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PPT,共56页。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两座并肩而立的高峰,一座交汇着现实和浪漫,一座辉映着婉约与豪放。【新课导入】课外古诗词诵读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浣溪沙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浙江)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晏殊以词著称于文坛,尤擅小令。其词风格含蓄蕴藉,婉约清丽,端庄秀雅。晏殊与其子晏几道分别被称为“大晏”和“小晏”,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存世有《珠玉词》等。走近作者本词选自《二晏词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浣溪沙”原是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晏殊一生显达,生活富贵闲适,其词作不外感事伤怀、相思离别、男女爱情之类。这首词大约作于宴饮歌乐之后,透露出一种深沉的人生感慨。创作背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译文:听着一曲新填好的词品尝一杯美酒,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天边西下的夕阳啊,几时才能回来再照天际?刚填好的词一首词意速通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花儿凋谢了,不忍看它伴随残春消逝,却又无可奈何,归来的燕子好像曾经见过。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独自走来走去。好像曾经见过,形容以前见过的事物又出现不得已,没有办法弥漫着花香的园中小径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这首词的上片写今昔之景,重在思昔;下片巧写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抒发了词人悼惜残春之情,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易逝的无限惆怅。主旨点睛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上片写今昔之景,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一曲新词酒一杯”,给人以把酒欢唱的轻松愉悦之感。但是,面对眼前美景,一种由光阴流转、物是人非带来的感慨与惆怅也轻轻袭来。诗歌赏析想到风物依旧而时光飞逝,词人不禁悄声暗问:“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之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能够重现的微茫的希望。“几时回”三个字,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深知难返的心态。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下片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紧承“夕阳西下几时回”,既流露了词人对繁华易尽的“无可奈何”,也传达出看到旧识重来的欣喜,惋惜伤感与通达欣慰交织在一起,融入花开花落、燕去燕来等景象中。前两句透出生活的哲理:一切美好事物必然要消逝,无法阻止,但消逝的同时美好事物仍能再现,生活不会因事物的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最后一句写词人独自徘徊,似赏景,亦似沉思,心情无法平静。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总结】词作将瞬间的感受与久久的思考熔于一炉,既敏锐,又不乏深沉,自然流畅,婉转圆润。1.理解性默写。(河池中考)晏殊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既惆怅于春光流逝的不可抗拒,又欣慰于美好事物的重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燕归来【典型考题】花落去 “花落去”表达了作者对春花消逝的怜惜和无力挽回的无奈之情,而归来的燕子似乎给作者带来一丝喜悦;但物是人非,作者独自徘徊于香径,越发孤寂伤感。3.(昆明中考)请具体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中作者的情感变化。采桑子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政治上曾支持过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张。文学上主张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走近作者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清丽婉转,承袭南唐余风。还善于论诗,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代表作有《朋党论》《秋声赋》《醉翁亭记》《生查子·元夕》等。本词选自《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三十一(中华书局2001年版)。采桑子,词牌名。欧阳修曾任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州,喜爱那里的民风、景物,晚年辞官退休后便定居此地,曾作《采桑子》十首,歌咏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四时美景,抒发恬淡安适情怀。每首词第一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西湖好”。这是十首词中的第一首。创作背景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译文: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桨轻便的小船弯曲延伸的样子唱歌时有笙管伴奏词意速通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译文: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那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一种光滑细腻的釉料,这里喻指水面平静澄碧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水面微细的波纹词人以“轻舟”作为欣赏风景的基点,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折射了词人辞官退隐后从容闲适的惬意情怀。主旨点睛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上片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词作之眼。“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出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诗歌赏析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泛舟西湖的欢乐情调表现了出来,“隐隐”和“处处”写出了轻舟的流动感。下片写景,突出了环境的清幽安静。“琉璃滑”形象地写出了无风的水面波平浪静的特点。“不觉船移”从人的感受的角度突出了水流的缓和。后两句写船动惊禽,禽鸟飞起。写景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总结】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写出了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描绘了春水流转、芳草笙歌、水滑如镜、沙鸟惊飞无幅图,并将词人的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典型考题】1.理解性默写。(黄石中考)在欧阳修的《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中,写水动鸟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2.(凉山州中考)这首小令写了哪个季节的景色?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这首小令写了春季的景色,表达了词人游西湖时愉悦的心境。 【示例】运用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手法。“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从视觉角度写绿水、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从听觉角度写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3.(凉山州中考)这首词在描写景物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实例分析。相见欢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词人。有《岩壑老人诗文》一卷,不传。又有词集《樵歌》。词风豪放旷达,语言清畅,多写隐逸生活。南渡后,间有感喟国事之作。走近作者本词选自《樵歌校注》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相见欢,词牌名。靖康之变后,朱敦儒被迫南下避难,南渡初期曾在朝廷做官。他忧虑国家前途,怀念中原故土。这首《相见欢》就是他南渡后登金陵(古城名,即今江苏南京)城西门楼远眺时抒发爱国情怀的词作。创作背景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译文:登上金陵城的西门楼,在秋色中倚楼远眺。江天万里,夕阳西下,长江滚滚东流。在秋色中倚楼远眺。词意速通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译文:中原大乱,达官显贵流散,什么时候能收复国土?想请悲啸的秋风把我的泪水吹到扬州。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缨,帽带读qìnɡ,请人代自己做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达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之情。主旨点睛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上片写景。词人登上高楼,眼前展现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滚滚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但这些景物又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残阳仿佛在抗议,长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词人的心情是沉重的。诗歌鉴赏“夕阳垂地”指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这种情景,让人联想起南宋国势衰落、江河日下的现状,也为全词奠定了苍凉感伤的感情基调。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下片转为抒情。一个“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敌的心理。“几时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词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这泪不只是悲秋之泪,更是忧国之泪,充满无限悲慨,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1.理解性默写。 朱敦儒在《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中写中原沦丧的现实,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从而抒发痛切的质疑和无望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原乱 簪缨散几时收【典型考题】2.请简要赏析“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中的“乱”和“散”。 一个“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敌的心理。3.朱敦儒《相见欢》词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描绘了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向东流去,呈现出一派苍凉沉郁的景象。 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相结合,表达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之情。4.(内江中考)词的下片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相见欢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词作,前期多写少女、少妇的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作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代表作有《如梦令》《声声慢》《醉花阴》等。后人有《漱玉词》辑本。走近作者本词选自《李清照集笺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如梦令,词牌名。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之作,词人当时生活稳定幸福,时常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于是词兴大发,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创作背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译文:时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一玩就到了日暮时分,沉醉其中而忘记回去的路。时常记起词意速通溪边的小亭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译文:尽了兴致,天色已晚,只好乘船返回,却迷了路,进入荷花丛的深处。尽了兴致荷花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译文:划呀,划呀,惊飞了一沙滩的水鸟。奋力把船划出去这里泛指水鸟这首词回忆了词人早年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经历,表现了词人开朗奔放的性格,潇洒飘逸的风姿,表达了词人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之情。主旨点睛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起笔两句告诉我们这首词所写的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地点是在“溪亭”,时间是在“日暮”。词人在宴饮之后,已经醉得找不到回家的路。这次“兴尽”的游玩带给词人的愉快由“沉醉”二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诗歌鉴赏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当时天色已晚,再加上醉意袭人,词人慌乱中竟把小船划进了一片茂密的荷花丛中。怎么办呢?只能奋力划呀划,没曾想,竟把河滩上的一群水鸟都吓得纷纷飞了起来。这是一次愉快中夹着惊险,而惊险中又愈显愉快的野游经历。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惊”字既生动地写出了停栖在小洲上的水鸟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又暗示了船行之快,表现了词人心情的焦灼。【总结】这首仅三十几个字的小令,只选取了几个片段,不事雕琢,却又曲折有致,令人久久回味。1.理解性默写。(1)当我们流连于自然美景,迟迟不愿离去时,可 借用李清照《如梦令》中的“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这种感受。(2)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词人嗟叹天色已晚, 慌乱中误闯荷花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典型考题】2.赏析词中“惊起一滩鸥鹭”的“惊”字。 一个“惊”字,既暗写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了停栖在荷花丛中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3.(凉山州中考)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①用词简练,用语平常,娓娓道来,朴素平易,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极富生活气息。②画面感很强,富有活力。4.班级文学社要编一部诗词集,你认为《如梦令》适合收录到下面哪个单元( )A.思乡怀人 B.寄情山水 C.理想追寻B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宋词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姹紫嫣红,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北宋词清新婉丽、哀而不伤,南宋词多慷慨悲壮、饱含血泪。这四首词中,第一、二、四首是北宋词,第三首是南宋词。北宋词、南宋词虽风格各异,但也是一脉相承,与时代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