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劝学》(精美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备课(分层练习+精美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课件 0 次下载
- 10.2《师说》(精美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备课(分层练习+精美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课件 0 次下载
- 10.2《师说》(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备课(分层练习+精美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试卷 1 次下载
- 16.1《赤壁赋》(精美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备课(分层练习+精美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课件 0 次下载
- 16.1《赤壁赋》(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备课(分层练习+精美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试卷 1 次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精品巩固练习
展开10.1 劝学
分层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槁暴(pù) 舟楫(jì) 舆马(yú) 日参省乎己(xǐng)
B.爪牙(zhǎo) 跬步(kuǐ) 蓼蓝(liǎo) 金就砺则利(lì)
C.驽马(nǔ) 骐骥(jì) 洞穴(xué) 金石可镂(lóu)
D.跂而望(qì) 须臾(yú) 二螯(áo) 锲而不舍(qì)
【答案】B
【详解】本题主要考把握查多音字、形声字、生僻字的读音的能力。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词语读音。答题时,要采用比较排除法。
A项,“舟楫”的“楫”读音改为“jí”。
C项,“驽马”的“驽”读音改为“nú”;“金石可镂”的“镂”读音改为“lòu”。
D项,“锲而不舍”的“锲”读音改为“qiè”。
故选B。
【点睛】考查字音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
2.指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
B.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蓝”和“取之于蓝”中的“蓝”相同。
C.《劝学》是《荀子》里的第一篇。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
D.《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理解实词意思的能力。
A项,“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错误,文中的“爪牙”意思是爪子和牙齿,是本义;
C项,“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错误,应该是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D项,“春秋后期”错误,应该是战国末期。
故选B。
3.下面对加点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假(借助,利用)舟楫者 狐假(借助,利用)虎威 不假(借助)思索
B.冰,水为(做,凝成)之 行将为(被)人所并 为(为了)之奈何
C.非利足也,而致(达到)千里 专心致(尽,极)志 闲情逸致(兴致,情趣)
D.劝(劝勉,鼓励)学 劝(用道理打动人)导 劝(劝说,阻止)架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B项,“为(为了)之奈何”错误,“为之奈何”意思是这有什么办法呢?表示无计可施。“为”是介词,对。
故选B。
4.对下列加线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有槁暴(晒)②?以为轮(使弯曲)③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④而致千里(送到)⑤君子生非异也(资质、禀赋)
⑥非利足也(走路)⑦筋骨之强(强壮)⑧而绝江河(横断)⑨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⑩而闻者彰(显著)
A.①②⑤⑥⑦⑨ B.①②③④⑦⑨
C.①③⑤⑦⑨⑩ D.①⑤⑦⑧⑨⑩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分析。
③应为“提起脚后跟”,④应为“到达”,⑧应为“横渡”,⑩应为“清楚”。
故选A。
【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君子生非异也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本题是对通假字的考查,本题中,
A项,“知”通“智”,智慧;
B项,“有”通“又”;
D项,“生”通“性”本性。
故选C。
6.下列加横线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1)虽有槁暴(晒)(2)?以为轮(使……弯曲)
(3)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5)非利足也(走路)(6)筋骨之强(强壮) (7)而致千里(送达) (8)而绝江河(隔断)
(9)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10)而闻者彰(清楚)(11)劝学(勉励)
A.⑴⑵⑷⑸⑹ B.⑵⑶⑹⑼⑽ C.⑴⑷⑸⑺⑾ D.⑹⑻⑼⑽⑾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加横线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③句中“跂”义为“提起脚后跟”而不是“抬起脚尖”;故排除含有③的选项。⑦句中“致”义为“到达”,而不是“送达”;故排除含有⑦的选项C。⑧句中“绝”义为“横渡”,“绝江河”就是能横渡江河,故排除含有⑧的选项D。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A。
【点睛】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君子:本是对古代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金:特指金子。“金就砺则利”中的“金”指古代的金银铜一类的钱。
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D.《荀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
【答案】B
【详解】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B项,“指古代的金银铜一类的钱”错误,应该是“金属制的刀剑等”。
故选B。
【点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8.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君子生非异也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由于古今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异,古代汉语中存在与现代汉语整体不同或有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就是所谓的文言特殊句式。它包括被动句、省略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要解答此类型的题,要在积累的基础之上,学会分析句子结构,找出句子与现代汉语句子的差别所在。
A项,定语后置句。
B项,判断句。
C项,判断句。
D项,判断句。
故选A。
【点睛】文言句式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作“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作“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作“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作“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9.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④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⑤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⑥其曲中规
A.①②/③⑤/④/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词类活用的能力。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①②名词做状语;③⑤名词做动词;④数词用作形容词;⑥形容词做名词。
故选A。
【点睛】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的使动用法。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筋骨之强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以为轮 D.蚓无爪牙之利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古今异义词做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不同,学习过程注意识记,解题注意调动知识积累、结合句意辨识。
A项,筋骨:古义和今义都指筋肉和骨头。
B项,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指江河一类的水系。
C项,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做成;今义,用于对人或事物做出判断。
D项,爪牙:古义,兽类的脚爪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故选A。
【点睛】所谓古今异义词,指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一致,但意思不同。古今异义词往往是双音节词,所以看到这种词,就要仔细区分,一般可以用逐字组词的方式来区分,因为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节词。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平时注意多积累。
11.名句默写。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 , 。
(2)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
(3)《劝学》中和名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思接近的句子是: , 。
(4)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品德高尚的人每天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无错”的名句是: , 。
(5)《劝学》中用蚯蚓“爪牙”不利、“筋骨”不强来证明用心专一的好处,用“ , , ”这一相反的事例来揭示用心不专的坏处。
(6)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句子是: , 。
【答案】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字:臾、跬、锲、螯、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乙)
①子夏曰:“百工居其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②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③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④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⑤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节选自《论语》)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学者”指求学的人。
B.“金”,在古代有的指用金属制成的刀斧等,有的泛指金属,此处指前者。
C.“百工”泛指各种工匠,“肆”此处指工匠们大胆创新。
D.“无以至千里”的“以”与“君子学以致其道”的“以”意思和作用都不同。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B.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C.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D.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4.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荀子论述了学习的作用、方法以及态度,认为学习需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B.乙文中孔子认为,古人的学习观是自私的,今人的学习观是值得赞扬的,因为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他人服务。
C.乙文中孔子最欣赏弟子颜回的原因之一是他最好学,具体的表现是他“不迁怒,不贰过”,这就意味着颜回能“学以致道”。
D.甲乙两文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甲文认为学习能提升自我,弥补不足;乙文认为学习是提高自身修养的一种手段,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获得“道”。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2)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16.“诸子之文,各有其面貌性情”请就文体特点简要概括两篇选文不同的言说风格。
【答案】12.C 13.D 14.B 15.(1)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变直,这是因为火的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
(2)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16.甲文属于论述文,乙文属于语录体散文;
甲文语言多用比喻、排比句式,整齐对仗,节奏和谐,说理透彻,气势雄浑;乙文温文尔雅,朴实无华,自然流畅、要言不烦,精辟隽永。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C.“‘肆’此处指工匠们大胆创新”错误。“肆”指工匠们制作器物的场所、作坊。
D.正确。
“无以至千里”的“以”,介词,用;句意:没有用来到达千里之外的办法。
“君子学以致其道”的“以”,连词,表目的,来;句意: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道自然到来。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服侍父母能竭尽他的全力,效劳国君能献出他的身体,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用:即使没有学礼,我必定说他学礼了呀。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排除ABC;
“吾必谓之学矣”,“吾”本句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C。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古人的学习观是自私的,今人的学习观是值得赞扬的,因为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他人服务”错误。原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意思是: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充实自身,今天求学的人是为了向别人卖弄知识。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槁暴”,晒干;“挺”,变直;“然”,这样;
(2)“敏”,勤勉;“慎”,谨慎;“正”,匡正。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甲文节选自荀子《劝学》,属于论述文;乙文节选自《论语》,属于语录体散文。
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可知,甲文语言多用比喻、排比句式,整齐对仗,节奏和谐,说理透彻,气势雄浑;
由“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可知,乙文温文尔雅,朴实无华,自然流畅、要言不烦,精辟隽永。
参考译文:
(甲)
①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②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斧锯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③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④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乙)
①子夏说:“各种工匠通过在作坊里劳作完成他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茨得他所追求的道。”
②孔子说:“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充实自身,今天求学的人是为了向别人卖弄知识。”
③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住不求安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④子夏说:“尊崇贤人轻视女色,服侍父母能竭尽他的全力,效劳国君能献出他的身体,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用:即使没有学礼,我必定说他学礼了呀。”
⑤鲁哀公问孔子说:“你的学生们,哪一个最好学呢?”孔子回答说:“有个颜回是最好学的,他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会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如今再也没有这样的弟子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C.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D.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1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跬步,跨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引申至举步、迈步,也可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B.骐骥,与《马说》中“千里马”意思相同,都是指能日行千里的骏马。
C.十驾,用马拉车,一天叫做一驾,十驾就是积十天的路程。
D.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引申义是测量深度。百仞,形容极广。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个观点,足见学习的意义重大。
B.“青”胜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改变,有所提高,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甚至超越自我。
C.“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作者连用五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设喻,从而论述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D.作者以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21.材料二如何阐述道理?请简要说明。
【答案】17.D 18.D 19.C 20.(1)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它用心专一的缘故。
(2)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游必定要接近有学问品行的人,用来防微杜渐而保持中庸正直。 21.运用比喻论证。为了阐发“居必择乡,游必就士”的主旨,一连用了蒙鸠、射干、蓬茅、白沙、兰槐五个比喻,或正反对比,或前后对比,把道理说得形象、透彻。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不靠近,百姓也不佩戴。
“麻中”是“生”的后置状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C;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结构完整、一致,应单独成句,“庶人不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D.“形容极广”错误,应为形容极深或极高。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从而论述学习方法的多样性”错误,意在阐明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上”“下”,向上,向下;“一”,专一。
(2)“游”,交游;“就”,接近;“所以”,用来。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
材料二,用了“南方蒙鸠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兰槐之根渐之滫”等五个比喻,其中“南方蒙鸠之巢”是反例,“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为正例,“兰槐之根渐之滫”前后对比。最后得出结论“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从而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说明了学习要有好的环境。
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斧锯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更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它用心专一的缘故。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材料二:
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生长在高山之上,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不靠近,百姓也不佩戴,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游必定要接近有学问品行的人,用来防微杜渐而保持中庸正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劝学》)
(二)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凡说①者,兑②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③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④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选自《吕氏春秋·劝学》)
[注]①说:说教。②兑:通“悦”。③硾(zhuì):同“缒”。④堇(jǐn):药毒草名,根部有剧毒。
2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B.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C.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D.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2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子,原指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俗称君主,此处特指有学问、修养、品德的人。
B.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跬步”形容距离极近、数量极少。
C.“疾学”中的“疾”是努力的意思,与《劝学》中“声非加疾也”的“疾”意思不同。
D.学者,文中泛指求学的人,即学生,现在则指具有一定学识水平、从事学术研究的人。
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荀子·劝学》通过积土成山兴风雨、积水成渊生蛟龙设喻,引出“积善成德”才能改变气质,具备圣人的思想感情的论断
B.《荀子·劝学》中“骐骥-驽马”“朽木-金石”这两组对比的比喻,着重表明“积”与“不积”必将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
C.《吕氏春秋·劝学》指出君主父母不能得到忠孝之臣的原因是不懂道理信义,而不懂道理信义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D.《吕氏春秋·劝学》善用比喻,批判当时学生不听教化、自以为是,而老师只顾说教,不懂如何使人心悦诚服的社会现象。
25.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
26.同是“劝学”,两则选文中,作者强调的学习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22.D 23.B 24.C 25.(1)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2)老师采用不能教化、不被听从的方法而勉强教学生,想要自己的思想被传播、自身被尊重不也就太遥远了吗? 26.①选文一强调学习要注重积累,那就必须专一,不能浮躁。
②选文二强调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顺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诚更显达的。忠孝是君主父母所十分欣赏而想得到的。显达荣耀是臣民子女所十分希望拥有的。
“人君人亲”做“欲”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
“人子人臣”做“愿”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D。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错误。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C.“圣人生于疾学”的意思是“圣人来自于努力学习”;“声非加疾也”中“疾”的意思是“劲疾”,句意:声音没有变得洪亮。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而不懂道理信义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错误。由原文“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可知,但是君主父母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臣民子女不能达到他们的愿望,这是由于不懂道理信义的原因所产生的结果。不懂道理信义是由于不学习的原因所造成的。由此可知,不懂道理信义是由于“不学习”,而不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故选C。
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博学”,广博地学习;“日”,名词做状语,每天;“参省”,检验反省;“知”,通“智”,智慧。
(2)“操”,采用;“术”,方法;“强”,勉强;“欲道之行、身之尊也”,被动句;“行”,被传播;“尊”,被尊重。
2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选文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是比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才是正意。对一个人来说,“积善”要达到了“成德”的境界,才能改变气质,具备圣人的思想感情。紧承这一论断,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四组比喻,它们阐述了前后相承的两层意思。前面三组论述了“积”字的重要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正面说明,不“积”就将一事无成;“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这两组对比的比喻,则着重表明,“积”与“不积”必将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前一组对比,偏重主观条件的分析,后一组对比,偏重客观情况的分析。三组比喻的结合使用,把道理讲得十分清楚。后面部分的另一组,以“蚯蚓”和“螃蟹”的对比为喻,指出“用心专一”是“积”的关键,将论述进一步引向深入。所以选文一强调学习要注重积累,那就必须专一,不能浮躁。
选文二:结合“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可知,努力学习的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那么他的言语就被信从,他的思想也被传论。所以上门教学生的老师不能教化学生,请老师到家中的学生不会听教化,自卑的老师不能令学生听从,看不起老师的学生不听从老师。老师采用不能教化、不被听从的方法而勉强教学生,想要自己的思想被传播、自身被尊重不也就太遥远了吗?学生处在不被教化、不听从教化的情况中,自己做自认为对的事,想声名显赫身体安泰,这是怀中藏有腐臭之物却想散发芳香,是跳入水中却厌恶被弄湿一样的不可能。由此可知,选文二强调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
参考译文:
(一)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斧锯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选自《荀子·劝学》)
(二)
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顺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诚更显达的。忠孝是君主父母所十分欣赏而想得到的。显达荣耀是臣民子女所十分希望拥有的。但是君主父母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臣民子女不能达到他们的愿望,这是由于不懂道理信义的原因所产生的结果。不懂道理信义是由于不学习的原因所造成的。学生的老师博学而有才华,我不信学生就成不了圣贤的人。圣人存在的话,天下就可以被治理。圣人在右边则右边被敬重,圣人在左边则左边被敬重,所以古代贤能的君主没有不尊敬老师的。尊师就不计较他的贵贱、贫富。如做到这样就能使声名显达,品德行为受到表彰。所以老师对学生的教化,不在于对学生贫贱、富贵看轻或看重,而在于看重学生的思想态度。一个人可以做到这样,其他的事就没什么不可办的了,所要办的事都可完成,所希望的都可达成,这是由于得到圣人教化的原因。圣人来自于努力学习。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才华出众的名人,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
努力学习的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那么他的言语就被信从,他的思想也被传论。所以上门教学生的老师不能教化学生,请老师到家中的学生不会听教化,自卑的老师不能令学生听从,看不起老师的学生不听从老师。老师采用不能教化、不被听从的方法而勉强教学生,想要自己的思想被传播、自身被尊重不也就太遥远了吗?学生处在不被教化、不听从教化的情况中,自己做自认为对的事,想声名显赫身体安泰,这是怀中藏有腐臭之物却想散发芳香,是跳入水中却厌恶被弄湿一样的不可能。凡是真正说教的人,说得使人欢喜,并不是只顾说个不停。当今世上说教的人多数不能使人欢喜,却反而说个不停。不能使人欢喜却反而说个不停,是挽救溺水的人但却用石头使他下坠,是救治病人却喂他饮毒药,(这样)使世道越来越乱;不贤达的君主越发昏惑的情形,从此就出现了。
(选自《吕氏春秋·劝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以“学而”开篇,并非参编之孔门弟子随意为之,实乃深明夫子崇“学”之心意使然。孔子之后,将儒家“学”论思想推向更高阶段的要数先秦儒学之总结者——荀子。《荀子》一书以“劝学”开篇,可谓深契孔门崇“学”重“教”之精神。细细品读《荀子》,我们认为,荀子论“学”,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思想内容尤其值得深思、体味和借鉴。
其一,学以“成人”。所谓学以“成人”,就是以“成人”作为“学”的目的,以“学”作为“成人”的途径。荀子曰:“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群书)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荀子·劝学》)荀子之所以将“成人”作为“学”之目的,这与其性伪之分的认识紧密相关。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荀子·性恶》)按照这种认识,“人”之“完成”,不由先天之“性”,而必由后天之“伪”,而“学”无疑又构成了“伪”的主要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无“学”便无所谓“人”(成人)了。故曰:“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荀子·劝学》)荀子发展了孔子为己之学的思想,认为君子当学而为己,“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把“学”之目的落到了“全而粹”的理想人格养成上。“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荀子·劝学》),此之谓也。
其二,学至乎礼而止。所谓“学至乎礼而止”,就是指将“学”的内容主要聚焦于“礼”上。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荀子直承夫子之教,一方面主张“君子博学”;另一方面又明确提出“学至乎礼而止”(《荀子·劝学》)。由此,以“礼”论“学”,以“学”论“礼”,构成了荀子“学”论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清人王先谦言:“荀子论学论治,皆以礼为宗,反复推详,务明其指趣,为千古修道立教所莫能外。”(《荀子集解序》)可以说,不从礼学悟入,实难得荀子论“学”之真义。荀子认为,礼是“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人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荀子·性恶》)。因此,在他看来,“学”若“不道礼宪”,而仅“以诗书为之”,根本不得要领。他说:“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荀子·劝学》)荀子将“学”之内容约之于“礼”,而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意在此也。
其三,学至于行之而止。所谓“学至于行之而止”,就是强调对“礼”的躬行和践履。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荀子·儒效》)对于“礼”,荀子认为,不仅要“知”,更要“行”,故曰:“礼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颠蹶陷溺。”(《荀子·大略》)而对于“礼”的学习,他强调要“一可以为法则”,使“礼”成为吾人立身行事、应对进退的规范和准则。
其四,学至乎没而后止。所谓“学至乎没而后止”,就是强调“学”的过程性、持久性和不可间断性。《劝学》篇开宗明义即曰“学不可以已”,所要说明的正是这个道理。
(摘编自郑治文《荀子论“学”》)
2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以“学而”开篇,《荀子》以“劝学”开篇,这实际是孔门弟子及儒门后世学者刻意而为之。
B.“成人”的途径是“学”,通过“学”以求融会贯通,从而由不全不粹之人变成成熟完美之人。
C.学习内容包括书本知识、探索理解、效仿良师益友等,除邪念、养德操等可在学习中得以实现。
D.荀子认为,君子广泛地学习,等达到醉心于学的境地时,再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不会离经叛道。
2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论述孔门崇“学”,提出荀子论“学”思想有四个方面值得深思、体味和借鉴,然后分条论述,条理清楚。
B.作者在文中多处运用“所谓……,就是……”的句式,对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化深奥为通俗,这就更便于读者理解。
C.文章第二段开头引用《荀子·劝学》中的论断,阐述“学”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君子的学习与小人有别。
D.文章第三段以“由此”“可以说”“荀子认为”“因此,在他看来”等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论述客观而审慎。
2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到最后为“成人”时,外力也不能动摇,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亦即孔子的“匹夫不可夺志”。
B.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自降生之时起就贪财好利、争斗抢夺、放纵不羁等,这些恶行是与生俱来的,不可以改造。
C.荀子既主张君子博学,又提出将学的内容主要聚焦于“礼”上,他论学论治皆以礼为宗,领悟其论“学”真义,须从礼学悟入。
D.荀子不仅强调对“礼”的践行,还强调“学”的过程性和不可间断性,这与他曾经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观点是一致的。
【答案】27.D 28.C 29.B
【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君子广泛地学习,等达到醉心于学的境地时,再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不会离经叛道”错误,张冠李戴。据第三段可知,这不是荀子的观点,而是孔子的观点。
故选D。
2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C.“强调君子的学习与小人有别”错误,无中生有。在文章第二段开头引用《荀子·劝学》的论断中无此信息。
故选C。
29.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这些恶行是与生俱来的,不可以改造”错误,曲解文意。据第二段“按照这种认识……‘无学’‘便无所谓’人(成人)了”可知,这些恶行可以改变,并且只有改变了,“人”才能成为“人”。
故选B。
高中人教统编版10.1 劝学精品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0.1 劝学精品综合训练题,文件包含101《劝学》分层练习-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101《劝学》分层练习-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精品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精品一课一练,文件包含102《师说》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102《师说》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8.2 登高优秀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8.2 登高优秀测试题,文件包含82《登高》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件+分层练习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82《登高》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件+分层练习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