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盐城响水中学高二上学期暑期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二年级暑期检测
生物试题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交回。
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3.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的签字笔写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14题,每题2分,共计2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都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 O2、CO2、血红蛋白、H+ B. 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
C. 纤维蛋白原、Ca2+、载体蛋白 D. Na+、HPO42-、血浆蛋白、氨基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即内环境的成分: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详解】A、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过氧化氢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都可以存在内环境中,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故选D。
2. 关于渗透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血浆渗透压降低时,抗利尿激素增加
B.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C. 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D. 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答案】A
【解析】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其中关于渗透压:
(1)细胞外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过来,溶液微粒越少即,溶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A错误;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正确;
C、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C正确;
D、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D正确。
故选A。
【点睛】
3. 下图为人体血糖、体温和水盐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途径①可参与血糖调节,神经元②的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
B. 途径②可参与体温调节,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
C. 途径③属于水盐平衡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的激素D是抗利尿激素
D. 下丘脑中有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和渴觉中枢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表示人体中下丘脑参与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激素A由胰岛B细胞分泌,表示胰岛素;在寒冷环境中,通过途径②使人代谢增强,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则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C为垂体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激素D为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
【详解】A、途径①是血糖升高时,通过相关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合成分泌胰岛素,参与血糖的调节过程,神经元②的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A正确;
B、途径②是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的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进一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错误;
C、抗利尿激素D是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由垂体释放的,可参与水盐平衡调节,C错误;
D、下丘脑中有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D错误。
故选A。
4. 人体每天都要从饮食中获得水分和各种无机盐,同时又要排出一定的水和无机盐。排尿反射是一种人体排水和无机盐的重要途径。排尿反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排尿反射的效应器是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
B. 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分别是③和⑦
C. 图中⑤的功能是将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给③
D. 图中⑥的作用是增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一个典型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其中,感受器为接受刺激的器官;传入神经为感觉神经元,是将感受器与中枢联系起来的通路;中间神经即神经中枢,包括脑和脊髓;传出神经为运动神经元,是将中枢与效应器联系起来的通路:效应器是产生效应的器官,如肌肉或腺体。只有在反射弧完整的情况下,反射才能完成。任何部分发生病变都会使反射减弱或消失。
【详解】A、排尿反射的效应器是④的神经末梢及支配的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A错误;
B、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分别是③(脊髓)和⑦(大脑皮层),B正确;
C、图中⑤含有神经节,是传入神经,其作用是将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给③(脊髓),C正确;
D、图中⑥(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增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D正确。
故选A。
5. 当面临高考、中考等大型考试时,同学们常常会产生紧张、焦虑等情绪,适度的紧张有助于考试发挥,但当人体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焦虑状态时,常会导致心律失常、胸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下列相关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其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相反
B. 过度紧张、焦虑会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心跳和呼吸加快,且不受意识支配
C. 紧张时伴随瞳孔扩张是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的结果
D. 过度紧张、焦虑会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消化腺分泌减少导致消化不良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处于兴奋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加强,从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
【详解】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它们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相反,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A正确;
B、过度紧张、焦虑等条件下,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和呼吸加快,是由内脏运动神经控制不受意识支配,B正确;
C、紧张时伴随瞳孔扩张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的结果,C错误;
D、过度紧张、焦虑会使交感神经兴奋,胃肠蠕动变慢、消化腺分泌减少消化不良,导致食欲不振,D正确。
故选C。
6. 有人说“春捂秋冻”,也有人讲“知冷知热”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如果体温低于正常体温,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汗腺分泌汗液减少,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毛细血管收缩
B. 持续高烧39度时,机体产热大于散热
C. 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还具有感受、传导、分泌的功能
D. 寒冷环境比炎热环境产热更多,散热更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3、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A、当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时,神经-体液调节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A错误;
B、持续高烧39度时,由于体温相对恒定,所以机体产热等于散热,B错误;
C、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还有感受刺激、传导兴奋、分泌激素的功能,C正确;
D、为了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寒冷环境比炎热环境产热多,散热也多,D错误。
故选C。
7. 血液中的CO2能透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脑脊液,与水结合生成碳酸后解离出H+,H+刺激位于延髓的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中枢兴奋,使呼吸运动加深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CO2作为细胞外液的成分,可参与血浆pH的调节
B. 哺乳动物细胞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中的О来自于葡萄糖和H2O
C. CO2刺激呼吸运动加深加快的过程依赖完整的反射弧
D. 血浆中的碳酸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脑脊液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答案】D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过程: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1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的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经过一系列反应,与O2结合生成水,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详解】A、CO2作为细胞外液的成分,与水反应生成H2CO3,H2CO3电离出H+和HCO3-,HCO3-可参与血浆pH的调节 ,A正确;
B、哺乳动物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CO2和NADH,产生少量的能量,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中的О来自于葡萄糖和H2O ,B正确;
C、一定浓度的CO2刺激脑干的呼吸中枢,通过反射弧使呼吸运动加深加快 ,C正确;
D、血浆中的碳酸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脑脊液是神经细胞之间的细胞外液,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D错误。
故选D。
8. 生理学家将声音刺激与喂食结合呈现给狗。狗便会获得对声音的唾液分泌反应。若只给声音刺激而不给食物,建立的反射将会消退。下列相关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 单纯喂食后,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唾液分泌较多
B. 铃声的刺激在大脑皮层所形成的听觉,不属于反射
C. 在铃声与食物结合的训练中,铃声信号为条件刺激
D.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新的学习过程,需大脑皮层参与
【答案】A
【解析】
【分析】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详解】A、单纯喂食后,唾液腺分泌唾液增多是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的结果,A错误;
B、单纯声音刺激在大脑皮层形成听觉,该过程兴奋只是传至神经中枢形成感觉,没有经过完整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B正确;
C、在铃声与食物多次结合的训练中,狗的大脑皮层中会建立暂时性神经联系。此时,铃声信号的刺激由无关刺激变为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建立,C正确;
D、若只给铃声刺激而不喂食,条件反射会消退,这是一种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正确。
故选A。
9. 褪黑素是由哺乳动物的松果体(位于脑中的一种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它能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从而起到调整睡眠的作用。褪黑素的分泌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持续长时间光照会导致褪黑素分泌不足
B. 完成褪黑素分泌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C. 褪黑素分泌调节的过程体现了分级调节的特点
D. 褪黑素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属于负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暗信号通过“视网膜→下丘脑→松果体”途径对生物褪黑素分泌进行调控,该调控过程为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为效应器。
【详解】A、暗信号刺激可引起松果体分泌褪黑素,所以持续长时间光照会导致褪黑素分泌不足,A正确;
B、引起松果体分泌褪黑素的调节过程为神经调节,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B正确;
C、暗信号通过“视网膜→下丘脑→松果体”途径对生物褪黑素进行调控,该过程没有体现分级调节的特点,C错误;
D、褪黑素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使得褪黑素维持一定的水平,属于负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C。
10. 如图表示给予蛙离体坐骨神经一次适宜刺激后,神经细胞膜上Na+通道和K+通道开放数量变化。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蛙坐骨神经要用蒸馏水始终保持其湿润
B. Na+通道开放引起的Na+内流,属于协助扩散过程
C. a点时通道蛋白均关闭,神经细胞内外膜电位差为0
D. b点时Na通道开放数最多,此时动作电位达到峰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内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一致。
【详解】A、实验中蛙坐骨神经要用任氏液始终保持其湿润,不能用蒸馏水,A错误;
B、Na+通道开放引起的Na+内流,属于顺浓度梯度的协助扩散过程,B正确;
C、分析题图可知,a点时通道蛋白均关闭,但不能说明神经细胞内外膜电位差为0,C错误;
D、b点时Na+通道开放数最多,但此后钠离子仍然内流,故此时动作电位并未达到峰值,D错误。
故选B。
11. 某些糖尿病患者在夜间出现低血糖,而早餐前血糖较高,也就是“低后高”,这称为苏木杰现象(如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糖平衡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
B. 3:00时胰岛素分泌量达到最大,血糖最低
C. 3:00后血糖升高与机体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有关
D. 适当减少用药量或适量加餐可缓解苏木杰现象
【答案】B
【解析】
【分析】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进而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能升高血糖的激素,主要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来实现升高血糖的作用。
【详解】A、血糖浓度的变化不仅会直接刺激胰岛分泌相关的激素发挥血糖平衡调节的作用,而且还会通过刺激下丘脑中的血糖平衡调节中枢,进而通过神经直接调控胰岛分泌相关激素的过程,可见血糖平衡调节时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结果,A正确;
B、糖尿病患者不可能在3:00时胰岛素分泌量达到最大,只能是由于外源胰岛素的使用导致的低血糖,B错误;
C、3:00后血糖升高可能是机体受到低血糖刺激胰岛分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进而导致血糖水平上升,这体现了机体的负反馈调节机制,C正确;
D、适当减少用药量(胰岛素的使用)或适量加餐使血糖水平上升,进而增加消耗注射的胰岛素,有利于缓解苏木杰现象,D正确。
故选B
12. 肾小管上皮细胞在肾小管重吸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抗利尿激素基因和水通道蛋白基因能旺盛表达
B. 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活性,有利于减缓糖尿病患病程度
C. 醛固酮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 Na+ ,有利于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稳定
D. 肾小管对 HCO3 -重吸收障碍,可使血浆 pH 上升,引起碱中毒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体在受到某种刺激时,通过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利用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重吸收水分,来调节人体内的水分平衡。
【详解】
A、由于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因此在垂体中抗利尿激素基因表达,A项错误;
B、正常情况下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这样尿液中才不会含有糖分,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活性,降低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可降低血糖浓度,减缓糖尿病患病程度,B项正确;
C、醛固酮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 Na+ ,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C项错误;
D、肾小管对 HCO3 -重吸收障碍,引起酸中毒,D项错误;
故选B。
13. 下图为某家系中有关甲(A/a)、乙(B/b)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基因A/a与B/b独立遗传,其中一种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乙病在男性和女性人群中的发病率相同
B. 6号所携带的乙病致病基因来自1号
C. 2号和10号产生含b的卵细胞的概率相同
D. 3号和4号再生一个男孩患病概率为1/16
【答案】C
【解析】
【分析】1、分析甲病:8号个体为患甲病女性,而且父母都不患病,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分析乙病:由于有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乙病为伴X遗传病,又由于1号个体患病,而4号个体正常,说明乙病不是伴X显性遗传病,因此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
3、常染色体遗传病在男女中患病的机会是均等的,而伴X染色体遗传病在男女中患病的机会是不同的,伴X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患病的概率高,而伴X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患病的概率高。
【详解】A、据分析可知,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患病的概率高于女性,A错误;
B、由于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且6为男性,其X染色体只能来自其母亲,故6号的乙病致病基因来自于2号,B错误;
C、6号患病,故2号和10号个体的基因型都是XBXb,产生含Xb卵细胞的概率相同,都是1/2,C正确;
D、8号患甲病,基因型为aa,则3和4的基因型均为Aa,故3号的基因型为AaXBY,1号患乙病,则4号的基因型为AaXBXb,二者再生育一个男孩正常的概率为3/4×1/2=3/8,所以再生一个男孩患病的概率为1-3/8=5/8,D错误。
故选C。
14. 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格里菲思、艾弗里、赫尔希和蔡斯等科学家们利用细菌、病毒等材料进行了系列实验。下列有关这些科学家所做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DNA是使R型肺炎链球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B. 用RNA酶处理S型细菌提取物,然后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结果无S型菌出现
C.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用32P和35S同时标记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D. 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花叶的实验证明了有些病毒是以RNA为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格里菲思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并没有证明转化因子是DNA。艾弗里实验、赫尔希和蔡斯实验均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格里菲思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没有证明DNA是使R型肺炎链球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A错误;
B、用RNA酶去除S型细菌细胞提取物中的RNA,并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结果既有S型菌出现,也有R型菌出现,B错误;
C、赫尔希和蔡斯完成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是用32P、35S分别标记了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C错误;
D、分别用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和蛋白质感染烟草叶片,发现只有被RNA处理的叶片才会出现病斑,可证明RNA是烟草花叶病的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D。
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每题3分,共计15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5. 下列关于某些实验或研究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采用了构建动态物理模型的方法
B. 艾弗里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采用“减法原理”控制自变量
C. “DNA分子杂交技术”遵循的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 沃森和克里克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
【答案】ABC
【解析】
【分析】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艾弗里及其同事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了提纯和鉴定,将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了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得出DNA是遗传物质。“DNA分子杂交技术”的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沃森和克里克根据DNA衍射图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
【详解】A、“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采用了构建动态物理模型的方法,A正确;
B、艾弗里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自变量的处理方法遵循“减法原理”,将S型细菌的各成分分别去除,观察其作用,B正确;
C、“DNA分子杂交技术”的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正确;
D、梅塞尔森和斯塔尔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D错误。
故选ABC。
16.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遗传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成就的结合形成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突变(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是变异的来源
B. 环境对生物个体基因型的选择,驱动着生物的进化
C. 生物进化是协同进化的过程,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D. 不同生物间生殖隔离的产生,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突变(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是变异的来源,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正确;
B、环境对生物个体表现型的选择,而非基因型,B错误;
C、生物进化是协同进化的过程,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
D、形成生殖隔离标志着新物种形成,不同生物间生殖隔离的产生,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增加,D正确。
故选B。
17. 药物甲、乙均可治疗某种疾病,相关作用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NE)。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药物甲的作用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减少
B. NE通过协助扩散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
C. 药物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
D. NE受体复合物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答案】AB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去甲肾上腺素(NE)存在于突触小泡,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故NE是一种神经递质。由图可知,药物甲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灭活;药物乙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回收。
【详解】A、药物甲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灭活,进而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A错误;
B、NE属于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B错误;
C、由图可知,去甲肾上腺素被突触前膜摄取回收,药物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 ,C正确;
D、神经递质NE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D正确。
故选AB。
18. 下图表示激素分泌的几种调节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图可知激素是通过体液定向运输的,有的运输距离远,有的运输距离近
B. 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可能是分泌激素的细胞
C. 图丁可以表示“下丘脑一垂体一靶腺体”分级调节的一部分
D. 图中的激素分子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失活
【答案】BCD
【解析】
【分析】激素作用的特点有三个: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比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再由垂体控制相关腺体,例如甲状腺。
【详解】A、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后,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没有定向运输,A错误;
B、据图甲可知,自分泌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可能是分泌激素的细胞,B正确;
C、分级调节是一种激素的分泌会影响另一种激素的分泌,比如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导致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图丁可以表示上述过程,即“下丘脑一垂体-靶腺体”,属于分级调节的一部分,C正确;
D、激素分子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失活,所以机体需要源源不断合成激素,D正确。
故选BCD。
19. 下图1为果蝇DNA的电镜照片,图中箭头所指处的泡状结构叫作DNA复制泡,是DNA上正在复制的部分。图2是其中一个复制泡的放大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 果蝇DNA分子复制具有单向边解旋边复制的特点
B. DNA分子复制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等多种酶
C. 图2中复制泡a端为子链的3′端,b端为5′端
D. 果蝇DNA分子有多个复制起点,有利于提高复制速率
【答案】BD
【解析】
【分析】DNA分子的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过程:边解旋边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特点:半保留复制。
【详解】A、据图可知,果蝇DNA分子复制时双向进行的,A错误;
B、DNA分子复制需要解旋酶(催化DNA双链的解旋)、DNA聚合酶(催化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到DNA子链)等多种酶,B正确;
C、DNA分子复制时子链是从5′端向3′端延伸的,故图2中复制泡a端为子链的5′端,b端为3′端,C错误;
D、多个复制泡可同时复制,果蝇DNA复制有多个起点,有利于提高复制速率,D正确。
故选BD。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共计57分。
20. 如图甲表示某雄性昆虫(2n=6、XY型,X形态比Y大)基因型为AaBb的体内某细胞分裂示意图,乙图为该动物某器官中一个细胞连续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某物质的变化曲线
(1)甲图细胞中的染色单体数为______________,甲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____。
(2)乙图①-②阶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阶段(填编号)的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图乙中发生基因重组的阶段是______________(填编号)。
(3)如用该动物的精巢作材料观察减数分裂,需将精巢放入0.3%KCl溶液的小烧杯中,剪碎并过滤,在KCl溶液中低渗处理30min,然后离心取上层细胞置于培养液中,并固定5min,用低渗的KCl溶液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同时应注意控制_____________等因素,否则会导致细胞破裂,使染色体丢失,影响观察效果。
(4)该昆虫的正常翅与翻翅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A、a控制,现有一个翻翅种群,该种群的雌雄个体自由交配,F1的表型及比例如表所示。
正常翅
翻翅
雌昆虫
7
14
雄昆虫
7
14
①翻翅昆虫种群杂交出现表中翅型种类和比例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②翻翅基因和星状眼C基因(或野生型c)位于同一条染色体,C基因纯合致死。科学家们找到了翻翅星状眼个体,发现这种昆虫的雌雄个体随机交配的后代永远保持翻翅星状眼的表型,这是因为它们只产生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的两种配子。不产生其他类型配子的原因是该染色体结构发生了______变异,导致该染色体的长度、基因数量和种类均未发生变化,却无法发生片段交换。
【答案】(1) ①. 12 ②. 次级精母细胞
(2) ①. 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②. ⑤⑥ ③. ④
(3) ①. 使细胞吸水膨胀,有利于染色体分散 ②. 时间(或浓度等)
(4) ①. AA纯合致死 ②. Ac和aC ③. 倒位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小问1详解】
分析图甲,甲图细胞中的染色单体数为12;该生物是雄性,且甲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其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
【小问2详解】
因为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所以①-②阶段染色体数目加倍;⑤阶段染色体数目减半,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该时期同源染色体分离,进行不同的细胞,故⑤⑥阶段的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③阶段,染色体数目减半,为有丝分裂末期,则④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和后期,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后期,故图乙中发生基因重组的阶段是④。
【小问3详解】
利用低渗的KCl溶液处理使细胞膨胀,使细胞破裂从而有利于染色体散开,但在低渗处理时应注意控制时间(浓度)等条件,否则会导致细胞提前破裂染色体丢失,而影响观察。
【小问4详解】
翻翅昆虫种群杂交,子代中正常翅:翻翅=1:2,出现该比例的原因是AA纯合致死。根据题意可知,翻翅基因A和星状眼C基因(或野生型c)位于同一条染色体,C基因纯合致死且AA也致死。而翻翅星状眼的雌雄个体随机交配的后代永远保持翻翅星状眼(AaCc)的表型,这说明亲代只产生基因型为Ac、aC的配子。根据题意,染色体发生变异后导致该染色体的长度、基因数量和种类均未发生变化,却无法发生片段交换说明不产生其他类型配子的原因是该染色体结构发生了倒位变化。
21. 图1表示真核细胞中有关物质的合成过程,①~⑤表示生理过程,Ⅰ、Ⅱ表示结构或物质。微小 RNA(miRNA)是一类由内源基因编码的非编码单链小分子 RNA,研究表明 miRNA可导致基因“沉默”,是参与细胞表观遗传调控的重要分子。图2表示miRNA 的产生和作用机制。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过程_________表示转录,该过程所需的酶是_____________。与①过程相比,②过程特有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________。
(2)图1过程涉及的RNA分子的功能有:作为DNA复制的引物、参与组成核糖体合成蛋白质、作为翻译的__________、转运____________等。过程③的模板左侧是_______(3'或5')端。
(3)线粒体蛋白质99%由核基因控制合成,由图1可推断线粒体中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其基质中含有少量的Ⅱ___________分子。
(4)图2过程①需要的原料是_____,其产物能形成发夹结构(分子内双螺旋)是由于________。
(5)图2过程②大分子的 miRNA 前体通过核孔,_____(填是或否)依赖于核孔的选择透过性。
(6)miRNA使相关基因“沉默”的主要机制是沉默复合体中的_________能与靶基因 mRNA发生碱基互补配对,进而阻止了基因表达的__________过程继续进行。
【答案】(1) ①. ②④ ②. RNA聚合酶 ③. A—U
(2) ①. 模板 ②. 氨基酸 ③. 3 ′
(3)环状DNA(DNA)
(4) ①. 4种核糖核苷酸 ②. RNA分子内有两个片段碱基对称互补(或RNA分子内碱基互补片段通过氢键结合)
(5)是 (6) ①. miRNA ②. 翻译
【解析】
【分析】在图1中,Ⅰ为核膜,Ⅱ为线粒体中的环状DNA;①为核DNA复制,②、④均为转录,③、⑤均为翻译。
在图2中,①为在细胞核内进行的转录过程,其产物发夹结构的RNA被加工成miRNA前体。②表示miRNA前体被转运出细胞核到达细胞质。③表示miRNA前体被Dicer酶剪切成为成熟miRNA。成熟miRNA随即被整合进RNA沉默复合体,参与有关生理过程的调控。
【小问1详解】
DNA复制是以亲代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因此图1中属于转录过程的是②、④,转录需要RNA聚合酶参与催化。DNA复制过程的碱基配对方式是A—T、T—A、C—G、G—C,转录过程发生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U、T—A、G—C、C—G。可见,与①过程相比,②过程特有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A—U。
【小问2详解】
在图1中,①为核DNA复制,②、④均为转录,③、⑤均为翻译。据此推测图1过程涉及的RNA分子的功能有:作为DNA复制的引物、参与组成核糖体合成蛋白质、作为翻译的模板、转运氨基酸等。翻译时核糖体是从mRNA的5' 端向移动3' 端移动。在过程③所示的翻译中,一个mRNA分子上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且先结合的核糖体中合成的肽链最长,说明核糖体是从右侧向左侧移动,因此过程③的模板左侧是3' 端。
【小问3详解】
在图1的线粒体中,④为转录,Ⅱ是转录的模板,说明Ⅱ为线粒体中的环状DNA分子。
【小问4详解】
图2过程①是转录,需要的原料是游离的4种核糖核苷酸,其产物能形成发夹结构(分子内双螺旋)是由于RNA分子内有两个片段的碱基对称互补(或RNA分子内碱基互补片段通过氢键结合)。
【小问5详解】
图2过程②表示miRNA前体被转运出细胞核到达细胞质,大分子的 miRNA 前体通过核孔时需要依赖于核孔的选择透过性才能到达细胞质。
【小问6详解】
分析图2可知:沉默复合体中的miRNA能与靶基因 mRNA发生碱基互补配对,进而阻止了基因表达的翻译过程继续进行,使相关基因“沉默”。
22. 图1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四种体液,ABCD表示相关系统,abcd表示相关物质,图2为胰岛组织示意图。
(1)①②③化学成分基本相似,但____________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①②③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HCO3-、HPO42-等物质有关。
(2)请写出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组织细胞的具体途径:外界环境→_________→组织细胞(用图中的序号、字母加箭头表示)。
(3)如下图所示,若①细胞是肝细胞,则与血浆中流入端相比,流出端浓度增加的物质有______。
A. 尿素 B. CO2 C. O2 D. 葡萄糖
(4)肺水肿是指肺内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平衡失调,大量组织液集聚,表现为呼吸困难、高烧、大汗淋漓等,并出现低氧血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有____________。
A. 患者呼吸困难导致体内CO2浓度升高
B. 呼吸运动的调节方式是体液调节
C. 大汗淋漓能够增加散热量,有利于缓解患者的高烧症状
D. 肺内组织液能进入肺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5)下丘脑为体温调节中枢,若其损毁,机体体温不能维持稳定。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现获得A的结构类似物M,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将A、M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发热家兔进行以下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结论。
分组
处理方式
结果
甲
发热家兔+生理盐水
发热
乙
发热家兔+A溶液
退热
丙
发热家兔+M溶液
退热
丁
①_____
发热
②分析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
③分析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①血浆 ②. 无机盐和蛋白质
(2)B→A→①→② (3)AB (4)ACD
(5) ①. 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②. 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 ③. 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题图1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淋巴,④为细胞内液,A为循环系统,B为消化系统,C为呼吸系统,D为泌尿系统,a表示营养物质,b表示二氧化碳,c为氧气,d为代谢废物;如2中甲为动脉端,乙为静脉端。
【小问1详解】
①②③化学成分基本相似,但血浆,即①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①②③组成细胞外液,其中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
【小问2详解】
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需要通过消化系统进入,其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循环系统→①血浆→②组织液→组织细胞。
【小问3详解】
肝细胞细胞代谢消耗氧气和葡萄糖,产生尿素和二氧化碳等物质,这些代谢物质产生后进入血浆,若①细胞是肝细胞,则与血浆中流入端相比,流出端浓度增加物质有尿素、CO2等。
故选AB。
【小问4详解】
A、患者呼吸困难导致体内CO2排出受阻,因此二氧化碳含量升高,A正确;
B、呼吸运动的调节主要由CO2等体液调节因子刺激呼吸中枢的神经-体液调节,B错误;
C、大汗淋漓能够增加散热量有利于缓解患者的高烧症状,C正确;
D、根据细胞外液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图可以看出,肺内组织液的回流主要是进入肺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D正确。
故选ACD。
【小问5详解】
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破坏下丘脑和是否使用M溶液,且实验设计中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因此,丁组的处理为下丘脑破坏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②根据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M具有解热作用;
③根据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为M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23. 人体运动需要对肌群进行精准调控,如图1所示,当人的一只脚踩到钉子时,会引起同侧腿弯曲和对侧腿伸展,表现出交互神经支配,从而既避开损伤性刺激,又不会跌倒。该调节过程涉及多个中枢神经元,为多突触反射。请回答下列问题:
(1)钉子造成的伤害性刺激引起①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内的电位变化为_________。屈腿反射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_________。
(2)兴奋传递到神经元②时,兴奋在神经元②上进行_________(填“单向”或“双向”)传导,引起②的轴突末梢释放_________,使下一个神经元的膜内外电位差的绝对值_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使伸肌舒张。
(3)在上述过程中,此人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同时下丘脑分泌的_________也增加,使垂体分泌的_________增多,从而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调节血糖、血压以应对紧急情况。
(4)突触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参与伸腿反射的突触存在于_________(填图中字母)。与膝跳反射相比,图1中的反射所需要的时程较长的原因是_________。
(5)如图2所示,鱼和哺乳动物的某些部位存在通过电信号传递的电突触,与化学突触相比,电突触的特点是_________。
【答案】(1) ①. 由负变正 ②. 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屈肌和伸肌
(2) ①. 单向 ②. 抑制性(神经) 递质 ③. 变大
(3) 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②.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4) ①. AB ②. 多突触反射需要经过较多的突触延搁
(5)传递速度快,信号传递方式为电信号→电信号,传递方向是双向的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小问1详解】
兴奋处神经纤维膜外的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和腺体,在屈腿反射中,表现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屈肌和伸肌。
【小问2详解】
由于兴奋在突触之间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面,所以在②上只能进行单向传递;②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所以当其兴奋时,会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所以使下一个神经元的膜内外电位差的绝对值变大,使屈反射中的伸肌舒张。
【小问3详解】
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使其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这是分级调节。
【小问4详解】
突触是神经元和神经元或肌肉的连接部位,位于神经中枢和效应器的位置,所以位于图1中A和B的位置;
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花费的时间远大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所以与膝反射相比,该反射过程需要经过突触数目较多,所以有较多的突触延搁,因此花费的时间多。
【小问5详解】
电突触的信号传递依靠电信号,而化学突触的信号传递借助于神经递质,需要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因此电突触的信号信号传递方式为电信号→电信号,传递速度比化学突触的信号传递速度快。电突触中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紧密接触,由离子通道连接,结合图示可知,兴奋在电突触处的传递具有双向性。
24. I.当人体内血糖浓度升高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促进胰岛素分泌,如图1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糖的来源有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早期研究人员曾试图从胰腺研磨液中提取胰岛素,但均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图1,葡萄糖以__________的方式进入胰岛B细胞,在___________(填细胞结构)中彻底氧化分解,细胞内ATP/ADP比值升高,ATP敏感的K+通道关闭,胰岛B细胞兴奋,此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触发Ca2+通道打开,促进胰岛素分泌。释放后的胰岛素经过____________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4)正常情况下,与血糖调节有关的激素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一昼夜的基础分泌有两个高峰——约为3:00~8:00和16:00~19:00之间。有一部分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下午血糖浓度基本平稳且无低血糖,但在晚餐前发生短暂高血糖的“黄昏现象”。糖尿病患者产生“黄昏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尼古丁俗称烟碱,是一种高致癌物质。尼古丁会使人产生严重的依赖性和成瘾性,还会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造成损伤。请回答以下问题。
(5)研究显示,尼古丁会影响人体对血糖的调节。图2和图3是利用小鼠模拟尼古丁对血糖影响相关指标的测量结果。
据图2和3判断,下列对于吸烟与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关系分析合理的是_________。
A. 吸烟诱发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升高
B. 吸烟诱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升高
C. 吸烟诱发胰岛素抵抗,即降血糖的功能下降
D. 长期吸烟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6)尼古丁与脑特定神经元膜受体的结合会激活“尼古丁厌恶反应”。当血糖过高时,会抑制脑特定神经元的“尼古丁厌恶反应”活动,由此判断,患糖尿病的吸烟者戒烟____________。(填“更容易”或“更困难”)
【答案】(1) ①. 肝糖原的分解 ②. 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2)胰腺研磨液中含有蛋白酶,会催化胰岛素分解
(3) ①. 协助扩散 ②.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③. 外负内正 ④. 体液
(4)糖尿病患者由于其体内的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不能有效抵消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等的升血糖作用 (5)BCD
(6)更困难
【解析】
【分析】1、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都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升高血糖浓度,二者具有协同作用。胰岛素可胰高血糖素在生理作用上具有拮抗作用。
2、据图分析:当血糖浓度增加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引起细胞内ATP浓度增加,进而导致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K+外流受阻,进而触发Ca2+大量内流,由此引起胰岛素分泌,胰岛素通过促进靶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减低。
【小问1详解】
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糖来源有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只是糖类可大量转化为脂肪,但脂肪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
【小问2详解】
由于胰腺研磨液中含有蛋白酶,会催化胰岛素分解,从而不能从胰腺研磨液中提取胰岛素。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葡糖糖顺梯度进入胰岛B细胞,该过程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为协助扩散,在细胞质基质中氧化分解为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被彻底氧化分解。胰岛B细胞兴奋,表现为动作电位,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激素经体液运输后作用于靶细胞。
【小问4详解】
正常情况下,与血糖调节有关的激素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一昼夜的基础分泌有两个高峰——约为3:00~8:00和16:00~19:00之间,其中胰岛素作为降血糖的唯一激素,而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等均可升血糖,糖尿病患者由于其体内的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不能有效抵消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等的升血糖作用,从而导致产生“黄昏现象”。
【小问5详解】
据图2和3可知:吸烟即尼古丁刺激,可诱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升高,诱发胰岛素抵抗,即胰岛素含量增加,但降血糖的功能下降,长期吸烟会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A错位,BCD正确。
故选BCD。
【小问6详解】
2023-2024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高二上学期暑期检测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高二上学期暑期检测生物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暑期测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暑期测试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选修)(解析版):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选修)(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盐城阜宁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盐城阜宁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