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单元测试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单元测试,共10页。
章末综合检测(一) 运动的描述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每小题4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大疆T16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最快速度达到150亩/小时,可持续工作8小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调整无人机在空中的姿态时可以将无人机看成质点B.确定无人机的位置时需要建立三维坐标系C.观察无人机飞行速度时可以选取无人机上的摄像机为参考系D.“8小时”指的是时刻解析:B 调整无人机在空中的姿态时,无人机的大小和形状不能忽略不计,不能将无人机看成质点,A错误;无人机在高空飞行,确定其空间位置时需要建立三维坐标系,B正确;观察无人机飞行速度时可以选取地面为参考系,摄像机与无人机相对静止,不能选取无人机上的摄像机为参考系,C错误;“8小时”指的是时间,D错误。2.第19届亚洲运动会将于2022年9月10日~9月25日在中国杭州举行。杭州是中国第三个取得夏季亚运会主办权的城市,图中的“莲花碗”是田径的主赛场,下列关于田径项目的叙述正确的是( )A.研究短跑运动员终点撞线时可将运动员看成质点B.在田径比赛中跑步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是一段时间C.短跑运动员跑100 m和200 m都是指位移D.高水平运动员400 m比赛的平均速度有可能大于其他运动员200 m比赛的平均速度解析:B 研究运动员终点撞线时,运动员不能看成质点,选项A错误;跑步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是一段时间,选项B正确;短跑运动员跑的100 m或200 m都是路程,选项C错误;运动员400 m比赛的位移始终为零,根据定义平均速度应该为零,选项D错误。3.校运会400 m比赛中,终点在同一直线上,但起点不在同一直线上(如图所示)。关于这样的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样做目的是使参加比赛的同学位移大小相同B.这样做目的是使参加比赛的同学运动路程相同C.这样做目的是使参加比赛的同学所用时间相同D.这样做其实是不公平的,明显对外侧跑道的同学有利解析:B 校运会400 m比赛,其跑道是弯的,为了保证参赛同学的路程均为400 m,终点在同一直线上,起点则不在同一直线上。故选B。4.在“金星凌日”的精彩天象中,观察到太阳表面上有颗小黑点缓慢走过,持续时间达六个半小时,那便是金星,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在金星与太阳之间B.观测“金星凌日”时可将太阳看成质点C.以太阳为参考系,金星绕太阳一周位移不为零D.以太阳为参考系,可以认为金星是运动的解析:D 金星通过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我们才能看到金星没有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呈黑色,A错误;因为观测“金星凌日”时太阳的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不能将太阳看成质点,B错误;以太阳为参考系,金星绕太阳一周,起点与终点重合,位移为零,C错误;金星相对于太阳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以太阳为参考系,金星是运动的,D正确。5.2021年2月10日19时52分,“天问一号”探测器实施近火捕获制动,顺利进入环火星轨道,自发射以来,“天问一号”已累计飞行202天,飞行里程约4.75亿千米,距离地球约1.92亿千米。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天问一号”绕火星飞行一圈平均速度不为0,且它在每一时刻的瞬时速度都不为0B.“19时52分”和“202天”,前者表示时刻后者表示时间C.“天问一号”绕火星飞行一圈,它的位移和路程都为0D.地面卫星控制中心在对“天问一号”进行飞行姿态调整时可以将“天问一号”看成质点解析:B “天问一号”绕火星飞行一圈的位移为0,所以平均速度为0,但它在每一时刻的瞬时速度都不为0,故A错误;“19时52分”和“202天”,前者表示时刻后者表示时间,故B正确;“天问一号”绕火星飞行一圈,它的位移为0,路程不为0,故C错误;地面卫星控制中心在对“天问一号”进行飞行姿态调整时,“天问一号”各部分的运动差异不能忽略,此时不可以将“天问一号”看成质点,故D错误。6.两列火车相向而行,第一列火车的速度大小为72 km/h,第二列火车的速度大小为108 km/h。第二列火车上的乘客测出第一列火车从他旁边通过所用的时间为3 s。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第一列火车的长度150 mB.第二列火车的长度是150 mC.两列火车的长度之和为150 mD.无法求出任何一列火车的长度解析:A 第一列火车的速度大小v1=72 km/h=20 m/s,第二列火车的速度大小v2=108 km/h=30 m/s,利用参考系法,以第二列火车的乘客为参考系,则第二列火车相对静止,因为是相向运动,则第一列火车相对乘客做匀速直线运动,且速度是两车速度之和,为v=v1+v2=50 m/s,将第二列火车上的那个乘客看成质点且静止,根据经过他的时间乘以总速度求出的位移就是第一列火车的车长,为l=vt=150 m,根据题中条件无法求出第二列火车的长度,故A正确,B、C、D错误。7.候机楼内部有一种旅客自动输送带,它能以2 m/s 的速度输送站在上面的旅客。如图所示,旅客A在输送带上以 2 m/s 的速度与输送带同方向奔跑,旅客B以地面为参考系推测旅客A的速度是( )A.2 m/s B.3 m/sC.4 m/s D.5 m/s解析:C 因输送带的速度为2 m/s,而旅客A在输送带上以2 m/s的速度与输送带同方向奔跑,可知以地面为参考系,旅客A的速度是4 m/s,故A、B、D错误,C正确。8.如图所示,在气垫导轨上安装有两个光电门A、B,A、B间距离为L=30 cm。为了研究滑块的运动情况,在滑块上安装了一宽度为d=1 cm的遮光条。现让滑块依次通过光电门A、B,并记录了遮光条通过两光电门A、B的时间分别为0.010 s、0.005 s,滑块从光电门A到B的时间为0.200 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滑块经过A的速度为1 cm/sB.滑块经过B的速度为2 cm/sC.滑块在A、B间的平均速度为1.5 m/sD.滑块在A、B间的平均速度为3 m/s解析:C 滑块经过A的速度vA== m/s=1 m/s,选项A错误;滑块经过B的速度vB== m/s=2 m/s,选项B错误;滑块在A、B间的平均速度为== m/s=1.5 m/s,选项C正确,D错误。9.如图所示,将弹性小球以10 m/s的速度从距地面2 m处的A点竖直向下抛出,小球落地后竖直反弹经过距地面1.5 m高的B点时,向上的速度为7 m/s,从A到B,小球共用时0.3 s,则此过程中( )A.小球发生的位移的大小为0.5 m,方向竖直向上B.小球速度变化量的大小为3 m/s,方向竖直向下C.小球平均速度的大小为8.5 m/s,方向竖直向下D.小球加速度的大小约为56.7 m/s2,方向竖直向上解析:D 位移是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从题中可以看出,小球的位移大小为0.5 m,方向由A点指向B点,即竖直向下,故A错误;速度的变化量等于末速度减初速度,规定向下为正,则Δv=-7 m/s-10 m/s-17 m/s,负号表示与规定方向相反,即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竖直向上,故B错误;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小球的位移大小为s=0.5 m,方向竖直向下,所以小球的平均速度== m/s= m/s,方向竖直向下,故C错误;规定向下的方向为正方向,由加速度公式a=知,a== m/s2≈-56.7 m/s2,负号表示方向竖直向上,故D正确。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0.“清晨六点,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我坐在奔驰的列车里,静靠在椅背上,欣赏着窗外的景物,只见路边的树林急速地向后退去,十分钟后列车进入隧道,仿佛又回到黑夜……”对上文中物体做机械运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A.“六点”和“十分钟”都是指时间B.“六点”指时刻,“十分钟”指时间C.树林向后退去是以地面为参考系D.树林向后退去是以列车为参考系解析:BD 清晨六点是指上午六点整这一时刻,十分钟是指经过的时间,A错误,B正确;以列车为参考系,树林相对列车向后退去,C错误,D正确。11.两个人以不同的速率同时从圆形轨道的A点出发,分别沿ABC和ADE方向行走,经过一段时间后在F点相遇(图中未画出),从出发到相遇的过程中,描述两人运动情况的物理量相同的是( )A.位移 B.速度C.路程 D.平均速度解析:AD 两个人以不同速率同时从圆形轨道的A点出发,分别沿ABC和ADE行走,在F点相遇,此过程中,首末位置的距离相等,方向相同,则位移相等,A正确;两个人以不同速率同时从圆形轨道的A点出发,分别沿ABC和ADE行走,运动的方向是不同的,即速度一定不同,B错误;两个人的速率不同,运动的时间相同,则路程一定不同,C错误;两个人的位移相同,所用时间相等,则平均速度相同,D正确。12.至2021年5月1日,京哈高铁开通百日,累计运送旅客近百万人次。已知北京开往哈尔滨的D25次动车于10:39从北京站发车,线路全长1 800 km,运行时间约8 h,北京到哈尔滨的直线距离约为1 200 km,根据上述信息可知( )A.以北京站为参考系,哈尔滨站是在不断运动的B.动车组列车从北京到哈尔滨正常运行时的平均速率约为225 km/hC.动车组列车从北京到哈尔滨正常运行时的平均速度大小约为225 km/hD.动车组列车从北京到哈尔滨正常运行时的平均速度大小约为150 km/h解析:BD 以北京站为参考系,哈尔滨站是静止的,选项A错误;动车组列车从北京到哈尔滨正常运行时的平均速率约为== km/h=225 km/h,选项B正确;动车组列车从北京到哈尔滨正常运行时的平均速度大小约为′== km/h=150 km/h,选项C错误,D正确。13.甲、乙两车某时刻由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开始做直线运动,若以该时刻作为计时起点,得到两车的位移—时间(st)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刻乙车从后面追上甲车B.t1时刻两车相距最远C.t1时刻两车的速度刚好相等D.0到t1时间内,乙车的平均速度等于甲车的平均速度解析:AD 位移—时间图像反映了运动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并不代表运动轨迹。图线上过每一点的切线斜率表示运动速度,反映运动快慢,每一点反映了某时刻物体处在某位置。由图像知,在t1时刻,甲、乙处在同一位置,二者相遇,t1时刻乙图线对应的切线斜率大于甲的斜率,说明t1时刻乙运动的比甲快,但t=0时刻,甲、乙在同一位置,甲、乙同时同地出发,乙在甲后面,t1时刻乙车从后面追上甲车,选项A正确,B、C错误;甲、乙两车同时从同一位置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0~t1时间内二者位移相同,则0~t1时间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选项D正确。14.在中科大举行的机器人大赛中,某机器人在平面内由点(0,0)出发,沿直线运动到点(3,1),然后又由点(3,1)沿直线运动到点(1,4),然后又由点(1,4)沿直线运动到点(5,5),最后又由点(5,5)沿直线运动到点(2,2),平面坐标系横、纵坐标轴的单位长度为1 m。整个过程中机器人所用时间是2 s,则( )A.机器人的运动轨迹是一条直线B.机器人不会两次通过同一点C.整个过程中机器人的位移大小为2 mD.整个过程中机器人的位移与由点(5,5)运动到点(2,2)的位移方向相反 解析:CD 在坐标系中画出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可见其运动轨迹不是直线,图线的交点表示机器人两次通过同一点,A、B均错误;整个过程中机器人的位移为从点(0,0)到点(2,2)的有向线段,大小为2 m,C正确;(0,0)、(2,2)、(5,5)三个坐标点在一条直线上,故可得出整个过程中机器人的位移与由点(5,5)到点(2,2)的位移方向相反,D正确。三、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4分。15.(10分)学校举行了乒乓球比赛。比赛时,某同学拍摄了几张比赛照片,洗出来后发现照片上的乒乓球带了一段“尾巴”,经测量,照片上的乒乓球连“尾巴”共长7.2 mm。已知乒乓球直径为4 cm,照片与实物大小之比为1∶20。照相机曝光时间为 s。求乒乓球飞过镜头时的瞬时速度大小。解析:照片与实物大小之比为1∶20,已知乒乓球直径为4 cm,则除乒乓球外“尾巴”长度为s=7.2×20 mm-4 cm=10.4 cm=0.104 m再由公式v=计算出乒乓球的速度v= m/s=6.24 m/s。答案:6.24 m/s16.(10分)如图所示,M99是一款性能先进的大口径半自动狙击步枪。步枪枪管中的子弹从初速度为0开始,经过0.002 s的时间离开枪管被射出。已知子弹在枪管内的平均速度是600 m/s,射出枪口瞬间的速度是1 200 m/s,射出过程中枪没有移动。求:(1)枪管的长度;(2)子弹在射出过程中的平均加速度。解析:(1)枪管的长度l=vt=600×0.002 m=1.2 m。(2)a== m/s2=6×105 m/s2方向与子弹的速度方向相同。答案:(1)1.2 m (2)6×105 m/s2,方向与子弹的速度方向相同17.(12分)某质点由A出发做直线运动,前5 s向东行驶了30 m 经过B点,又向前行驶了 5 s 前进了60 m到达C点,在C点停了4 s后又向西行驶,经历了6 s运动了120 m到达位于A点西侧的D点,如图所示,求:(1)最后6 s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大小和方向;(2)全过程的平均速度。解析:(1)最后6 s时间内物体从C到D的位移大小为s3=120 m,则平均速度为1===20 m/s,方向向西。(2)全程中质点初位置为A点,末位置为D点,其位移是AD,方向向西,大小Δs=s3-s1-s2=120 m-30 m-60 m=30 m,所用时间t总=5 s+5 s+4 s+6 s=20 s。则平均速度大小为2===1.5 m/s,方向向西。答案:(1)20 m/s,方向向西 (2)1.5 m/s,方向向西18.(12分)某部队进行了一次海上军事演习,一艘鱼雷快艇以v=30 m/s的速度追击前面同一直线上正在匀速逃跑的敌舰。当两者相距L0=2 km时,快艇以v′=60 m/s的速度发射一枚鱼雷。经过t1=50 s,艇长通过望远镜看到了鱼雷击中敌舰爆炸的火光,同时发现敌舰仍在继续匀速逃跑,于是马上发出了第二次攻击的命令,第二枚鱼雷以同样的速度发射后,又经t2=30 s,鱼雷再次击中敌舰并将其击沉。求第一枚鱼雷击中敌舰前、后,敌舰逃跑的速度v1、v2分别为多大。解析:对第一枚鱼雷追击敌舰的过程,有v′t1=L0+v1t1解得v1== m/s=20 m/s第一枚鱼雷击中敌舰时,快艇和敌舰的距离变为L=L0-(v-v1)t1对第二枚鱼雷追击敌舰的过程,有v′t2=L+v2t2解得v2==10 m/s。答案:20 m/s 10 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