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2* 登泰山记练习题
展开16.2《登泰山记》检测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B.倚歌而和之 倚:循、依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端正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适宜
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驾一叶之扁舟 B.世皆谓之天门云
C.自其变者而观之 D.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C.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在)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
③世皆谓之天门云(助词,无实义)
④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蜡烛)
⑤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⑥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稍微)
A.①④⑥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⑤⑥
5.下列有关《登泰山记》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清代姚鼐所写的一篇攀登泰山的游记,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文字简洁生动。
B.本篇游记在写景方面运用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等多种手法,将泰山的景色描绘得形象生动。
C.文章开篇交代地理环境,手起刀落,从小处着笔,像抽象画一样,只拿出形成轮廓的汶水、济水和古长城勾勒了泰山的轮廓。
D.在从京师到泰安路程的描写中,作者连用“历”、“穿”、“越”、“至”四个动词,写出了旅途的艰苦,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形象。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D.顺流而东也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而今安在哉 侣鱼虾而友麋鹿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固一世之雄也
D.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举匏樽以相属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②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④其远古刻尽漫失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二、小阅读-课外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地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却砌成一座普遍的云海。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地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那时候在这茫茫的云海中,我独自站在雾霭溟蒙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
我躯体无限地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
(选自徐志摩《泰山日出》,有删改)
《登泰山记》与上面的文段都描绘了泰山日出的景象。请从“云海”“朝霞”中任选一种景物,从手法、景物特点及情感的角度比较二者的异同。
10.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段: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题目:
①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
②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武王既伐殷,悬纣首。有泣于白旗之下者,有司责之。其人曰:“吾冶家①孙也。数十年间,再易其熔范②矣。今又将易之,不知其所业,故泣。吾祖始铸田器,岁东作③,必大售。殷赋重,秉来耜者一拨不敢起,吾父易之为工器。属宫室台榭侈,其售益倍。民凋力穷,土木中辍,吾易之为兵器。会诸侯伐殷,师旅战阵兴,其售又倍前也。今周用钺斩独夫,四海将奉文理,吾之业必坏,吾亡无日矣。”
武王闻之,惧。于是包干戈,劝农事。冶家子复祖之旧。
【注】①冶家:铁匠。②熔范;冶炼模具。③东作:春耕生产。
民凋力穷,土木中辍,吾易之为兵器。会诸侯伐殷,师旅战阵兴,其售又倍前也。
三、小阅读-课内
1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赏析《登泰山记》中的这一文段。
13.这是苏轼《前赤壁赋》中一段对箫声的精彩描写,赏析下面这句话,看箫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有何作用。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4.概括《登泰山记》最后一段所写的内容。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四、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姓的江天
汤世杰
“支持这个世界的,是一些非常简单的观念。”我们所能见到并参与其中的,也尽皆世界的日常。但故乡必有故乡的独特,不独特的从来都是我们的眼睛。一座小城,有别于大都市的,不是摩天大楼、车水马龙,而是日常生活的简捷便利,烟火人间的随处可逢,自然山水的伸手可及。
那幕日落原也寻常,却因有了大江的那个“曲折”,让我对比留意过的多处日落,有一种别致独特的感悟。地中海、波罗的海上的日落辉煌浩瀚,尼罗河、多瑙河上的日落华丽迷人,倒或因有水无山或有山无水,而少了些遮挡、少了些层次、少了些深邃,而一览无余,韵味清浅。山水、山水,须得有山有水,且洽配得当。西陵峡口,峡尽天开的这片江天日落,独特就在其间,既有浓墨堆垒般的凝重山影,也有洒金宣纸般的跳荡水波,山水相映,明暗错叠,动静互辅,那种浓暗酽黑的山色中层叠杂糅的霞色,那霞光将云头尽染时深浅有致的黝黑,让“斑斓”一语真正落到了实处,怎么看都让人直呼神奇。落日缓缓落向对岸那一溜青山背后时,落霞则从青山背后通红地衍射出来,温柔而又顽强。一江流水,既因那一溜青山浓郁沉重的倒影而显深沉,又任落霞的辉光映照而熠熠生辉。眼前,缓缓坠落的日头虽明明还挂在对岸青山垭口,但在我心里,夕阳已义无反顾地殉命于一江流水——它把一化作了千千万万,在每朵浪花每道波纹里得以重生。你似乎能听见整条大江的啸叫呐喊,瞬即热血偾张,想与大江一起远赴沧海。当人们通常把颂辞赞歌献给一幕日出时——那当然无可非议——一次那样的江天日落,让我意外地识得了落霞的无限英武。浩浩江天,任流霞映照得万紫千红。江水在熠熠闪耀。天宇在熊熊燃烧。满天原本纯白得近乎稚拙无邪的如莲云朵,也在转眼间幻化成了姿态嶙峋的丹霞峰岭,深沉、凝重。
江天就在那一刹那,渐渐从深红变成了绛紫,在我的注视中,那是个短暂得近乎漫长的过程,然后又从绛紫缓缓沉入森黑。霞色变幻万端的江天,引发的不是狂热呼唤,而是屏声静气的安谧。万物退避于远,市声消弭于耳,喧嚣消遁于僻。天人相对,无语而心通。当夜晚如期而至,世界转到了另一边,自己的心跳成为此在的唯一节奏,这世上,还有什么比宁静更经得住倾听?太阳已落到远山背后。你看见的只有江天、流霞,一个阔大到无边无际的、由霞色营造出来的玄妙空间。在暮色愈收愈紧的合围中,最后那片羽毛般的落霞像一个希望、一句誓言,久久挂在对岸那个山垭口上,闪耀。它的最后消失,与其说是沉入了肉眼莫见的某片宇宙荒野,我宁愿相信,那是落霞将自己分发给了每一个注目过它的灵魂——当我偶尔回眸周边同样如痴如醉的人们时,他们眼里正闪耀着奇异的眩光,那就是落霞,耀眼而又温柔,静谧却富含力量。我想他们看我亦如是。
“日暮江天静,无人唱楚辞。”一次大江落日提供给人的,恰好就是一次由大自然导演的话剧,一次美的灿然寂灭、物的意外清空、欲的瞬时断舍离。人心至少在那个短暂时刻,从名利漩涡,从烟火人间,从满满当当充斥着物与欲的世界,让眼耳鼻舌身意受想行识一起进入一个只有光影色彩,最后连光影色彩也消失殆尽的世界,彻底地由“色”入“空”,从“有”至“无”,完成了一次蝉蜕浊秽般的瞬时嬗变。再怎么舒适安逸的日子也是累人的,何况日子总有烦人之处。长长的人生需要无数个那样的短短清空,否则,灵魂将会被各种明目张胆或乔装打扮的物与欲,撑得满满当当,再也没有一刻宁静、几许空灵,再也容不下一点美妙、几许良善……
(节选自《人民文学》2021年第8期)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1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描绘了一次江天日落的景象,由熠熠闪耀到灿然寂灭,最后由景悟理,体现了作者的哲理思考。
B.写地中海、波罗的海的日落,目的是衬托江天落日山水相映、明暗错叠、动静互辅的独特与神奇。
C.文章突出描写了落霞的“英武”,它“将自己分发给了每一个注目过它的灵魂”,赞美崇高的献身精神。
D.文章第③段“静谧却富含力量”是指自然以它的壮美和静谧使人的心灵暂时摆脱物与欲,内心得以宁静。
16.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7.比较阅读《百姓的江天》与《登泰山记》(节选),分析两文的异同,填写下面表格。
篇目 比较点 | 《百姓的江天》 | 《登泰山记》 |
表达方式 | ① | 记叙、描写相结合 |
写景顺序 | 时间顺序 | 时间顺序 |
描绘画面 | 斑斓闪耀的江天日落图、安谧宁静的江天落霞图 | ② |
文章主旨 | 表达③ 。 | 表达④ 。 |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颠,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壁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但律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土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蜂皓驳色,而皆若偻。
(摘自清代姚鼐《登泰山记》)
(乙)是朝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峭,下骑,步牵马,乍步乍骑,且相半,至中观留马。去平地二十里,南向极望无不睹。仰望天关,如从谷底仰观抗峰。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窅窱①,如无道径。遥望其人,端如行朽机②,或以为小白石,或以为冰雪,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殊不可上,四布僵卧石上,有顷复苏,亦赖赍酒脯。处处有泉水,目辄为之明。复勉强相将行,到天关,自以已至也,问道中人,言尚十余里。其道旁山胁,大者广八九尺,狭者五六尺。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若在云中。俯视溪谷,碌碌不可见丈尺。遂至天门之下。仰视天门,窔辽③如从穴中视天窗矣。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縆索④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掖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磨胸舁石、扪天之难也。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稍疲,咽唇焦,五六步一休。蹀蹀⑤据顿地,不避湿暗,前有燥地,目视而两脚不随。早食上,晡后到天门。山南有庙,悉种柏千株,大者十五六围,相传云汉武所种。小天门有秦时五大夫松。始皇封太山,逢疾风暴雨,赖得松树,因复其下,封为五大夫。
日入下去,行数环,日暮。时颇雨、不见其道。一人居其前,先知蹈有人,乃举足随之。比至天门下,夜人定矣。
(摘自东汉马第伯《封禅仪记》)
【注】①窅窱(yáotiǎo):幽深的样子。②朽机(wù):枯树桩。③窔辽:幽深遥远。④縆索:粗大绳索。⑤蹀蹀:踉踉跄跄的样子。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崖限当道者限:门槛
B.四布僵卧石上布:伸展,名词用作动词
C.如从谷底仰观抗峰抗:高耸的
D.明烛天南烛:像蜡烛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19.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余始循以入自以已至也
B.或曰,此东海也或以为小白石
C.世皆谓之天门云久之白者移过树
D.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目视而两脚不随
20.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从者扶掖/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
B.两从者/扶掖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
C.两从者扶掖/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
D.两从者/扶掖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2)或以为小白石,或以为冰雪,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
22.请仔细阅读乙文第一段,梳理作者登泰山的行踪。
六、句子默写
23.(1)《登泰山记》选自 ,作者 ,是 代 派代表人物,他和 、 被誉为“桐城三祖”。
(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 风雪, 齐河、长清, 泰山西北谷, 长城之限, 泰安。
(3)山多石, 。石苍黑色, , 。少杂树, ,生石罅, 。冰雪,无瀑水, 。
七、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泰山(其六)
李白
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
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
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晖,玉真连翠微。
想象鸾凤舞,飘飖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注释】①玉真:仙子名。②匏瓜:星宿名。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朝饮”“暝投”两句,表现出诗人登山时间之长,也引人想见泰山景色之雄奇。
B.在泰山静美的夜色中,李白独自一人抚琴、赏月、听松,借以排解仕途失意的痛苦。
C.诗中“想象鸾凤舞,飘欣龙虎衣”等句与“霓为衣兮风为马”几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D.此诗表达了诗人登临泰山的愉悦之情,也流露出他在泰山仙境消失后的遗憾之意。
25.李白《游泰山》(其六)描写泰山景色,将实景与幻境融合,请结合诗句赏析这一艺术特色。
26.李白的《游泰山》(其六)与姚鼐的《登泰山记》(选段)都描写了奇幻的色彩,简析两位作家笔下色彩描写的不同。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八、语言表达
27.下面是珠城市文化主管部门受理审批举办营业性演出活动的流程图,请根据下图,把申请主体的申请流程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28.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苏轼游赤壁抒发了人生感悟,姚鼐登泰山赞美了大好河山。请仿照示例,另写两个句子。
面对泰山,杜甫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登临黄山,徐霞客 。
漫步西湖,苏轼 。
29.请将下面的句子重组为一个单句,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如果说,苏轼的盖世才华是他被无数的后人崇拜和偏爱的首要因素,那么他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则是令人崇拜与偏爱的又一个原因。
30.下面是一段关于《左传》的作者的探讨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
关于《左传》的作者,《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是左丘明。唐代赵匡首先怀疑“左氏”非左丘明,清代姚鼐进一步提出:“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他还提出《左传》作者可能是吴起。还有人主张为刘歆所作,不过这些怀疑之说都没有充分根据。关于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唐孔颖达认为姓左名丘明(《春秋左氏传序疏》)。清代朱彝尊认为左丘为复姓(《经义考》)。清代俞正燮又认为姓丘名明,左是左史之官(《癸巳类稿·左丘明子孙姓氏论》)。至于其生卒行事,史皆不详。《孔子家语·观周篇》说:“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未知所据。不过一般论者据《左传》所记事实,都认为作者的生活年代要比孔子晚。
31.下面是一段探讨《左传》作者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出其包含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关于《左传》的作者,《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是左丘明。唐代赵匡首先怀疑“左氏”非左丘明,清代姚鼐进一步提出:“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他还提出《左传》作者可能是吴起。还有人认为是刘歆。不过这些怀疑之说都没有充分的根据。关于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清代朱彝尊认为左丘为复姓(《经义考》),清代俞正燮又认为姓邱名明,左是左史之官(《癸巳类稿·左邱明子孙姓氏论》)。至于其生卒行事,史皆不详。《孔子家语·观周篇》说:“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未知所据。不过一般论者据《左传》所记事实,都认为作者的生活年代要比孔子晚。
(1)第一方面:
(2)第二方面:
(3)第三方面:
九、名著阅读
3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伐之,大叔出奔共。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节选自《郑伯克段于鄢》,有删改)
(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回“寤生”,遂恶之。
(2)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十、微写作
33.下面是《赤壁赋》中的一段话,请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话把它改写成一段描写秋江月夜的文字。注意展现作者内心的感受,不少于200字。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宛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参考答案:
1.D
2.A
3.B
4.C
5.C
6.D
7.C
8.B
9.(示例)(以“云海”为例)①在手法上:《登泰山记》运用白描(描写),简笔勾勒;《泰山日出》则运用细致的描写、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云海的特点。②在景物特点上:二者都写出了云海浩瀚无垠的特点,但《泰山日出》还写出了云海柔软的感觉、局部的形状。③在情感上:二者都抒发了震撼、赞叹之情,但《登泰山记》寓情于景,抒情含蓄;《泰山日出》除借景抒情外,还直抒胸臆,震撼、赞叹之情更加强烈。
10.①如今君主穷尽所能使楼台亭榭高耸,竭尽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
②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11.后来民力凋敝,财力穷尽,土木建筑中途停工,于是我便改为铸造兵器。正赶上诸侯讨伐殷纣王,军队战阵摆开,我的销售量又比我父亲时增加了一倍。
12.这几句由苍山负雪写到低处的城郭、河流,又转回近处写半山,以“若带”之雾的比喻烘托泰山的高峻雄伟,给人以刚柔相济之美。
13.先用比喻描绘箫声的凄婉,再借助想象,写其音乐效果,能使蛟龙起舞、寡妇落泪。
悲。箫声使苏子的感情陡转,由乐入悲。
14.“三多三少”写出泰山的苍劲峻峭。
15.C 16.运用想象和比拟的手法,由眼前挂在青山亚口的夕阳想象夕阳在江面上浪花和波纹里“重生”,赋予夕阳以生命,既写出夕阳余辉洒满江面、金光万道、波光粼粼的壮丽景象,又讴歌自然之美,情景交融,增添文章意蕴。 17. 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气势磅礴的泰山日出图 自然能涤荡心灵,使内心得到片刻宁静的主题 对自然美景、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以及不断攀登才能见证绝美的人生感悟
18.D 19.B 20.C 21.(1)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摴蒱一样的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
(2)有的人认为像白色的小石头,有的人认为像一堆冰雪,很久,白色的东西移过树木,才知道是人。 22.中观——天关——环道——天门——山南庙——小天门
23. 《惜抱轩诗文集》 姚鼐 清 桐城 方苞 刘大櫆 乘 历 穿 越 至于 少土 多平方 少圜 多松 皆平顶 无鸟兽音迹
24.B 25.本诗实写青山碧峰、明月白露、松风止歇、星宿可摘等,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意境。诗歌实中生虚,泰山宛若仙境的美景触发了诗人丰富的想象:仙子临峰,笙歌凤舞,仙袂飘摇。诗人置身其间,扪天摘星,抚银河水,触织女机,气氛欢快,令人忘归。诗歌在虚实结合中传达出诗人对泰山美景的热爱,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26.示例:
(1)李诗主要借助青山碧峰、明月白露等景物色彩的静态描写,营造了月夜泰山清幽的意境。姚文则描写了日出过程中白色云雾、五彩朝霞、赤色太阳、颜色错杂的山峰等景物,通过景物色彩的动态变化,表现雪后泰山壮丽雄奇的景象。
(2)李诗清丽奇幻的色彩折射出诗人游览泰山的轻松愉悦之情,姚文则以绚烂的色彩表达了作者观赏泰山日出的欣喜激动之情。
27.申请主体到受理窗口申请办理。受理窗口对申报材料不齐全的,告知需补正的内容;对不符合审理条件的,不予受理;对符合审理条件的,由承办人审核合格后发放审批文书,不合法的则不予许可。
28. (登临黄山,徐霞客)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表达了作者对黄山雄奇的由衷赞叹 (漫步西湖,苏轼)写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表现了作者的豁达胸襟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29.苏轼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可以说是他盖世才华外的又一个令无数的后人崇拜和偏爱的原因。
30.(1)关于《左传》的作者的众多怀疑之说都是没有充分根据的。
(2)关于左丘明的姓氏历来众说纷纭。
(3)一般论者认为孔子与左丘明交往的记载是不符合事实的。
31.(1)关于《左传》作者的众多怀疑之说都是没有充分根据的。
(2)关于左丘明的姓氏历来众说纷纭。
(3)关于左丘明的生卒行事史皆不详,一般论者认为其生活年代要比孔子晚。
32.(1)(姜氏)生庄公时难产,使姜氏受到了惊吓,所以取名叫“寤生”,从此就讨厌他。
(2)庄公于是把姜氏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不久就后悔了。
33.夏末秋初七月十六那个凉爽的夜晚,苏轼与朋友荡桨赤壁江面。清风习习,水面泛起圆细的波纹。东坡一边向客人敬酒,一边吟唱起《诗经·陈风》中那首优美的高雅的《月出》: 月亮出来明皎皎呀,佳人容颜多俊俏呀! 身材苗条惹人爱呀,相思缠心好烦恼呀!吟罢,乐坡笑了,客也笑了。似乎受到感召,一会儿,月亮从东山顶端露出脸庞,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一时间,清风与明月交织,露珠与水光辉应。苏子与客驾一叶扁舟,飘浮在辽阔苍茫的大江之上,仿佛腾云驾雾,在空中迎风皋翱翔,却不知飞往何处,又仿佛离开了凡俗的尘世,进入了云遮雾绕的道教仙境……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随堂练习题,文件包含第162课《登泰山记》同步检测原卷版docx、第162课《登泰山记》同步检测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同步测试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选择类,小阅读-课内,非选择类,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课时作业,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情景默写,选择 简答,非选择类,小阅读-课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