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课文内容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课文内容课件ppt,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品简介,《礼》与《礼记》,《大学》,课堂练习,“三纲”关系,明明德,止于至善,“八目”具体内容,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目标:1、了解《大学》主要内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2、理解“三纲”“八目”的内涵,梳理“三纲”“八目”的逻辑关联。3、结合人生经验和社会现实,思考《大学之道》在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中的指导意义。
《礼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需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 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其弟子后在学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
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此篇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南宋以前没有单独刊行过。直到南宋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
活动1:划分句读,感受文势充沛之美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思考:本文是如何做到文势充沛、和谐流畅的?
顶真 亦称顶针、联珠、蝉联,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顶真手法是古文中常见修辞,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顶真手法上递下接,结构紧密,可以使语气紧凑,语意贯通,文势充沛,读来给人和谐流畅之感,具有节律整齐之美。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活动2:疏通字句,把握文意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译文:古代想要向天下的人彰明美德,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 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①道:道理。②明:美好的 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①亲:亲近爱抚。②止:停止 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①静:心不妄动。②安:平安 D.物格而后知至 ①格:推究。②知:知道
B.“止”,应译为“达到”C. “安”,应译为“性情安和”D. “知”,应译为“认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②在止于至善 ③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④先正其心 ⑤先诚其意 ⑥必先苦其心志 ⑦南征北战 A.①④/②③/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④⑤⑥/②/③/⑦
①明:形容词做动词,彰明。②善:形容词做名词,最高境界。③④⑤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分别译为:齐,使……整齐有序;正,使……端正;诚,使……真诚、无私;苦,使……受苦。⑦南、北:名词做状语,向南,向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古人八岁入小学,“详训诂,明句读”,同时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在古代,何谓“大学”?和我们现代意义的“大学”又有何关联?
1.博学2.大人之学——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现代大学: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不少大学的校训依然延续着“大学”之道。
活动3:探究“三纲”的具体内涵及内在联系。
再读课文,在文中找一找“三纲八目”分别是什么?(纲:本意是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目:目指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齐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三纲”的具体含义,并用关系图的方式画出“三纲”的内在联系。
“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亲民”即“新民”,就是帮助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即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为治国平天下奠定精神基础。“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1.从内在的心性修养,到外在的功业建树 2.从个体到群体,从低级到高级,层层推进
明确:提出“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也是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只有坚定这样的目标,才能“定”“静”“安”“虑”,最终学有所得。 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
活动4:探究“八目”的具体容及内在联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齐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八目”的具体内容及含义,并理清“八目”之间的关系。
“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诚意”:指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三纲”和“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大学之道》讨论了个人修养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你对这种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治国、平天下是提高个人修养的目的,治国、平天下与个人道德修养是有一致性的。有了对世间万物的研究,就能够获得对真理的认识,就能够做到“诚于中,形于外”,也就是表里如一,内心不被个人好恶左右,这样修身的目的就达到了,“明明德”的个人道德修养问题也就解决了。在此基础上,还要“亲民”,推己及人,使全天下人都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这样的过程,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国家治理,就都达到了“至善”的境地。
钱理群先生曾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个人利益。针对此类社会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传统读书人道德修养缺失所致,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本课所学加以阐释。
《大学之道》开宗明义,提出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认为教育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道德高尚的人。之后,又具体阐明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以及在生活中的具体实践。这“八目”,由推究事物的原理依次扩展,到处理家族关系,最终到“天下平”,即承担社会责任,以天下为己任。
反观当下一些学校的教育,急功近利,过度重视对知识的灌输和对技能的培养,而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放到了次要的地位,所以才出现了清华学子刘海洋向狗熊泼硫酸、复旦研究生林森浩给室友投毒、北大学霸吴谢宇弑母这些令人发指的案件。而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归根结底还是缺少责任意识,缺失家国情怀。
在《大学》这类传统典籍里,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培养人的最终目的是令其承担社会责任。这对当下一些过度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而轻视道德培养的学校来说,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鼓励青年学生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能构建他们的道德自律,同时能够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引导他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只以个人利益为唯一的考量。
(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 , , ,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 。”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说课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大学之道,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关于《大学》,《礼记》,何谓“大学”,作品简介,研习文本,研读文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大学之道》,《礼记》,学习目标,作品简介,作者简介,“三纲”,“八目”,拓展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5.2* 大学之道备课ppt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探究思考,三纲领,止于至善,为什么,八条目,拓展延伸,补充资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