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峨日朵雪峰之侧》(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备课(分层练习+精美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836724/0-169496846739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3《峨日朵雪峰之侧》(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备课(分层练习+精美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836724/0-169496846750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3《峨日朵雪峰之侧》(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备课(分层练习+精美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836724/0-169496846753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3《峨日朵雪峰之侧》(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备课(分层练习+精美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836724/1-169496847068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3《峨日朵雪峰之侧》(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备课(分层练习+精美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836724/1-169496847073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3《峨日朵雪峰之侧》(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备课(分层练习+精美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836724/1-169496847075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精美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2.2《红烛》(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备课(分层练习+精美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2.4《致云雀》(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备课(分层练习+精美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3.1《百合花》(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备课(分层练习+精美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3.2《哦,香雪》(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备课(分层练习+精美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3* 峨日朵雪峰之侧精品随堂练习题
展开2.3 峨日朵雪峰之侧
分层练习
1.下列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中“太阳”的象征意义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 B.廉价的乐观主义
C.荒谬时代下的“永恒真理” D.光明的未来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D.“光明的未来”理解不当,在这段小诗中,作者首先描写了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写那太阳彷徨太久终于突然向一片山海跃入。落日的动势是下坠的,与攀登者的动势正好相反。日落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所以“太阳”不可能象征“光明的未来”。
故选D。
2.“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的主语是( )
A.薄壁 B.太阳 C.石砾 D.“我”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划分句子成分的能力。
原文是“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做“太阳”的定语,因此“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的主语应是“太阳”。
故选B。
3.下列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凝练,“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
B.落日跃入山海,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视听结合,使落日景象更显壮观。
C.小心地探出前额,指关节揳入巨石罅隙,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血滴,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绘出登山者处境的艰难。
D.岩壁上没有雄鹰或雪豹,只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因而我攀在雪峰之侧,默享着这大自然的赐予,也有些失落。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D.“也有些失落”错误。根据原诗“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可知,作者没有失落,我和蜘蛛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故选D。
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峨日朵雪峰之侧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1)“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此刻”和“仅”两个词语读起来特别有韵味。你能从中读出哪些韵味呢?
(2)《峨日朵雪峰之侧》中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这只蜘蛛有何内涵?
【答案】(1)①这个高度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②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③暗示着“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
(2)①诗歌第一节重点写征服自然的困难与危险,第二节写脱离险境后,诗人体会到征服自然的成就感,因此渴望与雄鹰、雪豹这些征服自然的勇者为伍。但小蜘蛛的出现,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诗人也由此领悟到:在大自然面前众生是平等的,个体生命在“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之时,是没有大小之分的。②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可怜”与“默享”两个词甚具分量。它们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炼字手法的掌握和品味语言艺术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用简约的文字反映了丰富的内容,这都要归功于诗人对炼字艺术的不懈追求。杜甫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说法,贾岛也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诗句。锤炼诗歌的语言,让它更加精确传神是诗人在语言艺术上的看家本领。而炼字的主要对象是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有时也有名词、数词等其他词类的锤炼。需要把考查的词语放到原句中,结合上下文来分析。题干要求回答“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此刻”和“仅”两个词语读起来特别有韵味。你能从中读出哪些韵味呢?“此刻”点明了时间,而“仅”意思是“只”,表示了范围。作者用这些副词修饰了所登的地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眼前之景,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同时结合句子中的“征服”表现了一种攀登者的勇气。此刻征服的高度,表明诗人经过了努力取得了眼前的小成就,但这仅仅是眼前的,将来他还会攀上更高的地方,这样写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继续攀登、奋斗不止的执着精神。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及其作用,准确把握诗人感情的能力。仔细品鉴诗句所使用的意象,揣摩其情感基调,分析诗人感情。题干要求回答《峨日朵雪峰之侧》中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这只蜘蛛有何内涵?“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在原文中后半部分,需要结合全诗来分析。这句的前文是“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这是表现我的勇者风范和气度,希望与动物界中的猛禽为伍;然而诗人的笔锋一转看到的是“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蜘蛛与雄鹰、雪豹形成鲜明对比,但是蜘蛛虽然渺小,但作为一个生灵存在,它“还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作者这样写表现了对大自然生命的礼赞和讴歌:再小的生灵都有它存活世界的理由和方式,从而引发读者思考:宇宙众生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以及绝对的强弱之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于谦的《石灰吟》托物言志,取的是“物象”;马致远《天净沙》借景抒情,取的是“景象”:北岛的《无题》借事明理,取的是“事象”。这些单纯的事、物、景承担了作者的情感思想,就成了意象。有的诗歌只取一个意象,有的取的是一组意象。
有些意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经古代诗人反复运用,逐渐约定俗成,其内涵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称为传统意象,如“杨柳”的离别,“菊花”的隐逸,“杜鹃”的思归,“酒”的愁苦,“大雁”的思乡思人;然而,新文化运动以来,在白话诗的发展过程中,很多意象的内涵被推陈出新,在“现代语境”中有了新的意义,加之格律的解放,拓展了诗歌发展的新空间。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述上有些问题,请修改。
6.下面一节新诗以“酒”作为意象揭示事理。请结合上文对意象的解说,重新选择个“物象”,仿照其大体格式续写一节现代诗。
承受
我们要学着承受误解
学着把苦酒当成饮料一样品尝
把它慰藉在我炽热的胸膛
微笑而饮
哪怕它灼热我友爱的脸庞
【答案】5.这些单纯的物、景、事承载(负载)了作者的情感思想,就成了意象。 6.示例一:我们要学着承受痛苦/学着把眼泪像珍珠一样收藏/把它储存在成功之日流淌/蓦然回首/哪怕它流成了大海汪洋
示例二:我们要学着承受坎坷/学着把荆棘当成鲜花一样徜徉/让它铺展在我青春的路上/迎面向前/哪怕它扎破我稚嫩的脚掌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事、物、景”语序不当,结合前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北岛的《无题》借事明理”可知正确顺序应为物、景、事。
“承担了作者的情感思想”搭配不当,应该是承载(负载)了作者的情感思想。
所以最后修改为:这些单纯的物、景、事,就成了意象。
6.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
首先注意主题是“承受”。可以就承受的对象进行拓展,如承受误解、坎坷、失败、留言等。意象的选择上,可以选眼泪、荆棘、暴雨、狂风等。
仿照“我们要学着承受误解”的句式可以写我们要学着承受误解/坎坷/失败等。
仿照“学着把苦酒当成饮料一样品尝/把它慰藉在我炽热的胸膛”,句式上可以采用“学着把……当成……一样……/把(让)它……”,如学着把荆棘当成鲜花一样徜徉/让它铺展在我青春的路上。
仿照“微笑而饮”的偏正结构可以写沐雨而歌、迎面向前等。
仿照“哪怕它灼热我友爱的脸庞”,内容上应写意象带给人不好的一面,酒会灼热脸庞,狂风暴雨会驱走阳光,荆棘会扎破脚掌,句式上可以采用“哪怕它……我……的……”,如写成:哪怕它扎破我稚嫩的脚掌。
当然题目要求仿照其大体格式,句式上不要求严格一致。
综合以上可以写成:我们要学着承受痛苦/学着把眼泪像珍珠一样收藏/把它储存在成功之日流淌/蓦然回首/哪怕它流成了大海汪洋
或者:我们要学着承受坎坷/学着把荆棘当成鲜花一样徜徉/让它铺展在我青春的路上/迎面向前/哪怕它扎破我稚嫩的脚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不够“纯净”,据说是新诗的通病。然而将不同的因素冶于一炉,而使之产生____________的美感效果,是诗歌艺术的可贵之处。我们并不认为诗和说话居于平等的地位。诗是经验的艺术化的表现,不是日常会话的达意。文言虽在日常生活上已僵硬难用,但在艺术品中,经诗人的巧妙安排,却能“____________”,加强美感。反之,如果欠缺艺术的生命,那么,尽管一首新诗通篇不用一典,不掉一文,那种“纯净”也只是“一贫如洗”的代名词罢了。说坦白些,在文学的国度中,新诗人们是带点贵族气质的。我们宁愿自己的作品成为滞销的奢侈品,也不愿它成为畅销的牙膏,人人皆可入口,而转瞬又必吐出的牙膏。
超越了一旦起码的“纯净”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文言宜于发现庄重、优雅、含蓄而曲折的情操,而白话则明快、直率、富现实感。许多意境,白话表现起来总嫌太直接、太噜苏,改用文言则可保持____________的距离。
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线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7.浑然一体 起死回生 恰到好处 8.一旦超越了起码的“纯净”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文言宜于表现庄重、优雅、含蓄而曲折的情操,而白话则明快、直率、富现实感。 9.将自己的精品比作“滞销的奢侈品”,将自己的劣作比作“畅销的牙膏”,体现了受众少却高贵以及受众多却普通的相似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歌创作中选用语言时应取的态度。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文中是说诗歌艺术将不同的因素冶于一炉应产生整体的美感,应用“浑然一体”。浑然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
第二空,文中指诗人的巧妙安排能使僵硬难用的文言产生活力,应用“起死回生”。起死回生:把已死或将死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明;也形容手段高明。
第三空,根据语境,此处是说许多意境,白话表现起来总嫌太直接、太噜苏,改用文言则可保持恰好达到了最适当的地步的距离。应用“恰到好处”。恰到好处:恰好达到了最适当的地步。
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一旦”是连词,表假设,位于“超越”之前;
二是搭配不当,“发现……情操”应为“表现……的情操”。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能力。
结合前文可知划线的句子运用比喻手法,有两个比喻,本体分别为“自己的精品”“自己的劣作”,喻体分别为“滞销的奢侈品”“畅销的牙膏”,比喻词为“成为”。句子将“自己的精品”比作“滞销的奢侈品”,将“自己的劣作”比作“畅销的牙膏”;“自己的精品”和“滞销的奢侈品”具有的共性是受众少却高贵。“自己的劣作”和“畅销的牙膏”的共性是受众多而普通,且很快就会被遗弃。句子运用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歌创作中选用语言时应采取的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手推车
艾 青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惟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穿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手推车
以单独的轮子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
穿过广阔与荒漠
从这一条路到那一条路
交织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一九三八年初
10.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借“手推车”寄予了对北国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也蕴含着对保守落后的生活方式的悲哀。
B.这首诗是从听觉、视觉和触觉三个方面来描写北方入的“手推车”的。
C.“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一句,表现了北方沦陷时百姓的痛苦与悲哀。
D.阴暗的天穹与灰黄的土层,再配以独轮车的“尖音”,形成了诗歌悲戚的氛围。
11.艾青在诗歌创作上刻意追求独创性,提倡“写人家不能写的”。请从意象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是如何富于“独特性”的。
【答案】10.B 11.这首诗意象独特。“手推车”象征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北国人民。诗中用北方农民常用的独轮手推车“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象征北方农民无限的悲哀。那贫瘠的黄土地、那寒冷与静寂的山脚、那曲曲弯弯的山间小道,再伴随着独轮车发出的尖音,勾画出一幅凝重、香暗、贫穷、荒凉的北国农村风景图,十分形象地表达了“北国人民的悲哀”这一主旨。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B项,“这首诗是从听觉、视觉和触觉三个方面来描写……”分析错误,没有“触觉”,诗的第一节是从听觉方面描写,第二节是从视觉方面描写。
故选B。
11.此题考查把握作品形象和鉴赏作品的语言的能力。意象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生活情景中具体的典型。在鉴赏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作者描写的角度的变化、作者所运用的描写手法、所写之物的特点以及作者在其中所寄托的情感。作品的内涵,通常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想感情倾向,而作品的内涵,则恰恰是其主要价值所在。
这首诗意象独特。“意象”限定了答题的方向。“手推车”象征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北国人民。这首诗的情境和诗人着力刻画的手推车,我不但在诗人写这首诗的当时当地看见过,而且还在战火逼近的危急情况下,伴随过数以百计的独轮手推车颠簸在泥泞的布满深深车辙的路上,那使天穹痉挛的尖音至今仍在我的心灵里尖厉地啸响着。手推车的尖音当时曾使诗人的心灵痛楚地痉挛过。或许正是由于使诗人心灵痉挛的这种尖音,他写下了这首诗。诗歌选取的意象独特,“手推车”为主要意象,北方的环境中的其他事物为次要意象,这些共同表达了“北国人民的悲哀”和时代的悲哀。可据此作答。
【点睛】诗歌赏析:
苦难的辙迹
1938年1月,艾青从有落雪感的阴冷的武汉来到了战火日渐逼近的黄河岸边,第一次踏上真正冰天雪地的北方土地,心里涌动的激情可想而知。他写下了长诗《北方》。以一个画者所擅长速写的那种洗练而有力度的造型语言,又写了近十首质朴而凝重的小诗,《手推车》是其中的一首。
《手推车》只有短短的二十行,便勾勒出一个真实的令人为之心碎的情境。全诗异常的简洁,没有多余的一个字,每一个准确而沉重的词语都蕴含着历史的苦难的实感,它们如手推车沉沉的独轮辗压在读者的心灵上:“唯一的轮子”发出的“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和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交织成为一个有声响有形色的北方的天野。诗的整个艺术情景和氛围与黄河两岸土地和人民沉重的悲哀十分一致,它们之间似乎有着某种内在的亲缘。诗的沉重感,绝不是逃亡者的哀伤,更不是旅游者廉价的同情,是一个战士痛切的感情和准备战斗的热忱。
这首诗的情境和诗人着力刻画的手推车,我不但在诗人写这首诗的当时当地看见过,而且还在战火逼近的危急情况下,伴随过数以百计的独轮手推车颠簸在泥泞的布满深深车辙的路上,那使天穹痉挛的尖音至今仍在我的心灵里尖厉地啸响着。我深信,手推车的尖音当时曾使诗人的心灵痛楚地痉挛过。或许正是由于使诗人心灵痉挛的这种尖音,他写下了这首诗。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回 忆
昌耀
西域道
汉使张骞凿空
似坎坎伐檀。
晋高僧求法西行,困进在小雪山的暴寒,悲抚同伴冻毙的躯体长呼——命也奈何!
大漠落日,不乏的仅有
焦虑。枕席是登陆的
码头。
心源有火,肉体不燃自焚,
留下一颗不化的颅骨。
红尘落地,
大漠深处纵驰一匹白马。
(1986年7月25日,有删改)
12.“回忆”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对历史人物的回顾,第二层是________。
13.诗中“白马”的意象内涵丰富,请结合全诗赏析。
【答案】12.对自身经历的回忆 13.①象征曾经为理想而奋斗过的人,如汉代张骞、晋高僧等。②象征诗人奋然前行的灵魂。即使肉体被焚,但因为抗争过、奋斗过,魂魄将化为“一匹白马”。③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前途和命运的关切,强化诗人内心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如“大漠落日,不乏的仅有/焦虑”。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诗题为“回忆”,至少有两层意思:
其一是此诗对以往历史人物的回顾,这种回顾虽然在诗中仅仅表现为推出两个人物:汉使张骞、晋高僧,但他们具有包容性,这并非是诗人怀古之幽情的寄托,而是通过他们展示了古往今来人与厄运的抗争
其二是诗人对自身的经历的一种反思,亦可说是一种“回忆”。诗人曾被钉在“地狱”的十字架上达二十二年之久。那一片“沙漠”是自然环境,但何尝不是给诗人带来灾难的社会环境?诗人在苦难的逆境里依然将生命的小舟奋力划向精神的灯塔,这样,他的精神就在炼狱里得到了升华,他把苦难看作了净化和超度灵魂的“慈航”。很清楚,诗人是把“回忆”作为情绪的切入口,从而将心灵的投影植入广阔的历史背景上,通过个体的灵魂骚动的轨迹,窥见了人类向着理想境界的艰难进军的足印。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从表层含义上来讲,结合文本“西域道/汉使张骞凿空/似坎坎伐檀。晋高僧求法西行,困进在小雪山的暴寒,悲抚同伴冻毙的躯体长呼——命也奈何”,“白马”象征曾经为理想而奋斗过的汉代张骞、晋高僧等人。
从深层含义上来讲,成熟而多产的诗人,大都有着他们各自的意象系列,这首诗中的“白马”,就是昌耀常用的一个意象。《回忆》这首诗的深度意蕴凭依这一匹“白马”得到了强烈表现。“心源有火,肉体不燃自焚,留下一颗不化的颅骨”,人的肉体即便焚为碳水化合物,但因为抗争过、奋斗过,魂魄将化为“一匹白马”,永远在“大漠深处纵驰”!人死了,精神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拍水击浪,生命的涛声响彻其间!故“白马”象征诗人奋然前行的灵魂。
从主旨上来讲,诗人对于生命的感受能有这样深刻的体验,只因他“心源有火”——这是照彻全诗的一道烛光。而当“大漠落日,不乏的仅有/焦虑”,更是透露了诗人对于祖国命运的关切、对前途的担忧,同样,也强化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建筑群的总体布局以至整座城市,都强调规则对称,但园林却是自由的。西方则刚好相反,建筑群和城市往往自由多变,而园林却规则谨严。这反映了两种文化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显然,中国人崇奉的“天人合一”“天地为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和生活情趣,对园林的构思创意起了根本性作用。
与西方比较,中国园林重视自然美,虽有人力在原有地形地貌上的加工,甚至可能全由人工造成,但追求“有若自然”的情趣。园林中的建筑也不追求规整格局,而效法路亭水榭、旅桥村楼,建筑美与自然美相得益彰。大自然本身就是变化多趣的,但自然虽无定式,却有定法,所以,中国园林追求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其中自有严格的章法,只不过非几何之法而是自然之法罢了,是自然的典型化,比自然本身更概括、更典型、更高,也更美。中国园林不仅停留于形式美,更进一步通过显现于外的景,表达出内蕴之情。
园林的创作与欣赏是一个深层的充满感情的过程。创作时以情入景,欣赏时则触景生情,这情景交融的氛围,就是所谓的意境。暗香盈袖,月色满庭,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岸芷汀花,村桥野亭,体现了远离尘嚣的出世情怀;水光浮影,悬岩危峰,暗示了山林隐逸、寄老林泉、清高出世的追求。
这些,都是文人学士标榜的生活理想。因此,中国园林的高下成败,最终的关键取决于创作者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高下文野。
1685年,英国著名学者坦伯尔针对西方的几何式园林说:“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完全不规则的花园,它们比任何其他形式的都更美;不过,它们所在的地段必须有非常好的自然条件,同时,又需要一个在人工修饰方面富有想象力和判断力的伟大民族。”他还写道:“中国的花园如同大自然的一个单元”。此时,欧洲所流行的园林,正像凡尔赛花园的建造者勒诺特所说的,却是要“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
黑格尔也认为中国园林不是一般意义的“建筑”,而“是一种绘画,让事物再现自然形状,力图摹仿自由的大自然。它把凡是自然风景中能令人心旷神怡的东西,包括湖、岛、河、假山、远景等都纳到园子里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所以它具有再现自然的性质,而不再是不再现任何东西,只抽象地表现出一种氛围的“建筑”。
歌德则用诗一样的语言称赞中国人:“在他们那里,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你经常听到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不停,白天总是阳光灿烂,夜晚也是月白风清。月亮是经常谈到的,只是月亮不改变自然风景,它和太阳一样明亮。”他在这里谈的,很大程度上都指的是中国园林。
(摘编自萧默《建筑的意境》)
材料二:
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
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围墙的局限,这也是“借景”。颐和园的长廊,把一片风景隔成两片,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游人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印象,这是“分景”。《红楼梦》小说里大观园运用园门、假山、墙垣等,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情调,这也是“分景”。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作“隔景”。对着窗子挂一面大镜,把窗外大空间的景致照入镜中,成为一幅发光的“油画”。“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王维),“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这就是所谓“镜借”了。“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苏州怡园的面壁亭处境逼仄,乃悬一大镜,把对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境内,扩大了境界)。园中凿池映景,亦是此意。
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华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项重要的领域。概括说来,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记》)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园林对“有若自然”情趣的追求,受“道法自然”哲学思想的影响,对自然美的重视甚至可以不加改变而保持其自然形态。
B.在对中国园林外在形式进行设计、加工时追求以情入景、触景生情,通过要素的选取、加工和组合寄寓外景以内蕴之情。
C.中国园林通过布置、组织、创造和扩大空间来丰富空间美感,颐和园便是运用长廊、另辟小园林等做法来创造艺术意境的。
D.黑格尔认为中国园林不是一般意义的“建筑”,它具有还原自然的性质,是能够具体地表现出一种氛围的“建筑”。
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不仅在中、西方园林之间,还在二者的建筑群和城市之间进行比较,借中西方之间的对比,表现两种文化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
B.材料二中沈复所言的有关大小、虚实、藏露等关系的观点,从美感特点来说,与材料一所论中国园林追求“道法自然”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
C.材料一中歌德所说的“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从效法自然的角度反映了中国园林善用“借景”之法寄寓感情的特点。
D.材料二使用“隔景”的概念,并以颐和园的谐趣园为例加以证明,意在强调中国园林建筑善于处理空间的艺术。
17.坦伯尔与黑格尔对中国园林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18.艺圃是苏州一座极具特色的明代小园林,园中至高点有座朝爽亭,亭内的槛联这样写道:“漫步沐朝阳,满园春光堪入画;登临迎爽气,一池秋水总宜诗”。朝爽亭的设计是如何体现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4.B 15.C 16.C 17.①坦伯尔主要强调中国园林需要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人工修饰方面的想象力和判断力,二者缺一不可。②黑格尔则认为中国园林是自然风景优秀元素的合成,是一种再现自然的绘画。 18.①朝爽亭坐山临水,体现“有若自然”的情趣。②亭居园中至高点,可“俯借”满园春光之景;亭下临一池秋水,可“镜借”天光云影。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主张“人定胜天”错误,文中只提到“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没有说是“人定胜天”,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A.“对自然美的重视甚至可以不加改变而保持其自然形态”错误,材料一原文为“与西方比较,中国园林重视自然美,虽有人力在原有地形地貌上的加工,甚至可能全由人工造成,但追求“有若自然”的情趣”,是“甚至可能全由人工造成”;
B.“在对中国园林外在形式进行设计、加工时追求以情为先、触景生情”错误,材料一原文为“创作时以情入景,欣赏时则触景生情”,“触景生情”是在欣赏时;
D.“它具有还原自然的性质,是能够具体地表现出一种氛围的‘建筑’”错误,材料一原文为“所以它具有再现自然的性质,而不再是不再现任何东西,只抽象地表现出一种氛围的‘建筑’”。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从效法自然的角度反映了中国园林善用‘借景’之法寄寓感情的特点”错误,反应的是“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表明园林的自然美。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结合“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完全不规则的花园,它们比任何其他形式的都更美;不过,它们所在的地段必须有非常好的自然条件,同时,又需要一个在人工修饰方面富有想象力和判断力的伟大民族”可知,坦伯尔主要强调中国园林需要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人工修饰方面的想象力和判断力,二者缺一不可。
②结合“黑格尔也认为中国园林不是一般意义的‘建筑’,而‘是一种绘画,让事物再现自然形状,力图幕仿自由的大自然’”可知,黑格尔则认为中国园林是自然风景优秀元素的合成,是一种再现自然的绘画。
1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结合“中国国林重视自然美,虽有人力在原有地形地貌上的加工,甚至可能全由人工造成,但追求‘有若自然’的情趣”分析,“登临”“秋水”表明朝爽亭坐山临水,从“自然”的角度体现“有若自然”的情趣。
②结合“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这就是所谓‘镜借’了。‘镜借’是凭镜借景”分析,朝爽亭可“借景”,亭据园中至高点,可“俯借”满园春光之景;亭下临一池秋水,可“镜借”天光云影。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2.3* 峨日朵雪峰之侧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2.3* 峨日朵雪峰之侧测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 上册2.3* 峨日朵雪峰之侧精品测试题: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2.3* 峨日朵雪峰之侧精品测试题,文件包含23《峨日朵雪峰之侧》分层练习-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23《峨日朵雪峰之侧》分层练习-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2.3* 峨日朵雪峰之侧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2.3* 峨日朵雪峰之侧练习,共10页。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