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5章第1节植被与土壤学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834755/0-16948815545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5章第1节植被与土壤学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834755/0-169488155460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5章第1节植被与土壤学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834755/0-169488155461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5章第1节植被与土壤学案
展开第一节 植被与土壤
一、植被
1.植被与环境
(1)植被: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可分为天然植被与人工植被。
(2)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①植物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
②稳定的植被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③天然植被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2.森林
类型 | 分布 | 特征 |
热带雨林 | 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 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藤本、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根 |
常绿阔叶林 |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较简单 |
落叶阔叶林 | 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
亚寒带针叶林 |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 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
3.草原
(1)热带草原
①分布: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
②特征:湿季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
(2)温带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
4.荒漠:分布于气候干旱地区,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
二、土壤
1.观察土壤
(1)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3)野外观察内容
①土壤颜色:如黑土、红壤等。
②土壤质地: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可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③土壤剖面构造。
自然土壤 | 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 |
耕作土壤 | 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 |
2.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因素 | 作用 | 备注 |
成土 母质 | 岩石的风化产物,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 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
生物 | 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为土壤提供有机质,通过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
气候 | 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气候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影响和控制土壤的分布规律 | 是土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
地貌 | 通过影响水热条件和成土母质的颗粒等,影响土壤的发育 | 间接影响土壤的发育 |
时间 | 土壤发育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 — |
人类 活动 | 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 | 自然土壤在人类耕作培育下,形成耕作土壤 |
3.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功能
①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②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立足的条件。
③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④人类种植农作物的物质基础。
(2)土壤的养护
①对不能满足耕作需要的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
②注重种养结合: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植被是环境的一面镜子,植物的种类与分布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①气候
②土壤
③地形:海拔不同,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不同。
(2)植被对环境的影响(植被的主要功能)
固碳释氧,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减轻灾害。
考点一 植 被
(2021·湖南卷)野火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火。近年来,世界各地野火频发,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蒙古东部地区(见下图)野火发生频率高且区域差异大。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区主要野火类型是( )
A.落叶林火
B.针叶林火
C.草原火
D.荒漠草原火
(2)从可燃物及管理角度,推测下列区域野火发生频率最高的是( )
A.东方省
B.中央省
C.南戈壁省
D.色楞格省
(3)该地区野火发生最活跃的年份以3~4年为周期。其最为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
A.气温变化
B.降水变化
C.植被生物量
D.游牧活动
【思维培养】
关键能力 | 获取和解 读信息 | ①东方省:河流较多,纬度较高,蒸发较弱,表明当地水分条件较好,植物量更丰富,可燃物多,并且远离首都乌兰巴托,管理能力相对较弱; ②中央省和色楞格省:靠近首都乌兰巴托,管理能力相对较强,野火发生频率相对较低; ③南戈壁省:深居内陆,河流少,表明气候干旱,植被量较少,可燃物少,野火发生频率较低 |
调动和运 用知识 | 蒙古国主要的植被类型为草原和荒漠草原,草原的可燃物较多,容易发生野火 | |
学科素养 | 区域认知 | 具备对蒙古地区植被的认知能力,掌握蒙古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 |
综合思维 | 该地区发生野火的频率与植被生物量有密切关系,该地区整体上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生物量不大,经过一次野火后,往往需要3~4年积累植被生物量,即可燃物,因此该地区野火发生最活跃的年份以3~4年为周期,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植被生物量 |
【我的解答】(1)C (2)A (3)C
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光照
植物类型 | 喜光植物 | 喜阴植物 |
光照要求 | 需要充足的阳光 | 需要少量的阳光 |
分布位置 | 分布在向阳的地方或占据植被群落的上层 | 多分布在背阳、荫蔽的地方,或生长在植被群落的底层 |
2.热量: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在不同的纬度带形成不同的植被带。如亚欧大陆东部自北向南依次为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雨林带。
3.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形成了森林、草原、荒漠等不同的植被景观。一般来说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为森林,200~400毫米为草原,在200毫米以下为荒漠。
4.风向:长时间风吹会使迎风面的树枝受到损伤,背风面树枝不断生长,形成旗形树冠。树木的枝叶主要生长在树干的一侧,远看就像一面旗子插在地上。
5.水分:不同植物对水分的要求不同,可分为旱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水生植物四类。
6.地形:山区植物种类比平原地区丰富。在高山地区,由于热量减少和水分变化,从山麓到山顶形成了垂直分布的植被带。
7.土壤: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土壤性质等都会影响植被的生长。
陆地气候类型与自然植被的对应关系
考向1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021·浙江联考)若尔盖草原是我国最大的泥炭沼泽分布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若尔盖沼泽萎缩,植物群落类型相应发生了生态演替。据此完成1~2题。
1.若尔盖草原泥炭沼泽形成的有利条件有( )
①森林茂密 ②气温较低 ③地表积水 ④蒸发旺盛 ⑤冻土发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⑤
2.随着水分由多到少,若尔盖草原植物群落类型生态演替顺序正确的是( )
①水生植被 ②沼泽化草甸植被 ③草甸植被 ④沼生植被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④①②③ D.①③②④
1.D 2.B 解析:第1题,若尔盖草原主要植被为草原,①错误;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慢,利于形成泥炭,②正确;地表积水利于沼泽形成,③正确;蒸发旺盛,不利于沼泽形成,④错误;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易形成沼泽,⑤正确。第2题,随着水分由多到少,植被由水生植被到沼生植被到沼泽化草甸植被再到草甸植被。
考向2 自然植被的类型
2019年下半年,澳大利亚多地发生了近几十年来最严重的山林大火。其中,新南威尔士州灾情最严重,对当地居民和游客造成了严重威胁。图1为澳大利亚区域图,图2为堪培拉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图3为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新南威尔士州东部发生林火的自然植被类型主要是( )
A.亚寒带针叶林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4.与正常的晴天相比,林火引发的烟霾最可能会使白天的( )
①a增强 ②b增强 ③c减弱 ④d减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新南威尔士州东部某山地植被几乎被林火烧光,利用水循环原理推测其带来的影响有( )
①降水量减少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地表水下渗率增加 ④蒸腾作用减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D 4.B 5.C 解析:第3题,判读堪培拉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知,堪培拉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因此当地主要的自然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正确;亚寒带针叶林生长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主要分布在北纬50°以北至北极圈地区,A错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B错误;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C错误。第4题,林火引发的烟霾导致大气中的固体颗粒和二氧化碳含量上升,进而使得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b增强,到达地面的有效太阳辐射a减弱,地温较低,地面辐射c减弱,①错误,②③正确;同时使得大气逆辐射d增强,保温作用增强,④错误。故选B。第5题,森林火灾导致当地植被覆盖率下降,植被的各项生态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弱。年降水量取决于当地气候,气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短期内不会因为森林火灾发生变化,因此降水量不会明显减少,①错误。植被减少会导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下降,且不利于地表水下渗,因此坡面径流增加,②正确,③错误。植被减少会导致蒸发(腾)量减少,④正确。
考点二 土 壤
(2020·浙江1月卷)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成土因素,比较活跃的是( )
A.气候和地形 B.气候和生物
C.母质和生物 D.地形和母质
(2)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
A.自然植被茂密 B.有机质积累多
C.生物残体分解快 D.矿物养分流失快
【思维培养】
关键能力 | 获取和解 读信息 | ①气候:降水和气温影响岩石的风化速度与强度,影响有机质的积累; ②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对营养元素有富集作用; ③成土母质和地形:相对稳定,虽对土壤的形成都有影响,但不是比较活跃的因素 |
调动和运 用知识 | ①陡坡: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有机质、矿物养分难以保留,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②缓坡:水流速度慢,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慢,有机质、矿物养分积累多,土壤肥力一般较高 | |
学科素养 | 区域认知 | 比较陡坡和缓坡的温差、矿物养分、自然植被茂密程度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
综合思维 | 分析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活跃的因素 |
【我的解答】(1)B (2)B
土壤的组成
组成 | 特征 | 作用 | 关系 |
矿物质 | 是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经风化分解,释放一些养分元素,供植物吸收 | 土壤的主要成分,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 ①彼此间有密切联系,共同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性; ②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的协调程度 |
有机 质(腐 殖质) | 多集中在表层;释放氮,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育 | 土壤的最重要成分,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土壤形成发育的主要标志 | |
空气 | 贮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使土壤能通气透水,蓄水保温 | 土壤不可缺少的成分,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 | |
水分 |
土壤剖面的构造
类型 | 剖面层 | 特点 |
森林 土壤 | 有机层 |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
腐殖质层 |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 |
淋溶层 | 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 |
淀积层 | 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 |
母质层 |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 |
母岩层 | 坚硬的岩石 | |
耕作 土壤 | 耕作层 | 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
犁底层 | 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 |
自然土层 |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
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1.成土母质与土壤
2.气候与土壤
3.生物与土壤
4.地形与土壤
考向1 影响土壤的形成因素
(2021·汕头模拟)森林火灾是大兴安岭危害性较大的自然灾害,对大兴安岭北部高纬度地区针叶林生态系统土壤性状和群落结构具有重要影响。下表示意大兴安岭北部根河样地在重度火灾后,不同时期植被的恢复情况。此次火灾火烧迹地地表乔木均被焚毁,恢复期前15年内,落叶松林生长慢。根据表格资料,完成1~3题。
类型 | 火烧 强度 | 落叶松材 积占比 | 样地的主要 植被类型 |
恢复2年 | 重度 | — | 灌草群落阶段 |
恢复3年 | 重度 | — | 灌草群落阶段 |
恢复9年 | 重度 | — | 灌草群落阶段 |
恢复15年 | 重度 | — | 灌草群落阶段 |
恢复31年 | 重度 | 19.05% | 白桦林阶段 |
恢复50年 | 重度 | 80.19% | 落叶松林阶段 |
原始林 | — | 86.94% | 落叶松林阶段 |
1.据表推测,森林过火后短期内( )
A.乔木层的密度增加
B.草本和灌木层光照减少
C.土壤养分含量减少
D.有利于提高物种多样性
2.土壤有机碳指土壤中含有的与有机质有关的碳素。恢复2~9年后,导致火烧迹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不断增加的原因主要是( )
A.气温明显上升
B.草本灌木恢复
C.降水明显增多
D.岩石风化加剧
3.恢复15年后,土壤有机碳含量达到最低值,主要原因是( )
A.凋落物输入量的增加
B.处于乔木向灌木转型阶段
C.土壤养分消耗量增加
D.全球变暖
1.D 2.B 3.C 解析:第1题,落叶松为乔木,通过材料可知,森林过火后短期内乔木没有分布,因此A错误;短期内没有高大乔木,无遮挡,阳光可以直射,因此草本和灌木层的光照并不会减少,B错误;火烧乔木之后会使土壤养分含量增加,C错误;过火之后地面缺少高大植被的遮挡,物种生存空间扩大,灌草种类增加,有利于提高物种多样性,D正确。第2题,从表中可以看出,恢复2~9年,仍然为灌草群落阶段,火烧迹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不断增加。气温上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没有关系,A错误;草本灌木恢复,植被恢复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增加,B正确;降水增多,淋溶作用增强,土壤有机质会减少,C错误;岩石风化加剧会使有机质分解更快,D错误。第3题,凋落物输入量增加,会使有机质含量增加,A错误;从表中可以看出,恢复15年后,处于灌木向乔木转换时期,B错误;灌木群落空前增多,消耗了土壤中的养分,导致土壤养分消耗量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达到最低值,C正确;全球变暖对土壤有机碳含量达到最低值没有很大影响,D错误。故选C。
考向2 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黑河中游位于祁连山北麓,龙首荒漠区海拔约1 680 米,西洞荒漠区海拔约1 550 米,均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下图为2008—2016年龙首、西洞荒漠区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变化。据此完成4~6题。
4.2008—2016年龙首、西洞荒漠区土壤含水量( )
A.下降趋势明显 B.距地面越近波动越大
C.随深度增加而下降 D.10厘米处降速最快
5.影响2008—2016年龙首荒漠区土壤含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降水增多 B.土壤贫瘠
C.气温升高 D.人口数量
6.受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可以推测2008—2016年龙首、西洞两地( )
A.龙首生物量下降
B.西洞生物量锐减
C.龙首生物量稳定
D.西洞生物量增加
4.B 5.C 6.A 解析:第4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龙首的土壤含水量下降明显,但是西洞相对比较稳定,A、D错误;10 厘米处的含水量波动最大,说明距离地面越近,受大气影响越大,土壤含水量波动越大,B正确;土壤含水量与深度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C错误。第5题,降水增多,土壤含水量会增加,A错误;土壤贫瘠对土壤含水量的年际变化没有影响,B错误;气温升高,蒸发加剧,会使得土壤含水量减少,C正确;荒漠区并不适合人类居住,D错误。第6题,龙首地区土壤水分减少,其生物量可能会下降,A正确,C错误;西洞地区的土壤含水量并没有太大变化,对其生物量的影响并不大,因此其生物量最可能保持稳定,B、D错误。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章第3节洋流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章第3节洋流学案,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1章第1节中国地理概况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1章第1节中国地理概况学案,共2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中国地形,中国气候,中国的河流与湖泊,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经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5章第1节植被与土壤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5章第1节植被与土壤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植被,土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