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1页
    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2页
    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共9页。
    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继第一、第二单元宏观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物质的宏观性质和变化,对化学已经有初步的认识和掌握。本节课从宏观转入微观,对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埋下铺垫,因此本节课对宏微内容的衔接具有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3.知道分子的化学性质。【过程与方法】通过“氨分子运动实验”,帮助学生形成微粒观,引导学生学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现象的分析与微观本质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世界是运动的,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帮助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通过“氨分子的运动实验”,总结分子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1、分子、原子微观表象的形成。 2、“氨分子运动实验”的改进。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法。本节课以“教室中喷洒香水,香味四溢” 作为情境创设,利用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进入微观世界。2.模型建构法。利用电子科技技术建构微粒模型,形成微粒概念。互联网技术。本节课利用 PPTfocusky、万彩动画大师等信息技术软件,对课件内容进行直观呈现,增强学生对抽象  概念的理解。4、实验创新法。利用“氨分子运动实验”的创新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能力。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课室喷洒香水”利用 PPTfocusky 等动画技术制作“教室喷洒香水”的真实情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由此发出提问:香味四溢,整个课室都有香味,这是什么原因呢?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背景中真实感受微粒的存在,感悟“宏观的物质可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激发学习欲望,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新授课知识】环节一:展示模型,认识微粒【教师】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将看不见的微粒进行放大,并通过移动碳原子构成世界上最小的中国地图,由此证明微粒是真实存在的。【生】观看动画图。【教师】利用宏观物质食盐、固体二氧化碳等物质结合微观结构和符号,总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素质拓展】在现代技术中,利用扫描电镜 SEM 也能真实的看到物质的内部结构,再次证明物质微粒是真实存在的。通过多媒体动图展示,让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微粒性,以及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做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环节二:结合模型,分析性质【性质一】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教师】水的自述:“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们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 3×10-26 千克,在每滴水中大约有 1.67×1021 个水分子。我这么小,人类用肉眼当然是看不见的。若让 10 亿人来数一滴水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 100 个,日夜不停,需要三万多年才能数完。”一改传统教学中将文字堆砌展示的教学方式,本环节改用 PPTfocusky 等动画技术制作情境动画,将文字表达的含义以图示形式展示,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性。信息化技术发展,已由过去的“三通两平台” 步入教育信息化 2.0 阶段。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替代传统的文字展示,有利用提供真实有效的理论支撑,同时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做到“信息+教育”的融合创新。   【性质二】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教师】看不见的微粒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教师】利用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实验,分析分子在不断运动,顺势提问,如果给烧杯加热,分子的运动情况又如何?【创新实验】氨分子运动的一体化装置。通过一体化实验,观察湿润的酚酞试纸变红的现象,对比不同温度下氨分子的运动速率,得出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微观示图】结合不同温度下,分子运动的微观示意图,深化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通过实验改进,不仅克服了浓氨水用量大、污染空气的问题,而且能够通过一体化装置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在改进实验中,学生更清楚地观察到分子的运动,同时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和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性质三】分子间存在间隔。【教师】变瘪的轮胎充气后可以恢复形变,这是什么原理呢?【教师】将 50mL 水和 50mL 酒精混合后,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观察到混合后溶液总体积小于 100mL【微观示图】结合水分子和酒精分子混合后,分子体积小的运动到分子间隙中。由此通过宏微结合得出,分子间存在间隔【微观示图】PPT 投影气、液、固三通过实验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强调两种物质混合时体积一般不能相加,但质量可以相加,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者在通常情况下分子间隔的动态图片。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固体分子间的间隔<液体分子间的间隔<气体分子间的间隔”的结论。通过动态 PPT 图片展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子间的间隔的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性质四】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问题】固态酒精、液态酒精、气态酒精都能燃烧,而不管什么状态的水都不能燃烧,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的结论。通过对生活常见物质用途的描述,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从而进入对物质的本质的学习,从宏观现象进入微观本质的探析。环节三:课堂小结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等二、分子的特征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②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③分子间有间隙④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课堂小结,及时做好知识梳理和总结。环节四:课堂练习1、    对下列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A.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运动B.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分子的体积变大C.湿衣服在阳光下比阴凉处干得快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D.石油气加压可贮存在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加压使得间隔缩小2、    水蒸发成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31 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 3×10-26kg4、糖块放入水中完全溶解消失。课堂练习可以巧用希沃白板 5 的课堂活动功能,在寓教于乐中将练习游戏化,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度。教学设计亮点新兴技术在深刻的影响教育形态和生态的变革。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未来课堂更加注重“互联网+教育”的融合创新。而本节课是渗透“宏微符”三重表征学科思想的入门课题,如何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基于上述变革与挑战,本节课进行了以下创新:  1、  本节课巧用多媒体 PPTfocusky、万彩动画大师等动画制作软件,以微课创新的形式,融合“精、巧”等优点,将肉眼看不到的微粒可视化、情景化、增强学生的认知和理解。2、  以实验为切入点,重视实验的改进和创新,既引发学生学习从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的探究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3、  利用教学平台希沃白板的课堂活动功能和班级优化大师评价功能,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将课堂练习以游戏闯关的形式呈现出来,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活化课堂。如此教学,既突出了重点,突破难点,又顺应时代发展的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还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实现“以生为本”的“互联网+教育”的创新融合。
    “未来课堂”背景下《分子和原子》教学课教学现状及背景“互联网 +”与教育的整合是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彰显互联网的作用,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未来课堂”是属于现代范畴的一种新型产物,具有“人性化、智能化、交互性”等特点。在课堂构建中,要注重凸显几个教育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生的主体差异性,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注重课堂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发展思维;关注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成性,转变文字堆砌的教学方式;重视“教--评”一体化的混合教学模式。而初中化学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特别是“分子与原子”这一章节的内容,更是具备以下几点的教学挑战。1.学习内容抽象,概念性质较难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是初中化学进入微观世界的第一节课,对学生认识微观世界具有启蒙教育作用,但这也是最难理解的一节课。对分子和原子的微观性学生很难想象,对“物质的宏观特性都是由微观特性决定的”学生更是难以理解,特别是微粒的性质,学生在看不见的情况下很难具象化。2.实验现象难以观察。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战中发现,学生对实验现象结论的把握仍不够准确。而且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实验在课本中基本没出现,直接以结论式告知学生。3.课本中对分子的性质,大多数是以“水的自述”等数据、文字堆砌等方式呈现,阅读量较大,容易形成走马观花的现象,学生印象不深刻,学习效率低下。教学方式的突破与创新“分子和原子”教学要点有: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分子、原子、离子);微粒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微粒是不断运动着的;微粒间存在间隙。从知识上看,每个都极其简单并可想象,教师展示知识点,学生记忆并复述一下即可完成教学任务,但这样只是浅层化的教学,学生获得的只能是“圈养的知识”,是缺乏活力和适应性的、缺乏生长性,只有通过感知、强化、创新、分析等多感官参与的方式,才能形成宏-微结合的思维与学科视角。本节课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学生认知水平为切入点,大胆利用微动画制作形式,使整节课具有“巧、精、细、动”的特点。1.巧用信息技术与生活情境融合。利用 PPTfocusky、万彩动画大师等多媒体信息技术软件,创设“教室香味四溢”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背景中真实感受微粒的存在,感悟“宏观的物质可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激发学习欲望,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2.由宏入微,构建宏微结合模型。学生对微粒的想象是建立在对物质的感知认知的基础上,因此给学生具体的物质模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微粒模型。在分子、原子概念的构建中“看到”比“听到”更有刺激性和塑造力量。因此在本环节的设计中,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给学生直观展示由碳原子构成的世界上最小的中国地图,再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SEM 观察到常见物质的内部结构,切实感受微粒的真实性。从“发现到”到“感受到”,再到“看到”,一步步地让抽象化的分子、原子具化成触手可及的东西。这份直观和真实,足以支撑学生建构起科学的原子、分子概念。3.见著知微,利用信息技术分析微粒性质。一改传统教学中将文字堆砌展示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多个环节改用 PPTfocusky 等动画技术制作情境动画,将文字表达的含义以图示形式展示,进而得出微粒的基本性质,使抽象概念具象化,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性。(1)             创新实验,分析实验结论。课本中的通过基础教材实验“氨分子运动实验”得出分子在不断运动这一基本性质。该实验只能进行单一实验,而且存在药品耗量大、密闭性差污染环境等缺点。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创新改进,并设计出一体化实验,效果显著、对比性强。因此在未来课堂中,教师要勇于对课本实验进行改进创新,弥补不足,优化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2)             巧用信息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在现代教学中,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教师在备课中较为重视的环节。学生不再是知识接受者,更是主动学习的主体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巧用希沃白板5的课堂活动的游戏功能和班级优化大师的激励功能,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反馈,同时强化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活化课堂氛围。二、 总结抽象的概念,不能只通过文本解读、关键词辨析等抽象的方式完成,而是让其先成为一个真实、鲜活、具体的存在,在具体形象的生活情境中被发现到,从而近距离地、立体而多维地被认知,最后再次被抽象为概念。为此,深度挖掘学生生活经验、实施和开发化学实验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等,以填充和具化抽象概念,让概念成为一个“活概念”,进而归纳总结,达到实现学生主体性的效果。未来课堂是基于互联网创新的学习方式。因此,采用“互联网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学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作用,推动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互联网 + 教育”的模式将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教师应积极提升信息素养,探索互联网融入课堂教学的措施,促进教学质量和效果。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