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付秀莹在一次采访中谈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命题人:辽中区一高 李彬 校题人:广全中学 吕志惠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总分:15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2.用2B铅笔将单项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认为,“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其实,韦勒克所反对的“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即物理意义的真实,“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并不是文学。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还是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怎样的?”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有千差万别的叙述,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作家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理解和现场感,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叙事性是非虚构文学的必由之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这种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以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它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非虚构文学,作为近些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家一方面被非虚构文学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文学,并且它似乎拥有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对非虚构文学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材料二: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但倘若从目前已发表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譬如,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实性的过程中,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怀想。抛开概念的学理性纠缠,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介入,是积极主动的,是微观化的,是现场直击式的,譬如李辉的《封面中国》,就是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为焦点,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在一系列微观化的细节呈现中,传达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有效思考,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则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梁庄的社会变化与存在的问题,也跟踪记录了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以此展示了作者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独特反思。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面对现实,“非虚构”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激发了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使作家能够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现实领域,通过田野调查等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也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同时,它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现在,有不少作家仅仅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只是凭借经验和习惯来处理现实,由此导致很多作品因为“不接地气”而问题频仍,读这些作品,我们常常觉得很“隔”,用本雅明的话说是“经验的贫乏”,而“非虚构写作”的兴起,表明了作家们置身于生活现场,开始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态和思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当然,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些,那些现实调查类作品尤其明显。毕竟它们突出的是“实录”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彰显的是创作主体的特定感受和理性思索。但是,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会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认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摘编自洪治纲《“非虚构写作”的价值》)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否认了“真实”这一艺术标准,其实,这就否认了物理层面的真实和文学层面的真实。B. 那些让我们以新的视野去进一步思考与辨析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的文学作品,往往也符合既有的文学概念。C. 非虚构写作从习惯上改变了传统写作的模式,使创作者的主观意愿更明确,问题意识更强烈,其创作过程更显理性。D. 仅仅通过二手的资料去了解社会,凭借经验对现实进行习惯性处理,这样创作出的作品,问题百出,也不接地气。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些年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非虚构写作,既有其内在魅力,又让作家有所疑惑,未来将引起学术界百家争鸣。B. 如果想要拍摄一部纪录片,来展现梁庄的社会变化和梁庄人的生存状况,《中国在梁庄》会是重要的参考资料。C. 无论是对于非虚构文学还是对于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而言,作者深入现场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都显得十分重要。D. 作家李天田走出书斋,深度介入社会,通过自己的相亲经历创作了《相亲记》,该作品能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属于非虚构写作作品的一项是( )A. 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 B. 王愿坚的《党费》C. 孙犁《荷花淀》 D. 梁鸿的《中国在梁庄》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非虚构写作下一个简要定义。5.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答案】1. C 2. A 3. D 4. 非虚构写作是作家(创作主体)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直接展示其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理性思考的叙事模式。 5. 材料二①首先立足概念的严谨性,从已发表的部分作品归纳出非虚构写作的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②然后依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指出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及其特点,并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最后通过对比,突出非虚构写作的意义;并在客观指出其艺术性不足之后,再次强调非虚构写作有助于文学创作。【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能力。A.“这就否认了物理层面的真实和文学层面的真实”理解有误,依据原文“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分析可知,韦勒克没有否认文学层面的真实。B.“往往也符合既有的文学概念”理解有误,与原文“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说法不符。D.“这样创作出的作品,问题百出,也不接地气”理解有误。依据原文“有不少作家仅仅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只是凭借既往的经验惯性来处理现实,由此导致很多作品因为‘不接地气’而问题频仍”分析可知,此项说法与原文相比,过于绝对化。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A.“未来将引起学术界百家争鸣”理解有误,原文“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分析可知,非虚构写作能使人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未来将引起学术界百家争鸣”说法于文无据。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二“‘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介入,是积极主动的,是微观化的,是现场直击式的”。A.属于散文,但“非虚构写作”“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实性的过程中,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怀想”,《为了忘却的纪念》虽然有自己的思考,但还是以记叙为主,且有不少抒情成分,不属于“非虚构写作”。B.是小说,不属于“非虚构写作”。C.是小说,不属于“非虚构写作”。D.《中国在梁庄》“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梁庄的社会变化与存在的问题,也跟踪了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并从中展示了作者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独特反思”,属于非虚构作品。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下定义的基本“公式”是:“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解答此题,第一步,首先要明确,应以“非虚构写作”为关键词,在原文中筛选信息,因为是下定义,所以筛选的应是能体现其本质的内容。材料一中有对“非虚构写作”核心的解说,即“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构筑出作家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理解和现场感,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还有对“非虚构写作”叙事模式的概括,即“叙事性是非虚构文学的必由之路”,这个文句可作为定义的主干。材料二有和“非虚构写作”和“虚构写作”相互比较的内容,主要阐释其特征,这其中包含的关键信息有“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等。第二步,考生从这些关键信息提取关键词,以下定义的形式呈现答案即可。【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材料二共有五个文段,全文围绕“非虚构写作”的价值之话题展开论述。文章第一段从概念严谨性切入,采用作比较的论述方法,指出“非虚构写作”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之观点,“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实性的过程中,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怀想”;论述严谨,有说服力。文章第二段从自己的阅读经验切入,分析指出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及其特点,“‘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介入,是积极主动的,是微观化的,是现场直击式的”,接着作者采用举例论证法,结合例子分析,使论述有理有据,“譬如李辉的《封面中国》……”。文章三、四段,作者站在现实的角度,运用对比论证的论述方法,指出非虚构写作的现实意义,“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激发了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同时,它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而‘非虚构写作’的兴起,表明了作家们置身于生活现场,开始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态和思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以及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文章第五段总结全文,采用相比较论述方式,在内容上指出非虚构写作还有不足的客观现实,“当然,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些,那些现实调查类作品尤其明显”,但从长远角度考虑,非虚构写作有助于文学创作,“但是,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会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认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再次强调非虚构写作有助于文学创作。(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旧院付秀莹村子里的人都知道,旧院指的是我姥姥家的大院子。为什么叫旧院呢,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想过。当然,也许有一天,我想了,可是没有想明白。甚至,也可能问了大人,一定是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我歪着头,发了一会呆,很快就忘记了。是啊,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爬树,掏蚂蚁窝,粘知了,逮喇叭虫。这些,是我童年岁月里的好光阴,明亮而跳跃。我忘不了。旧院是一座方正的院子,在村子的东头。院子里有一棵枣树,很老了。巨大的树冠几乎覆盖了半个房顶。春天,枣花开了,雪白的一树,很繁华了。到了秋天,累累的果实,在茂密的枝叶间,藏也藏不住。我们这些小孩子,简直馋得很,吮着指头,仰着脸,眼巴巴地看着表哥攀上树枝,摘了枣子,往下扔。我们锐叫着,追着满院子乱跑的枣子,笑。每年秋天,姥姥总要做醉枣,装在陶罐里,拿黄泥把口封严。过年的时候,这是我们最爱的零嘴了。姥姥是一个很爽利的老太太。年轻的时候,大概也是个美人。端庄的五官,神态安详,眼睛深处,纯净,清澈,也有饱经世事的沧桑。头发向后面拢去,一丝不苟,在脑后梳成一只光滑的髻。在我的记忆里,似乎,她一直就是这种发式。姥姥一生,共生养了九个女儿,其中,有三个夭折了。留下六个女儿。我的母亲,是老二。谁会相信呢,姥姥这样一个人,竟然会嫁给姥爷。并且,一生为他吃苦。说起来,姥爷祖上原是有些根基的,在乡间,也算是大户人家。后来,到了姥爷的父亲这一辈,就败落了。姥爷的母亲,我不大记得了。在姥姥的描述里,是一个刁钻的婆婆,专门同儿媳妇过不去。姥爷是家里的独子,幼年丧父。寡母把独子视为命,视为自己一世艰辛的见证。儿子是她的私有物,谁都不允许分享,即便是儿媳妇。有坚硬强势的母亲,往往有软弱温绵的儿子。在姥爷身上,有一种典型的纨绔气质。当然,我不是说姥爷是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以当时的家境,也当不起这个字眼了。我是说,气质,姥爷身上有一种气质,怎么说,闲散,落拓,乐天,也懦弱,却是温良的。在他母亲面前,永远是诺诺的。而对姥姥,却有一种近乎骄横的依赖。里里外外,全凭了姥姥的独力支撑。姥爷则从旁冷眼看着,袖着手,偶尔从衣兜里摸出一把炒南瓜子,或者是花生,嘎巴嘎巴剥着,悠闲自在。老一辈的说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姥姥生养了九个女儿,竟没有给姥爷家留下一点香火,真是大不孝了。只为这一条,姥姥在姥爷家就须做小伏低。作为一个女人,她欠他们。姥姥日夜辛劳,带着六个女儿,不,是五个——大女儿,也就是我的大姨,被寄养在姨姥姥家。姨姥姥是姥姥的姐姐,嫁给了一位军人,膝下荒凉,就把我大姨要了过去,做女儿。姨姥姥家境殷实,把大姨爱如掌上明珠。虽如此,后来,大姨成人之后,始终对这件事耿耿于怀。甚至,有一回,她来看望姥姥,言语间争执起来,大姨说,我早就知道你不喜欢我,那么多姊妹,单单把我送了人。姥姥一时气结,哭了。她再没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女儿会这样指责自己。当然,这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那时候,我已经在很远的城里读书了。寒假回来,少不得要到旧院,看姥姥。我和几个姨们说话,讲起城里的趣事,都笑了。姥姥很惊讶地抬起头,看着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然而很快就释然了。孩子们在笑。她张开没牙的嘴,也笑了。我心里一酸。我们都以姥姥的名义,聚到旧院,可是,我们却把姥姥忽略了。我们明知道姥姥耳背,她听不见,我们还是照常说笑。下午的阳光照过来,温暖,悠长,让人昏昏欲睡。无数的飞尘在光线里活泼泼地游动着。姥姥坐在炕上,沉默地看着我们。我们这些儿孙,冷酷,自私,竟舍不得放弃一时口舌之快,走过去,坐在姥姥身旁,摸一摸她老树般的手,她苍老的面容,她的白发,俯在她的耳朵边,说一句她能够听清的话。我们把年迈的姥姥,排除在外了。多年以后,我从京城回到村子,回到旧院,姥姥是越发苍老了。我舅一家(“我舅”实则是上门女婿五姨夫),早已离开了旧院,他们到新房安居了。旧院,在儿时的记忆里,宽阔,轩敞,青砖瓦房,有一种说不出的气派。可是,如今,在周围楼房的映衬下,却显得那么矮小,狭仄。这是当年那个旧院么?在这里,有我迷茫的童年岁月,我的姨们,盛开的青春,我父亲和母亲,我舅和五姨,这两对年轻人,携着手,在旧院走过了他们的苦乐年华。当然,还有我的姥姥姥爷,他们一生的艰辛,困顿,微茫的喜悦,漫无边际的伤悲,都在这里了。那棵枣树还在。据说,有好几回,我舅要刨掉它,遮了半间房子,粮食都不好晒。都被姥姥劝阻了。枣树更茂盛了。开花的时候,如雪,如霞,繁华一片。引得蜜蜂在院子里飞来飞去,一不小心,把我舅的孙子蜇哭了。姥姥茫然地看着他,这是谁家的孩子?秋天,枣子挂了一树,风一吹,熟透的枣子落下来,啪嗒一声闷响,倒把昏睡的老猫吓了一跳。醉枣,姥姥早已不做了。那个坛子,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这么多年,走了这么多的路,我却再没有吃到那么好的醉枣了。香醇,甘甜,那真是旧院的醉枣。而今,都远去了,再也寻觅不到了。(有删改)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很快就忘记了”与“我忘不了”两者不矛盾,都是不同年龄的“我”对“旧院”的真切感受。B. 因为姥姥与姨姥姥的姊妹情深,加之家庭败落,姥姥就将大姨寄养在姨姥姥家,这让大姨一直心怀不满。C. “老树般的手”“苍老的面容”,这表现了姥姥饱经沧桑的一生,又表达了“我”对她依恋难忘的深情。D. 文章不仅写了姥姥,也写了生活在“旧院”的亲人们的苦乐年华,这丰富了“旧院”所承载的意义与内涵,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的叙述是从“我的回忆”展开的,叙写了“我”对“旧院”的记忆,展现了独特、细腻的人生体验。B. 文章用较多篇幅写姥爷的家世和性情,衬托出姥姥一生的坚强与能干,饱含着“我”对姥姥的同情和敬佩。C. 全文没有用一个完整故事贯穿始终,而是以散点轻描的方式,写了“旧院”中人物的遭际及时光的流变。D. 文中通过“旧院”抒发“我”的情感,如今“旧院”矮小,狭仄,表达了“我”淡淡的哀愁和新的希望。8. 本文有两处写到“枣树”及相关内容,请分析这两处叙写中所包含的丰富意蕴。9. 付秀莹在一次采访中谈到:“乡村,是我们的故园,它有着自带的诗性。”本文突出体现了付秀莹作品的“诗性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 B 7. D 8. (1)第一次叙写中枣树茂密繁华,果实累累,表现了家人当时的天伦之乐,抒发了我童年旧院美好生活的无限回忆。(2)第二次叙写中枣树依然茂盛,开花结果,但家人对枣树的态度已有不同了,生活、人情己发生了变化,抒发了我对童年远去的哀伤感慨。 9. (1)语言的诗性美。文中的语言清新优美,如对旧院枣树的描写、对姥姥等亲人的情感抒发,文笔细腻,语言优美,是诗化的语言。(2)意境的诗性美。文章写旧院的各种风物,如描写枣树、阳光等环境,叙写琐碎的日常,构造出宁静又美好的诗的意境。(3)情感的诗性美。作者在回忆中有快乐与伤感,有对时光流变与世事沧桑的感叹,表达了丰厚深沉的情感,表现了留恋家乡,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愫,极富感染力。(4)题材的诗性美。乡村、故乡都是诗歌的传统取材,本文取材于乡村生活,有着自带的诗性美。【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被寄养的原因是家庭败落,而不是姊妹情深,而且大姨对被寄养也是成人以后才不满,而不是“一直很不满”。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 “新的希望”有误,不管是旧院由“气派”而至“矮小,狭仄”,还是姥姥的年迈衰老,以及旧院所承载的乡村回忆的“远去了,再也寻觅不到了”,都难以体现“新的希望”。文章更多的是表达了“我”淡淡的哀愁。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考生要找到两次写描写枣树的段落,联系上下文理解景物描写中包含的意蕴。第一次描写枣树在第二段,描写枣树“巨大的树冠几乎覆盖了半个房顶”,描写春天“雪白”“繁华”的一树枣花,描写秋天枣树“累累的果实”;描写表哥在树上摘枣,“我们锐叫着,追着满院子乱跑的枣子,笑”;更有姥姥做的醉枣,“装在陶罐里,拿黄泥把口封严。过年的时候,这是我们最爱的零嘴了”。这些描写温馨、美好,是“我”童年关于“旧院”美好生活的回忆。第二次描写枣树在第七段,“枣树更茂盛了。开花的时候,如雪,如霞,繁华一片。引得蜜蜂在院子里飞来飞去”,枣树依旧。可是“旧院”却早已物是人非,在周围楼房的映衬下显得“矮小,狭仄”,这里的人也已搬进了新楼房,“旧院”真的成了“旧院”;人也老了,姥姥已经老得连“我舅的孙子”都不认识了,也不再做醉枣。“这么多年,走了这么多的路,我却再没有吃到那么好的醉枣了。香醇,甘甜,那真是旧院的醉枣。而今,都远去了,再也寻觅不到了”。作者借枣树依旧繁茂而人事已非,表达了对童年远去的哀伤感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独特的风格特点的能力。题干中提示作品特点是“诗性美”,作为散文,可以从选材、意境、情感、语言等方面分析鉴赏。文中的语言优美、细腻,有着诗化的特点。比如描写枣树“春天,枣花开了,雪白的一树,很繁华了”,描写我们摘枣的欢乐“我们锐叫着,追着满院子乱跑的枣子,笑”,描写姥姥的外貌“端庄的五官,神态安详,眼睛深处,纯净,清澈”,描写对“旧院”童年生活的留恋“在这里,有我迷茫的童年岁月,我的姨们,盛开的青春”。这些语言都有诗化的特点,使得文章带着一种诗意的美。文章营造的“旧院”的意境,带有宁静又美好的诗的意境。比如描写枣树“院子里有一棵枣树,很老了。巨大的树冠几乎覆盖了半个房顶。春天,枣花开了,雪白的一树,很繁华了。到了秋天,累累的果实,在茂密的枝叶间,藏也藏不住”,描写我们在秋天等枣吃“我们这些小孩子,简直馋得很,吮着指头,仰着脸,眼巴巴地看着表哥攀上树枝,摘了枣子,往下扔。我们锐叫着,追着满院子乱跑的枣子,笑”,描写姥姥做醉枣“装在陶罐里,拿黄泥把口封严。过年的时候,这是我们最爱的零嘴了”,“旧院”中的这些风物,曾经的美好生活,琐碎的日常,在多年后的回忆中带着一种宁静而又温馨的美好诗意。“旧院”承载着诸多情感,有美好的,“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爬树,掏蚂蚁窝,粘知了,逮喇叭虫。这些,是我童年岁月里的好光阴,明亮而跳跃。我忘不了”;有伤感的,“在这里,有我迷茫的童年岁月,我的姨们,盛开的青春,我父亲和母亲,我舅和五姨,这两对年轻人,携着手,在旧院走过了他们的苦乐年华。当然,还有我的姥姥姥爷,他们一生的艰辛,困顿,微茫的喜悦,漫无边际的伤悲,都在这里了”;有懊悔和反思“我们这些儿孙,冷酷,自私,竟舍不得放弃一时口舌之快,走过去,坐在姥姥身旁,摸一摸她老树般的手,她苍老的面容,她的白发,俯在她的耳朵边,说一句她能够听清的话。我们把年迈的姥姥,排除在外了”等等。这些情感丰富而深沉,有对家乡、童年的眷恋,有对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这些情愫有着诗一般的感染力。本文选材也富有诗性美。选取乡村、故乡、童年这些诗歌常用的题材,本身就带着诗性美。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枚乘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赋》。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上【注】读《子虚赋》而善之,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上许,令尚书给笔札。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无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故空藉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以为郎。相如为郎数岁,会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中,发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为发转漕万余人,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蜀民及汉用事者多言其不便。是时邛,筰之君长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欲愿为内臣,请吏,比南夷。天子问相如,相如曰:“邛,筰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天子以为然,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司马长卿便略定西夷,邛、筰之君皆请为内臣,通零关道,还报天子,天子大说。其后人有上书言相如使时受金,失官。居岁余,复召为郎,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闲居。(节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注】上:指汉武帝。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B. 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C. 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D. 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对皇帝的尊称,《史记》以“上”称汉武帝。B. 苑囿,在古代是皇家专属领地,具有生产、游猎、赏玩、宴请等功能。C. 节,指符节,古时象征皇帝亲临,司马相如出使时,朝廷授予其符节作为凭证信物。D. 金,文中指金钱,与《过秦论》中“铸以为金人十二”中的“金”意思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相如志向远大,才华出众,他少时喜欢读书,学习击剑,早年因仰慕蔺相如的为人而改名;他善于写文章,后来因作赋受到赏识。B. 司马相如借赋进谏,方法独特,他创作了《子虚赋》,虚构了子虚,乌有先生和无是公三个人物,以此劝谏汉武帝,得到肯定。C. 司马相如尽心国事,安边有功,他出使西南地区,开通边疆道路,将当地的民族团结统一于大汉疆域,为国家安定做出了贡献。D. 司马相如历经两朝,宦途坎坷,汉景帝时,他客游梁国,梁孝王死后,他因无官可做而投奔王吉;汉武帝时,平定西夷建功立业,后又被免官。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以为郎。(2)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14. 司马相如“客游梁”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案】10. C 11. D 12. C 13. (1)赋的最后一章主旨归结到节俭上去,借以规劝皇帝。把赋进献天子后,天子特别高兴,让他做了郎官。(2)秦朝时曾经开通为郡县,到汉朝兴起才停止;如今假如再开通,设置成郡县,会比南夷更好。 14. 孝景帝不好辞赋,司马相如无法施展才华;梁孝王来朝,司马相如遇到了邹阳、枚乘等与他志同道合的人,于是辞官“客游梁”。【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相如回来报告,说唐蒙已经掠取并打通了夜郎,趁机开通了通往西南的路,征发巴蜀士卒,参与徭役的有几万人。用了两年时间修筑道路,道没有修成,士卒有很多死去的,花费以巨万来计算。“唐蒙”是“已略通夜郎”的主语,中间不断开,排除BD;“二岁”是“治道”的时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D.错误。金钱;金属。句意:这以后有人上奏说相如出使的时候受贿。/铸成了十二个铜人。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开通边疆道路”错,结合原文“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可见“开通边疆道路”的不是司马相如,而是唐蒙。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卒章”,最后一章;“因”,凭借;“风谏”,规劝;“说”,通“悦”,高兴。(2)“通”,开通;“诚”,如果、果真;“愈于南夷”,状语后置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司马相如“客游梁”的原因,结合原文“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邹阳、枚乘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分析,一是因为孝景帝不好辞赋,司马相如无法施展才华;二是梁孝王来朝,遇到了邹阳、枚乘等与他志同道合的人,于是辞官“客游梁”。参考译文: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字长卿。他少年时喜欢读书,也学习剑术,仰慕蔺相如的为人,就改名相如。侍卫孝景帝,做了武骑常侍,但这并非他的爱好。正赶上汉景帝不喜欢辞赋,这时粱孝王前来京城朝见景帝,跟他来的善于游说的人,有齐郡人邹阳、淮阴人枚乘等。相如见到这些人就喜欢上了,因此就借生病为由辞掉官职,旅居粱国。粱孝王让相如和这些读书人一同居住,相如才有机会与读书人和游说之士相处了好几年,于是写了《子虚赋》。正赶上粱孝王去世,相如只好返回成都。然而家境贫寒,又没有可以维持自己生活的职业。相如一向同临邛县令王吉相处得很好,王吉说:“长卿你长期离乡在外,求官任职不太顺心,可以来我这里看看。”于是,相如前往临邛,暂住在城内的一座小亭中。武帝读《子虚赋》,认为写得好,就召来相如询问。相如说:“有这件事。但是,这赋只写诸侯之事,不值得看。请让我写篇天子游猎赋,赋写成后就进献皇上。”武帝答应了,并命令尚书给他笔和木简。相如用“子虚”这虚构的言辞,是为了陈述楚国之美;“乌有先生”就是哪有此事,以此为齐国驳难楚国;“无是公”就是没有此人,以阐明做天子的道理。所以假借这三个人写成文章,用以推演天子和诸侯的苑囿美盛情景。赋的最后一章主旨归结到节俭上去,借以规劝皇帝。把赋进献天子后,天子特别高兴,让他做了郎官。相如担任郎官数年,正逢唐蒙受命掠取和开通夜郎及其西面的僰中,征发巴、蜀二郡的官吏士卒上千人,西郡又多为他征调陆路及水上的运输人员一万多人,巴、蜀百姓大为震惊恐惧。皇上听到这种情况,就派相如去责备唐蒙,趁机告知巴、蜀百姓,唐蒙所为并非皇上的本意。相如回来报告,说唐蒙已经掠取并打通了夜郎,趁机开通了通往西南的路,征发巴蜀士卒,参与徭役的有几万人。用了两年时间修筑道路,道没有修成,士卒有很多死去的,花费以巨万来计算。蜀地百姓和汉朝当权者多说这件事不好。这时邛、筰的君长听说南夷和汉朝交往,得到的赏赐很多,他们大多愿意做汉朝的内臣,请求派遣官吏来管理,和南夷一样。汉武帝拿这件事问司马相如,相如说:“邛、筰靠近蜀地,道路也容易打通;秦朝时曾经开通为郡县,到汉朝兴起才停止;如今假如再开通,设置成郡县,会比南夷更好。”汉武帝认为他说的对,于是任命相如为中郎将,拿着符节前去出使。司马相如便平定了西夷,邛、筰的国君都请求做汉朝的内臣。打通了零关道,回来答复汉武帝,汉武帝非常高兴。这以后有人上奏说相如出使的时候受贿,失去了官职。过了一年多,又征召他做了郎官。司马相如口吃却擅长写书,他做了官后,不肯参与公卿国家的大事,常称病闲居。(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白居易薄晚支颐坐,中宵枕臂眠。一从身去国,再见日周天①。老度江南岁,春抛渭北②田。浔阳来早晚,明日是三年。[注]①周天:圆者,周而复始,连绵不断之谓也。②渭北:主要指陕西大部。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支颐坐”以动作写孤寂,“枕臂眠”暗示诗人没有上床,而是伏案而眠。B. “再见”句指两次见到太阳运行一周,即两整年,与尾句“第三年”呼应。C. “身去国”与“浔阳来”通过地点的转换,凝练概括了自己被贬的遭遇。D. 整首诗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叙述除夜的所做所思是其重点内容。16. 这首诗颈联对仗工整,请指出具体是怎样对仗的,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15. D 16. ①“老”对“春”“年老”“春天”对举,表达时光流逝、韶华不再之感。②“度”对“抛”,“渡过”“抛下”对举,表达的是煎熬与无奈心痛。③“江南岁”对“渭北田”,“江南的时光”“渭北的田地”对举,表现出辗转的行迹、时间的流逝,突出羁旅之痛。【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错误,诗歌主要是记叙、抒情相结合。故选D。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颈联“老度江南岁,春抛渭北田”,对仗工整,形成三组对仗。对仗,就是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对的一对语句,表达相反或者相关的意思。“老”,年老;“春”,春天。“老”与“春”对举,意思相反,年老之人在春天漂泊流离,对照鲜明,表达时光流逝、韶华不再之感。“度”,渡过;“抛”,抛下。“度”与“抛”对举,都是动词,形象地写出诗人羁旅漂泊的经历,意思相关,表达了羁旅漂泊的煎熬与无奈心痛。
“江南岁”,江南的时光;“渭北田”,渭北的田地。“江南岁”与“渭北田”对举,一南一北,是诗人辗转漂泊的行迹,表现出时间的流逝,突出羁旅之痛。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词精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书愤》中陆游曾用“______,______”的诗句来表达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3)《锦瑟》中以“______,______”起兴,且兴中含比,引出诗人韶华已逝的慨叹。【答案】 ①. 其文约 ②. 其辞微 ③. 出师一表真名世 ④. 千载谁堪伯仲间 ⑤. 锦瑟无端五十弦 ⑥. 一弦一柱思华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辞、名世、载、堪。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科技求真,艺术反而追求不真。这种“不真”也不是一种假,而是不断翻断的“镜花水月”与“笔墨表征”,其背后是艺术家如何看待人的问题——人的困惑,人的苦楚,人的高尚,人的幸与不幸,如果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类解答这些问题,那么无论是对文学来说还是对其他艺术门类来说,它都算是一种有价值的批判性凝视。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B.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C. 所谓“乡土”是指进行小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村,农民在这里生产生活,不离乡土,安身立命。D.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19. 下列各项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昆仑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B.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C.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D.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20. 学校拟举办以班级为单位的课本剧展演,小宁在校园网上宣传自己班级的节目。以下摘自他的宣传语,其中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A. 诸位同仁,本班兹定于周六上午八点整在大礼堂倾情演绎《雷雨》。B. 没见识过高二(1)班的《雷雨》,有几个人敢说他看懂了《雷雨》。C. 你将见证一场生命的悲剧,一次命运的反抗,绽放校园文化魅力。D. 来吧,听高二(1)班艺术惊雷,共沐校园文化春雨,看人间悲欢。【答案】18. B 19. B 20. D【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画波浪线语句中的“镜花水月”与“笔墨表征”,引号的作用表特殊含义。A.“芦柴棒”表特定称谓;B.“辩论家”表特殊含义;C.“乡土”表强调;D.“大师”“发扬国光”表反语讽刺。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A.“泣”“笑”以人的情态动作写花朵,是拟人。B.把战士在战场上厮杀与将军在军帐中欣赏美人的歌舞对照,是对比。C.“待”“送”以人的情感动作写月和江,是拟人。D.“护”“排闼”“送”以人的情感动作写水和山,是拟人。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准确、得体的能力。A.“诸位同仁”属于文言性质,而且“同仁”,一指同事或同行还指和自己相同处境的人,二指犹言一视同仁,三指同行仁德者;“兹”也用于非常正式的场合,均不适合学生的宣传语,改为“各位同学,本班定于……”。B.“没见识……有几人敢说……”口气太大、太狂,容易招来忌恨,反而影响宣传的效果。C.“你将见证……绽放校园文化魅力”结构混乱、成分残缺,可以把“绽放”改为“一种”或“别样”。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21. 请依据归谬法的推理逻辑,仿照例句在情境中补写恰当的句子。例:唐代诗人李贺因避父亲名讳,而不得参加进士考试。对此韩愈批驳道:“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1)1945年漫画家廖冰兄在重庆展出漫画《猫国春秋》。《人物杂志》的田海燕请郭沫若等人吃饭。席间,郭沫若问廖冰兄:“你的名字为什么这么古怪,自称为兄?”版画家王琦代为解释说:“她妹名冰,故用此名。”郭老听后笑着说:“啊,我明白了,那么①_________________一定名郁达,邵力子的父亲一定叫邵力。”郭老此话一出,众人大笑。郭老在这里巧妙运用归谬法,指出了王琦的错误。(2)辩论中运用归谬法,能让攻辩语言顿时刀剑生辉,使对方不攻自破。在关于“钱是否是万恶之源”的辩论中,正方辩手说道:“‘贪’字下面有个‘贝’字,不就是表示对钱的贪欲吗?”反方辩手马上反驳道:“如果有一个‘贝’字,就是为了钱,那么,②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 郁达夫的妻子
②. 我们今天‘辩论员’的‘员’字下面也有一个‘贝'字,你是说我们大家都是贪钱的人喽?
③. “赠送’的‘赠’字中也有一个‘贝’字,朋友之间的馈赠也都是出于贪婪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和仿写句子的能力。第一处,根据王琦的解释,廖冰兄的妹妹名“冰”,廖冰兄为妹妹的兄长,所以名“冰兄”。郭沫若是在据此推断谁名“郁达”,由“郁达”可想到“郁达夫”,按照上文逻辑,即“郁达”的丈夫,所以此处为郁达夫的妻子。第二、三处,根据“‘贪’字下面有个‘贝’字,不就是表示对钱的贪欲吗?”可知,这一逻辑认为含“贝”偏旁的字,就有对钱的贪欲的意思,那么考生可以举含有“贝”偏旁却和贪欲没有关系的字来反驳,如“员”“贤”“赠”等,然后按照例句的反驳方式,依据归谬法的逻辑推理,使用反问句来表达即可。22.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提炼出三个词句,每个词句不超过6个字。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以熟读成诵的方式,多背一些经典的古诗文甚至现代诗文是极其重要的,这可以培养我们的语感。阅读时能有意识地去寻找、发现作品中的一些特别有意味的语言点,就能探寻到语言的真面目从而获得阅读的大快乐。倘若阅读中,探寻语言真面目的同时还能有其他相关问题的追寻,就能逐步养成问题意识,而成为越学越有活力的人。【答案】熟读成诵 探究语言真实 养成问题意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提取关键词的能力。语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强调“多背一些经典的古诗文甚至现代诗文是极其重要的”,故可提炼出关键词“熟读成诵”。第二句,“阅读时能有意识地去寻找、发现作品中的一些特别有意味的语言点,就能探寻到语言的真面目从而获得阅读的大快乐”,强调阅读的目的是:探寻到语言的真面目。故可提炼出关键词“探究语言真实”。第三句,“倘若阅读中,探寻语言真面目的同时还能有其他相关问题的追寻,就能逐步养成问题意识,而成为越学越有活力的人”,强调如果能提出能有其他相关问题的追寻的重要性。故可提炼出关键词“养成问题意识”。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与漫画,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在我国总人口中占比将增至近五分之二,我国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同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过程相叠加,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那么作为年青人、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后来人”,你看了这幅漫画又有怎样的见解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和漫画寓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答案】例文:关爱老人现在,更关心未来近几年因疫情原因,老年人独居在家不会使用手机等问题,导致无法参加团购食材而产生的“断粮”、无法就医等系列现象屡见不鲜,在社会引起热议,并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实际上,老年人因不会使用智能产品而与社会脱节的现象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是对老年群体的重视度不够高,办法措施不到位。时代发展太快,让老年人难以跟上。时代青年很庆幸,生活在快速发展的新时代,高科技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快捷。而老年人呢?我国近五分之二的老年群体怎么办?他们正常的需求难道被忽视了吗?互联网+等通讯工具越来越普及的时代,绝大部分老人不会使用高科技的通讯设备,购物、出行、就医、养老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他们。而老年群体的呼声和维权很容易被忽略。他们的青春也曾有过激情的燃烧,是社会的脊梁。如今风光不再,理应不该受到冷落!后浪前浪,都是推动社会发展重要的力量! 政策调整与支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某些地方解决老龄化的办法不完善,忽略老年人基本需求。就拿就医、与银行业务、生活中缴费等难题来说,有些地方仍未落实。在人口老龄化已来临时代,事关社会稳定与国泰民安。令我欣慰的是党的二十大已把此事当做重中之重长远布局。相关政策在规划和制定当中,我认为地方政府应根据实际,大胆改进作风,采取切实措施,解决问题,刻不容缓。欧洲是世界老人幸福指数最高地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借鉴,我国解决老龄化问题未来可期。齐抓共管多管齐下,才能合舟共济。当然,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复杂的世界性问题,需要政府强力政策支持和地方协调配合。政府出一点,地方出一点,个人投一点多元并举,问题会圆满解决,但形成套切实可行的办法并非一蹴而就。我认为应大力发展银发经济,鼓励支持该产业。它不仅拥有广阔市场,更可丰富老人衣食住行,让他们的生活多元精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北京在医院设置的老人专属通道,解决老人就医难问题,受到好评。为各地提供了经验和范式,提高老人生活的幸福指数,何乐而不为?了解老年人需求,倾听老年人建议,解决生活难题是全社会的责任,责无旁贷。深入了解关注老年群体,办好社区服务,做好多元化的敬老服务,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中国现代化不仅是青年的现代化,也是老年人的现代化。办好老年人的事,为未来夯实基础。尊重关爱老年人,共享中国式现代化成果,共同完成民族伟大复兴梦。【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混合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三部分构成。首先是一幅题目为《老人的尴尬》的漫画,画面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在某大型医院的门口因为“没有在网上预约”而进不了医院看病。漫画生动形象表现了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互联网的应用,对于最新科技产品与技术掌握不够好的老年人无法适应社会而造成的生活不便。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说明关爱老人,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如何让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值得全社会的讨论。这个漫画意在引导考生关注现实,思考科技对老人生活的影响,关注老年人生活现状,做有责任感的社会青年有积极的意义。漫画下面是一段文字材料,提到了我国老龄化加剧,老年人在我国总人口中占比将增至近五分之二,指出“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明确了,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如何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对养老的话题有何见解主张。行文中,考生要抓住漫画的指向是聚焦老年人如何跨越“数字鸿沟”的问题,不能天马行空泛泛而谈。可以先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再重点阐述解决问题的办法,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等角度,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让老人安享幸福晚年的策略,最后深化论点,点出其重大意义。立意:1.关爱老人,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要落到实处。2.莫让科技成为老人生活里的屏障。3.老有所养,社会才有温度。4.关注老人的现在,就是关注自己的未来。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6.你我皆会老,如何养好老7.关心老人,从我做起。8.让养老成为社会的风尚。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版附解析),共17页。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辽宁省沈阳市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