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七年级上册(2018)15 诫子书图文ppt课件
展开杜甫这首诗写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那么,这样如此智慧的人,又会如何教育自己的后代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去看看吧。
1.熟记“夫、淫、躁”等字的读音,熟记“淫慢、节俭”等词语的字形,掌握文中的判断句式及重点古今异义词。(重点)2.理解文意;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重点)3.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素养)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樊襄阳),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建兴十二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西南)。曾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又制造“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有《诸葛亮集》。
这篇文章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一生效忠刘氏父子,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国家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诫子书》,告诫儿子诸葛瞻要读书修身、静心养德。
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
节俭有助于养成质朴勤劳的德操。
平稳静谧的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根据语意断句读,根据语录体的特点断句读;通过分析句式特点(如固定句式、句式短小、句式工整)断句读,通过“之乎者也矣”等语气词断句读。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诫 子 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夫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这里指安静,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译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行为操守,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译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枯败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结合前面的字词分析,试着解释一下文章题目的含义。
即诸葛亮写给儿子的旨在告诫、劝勉的信。
1.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从哪两方面进行说明的?
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分别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说明的,一正一反,说服力强。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成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志向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始终保持内心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说一说: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上节课我们具体分析了文章内容及诸葛亮对儿子教诲的观点,那么诸葛亮自身又是如何实践的呢?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意义呢?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
1.诸葛亮希望儿子宁静、淡泊又希望儿子能明志致远而“接世”,如他自己当年隆中隐居不求闻达于诸侯与后来出山成为蜀国丞相,这是否矛盾?应该如何理解?
不矛盾。(1)“淡泊”不是弃世,“宁静”也不是慵懒。其目的在静心于学,修身养性,进而服务于社会国家,所谓致远,是因达于天下而远,因泽于后世而远。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
(2)“接世”,是在儒家文化濡染下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们的人生价值追求,他们入仕为官不是为了物质利益需求,而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大学》里指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到外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的有识之士成长追求的目标,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为人的社会观念,是传统意识中个人价值的最高体现。所以诸葛亮最担心的是年少早成的儿子不“接世”,全文的劝诫以修身起,以高标准要求,“夫君子之行”,做人要做君子,处世要能“接世”,以淡泊之心,立志、为学、广才正是君子最终能够接世的途径。
2.请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示例一:“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岁月蹉跎,那将于事无补。示例二:“非志无以成学。”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大志向,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古义: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今义:丈夫
古义:操守、品德 今义:行为,行动
古义:这里指安静,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今义:指环境安静,不嘈杂
古义:增长 今义:广泛;宽广
险,古义:轻薄 今义:危险,惊险 治,古义:修养 今义:治理
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 今义:奔驰,奔跑
古义:懈怠 今义:指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
意与日去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歌以咏志 可以为师矣静以修身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夫学须静也 非志无以成学
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的目标
倒装句: 将复何及
宾语前置,即“将复及何”
本文是诸葛亮以一个父亲的身份给他的儿子写的一封信,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现实社会中充满了诱惑,我们切不可随波逐流,迷失方向,切忌追逐短视的功利而汲汲于功名富贵。它是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但对于后人也有普遍的警示作用。
❶观点鲜明,层次清晰。 本文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观点鲜明,说服力强。再如,从“静”的重要性上看,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文章层次十分清晰。
❷正反阐述,对比鲜明。 文章从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了治学、修身的条件,劝诫儿子惜时并有所为。同时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正)
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 性(反)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珍惜年华
劝miǎn( ) 遂( ) 淫慢( )淡泊( ) 夫君子之行( ) 险zà( )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画线的字注音。
(1)静以修身 (2)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 (4)淫慢则不能励精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本文的作者是 ,字 , 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与他相关的故事有 ,俗语有 。本文题目中,“诫”的意思是 ,“书”的意思是 。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A.夫君/子之行 B.非学/无以广才C.淫慢/则不能/励精 D.非淡泊/无以明志
【解析】本题考查给文言句子划分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A项中,正确的节奏划分为“夫/君子之行”。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甲】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①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 ②又相天子( )③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④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 )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①: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译②: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枯败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那穷困的屋舍,那是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周公告诫儿子伯禽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诸葛亮告诫儿子诸葛瞻要立德、修身。
其中,甲文的中心内容:
(3)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
七擒孟获挥泪斩马谡诸葛亮长眠五丈原草船借箭 借东风火烧赤壁诸葛亮巧收姜维舌战群儒智激周瑜 三气周瑜增灶退兵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俗语、歇后语、诗句、对联: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 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
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姓名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不释手,形影不离。他这样做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关于修身、惜时、立志等古今中外名句:A.淡泊。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
B.立志。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C.惜时。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1. 仔细阅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说一说学习了本课之后有什么启发。 2. 将本文改写为一篇白话书信。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诫子书集体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诫子书集体备课ppt课件,共1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图片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图片ppt课件,共1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储备,作者简介,孔明卧龙,《出师表》,速度不快,不安全,日子岁月,诫子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七年级上册(2018)15 诫子书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七年级上册(2018)15 诫子书教学ppt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科素养构建,新课导入,走进作者,本课知识清单,音形识记,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点解读,议论文结构,重难点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