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背影教案
展开背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生词,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感知父亲“背影”形象。
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3.体会文章以背影为中心的好处。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和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真情。
5.提高珍爱亲情的意识,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真爱亲情的美德。
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生词;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文章以背影为中心的好处,了解文章的叙事方式。
难点: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开篇激趣,导入课题。
我们在刻画人物形象的时候,一般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形象。然而,很少有人会想到对人物“背影”的描写,也能使人物形象丰满,这就是大师的技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的《背影》,看看作者通过对“背影”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二、预习课文,基础积累。
(一)作者简介。
(二)背景介绍。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三)字词学习。
1.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用彩笔画出生字生词。
2.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或课文下的注释读准字音,教师巡视,为学生随时提供点拨机会。
3.教师运用多媒体显示学生可能难读的生字。(要求给加点字正确注音。)
奔丧( ) 狼藉( ) 惨淡( ) 典质( )
赋闲( ) 颓唐( ) 琐屑( ) 亏空( )
蹒跚( ) 踌躇( )
4.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多媒体显示。)
【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触目伤怀】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
【满院狼藉】指乱七八糟,杂乱不堪的样子。
【大去之期】指离死亡的时间不远。
(四)预习检测。
1.教师运用多媒体显示预习自测题,学生快速给出答案。
⑴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字形有误的是( )
①奔丧(sàng) ②狼籍(jí) ③惨淡(dàn) ④典质(diǎn)
⑤斌闲(fù) ⑥颓唐(tuí) ⑦琐屑(xiè) ⑧亏空(kōng)
⑨蹒跚(pán shān) ⑩踌躇(chóu chú)
⑵用“祸不单行”和“触目伤怀”各练习说句话。
2.指名说出答案后,教师简要小结归纳。
明确:
⑴①②⑤⑧(①中的“丧”注音有误,应该读“sāng”;②中的“籍”字形有误,应该是“藉”;⑤中的“斌”字形有误,应该是“赋”;⑧中的“空”注音有误,应该读
“kong”。)
⑵示例:祸不单行:他生意失败,父亲去世,现在儿子又遭了车祸,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触目伤怀:走过一街一巷,有多少景致惹人触目伤怀,步履沉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归纳主旨。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概括本文主旨。(教师指导朗读:用低沉的语调,慢速。)
2.指名回答,其他学生点评,教师评价后归纳。
明确:
《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二)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再次自由地朗读全文,自己试着划分课文的结构层次。
2.同桌将各自的作业相互展示,互相交流讨论,形成统一意见。
(思路提示:⑴按情节结构分析:开篇寄思→往事回忆→结尾怀念。⑵按行文线索分析:难忘背影→描写背影→思念背影。)
3.指名回答后,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学生对照修正。
明确:
第一部分(1):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2至6):具体描写望父买橘和父亲在人群中消失的背影。
第三部分(7):思念父亲的背影。(与开头呼应。)
(三)熟读课文,协作讨论。
1.学生反复熟读课文,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思考:课文第二部分写到“浦口送别”时,是按几层意思来写的?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出层意。
2.指名回答后,教师点评并归纳。
明确:
第一层:细心照顾。
第二层:车站买橘。
第三层:车门话别。
四、课堂训练,熟悉内容。
学生反复熟读“望父买橘”这一情节,仔细体会这一情节中的细节描写。(提示:注意动词的准确运用。)
五、布置作业,巩固加深。
课后和同学们共同讨论“思考探究”第一、二、三题。
背影
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设计:
一、复习旧知,唤起记忆。
1.指名朗读全文,其他同学点评朗读感情。(包括语调、语速、重音处理等。)
2.教师检查课后“思考探究”第一、二、三题的完成情况,并对完成效果做简要点评。
二、学习新课,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第①自然段,教师提问。
这一段只有20多字,非常简洁,但信息量不小,它交代了哪些信息?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2.指名回答后,教师小结。
明确:
⑴交代了与父亲分别后的时间,暗示了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⑵交代了全文的叙事线索(背影),为下文描写背影做好了铺垫;⑶点明了全文的叙事中心,使读者明确了学习的重点。为此,该段虽然简单,但不能去掉。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学生认真朗读第②~⑥自然段这部分内容,然后思考相关问题。
2.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⑴在这部分内容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细心照顾?为什么说“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⑵在这部分内容中,作者有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其中哪一次使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⑶在“望父买橘”的过程中,作者有两次写到流泪,他为什么流泪?每次流泪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⑷在“望父买橘”的过程中,作者对父亲做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作用是什么?
3.分组讨论,共同探究。
将学生按照4~6人一组分成若干组,每组推选一名小组长和记录员,由小组长牵头组织组员积极讨论,组员各抒己见,记录员做好记录,最后集中意见,形成共识。记录员整理好笔录,以备小组长发言作答。
4.分别指名小组长答题,其他小组长点评补充,教师对答题效果进行简要评价。
明确:
⑴①父亲对我不放心,坚持要送我;②父亲照看行李并忙着讲价钱;③父亲不仅亲自提醒我,还托付查房照应我;④父亲临别时不忘给我买橘。“太聪明”这里用的是反语,意思是太愚蠢,表达了当时不理解父亲的这些做法是父爱的表现,现在想起来很后悔。
⑵“望父买橘”时的背影最使人难忘,在这部分内容中,作者从父亲的穿戴、语言、动作等方面做了细致的描写,最后将这些都集中到父亲的背影上,也就是说将父亲对儿子的爱都集中在这背影上,让读者永久难忘。
⑶在“望父买橘”的过程中,作者第一次流泪是看到父亲买橘时的艰难动作,联想到父亲承受的不幸家境和自己不理解父爱的作为,感到伤心落泪;第二次流泪是在父亲的背影消失在人群里时,这时作者的心情很复杂,想到父亲对自己如此的关怀,现在马上就要分别,对父亲的不舍,之前抑制的情感喷涌而出,流出依恋的泪水。
⑷在“望父买橘”的过程中,作者对父亲做了如下方面的描写:①父亲的穿戴:黑帽、深青棉袄(穿着朴素,心情沉重。)②走路的姿势:蹒跚(腿脚不便,行动艰难。)③爬月台的动作: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集中起来,较为详细地描写了父亲沉重、蹒跚和艰难的背影,表达了父亲的爱子之情深切。
5.学生再读“望父买橘”片段,仔细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第⑦自然段,然后思考问题。
这段中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到背影的?为什么又一次落泪?
2.指名回答后,教师归纳。
明确:
作者接到父亲的信后,看到“大去之期不远”的语句,联想到自己过去不懂父爱的表现,“望父买橘”时的背影触动和震撼增强了我对父亲的牵挂和思念,因而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这是感激而思念的泪水。
三、课堂讨论,重点探究。
1.学生通读全文,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⑴课文中总共几次写到背影?哪次较为感人?作者几次写到流泪?
⑵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结构成文?
⑶课文为何以“背影”为中心?
⑷作者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叙事,同时随着父亲不同时段“背影”的出现,情感态度也有不同的变化。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深入探究,发表各自的看法,教师巡视点拨。
3.学生举手回答,其他同学举手补充完善答案,教师评价小结。
明确:
⑴课文中总共有四次写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交代难忘的背影;第二次是“望父买橘”时的背影;第三次是消失在人群中的背影;第四次是结尾思念的背影。作者同时也写到四次流泪:第一次是看到衰败的家境时流出痛苦的泪水;第二次是看到父亲买橘时流出感动的泪水;第三次是父亲的背影消失时流出感伤的泪水;第四次是想念父亲时流出思念的泪水。
⑵作者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主要原因有:①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点,家境衰落,老境颓唐,心境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②可以给读者自由想象的广阔空间,作者在此以“背影”出现,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内涵。③艺术视觉的创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随人后,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给人以生动新颖的感受。
⑶从内容上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情感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从结构上看,背影是文章叙事的线索、表情达意的切入点,也是“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
⑷“背影”在文章里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使一种浓重的思念感情笼罩全文,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使“我”感动得热泪潸然,表现了对父亲的感激之情。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我”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里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表现的是恋恋不舍的情感。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我”读父亲来信时,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怀念之情不能自已,照应开头。
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最后留给儿子的印象。文章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去着意描写,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细读文章,品味相关句子的含义。(教师运用多媒体显示相关例句。)
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⑵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⑶进去吧,里头没人。
明确:
⑴既是安慰,也是欣慰。“不必难过”是对已经造成事实的心里安慰;“天无绝人之路”是对儿子又有求学之路而感到的欣慰之情。
⑵表达父亲对儿子独行无人照顾的不放心,“不要紧”轻松表达自己承受的一切压力;“不好”对不放心的全然否定,表示一定亲自照顾的决心。
⑶表达对行李无人照顾的担心,也是对儿子的安全的担忧,父爱之心由此可见。
2.《背影》在艺术上是高超的,多以叙述代描写,文质兼美。请结合相关内容对这一特色做简要分析。
明确:
《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便。如送行那一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惟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枝末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火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3.学生自己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品析,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五、课堂小结,教师概述。
师述:
母爱如水,父爱如山。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限财富。然而,我们又用什么方式来报答他们呢?事无大小,哪怕是给父母夹次菜、倒杯水、道声辛苦等,都是应该的。
六、作业设计,巩固加深。
课后和同学们讨论,共同完成“积累拓展”的第四、五题。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激趣,预习反馈,初入文本,情感解码,深入文本,结语,板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学目标,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设计,共2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前导入,创设情境,整体感知,理清思路,聚焦背影——望父买橘,细节描绘——书写“背影”,敞开心扉——真情告白,作业布置,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