黔南、黔西南)
一粒新西兰糖果
①如今的航空公司,飞机上服务的往往都是漂亮的空中小姐。你走进法兰西航空公司、阿联酋航空公司的机舱,哇,一个比一个漂亮。有些航空公司却不然,反其道而用之,服务的都是手脚麻利的大嫂、大婶。这回我们从奥克兰乘新西兰航班飞香港,飞机上服务的全都是空中“胖大叔”“胖大伯”。一米八以上的身材,往那儿一站,整条过道差不多堵死。但“胖大叔”“胖大伯”服务好得不得了,满面笑容,随时过来问你要这要那。还过来捏捏被角,“先生,你脚上盖的够不够?”用完了早餐,飞机已快到香港上空,空中“胖大伯”又拿出小藤筐,准备给乘客发“餐后糖果”了。
②此时,天已经发亮,太平洋的天边云际,正投过来一线霞光。于是我看清与我坐在一排,等着接糖果的,是四位父母和他们的孩子。三个孩子跟我一样,是黑眼睛黑头发的,一个孩子是蓝眼睛黄头发的。胖大伯突然停了下来,玩了个把戏:“在拿糖果之前,我想请小朋友替我帮忙……”
③胖大伯有什么点子啊?
④“我想请一位小朋友替我把筐里的糖果,发给每位乘客。”这显然是在培养孩子。事情虽小,但很有意思。几乎所有的人都把目光对准了座位上的四位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我自然是希望三个中国小孩能站出来。但是,三个“黑眼睛”什么反应也没有。他们父母头都没抬,有—位甚至将书盖在眼睛上,似乎在补回昨晚的睡眠。看来,孩子是要成为买卖房地产的大亨,吞吐千万资本的富豪大商的,他们原意一个星期上五次钢琴、礼仪、跆拳道的兴趣班,却怎么也不会热心做给别人献糖果的小把戏!
⑤“Let me try(让我试试)——”那个黄头发的小孩站了出来!马上,机舱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小男孩接过胖大伯的藤筐,快乐地小跳着,小雀儿一样满机舱给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送糖果。
⑥情不自禁,我心中涌出难言的滋味,突然想到另一件事。有一次,我们返回深圳,到广州转汽车要上一道天桥,有一段长长的斜坡。当时,人来人往,背背包的、拖箱子的、提行李的,都鱼贯上坡。我突然问妻子,这么多人,你能分出,哪些是香港人,哪些是大陆人吗?同样的黄皮肤、同样的黑眼睛、操着几乎同样的粤语……她摇摇头。
⑦“可以分出来——”我说。你看那大人提着行李大包小包,让小孩轻松走在前头的,必是大陆人。而那大人若无其事,轻松说笑,让孩子提着拖着行李上坡的,是香港人。一问,还真八九不离十。
⑧“Hello——”这时,我听到耳边一个稚气的声音,是那个黄头发的孩子站在我身边,向我伸过来一个藤筐。我随手从中拿了一枚。
⑨我吃了这一粒甜蜜的糖果,却把舒展开的这张糖纸带了回来,放在客厅的橱柜里,让所有来我家的孩子都能听到这个故事。
(选自《悦读馆》,作者陈秉安,有删改)
19. 请从第①段写出新西兰航空公司做法和服务不一样的地方。(4分)
【答案】一反常规,机上服务人员为胖大叔胖大伯;胖大伯们堵死了过道,服务却又特别热情温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提炼。第①段内容较多,解题时要紧紧抓住“做法”和“服务”两个关键词,找到和“做法”(服务人员为胖大叔)、“服务”(服务热情温馨)相关的语句和词语,由于原文语言较为具体,所以作答时要注意进行提炼和归纳。
20. 请从内容和结构解说结尾段的作用。(3分)
【答案】照应标题,收束全文,满怀期待,意犹未尽。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作用。文章结尾往往有照应开头的作用,另外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有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具体到本文的结尾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作答:一是再次出现“糖果”,照应标题。二是“我”把“舒展开的糖纸带回来”并“放在橱柜上”,这就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让人回味悠长,同事收束全文。
21. 请从文中选写两例,说明运用对比在表达上的好处。(4分)
【答案】对比比比皆是:新西兰航空公司招收服务人员与别的航空公司招用漂亮小姐的对比,胖大叔体型与服务态度的对比,中外孩子对发放糖果态度的对比,香港父母孩子跟大陆父母孩子携带行李的对比,大陆父母期待值与发放糖果小把戏的对比……好处是使文中形象突出鲜明,读者印象深刻。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手法的赏析。所谓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关于本文的对比,在文中出现了很多出,例如从选文的开端就能够找到,将新西兰航空的做法与服务与别的航空公司进行对比,这就表现了新西兰航空公司的的本质特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2. 请就第四段划线句子说说你读后看法。(4分)
看来,三个孩子是要成为买卖房地产的大亨,吞吐千万资本的富豪大商的,他们可能愿意一个星期上五次钢琴、礼仪、跆拳道的兴趣班,却怎么也不会热心做给别人献糖果的小把戏!
【答案】示例:多年来,我们的教育误入歧途,价值取向偏颇,功名利禄至上,包办溺爱,忽略孩子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几点,如价值取向偏颇,还可以从道德素养方面如功利性太强等,然后进行阐释归纳,在作答时还要注意运用议论性的语言。
16.(黑龙江龙东)阅读《担担面的尊严》一文,回答第22-25题。(共9分)
担担面的尊严
①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我一位在华西医院当医生的朋友参加了医院组织的救援队,奔赴灾区,我当时正好在当无业游民,就跟着去帮忙抬担架。回程途中,车队堵在了成雅高速上,6个小时都没能移动分毫。
②沿连有很多乡民贩卖方便面火腿肠,我问了一下,一碗方便面竟然卖到了40元,开水2元。“这些小资产阶级!”我的医生朋友骂道。
③为了表达对发国难财的鄙视,她买了一碗方便面不加水啃着吃,我当时指出这不是干脆面,不适合干吃。她表示不是心疼那2元钱,这代表着她的honor问题。
④就在这时,我看见以三蹦子为主的大军中多了一位佝偻的老者,他挑着一条扁担,扁担两端是一口铜锅和一个煤球炉子,颤颤巍巍地行走着。我好奇地下车上前一探究竟,只见他支起锅炉,打开火,取出一把细薄的手工面,扔进铜锅开煮。同时极其麻利地打起了调料碗,我用鼻子都能闻出里面的红油、芽菜、蒜末、花椒面,以及透着一股焦香的猪肉臊子。
⑤这是正宗的担担面。你能想象在大半天粒米未进的时候突然出现一碗担担面的情形吗?我掏出钱包,摸出一张百元大钞,跟老者说:“来一碗。”“有没有零钱,我找不起。”老者半眯着眼睛回答。
⑥我愣住了,我想以该地段的物价水平,方便面都要卖40元,一碗担担面不破百就是对成都小吃的侮辱。我坚持把100元塞给老者,我说这不是钱的问题,是honor问题。
⑦片刻功夫,面煮好了,老者用大盘子端着10碗面上了我们的车,他说10元一碗,绝不发国难财。
⑧“这是我的原则。”他说。
⑨车上7个人,我吃了2碗,那个刚啃完方便面的医生朋友吃了3碗,她看着瞠目结舌的我,赶紧尴尬地解释:“我其实没有这么能吃,这是一种大爱。”
⑩在那天之后,我再也没见过真正的担担面。在那天前,我也没见过。
(摘自《意林》2017年12月24期)
【注】honor:道德标准。
22.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2分)
【答案】示例: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位卖担担面的老者,在雅安地震的非常时期,依然按原价卖面的故事。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梳理文章内容,找出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进行概括。本文的故事发生在雅安地震时期,主人公是卖担担面的老者,事件是老者不发国难财依然按原价卖面;将这些内容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23.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示例:本文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用其他乡民哄抬物价的行为与老人坚持原价卖面的行为作对比,突出老人不为利益所诱惑,坚守原则的优秀品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辨析。雅安地震后,一些乡民将方便面卖到40元;而一位老汉却坚持原价10元卖担担面,这两种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老人的高尚品质。
24.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请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进行回答。(2分)
【答案】示例:结构上收束全文(总结全文),内容上升华主题,高度赞扬了老者的优秀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段落作用。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包括:总领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承上启下、埋下伏笔、照应标题、总结全文等作用。内容上的作用包括:丰富文章内容、抒发情感、表现或升华文章主题等作用。结尾“在那天之后,我再也没见过真正的担担面。在那天前,我也没见过”在结构上总结了全文,这里的“真正的担担面”是指老者不发国难财依然按原价卖面的的高尚品质。在内容上表达了对老者赞美之情,升华了文章主题。
25.读了本文,请你谈谈生活中我们将如何维护自己的尊严。(3分)
【答案】在生活中我们要用自己坚守道德准则的行为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戒除私心,时时处处事事为他人着想,用高尚的社会道德来约束自己,不做损人利己的事。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正解理解本文所阐述的中心:人应该时时刻刻坚守道德准则,不要为利益所诱惑。然后在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分析。
6.(湖北宜昌)书亦有道 佚名
(1)清代刘熙载的《艺概·书概》中这样写道:“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一管柔毫,一卷雪浪,就可以把人的精神性情清晰而又千差万别地体现在笔下,以最简单的工具,直接把握物我之真、万象之美。 “天地万物之变动,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原来,书法艺术和书写者的人格性情就是这样紧镶密嵌地成为浑圆一体一一艺术成为人的具体意义和生动展示,人格性情成为艺术的最终目的和内在灵魂。
(2)带着这样的思索,让我们到浩瀚的书法历史中去求证,去发现那沉寂千年的墨迹背后灵动而鲜活的生命形象吧。
(3)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家世显赫,诗礼传家,作为儒家经典著作的《颜氏家训》就是出自其祖上颜之推。颜真卿中年时遇上了“安史之乱”,在河北二十四郡俱已沦陷,大唐江山岌岌可危之际,作为平原太守,他率先起兵,高举讨逆大旗,一家三十余口,先后殉国。
(4)安史之乱平定,颜真卿满怀悲伤地设酒祭奠死难的亲人,写下了震烁古今的《祭侄文稿》。原本一篇普普通通的祭文,居然写得那样奇崛雄健、浩气充盈,达到了超神入圣的境界,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5)颜真卿忠义节烈,舍生取义,他的书法也一如忠臣烈士,庙堂之气十足。书法极具象征性,看到颜体楷书,自然使人联想到像他这样的忠臣良将。后人评价颜体楷书正像“关羽坐帐,正气逼人”。国人的视觉联想如此丰富,居然把方块字和人物的形象联系起来。关羽之所以能与孔夫子并称为“文武二圣”,就是因为在他身上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渗透着儒家学派的春秋精义。孟子说:大丈夫“ 、 、威武不能屈”。关羽是忠义楷模、仁勇化身,这和颜真卿的满门忠烈、舍生取义是一脉相承的。颜真卿堂堂正正的楷书和关公那种威武不能屈的意象叠加起来,儒家学说的伦理道德就这样在一个个的方块字上显现出来了。
(6)明代著名思想家、书法家傅山作诗告诫他的子孙,“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未习鲁公(1)书,先观鲁公诂。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在此,他提出了“作字先作人”的观点,并告诉他的后人,在学习颜真卿书法之前,必须要先学习他的做人。
(7)古代书法的精神,最感染人的就是书写者的精神。在作品里所流露出来的那种激动人心、感人至深,与千古人同此心的东西。我以为那才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灵魂,那才是中国书法艺术最动人的因素。
【注释】(1)鲁公,指颜真卿,因为他曾被封为鲁郡开国公,所以被称为“颜鲁公”。
13.人们常说“书如其人”,请问“书如其人”在本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2分)
【答案】艺术成为人的具体意义和生动展示,人格性情成为艺术的最终目的和内在灵魂。 (或答“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或答“一管柔毫,一卷雪浪,就可以把人的精神性情清晰而又千差万别地休现在笔下。”均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炼文章要点的能力。阅读文章第一段,“清代的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书概》中写道:“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由此概括出答案。
14.请问第②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1分)
【答案】过渡或承上启下
【解析】此題旨在考查学生对文章情节结构的把握。这一段中“这样的思索”指的是对第一段中的“艺术与人的性情的思考”,而第三段则讲述的是“书法”。由此可见本段是过渡段。
15.文中哪四个字代表了关羽身上所蕴涵的中华传统美德?(2分)
【答案】忠义仁勇(順序不分先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主要信息的能 力或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掌握情况。阅读文章第五段,讲关羽是忠义楷模,仁勇化身,由此概括,组织答案。
16.请用平实的语言翻译第⑥自然段中画横线的诗句。(2分)
【答案】只要有颜平原(颜典卿)的正气在胸,哪怕只有一支毛笔在手,也足以气吞强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字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应关注“平原”和“毛颖”两个词的理解。因为颜真卿曾任平原太守,所以又称其颜平原;毛颖,这里代指毛笔。
17.积累链接:请将文章第⑤自然段中孟子的名言填充完整。(2分)
【答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古诗文的了解与积累状态。注意“淫”字的写法。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习题精编: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六 记叙文阅读:叙事散文:挚爱亲情,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用文中的关键词为本文拟题,积累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习题精编: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六 记叙文阅读:叙事散文:生活感悟,共14页。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习题精编: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六 记叙文阅读:叙事散文:人物风采,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