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分类试题
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共16页。
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3•济南)魏主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这段记载,反映的是( )
A.汉文帝以德化民 B.汉武帝独尊儒术
C.光武帝释放奴婢 D.孝文帝改用汉语
2.(2023•襄城县一模)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如鲜卑人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些现象说明了( )
A.游牧生产方式的消亡 B.农耕经济模式的扩展
C.中华民族认同感加强 D.北方各族政权的建立
3.(2023•镜湖区校级二模)《晋书•王敦传》记载:“东晋谚称‘王与马,共天下’。”这反映了( )
A.东晋统治者爱惜人才 B.士族门阀势力强大
C.军功贵族冲击皇权 D.地方割据势力膨胀
4.(2023•镜湖区校级模拟)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主佛的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宽袍大袖袈裟。这一变化是由于( )
A.统治者大力宣扬佛教 B.中外文化交流密切
C.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 D.民族关系趋于紧张
5.(2023•海淀区一模)如图为山西大同博物馆馆藏品:北魏彩绘陶牛车。乘坐牛车本为中原士族风尚,后为北魏继承。但该牛车盖顶部隆起,形似帐篷,具有浓厚的草原民族风格。这说明( )
A.北魏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铁犁牛耕
B.北魏民众的出行方式以牛车为主
C.民族交融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影响
D.北魏政权建立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6.(2023•高州市二模)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强调“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花草之流,该不足存”;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序言强调“贵五谷而贱金玉”;徐光启在《农政全书》强调“凡农本三卷,皆百家有关民事之言,而终以明代重农之典”。这些记录主要反映了( )
A.心存百姓思想 B.农业为本思想
C.农业科技思想 D.农商并重思想
7.(2023•九台区一模)某同学在进行探究学习中收集到某个王朝推行“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措施的资料。他研究的事件是( )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郑和下西洋
8.(2023•罗庄区二模)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段词描述了我国古代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场战役( )
A.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B.交战双方为曹操军队和袁绍军队
C.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D.导致了前秦的瓦解和北方的再度分裂
9.(2023•南关区校级模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史前时期——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
B.夏商周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0.(2023•海陵区校级三模)“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该战例( )
A.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B.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C.为孙权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D.为西晋的建立奠定基础
11.(2023•宁江区四模)东汉末年,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涿鹿之战
12.(2023•邵阳模拟)《资治通鉴》记载:魏主欲变俗,引见群臣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夫土者,万物之元也,宣改姓元氏。”文献中体现的历史史实是( )
A.曹不废汉献帝建立魏国
B.“八王之乱”导致北方人口南迁
C.鲜卑族拓跋部孝文帝改革
D.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
13.(2023•南山区二模)明堂是古代汉族帝王“宣明政教”的重要场所。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也曾建造明堂,并在此会集群臣,祭祀祖先。由此可知( )
A.孝文帝痴迷于传统建筑技术
B.北魏孝文帝改革流于形式
C.明堂保留了鲜卑的民族习俗
D.北魏已然以中原正统自居
14.(2023•中山市模拟)下表是北朝时期记载的一份胡汉通婚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 )
时期
北魏建国前
(386 年前)
北朝前期
(386﹣470)
北朝中期
(471﹣534)
北朝后期
(535﹣581)
婚例
3
28
92
89
比例
1.4
13.2
43.4
42
A.人口不断南迁 B.婚姻制度完善
C.民族交融加强 D.中外交流频繁
15.(2023•宿迁)某班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探寻“孝文帝迁都的缘由”。第2组同学按任务搜集了以下信息:3世纪初中国又进入一个寒冷期,《齐民要术》记载,这一时期华北地区桃树开花较之前晚10﹣20天;《晋书》记载的异常霜降的出现较以往更频繁,平城地区也屡受灾荒。据此判断,这一小组研究任务应是侧重追寻迁都的( )
A.政治因素 B.文化因素 C.军事因素 D.环境因素
16.(2023•合肥三模)“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清乐在北朝被改编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 )
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
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
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
17.(2023•常德)魏晋时期的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的风气;元朝时期,各族之间的通婚很普遍。这些现象反映了( )
A.文化昌盛 B.中央集权加强
C.江南地区开发 D.民族交融发展
18.(2023•历城区三模)如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部分),其中,图中①②处是( )
A.东汉 东晋 B.西汉 东晋 C.蜀国 东晋 D.蜀国 东汉
19.(2023•西青区校级模拟)南朝四个朝代的更替顺序是( )
A.宋、梁、齐、陈 B.宋、齐、梁、陈
C.齐、宋、梁、陈 D.齐、梁、陈、宋
20.(2023•雷州市一模)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提到中原汉人已经将食用胡饼、胡椒酒、胡饭、胡羹等作为自己的饮食习惯,并逐步烧烤兽肉、以奶酪为饮料。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民族隔阂已经彻底消除 B.内迁各族学习农业技艺
C.民族交融影响生活习俗 D.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融汇
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3•济南)魏主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这段记载,反映的是( )
A.汉文帝以德化民 B.汉武帝独尊儒术
C.光武帝释放奴婢 D.孝文帝改用汉语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影响。
【解答】根据材料“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等内容,故D项正确;题干中的“魏主”为北魏孝文帝,与汉文帝、汉武帝和光武帝不符,排除AB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
2.(2023•襄城县一模)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如鲜卑人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些现象说明了( )
A.游牧生产方式的消亡 B.农耕经济模式的扩展
C.中华民族认同感加强 D.北方各族政权的建立
【考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如鲜卑人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可知,这种现象说明中华民族认同感加强,少数民族也自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内迁的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故C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游牧生产方式的消亡、农耕经济模式的扩展、北方各族政权的建立,排除AB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说明中华民族认同感加强。
3.(2023•镜湖区校级二模)《晋书•王敦传》记载:“东晋谚称‘王与马,共天下’。”这反映了( )
A.东晋统治者爱惜人才 B.士族门阀势力强大
C.军功贵族冲击皇权 D.地方割据势力膨胀
【考点】东晋的兴亡.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东晋的兴亡。“王与马,共天下”中“马”和“王”分别指的是司马睿和王导。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士族门阀势力强大,威胁皇权,因此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B项正确;司马氏和王氏共分天下,而不是皇帝爱惜人才,排除A项;军功贵族冲击皇权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门阀势力强大不等于地方割据势力,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东晋的兴亡的相关知识。
4.(2023•镜湖区校级模拟)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主佛的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宽袍大袖袈裟。这一变化是由于( )
A.统治者大力宣扬佛教 B.中外文化交流密切
C.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 D.民族关系趋于紧张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统治者大力宣扬佛教不是服饰变化的原因,排除A项;
石窟服饰的变化体现了民族交融,体现不出中外文化交流密切,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主佛的服饰变化正是汉化政策的表现,C项正确;
石窟服饰的变化体现了民族交融,说明不了民族关系趋于紧张,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影响。
5.(2023•海淀区一模)如图为山西大同博物馆馆藏品:北魏彩绘陶牛车。乘坐牛车本为中原士族风尚,后为北魏继承。但该牛车盖顶部隆起,形似帐篷,具有浓厚的草原民族风格。这说明( )
A.北魏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铁犁牛耕
B.北魏民众的出行方式以牛车为主
C.民族交融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影响
D.北魏政权建立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乘坐牛车本为中原士族风尚,后为北魏继承。但该牛车盖顶部隆起,形似帐篷,具有浓厚的草原民族风格”说明民族交融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影响。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当时出现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交融的现象。故C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北魏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铁犁牛耕、北魏民众的出行方式以牛车为主、北魏政权建立并统一了黄河流域,排除AB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说明民族交融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影响。
6.(2023•高州市二模)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强调“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花草之流,该不足存”;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序言强调“贵五谷而贱金玉”;徐光启在《农政全书》强调“凡农本三卷,皆百家有关民事之言,而终以明代重农之典”。这些记录主要反映了( )
A.心存百姓思想 B.农业为本思想
C.农业科技思想 D.农商并重思想
【考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农政全书.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农本思想,掌握贾思勰的主要成就。
【解答】中国古代自战国以来,重农抑商就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材料“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说明《齐民要术》不重视工商业,材料“贵五谷而贱金玉”反映《天工开物》对农业的重视,材料“凡农本三卷,皆百家有关民事之言,而终以明代重农之典”反映《农政全书》是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著作,可见,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农业为本的思想,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心存百姓思想,排除A项;材料无关农业科技思想,排除C项;重农抑商是战国古代基本经济政策,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掌握贾思勰的主要成就,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7.(2023•九台区一模)某同学在进行探究学习中收集到某个王朝推行“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措施的资料。他研究的事件是( )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郑和下西洋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重点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影响等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即位后,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控制。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他进﹣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故B项正确;商鞅变法与“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无关,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与“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无关,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与题干的汉化措施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影响等知识。
8.(2023•罗庄区二模)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段词描述了我国古代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场战役( )
A.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B.交战双方为曹操军队和袁绍军队
C.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D.导致了前秦的瓦解和北方的再度分裂
【考点】赤壁之战.
【答案】A
【分析】本题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赤壁之战。
【解答】根据材料中“赤壁”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赤壁之战。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赤壁之战的相关史实。
9.(2023•南关区校级模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史前时期——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
B.夏商周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考点】三国鼎立的形成;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我国历史上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故D正确;史前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排除A;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排除B;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我国历史上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0.(2023•海陵区校级三模)“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该战例( )
A.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B.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C.为孙权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D.为西晋的建立奠定基础
【考点】赤壁之战.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208年,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利用火攻,以少胜多,大败曹操。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故B正确;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排除A;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但赤壁之战“为孙权统一全国奠定基础”、“为西晋的建立奠定基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11.(2023•宁江区四模)东汉末年,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涿鹿之战
【考点】赤壁之战.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以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为切入点,考查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
【解答】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胜曹操军队,这是历史上称为赤壁之战。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则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西川。所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故选:A。
【点评】注意准确识记赤壁之战的影响。
12.(2023•邵阳模拟)《资治通鉴》记载:魏主欲变俗,引见群臣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夫土者,万物之元也,宣改姓元氏。”文献中体现的历史史实是( )
A.曹不废汉献帝建立魏国
B.“八王之乱”导致北方人口南迁
C.鲜卑族拓跋部孝文帝改革
D.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魏主欲变俗,引见群臣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夫土者,万物之元也,宣改姓元氏’”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中改汉姓的措施;北魏孝文帝为加强统治,采取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联汉姻等一系列汉化措施。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故C符合题意;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与“宣改姓元氏”不符,排除A;题干反映的是北魏的孝文帝改革,与西晋的“八王之乱”不符,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北魏的孝文帝改革,与忽必烈建立元朝不符,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13.(2023•南山区二模)明堂是古代汉族帝王“宣明政教”的重要场所。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也曾建造明堂,并在此会集群臣,祭祀祖先。由此可知( )
A.孝文帝痴迷于传统建筑技术
B.北魏孝文帝改革流于形式
C.明堂保留了鲜卑的民族习俗
D.北魏已然以中原正统自居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解答】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堂为汉族君王“宣明政教”的场所,孝文帝不仅建造明堂,而且在这里祭祀祖先,说明北魏统治者在政治和思想文化上已经接受中原文明,并以中原正统自居,D项符合题意。A、C两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B项说法错误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
14.(2023•中山市模拟)下表是北朝时期记载的一份胡汉通婚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 )
时期
北魏建国前
(386 年前)
北朝前期
(386﹣470)
北朝中期
(471﹣534)
北朝后期
(535﹣581)
婚例
3
28
92
89
比例
1.4
13.2
43.4
42
A.人口不断南迁 B.婚姻制度完善
C.民族交融加强 D.中外交流频繁
【考点】北方民族大融合.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表格看出,北魏建国前胡汉通婚数量和比例都很低,到北朝后期胡汉通婚数量和比例都迅速增长,这说明民族交融不断加强。故C符合题意;表格内容与人口南迁、婚姻制度完善、中外文化交流无关,排除AB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2023•宿迁)某班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探寻“孝文帝迁都的缘由”。第2组同学按任务搜集了以下信息:3世纪初中国又进入一个寒冷期,《齐民要术》记载,这一时期华北地区桃树开花较之前晚10﹣20天;《晋书》记载的异常霜降的出现较以往更频繁,平城地区也屡受灾荒。据此判断,这一小组研究任务应是侧重追寻迁都的( )
A.政治因素 B.文化因素 C.军事因素 D.环境因素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解答】根据材料“3世纪初中国又进入一个寒冷期,《齐民要术》记载,这一时期华北地区桃树开花较之前晚10﹣20天;《晋书》记载的异常霜降的出现较以往更频繁,平城地区也屡受灾荒”可知,反映的是天气因素对都城的影响,属于自然环境的因素,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迁都的政治因素,排除A项;天气问题与文化和军事因素无关,排除B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16.(2023•合肥三模)“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清乐在北朝被改编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 )
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
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
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
【考点】北方民族大融合.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知道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
【解答】根据题干可知,清乐的发展与不同民族的文化相结合,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B项正确;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的说法错误,并没有消亡,是在发展,排除A项;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说法错误,西域文化不是主流,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2023•常德)魏晋时期的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的风气;元朝时期,各族之间的通婚很普遍。这些现象反映了( )
A.文化昌盛 B.中央集权加强
C.江南地区开发 D.民族交融发展
【考点】北方民族大融合.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融合,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魏晋时期的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的风气;元朝时期,各族之间的通婚很普遍。这些现象反映了民族交融发展。魏晋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融合,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2023•历城区三模)如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部分),其中,图中①②处是( )
A.东汉 东晋 B.西汉 东晋 C.蜀国 东晋 D.蜀国 东汉
【考点】三国鼎立;东晋的兴亡.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王朝的演变,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316年西晋灭亡,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建都建康,史称东晋。故图中①②分别是蜀、东晋,C项符合题意;西汉和东汉都早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ABD三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相关知识。
19.(2023•西青区校级模拟)南朝四个朝代的更替顺序是( )
A.宋、梁、齐、陈 B.宋、齐、梁、陈
C.齐、宋、梁、陈 D.齐、梁、陈、宋
【考点】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了南朝。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
【解答】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南朝四个朝代更替的先后顺序依次为宋齐梁陈。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南朝四个朝代更替的先后顺序依次为宋齐梁陈。
20.(2023•雷州市一模)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提到中原汉人已经将食用胡饼、胡椒酒、胡饭、胡羹等作为自己的饮食习惯,并逐步烧烤兽肉、以奶酪为饮料。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民族隔阂已经彻底消除 B.内迁各族学习农业技艺
C.民族交融影响生活习俗 D.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融汇
【考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北方民族大融合.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民族间交融进一步加强。题干关键信息“胡饼、胡椒酒(筚拨酒)、胡饭、胡羹、羌煮等,中原地区的汉人也逐步采用烧烤兽肉、奶酪为饮料的胡人习俗”。
【解答】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通婚、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一致。据题干关键信息“胡饼、胡椒酒(筚拨酒)、胡饭、胡羹、羌煮等,中原地区的汉人也逐步采用烧烤兽肉、奶酪为饮料的胡人习俗”并结合所学,民族间交融进一步加强,民族交融影响生活习俗。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民族间交融进一步加强,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答案。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之抗日战争,共17页。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之改革开放,共19页。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之盛唐时期,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