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论教养图文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论教养图文ppt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走进作者,字词正音,词语解释,整体感知,理清结构,第1段的作用,第2段的作用,文本精读,品味语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 2.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3.理解教养的内涵及教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利哈乔夫】(1906—1999),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
恪守 箴言 自吹自擂 允诺 妨碍 矫揉造作愚蠢 絮絮叨叨 积淀谚语 大发雷霆 贸然涵养 汲取 遵循 尴尬
(diàn)
【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
【恪(kè)守】严格遵守。
【箴(zhēn)言】劝诫的话。
【彬彬(bīn)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附庸风雅】泛指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 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自吹自擂】 擂,打鼓。意为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借以比喻自我吹嘘。
【疲惫不堪】疲惫,形容极度疲乏;不堪,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疲乏,过度劳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人往往注重外在的形象,在家里却不拘小节,表现更真实,从家庭入手就能看出一个人是否真正做到了有教养,而不仅仅是表象。
3.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对此,你怎么看?
①教养首先应该体现在家里;②要有优雅的风度。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做一个有教养、有风度的人。
4.分析作者在文章中围绕“论教养”阐述了什么观点?
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和“无教养”的现象,探究了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作者认为“教养”很深刻,它折射了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乃至对社会和大自然的态度,就是“尊重”。
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引出论题,分析良好的教养来自哪里。
第二部分:(2-12)分析讨论真正的教养的表现。
第三部分:(13-18)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指出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第一层:(2-10)从反面展开论述,列举“无教养”的种种表现。
第二层:(11、12)从正面展开论述真正的教养是什么。
第一层:(13、14)探讨优雅风度的表现。
第二层:(15-18)养成优雅风度应该遵循的准则。
阅读第1、2段,思考:
第1段与第2段分别有什么作用?
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自然引出下文对“真正的教养”的剖析。
2.作者列举了有教养的人的哪些表现?
尊重别人、礼貌待人、对人谦让、礼让不自吹自擂;珍惜别人的时间;重承诺;稳重随和。
阅读第二部分(2-12),思考:1.课文中没有教养的种种表现有哪些?
不洗餐具、对家人大发雷霆、对亲人缺乏了解、理所当然地接受父母的关爱、随心所欲地开大电视或高声说话,开家人的玩笑却不顾及其自尊心。
4.第五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要何作用?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列举一个男人在外面和在家里的不同表现,具体写出了这个男人在教养上的缺陷。
5.第十二段引用谚语,有何作用?
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有教养的人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有无教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是否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阅读第三部分(13-18),思考:
2.第15段三个问句有什么作用?连续提出三个问题,引起读者对“养成优雅风度应该遵循哪些准则”的思考。
1.由“教养”转向“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教养”指一般文化和品读的修养。“风度”指人的言谈举止和仪态。“教养”是“风度”的内在基础,“风度”是“教养”的外在表现。
3.第17段中作者为什么列举这么多生活中的不良现象?
突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是“切记不要互相妨碍”,便于读者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相对照。
4.阅读第18段,思考: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强调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再加上随机应变的智慧就会具有优雅的风度,给人以启迪。
说说下面两个句子画线词语的作用。
①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处方”比喻让人们拥有教养的独特的方法,用语生动形象。
②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无论接触的人年长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姓。
“一律”和“无论”强调了有教养的人从内心深处尊重别人,对人们的谦让和礼让是无条件的。
1.文章先列举“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在生活中“无教养”的例子司空见惯,很多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是自己身上。作者直接将“无教养”的例子列举出来,可以给读者一个对照,明白这些现象就是“无教养”的表现,让读者对“教养”有更明确的认识。然后再谈“有教养”就显得顺理成章,不管是从认知规律还是情理上也容易让读者接受。
3.分析本文作为议论文在论述上的特点。
2.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①对比论证。将没有教养的行为和有教养的行为加以比较,强调了教养应该首先体现在家里的观点。②举例论证。文章列举大量的例子说明哪些是有教养哪些是无教养的表现,增强了说服力。
作者在论述“教养”这一论题中,不是泛泛而谈,而是从众多的事例的比较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 列举的事例典型、针对性强、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亲切而生动。文章行文方式活泼灵动,思路清晰,从讨论教养的本身到剖析教养的表现,贯穿作者对教养的观点:尊重。
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思路清晰,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又运用了许多格言式的句子,论述充分,引人深思。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文明社会,已经步入智能时代,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今天,对文明的表现和“有教养”的要求会更高,希望我们从作者的作品中受到启发,学会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1.结合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请你举出我们身边的“无教养”的表现事例。2.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一谈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1.提出问题:“良好的教养”的养成得之于自身。
2.分析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3.阐述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4.强调优雅风度的获得方法。
1.下列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盍各言尔志(助词,无义)B.衣轻裘(名词活用为动词,穿)C.敝之而无憾(弄坏,使……破旧)D.无施劳(劳苦)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愿闻子之志 C.策之不以其道 D.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3.请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言为心声”,本篇虽只写了孔子师徒三人的简短对话,却可由此窥见他们不同的心志。请结合文段内容简析其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辈(朋友)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孔子:仁义;子路:重情义;颜渊:谦虚忠厚。
教养,在点滴中教化养成金正波 ①前几日,乘地铁去上班,正值早高峰,有很多人排队候车。地铁到站,车门刚刚打开,大家都很有秩序地等车内的人先下,然后再上车。可是,正当一位大爷准备下车时,一位打扮入时的年轻女士着急忙慌地突然冲进车厢,差点把老人撞倒。她没有表示任何歉意,便赶紧找了一个空位心安理得地坐下了。
②乘坐公共交通,先下后上是基本常识。可是这位女士只顾自己,不顾周围人的感受,既让自己出了丑,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这样“不拘小节”的人不在少数,像本期读者来信中列举的种种行为也是如此:有顾客吃自助餐大量浪费却不听劝告,在公共场所衣着暴露等。这些在日常生活中看似无足轻重的小事儿,却能反映个人教养和国民素质所暴露出的问题。教养往往就是在这些细枝末节上丢分的。
③改革开放后,尤其是随着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尤其是在衣食住行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些有失教养的行为为何还是屡屡发生?我们应该反躬自省。 ④从缺乏教养的诸多表现来看,基本上都是不重视细节问题,总认为无伤大雅、不以为然,甚至有些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觉得这是“标新立异”,是“坚持自我”。当然,每个人都有表达个性的权利,但应该以不破坏最起码的公共礼仪规范为前提,毕竟每个人都是
“社会人”,在待人接物、言谈举止中要体现个人的风度品位、修养情操。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者让座,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乱丢垃圾,穿衣整洁得体,凡此种种,虽是小事,但都是个人教养的最好展现。只有真正从思想上重视,才能转化为一点一滴的行动,养成良好的习惯。“诚于中者形于外”便是这个道理。 ⑤当然,重礼仪讲文明的习惯养成,只靠个体的道德自律和行动自觉是不够的,还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树立最基础的行为准则和公共规范。比如,我们经常看到草坪上“小草青青,踏之何忍”的
标志牌,虽然还有极少数人为了图方便,视而不见地践踏,但大多数人都能以此为戒,自觉遵守。行人留下的脚印少了,得益于这种善意的引导提醒,而且越来越多的草坪上已经无需立牌,人们也会主动绕行。近年来,随地吐痰、在公共场所抽烟、酒驾等现象,随着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大也有明显好转。 ⑥可见,教养是从细节中、从点点滴滴中教化养成的。教养培育和庄稼灌溉的道理一样,大水漫灌虽能疏解一时之旱,但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滴灌”可能更有效更有针对性。修正生活中的细节问题,耐心细致地“滴灌”,久久为功,方能浸润社会肌理,教化世道人心。
⑦《论语》云:“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教养如何培育?餐桌上的一碗一筷,谈笑间的一言一行,细节处的每一次改观,都是塑造有教养的现代公民的必修课。 (《人民日报》2016年8月23日)
阅读短文,思考: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教养,在点滴中教化养成。
2.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第①段记述了一位年轻女士没有教养的表现,引出议论话题:教养。同时作为事例,从反面论证了“教养,在点滴中教化养成”这一中心论点,使文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3.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论证。将“教养培育”比作“庄稼灌溉”,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教养是从细节中、从点点滴滴中教化养成的”的观点。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上册8* 论教养教学课件ppt,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1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第3段的作用,总说与分说的关系,论教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8* 论教养获奖ppt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1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第3段的作用,总说与分说的关系,论教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9* 论教养课前预习ppt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论教养,生难字,词语解释,疲惫不堪,彬彬有礼,大发雷霆,漠不关心,随心所欲,一意孤行,自吹自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