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18 古诗三首》课堂教学课件PPT公开课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18 古诗三首》课堂教学课件PPT公开课,共60页。
18第1课时第2课时第3课时你还记得哪些描写黄河的诗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第1课时浪淘沙(其一)[唐] 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并称“刘白”。现存诗800余首。作者简介浪淘沙(其一)[唐] 刘禹锡九 曲 黄 河 万 里 沙,浪 淘 风 簸 自 天 涯。如 今 直 上 银 河 去,同 到 牵 牛 织 女 家。qūbǒqǔbò歌曲簸箕初读诗歌 要注意“厂”的竖撇穿插到三点水的下面,“厂”里面是两个“土”,不是“士”。yá浪淘沙(其一)[唐] 刘禹锡九 曲 黄 河 万 里 沙,浪 淘 风 簸 自 天 涯。如 今 直 上 银 河 去,同 到 牵 牛 织 女 家。 自由读诗,结合注释和插图,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不懂的地方用问号标出来。诗意:九曲黄河夹带着绵延万里的黄沙,从遥远的天边蜿蜒奔腾而来,如今我要直向它的源头——银河冲去,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去到天上的牵牛织女家。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九 在古代被认为是最大的数字,泛指多次或多数。思考: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想象画面再读读这两句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我仿佛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一条__________的黄河啊!黄河奔腾激荡的声音气势磅礴朗读指导:读第一、二句诗,语速要放慢,语调沉稳有力,读出九曲黄河的绵延曲折之感和挟沙带浪的雄伟气势。小结:抓住关键的数字,从画面和声音联想开去,我们就能读出黄河的雄伟气势来。气势雄伟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诗中,诗人由眼前的黄河联想到了哪个民间故事呢?《牛郎织女》诗人为什么产生这样的联想呢?《汉书》中称“汉使穷河源”,就是说张骞曾经到达过黄河的源头;此后,晋代张华《博物志》中记载了一个传说,称有人乘着小木筏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之间,还曾经与牛郎织女会面。后来这两种记载发生了混合,说是黄河与天河相通,张骞追溯黄河源头时曾经抵达银河,甚至见到了牛郎织女。传说,织女在张骞回家时,还送给他一块支撑织布机的石头呢! 读了上述资料,你对“直上银河”,“同到牵牛织女家”又有什么新的感悟? 诗人先是表示自己要逆流而上,到黄河的源头去,“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去”。诗人由黄河联想到传说中的银河,进而生发出“同到牵牛织女家”的浪漫感慨。 朗读指导:读第三句,节奏可稍微加快,语调转向激昂,读出诗人欲直上九天的气概;读第四句,转向平缓悠长,读出憧憬之感。 小结:古诗中隐藏着很多中华文化的印记,有神奇的故事传说,有悠久的历史事件,还有名人的名言名句。多了解一些与诗歌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的意思。 齐读古诗。思考:作者是怎么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直接描写,写了黄河的长度、弯曲、大浪淘沙等。由现实联想到神话故事。尝试背诵、默写古诗。总结方法嫦 娥[唐] 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诗人联想到了哪个传说故事?嫦娥奔月拓展阅读九曲黄河浪淘风簸写景联想浪淘沙(其一)直上银河牵牛织女故事板书设计 你的脑海中想到了哪些诗词呢?第2课时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江南春[唐] 杜牧长江以南地区 杜牧(803—852),字牧之,后世称他为“杜紫微”。唐代文学家。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在诗歌创作上,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主要作品有《山行》《清明》《阿房宫赋》等。作者简介学习提示:边读边思考:诗人抓住哪些景物来写江南的春天?请用“____”把这些写景物的词语画出来。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初读古诗江南春 [唐] 杜 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景物: 秃宝盖要写得长一些,盖住下面的“鸟”,使整个字看起来平衡、稳定。yīnɡ大意:广阔的江南地区,到处莺啼阵阵,绿树掩映着红花,依山傍水的村庄、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这里还有数不清的寺庙,众多亭台楼阁掩藏在迷蒙的烟雨之中。听老师读诗歌,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想象画面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虚指,表示看上去很远。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莺在哪儿啼?“绿映红”是什么意思?声色美朗读指导:这句诗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春景明朗绚丽、铺展千里的声色之美。“千里”稍微读得长一些,“绿映红”则可以读得稍短一些。水村山郭酒旗风酒旗风 风吹来,“酒旗”随“风”飘动,整个画面都在动。“酒旗风”是怎样的画面?动态美 朗读指导:莺歌燕舞,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飘飘,好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江南春景图!请读出欢快、明朗之感!在江南的烟雨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朦胧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四百八十寺虚数,江南有很多座寺庙,并且各种各样。 南朝共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四朝的皇帝和官员多尊崇佛教,在江南各地大兴土木,建造了很多寺庙,据《南史》记载,当时在都城建康(即今南京)附近,就建有寺庙500余座,香火很盛。朗读指导:“烟雨中”让我们感受到江南春天的朦胧之美。所以在读这句诗时声音可以舒缓些,轻柔些。 小组讨论:《江南春》前两句写晴朗之景,后两句写烟雨之色。诗人为什么这么写呢? 江南大地千里之内的天气景色各不相同;诗人把江南春景的不同特色浓缩在一首诗中,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色的赞美和神往。感悟诗情熟读古诗,要求:读出地域的辽阔,读出景色的明丽,读出色彩的斑斓,读出烟雨迷蒙的美感。背诵古诗。课后作业:课后查找有关春天的诗句,背一背。千里莺啼 绿映红水村山郭 酒旗风晴朗之景江南春南朝 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 烟雨中烟雨之色结构梳理第3课时题西林壁[宋] 苏 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临安邸[宋] 林 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特点?题壁诗书湖阴先生壁[宋] 王安石这是一首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墙壁上的诗。王安石退居江宁时的邻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元日》《梅花》《泊船瓜洲》等。作者简介自由读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书湖阴先生壁[宋]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qí tà 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推开门。闼,小门。初读古诗畦排闼找一找“畦”“排闼”在图中的位置。默读古诗,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书湖阴先生壁[宋]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院内,茅屋常被主人打扫,干净得不生青苔,一排排花木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院外,一条溪流环抱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仿佛推开屋门把翠色送到了眼前。 运用学习前两首诗的方法,试着边读边想象画面。交流: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想象画面湖阴先生简朴的茅屋经常被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院子里,他亲手栽种的花草树木都成行成垄,好不整齐。庭院外,一条溪流环绕,像是用手保护着农田;两座青山,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青绿的秀色送入眼帘。 湖阴先生的院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湖阴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长经常、常常手湖阴先生亲手栽种 从庭院的清洁幽雅,能感受到湖阴先生的勤劳、爱整洁及其富有情趣的生活。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对仗读句子,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还有哪些诗词里有这样的手法?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王维《画》诗句中哪些词语使用了拟人化的表达?护田、排闼、送青来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既写出了一条小溪的曲折身姿和两座青山相对的态势,又赋予溪流、青山以动感和人的情意,仿佛青山绿水对居住在此的人们表现出了亲切友好的态度。你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对湖阴先生品格、性情的欣赏之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书湖阴先生壁》中的这两句诗,在写景中还暗藏了典故。“护田”出自《史记·大宛列传》中的“因置使者护田积粟”,说的是汉朝在轮台设置使者,保护田地、积攒粮食;而“排闼”出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的“(樊)哙乃排闼直入”,说的是汉高祖卧病时好多天不肯见人,樊哙推门而入探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整体阅读:这三首古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1)三首诗都是写景诗。前两首分别描绘了南北不同的美景,第三首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景色,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整古诗 (2)三首诗都隐含了古代文化知识。《浪淘沙》(其一)和《书湖阴先生壁》都隐含了典故。 学完这三首诗,我们学到了哪些读诗的好方法?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看注释。可以边读诗边想象画面。借助课文插图理解诗意。多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有助于我们了解古诗的意思。一水 护田 将绿绕(典故)(对仗)书湖阴先生壁两山 排闼 送青来(典故)结构梳理 谢谢观看 Thank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