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2023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1-2022学年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默写古诗文名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勋(xūn) 卓越(zhuō) 草率(shuài) 深恶痛绝(è)
B. 门槛(jiān) 淳朴(chún) 嗥鸣(gáo) 惊心动魄(pò)
C. 攀谈(pān) 契约(qiè) 褪去(tuǐ) 颠沛流离(pèi)
D. 修葺(qì) 倔强(jiàng) 拖沓(tà) 千钧重负(jūn)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闲暇 选聘 烧灼 不期而至 B. 遗撼 稠密 服侍 语无仑次
C. 迟钝 斑澜 烦燥 如释重负 D. 取谛 诘问 山癫 酣然入梦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晓萌给家人表演小品,看着晓萌滑稽的表演,全家人都忍俊不禁地哈哈大笑起来。
B. 气氛紧张的辩论赛上,她引经据典,气场强大,为参赛队的夺冠立下了汗马功劳。
C. 经过科研人员26年锲而不舍的努力,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第55颗卫星发射成功。
D. 2021年年末,在家喻户晓的电影《长津湖》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军队的血性与力量。
4.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飞船急速 ______,跟空气______产生的激波,不仅有极高的温度,还伴随着尖利的呼啸声。飞船带着不小的______,在不停______,里面咯咯吱吱乱响。
A. 下降 负荷 振动 摩擦 B. 下降 摩擦 负荷 振动
C. 振动 摩擦 负荷 下降 D. 振动 摩擦 下降 负荷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我读了整整两周左右的时间。
B. “双减”以后,我们学校虽然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活动,而且还增加了自主阅读课。
C.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不仅让人们体会到了诗词之美,还让人们爱上了诗词。
D. 有“国剧”之称的京剧,是融文学、音乐,舞台、美术、歌唱等方式于一体的艺术。
6.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回家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
B.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作者采用深情的笔调,表达了“我”对长妈妈的感激、歉疚、怀念之情。
C.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中,以劝告的口吻告诉我们:未来是美好的,我们要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D. 文言文中的称谓语是非常丰富的。有谦称,如古代王侯称自己为“孤”;有敬称,对朋友辈的兄长尊称为“大兄”等。
7. 默写古诗文名句。
(1) 将军百战死、 ______ 。(《木兰诗》)
(2) ______ ,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2) 有约不来过夜半, ______ 。(赵师秀《约客》)
(4) ______ ,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 陆游的《游山西村》在写景中蕴含丰富哲理的诗句是: ______ , ______ 。
(4) 《陋室铭》中,描写环境优美,清幽宁静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8. 下列对《海底两万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仆人康塞尔说了一句话来形容人类的进步:“人类进步的实在是太慢了。”
B. “诺第留斯号”潜艇是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
C. 《海底两万里》这本书,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具有超级强烈的可读性。
D. 《海底两万里》中的主要人物是尼摩船长、阿龙纳斯教授、康塞尔、尼德兰。
9. 《骆驼祥子》中大胆泼辣、虎头虎脑的虎妞采用了( )的方式与祥子成婚。
A. 帮着拉车 B. 上门提亲 C. 假装怀孕 D. 动员说服
10.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的第一辆车被抢走以后,千辛万苦聚积的准备第二次买车的钱被谁给洗劫了?( )
A. 孙侦探 B. 王侦探 C. 张侦探 D. 虎妞
1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下面这首诗中,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
B. 第一二句话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寻找高高的塔,听说可以听鸡鸣看日出。
C. 作者善借景抒怀,表现自己不畏艰难、年少气盛、抱负不凡的远大政治理想。
D. “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常常被用来比喻奸佞小人或者其他消极事物。
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孙权劝学
司马光(宋)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
A.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
B.及鲁肃过寻阳(到……时候)
C.非复吴下阿蒙(不再是)
D.即更刮目相待(更加)
(2) 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 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13.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②,白喙③,赤足,名曰:“精卫”,其呜自詨④。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⑤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选自《山海经•北山经》
【注】:①发鸠(jiū)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②文首:文同“纹”,头上有花饰。③喙(huì):嘴。④其鸣自詨(xiào):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⑤堙(yīn):填塞。
(1) 画线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______
A.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B.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C.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D.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2) 这个故事说明了 ______ 的道理。
14. 阅读《驿路梨花》节选,完成问题。
①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②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③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④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
⑤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⑥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⑦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⑧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⑨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⑩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⑪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⑫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⑬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⑭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⑮“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⑯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⑰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2) 分析第④自然段在选文中的作用。
(3) 结合选文,概括这群哈尼小姑娘有什么特点。
(4) 结合选文,说一说题目《驿路梨花》的含义。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的玉米情结
夏青
①我出生在黔北的一个小镇上,在我四岁多时,弟弟出生了,父母只得把我送到乡下,让外公外婆帮着带我。到外公外婆家时,正是玉米成熟的季节。那天,已是傍晚时分,外公外婆准备了一大桌饭菜等着我们。一路上的奔波让我早就饥肠辘辘,就在我大快朵颐时,突然闻到一阵香味从厨房传来,那种香味浓郁、强烈,完全盖住了满桌饭菜的香味。我放下碗问外公,这是什么香味?外公说,柴火烧苞谷。在我的家乡,苞谷就是玉米的别称。
②不一会儿,外婆端着一筲箕烧苞谷从厨房走进堂屋。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烧玉米——外观焦黑,还粘着灰,那模样有点无法引起我的食欲,可我又无法抵挡那香味的诱惑。我拿起半截烧玉米,吹了吹表面的灰,啃了一口,嚼在嘴里嘎嘣脆,香酥脆嫩,咽进肚里,口中的回味有一点甘甜,让人沉醉。从那一刻起,烧玉米的味道就烙在我的记忆中。
③外公家住在黔北群山深处的小村子中。初到农村的日子,我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好奇。淌水的小河、稻田里的蛙叫、茅屋上升起的炊烟……每一件事物仿佛都在诱惑我探索这个崭新的世界。我白天和村里的孩子们跑到林中捡蘑菇、摘松子、拾柴火,要不就帮邻居家哥哥姐姐把牛羊赶到草坪上放养,放不到多久我又跑去和大一点的孩子们到河沟里摸鱼…… 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天地间任我逍遥。
④外公在地里耕种的时候,我大多数是在一边玩耍的。可是一到玉米播种的季节,我就来了兴致,在地里会帮外公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帮着清除地里的杂草,用手在地里刨窝……等到出苗时节,我又用酒瓶装满水给玉米浇水。玉米秆拔节时是我最兴奋的时候,看到一粒种子从出苗、分叶到拔节,一点点成长起来,我有种说不出的激动,眼看着玉米在我们爷孙俩的栽培下茁壮成长,我幼小的心里竟有了一点成就感。从抽穗期到花粒期,玉米地里常常会散发出一股香味,这香味甘甜、清凉,一直会持续到玉米的成熟期。玉米成熟后,玉米地的香味更加浓郁,饱满的玉米棒子,浅紫色的穗,在阳光的炙烤下,会散发出一种近乎奶油的香味,这是我一年中最欢快的时候。我站在地里,脚边是被太阳暴晒的大地,地里散发出一种干燥的气息,混合着玉米的香气,这是我童年最熟悉的气味,就像外公身上那股永远都摆脱不掉的乡土气息,让我倍感亲切,又无限怀恋。
⑤每年玉米丰收时,外公总变着花样给我做好吃的,水煮糯玉米、柴火烧玉米、玉米耙……玉米耙是我最喜欢的,用石磨把玉米磨成茸泥,加入白糖拌匀,捏成三角形状的玉米耙,用新鲜的玉米叶包上蒸熟,撕开玉米叶,玉米耙呈暗黄色,热腾腾的香气直往鼻孔里钻。当我吃腻了玉米后,外公到镇上赶集时,有时会买些排骨、鲜肉回家,外公做的排骨炖玉米、玉米炒肉末,又重新点燃我对玉米的喜爱。
⑥我在乡下和外公外婆生活了三年时光,在半玩耍半劳动的状态下跟随外公种了三年玉米。我七岁时父母把我接回镇上念书,从那以后,外公和那块玉米地离我就遥远了,我只能在每年暑假回到乡下,和外公外婆短暂相聚数日,也在那块玉米地里寻找我童年的足迹。 虽然走进玉米地的机会变少了,但是玉米在地里熟透的香气,却一直萦绕在我的空头,陪伴我至今……
(选自《人民日报文艺》 2021年12月20日)
(1) 梳理文章故事情节,补充横线上的内容。
______ ——我在小村中逍遥生活—— ______ ——外公给我做各种好吃的玉米——怀念和外公外婆在一起的时光。
(2) 赏析第③自然段画线句。
(3) 说说结尾画线句的含义。
16.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杨振宁的心目中,好朋友邓稼先谦虚低调,毫无私心;在萧红的眼里,鲁迅简单随和幽默风趣;在魏巍的笔下,中国志愿军坚韧刚强,是最可爱的人……每个人的眼中都有自己记忆深刻的人,你眼中记忆深刻的人是谁呢?
请以“我眼中的 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后作文;
( 2)不少于600字;
( 3)书写规范,字迹工整,标点正确。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A.有误,“卓越”的“卓”应读“zhuó”,“深恶痛绝”的“恶”应读“wù”;
B.有误,“门槛”的“槛”应读“kǎn”,“嗥鸣”的“嗥”应读“háo”;
C.有误,“契约”的“契”应读“qì”,“褪去”的“褪”应读“tuì”;
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
2.【答案】A
【解析】A.正确;
B.有误,“遗撼”的“撼”应为“憾”,“语无仑次”的“仑”应为“伦”;
C.有误,“斑澜”的“澜”应为“斓”,“烦燥”的“燥”应为“躁”;
D.有误,“取谛”的“谛”应为“缔”,“山癫”的“癫”应为“巅”。
故选:A。
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能力。解答时,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字词意思辨析判断。
错别字,大多是因为汉字中存在着许多形声字、形近字等造成的。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正确书写。
3.【答案】A
【解析】A.使用有误,忍俊不禁:忍不住发笑。该成语和“大笑起来”意思重复。
BCD.使用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4.【答案】B
【解析】下降:指飞行高度不断降低的飞行状态。
负荷:指承受的重量。
振动:指物体的全部或一部分沿直线或曲线往返运动,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和周期。
摩擦:指物体和物体紧密接触,来回移动。
第一空:根据“急速”的提示及句子意思,可知此处应填写“下降”,表示飞机飞行高度的变化。
第二空:根据事物的原因,飞机在下降过程中会与空气产生摩擦,所以此处应填写“摩擦”。
第三、四空:表现的是飞机下降过程中“咯咯吱吱乱响”的原因:一是自身重量大,二是飞机自身在振动。所以按顺序应填写“负荷”“振动”。
故选:B。
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理解与正确运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了解备选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语境来选择。
作答词义辨析类题目,首先要分析待选词语的异同,包括意思的不同,情感色彩的不同,表达效果的不同等,然后结合句子的具体语境即可作出选择。
5.【答案】C
【解析】A.有误,前后矛盾,可将“整整”或“左右”删去;
B.有误,关联词搭配不当,可将“虽然”改为“不仅”;
C.正确;
D.有误,分类不当,“音乐”包括“歌唱”,所以可将“歌唱”删去。
故选:C。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通读所给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通过压缩句子,分析主要成分之间的搭配情况,来找出病因。
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6.【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有误,《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其中包括:作家作品、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与类别、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
文学常识浩如烟海,考生不应茫然无措,而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备考:
1、粗读原著,加深记忆。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在备考时考生往往只凭一些简单的复习资料来识记,其结果往往是基础薄弱,识记模糊,答题时会关公战秦琼,张冠李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珍惜时间的原则下,粗略读读原著,或读读作品梗概,对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及主要内容稍作了解。这样有助于加深记忆。
2、以课本为着力点,向课外拓展。文学常识一般会以课本内容为主。因此,考生要重视梳理课本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常识,对课本后的附录绝不能等闲视之。在熟悉课本上的文学常识的基础上,适当向课外拓展。
3、构建文学常识知识网络。要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这四大文学体裁方面入手,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中分别找出最能代表该时期(或国度)最有影响的作家作品构建自己的文学常识网络。
7.【答案】【小题1】壮士十年归,出淤泥而不染
【小题2】闲敲棋子落灯花,商女不知亡国恨
【小题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小题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解析】(1)壮士十年归
(2)出淤泥而不染(重点字:淤)
(3)闲敲棋子落灯花
(4)商女不知亡国恨
(5)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6)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8.【答案】A
【解析】A.有误,尼摩船长说了一句话来形容人类的进步:“人类进步的实在是太慢了。”
BCD.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名著常识及情节。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9.【答案】C
【解析】《骆驼祥子》中大胆泼辣、虎头虎脑的虎妞采用了假装怀孕的方式与祥子成婚。
故选:C。
本题考查名著情节。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人物的把握。《骆驼祥子》中的祥子的第一辆车被抢走以后,千辛万苦聚积的准备第二次买车的钱被孙侦探给洗劫了。
故选:A。
本题考查名著人物的把握。
做本题时注意名著《骆驼祥子》人物及故事情节的把握。
11.【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有误,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我登上飞来峰寻找高高的塔”错。
故选:B。
《登飞来峰》: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诗词鉴赏理解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2.【答案】【小题1】D
【小题2】
【小题3】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BC.正确。
D.有误,句意: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更,另外。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但,只;见,了解。句意为: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3)本题考查主旨把握。根据甲文“蒙乃始就学”“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可知,在孙权的劝说之下,吕蒙进步很快,可以围绕“开卷有益,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来阐述,也可以从给人提建议要注意方式方法的角度来谈。
答案:
(1)D
(2)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3)示例:开卷有益;只要刻苦学习,就会学有所成;看人不能一成不变,要用开放的、发展的眼光看人。
参考译文:
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3.【答案】【小题1】D
【小题2】不畏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解析】(1)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故可断为: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故选:D。
(2)本题考查阅读收获。
由“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句可知,精卫被淹死后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这则神话故事刻画了英勇顽强的精卫鸟的形象,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水患的强烈愿望和不畏艰苦、勤奋不止、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用以比喻有深仇大恨,积极设法报复。后用以比喻不畏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答案:
(1)D
(2)比喻不畏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翻译: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14.【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本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讲述了人们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感人事迹,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歌颂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据此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景物描写作用分析。“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是实写,梨花当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给人以希望和安慰,也把读者引人诗一般美的境界之中。写梨树林的美景衬托了小屋主人的心灵美。
(3)本题考查人物特点概括。通过语句“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看出她美丽活泼。通过语句“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看出她纯洁、热情,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4)本题考查标题理解。“梨花”指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的哈尼姑娘梨花;“洁白的梨花”指自然界盛开在驿路上洁白美丽的梨花;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则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也就是雷锋精神,为他人着想,为他人奉献的精神,以及知恩图报,继续传播这种正能量的继承精神。
答案:
(1)本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展开,讲述了人们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感人事迹,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歌颂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2)这是实写,通过对梨树林美景的描写,衬托了小屋主人的心灵美。
(3)美丽、活泼、纯洁、热情,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4)哈尼姑娘梨花;自然界的梨花;既指自然界盛开的梨花,也象征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这篇文章是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展开的,讲述了人们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感人事迹,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歌颂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15.【答案】【小题1】吃到柴火烧的玉米
【小题2】与外公一起栽培玉米
【小题3】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联系“我拿起半截烧玉米,吹了吹表面的灰,啃了一口,嚼在嘴里嘎嘣脆,香酥脆嫩,咽进肚里,口中的回味有一点甘甜,让人沉醉。从那一刻起,烧玉米的味道就烙在我的记忆中”可概括为:吃到柴火烧的玉米;联系“可是一到玉米播种的季节,我就来了兴致,在地里会帮外公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帮着清除地里的杂草,用手在地里刨窝……等到出苗时节,我又用酒瓶装满水给玉米浇水。玉米秆拔节时是我最兴奋的时候,看到一粒种子从出苗、分叶到拔节,一点点成长起来,我有种说不出的激动,眼看着玉米在我们爷孙俩的栽培下茁壮成长,我幼小的心里竟有了一点成就感”可概括为:与外公一起栽培玉米。
(2)本题考查句子理解赏析。联系“我白天和村里的孩子们跑到林中捡蘑菇、摘松子、拾柴火,要不就帮邻居家哥哥姐姐把牛羊赶到草坪上放养,放不到多久我又跑去和大一点的孩子们到河沟里摸鱼”可知“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天地间任我逍遥”是把“我”比作“脱缰的野马”,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我”在乡村自由自在玩耍的情景。
(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赏析。联系“从那以后,外公和那块玉米地离我就遥远了,我只能在每年暑假回到乡下,和外公外婆短暂相聚数日,也在那块玉米地里寻找我童年的足迹”可知“虽然走进玉米地的机会变少了,但是玉米在地里熟透的香气,却一直萦绕在我的空头,陪伴我至今……”表达了“我”对故乡玉米的思念,对外公外婆的思念,也指“我”对快乐童年生活的怀念。
答案:
(1)吃到柴火烧的玉米;与外公一起栽培玉米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我”在乡村自由自在玩耍的情景。
(3)表达了“我”对故乡玉米、外公外婆以及快乐童年生活的怀念。
本文记叙了“我“在乡下随外公外婆生活的片段,表达了“我“对故乡的玉米的喜爱,对外公外婆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阅读分析题是语文学科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16.【答案】我眼中的好老师 鸟儿因为有了蓝天,才能翱翔;花朵因为有了雨露,才能绽放;鱼儿因为有了溪水,才能遨游;而我因为有了您,才能茁壮成长。
在我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我的现任班主任——刘老师。他,个子不高,鼻梁上还架着一副眼镜、额头上显露出丝丝皱纹,头上布满了根根银丝,每天穿着锃亮的皮鞋,帅气的风衣,其精气神是顶呱呱的!
刘老师可是一个关爱学生、教学有方的人,让我心生敬意!
记得有次周一早晨升旗时,校领导说晚自习时要进行仪容仪表检查。这句话一说出口,原来嬉皮笑脸的男生,突然变得垂头丧气,像打蔫的茄子。因为他们的头发未理,将会“榜上有名”。上午一转眼就过去了,到了午休时间,男生们更愁了,因为离晚上又近了一步。当时,刘老师似乎觉察到了这一点,带着关切的语气说:“头发长的男生可以趁午休时间去理一下,没有钱的找我拿!”听到这句话,男生们脸上的愁苦一扫而光,找刘老师拿完钱,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我呆呆地望着刘老师,脑海里浮现出刚才的画面,觉得刘老师对待自己的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是那么温暖、那么幸福!
刘老师教我们语文,不知怎的,上他的课,我总是精神饱满。教学有方的他,带给我们的总是无穷的欢乐。记得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捕鸟这个片段时,他竟把课堂变成舞台了——“同学们请先在下面模拟捕鸟的过程,等会请同学上台表演。”大家在座位上兴致勃勃地疯玩起来,可到了上台的时候,却总是手忙脚乱。看来,还得请“刘大师”亲自出马。只见“刘大师”往碗下撒了点粉笔灰,正要拉绳子时,“那鸟呢?”一个同学忽然叫道。“刘大师”犹豫了一会儿,忽然笑了起来,“鸟呀,在这儿呢!”“刘大师”伸出他的两根手指头,在桌子上交叉着来回走动着。“叽,叽!”口里还模拟着鸟叫声。“啪!”“鸟”捕到了!我们乐得直拍桌子,哈哈大笑。“同学们想想刚才的过程,迅速把这段背下来吧。”还真是奇怪,不一会儿,我们就把描写的内容又快又准地记住了。这有趣的授课方式,一下子就把我们吸引到语文深处去了。
刘老师是我的榜样,无论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总会想办法帮我们解决;在同学们不开心的时候,他会像家人一样找同学谈心;在我们集体比赛失败了的时候,他也会来安慰我们,让我们再接再厉,不要灰心……
他是我的好老师,是一个值得我永远敬重的人。我真的好想对他说一声:“刘老师,您辛苦了!”
【解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题目是“我眼中的________”。横线上可以填写人、事、景等。写“人”可以是别人,也可以是自己。侧重点在于突出人物的特点,一般突出人物的“真善美”。审题、选材时要抓住这个题目的核心。选择一个同学的一两个事例,写出他(她)的特点;或者选择自己的优点,毛遂自荐……凡是让自己感受到美好,感受到爱护与滋养的生活中平凡日常的现象,都可以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我眼中”同时提醒考生完整地叙述一件事情,侧重描写事情给作者带来的甘甜美好的感受,也提示考生要选取典型事件,充分体现出“我眼中”的人物特点在何处,这是写文章的重点之一。以“我”为中心或作为见证人,叙述亲情、友情、师生情、自然情。不但要具体生动地呈现事情本身,还要体现出自己在这个经历中的心路历程。
本文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细腻描绘,传神地展现了刘老师关爱学生、教学有方的鲜明个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选材典型,叙事生动,描摹出彩,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另外,文章语言简洁明快,准确生动,幽默诙谐,读之妙趣横生,亲切有味。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新疆阿克苏地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活动,古诗文阅读理解,现代文阅读理解,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其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