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习题精编: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六 记叙文阅读:叙事散文:生活感悟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习题精编: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六 记叙文阅读:叙事散文:生活感悟第1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习题精编: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六 记叙文阅读:叙事散文:生活感悟第2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习题精编: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六 记叙文阅读:叙事散文:生活感悟第3页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习题精编: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六 记叙文阅读:叙事散文:生活感悟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习题精编: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六 记叙文阅读:叙事散文:生活感悟,共14页。
    1.(湖南岳阳)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7题。(14分)
    半个奇遇
    ①谁都有状态差的时候,状态极差的那样一种郁网、厌倦与绝望,真的很要命,难以言喻且神仙也救不了,医生与作家都是琢磨人的职业,我就有这两个职业的习惯,所以成了一个喜欢琢磨人的人:人是靠什么得救的,当你状态极差的时候?
    ②这一天我状态极差,双腿沉重,脑袋昏沉,走进北京西客站一看,离即将搭乘的列车发车时间还有两个多小时,生怕路上塞车,提前量打大了,不料路上没塞,塞在了候年室,候车室人很多,加上大堆行李和随意伸出的腿,基本水泄不通。此番来京工作不顺,几晚失眠,竟愤而想去爬长城,觉得自己18岁的心愿在几十年里赴京百趟都未落实,实乃人生一大失败。不料所乘的士,半路追尾,我再次失败,就这样,我身带多处擦伤和瘀斑,眼睛红肿酸涩,鼓起最后勇气,环顾候车室,想与他人对上眼神打个商量,看能不能挤出半个臀位,结果又是失败。满目的人,少数人发呆打盹,多数人埋头刷屏,间或抬起一张面孔,也是一脸麻木,人与人之间,没温度、没态度,人人都烦別人,人人都嫌人太多。讽刺的是,我正是其中一员,想到难熬的两个多小时,我的情绪一落千丈,我拿什么拯救你?我问自己,一遍又一遍。
    ③终于开闸放行,我被裹挟扶在争先恐后的人群之中,被推推搡搡进了车厢,扑面又是纵声喧哗,呼朋唤友,叫桌打牌……天啊,这一瞬间,静息或睡觉的希望,又顿时破灭,我备受打击,眼皮都没有力气抬起,完全不看人了,只顾低头对号入座,我在第一排,双人座的靠窗位置,我的邻座是一位中年男士,已入座,正在闭目养神,火车还没开动,这么快就进入状态?我略感惊异,仿佛他偷了我的构思。惊异之下,忽然发现:我似乎时来运转了,谢天谢地!该男士衣着洁净、质地优良,款式得体,头发不脏不膩、无烟臭、无异味,胳膊交叉收拢在自己胸前,双腿交叉收拢在自己座椅前,座椅靠背也是收拢竖起的,尽管在假寐,也显然是一副文明礼貌生怕妨碍其他乘容的姿态。而整个车厢里,大多数乘客都在挤来挤去,急忙坐下,坐下就急敞开双腿,胳膊大幅度横架于两个座位之间的扶手上,急忙打起手机来,高声大气,旁若无人………这不就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乘车环境吗?自打我17岁出门远行至今,已无数次舟车辗转,经历无数邻座,多数人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这位自好自律到堪称完美的邻座,我还真第一次碰到。基于以上所有遭遇,不由心生感慨:或许在他,只是习惯与素养;在我,却是与祖国悠久古典礼仪的一种相遇,或许在他,只是安分守己;在我,已算到高风亮节。或许在他,只是举止得体;在我,却是获得尊重。验票的来了,邻座结束假寐。不知不觉,我们闲聊起未。这一聊,不仅十分投契,更有一种毫无顾忌的坦率一一有些想法、观点,疑惑与苦闷,就连对亲朋好友都不会诉说,倒在这一刻因萍水相逢格外放松。说了就了,随风飘散,无祸且得福一一这福气叫知音,竟以素昧平生来托底。
    ④邻座先到站,我们彼此道谢,老友般说再见,我继续行程,而此前的坏心情,已彻底消散,戴上耳机,音乐低回。远望窗外,看到的却不仅是窗外景色,还有跃动在更加广阔时空的奇异美景,有静物、有人物,有声有色,光影交织,令我身心焕然一新。这样一种被激发、被打开、被链接的状态,简直炒不可言,原来,拯教人的还是人,人啊人,我这一辈子一直都保有儿时天真幼椎的幻想,总幻想奇遇,倒不曾料想,凡人凡事也会有不凡的光辉,这也算是半个奇遇了,半个奇遇,我也感恩于心。
    (文池莉)
    13.默读选文,勾画出体现“我”心情的关键词语,填写下表。(4分)

    情节
    关键词语
    “我”的心情

    (状态)极差,(双腿)沉重、
    (脑袋)昏沉、失败,一落千丈
    郁闷,厌倦,绝望
    上车并入座后
    破灭、备受打击、惊异、时来运转

    与邻座闲聊
    投契,毫无顾忌、坦率、放松、福气、知音

    继续行程

    愉悦

    【答案】①走进北京西客站②惊异③放松④彻底消散 奇异美景 有声有色 炒不可言
    【解析】此题考查文脉梳理。仔细阅读全文,不难发现作者以“我”的心情变化为线索构思全文。“状态极差”对应第②段,“上车入座后”对应③段,发现邻座的他衣着干净,举止得体,谈吐文雅,坦率,堪称完美,这时心情是“惊异”的;“与邻座闲聊”对应第③段。二人谈话毫无顾忌、坦率,作者的心情是“放松”的,“继续行程”对应文章第④段,内心阴霾“彻底消散”发现车窗外的奇异美景也“有声有色” “令我身心焕然一新” 感觉“妙不可言”。
    14.读完选文,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乘车)环境、尊重、投契、修养………”请结合选文内容,围绕其中一个词语谈谈感受。(2分)

    【答案】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别人是最好的修养,也是一种美德,只有尊重每一个人,给他人一次帮助,哪怕是一个微笑都能给温暖别人的心田,让他(她)的心情重获阳光。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本文通过“我”乘车的一次奇遇,从开始心情的“无比烦躁”到后来的“妙不可言”突出了邻座的尊重与投契给我带来的一次心灵的“奇遇”,回答时可以围绕“尊重”谈论,写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扶持与帮助;还可以写交往中彼此心灵上的投契,个人的修养,“乘车”的环境等。
    15. 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4分)
    16. (1)揣摩第②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效果。
    17. 生怕路上塞车,提前量打大了,不料路上没塞,塞在了候车室。
    18.
    【答案】“塞”本意是指阻隔、堵住,也指填塞、充满。在本文的意思是:提前两个小时到达车站,需要在候车室等两个小时,这个词写出了“我”一路不顺,内心烦躁的心理。
    【解析】此题考查加点词的含义。理解词语含义,要结合语境,可从词语的基本义、修辞义、感情色彩等方面入手。回答时先要解释该词语的本义,然后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说出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然后分析运用这个词语的作用。“塞”本意是指阻隔、堵住,也指填塞、充满。我本想提前去车站,提前了两个小时出发,却没想到需要在候车室拥挤的人流中等两个小时,体现了“我”内心的烦躁。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
    我略感惊异,仿佛他偷了我的构思。

    【答案】运用比喻修辞,把邻座“正在闭目养神”比作“偷了我的构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内心的惊奇,为下文写“我”的“奇遇”做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类似的题目首先要判断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分析这个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再看看有没有蕴含作用的思想情感。“仿佛他偷了我的构思”显然是比喻,写出“我”在喧嚷的环境中,内心烦躁,想尽快找到座位休息一番,没想到邻座“正在闭目养神”,好像“偷了我的构思”,再联系上下文体会“我”此时的情感即可。

    16.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将自己的理解、感悟、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对选文做批注。(2分)
    17. 你的批注:
    18. 答案示例(一):文章以“我”的心理感受为线索,从开始时的“郁闷,厌倦,绝望”,到“内心烦躁”,到后来与邻座闲聊后心情“放松”,最后继续行程时,看到车外的风景也是内心“愉悦”的。文章以“我”的心情变化为线索,把所有材料联缀起来,使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答案示例二:前后对比,一开始写内心的烦躁,后来遇到知书达礼的邻座之后内心变得放松,最后看到窗外的风景内心愉悦,这样前后对比,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凸显了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表现手法,给文章做批注,就是对文章的表现手法进行鉴赏,文章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对比、衬托、设置悬念,伏笔照应,欲扬先抑、借物抒情、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等。分析时要结合具体文章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即可。本文在开始的时候内心工作不顺,心情“郁闷,厌倦,绝望”,到了车站看候车室塞满了人之后内心烦躁,后来与邻座闲聊后心情放松,最后继续行程时,看到车外的风景也是内心愉悦的。所以文章以“我”的心情变化为线索,作者的心情贯穿于全文的脉络,然后把所有材料联缀起来,使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作者的心情前后对比,这样使文章的主题表达更加深刻。
    17.“高风亮节”“完美”“感恩”“拯救”这些词分量都很重,是所谓“大词”。“大词”意义比较“重”“大”,一般用在反映大场合、大事件等语言环境中,这里却用在这样一件小事(乘车)上,这样一个小人物(邻座)身上,作者为什么要“大词小用”?(2分)

    【答案】作者选取生活中一次小小的乘车“奇遇”,然后感悟到深刻的道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凡人凡事也会有不凡的光辉。在表达主题时作者运用“高风亮节”“完美”“感恩”“拯救”这些词语为的就是吸引读者注意,使主题更加深刻,从而在社会中形成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和谐环境。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语言和主题表达的特点,作者选材时以小见大,通过一次乘车的“奇遇”,体现了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彼此投契,才能带来内心愉悦的主题。作者选取生活中的有价值的材料,然后拓展开来,从中找到怦然心动、富有深刻哲理的东西,然后上升到民族、国家的角度,作者在阐述时运用“高风亮节”“完美”“感恩”“拯救”这些词分量都很重这些在大场所才能用的词语,目的就是自信读者注意,从而让更多人感受这份尊重,从而在社会中形成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和谐环境。一个小小的“奇遇”事件却体现了如此宏伟的主题,这就是“大词小用”的作用。

    2.(四川成都)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1题。
    自行车之歌
    苏童
    ①我父亲的那辆自行车是六十年代出产的永久牌,黑色车身,造型憨厚坚固。从我记事到八十年代离家求学,我父亲一直骑着它早出晚归。星期天的早晨,我总是能看见父亲在院子里用纱线擦拭他的自行车。现在我是以感恩的心情想起了那辆自行车,因为它曾经维系着我的生命。
    ②童年多病,许多早晨和黄昏我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来往于去医院的路上。曾经有一次我父亲用自行车带着我骑了二十里路,去乡村寻找一个握有家传秘方的赤脚医生。我难以忘记这二十里路,大约十里是苏州城内的那种石子路、青石板路,另外十里就是乡村地带如海浪般起伏的泥路了。我像一只小舢板一样在父亲身后颠簸,而我父亲就像一个熟悉水情的水手,也尽量让自行车的航行保持通畅。
    ③多少中国人对父亲的自行车怀有异样的亲情!多少孩子在星期天骑上父亲的自行车偷偷地出了门!去干什么?不干什么,就是去骑车!我记得我第一次骑车在苏州城漫游的经历。我去了市中心的小广场,小广场四周有三家电影院,一家商场。等我从商场出来,突然感到十分恐慌:我发现广场空地上早已成为一片自行车的海洋,毎辆自行车看上去都像我们家的那一辆。我拿着钥匙在自行车堆里走过来走过去,头脑中一片晕眩,我觉得许多半新不旧的“永久”自行车的坐垫和书包架上,都散发出我父亲和我自己身上的气息。
    ④一九八〇年我中学毕业前夕,父亲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他说你假如考不上大学,这车就给你上班用。但我考上了。我父母又说,车放在家里,等你大学毕业了,回家工作后再用。后来我大学毕业了,却没有回家乡工作。于是我父母脸上流露出一种失望的表情,说:那就只好把车托运到南京去了,反正还是给你用。
    ⑤一个初秋的下午,我从南京西站的货仓里找到了从苏州托运来的那辆自行车。车子的三角杠都用布条细致地包缠着,是为了避免装卸工的野蛮装卸弄坏了车子。我摸了一下轮胎,鼓鼓的,托运之前一定刚打了气,这么周到而细致的事情一定是我父母合作的结晶。 。因为我知道,从这一天起,生活将有所改变,我有了自行车,就像听到了奔向新生活的发令枪,我必须出发了。
    ⑥那辆自行车我用了五年,是一辆黑色的凤凰牌自行车,与我父亲的那辆“永久”何其相似。自行车国度的父母,总是为他们的孩子挑选一辆结实耐用的自行车,他们以为它会陪伴孩子们的大半个人生。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五年以后自行车被一个偷车人骑走了。我几乎是怀着一种卸却负担的轻松心情,跑到自行车商店里,挑选了一辆当时流行的十速跑车,是蓝色的,是我孩提时代无法想象的一辆漂亮的威风凛凛的自行车。
    ⑦这世界变化快——包括我们的自行车,我们的人生。许多年以后我仍然喜欢骑着自行车出门,我仍然喜欢打量年轻人的如同时装般新颖美丽的自行车,有时我能从车流中发现一辆老“永久”或者老“凤凰”,它们就像老人的写满沧桑的脸,让我想起一些行将失传的自行车的故事。
    ⑧我曾经跟在这么一辆老“风凰”后面骑了很长时间,车的主人是一个五十来岁的男人,他的身边是一个同样骑车的背书包的女孩,女孩骑的是一辆目前非常流行的橘红色山地车,很明显那是父女俩。两辆自行车在并驾齐驱的时候仿佛也在交谈——
    ⑨黑色的老“凤凰”说:你走慢一点,想想过去!
    ⑩橘红色的山地车却说:你走快一点,想想未来!
    (有删改)
    8.作者满怀深情回忆有关“自行车”的往事,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分点概括作答。(4分)
    【答案】(1)童年多病,自行车维系着我的生命。(2)第一次骑车,自行车让我感受到异样的亲情。(3)长大后,自行车开启我的新生活。(4)后来,自行车令我感伤又欣喜。(评分标准:每点一分,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梳理和概括能力。通观全文,根据文中与自行车有关的时间节点,明确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对“自行车”进行回忆的;根据题干要求“满怀深情回忆……往事”“原因”,明确解答此题还要从文中找到表现作者对自行车情感的句子。时间点一是“童年”,所述往事集中在第①②段。细读这两段,根据关键信息“现在我是以感恩的心情想起了那辆自行车,因为它曾经维系着我的生命”“童年多病”进行归纳即可。时间点二是“第一次骑车”,所述往事集中在第③段,根据该段中包含作者对自行车情感的语句是“多少中国人对父亲的自行车怀有异样的亲情”归纳即可。时间点三是“一九八〇年我中学毕业前夕”,是作者对长大后的回忆,所忆往事集中在第④⑤段,根据包含作者对自行车情感的语句是“从这一天起,生活将有所改变”“我有了自行车……我必须出发了”归纳即可。时间点四是“那辆自行车我用了五年”“五年以后自行车被一个偷车人骑走了”,与此相关的内容集中在第⑥—⑩段,包含作者对自行车情感的语句“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据此归纳即可。要注意“分点概括”作答的要求。
    9.文章第⑤段空缺处原有一段描写,下面给出的哪一个选项更适合填入?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4分)
    A.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仍然热辣辣的,我的心也是热的。
    B.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清风拂过我的脸颊,轻轻地踩着踏板,我的心也是轻松的。
    【答案】A 理由:这句话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我从车站提货,看到父母合作精心包裹的车,感受到父母对我的爱与期待;下启后文对生活的感受,我骑着父母的车,仿佛听到向前的“发令枪”响,奔向阳光下的新生活。所以我的内心情感应该是“热”而不是“轻松”的,与之相应的环境描写也就是相配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和“热辣辣”的。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思路及人物情感的把握能力。根据题干提示,细读第⑤段,进入“我”这一角色体会人物的心情:找到了父母托运来的自行车,它被“周到而细致”的包裹着,“我”应该感受到父母的爱与期待,内心是暖的;“我知道,从这一天起,生活将有所改变”“我必须出发了”所体现的内心情感也是昂扬向上的,是热的。据此可确定A项更适合。谈理由时,还要从A项在行文结构方面的作用角度,即“承上启下”的角度阐述选A的另一条原因。
    10.如何理解第⑥段画线句“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4分)
    【答案】这是一个转折句。表面含义:五年后我的车被偷,这令人感伤;我买了一辆流行而威风漂亮的新车,因此感到欣喜。深层含义:父母寄托在老式自行车上的爱让孩子感到“负担”,而这负担总会有一天会被孩子卸去,所以令人感伤;而孩子总会面向未来,找到自己向往的新生活,所以令人欣喜。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题干包含着做题方法“结合文章内容”,即从原文中找到画线句,结合上下文来分析。理解句子含义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入手。抓住关键词“感伤”“欣喜”,思考:为什么“感伤”?为什么“欣喜”?理解表层含义:根据“五年以后自行车被一个偷车人骑走了”可知感伤是因为自行车被偷;“我几乎是怀着一种卸却负担的轻松心情”“挑选了一辆当时流行的十速跑车”可知欣喜是因为买了流行的新车。理解深层含义:结合后文自行车被偷后“我”的“卸却负担的轻松心情”来分析“自行车国度的父母,总是为他们的孩子挑选一辆结实耐用的自行车,他们以为它会陪伴孩子们的大半个人生”一句的言外之意是,父母以为寄托在自行车里的浓浓的爱会陪伴孩子大半个人生,其实不然,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种爱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这种负担终有一天会被孩子卸下,这对父母来说是“感伤”的;而当孩子写下负担,面对新生活、新挑战、新人生,心情是轻松的,是“欣喜”的。
    11.文末用⑧⑨⑩三个段落写一对陌生父女,这样结尾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6分)
    【答案】①结构上,承接上文,照应全文。承接上文所提到的老“凤凰”自行车,陌生父女的自行车照应了前文父亲买的黑色凤凰自行车和我自己后来买的蓝色十速跑车。②内容上,通过陌生父女所骑的新旧自行车的对比,暗示了文章时代发展与情感传承的主题。③深化主题。用陌生父女的片段结尾,文章内容就由作者个人延伸到他人,体现了一种社会普遍性,深化了时代发展与情感传承的主题。④引发读者对文章蕴含的情感和主旨的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结尾段的赏析能力。首先研读⑧⑨⑩三个段落,明确这三段写了一对陌生父女,父亲骑着老“风凰”,女孩骑着非常流行的山地车并驾齐驱的片段。然后“结合全文”具体分析这三段在文章结构、内容方面的作用,以及与文章主题的关系、对读者的启发和影响等。作者在第⑤⑥段写到父亲给“我”买的“凤凰牌”自行车,在文章结构上,这三段与之构成承接、照应关系;陌生的父女俩所骑的自行车一“老”一“流行”,即一新一旧形成对比,结合全文“我”家自行车的“演变”,以及父母以自行车为依托的对“我”的情感,体会对比中暗含的主题——时代的发展与情感的传承;全文写“我”、父母、自行车为主,结尾却以“我”的视角写了到了陌生的父女,即由个人自然延伸到了他人、更多人,从而说明了文章内容的普遍性,从而深化了主题。另外,这三段所描绘的场景对有些读者来说似曾相识,因此易于引发读者的思考。

    3.(浙江衢州)文学作品阅读
    小偷车夫和老头①
    萧红
    木柈②车在石路上发着隆隆的重响。出了木柈场,这满车的木柈使老马拉得吃力了!但不能满足我,大木柈堆对于这一车木柈直像在牛背上拔了一颗毛,我好像嫌这柈子太少。
    “丢了两块木柈哩!小偷来抢的,没看见?要好好看着,小偷常偷柈子……十块八块也能丢。”
    我被车夫提醒了!觉得一块木柈也不该丢,木柈对我才恢复了它的重要性。小偷眼睛发着光又来抢时,车夫在招呼我们:
    “来了啊!又来啦!”
    郎华招呼一声,那竖着头发的人跑了!
    “这些东西顶没有脸,拉两块就得啦吧!贪多不厌,把这一车都送给你好不好?……”打着鞭子的车夫反复地在说那个小偷的坏话,说他贪多不厌。
    在院心把木柈一块块推下车来,那还没有推完,车夫就不再动手了!把车钱给了他,他才说:“先生,这两块给我吧!拉家去好烘火,孩子小,屋子又冷。”
    “好吧!你拉走吧!”我看一看那是五块顶大的他留在车上。
    这时候他又弯下腰去,弄一些碎的,把一些木皮扬上车去,而后拉起马来走了。但他对他自己并没说贪多不厌,别的坏话也没说,跑出大门道去了。
    只要有木柈车进院,铁门栏外就有人向院里看着问:“柈子拉(锯)不拉(锯)?”
    那些人带着锯,有两个老头也扒着门扇。
    这些柈子就讲妥归两个老头来锯,老头有了工作在眼前,才对那个伙伴说:
    “吃点么?”
    我去买给他们面包吃。
    柈子拉完又送到柈子房去。整个下午我不能安定下来,好像我从未见过木柈,木柈给我这样的大欢喜,使我坐也坐不定,一会跑出去看看。最末老头子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的了!这时候我给他工钱。
    我先用碎木皮来烘着火.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汽。没有燃灯,炉火颗颗星星地发着爆炸,炉门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例外的安宁。
    我又到窗外去拾木皮,我吃惊了!老头子的斧子和锯都背好在肩上,另一个背着架柈子的木架,可是他们还没有走,这许多的时候,为什么不走呢?
    “太太,多给了钱吧?”
    “怎么多给的!不多,七角五分不是吗?”
    “太太,吃面包钱没有扣去!”那几角工钱,老头子并没放入衣袋,仍呈在他的手上,他借着离得很远的门灯在考察钱数。
    我说;“吃面包不要钱,拿着走吧!”
    “谢谢,太太。”感恩似的他们转过身去走了,觉得吃面包是我的恩情。
    我愧得立刻心上烧起来,望着那两个背影停了好久,羞恨的眼泪就要流出来,已经是祖父的年纪了,吃块面包还要感恩吗?
    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萧红散文集》
    【注释】①该篇创作于一九三五年三月至五月间,之前萧红从封建地主家庭出走,在哈尔滨过着饥寒交追、漂泊无定的生活。②柈:bàn,大块木柴。
    8.用下列诗句批注阅读本文的感受,恰当的一项是( )
    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答案】选A得2分,选C得1分,选B得0分。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感受。由小说中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从内心发出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唤;由“已经是祖父的年纪了,吃块面包还要感恩吗?”我们可以联想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感慨。“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所蕴含的意境,则是全文没有涉及到的。
    9.运用表格中提示的方法,结合描写车夫或老头言行的语句,具体分析他们的形象特点。
    方法提示
    形象分析
    推敲词语,如动词、副词、语气助词等

    推敲句子,如句式、句子长度等

    推敲说话方式,如称呼、话语量、主动发话与被动应答等

    【答案】①“那还没有推完,车夫就不再动手了!”“这时候他又弯下腰去,弄一些碎的”从句中的副词“就”“又”可以看出,车夫盘算时机开口要木柈的奸猾,以及得寸进尺的贪婪;②“丢了两块木柈哩!小偷来抢的,没看见?要好好看着,小偷常偷柈子”车夫的话中有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他从容的运用各种句式,显得居高临下,没有把主顾放在眼里,可以看出车夫的世故、精明。③老头与“我”说话时都是被动应答的,他们以为“我”多给了钱,却不敢贸然来问,一直等到“我”询问才应答,可见他们的诚实、本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特点。题目要求我们结合“车夫”和“老头”的言行,去分析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首先需要从小说中找出描写“车夫”“老头”的言行的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来,再结合题目提示的“推敲词语,如动词、副词、语气助词等”“推敲句子,如句式、句子长度等”“推敲说话方式,如称呼、话语量、主动发话与被动应答等”等角度去分析,如“那还没有推完,车夫就不再动手了”,分析此句中的“没有……不再”这些副词,可以得出“车夫”具有“奸猾”的形象特点即可。
    10.结合全文,赏析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从表达方式、行文节奏、画面色调等角度思考。
    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汽。没有燃灯,炉火颗颗星星地发着爆炸,炉门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例外的安宁。
    【答案】示例:前文的叙述描写非常简洁,这几句的描写却很细腻,使文章的节奏紧缓有别,这段话还为下文事情的继续发展蓄势,让文章起伏有致,火光冲破黑暗与寒冷,让人安心,炉火爆炸的声音欢快喜悦,窗上的蒸汽朦胧而温馨,“我”的脸被火光映红,是全文唯一的亮色,寥寥数语描绘的画面,表现了“我”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片刻的安宁与满足,显得格外珍贵,令人感动。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题目要求我们从表达方式、行文节奏、画面色调等角度去赏析的语言。很显然,本段文字属于对环境的描写,表达方式属于描写。这段文字,分别描写了“天气”“玻璃窗”“蒸汽”“灯”“炉火”等,属于细节描写,对环境的描写显得十分的细腻;相较于前文的对情节的叙述,这里的描写笔调显得很舒缓,从而使文章的行文节奏张弛有度;同时,对环境的描写,也在为下文的叙述做铺垫,“蒸汽”的白,“炉火”的红,也使所描写的画面显得很温馨。只要找准这些答题角度并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即可。

    11.萧红和杨绛在各自的文章中都写到了“愧”,谁的“愧”打动了你?为什么?
    【附】杨绛《老王》结尾:“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答案】示例1:杨绛的“愧”打动了我。杨绛在和老王相当长的时间的交往中并没有将这个善良不幸的老人当作自己的朋友,这和老王对待她的态度并不对等。当杨绛终于明白这一点的时候,她深深地自责,不留情面地剖析自己,在散文中毫不掩饰自己的真实表现,她的愧怍、反思令人敬佩。
    示例2:萧红的“愧”打动了我。萧红虽然自己处境艰难,但她却竭力帮助其他穷苦人。当善良的老人为了一口食物向她感恩时,她羞愧难当,觉得不该领受如此沉重的感恩,为自己无力帮助他们而自责羞愧。当萧红对老无所养发出反问时,我感觉到了她伟大的悲悯情怀。
    示例3:两人的“愧”都打动了我。杨绛对老王施与善意但保持距离,一朝惊醒,深刻自省,是知识分子坦诚的表现。萧红面对弱者,伸出援手却不自诩,受到感恩反而更警醒自责,表现出最朴素真挚的道义担当。她们两人的“愧”都表现了最珍贵的良知。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感受。题目要求我们去感悟文本的情感倾向。萧红和杨绛在各自的文章中都写到了“愧”,这些人类最真实的情感无疑都能够让我们深受感动。因为试题涉及到了我们教材中学过的文本,解答此类问题,应调动自己的阅读体验,从中选取一个细节,并结合文本内容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即可,如《老王》一文中杨绛直接点出的“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真诚与良知,惟其如此,才打动人心。

    4.(甘肃白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15分)
    细读的妙处
    肖复兴
    ①读书从来有粗细快慢之分。
    ②读书细的功夫,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什么叫细?头发丝这样叫细?还是跟风一样看不见叫细?多读几遍就叫细吗?这么说,还是说不清读书要细的基本东西。不如举例说明。
    ③已故的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鉴赏家》,或许能够从阅读的细这方面给予我们一些启发。
    ④小说讲述乡间一个名叫叶三的卖水果的水果贩子,跟城里一个叫季陶民的大画家交往的故事。这个大画家家里一年四季的时令水果,都是叶三给送,所以他和画家彼此非常熟悉。有一次叶三给画家送水果,看见画家正画着一幅画,画的是紫藤,开满一纸紫色的花。画家对叶三说:“我刚画完紫藤,你过来看看怎么样。”叶三看了这幅画,说:“画得好。”画家问:“怎么个好法呢?”
    ⑤这就要说明什么叫细了。我们特别爱说的词是:紫藤开得真是漂亮,开得真是好看,开得真是栩栩如生,开得真是五彩缤纷,开得真是如此灿烂,但是,这不叫好,更不叫细,这叫形容词,或者叫做陈词滥调。我们在最初阅读的时候,恰恰容易注意这些漂亮词语的堆砌,认为用的词儿越多,形容得才能够越生动。恰恰错了。我们还不如这叶三呢。叶三说:“您画的这幅紫藤里有风。”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叶三跟画家说:“您画的紫藤花是乱的。”
    ⑥这就叫细。紫藤一树花是乱的,风在穿花而过。读书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这样的细微之处,这是作者日常生活的积累。作者在平常的日子里注意观察、捕捉到这样的细微之处,才有可能写得这样细。细,不是只靠灵感或者才华就可以写作出来的,而是日常生活在写作中自然的转换。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在文本阅读中读得仔细,会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同样,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也会帮助我们在阅读中读得仔细。
    ⑦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幅画,是传统的题材,耗子上灯台。画完了以后,赶上叶三又送水果来,画家说:“你看看我这幅耗子上灯台怎么样。”叶三看完以后,说:“您画的这只耗子是小耗子。”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叶三就说:“您看您这耗子上灯台,它的尾巴绕在灯台上好几圈,说明它顽皮,老耗子哪儿有这个劲头,能够爬到灯台上就不错了,早没有劲头绕了。”
    ③什么叫细?这就叫细。你看见耗子,我也看见耗子,你看见灯台,我也看见灯台了,但是,人家看见了耗子的尾巴在灯台上绕了好几圈,我没有看见,这就有了粗细之分。
    ⑨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整幅泼墨的墨荷,这是画家最拿手的。他在墨荷旁又画了几个莲蓬。叶三又送水果过来,画家问他画得怎么样。画家也跟小孩一样,等着表扬呢,因为叶三是他的知音呀,但是这次叶三没表扬,他对画家说:“您呀,这次画错了。”画家说:“我画了一辈子墨荷都是这么画的,还没有人说我错。你说我错,我错在哪儿?”叶三说:“我们农村有一句谚语:红花莲子白花藕,您画的这个是白荷,白莲花,还结着莲子,这就不对了,应该是开红花才对呀。”画家心下佩服,他想,叶三一年四季在田间地头与农作物打交道,人家的农业生活知识比自己来得真切!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
    ⑩细,还在于生活的积累。没有生活知识的积累,只凭漂亮的词语是写不好文章的。叶三告诉了画家,缺乏生活知识,即使画得再细致入微,却可能是错误的,是南辕北辙的。知识是文章写作时的底气和依托。“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文字表面的细的背后,是知识的积累。这种知识,靠书本的学习,也靠生活的实践。
    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细腻而温柔。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年10月28日,有删改)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叶三与大画家交往的三个片段。(3分)
    【答案】叶三看出画家画的紫藤里有风;叶三看出画家画的上灯台的耗子是小耗子;叶三指出画家将红荷错画成了白荷。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中的事例。文章③--⑩段是介绍叶三与画家交往的。③④⑤⑥段叙述叶三看出画家画的紫藤里有风。⑦⑧段叙述叶三看出画家画的上灯台的耗子是小耗子。⑨⑩段叙述叶三指出画家将红荷错画成了白荷。
    8.从本文看,“细读的妙处”是什么?(2分)
    【答案】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细腻而温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文章结尾一段结尾一段呼应了题目,对细读的作用从两方面进行总结概括。一是锻炼我们的眼睛,二是锻炼我们的心。由此进行内容上的筛选即可。
    9.本文第②段连用四个问句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连用四个问句,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同时也表明“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的故事。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作用。第一个问句提出“什么叫细”的问题,第二、第三和第四个问句举了三种现象并提出疑问,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到底什么是细呢?很自然地引出下面举例说明,引出下文的故事。
    10.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分别表现了画家怎样的心理?(3分)
    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
    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
    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
    【答案】“一愣”,说明画家很诧异,他一个水果贩子懂画吗?画家说“奇怪”表明画家将信将疑(惊奇),他怎么分出来的?画家“当即”修改画作,表明画家对叶三的佩服。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词语的作用。解答这类题,要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一愣”表示很吃惊,当叶三指出“这幅画紫藤里有风”时,画家对一个水果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感到吃惊;“奇怪”是叶三指出“画家画的是只小耗子”时,画家对叶三的说法吃惊;“当即”是“立刻”的意思,叶三根据实践,指出画家画里存在的问题,画家对叶三的说法非常佩服,于是“当即”修改画作。
    11.细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本文第⑥或⑩段的内容,谈谈你的认识。(4分)
    【材料一】骆宾王作《咏鹅》:“鹅,鹤,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材料二】某学生作文片段:又到了中秋节,一轮皓月又大又圆,照得大地如同白昼一样,满天的繁星也调皮地眨着眼睛。
    【答案】示例:材料一《咏鹅》的作者观察仔细,从生活实践中捕捉到“曲项”“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等,转换成了好诗。材料二的描写,看似生动,实与生活不符,月明星稀是常识,皓月和繁星不能同时出现。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联系文本谈对材料的认识能力。要注意第⑥段的重点句子“作者在平常的日子里注意观察、捕捉到这样的细微之处,才有可能写得这样细”,再联系材料一中对诗句精细描写的部分加以解说即可。第⑩段的重点句“细,还在于生活的积累。没有生活知识的积累,只凭漂亮的词语是写不好文章的”,而材料二尽管语言优美,但与生活不符,皓月和繁星不能同时出现。


    7.(湖北黄石)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共12分)
    带点笑容
    罗兰
    ①一位台大工学院的教授曾经在闲谈中对我说,他每次上课(特别是给新生上课),一定面带笑容。他不但面笑容,而且尽量用说笑话的方式来讲话,使得满室笑声不绝。他说,这样做是为了消除一般学生对理工科目的畏惧心理。
    ②“剥下科学严肃、冷硬、令人生畏的外衣,显出它内在的、原有的、,真正的趣味和美感!”这是这位名教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宗旨。
    他说,本来科学是非常美妙、非常有趣的一种东西,可惜当初真正“通”的人太少,以致因为他们的不通,而不能把科学的真正面月很轻易地传授与人,而使科学蒙受了冤屈,成了深奥难解、令人不敢接近的东西。
    ④笑容是消除隔膜的媒介。我一向畏惧数理科学,相信这就是因为它们最初和我见面时,没有“面带笑容”的缘故。由此想来,文学、艺术、音乐之使人乐于接近,也不外是因为它们多少都带了一点或隐或现的笑容吧!
    A 。
    ⑤笑容还是增进感情的媒介。笑容好比机器上的润滑油,可以减轻摩擦,使齿轮与齿轮之问的运转灵活,又犹如桌椅脚下的胶垫,可以缓和锐角,增加彼此之间的和睦与协调。
    B 。
    ⑥当我和朋友在谈话之间,偶尔意见友生冲突时,我喜欢停止谈话,用笑容来听他的滔滔雄辩。我认为这是最好的消灭争执而又不伤和气的办法。
    ⑦而且我更相信,即使在你争却或抗议的时候,如果你仍能使自己面上点笑容,这争辩抗议也会很容易地变成了提醒与解释。减少了对方的敌意和反感,增加了胜利的机会。
    ⑧笑容不但能表现在面貌上,而且能表现在 里。
    ⑨也许我是因为职业的关系,做播音员做久了,对声音特别敏感。有好几次,接听电话时,因为对方声音里缺少笑容,被我误认为他很忙,或一面打电话,一面为办公桌上的公事在发烦,使我不敢和他多谈下去。而当我草草结束谈话,请他快去忙公事的时候,他才惊奇地问我:“为什么这样匆促?你不是有事要商量吗?”
    ⑩我这才知道,他并不忙,也没有为公事发烦,他只是以为我看不见他的表情,因此省掉了笑容而已。
    ⑪还有一次,一位很熟的朋友,因为她在电话里的声音没有笑容,而使我以为她在生气。等我向她问罪的时候,她才连忙解泽,并没有生气,也并没有不欢迎我的电话。后来,她才恍然想起,说:“哦!对了我没有带上一点笑容。”
    ⑫笑容虽是脸上的事,但表情确乎会影响声音。当你带点笑容讲话时,你的声音里必定有点喜气。当你皱起眉头讲话时,你的声音里就自然而然地带上了不耐烦。当你拿起电话听筒,脸上毫无表情地问上一句:“喂!你是哪位!”对方听来,准觉得你是陌生和疏远的。而假如对方通上名来之后,你还不能用笑容表示一点欢迎与惊喜之情的话,你的朋友就难免以为他的电话对你是一种无礼的打扰,而急于想要把电话挂断了!
    ⑬生活虽然有它严肃的一面,但如果作懂得使这严肃的人生带上一点笑容,那么,那严肃的一面也就会交成音乐与诗章了。那难道不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吗?
    (选自《罗兰小语》,有删改)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台大教授上课面带笑容,只是为了消除他与学生之间的隔膜。
    B.第⑤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把“笑容”比作“润滑油”“胶垫”,论证形象生动。
    C.“带点笑容”和“皱起眉头”表现在声音上是不同的。
    D.严肃的人生因带上笑容而变成音乐和诗章,那一定是件很开心的事情。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掌握情况。阅读文章第一段,从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台大教授是为了消除一般学生对理工科目的畏惧心理。
    16.下面这段话出自原文,你认为是放在上文的A处还是B处呢?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以前小学生的算术教科书上,把2画作一只游水的鸭子,把6画成一个汤匙,把7画成一把伞柄……这正与国语的开始用诗歌体,慢慢才归纳到文法,音乐开始用唱游,慢慢才演绎出乐理相似。
    选 处:
    【答案】A理由:备选文段,列举学科知识因带上笑容而使初学者乐于接近的例子,这是论证“笑容是消除隔的媒介”的论据(或答“这是用来消除学习客的畏惧心理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掌握情况。阅读原文,第④段是说笑容是消除隔膜的媒介,第⑤段是说笑容还是增进感情的媒介。阅读选文可以知道,选文是在说“笑容是消除隔的媒介”。所以放在A处。
    17.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笑容”的含义。(4分)
    (1)也不外是因为它们多少都带了一点或隐或现的笑容吧!
    (2)我喜欢停止谈话,用笑容来听他的滔滔雄辩。
    【答案】(1)“这些学科内在的、原有的、真正的题味和美感”成“这些学科美妙、有趣的一面”(2)“笑脸(含笑的面容)”或“面对冲突时的从容心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鉴赏能力。(1)联系上文“本来科学是非常美妙、非常有趣的一种东西,可惜当初真正“通”的人太少,以致因为他们的不通,而不能把科学的真正面月很轻易地传授与人”,我们可以得知“笑容”指““这些学科内在的、原有的、真正的题味和美感”。(2)阅读⑥⑦段,可以推知出答案:“笑容”指带着微笑的面孔。
    18.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3分)
    (1)文章认为,笑容在生活中起到了哪些积极作用?(2分)
    (2)结合上下文,在第③段空白处填上一个恰当的词语,使文章论述完整。(1分)
    【答案】(1)笑容是消除隔膜的媒介;笑容是增进感情的煤介
    (2)声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和内容的把握能力。(1)提炼文章中观点性的句子,由文章的④⑤段总结出答案。
    (2)由文章的第⑨可以推知答案,下文在说笑容与声音的关系,所以填写“声音”。


    8.(山西)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第15题。
    灵感忽至
    凌晨时分被一种莫名的不安扰醒,随后想到今天是元月元日。这一日像时间的领头羊,带着一大群时光充裕的日子找我来了。
    我披衣到书房。平日随手堆满了书房的纸页和图书在迷离的晨色里充满了温暖和诗意。这里是我安顿灵魂的地方。我的巢不是用树枝搭起来的,而是用写满了字的纸和书码起来的。我从中抽出一页素纸,要为今天写些什么。待拿起笔,坐了良久,心中却一片茫然。一时人像浮在无际无涯的半空中,飘飘忽忽,空空荡荡。我便放下笔,知道此时我虽有情绪,却无灵感。
    写作是靠灵感启动的。那么灵感在哪里?它怎么到来?不知道。似乎它想来就来,不请自来,但有时求也不来,甚至很久也不露一面。我起身打开音乐。我从不在没有心灵欲望时还赖在桌前。如果毫无灵感地坐在这里,会渐渐感觉自己江郎才尽,那就太可怕了。
    音响里播放出的歌是前几年从俄罗斯带回来的,俄罗斯最时尚的歌曲的骨子里还是他的浑厚和忧伤。忧伤的音乐最容易进入心底,撩动起过往的岁月积存在那里的抹不去的情感。很快,我就陷入这种情绪里。这时,忽见画案那边有一块金黄色的光。它很小,静谧,神秘;它是初生的太阳照在对面大楼的玻璃幕墙反射下来,落在画案那边的。此刻书房内的夜色还未褪尽,在灰蒙蒙、晦暗的氤氲里,这块光像一扇远远亮着灯的小窗。也许受到那忧伤歌声的感染,这块阳光使我想起多年前蛰居的那间小屋,还有炒锅里的菜叶、破烂的家什、混合在寒冷的空气中烧煤的气味。然而在那冰天雪地中,唯有家里的灯光才是最温暖的。于是此刻这块小小的光亮变得温情了。我不禁走到画案前铺上宣纸,拿起颤动的笔蘸着黄色和一点点朱红,将这扇明亮的小窗子抹在纸上。随即是那扰着风雪的低矮的小屋。一大片被冷风摇曳着的老槐树在屋顶上空横舒万状,说不清那些苍劲的枝桠是在抗争还是兀自地挣扎。在通幅重重叠叠黑影的对比下,我这亮灯的小屋反倒显得更加温馨与安全。
    记得有一年,特大的雪下了一夜,我的矮屋门槛太低,早晨推不开门,门外挡着的积雪足足有两尺厚。我从这小窗户跳出去,用木板推开门外的雪才把门打开。当时我从家里走出,站在清冽的冻耳朵的空气里,多么像雪后从洞里钻出来的野兔……于是我把矮屋前大块没有落墨的纸当做白雪。我用淡淡的水墨渲染地上厚厚而柔软的白雪时,还记起那时常有的一种盼望—一有朋友来串门和敲门。支撑我们走过困境与苦难的不是人间种种情与义吗?我便用笔在雪地上点出一串深深的脚窝渐渐通进我的小屋。这小屋的灯光顿时更亮,黄色的光影还透射到窗外的雪地上。
    没想到,就这样一幅画出来了。温情又伤感,孤寂又温馨。画中的一切都是我心底的景象。我写过这样一句话:“人为了看见自己的内心才画画。”而心中的画多半是它们自己冒出来的。这是一种长久的日积月累,等待着有朝一日的升华;就像冬日大地上的万物,等待着春风吹来,一切复活;又如高高一堆干枝干柴,等待着一个飞来的火种。这意外出现的火种就是灵感。
    灵感带来突然之间的发现、突破、超燧与升腾。它是上天对艺术家的心灵之吻。在你找它时,它一定也在找你。当然它不一定在你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到来。就像我在书房原本是想写点什么,灵感没有来,可是谁料它竟然化做一块灵性的光降临到画案上?
    新年初至,灵感即降临我的书房画室,这于我可是个好兆头。当然我明白,只要我守住自己的信仰、追求及所爱,灵感会不时来吻一吻我的脑门。
    15.在“读美文·学写作”读写活动中,老师推荐阅读散文《灵感忽至》,并布置了以下两个任务。
    (1)请你在这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前写一段话,将本文的记叙顺序改为倒叙。(不少于60字)(5分)
    【答案】示例:要想灵感时常来,要想灵感经常性地关顾我们,我们就要守住自己的信仰与追求,守住自己所爱的事物,只有这样,灵感就会不期而至。
    【解析】本题考查倒叙的写作顺序和句子的表达。倒叙就是把后发生的关键情节或结果提前叙述介绍,然后回过来按时间顺序叙述发生在先的情节。根据选文最后一段的叙述和内容本文告诉我们就要守住自己的信仰与追求,守住自己所爱的东西和事物,只有这样,灵感就会不期而至的内容,做以修改。
    (2)学校的《文苑》杂志正在征集作品,下设“美文美语”“情感天地”“小事蕴理”“写法指津”栏目。请将《灵感忽至》一文推荐到其中一个你认为适合的栏目,并写一段推荐语。(10分)
    写作提示:①围绕栏目特点;②结合文章内容;③不少于100字。
    【答案】示例:“小事蕴理”;《灵感忽至》一文讲述的是“我”想写点东西而灵感不来,搁笔听音乐却发现了“一块光”。由此灵光一闪,画出了一幅“温情又伤感、孤寂又温馨”的画的事,告诉我们就要守住自己的信仰与追求,守住自己所爱的东西和事物,只有这样,灵感就会不期而至。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主题的理解和分析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根据《灵感忽至》有一件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的事情可知与“小事蕴理”的栏目很贴切。在表达的过程中,要注意
    语言通顺,并且要结合文章内容,不少于100字。

    9.(山东滨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3题。(18分)
    世界还很年轻
    刘丽丽
    ①初中毕业,我考到县城读书,母亲做了个相当前卫的决定:垦荒种棉花,来年用自家的棉絮给女儿做一床新铺盖。在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上,彰显母爱的事每天都会发生,没有什么稀奇,唯一不同的就是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
    ②那时环绕在村子四周的都是水田,没有现成的棉花地,就算种出了棉花,变成新被褥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再者,种棉花几乎要天天喷药,否则虫子猖獗,到秋后留不下几个棉桃。但是在成堆的困难面前,母亲大手一挥,她很坚决,她的理由也很简单:女儿考到县城就必须配好的被褥,公家发的她信不过。
    ③开学后我就忙碌自己的学业,母亲也忙,忙秋收,忙着打听种棉花的事。那时候村里没有电话,她又不会骑自行车,种棉花的亲戚离我们村十几里地,她都是一步步走着去的,从没有喊过累。她选中的棉田依傍着沟渠,是一块撂荒地,长满了白茅和芦苇。土地解冻之后,母亲就扛着铁锹去垦荒。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像一条错综的毯子。这样的地块,掘起来很费劲。往常一锹下去就能翻上来的土,这里得多费几倍的力气。一个春天下来,母亲的脸变得又黑又瘦,以致我回家看到她的模样,吓了一跳。母亲黑了瘦了,但是那块荒地却变得有边有角,平头正脸。种子已经播到地里,盖了白生生的薄膜芜杂的世界在春天中呈现出新的秩序。
    ④学校的功课紧张,她每天如何辛劳我是不知道的。后来听邻居说起,每天下地回来,她就钻进厨房先忙活出一家人的饭食,然后趁着薄暮时分的天光,再钻进棉花趟子里,掐杈子,打花心,捉虫子。干这些活都是零打碎敲的工夫,牺牲的却是她的休息时间。有一回可能是太累了,母亲竟然歪在棉花地旁边的草沟里睡着了。
    ⑤那段时间我的成绩并不稳定,心情晴朗的时候少,阴天的时候多。功课紧张,偏偏班主任又指定让我参加学校的演讲赛。虽说我普通话比较标准,但是以我内向的性格,让我在人前侃侃而谈,甚至连比划带拍桌子的演讲,把观众感动到掉眼泪,我实在觉得为难。当我站在棉花地头跟母亲大吐苦水的时候,就是怀着这样一种抗拒的心情,我想打退堂鼓。
    ⑥那是秋天的清晨,草籽在秋风中陆续成熟,草叶上闪烁着晶莹的光亮。母亲正在棉田里忙碌着,她的腰间系了一块塑料布,防止露打湿衣服,但是裤脚上却已经变得湿漉漉的。她一边掐去疯长的权子,一边仔细翻检棉花嫩蕾上的虫子。在一棵棵棉苗前,母亲的急性子和坏脾气都消失了,她变成了一个极其耐心的人,就像面对着十分宠爱的孩子。是啊,从春天到秋天,田里的无数棵棉花,就是这样一遍遍翻检过去,又抚摸过来的,每一棵棉花上都留下了她的指纹和温度。母亲的情意没有白费,棉花们都很争气,叶子深绿,极力展开的枝杈间已经见到累累的棉桃。听完我的诉苦,母亲说:“老师让咱讲是看得起咱,那你就好好地讲。”回头揪下一个被雨水捂烂的桃子,惋惜叹了一口气,继续说,“一遍讲不好,你就多讲几遍。好东西都是熬出来的。”
    ⑦最后的这句话突然击中了我的心。看着黑瘦的母亲,我突然一阵心酸,同时一股莫名的力量在心底泛起。为了我的新铺盖,母亲在“熬”;为了演讲赛的好成绩,我也要“熬”。她虽然讲不出深刻的道理给我听,但她倔强地认定,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最终会变成洁白的棉絮,去温暖女儿,让她在白天繁重的课业之后,夜有一个轻盈幸福的梦。为了这份信念,她不喊苦不叫屈,硬生生将一块荒地变成了棉田。那时候,她既要照顾半身不遂的祖父,又要处理一大摊子家务。在焦头烂额里,信念如同一盏孤灯,在黑暗中亮起。循着这光亮,她看到了丰收在望的棉花,她的女儿也读出了一番人生的隽语。
    ⑧多年之后回望,我还记得整日里那个劳碌的身影,记得她的不服输和坚持。这些年来,每当我疲倦偷懒,我便习惯性地向着故乡的方向张望一会儿,然后俯下身子继续我的工作。
    ⑨世界在窗外,未来在远方,亲爱的同学,你准备好出发了吗?希望你的心头也有一盏灯照拂,希望你坚定而努力。正如茨维塔耶娃在诗中写的那样:
    ⑩世界还很年轻,一切都将发生,为了你能到来。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8年第7期)
    19.第①段结尾说“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作者认为“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没有现成的棉花地;种出棉花变成新被褥需要1年时间;种棉花要天天喷药;公家发被褥。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意。题目要求写出作者认为“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的原因。作答时要能够联系上下文,在文中找寻答案。根据上下文,不难看出,第②段是回答此题的核心所在。“没有现成的棉花地”,“……变成新被褥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再者,种棉花几乎要天天喷药……”,“女儿考到县城就必须配好的被褥”,综上即可得出答案。
    20.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6分)
    (1)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像一条错综的毯子。(从修辞角度)
    【答案】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土地的芜杂(茅草根和芦苇根的多和密),暗示了母亲垦荒的艰难(费劲),表现了母亲的辛劳和爱的伟大。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特色。赏析句子的方法有: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②从特殊句式入手赏析;③从内容情感上分析句子;④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⑤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具体赏析方法为:明确赏析角度+结合具体语句具体分析所运用的手法,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或描绘事物的特质,或表达的感想,或揭示的主旨等。本题限定了从修辞角度,难度有所降低。“那块土地”像“毯子”,显然是比喻;“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显然可见茅草根和芦苇根的多和密,可知土地的荒芜,从而可知母亲开荒的艰难,以此来表现母爱的伟大。
    (2)有一回可能是太累了,母亲竟然歪在棉花地旁边的草沟里睡着了。(品味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案】“竟然”,居然,出乎意料的意思,写出了母亲的劳累和我听到这一消息时的惊讶、心酸以及对母亲的心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赏析字词,不如从修辞角度切入那么明确,需要学生根据句子的实际情况来做答。回答题目,则需要先写明词语的意思,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作答。很显然,“有一回可能是太累了,母亲竟然歪在棉花地旁边的草沟里睡着了”中的“竟然”,突出的是“我”的的惊讶、心酸以及对母亲的心疼。
    21.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好东西都是熬出来的”的理解。(2分)
    【答案】成功(幸福)是坚持(奋斗、努力)出来的。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作答时,一是了解语句的基本含意,二是联系语境揣摩潜在的意蕴。“好东西”,显然是指“成功”“幸福”之类的抽象意义;“熬”呢,则是指“坚持”“奋斗”等。
    2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形象。(3分)
    【答案】(1)爱子心切。如母亲为给我做新铺盖垦荒种棉。(2)吃苦耐劳。如面对垦荒的种种困难,她不喊苦不叫屈。(3)富有耐心。如在棉苗面前,她变成了一个极其耐心的人(4)朴实而睿智。如鼓励我参加演讲比赛。(5)孝顺顾家。如母亲既要照顾半身不遂的祖父,又要处理家务。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特征。注意题干中“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的要求,意为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形象特征。分析时,注意从文章的具体内容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从“母亲为给我做新铺盖垦荒种棉”,可见一位母亲的拳拳爱子之心;“母亲既要照顾半身不遂的祖父,又要处理家务”,则可见母亲的孝顺顾家。第④段,“学校的功课紧张,她每天如何辛劳我是不知道的。后来听邻居说起,每天下地回来……母亲竟然歪在棉花地旁边的草沟里睡着了”,最能体现她的吃苦耐劳。第⑥段母亲开导我,“好东西都是熬出来的”,鼓励我参加演讲比赛,可见一个农村妇女的朴实与睿智。
    23.文章用“世界还很年轻”做标题,有何用意?(3分)
    【答案】(1)引用诗歌作为标题,新颖且富有诗意,能够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题目充满朝气,启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只要心中有信念,坚定而努力,一切都将会发生。
    【解析】本题考查对标题作用的理解。首先,总览全文,不难发现第⑩段“世界还很年轻,一切都将发生,为了你能到来”,源自茨维塔耶娃的诗,所以用意之一即“新颖且富有诗意,能够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其次,要结合文章主题来回答。本文通过对母亲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钦佩与感恩,“多年之后回望,我还记得整日里那个劳碌的身影,记得她的不服输和坚持”,最重要的是作者从母亲身上体会到了更为深刻的内容: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只要心中有信念,坚定而努力,一切都将会发生。

    10.(黑龙江齐齐哈尔)阅读《低头见花》一文,回答20-23题。(共9分)
    ①有些东西,只有低下头来,才会发现它的存在,或者它的美丽。就如尘埃之中,那些被忽略的闪光之球,又似回首时,眷恋着的,总是那些不经意间走过的寻常点滴。
    ②在夏日的山岭间攀爬,至顶,四望都是起伏峰峦,长风浩荡,单调的苍凉与沧桑漫卷心头。只是一低头的刹那,见谷间丛丛簇簇的灿烂,那些幽幽的花儿,就在这样不期然的时刻,与我的目光猝然相连。于是,高处的寂寞与孤独消于无形,那些年年开且落的幽谷之花,把一种心绪点亮,把一种感动暗放。
    ③有的人,在境界上,或者在道路上,远超众人,于是有了高处不胜寒的喟叹。其实那只是一种性情上的缺失,他们过多地注目于自身的高度,从而错过了许多开在尘埃里的花。可那些在低处默默的东西,却是无比的宽容,它们就在那里,我们只要低下头,就会与美好相遇,它们就会给我们一种全新的心境。
    ④有一年去一个大草原的深处,碧草连天,极远极淡处,天之蓝与草之绿交融于一处。驰心骋怀间,为无边的绿而震撼,也为其无涯而感到怅然。此情此境之中,极想看到一点别的色彩,来缓冲那种万里的单一。同行的旅伴却惊喜地叫:“看,脚下的草里有花!”于是都低下头,那些狭长的草叶间,生长着一种不知名的小花,没有指甲大,黄白两色,此时却是如此地装点着我们的眼睛和心灵。
    ⑤而更多的人,更像那些深谷之中或草叶之下的小小花朵,终其一生的平凡,就连那花儿也是毫不张扬,湮没于芸芸众生之中。可是,我们却很少有人抱怨,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只要能努力开出自己的花,即使再小再索淡,也是芬芳美丽的一朵。也会在某个时间,落入别人惊喜的眼中。如此,就足够了。就算无人用温柔的目光把那些花儿轻抚,只要绽放过,就是无悔。
    ⑥每一个生命都是一朵花儿,每一个生命也都是一个赏花者。我们在行走的匆匆里,不忘时常低下头去看那些花朵的美丽,同时也努力让自己的生命芬芳四溢,期待在某天,映亮一双落寞的眼睛。
    ⑦相互洇染,相互温暖。我们与那些花儿的距离,我们与那些美好的距离,其实只隔着一低头的空间,只隔着一低头的瞬间。
    20.阅读全文,谈谈文题“低头见花”的含义。(2分)
    【答案】表层含义是指作者在草原上低头看见小花,深层含义是指我们要关注生活中那些毫不张扬、易被忽略的平凡的人或生命,欣赏他们身上的美好的品质,体会其中的幸福与暖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文章题目的理解。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低头见花”的含义,在第①②④段都是描写自然界的花,而第③⑤段主要描写像花朵一样平凡的人,第⑥⑦两段议论,阐述赏“花”的作用。所以本文的“花”有两层含义,需要从“表面”和“深层”两方面来分析。
    21.结合语境,品析第④段“装点”一词的表达效果。(2分)
    【答案】“装点”本义是装饰点缀。在句中的意思是指在无边的单一的绿色映衬下,突然看见无名花的美丽,给我们所带来的惊喜和心灵上的触动。表达了对小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理解关键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是先写出其本身的字面意思,字面意思是“装饰点缀”,二是结合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文中写到“为无边的绿而震撼,也为其无涯而感到怅然”时,“极想看到一点别的色彩,来缓冲那种万里的单一”,这时候出现了“一种不知名的小花”,从而“装点”“眼睛和心灵”,根据这些关键句子回答,最后加上词语或句子表达作者的情感。
    2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子的理解。(2分)
    【答案】每个人都要做最好的自己,让自己的生命芬芳四溢,同时也要学会欣赏别人所绽放的美丽。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以及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把握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分析,“每一个生命”既是一朵花,又是一个赏花者,“是一朵花”就要“让自己的生命芬芳四溢”,“一个赏花者”就要“低下头去看那些花朵的美丽”,也就是欣赏别人绽放的美丽。
    23.结合文中的语句,从下面的链接材料中任选一人,写出此人低头所见之“花”的深刻内涵。(3分)
    【链接材料】
    A.杨绎: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幺,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选自《老王》)
    B.梁启超: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选自《敬业与乐业》)
    【答案】示例1:从文中的“相互洇染,相互温暖。”一句可以看出杨绛曾经给予过老王帮助,老王不忘情谊,临终前还送她香油鸡蛋,这种行为体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穷苦卑微的老王那份朴实的真情。可见杨绎低头所见之“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理解、关爱。
    示例2:从文中的“只要能努力开出自己的花,即使再小再素淡,也是芬芳美丽的一朵。”可以看出有的人虽然职业很普通很平凡,但是只要脚踏实地勤恳敬业,就能把事情做好,体会其中的乐趣。可见梁启超低头所见之“花”是指在敬业中发现乐趣,体现人生的价值。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应用。A项,杨绛与老王的关系可用文中“相互洇染,相互温暖”这句话来概括。对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王,杨绛“总觉得心上不安”,可见杨绛对老王的关心和惦记,表现杨绛看到的花是“平等、理解、尊重、关爱”的花。B项,“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与文中“只要能努力开出自己的花,即使再小再素淡,也是芬芳美丽的一朵”这句话表达的道理相似,表明再普通平凡的人,只要勤奋、坚持做好自己工作,就能体会工作中的趣味。所以梁启超所见之“花”,就是职业乐趣。

    11.(辽宁沈阳)
    阅读选文,完成第13~18题。(20分)
    碎 暖
    包利民
    ①一个午后,阳光透窗而入,照在一地的书上。我一边整理着杂乱的书籍,一边随着每一本书的入目而在心里生长着往事。忽然,便从一本书里落下一张纸条,那是一本十多年前的初中语文教材,正奇怪它怎么进入到我藏书的行列中。
    ②那张纸条已经泛黄,是从大笔记本上撕下的一条,蓝色的字迹已经极淡:“老师,我很喜欢听你讲课!”这温暖的字句,一下子撞开了岁月深处的一扇门。那个时候,我刚刚到一个小镇的初中当语文老师。第一堂课讲得紧张无比,很是有些语无伦次,下课的时候,我简直羞愧难当,有一种巨大的挫败感。这个时候,一个女生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递给我。仿佛刹那间春暖花开,心中涌动着感动,还有希望在生生不息。
    ③上大学时,我在学生会的宣传部,有一次在布置一个会场时,我往黑板上写美术体大字。下面有一些学生在自习,会议快开始前,他们纷纷离开,忽然,一个女同学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塞到我手里。我一看,上面写着:“‘誓言’的‘誓’错了!快改过来!”我一惊,仔细看黑板上的字,一时又惭愧又感动。
    ④我刚读初中的时候,班主任是一个很年轻的男老师,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了解他,也不怎么怕他。况且他教我们地理,在他的课上,我们常会有一些小动作。有一次下午地理课,他在前面板书的时候,我便写了张纸条给前面隔了几排的一个好友:“放学去河边的草地上踢球,多叫几个人!”趁老师转身的时候,我抛了过去,好友接过后,便回抛了一个给我:“你再问问别人,看有多少人去!”于是我又泡制了多张纸条,团成团四处抛飞。
    ⑤谁知很不巧,向最前排抛去的那个纸团由于用力过猛,竟落在了老师的讲台上。而恰好老师转过身来,他很好奇地打开纸条看了看,却没说什么,继续讲课。过了一会儿,他让我们自行把课文默读一遍,记住一些数据。正低头读着,忽然发现老师走到我身边,悄悄地把一个纸条放在我桌上,上面写着:“我也去踢球,放学后记得叫上我!”那一瞬间,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而自那以后,老师便融入我们之中,他也让我们明白,一个老师也完全可以不用绷着脸就能让学生从心里听从敬服。
    ⑥我坐在一堆书中间,沐浴着暖暖的阳光,任思绪飘飞于一张又一张纸条的往事之中。曾经在一个幼儿园的墙上,看到许多纸条粘贴在上面,都是父母写给自己孩子的只言片语。比如说:“宝贝,妈妈不求你以后能大富大贵出人头地,只要你一生平安就好!”每一字每一句都浸润着父母浓浓的爱,这家幼儿园把这些纸条都精心地收藏着,说等孩子们长大以后,让他们回来看。我想,当长大的孩子们重回幼儿园,找到父母当年写给自己的纸条,心里该是怎样的温暖和感动。
    ⑦我的一个朋友被亲生父母抛弃,她却从不悲伤黯然,也从没有怨恨过抛弃自己的父母,她说她也有亲情,她同样在母亲的爱中成长。有一天在她家里,她小心地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已经塑了封,急促的字迹,仿佛临时匆匆写就。开始是一串年月日时,估计是她的生日,然后有几句话:“妈妈会心痛一生,会爱你一生,你永远是妈妈最珍贵的宝贝……”
    ⑧记得一个高中同学跟我讲过,有一次他和家人呕气,便选择了离家出走,让他伤心的是,父母并没有阻拦他。及至在另一个城市走投无路,他偶然在衣服最里面的一个口袋里,发现一些钱和一张纸条,是母亲的笔体:“走够了就回家吧!”短短的几个字,瞬间消融了心里的坚冰,流淌着暖暖的感动。
    ⑨我常常流连于那些让人难忘的只言片语,那样的时刻,仿佛时光都走得那么轻缓。那些点点滴滴的暖,汇聚成爱的海洋,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我们,生命,才会于变迁中而不苍凉,生活,才会于坎坷中依然那么多情而美好。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13.请阅读选文②~⑧段,依据示例按顺序填入恰当内容。(4分)
    _________——_________——温暖地融入——_________——_________——温暖地召唤
    【答案】A.温暖地鼓励 B.温暖地提醒 C.温暖地期望 D.温暖地表白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和对内容的概括。先年所给的示例:“温暖地融入”“温暖地召唤”,可知,此几个空应该填充的内容形式上是“温暖地……”第②段“这个时候,一个女生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递给我。仿佛刹那间春暖花开,心中涌动着感动,还有希望在生生不息。”纸条是女生给我的鼓励,所以应填“温暖地鼓励”。第③段女生塞给我的纸条上写着让我改正错字,这是温暖地提醒。第⑥段父母写的纸条,寄寓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可以概括为“温暖地期望”。第⑦段写母亲给孩子的表白,可以概括为“温暖地表白”。
    14.分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这温暖的字句,一下子撞开了岁月深处的一扇门。
    【答案】“撞开”用力碰开,突出力量之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纸条上的字句带给我的震撼。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字词的赏析。“撞”说明力度大,说明了纸条上的字句给我巨大的震撼。
    15.选文第③段画线句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同学想保护我的自尊心,不想让我尴尬的心理,体现了女同学的善解人意、热心。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忽然,一个女同学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塞到我手里”,这句话中“走”“塞”是动作描写,说明这个女同学为了不让我在公开场合尴尬,特意把纸条直接给我,进行善意的提醒,表现了这位女同学的善良。
    16.结合选文第⑤段内容,请概括出老师让“我”敬服的优点,并用自己的话写出依据。(4分)
    【答案】宽容:容忍我上课扔纸条、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有教育智慧:①没有当面批评我,保护了我的自尊。②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式融入同学之中。(“有教育智慧”的依据任选其一)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而恰好老师转过身来,他很好奇地打开纸条看了看,却没说什么,继续讲课。过了一会儿,他让我们自行把课文默读一遍,记住一些数据。正低头读着,忽然发现老师走到我身边,悄悄地把一个纸条放在我桌上,上面写着:‘我也去踢球,放学后记得叫上我!’”可以看出老师富有智慧,没有在课堂上当面批评我,这样就保护了我的自尊心。当我低头读课文时,老师又悄悄放一个纸条在我的课桌上,而且纸条上所写的内容也是老师对的我理解和容忍,老师没有批评我,而我理解我,说明老师很宽容。
    17.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删去好不好,为什么?(3分)
    【答案】不好,画线句描绘出了“我”坐在书间回忆往事的情景,照应选文开头,引出下文。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我坐在一堆书中间,沐浴着暖暖的阳光,任思绪飘飞于一张又一张纸条的往事之中”内容上写了“我”坐于书中间,回忆往事,这样写结构上照应开头,又引出下文对往事的回忆。
    18.结合选文,试从内容、结构、主题三个方面分析题目“碎暖”的妙处。(3分)
    【答案】内容上:选取的都是生活中零碎的小事。结构上:“暖”是线索,贯穿全文。主题上:揭示了“暖”在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对本题含义的理解。从内容上看,作者所写的都是一个个小的温暖故事,是零碎的,所以用“碎暖”的标题。结构上,文章所写的几件事都和“暖”有关,所以“暖”是线索。主题上:这些暖心的故事,都对“我”的生命有巨大的影响,所以“暖”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试卷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习题精编: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六 记叙文阅读:叙事散文:挚爱亲情: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习题精编: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六 记叙文阅读:叙事散文:挚爱亲情,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用文中的关键词为本文拟题,积累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习题精编: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六 记叙文阅读:叙事散文:人物风采: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习题精编: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六 记叙文阅读:叙事散文:人物风采,共6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习题精编: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六 记叙文阅读:叙事散文:见闻感触: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习题精编: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六 记叙文阅读:叙事散文:见闻感触,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章围绕“看黃河”写景叙事,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语言特点,书亦有道 佚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