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三年级上册数学奥数教案【秋季专题课程】
- 奥数三年级上册 第7讲:解决问题的策略(二) 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奥数三年级上册 第8讲:搭配问题 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奥数三年级上册 第11讲:巧切西瓜 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奥数三年级上册 第12讲:年龄问题(一) 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奥数三年级上册 第13讲:植树问题(一) 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奥数三年级上册 第10讲: 巧求周长 教案
展开这是一份奥数三年级上册 第10讲: 巧求周长 教案,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三年级 ) 备课教员:××× | |||
第十讲 巧求周长 | |||
一、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熟练掌握计算周长的方 法。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 ||
二、教学重点: | 通过平移,巧妙解决周长问题。理解掌握将一个大长方形或大正方形分割成若干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增加多少;反之将若干个小长方形或正方形合成一个大长方形或正方形,周长减少多少。 | ||
三、教学难点: | 理解拼合处与周长的关系。 | ||
四、教学准备: | PPT、纸。 | ||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50分钟) 一、导入(5分) 师:同学们,你们日常生活中,走楼梯多不多? 生:多,我们要走学校的楼梯,回家也要走楼梯。 师:今天,阿派也遇到了一个问题,让我们来看看他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呢? (出示PPT)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又快又准确的测量出地毯的长度吗? 生:…… 师:后来啊,聪明的米德帮助了阿派。他说:“这是一个不规则图形,可以先 把它用平移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实地毯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长和宽之 和,即:7+9=16(米)。” 生:…… 师:同学们,想跟米德一样富有智慧吗? 生:想。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节课,巧求周长。
【板书课题:巧求周长】
| |||
二、探索发现授课(40分) (一)例题1:(13分) 求下面图形的周长。 师:同学们,我们都学过周长了是吗? 生:是。 师:那什么叫做周长呢? 生:绕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我们叫周长。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是真正用心在学习,记忆力也非常好。那现在我们看到 例题一的第一个图形。这个图形我们知道所有线段的长度吗? 生:不知道。 师:对,但是我们能不能用已知的线段长来求出图形的周长呢? 生:…… 师:我们都学过图形的平移,对不对? 生:对。 师:那我们能不能把这道题中的某一条或者某几条线段进行平移,得到一个我 们能立刻算出周长的图形呢?同学们想想看,移移看。 生:可以! 师:哦,来说说看。 生:这里有三层,我们把下面两层的宽度向上移到和最上层同样高的地方,把 每层的高度向右移到和最左侧高度一致的地方。 师:大家听清楚了吗? 生:没有。 师:好的,那老师老帮助这位同学把图形的平移画出来。(通过PPT的演示) 现在大家清楚怎么移动了吗? 生:清楚了。 师:好的,那同学们请看,现在我们看到的图形是什么? 生:是长方形。 师:对,我们知道长方形的长了吗? 生:知道,是120厘米。 师:没错,那我们知道长方形的宽了吗? 生:不知道,但是我们能把它算出来。 师:那我们怎么算呢? 生:12+24+48=84(厘米)。 师:非常好。那我们现在周长是不是可以算了? 生:没错。 师:周长是? 生:(120+84)×2=408(厘米)。 师:非常棒! 师:解决了第一小题,我们来看一看第二小题。这道题目能不能跟第一小题一 样,我们进行平移? 生:可以。 师:那请同学们先试试看。把尝试的结果告诉老师。 生:可以平移,但是有线段多出来。 师:哦,多出来,哪条线段多出来了? 生:是10厘米的,多了两条。 师:那我们算周长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生:把多出来的也加进去。 师:非常好,我们不能落下每一条线段。所以最后的答案是? 生:(50+35)×2+10×2=190(厘米) 师:非常棒,看来同学们掌握的都很不错,观察的也很仔细。那么我们就开始 做练习,熟能生巧,我们不仅要会做,还要做得快、做得正确。同学们说 对不对? 生:对。 师:好,把练习一做到练习本上,做好的举手。
板书: (1) 12+24+48=84(厘米) (120+84)×2=408(厘米) (2)(50+35)×2+10×2=190(厘米) 答:第一个图形周长为408厘米,第二个图形的周长为190厘米。
练习1:(6分) 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 分析: 对于一些不规则的比较复杂的几何图形,要求它们的周长,我们可以运用平移的方法,把它们转化为标准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然后再利用周长公式进行计算。如果多算了或者少算了,要加上或减去相应的长度。
板书: (1)(3+5+4+6+7)×2=50(厘米) (2) 28-(36-16)=8(厘米) (50+36)×2+8×2=188(厘米) 答:第一个图形周长为50厘米,第二个图形的周长为188厘米。
(二)例题2:(13分) 把边长分别是6分米、5分米、4分米和3分米的4个正方形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成一行(如图),排成的图形周长是多少分米?
师:同学们都掌握的非常好,我们再来看一道例题,我们看到例题二。这个图 形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能告诉老师吗? 生1:它们都是正方形。 生2:它们排成了一队,变成了一个不规则的图形。 师:是的,非常棒,那我们碰到了不规则的图形,我们是不是要把不规则变成 规则,我们才好计算周长啊? 生:对。 师:怎么变呢? 生:平移。 师:非常好,我们就用平移的方法,大家动手试试看,看谁做得最快。 生:好了! 师:好,请这位同学说说看,你平移出来的图形是怎么样的? 生:是一个长方形。 师:哦,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呀? 生:6+5+4+3=18(分米),等于18分米。 师:非常好。那宽呢? 生:6分米。 师:那周长我们能算了吗? 生:可以了。 师:长方形周长的公式是? 生:周长=(长+宽)×2 师:所以这道题目的答案是? 生:(6+5+4+3+6)×2=48(分米)。 师:非常棒,我们就做练习喽。
板书: (6+5+4+3+6)×2=48(分米) 答:排成的图形周长是48分米。
练习2:(8分) 把一些长22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木块按下图所示的方法一层、二层、三层的放下去,共要放5层,放好后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分析: 对于一些不规则的比较复杂的几何图形,要求它们的周长,我们可以运用平移的方法,把它们转化为标准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然后再利用周长公式进行计算。先看清楚题目的意思,理解题意后再进行平移,最后解题。
板书: (22×5+12×5)×2=340(厘米) 答:放好后图形的周长是340厘米。
三、小结:(5分) 这节课主要学习的就是对于一些不规则的比较复杂的几何图形,要求它们的周长,我们可以运用平移的方法,把它转化为标准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然后再利用周长公式进行计算。如果多算了或者少算了,要加上或减去相应的长度。
| |||
第二课时(50分) 一、复习导入(3分)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呀? 生:求周长。 师:是求规则图形的周长吗? 生:不是,是求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师:那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求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呢? 生:通过平移的方法,把它转化为标准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然后再利用周长公 式进行计算。 师:如果多算了或者少算了几段线段,我们该怎么做? 生:那我们就还要减去或加上相应的长度。 师:非常好,看来同学们上节课掌握得都不错,那同学们想不想再挑战有关于 求图形的周长的新题目呢? 生:想。 师:好,那我们就开始今天的课程。 (出示PPT) | |||
二、探索发现授课(42分) (一)例题3:(13分) 用3个周长是20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如图)。求所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
师:我们先看到例题三,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了?要求出 答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 生1:我们已经知道这个长方形是由3个周长是20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 生2:要求长方形的周长,我们还需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 师:非常好,同学已经概括出解决这道题目的关键了,我们怎么样才能求出长 方形的长和宽呢?我们仔细观察这个图形,有没有发现一些有用的东西? 生:长方形的宽就是正方形的边长,长就是3个正方形边长的和。 师:哇,非常棒。那我们能求出正方形的边长吗?只要求出了边长,所有的问 题都解决了。 生:可以,周长除以4。 师:为什么用周长除以4呢? 生:因为正方形的周长等于边长的4倍,已知周长求边长,就用周长除以4。 师:不错,讲得非常好。所以这道题目我们先求什么? 生:先求正方形的边长。 师:求出来是多少? 生:20÷4=5(厘米)。 师:然后求什么? 生:求长方形的长。 师:长方形的长等于多少? 生:5×3=15(厘米) 师:然后呢? 生:我们就可以求长方形的周长了。 师:周长是? 生:(5×3+5)×2=40(厘米)。 师:非常好,我们在看到这样的题目时,要找到我们最需要什么,再通过我们 已经知道的条件去求出我们最需要的,这样就能解决此类问题了。
板书: 20÷4=5(厘米) (5×3+5)×2=40(厘米) 答:所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是40厘米。
练习3:(7分) 有两个大小一样的长方形,长都是10厘米,宽都是5厘米,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分析: 这道题目难度中等,跟例题三相比,本题还少了图,我们可以先进行画图,画图能更直观的知道我们最需要什么,再通过我们已经知道的条件去求出我们最需要的,这样就能解决问题了。
板书: 10×4=40(厘米) 答: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40厘米。
(二)例题4:(13分) 一张长方形纸长是36厘米,宽20厘米,先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纸片,再从余下的纸片中又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最后剩下的长方形纸片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师:碰到像例题四这样的题目,我们有没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 生:是的。 师:那老师现在就告诉你们,怎么解决这种看起来无从下手的题目,好不好? 生:好。 师:要不要认真听? 生:要。 师:好,我们看到这样的题目,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画图,能不能用画图来直 观的、清楚的把题目的意思展现出来?现在你们读题目,老师来画。 生:一张长方形纸长是36厘米,宽是20厘米。 师:我们先画一个长方形,然后在长方形的长旁边写一个36厘米,在长方形的 宽旁边写一个20厘米。继续。 生:先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师:最大的正方形怎么剪? 生:…… 师:正方形是不是边长都相等? 生:是的。 师:那我们这里要使得边长相等,还要保证是最大的,我们该怎么剪?是不是 这样剪呀?(老师通过作图讲解) 生:是的。 师:好,那我们继续画,继续读题。 生:再从余下的纸片中又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师:好,那我们按照刚才的剪法,再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现在还剩下什么 呢? 生:剩下一个长方形。 师:对,我们就是要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那我们知不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和 宽呀? 生:不知道。 师:那我们该怎么做? 生:通过已知的条件慢慢的推。 师:非常棒,我们已知什么? 生:已知原来的长方形它的长是36厘米,宽是20厘米。 师:通过这个条件,我们能马上知道什么? 生:知道第一次剪下来的最大正方形的边长。 师:不错,它的边长是多少? 生:20厘米。 师:对,跟长方形的宽一样是20厘米。那我们能求什么呢? 生:能求第二次剪下来最大正方形的边长。 师:非常好,那它的边长是多少? 生:36-20=16(厘米)。 师:知道这个,那我们要求的长方形的长是不是知道了? 生:知道了。 师:它的长是多少? 生:16厘米。 师:那它的宽呢? 生:宽是20-16=4(厘米)。 师:所以最后我们要求的长方形的周长是? 生:(16+4)×2=40(厘米)。 师:非常棒。
板书: 作图如右图。 36-20=16(厘米) 20-16=4(厘米) (16+4)×2=40(厘米) 答:最后剩下的长方形纸片的周长是40厘米。
练习4:(7分) 如图,正方形被分成了四个长方形,每个长方形的周长都是30厘米,求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分析: 本题难度中上,主要还是要教会学生通过画图,一步步的理解题意,一步步的从原来的条件推出最后的结果。重点在于提高学生通过画图的方法更加直观的理解题目,更准确的解决题目。
板书: 长+宽:30÷2=15(厘米) 宽:15÷5=3(厘米) 长:15-3=12(厘米) 正方形周长:12×4=48(厘米) 答: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48厘米。
(三)例题5(选讲): 将一张边长为2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剪成4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纸片,问这4个小正方形周长的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多少厘米?
师:看到这样的题目,我们先干嘛? 生:先画图。 师:我们是不是先画一个正方形,然后在正方形的边长旁边标上24厘米。画出 来之后怎么剪呢? 生:…… 师:我们要剪成4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那我们只能横着剪一刀,竖着剪一 刀,而且要从中间剪过去,才能得到我们要的正方形。那到底周长增加了 多少呢? 生:…… 师:我们沿竖直方向剪一刀,是不是把中间原来重叠在一起的边长给剪出来了 呢? 生:是的。 师:剪出来多少? 生:两个边长。 师:那我们如果再横着剪一刀呢? 生:同样也是增加了两个边长。 师:所以我们一共增加了4个边长。 师:所以这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的和比原来正方形的周长增加了多少呢? 生:24×4=96(厘米)。 师:对,非常好,我们还可以换一种方法思考。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 师:看来这道题目对同学来讲还是有一点难度,老师在这里再讲一种解法,加 深大家的理解。我们要求这4个小正方形周长的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 加了多少厘米,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先把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和先算出来, 再把原来正方形的周长算出来,最后相减,是不是也算出来答案了? 生:是的。 师:同学们来算一算,是不是跟我们用第一种方法算出来的答案是一样的呢? 生:是一样的,都是96厘米。 师:恩,同学们以后要多多动脑筋,可能一道题目有多种不同的方法,我们只 要掌握了其中一种方法是不是就能解出答案了呢? 生:是啊。
板书: 方法一: 24×4=96(厘米) 方法二: 24÷2×4=48(厘米) 48×4=192(厘米) 24×4=96(厘米) 192-96=96(厘米) 答:这4个小正方形周长的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96厘米。
练习5: 把一个边长为12厘米的正方形,剪成6个完全一样的小长方形,这6个小长方形周长的和与原来的正方形的周长相比增加了多少厘米?
分析: 这道题目对学生来讲有很大的难度,因为不仅仅只有一种画法,在懂得例题五方法的同时,还要再兼顾两种情况。主要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板书: 第一种: 宽:12÷6=2(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和:(12+2)×2×6=168(厘米) 正方形的周长:12×4=48(厘米) 168-48=120(厘米) 第二种: 宽:12÷3=4(厘米) 长:12÷2=6(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和:(6+4)×2×6=120(厘米) 正方形的周长:12×4=48(厘米) 120-48=72(厘米)
答:这6个小长方形周长的和与原来的正方形的周长相比增加了120厘米或者增加了72厘米。
三、总结:(5分) 第一节课主要是学习对于一些不规则的比较复杂的几何图形,要求它们的周长,我们可以运用平移的方法,把它转化为标准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然后再利用周长公式进行计算。如果多算了或者少算了,要减去或加上相应的长度。 而第二节课,是对我们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考验,每一题,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动手作图来使题目更加直观,然后我们再由已知条件一步步算出最后的答案。
四、随堂练习: 1. 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板书: (1)(4+8)×2=24(厘米) (2)(50+30)×2+10×2=180(米) 答: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是24厘米,第二个图形的周长是180米。
那么这个摆成后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板书: (8+2×4+5+4×4)×2=74(厘米) 答:这个摆成后的图形的周长是74厘米。
少? 板书: (3×3+3)×2=24(厘米) 答: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
再从余下的纸片中又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最后剩下的长方形纸片的周长 是多少厘米? 板书: 24-15=9(厘米) 15-9=6(厘米) (9+6)×2=30(厘米) 答:最后剩下的长方形纸片的周长是30厘米。
方形,这6个小长方形周长之和比原来长方形的周长增加了多少分米?
板书: 宽:9÷3=3(分米) 长:14÷2=7(分米) 6个小长方形的周长和:(7+3)×2×6=120(分米) 原来长方形的周长:(14+9)×2=46(分米) 120-46=74(分米)
答:这6个小长方形周长之和比原来长方形的周长增加了74分米。 | |||
家庭作业 |
| ||
主管评价 |
| ||
主管评分 |
| ||
课后反思 (不少于60字) | 整体效果 |
| |
设计不足之处 |
| ||
设计优秀之处 |
| ||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奥数四年级下册秋季课程 第6讲《巧求周长》教案,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奥数三年级上册寒假课程第1讲《巧求周长》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奥数三年级上册寒假课程第1讲《巧求周长》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