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1课《短文二篇》教学设计
展开短文二篇
教学目标
1.分析《答谢中书书》一文作者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传达的作者的微妙心境。
2.品味《答谢中书书》语言精练且生动和《记承天寺夜游》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意味的特点。
3.理解两篇短文中所描述的意境,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4.理解作者所表现的热爱大自然、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难点:《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
教学步骤: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三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预习展示,积累资料。
(一)走近作者。
提问:大家在预习时可曾了解本文的作者?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自幼聪明异常,十五岁著《寻山志》。二十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後拜左卫殿中将军。三十六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迁大事辄就谘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曾整理古代的《神农百草经》。另著有《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 |
(二)了解背景。
提问:有谁知道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则属此类。
(三)了解相关知识。
1.提问:时人称本文作者陶弘景为“山中宰相”,有谁知道相关知识?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山中宰相
齐高帝曾经召陶弘景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江苏离南京不远的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梁武帝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他身在方外,却俨然是朝政决策人物,所以当时人都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2.提问:标题“答谢中书书”的最后一个字标志着本文的体裁,大家可曾了解这种体裁?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关于“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四)解说标题。
提问:谁能解说下课文标题涉及的相关知识?
学生答后,多媒体展示:
《答谢中书书》这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山水的信。“答”为回复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阳夏人,曾做中书鸿胪,所以称“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布置:结合下面提供的注释(多媒体展示注释),逐句翻译课文。
【注释】
(1)山川:山河。之:的。 (2)共谈:共同谈赏的。
(3)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4)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5)四时:四季。俱:都。
(6)歇:消散。 (7)乱:此起彼伏。
(8)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9)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10)实:确实,的确。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欲界,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11)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43),他继承他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12)复:又。
(13)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的意思。 (14)奇:指山水之奇异。
【翻译】
山川1 之 美,古 来 共 谈2。高 峰 入 云,清
山河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
流 见底。两岸 石壁,五色 交 辉3。青 林 翠 竹4,四时俱5备。
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子,四季都有。
晓 雾将 歇6, 猿 鸟 乱7 鸣; 夕日 欲 颓8,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
鳞 竞 跃9。实 是欲界之仙都10。自 康乐11以来,未 复12有
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
能 与13 其 奇14 者。
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四、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提问:本文是分哪几个层次写的?
讨论后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2)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3)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多媒体展示结构图】
一(第1句)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
高峰入云(仰视)
二(2~4句) 清流见底(俯瞰)
静景之美。 两岸石壁(平视)
青林翠竹(平视)
晓雾将歇(朝)
三(第5句) 猿鸟乱鸣(听觉)
早晚景象。 夕阳欲颓(夕)
沉鳞竞跃(视觉)
四(6~7句)感慨自然美景。(抒情)
教师小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人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序井然。
五、赏读语言,美读全文。
1.提问:“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是文章的中心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句中的“美”有何含义?
明确:作者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以书信的形式和朋友谈山论水。这个“美”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
2.提问:美无处不在。“高峰人云,清流见底”写的是什么美?哪些词语值得品味?山与水是如何互映的?
明确:山水相映之美。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全句,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
3.提问:“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是从哪个方面写山川之美的?
明确:这句是写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4.提问:“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晨昏变化之美。你能描述句中所描写的美景吗?
明确: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5.提问: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结尾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吗?
明确:“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六、小组竞赛,美诵短文。
1.小组接龙训练背诵短文,推出一名组员参加比赛。
2.小组间开展竞赛,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评价标准:字音准确,抑扬顿挫自然妥帖,感情充沛,能给人美的享受。
3.在评点中自然总结出文中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问: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闲适归隐之意。你的看法呢?
明确: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教师总结:陶宏景的这篇《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板书设计
一(第1句)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
高峰入云(仰视)
二(2~4句) 清流见底(俯瞰)
静景之美。 两岸石壁(平视)
青林翠竹(平视)
晓雾将歇(朝)
三(第5句) 猿鸟乱鸣(听觉)
早晚景象。 夕阳欲颓(夕)
沉鳞竞跃(视觉)
四(6~7句)感慨自然美景。(抒情)
短文二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谪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二、预习展示,积累资料。
(一)走近作者。
提问:大家在预习时可曾了解本文的作者?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今属四川)人。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后在新旧两党的斗争中一再被贬。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
(二)了解背景。
提问:有谁知道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于是写了这篇短文。
(三)解说标题。
提问:谁能解说下课文标题涉及的相关知识?
学生答后,多媒体展示:
题中的“记”是记述的意思,“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夜游”是文章记述的事情。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布置:结合下面提供的注释(多媒体展示注释),逐句翻译课文。
【注释】
(1)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xū)年号(1078—1085)。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2)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3)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行:散步。
(4)念:考虑,想到。
(5)遂:于是,就。至:到。寻:寻找。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被贬官在黄州。
(6)寝:睡,卧。
(7)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子里。
(8)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9)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
(10)盖:大概是。
(11)但:只是。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翻译】
元丰六年1十月十二日夜, 解 衣 欲 睡, 月色入户2,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
欣 然起 行3。念4无 与 为 乐 者, 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5。
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6, 相与步于中庭7。庭 下 如积水 空 明8, 水中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的
藻、 荇9交 横,盖10 竹 柏 影也。何 夜 无 月?何 处无 竹
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
柏? 但 少 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11。
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5.挑战擂主(生荐):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名,挑战擂主,其他学生据朗读要求,作点评。)
四、精读课文,难句解疑。
1.提问:文中哪一个词可以让我们看出苏轼此时的处境?
明确: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日:“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旬。苏轼要养活一家老小,好像很忙啊。要开荒种地,要种麻植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
2.追问:他是闲人吗?如何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苏轼心情如何?
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这里的“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3.追问:从文中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
提示学生揣摩下列句子,边读边品,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①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提示:为什么独寻张怀民?
补充资料【多媒体显示】:
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荡,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亦”字显示出“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有失意的落寞,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4.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这一环节直接从“闲人”一词切入,在整体把握作者情致的基础上,再逐句抓住重点字词品读作者的情感。教学中,始终要将读和悟紧密结合,并且教师要努力营造出良好的交流探究的气氛。)
五、品味写景的妙处
1.布置:“一切景语皆情语”,有这样一种赏景的心情,看看作者眼中的景致又是如何。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有表情地诵读。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布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美;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美景了。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人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3.学生背诵此句。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赏析文中景物描写,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技巧。)
六、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1.布置: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绘的美景中哪一个词最能体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呢?读写景句子。
抓住“空明”突出心的干净、澄澈如水。
2.提问:心静如水,多好的评价啊。设若教师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续一句诗文,大家来看看哪一句最合适?
①丛中蛙鸣一片。②院外遥闻几声狗吠。③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④空中流萤飞舞。
(学生先独自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探究。)
师:正如大家的意见,因为苏轼描写的夜景是宁静淡雅的,这4句中任何一句添加进去,都打破了这种气氛。作者在这时候的心情就像他描写的景色一样宁静、深远。
3.指导朗读,学生尝试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①讨论本文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出怎样的情味?
②有感情地背诵短文。
(这一环节旨在探讨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主要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创设一个续写的情境,学生通过交流、争论、思考、分析、选择来体味文章的意境,进而进一步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
七、联系现实,体会作者情感。
1.徜徉于两篇美文中,我们也由衷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大家也经常有机会接近大自然,为什么我们的眼中却不曾发现这样的美景?常人有什么杂念呢?或者说心里忙什么呢?
(学生联系自我,结合现实自由做答。)
2.教师小结:
现在让我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第一句,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第二句,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三句,苏轼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八、布置作业:
1.诵读两篇短文。
2.这两篇短文意韵隽永,富有诗情画意,就其中一篇写一段读后感。
3.搜集一些写景名句、名篇准备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一(第1句)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
高峰入云(仰视)
二(2~4句) 清流见底(俯瞰)
静景之美。 两岸石壁(平视)
青林翠竹(平视)
晓雾将歇(朝)
三(第5句) 猿鸟乱鸣(听觉)
早晚景象。 夕阳欲颓(夕)
沉鳞竞跃(视觉)
四(6~7句)感慨自然美景。(抒情)
(1~3句)叙事:庭中散步
记承天寺夜游 (第4句)绘景:庭中月色 闲
(5~7句)抒情:心中惋惜
教学反思
本课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整体把握内容到对局部内容和写法的探究,让学生品味了两篇短文中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美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了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但揣摩文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