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备课(分层练习+精美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 8.1《梦游天姥吟留别》(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备课(分层练习+精美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8.2《登高》(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备课(分层练习+精美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9.1《念奴娇·赤壁怀古》(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备课(分层练习+精美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备课(分层练习+精美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试卷 1 次下载
- 9.3《声声慢》(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备课(分层练习+精美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3* 琵琶行并序精品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3* 琵琶行并序精品测试题,文件包含83《琵琶行》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83《琵琶行》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8.3 琵琶行分层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天夜里,__① 中,周遭的声音越来越微弱,终于众声消隐,我告诉自己,今天太晚了,不要再在电脑前面耗下去了。但随后,耳边却“浮现出”另外一些声响,似鸟啼蝉鸣,树木摇曳,车来车往,或隐或显,于无边无际的夜色中提醒着我,世界是存在的,他人是存在的。实际上,无论夜黑风高还是阳光灿烂,有声响的人们隐在你不知道的地方,思想着自己的思想,忧伤着自己的忧伤,或许也在记录着自己的记录,即使___②_ ,人们也始终会与声音在一起。哪怕你不再思考,或者已经进入梦乡,声音却不会消遁。你自以为知道声音从哪里来,但肯定不知道它消失在哪里。声音来无影去无踪,无始无终,归途是人的知觉,痕迹留存于人的大脑,无影无形却魔力无边。别以为声音是身外之物,很容易被抛开,此时的声音,在彼时会消失殆尽、了无踪迹;可以断然与之分离,其实根本不可能。人类无法如此简单地甩开声音,就像无法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轨迹一刀两断。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两处,人称选取不同,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 【答案】1.示例:①不知不觉 ②万籁俱寂 2.①第一句用第一人称,叙写的是作者独有的体验,自然真切。②第二句用第二人称,作者直接面向读者,且带有不容辩驳的坚定语气。【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结合“我告诉自己,今天太晚了”可知,此处指没有意识到天色已晚,可填“不知不觉”。“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②“即使”表让步,结合“人们也始终会与声音在一起”可知,此处指没有一点声音,可填“万籁俱寂”。“万籁俱寂”,意为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声响都没有。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不同人称表达效果的能力。“我告诉自己,今天太晚了”,第一句是用第一人称,“似鸟啼蝉鸣,树木摇曳,车来车往,或隐或显”,叙写的是作者独有的体验,笔触细腻,自然真切,给人想象回味。“你自以为……”,第二句用第二人称,“你自以为知道”“但肯定不知道”,句中是作者对读者的宣告,这里作者直接面向读者,语气肯定,不容辩驳,引人思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海洋碳汇是指一定时间周期海洋储碳的能力或容量,海洋储碳的形式包括无机的、有机的、颗粒的、溶解的碳等各种形态组成。海洋碳汇具有一般商品的二重属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其使用价值体现在:通过海洋生物的碳汇功能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改善人类生存、生活环境质量。其价值体现为:在整个过程中投入了人力、物力、资金和技术进行研究、保护和利用,其中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以往,“碳汇的增加”主要靠陆地的植树造林。其实,海洋才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这个庞大的碳库储碳量是陆地碳库的20倍、大气碳库的50倍。每年吸收约30%的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且储碳周期可达数千年的海洋在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海洋及滨海生态系统对碳的固定作用,不仅能够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创造的碳汇还能够用于“蓝碳交易”(海洋碳汇可以在取得相关认证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化交易)。了解海洋碳汇、发展海洋碳汇将提升中国生态系统的固碳储碳潜能,助力早日实现“双碳”目标。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3.海洋碳汇是指一定时间周期内海洋储碳的能力或容量,海洋储碳的形式包括无机的、有机的、颗粒的、溶解的碳等各种形态。 4.海洋在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可以每年吸收约30%的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且储碳周期可达数千年。(或:海洋每年吸收约30%的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且储碳周期可达数千年,从而在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1)成分残缺,需在“一定时间周期”后加“内”;(2)结构混乱,“包括……组成”句式杂糅,应去掉“组成”。故正确表述为:海洋碳汇是指一定时间周期内海洋储碳的能力或容量,海洋储碳的形式包括无机的、有机的、颗粒的、溶解的碳等各种形态。4.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题目要求将长句变短句。长句变短句的一般做法是:首先分析长句的句子构成,找出句子的主干并将其独立成句,接着将句子中较长的状语、定语、补语等改写成独立句子,最后根据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各短句顺序,期间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以使句子通顺流畅。本题中,句子的主干为“海洋在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句可单独为一个句子;“每年吸收约30%的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储碳周期可达数千年”都是句子的定语,可将其变为两个独立句子。可以理解为正是因为海洋每年吸收约30%的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且储碳周期可达数千年,因此海洋在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故改写后的句子为:海洋在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可以每年吸收约30%的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且储碳周期可达数千年。(或:海洋每年吸收约30%的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且储碳周期可达数千年,从而在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字失语”成为一个越来越需要重视的社会问题,说文字失语,好像挺不可思议的,大部分人在群聊里、朋友圈里、论坛上常常很活跃,以网络流行语、表情包、缩略词等多种形式进行表达,看似非常健谈……实际上这正是文字失语的表征之一,离开社交平台和网络流行语, ① 与纯文字的表述方法不同,借助流行语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并不是我们在说话,而是流行语在“利用”我们进行传播。久而久之,人们组织语言的能力下降,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社会学家伯格曼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装置范式理论”。在电子媒介时代,人们的表达和交流越来越依赖那种电子媒介的装置, ② 。离开社交平台装置和网络流行语,进入需要自我生成语言的现实生活或创作场景,人们便严重失语了。表达能力的退化,是“重视频轻文字”的电子媒介装置依赖带来的问题。 ③ ,训练自身在思维中主动去生成语言和文字的能力,才能摆脱“文字失语”。5.下面各句中加点的“等”与文中加点的“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在奥运会的滑雪、滑冰、冰球等比赛项目中,我国体育健儿有着出色的表现。B.信念是一种力量,它将思想的普通能量转换成它们精神上的等价物。C.中国的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使用制茶工具,运用一些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红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等六大茶类。D.1971年10月4日,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一间实验室里,研究员们屏住呼吸等着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结果。6.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答案】5.A 6.示例:①便不会说话了 ②这些装置已深深嵌入了人们的生活中 ③必须有意识地跳出那种装置依赖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A.文中的加点的“等”表示列举未尽。A.“等”指列举未尽,与文中的“等”用法相同。B.“等”指相同、一样。C.“等”指列举煞尾。D.“等”指等待。故选A。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语境解释“文字失语”,“离开社交平台和网络流行语”强调人们对社交平台和网络流行语的高度依赖,应填:便不会说话了。 ②“人们的表达和交流越来越依赖那种电子媒介的装置”表明电子媒介的装置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应填:这些装置已深深嵌入了人们的生活中。③前文强调表达能力的退化是电子媒介装置依赖带来的问题,要想摆脱“文字失语”就要跳出对装置的依赖,应填:必须有意识地跳出那种装置依赖。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写昔日琵琶女名噪一时,众多富家子弟争相追捧。(2)《琵琶行并序》中,写琵琶女在调弦校音时虽曲调未成但深情已露,表现琵琶女技艺高超的句子是“ , ”。(3)《琵琶行并序》中,写诗人谪居浔阳时,无论是在江花盛开的春日,还是在月色美好的秋夜,只能独自一人喝酒的句子是“ , ”。(4)《琵琶行并序》中,写独守空船的琵琶女梦到往事,泪流不止的句子是“ , ”。(5)《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通过描写环境的寂静衬托出音乐带给人们的强大的感染力。 (6)《琵琶行并序》中,诗人生动地描绘了琵琶女弹奏乐曲时旋律的变化,用“ ”描绘曲调的婉转流利,用“ , ”形容乐声的激越雄壮,用“ , ”形容弦声愈来愈低沉,以至停顿。 (7)《琵琶行并序》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悲凉气氛的句子是“ , ”。(8)《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写诗人由琵琶声想到珠玉声,这是声音的类比联想。【答案】 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间关莺语花底滑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绡、拨、阑干、唯、乍、涩、荻”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8.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整顿衣裳起敛容 B.暮去朝来颜色故C.凄凄不似向前声 D.举酒欲饮无管弦9.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描写琵琶乐曲,下面四句分别表现了乐声的不同特点,选出正确的一项是( )(1)大弦嘈嘈如急雨 (2)小弦切切如私语 (3)间关莺语花底滑 (4)幽咽泉流冰下难A.轻细 流畅 冷涩 粗重 B.流畅 冷涩 轻细 粗重C.流畅 轻细 粗重 冷涩 D.粗重 轻细 流畅 冷涩10.对下列文句(或画线文字)所用修辞手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②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③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④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⑤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⑥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A.①③/②⑥/③/④ B.①③/②/③④/⑥C.①③/②/④/⑤/⑥ D.①③/②⑥/④⑤/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琵琶女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用“未成曲调先有情”来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中。B.这部分文字对音乐的描写十分成功,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将抽象无形的音乐变得有形可感,不仅写出了声音的轻重、快慢、高亢、低回与呜咽,而且写出了不同的音色和音量,复杂而有层次,表现了琵琶女内心的情感起伏。C.“东船西舫悄无言,难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属于正面描写,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让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D.诗文中的琵琶女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艺术家,从她弹奏的乐曲可以看出她对现实的不满。 【答案】8.D 9.D 10.C 11.C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整顿:古义,整理;今义,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句意:整理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B.颜色:古义,指人的脸色;今义,就是指色彩。句意: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C.向前:古义,先前;今义:向前走,前进。句意: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D.管弦:古今都指乐器,代指音乐。句意:端杯要饮酒却没有助兴的管弦。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大弦嘈嘈如急雨,是说大弦粗重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表现了乐声的粗重。小弦切切如私语,是说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表现了乐声的轻细。间关莺语花底滑,是说琵琶声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表现了乐声的流畅。幽咽泉流冰下难,是说水在冰下流动受阻冷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表现了乐声的冷涩。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的判断能力。①“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中,“眉”代指“头”,“低眉”即“低头”,运用了借代手法。②“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意思是主人(我)和客人都下了马,到了船上,举起酒杯想喝酒,但没却没有管弦音乐。此句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就是虽然前一句写我,后一句写客人,但其实我和客人都发生了这个动作。③“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江州司马是官名,这里借代诗人自己,使用的是借代手法。④“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前一句的最后一个词语和后一句的第一个词语相同,运用的是顶针的修辞手法。⑤“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是说琵琶声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又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⑥“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是说听到了琵琶声之后,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衬托了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运用了衬托手法。①③都是借代/②是互文/④是顶针/⑤是比喻/⑥是衬托。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正面描写”错。“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侧面描写,用周围船上的人们的悄无言衬托琵琶女弹奏的艺术魅力。故选C。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听颖师①弹琴韩愈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②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③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④,无以冰炭置我肠!注:①颖师:当时一位善于弹琴的和尚。②未省(xing):不懂得。③起坐:忽起忽坐,激动不已的样子。④诚能:指确实有才能的人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女、语、尔、汝”的发音都是收拢口型,读起来有些绕口,恰恰表现出儿女缠绵纠结的情态。B.三四两句改为押ang韵,声音响亮的“昂”“场”两字,表现出琴声由缠绵婉转变换为昂扬激越。C.“浮云”两句形容音乐虚浮无力。“喧啾”句形容音乐热闹嘈杂,“忽见”三句写出凤凰极力攀登却难免失败的悲伤。D.诗的前十句描写琴声,后八句描写作者听琴的感受。五七言交错运用,与琴声的疾徐断续相协调。13.下列对这首诗和白居易《琵琶行》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诗“划然”两句与白诗“银瓶”二句,琴声风格相似。B.对弹奏者的描写,韩诗极少,而白诗较多。C.韩愈不懂音乐,所以听颖叔弹琴感到痛苦。D.白居易精通音乐,所以听琵琶女弹琴“如闻仙乐”。14.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在描写音乐的手法上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12.C 13.C 14.相同点:①都用正面描写的手法,表现了琴声的各种美妙变化;②都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将抽象的音乐表现得具体可感;③都用听者的感受,侧面烘托弹奏者的高超琴艺。不同点:①在使用侧面烘托手法时,韩诗写的听者感受更多、更直接、更集中;②白诗写听者感受时更含蓄,如“悄无言”“青衫湿”,且散见于全文。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浮云’两句形容音乐虚浮无力”理解错误,这两句的句意是: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琴声所展示的意境高远阔大,使人有极目遥天悠悠不尽之感。可见,“浮云”两句形容琴声所展示的意境高远阔大,使人有极目遥天悠悠不尽之感。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诗歌内容的能力。C.“韩愈不懂音乐,所以听颖叔弹琴感到痛苦”理解错误,诗的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嗟余”二句是自谦之辞,申明自己不懂音乐,未能深谙其中的奥妙。尽管如此,还是被颖师的琴声所深深感动,先是起坐不安,继而泪雨滂沱,浸湿了衣襟,犹自扑扑簌簌滴个不止。这种感情上的强烈刺激,实在叫人无法承受,于是推手制止,不忍卒听。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描写手法的能力。相同点: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前十句用正面描写的手法,表现了琴声的各种美妙变化;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用正面描写的手法,表现了琵琶声的各种美妙变化。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将抽象的音乐表现得具体可感。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将抽象的音乐表现得具体可感。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诗的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烘托弹奏者的高超琴艺。白居易的《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用听者的感受,从侧面烘托琵琶声的优美动听,烘托弹奏者的高超琴艺。不同点:韩诗的侧面烘托手法集中在诗的后八句,在使用侧面烘托手法时,“起坐”“推手遽止之”“泪滂滂”等写的听者感受更多、更直接、更集中;而白诗写听者感受时用“悄无言”“唯见”“青衫湿”等更含蓄,并且“悄无言”“青衫湿”,描写散见于全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临风一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注】①本诗作于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中秋夜,时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被贬为江州司马。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都写了八月十五的月夜,表现的却是诗人今昔身处两地的不同感受。B.颈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何处是”“几回圆”强化了思乡的孤苦。C.尾联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写月亮,“清光”依旧而人却因官场失意无人理会。D.全诗表达诗人谪居生活的愁闷,感情基调与三年前创作的《琵琶行》相似。16.同样是写月,《琵琶行》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与本诗相比,作用有什么不同? 【答案】15.C 16.《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月的作用是侧面烘托,用环境描写间接表现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和音乐的迷人魅力。本诗写月的作用是对比,通过对比昔年与今年在不同地点赏中秋之月的情景,突出诗人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尾联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写月亮”说法有误。尾联中的“清光”直指清冷的月光,而非指月亮,并无使用借代手法。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意思是东面和西面的画舫和游船都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之中映着的秋月泛着白光。之所以没有正面写琵琶女,而去描写月光,是因为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所以,此处写月光并非主要目的,而只是通过间接的环境描写侧面烘托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展现其高超的技艺和音乐的迷人魅力。本诗中,关于月的描写主要在后半部分“东南见月几回圆”“今夜清光似往年”,意思是“身在东南月亮已经圆了几次”“今夜月光还和去年一样清凉”。此外,本诗前四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月,却分别写了今昔望月的不同场景。所以,这首诗中,关于月的描写全都贯穿了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主要用的是对比手法。而诗人之所以要将过去身在京城赏月的欢畅与今日独在偏僻异乡赏月的低落心情进行强烈对比,主要是为了表现他此时此刻失意落寞的心情。而这昔之乐与今之苦、昔之欢与今之忧的鲜明比照,全是因为遭遇贬谪引起的,所以这里诗人想表达的是诗人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听段处士弹琴方干几年调弄七条丝,元化分功十指知。泉迸幽音离石底,松含细韵在霜枝。窗中顾兔初圆夜,竹上寒蝉尽散时。唯有此时心更静,声声可作后人师。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起笔似平,开门见山,从演奏古琴的角度切入,语言也比较通俗,实则隐含清音幽曲就在丝丝琴弦与妙指间之意。B.颈联正面写段处士的演奏效果,听者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不觉时间流逝,已是圆月爬上窗棂、竹上寒蝉寂寂无声之时。C.尾联通过对音乐的评价——只有这时候心更静,每一声每一韵都可以作为后人的示范,突出了段处士演奏技艺的高超。D.本诗题目是“听段处士弹琴”,全诗并没有把大量的笔墨花在摹写琴声的高妙上,却令人读来更觉意韵绵长,难以释怀。18.诗的颔联“泉迸幽音离石底”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幽咽泉流冰下难”相比,在描写乐声方面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7.B 18.同:两句诗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乐声,喻体都用到了泉水,化抽象为形象,写琴声之动人,有形神兼备之妙。异:①从“形”的角度来说,前者使用了“迸”字,凸显力度;后者使用了“难”字,凸显缓慢。②从“声”的角度来说,前者使用了“幽音”,突出清远的特点;后者使用了“幽咽”,突出低沉微弱的特点。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B.“颈联正面写段处士的演奏效果”错误,颈联是运用侧面烘托手法写段处士的演奏演奏技艺高超。故选B。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颔联“泉迸幽音离石底”是用清泉从石底迸发出清远的声音描摹琴声。这一句是对音乐声的正面描写,首先运用比喻,将琴声比作清泉从石底迸发出的清远的声音;“迸”“幽”表达精妙,“迸”突出力度,“幽”突出幽远。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琴声的悠远动人,写出了段处士弹琴技艺的高超。《琵琶行》中“幽咽泉流冰下难”是用在冰下流动滞涩不畅的泉水声来描写琵琶乐曲。“幽咽”突出乐声凝滞不畅,“幽咽”是遏塞不畅状,突出低沉微弱的特点。“冰下难”是说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一个“难”字突出乐声缓慢。运用比喻修辞手法,使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综上分析,相同点方面:两句诗都是直接描写琴声的,属于正面描写,分别选用了“泉”“石”“冰”等意象摹写,使用的都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都用到了泉水,用具体的视觉形象摹写抽象的音乐,形神兼备。不同点方面:“迸”“难”体现出不同的状态,“幽音”“幽咽”突出乐声不同的特点,生动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世间万物皆有声音,整个宇宙都在低声吼叫。从宏大的宇宙到微观的粒子,能量在不断流动,这种流动正是一切声音的根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能被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其中有自然发生的声音,也有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音乐的声音。雷鸣、风吼、虎啸、猿啼等声音现象,构成了复杂万端的自然声响。自然声响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如“呦呦鹿鸣”“喓喓草虫”“伐木丁丁,鸟鸣嘤嘤”,这些诗句都是以自然声响起兴。自然声响和谐而有韵味,唤起了人的诗情,激发了审美感受,入诗后寄托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在这里,审美对象与人的生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自然界的声音之美离不开它天然的和谐节奏,而这正与人展现自己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音乐的声音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以人声和乐器声作为材料,不直接塑造形象,无确切含义。但音乐的声音却能表现人的感情,并激发人的感情,在表达情感的功能上与其他艺术类型相比,它甚至是最有优越性的。声音有情绪意义。《乐记》中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又由于心对物之所感的心境不同,也就产生了带有不同情绪意义的乐音。声音有色彩感。朱光潜先生在《近代实验美学》中介绍,美国学者请一班学图画的学生听两曲乐调不同的乐曲,并要他们随时把音乐所引起的意象画在纸上,结果发现,各人所画的图画情景虽有差异,而情调和空气却十分相近:乐调喜悦时各图画的情调都很生动,乐调凄惨时各图画的空气都很黯淡。人们常说的“着色的听觉”,从上述事例中大体可见。在实验人对声音的色彩感觉时,研究者发现有些人听高音产生白色感觉,中音产生灰色感觉,低音产生黑色感觉。声音有意象感。比如在一个阴雨寒冷的秋夜,一个人在屋内,瑟瑟的西风吹动着窗前的梧桐树叶作响,过了一会儿,风声渐渐停了,但雨声响起来了,雨滴梧桐,“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就是这雨滴梧桐的声音,带着它的综合存在条件,成了一种听觉意象。这种意象的生成,是对声音综合创造的结果,其中有主体的想象和移情。想象和移情善于借体而生,它能在自然声音中借体,更能在音乐声音中借体,有时竟使欣赏主体的东西代替了创作主体的东西。(摘编自王向峰《青年审美手册》)材料二:声音如何表现,怎样对声音事件进行逼真的摹写,这是让故事讲述者挠头的大问题。听觉信号旋生即灭,看不见摸不着,对视觉信号我们可以勾勒其整体轮廓,描绘其局部细节,这些在听觉信号那里通常都难以实现。更何况对于人类日益迟钝的听觉来说,声音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刘姥姥没见过自鸣钟,在她听来它的响声就像是农村常有的“打萝柜筛面”,这种经验主义的错误是任何人都难以避免的。因此,表现声音的最便捷的手段就是用象声词模拟。象声词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都有不同存在,其功能主要为表音,即《文心雕龙》所说的“‘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汉语中有些象声词还有表意作用,如古人常把杜鹃、鹧鸪的啼鸣听成“不如归去”“行不得也哥哥”。英语中也有许多诗歌因鸟鸣而发,如雪莱《致云雀》以四短一长的诗行模仿四短一长的云雀啼鸣,这已属于上升到艺术层面的模仿。用语言表现声音的手段有限,要想“如实”反映转瞬即逝的声音事件,运用模仿性的声音“听声类声”也是文学创作常用的方法,如李白《听蜀僧濬弹琴》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等。然而,仔细琢磨这些听琴诗,其中可供驱驭的听觉意象实在不多。一旦改变思路将“类声”调整为“类形”,挥笔的自由度骤然间增大,这时叙述对象已由无形的声音事件变为有形的视觉联想,更有利于故事讲述人“施之藻绘,扩其波澜”。如《老残游记》第二回“白妞说书”: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声,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作者明明写的是声音的盘旋缠绕与低昂起伏,展示在读者眼前的却是登山者不断向峰顶攀登的情景,让人惊叹作者的“听声类形”与白妞说书一样神奇莫测。再如雨果《巴黎圣母院》中对钟声的摹写:你突然会看见——有时耳朵似乎也有视觉,你会看见各个钟楼仿佛同时升起了一股声音的圆柱,一团和声的烟雾……你可以看见每组音符从钟楼飘出,独立地在和声的海洋里蜿蜒游动……你可以看见八度音符从一个钟楼跳到另一个钟楼,银钟的声音像是长了翅膀,轻灵,尖利,直冲云霄;木钟的声音微弱,蹒跚,像断了腿似的往下坠落。文学世界多姿多彩,有声有色。它的丰富性体现着作者对世界的感知和创作的功力,也考验着读者的感知力与想象力。从听的角度关注文学叙事中的声音可以唤醒人们遗忘或忽略的感知,并激发人们对感知新的理解。(摘编自傅修延《听觉叙事研究》)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个宇宙中,物体振动所产生的声波不止包括自然声音,也有人为创造的声音。B.“呦呦”“喈喈”等象声词音韵和谐,富有韵味,能激发人们的审美感受。C.音乐的声音不直接塑造形象,但表达情感的功能较其他艺术类型都具有相对的优越性。D.声音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人们描摹声音时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20.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了马克思的话语,是为了证明审美对象与人的生活是相互作用的。B.材料一举美国学者请学生听音乐画意象的事例,充分论证了声音是具有色彩感的。C.材料二使用“然而”“一旦”“更”等词语,表述准确,使行文流畅,富有逻辑。D.关于听觉的文学叙事研究,材料二不仅关注了作者的角度,更关注了读者的角度。2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声响之美具有天然的和谐节奏,这与人展现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B.因为声音具有色彩感,所以生活中人们会用灰暗、明亮等词语形容声音。C.听觉意象的生成是对声音综合创造的结果,其中主体的想象和移情使欣赏主体的东西代替了创作主体的东西。D.心境不同,诗人会对声响有不同感受。“渌水荡漾清猿啼”“两岸猿声啼不住”同写猿啼,但情绪意义不同。22.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23.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文学创作如何表现声音? 【答案】19.D 20.D 21.C 22.①首先由万物的声音引出自然声音和音乐声音;②然后提出自然声音之美离不开天然的和谐节奏,音乐声音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能表达情感;③接着从声音有情绪意义、色彩感、意象感三个方面介绍了声音的特点和优势。 23.①用象声词模拟;②运用模仿性的声音“听声类声”;③将无形的声音事件变为有形的视觉联想,“听声类形”。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声音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说法错误,从材料二第一段的表述为“更何况对于人类日益迟钝的听觉来说,声音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声音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是针对特定对象“人类日益迟钝的听觉”来说的。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材料二……更关注了读者的角度”无中生有。在材料二中,作者只是从写作者听觉的文学叙事研究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对从读者的角度来分析听觉的文学叙事研究非常简短,只是一笔带过。故选D。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其中主体的想象和移情使欣赏主体的东西代替了创作主体的东西”以偏概全,材料一最后一段原文是“有时竟使欣赏主体的东西代替了创作主体的东西”。只是“有时”,并非全部。故选C。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六段。其中第一段首先说到声音的定义,“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能被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接着,由万物的声音引出自然声音和音乐声音。在二三两段中,作者分别叙述了自然声音的特点和音乐声音的特点,指出“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自然界的声音之美离不开它天然的和谐节奏,而这正与人展现自己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但音乐的声音却能表现人的感情,并激发人的感情,在表达情感的功能上与其他艺术类型相比,它甚至是最有优越性的”。后来,在四五六三段中,作者分别从声音有情绪意义、色彩感、意象感三个方面介绍了声音的特点和优势。“声音有情绪意义……又由于心对物之所感的心境不同,也就产生了带有不同情绪意义的乐音”“声音有色彩感”“在实验人对声音的色彩感觉时,研究者发现有些人听高音产生白色感觉,中音产生灰色感觉,低音产生黑色感觉”。“声音有意象感”“就是这雨滴梧桐的声音,带着它的综合存在条件,成了一种听觉意象。这种意象的生成,是对声音综合创造的结果,其中有主体的想象和移情。想象和移情善于借体而生,它能在自然声音中借体,更能在音乐声音中借体,有时竟使欣赏主体的东西代替了创作主体的东西”。2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从材料二第二段“表现声音的最便捷的手段就是用象声词模拟。象声词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都有不同存在,其功能主要为表音”可知,文学创作中表现声音可以用象声词模拟。从材料二第三段“要想“如实”反映转瞬即逝的声音事件,运用模仿性的声音‘听声类声’也是文学创作常用的方法”可知,文学创作中表现声音可以运用模仿性的声音“听声类声”。从材料二第四段“一旦改变思路将“类声”调整为“类形”,挥笔的自由度骤然间增大,这时叙述对象已由无形的声音事件变为有形的视觉联想,更有利于故事讲述人‘施之藻绘,扩其波澜’”,第六段“作者明明写的是声音的盘旋缠绕与低昂起伏,展示在读者眼前的却是登山者不断向峰顶攀登的情景,让人惊叹作者的‘听声类形’与白妞说书一样神奇莫测”等内容可知,文学创作中表现声音可以将无形的声音事件变为有形的视觉联想,也就是“听声类形”。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3* 琵琶行并序优秀一课一练,文件包含83《琵琶行》分层练习-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83《琵琶行》分层练习-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精品一课一练,文件包含102《师说》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102《师说》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精品巩固练习,文件包含101《劝学》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101《劝学》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