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第1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第2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第3页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共24页。
    文言文阅读
    江苏省镇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叔向问晏子曰:“正士之义,邪人之行,何如?”
    晏子对曰:“正士处势临众不阿私,行于国足养而不忘故;通则事上,使恤其下,穷则教下,使顺其上;事君尽礼行忠,不正爵禄,不用则去而不议。其交友也,论信行义,不为苟戚,不同则疏而不悱;不毁进于君,不以刻民尊于国。故用于上则民安,行于下则君尊;故得众上不疑其身,用于君不悖于行。是以进不丧亡,退不危身,此正士之行也。邪人则不然,用于上则虐民,行干下则逆上;事君苟进不道忠,交友苟合不道行;持谀巧以正禄,比奸邪以厚养;矜爵禄以临人,夸礼貌以华世;不任上则轻议,不笃于友则好诽。故用于上则民忧,行于下则君危。是以其事君近于罪,其交友近于患。其得上辟于辱,其为生偾于刑。故用于上则诛,行于下则弑。是故交通则辱,生患则危,此邪人之行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第十九》)
    材料二
    晏子与崔杼盟。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俯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罢兵而去。晏子之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晏子可谓知命矣,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错者不得与焉。故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
    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
    (节选自《吕氏春秋·知分》)
    【注】①崔杼,又称崔子、崔武子,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他在齐执政二十多年,当国秉政,骄横异常,先后立庄公、景公,在朝大肆杀戮,使齐国政局动荡。②公孙氏,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族之称。此处指齐国公室。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达士者A达乎B死生C之分D达乎E死生之分F则利害存亡G弗能惑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指偏袒,“阿私”即徇私,与成语“刚直不阿”中的“阿”词义相同。
    B. 交通,指勾结、串通,与《桃花源记》“阡陌交通”的“交通”词义相同。
    C. 与,指亲附,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失其所与”的“与”意思相同。
    D. 回,指改变,这里的“回”和下文中“求福不回”中“回”的词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晏子从对待君主、百姓、朋友、功名的态度等方面来区分正士和邪人,认为正士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时也不忘教化下民。
    B. 邪辟之士只求升官而不行忠诚,交朋友苟且求同而不行仁义;一旦有了地位权势就傲慢浮夸。不过他们也有讲礼貌的优点。
    C. 晏子不接受崔杼的盟约,崔杼很不高兴,用矛戟威胁他:如果晏子改变自己说的话,可以同享齐国,如果不改变就将杀了他。
    D. 晏子一类的国家杰出人物,通常按义的原则决断事情,并能安然处理突发事故,他们能做到这样,需懂得天命,而不是靠耍聪明。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用于上则民安,行于下则君尊;故得众上不疑其身,用于君不悖于行。
    (2)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14. 晏子和崔杼的故事,印证了材料一中正士的哪些品质?请简要概括。

    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龙图燕公肃雅多巧思,任梓潼日尝作莲花漏献于阙下。后作藩青社,出守东颍,悉按其法而为之。其制为四分之壶,参差置水器于上刻木为四方之箭箭四觚面二十五刻,刻六十四面,百刻总六千分,以效日。其行漏之始,又依《周官》水地置泉法,考二交之景,得午时四刻一十分,午为正南。以梓潼在南,其法昼增一刻,夜损一刻,青社稍北,昼增三刻,颍处梓、青之间,昼增二刻,夜损亦如之。兹亦张平子①之流也。
    本朝之制诰待制②,止系皂鞓③犀带,迁龙图阁直学士,始赐金带。燕公为待制,十年不迁,乃作《陈情诗》上时宰,诗曰:“鬓边今日白,腰下几时黄④? ”于是时宰怜其老,未几迁直学士。燕公登科最晚,年四十六始用寇莱公⑤荐转京官,晚作直学士时已六十余矣。
    (节选自(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九,有删改)
    [注]①张平子:张衡,字平子。东汉天文学家、发明家。②待制:官名。③皂鞓(tīng):黑色皮腰带。④腰下几时黄:古时系黄腰带是地位和权利的象征。⑤寇莱公:寇准,北宋政治家,被封莱国公。
    材料二:
    故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燕公肃①,作莲花漏②,世服其精。今州郡往往而在,虽有巧者,莫敢损益。而徐州独用瞽③人卫朴所造,废法而任意,有壶而无箭。自以无目而废天下之视,使守者伺其满,则决之更注,人莫不笑之。国子博士傅君裼,公之外曾孙,得其法为详。其通守是邦也,实始改做,而请铭于轼。铭曰:人之所信者,手足耳目也,目识多寡,手知重轻。然人未有以手量而目计者,必付之于度量与权衡④。岂不自信而信物,盖以为无意无我,然后得万物之情。故天地之寒暑,日月之晦明,昆仑旁薄于三十八万七千里之外,而不能逃于三尺之箭、五斗之瓶。使凡为吏者,如瓶之受水不过其量,如水之浮箭⑤不失其平,如箭之升降也,视时之上下,降不为辱,升不为荣。则民将靡然而心服,而寄我以死生矣。
    (节选自《苏轼文集·徐州莲华漏铭》,有删改)
    [注]①燕公肃:燕肃,北宋著名科学家、画家、诗人。②莲花漏:古代一种计时器。③瞽(gǔ):失去视力。④权衡: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权,秤锤;衡,秤杆。⑤箭:古代置于计时器漏壶下用以指示时刻之物。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参差A置水器B于C刻木D为四方之箭E箭四觚F面G二十五刻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指对成年男子的尊称,与文中“寇莱公”中的“公”词义不同。
    B.流,指类,与《师说》“士大夫之族”中的“族”词义相同。
    C.日月:指太阳和月亮,与“日月忽其不淹兮”中的“日月”词义不同。
    D.旁薄,指绵延,和现在所说的“气势磅礴”的“磅礴”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肃用莲花漏计时,因地理位置不同,梓潼、青社、东颍三地的昼夜长短有所不同。
    B.燕肃因为长期得不到升迁,所以心生怨气,写诗给当朝宰相,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
    C.燕肃制作了莲花漏,世人都非常佩服,但是徐州那个盲人没有按照他的方法来制作。
    D.燕肃的外曾孙叫傅君裼,傅君裼在详细学会制作莲花漏之法后,请苏轼为此写了铭文。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任梓潼日尝作莲花漏献于阙下。后作藩青社,出守东颍,悉按其法而为之。
    (2)自以无目而废天下之视,使守者伺其满,则决之更注,人莫不笑之。
    14.两则材料都涉及莲花漏的制作方法,但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3分)

    江苏省基地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古者有夔一足,其果信有一足乎?”孔子对曰:“不也,夔非一足也。夔者忿戾恶心,人多不说喜也。虽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信也。人皆曰: ‘独此一,足矣。’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哀公曰:“审而是,固足矣。”一曰: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节选自《韩非子·说二》)
    材料二: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选自《吕氏春秋·察传》)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闻A而传之B者曰C丁氏穿井D得一人E国人F道之G闻之H于宋君。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恶,令人厌恶,“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的“恶”指奸恶小人,两者用法不同。
    B. 信,真实,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烟涛微茫信难求”中的“信”词义不同。
    C. 审,指细察,与陶潜《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中的“审”词义相同。
    D. 无闻,指没有听到,与现在所说“默默无闻”的“无闻”,意思并不一样。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凭借他的学识告诉鲁哀公,“夔只有一只脚”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夔一足”,是因为句读上的分歧,产生了对“足”的理解偏差。
    B. 齐桓公从鲍叔那里听说了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听说了孙叔敖,这样的事例体现了“审”的价值,所以两国也就能在诸侯国中称霸。
    C. 同样是关于“夔一足”的传闻,材料一提供了孔子的两种说法,材料二只涉及孔子的第一种说法,但比材料一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D. 有人读历史记载,说“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指出“三豕”应为“己亥”,他后来到了晋国还不忘询问真相,结果确实像他判断的那样。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信也。
    (2)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14. 对于不实传闻,为什么会有人相信?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江苏省常州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越山西南高而下倾于海,故天目于浙江之山最高,然仅与新安之平地等。自浙望之,新安盖出万山之上云。故新安,山郡也。州邑乡聚皆依山为坞而山惟黄山为大大鄣山次之。秦初置鄣郡以此。
    唐广明之乱,都使程沄集众为保,营于其外,子孙遂居之。新安之程,蔓衍诸邑,皆祖梁忠壮公。而都使实始居汊口。其显者,为宋端明殿学士珌。而若庸师事饶仲元,其后吴幼清、程钜夫皆出其门,学者称之为徽庵先生。其他名德,代有其人。
    程君元成汝玉,都使之后也。故为《汊口志》,志其方物地俗与丘陵坟墓。汝玉之所存,可谓厚矣。盖君子之不忘乎乡,而后能及于天下也。噫!今名都大邑,尚犹恨纪载之轶,汊口一乡,汝玉之能为其山水增重也如此,则文献之于世,其可少乎哉?
    (归有光《汊口志序》节选,选自《古文辞类纂》)
    材料二: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材料三: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节选自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案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标号涂黑。填对一处得1分,超过三处不得分。(3分)
    州邑A乡B聚C皆D依E山F为G坞H而I山惟黄山J为K大L大M鄣N山O次之
    11.下列对文中标粗加横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鄣郡,与《过秦论》中“以为桂林、象郡”的“桂林”“象郡”一样,均指秦设置的郡县。
    B.学者,求学的人,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意思相同。
    C.阳,向日为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文中“太行之阳”指的就是太行山的南面。
    D.黜陟,罢免官职。文中“理乱不知,黜陟不闻”指李愿不关心社会和官场,安于隐居生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安地势高峻,山势蜿蜒延伸,环绕多个邑镇。唐代时,程沄为避战乱率子孙在新安定居,宋朝时程珌地位显赫。
    B.程汝玉是程沄的后人,归有光编写了《汊口志》,记录地方特产及人世风俗,并作序勉励晚生后学不忘家乡。
    C.苏轼认为记录见闻的详略、有无探访实地的勇气和撰文记录的能力,是石钟山得名原因流传受到影响的几个关键因素。
    D.李愿居住之地盘谷,因盘绕在两山之间而得名,此处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居民很少,适合隐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4分)
    (2)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4分)
    14.三则材料的写作内容都涉及自然山水,但写作目的不同,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3分)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开学语文试卷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
    材料二:
    于时韩、马之徒尚狼顾关右,魏武不得安坐郢都以威怀吴会,亦已明矣。彼荆州者,孙、刘之所必争也。荆人服刘主之雄姿,惮孙权之武略,为日既久,诚非曹氏诸将所能抗御。
    故曹仁守江陵,败不旋踵,何抚安之得行,稽服之可期?将此既新平江、汉,威慢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械棹之手,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至于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然则魏武之东下,非失算也。魏武后克平张鲁,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刘晔之计,以失席卷之会,斤石既差,悔无所及,即亦此事之类也。
    (节选自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十》)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横线处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实A由B疾C疫D大E兴F以G损H凌I厉J之K锋L凯M风N自O南P用Q成R焚S如T之U势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遗,指送、给,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中的“遗”词义不同。
    B.引,指退避,与“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引”词义不同。
    C.狼,指像狼一样,与“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的“兄”用法相同。
    D.旋踵,指转身退缩,与“遽”“食顷”“斯须”(《促织》)等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力悬殊之时,黄盖设计在装满干苇和枯柴的战船里灌油,船外围用帷帐包裹,树起旗帜,掩人耳目。
    B.曹军中黄盖之计,走出营帐,黄盖趁机离开曹军,并指挥点火,大火趁着风势越烧越旺,并蔓延至军营。
    C.荆州是孙刘必争之地,荆州百姓顺服刘备、畏惧孙权已久,这一分析指出了曹军失败的地缘、历史原因。
    D.在蜀地发生数十次动乱的情形下,曹操没有采取刘晔的计策,对局势估算错误,失去了席卷蜀地的良机。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
    ②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5)两则材料都涉及了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请分析败因的异同。
    文言文阅读
    江苏省镇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叔向问晏子曰:“正士之义,邪人之行,何如?”
    晏子对曰:“正士处势临众不阿私,行于国足养而不忘故;通则事上,使恤其下,穷则教下,使顺其上;事君尽礼行忠,不正爵禄,不用则去而不议。其交友也,论信行义,不为苟戚,不同则疏而不悱;不毁进于君,不以刻民尊于国。故用于上则民安,行于下则君尊;故得众上不疑其身,用于君不悖于行。是以进不丧亡,退不危身,此正士之行也。邪人则不然,用于上则虐民,行干下则逆上;事君苟进不道忠,交友苟合不道行;持谀巧以正禄,比奸邪以厚养;矜爵禄以临人,夸礼貌以华世;不任上则轻议,不笃于友则好诽。故用于上则民忧,行于下则君危。是以其事君近于罪,其交友近于患。其得上辟于辱,其为生偾于刑。故用于上则诛,行于下则弑。是故交通则辱,生患则危,此邪人之行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第十九》)
    材料二
    晏子与崔杼盟。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俯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罢兵而去。晏子之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晏子可谓知命矣,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错者不得与焉。故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
    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
    (节选自《吕氏春秋·知分》)
    【注】①崔杼,又称崔子、崔武子,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他在齐执政二十多年,当国秉政,骄横异常,先后立庄公、景公,在朝大肆杀戮,使齐国政局动荡。②公孙氏,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族之称。此处指齐国公室。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达士者A达乎B死生C之分D达乎E死生之分F则利害存亡G弗能惑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指偏袒,“阿私”即徇私,与成语“刚直不阿”中的“阿”词义相同。
    B. 交通,指勾结、串通,与《桃花源记》“阡陌交通”的“交通”词义相同。
    C. 与,指亲附,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失其所与”的“与”意思相同。
    D. 回,指改变,这里的“回”和下文中“求福不回”中“回”的词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晏子从对待君主、百姓、朋友、功名的态度等方面来区分正士和邪人,认为正士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时也不忘教化下民。
    B. 邪辟之士只求升官而不行忠诚,交朋友苟且求同而不行仁义;一旦有了地位权势就傲慢浮夸。不过他们也有讲礼貌的优点。
    C. 晏子不接受崔杼的盟约,崔杼很不高兴,用矛戟威胁他:如果晏子改变自己说的话,可以同享齐国,如果不改变就将杀了他。
    D. 晏子一类的国家杰出人物,通常按义的原则决断事情,并能安然处理突发事故,他们能做到这样,需懂得天命,而不是靠耍聪明。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用于上则民安,行于下则君尊;故得众上不疑其身,用于君不悖于行。
    (2)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14. 晏子和崔杼的故事,印证了材料一中正士的哪些品质?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ADF 11. B 12. B
    13. (1)所以被君上任用会使百姓安定,身处百姓中会使国君尊贵;所以他们受到百姓拥护而国君不会猜疑,被君王重用百姓不会与他做对。
    (2)晏子按着车夫手说:“安稳点,不要失去常态!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
    14. ①正士交友,讲信义行事仁义,不做苟且之事。②正士对志不同之人疏远,却不非议。③正士对君主忠诚。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通达事理的人,通晓死生之义。通晓死生之义,那么利害存亡就不能使之迷惑了。
    “达士者”作主语,“者”即“……的人”,“达”作谓语,“死生之分”作宾语,主语“达士者”后即A处也可以停顿。
    “达乎死生之分”是动宾结构,宾语“死生之分”是偏正短语做宾语,后面断开,且两句“达乎死生之分”应各自独立,“则”一般放在句首,所以应在DF处停顿。
    故在ADF三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正直之士居于高位统辖众人而不徇私。/某个人不畏权势,不逢迎、不偏私,行事力求公平、公正。
    B.错误。“交通”,勾结、串通。/交错相通。
    句意:所以与他们勾结就会受侮辱/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C.正确。句意:不亲附崔氏而亲附齐国公孙氏的人。/失去了自己亲附的力量。
    D.正确。“回”,改变。/邪曲、奸邪。句意:用利益使我改变自己的话,使我背叛自己的君主。/不以邪曲求福。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B.“不过他们也有讲礼貌的优点”错,原文中“夸礼貌以华世”的意思是夸耀礼节来哗众取宠,而不是说他们“也有讲礼貌的优点”。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用于上”,被动句,被君上任用;“安”,使……安定;“尊”,使……尊贵;“悖”,违背,相冲突。
    (2)“抚”,按着;“安”,安稳;“失节”,失去常态;“疾”,快;“不必”,不一定;“徐”,慢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根据“其交友也,论信行义,不为苟戚”概括为:正直之士交朋友,讲究信义行事仁义,不做苟且之事。
    (2)根据“不同则疏而不悱”概括为:正直之士对志不同之人疏远而不非议。
    (3)根据“事君尽礼行忠,不正爵禄”概括为:正直之士对君主忠诚。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叔向问晏子说:“正直之士的德义和邪僻之人的德行,什么样?”
    晏子回答说:“正直之士居于高位统辖众人而不徇私,周游国家穷尽财用而不忘一贯的原则。显达时,侍奉君上,使他体爱下民;不得志时教化百姓,使他们顺从上级。侍奉君主竭尽礼义做事忠诚,不求爵禄,不被重用就离开而不会有非议。邪僻之士则不这样,被国君任用就虐待百姓,身处百姓中就违逆上司;侍奉君王苟且求进而不行忠诚,交朋友苟且求同而不行仁义;凭借花言巧语求取禄位,勾结奸邪之人谋取优厚的待遇;自恃高官厚禄傲视众人,夸耀礼节来哗众取宠;不被任用就轻薄非议,与朋友道不同就非议其人。所以他们被任用百姓就遭了殃,身处百姓中国君就危险了。因此用他们侍奉君主就接近犯罪,同他们交朋友就接近灾祸。他们得到高位行邪僻之事以违逆君意,他们治理百姓残酷而加重刑罚。所以任用他们,他们就妄杀无辜;不任用他们,他们就会弑杀君王。所以,与他们勾结就会受侮辱,发生祸害就会危及自身,这就是邪僻人士的行为。”
    材料二:
    晏子与崔杼盟誓。崔杼的誓词说:“不亲附崔氏而亲附齐国公孙氏的人,必遭祸殃!”晏子低下头含了口血,仰起头向上天呼告说:“不亲附齐国公孙氏而亲附崔氏的人,必遭祸殃!”崔杼很不高兴,用矛顶着他的胸,用戟勾住他的颈,对晏子说:“如果你改变你所说的话,那么我可以与你共同享有齐国;如果你不改变你所说的话,那么现在就是你生命终结的时刻了!”晏子说:“用刀威逼我,让我放弃自己的意志,这不是勇敢。用利益使我改变自己的话,使我背叛自己的君主,这不符合道义。崔子,你难道没有学过《诗》吗?《诗》中说:‘和悦近人的君子,不以邪曲求福。’我难道能够以邪曲来求福吗?你考虑考虑这些话吧!”崔杼说:“这是一个贤德的人,不可以杀死他。”于是崔杼撤去兵器离开了。晏子的车夫要赶马快跑,晏子按着车夫的手说:“安稳点,不要失去常态!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晏子可以说是懂得天命了。天命啊,是不知为什么会这样但最终却这样了。靠耍聪明来做事的人,是不能领会这些的。因此国家杰出的人,按照义的原则决断,安然地对待它。
    通达事理的人,通晓死生之义。通晓死生之义,那么利害存亡就不能使之迷惑了。所以,晏子与崔杼盟誓时,而不改变自己遵守的道义。
    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龙图燕公肃雅多巧思,任梓潼日尝作莲花漏献于阙下。后作藩青社,出守东颍,悉按其法而为之。其制为四分之壶,参差置水器于上刻木为四方之箭箭四觚面二十五刻,刻六十四面,百刻总六千分,以效日。其行漏之始,又依《周官》水地置泉法,考二交之景,得午时四刻一十分,午为正南。以梓潼在南,其法昼增一刻,夜损一刻,青社稍北,昼增三刻,颍处梓、青之间,昼增二刻,夜损亦如之。兹亦张平子①之流也。
    本朝之制诰待制②,止系皂鞓③犀带,迁龙图阁直学士,始赐金带。燕公为待制,十年不迁,乃作《陈情诗》上时宰,诗曰:“鬓边今日白,腰下几时黄④? ”于是时宰怜其老,未几迁直学士。燕公登科最晚,年四十六始用寇莱公⑤荐转京官,晚作直学士时已六十余矣。
    (节选自(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九,有删改)
    [注]①张平子:张衡,字平子。东汉天文学家、发明家。②待制:官名。③皂鞓(tīng):黑色皮腰带。④腰下几时黄:古时系黄腰带是地位和权利的象征。⑤寇莱公:寇准,北宋政治家,被封莱国公。
    材料二:
    故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燕公肃①,作莲花漏②,世服其精。今州郡往往而在,虽有巧者,莫敢损益。而徐州独用瞽③人卫朴所造,废法而任意,有壶而无箭。自以无目而废天下之视,使守者伺其满,则决之更注,人莫不笑之。国子博士傅君裼,公之外曾孙,得其法为详。其通守是邦也,实始改做,而请铭于轼。铭曰:人之所信者,手足耳目也,目识多寡,手知重轻。然人未有以手量而目计者,必付之于度量与权衡④。岂不自信而信物,盖以为无意无我,然后得万物之情。故天地之寒暑,日月之晦明,昆仑旁薄于三十八万七千里之外,而不能逃于三尺之箭、五斗之瓶。使凡为吏者,如瓶之受水不过其量,如水之浮箭⑤不失其平,如箭之升降也,视时之上下,降不为辱,升不为荣。则民将靡然而心服,而寄我以死生矣。
    (节选自《苏轼文集·徐州莲华漏铭》,有删改)
    [注]①燕公肃:燕肃,北宋著名科学家、画家、诗人。②莲花漏:古代一种计时器。③瞽(gǔ):失去视力。④权衡: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权,秤锤;衡,秤杆。⑤箭:古代置于计时器漏壶下用以指示时刻之物。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参差A置水器B于C刻木D为四方之箭E箭四觚F面G二十五刻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指对成年男子的尊称,与文中“寇莱公”中的“公”词义不同。
    B.流,指类,与《师说》“士大夫之族”中的“族”词义相同。
    C.日月:指太阳和月亮,与“日月忽其不淹兮”中的“日月”词义不同。
    D.旁薄,指绵延,和现在所说的“气势磅礴”的“磅礴”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肃用莲花漏计时,因地理位置不同,梓潼、青社、东颍三地的昼夜长短有所不同。
    B.燕肃因为长期得不到升迁,所以心生怨气,写诗给当朝宰相,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
    C.燕肃制作了莲花漏,世人都非常佩服,但是徐州那个盲人没有按照他的方法来制作。
    D.燕肃的外曾孙叫傅君裼,傅君裼在详细学会制作莲花漏之法后,请苏轼为此写了铭文。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任梓潼日尝作莲花漏献于阙下。后作藩青社,出守东颍,悉按其法而为之。
    (2)自以无目而废天下之视,使守者伺其满,则决之更注,人莫不笑之。
    14.两则材料都涉及莲花漏的制作方法,但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3分)
    10.(3 分)CEF 11.(3 分)D 12.(3 分)B
    13.(8 分)(1)任职梓潼时曾经制作了莲花漏献给朝廷。后来在青社做官,出京做东颍太守,都按照这种方法制作莲花漏。
    (2)因为自己没有视力就忽略天下人的视力,让看守的人等待水注满,就放掉水,再一次加 水,人们没有不嘲笑他的。
    14.(3 分)材料一详细说明了莲花漏的制作,重在表现燕肃的技艺精湛;材料二简略叙述了莲花漏的制作, 重在借此来说明苏轼自己的为官之道。

    江苏省基地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古者有夔一足,其果信有一足乎?”孔子对曰:“不也,夔非一足也。夔者忿戾恶心,人多不说喜也。虽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信也。人皆曰: ‘独此一,足矣。’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哀公曰:“审而是,固足矣。”一曰: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节选自《韩非子·说二》)
    材料二: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选自《吕氏春秋·察传》)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闻A而传之B者曰C丁氏穿井D得一人E国人F道之G闻之H于宋君。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恶,令人厌恶,“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的“恶”指奸恶小人,两者用法不同。
    B. 信,真实,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烟涛微茫信难求”中的“信”词义不同。
    C. 审,指细察,与陶潜《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中的“审”词义相同。
    D. 无闻,指没有听到,与现在所说“默默无闻”的“无闻”,意思并不一样。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凭借他的学识告诉鲁哀公,“夔只有一只脚”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夔一足”,是因为句读上的分歧,产生了对“足”的理解偏差。
    B. 齐桓公从鲍叔那里听说了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听说了孙叔敖,这样的事例体现了“审”的价值,所以两国也就能在诸侯国中称霸。
    C. 同样是关于“夔一足”的传闻,材料一提供了孔子的两种说法,材料二只涉及孔子的第一种说法,但比材料一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D. 有人读历史记载,说“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指出“三豕”应为“己亥”,他后来到了晋国还不忘询问真相,结果确实像他判断的那样。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信也。
    (2)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14. 对于不实传闻,为什么会有人相信?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答案】10. CEG 11. A 12. C
    13. (1)虽然如此,他之所以能够避免被别人伤害,是因为他守信用。(2)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
    14. 因为传闻经过多次辗转相传就会出现很大的偏差;因为愚蠢的人听到传闻不加以审察。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都城的人纷纷传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曰”是对话标志,其后C处断开;
    “丁氏穿井得一人”,“丁氏”是主语,“得”是谓语,“一人”是宾语,E处断开;
    “国人道之”,“国人”是主语,“道”是谓语,“之”是宾语,句意完整,G处断开。
    故在CEG处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恶,令人厌恶”错误,应是“凶狠、凶猛”,形容词;指奸恶小人,形容词作动词。句意:夔这个人残暴狠心。/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
    B.正确。真实;的确、确实。句意:我听说夔仅一足,可信吗?/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
    C.正确。都是“细察”。句意: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D.正确。没有听到;没有名气。句意:不如不听。/做事无声无息,无人知晓,做了好事不声张,不图名利,没人知道。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涉及孔子的第一种说法”错,孔子的第一种说法是“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信也”,肯定了夔的信用;而材料二“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可见材料二涉及的是孔子的第二种说法,即夔精通音律。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以”,表原因;“者也”,表判断;“免于人害”,被动句,“于”表被动;“信”,守信用。
    (2)“熟”,仔细;“验之以理”,状语后置句,以理验之。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可知,因为传闻经过多次辗转相传就会出现很大的偏差;
    由“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可知,因为愚蠢的人听到传闻不加以审察。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鲁哀公问孔子说:“我听说古代有个叫做夔的乐官只有一足(一只脚),他果真只有一足(一只脚)吗?”孔子回答说:“不是的,夔并不是只有一足(一只脚)。夔这个人残暴狠心,人们多半不喜欢他。虽然如此,他之所以能够避免被别人伤害,是因为他守信用。人们都说:‘只要有这一点,也就足够了。’所以夔不是只有一足(一只脚),而是说他只要有这一个优点就足够了。”鲁哀公说:“确实是这样的话,自然足够了。” 另一种说法:鲁哀公向孔子询问说:“我听说夔仅一足,可信吗?”孔子说:“要是人,怎么会仅有一只脚呢?他和别人没有什么差别,唯独能精通音律。尧说:‘这种人有一个就足够了。’于是派他做主管音乐的官,所以君子说:‘夔有一个就足够了。’并不是只有一只脚。”
    材料二:
    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审察他们,因此国家称霸于诸侯。吴王从太宰嚭那里听信了越王勾践的话,智伯从张武那里听信了赵襄子的事,没有经过审察便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送了命。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鲁哀公问孔子说:“听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可信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像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都城的人纷纷传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现在家里有了井,无需转派一人住在外面打水,等于多得到一人使用,并不是在井中挖到一个人。”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己字与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晋国探问此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言辞有很多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辨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虽然这样,那么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江苏省常州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越山西南高而下倾于海,故天目于浙江之山最高,然仅与新安之平地等。自浙望之,新安盖出万山之上云。故新安,山郡也。州邑乡聚皆依山为坞而山惟黄山为大大鄣山次之。秦初置鄣郡以此。
    唐广明之乱,都使程沄集众为保,营于其外,子孙遂居之。新安之程,蔓衍诸邑,皆祖梁忠壮公。而都使实始居汊口。其显者,为宋端明殿学士珌。而若庸师事饶仲元,其后吴幼清、程钜夫皆出其门,学者称之为徽庵先生。其他名德,代有其人。
    程君元成汝玉,都使之后也。故为《汊口志》,志其方物地俗与丘陵坟墓。汝玉之所存,可谓厚矣。盖君子之不忘乎乡,而后能及于天下也。噫!今名都大邑,尚犹恨纪载之轶,汊口一乡,汝玉之能为其山水增重也如此,则文献之于世,其可少乎哉?
    (归有光《汊口志序》节选,选自《古文辞类纂》)
    材料二: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材料三: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节选自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案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标号涂黑。填对一处得1分,超过三处不得分。(3分)
    州邑A乡B聚C皆D依E山F为G坞H而I山惟黄山J为K大L大M鄣N山O次之
    11.下列对文中标粗加横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鄣郡,与《过秦论》中“以为桂林、象郡”的“桂林”“象郡”一样,均指秦设置的郡县。
    B.学者,求学的人,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意思相同。
    C.阳,向日为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文中“太行之阳”指的就是太行山的南面。
    D.黜陟,罢免官职。文中“理乱不知,黜陟不闻”指李愿不关心社会和官场,安于隐居生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安地势高峻,山势蜿蜒延伸,环绕多个邑镇。唐代时,程沄为避战乱率子孙在新安定居,宋朝时程珌地位显赫。
    B.程汝玉是程沄的后人,归有光编写了《汊口志》,记录地方特产及人世风俗,并作序勉励晚生后学不忘家乡。
    C.苏轼认为记录见闻的详略、有无探访实地的勇气和撰文记录的能力,是石钟山得名原因流传受到影响的几个关键因素。
    D.李愿居住之地盘谷,因盘绕在两山之间而得名,此处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居民很少,适合隐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4分)
    (2)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4分)
    14.三则材料的写作内容都涉及自然山水,但写作目的不同,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3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越山的西南方向高耸,其下倾向大海,所以天目山在浙江是最高的山峰,但也仅是与新安的平地是相等的。从浙江望去,新安就像在万山的上面。所以新安,是山郡。都邑、乡镇聚在一起,依山而建,把山当做防护,那些山中以黄山为最大,大鄣山次之。秦初在这里设置鄣郡。
    唐代广明之乱时,都使程法聚集众人以求自保,在其外扎营,子孙于是就居住在这里。新安程氏,环绕邑镇,都以梁忠壮公为相。而都使程沄才开始在汊口居住。程氏中名声显扬的,是宋端明殿学士程珌。而像庸师侍奉饶仲元,之后的吴幼清、程钜这些人都出自其门下,求学的人称他为徽庵先生。其他有名望德行的人,每代都有。
    程元成,字汝玉,都使程沄的后人。所以他写作《汊口志》,记录这个地方的风物地理风俗以及山川丘陵坟墓。程汝玉所保存的,可以说是很多的了。君子能够不忘故里,之后还能够使它在天下闻名。唉!现在的名都大邑,尚且还遗憾记载的缺失,汊口不过是一个乡邑,汝玉能够这样为家乡的山水增加名声,那么文献记录在世的,大概很少吧!
    材料二: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材料三:
    太行山的南面有个(山谷叫)盘谷。盘谷那地方,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居民很少。有人说:“因为盘谷盘绕在两山之间, 所以名叫盘’。”也有人说:“这个山谷位置幽僻而地势险阻,是隐者所盘旋的地方(所以叫‘盘’。)”我的朋友李愿住在这里。
    李愿说:“……穷困家居,住在山野,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在繁茂的树下整日悠然静坐,在清澈的泉水里洗涤,保持自身的洁净。从山上采来的果子,甜美可食;从水中钓来的鱼虾,鲜嫩可口。日常作息没有定时,只要感到舒适就安于如此。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既不受官职的约束,也不受刑罚的惩处;既不问天下的治乱,也不管官吏的升降。这些都是遭遇不好、不行时不得志的人的所作所为,我就这样去做。”

    10.CHL(一处1分,共3分) 【1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都邑、乡镇聚在一起,依山而建,把山当做防护,那些山中以黄山为最大,大都山次之。“州邑乡聚”,主谓句,其后应断开,“皆依山为坞”省略主语“州邑乡”,其前C处应断开:“坞”作“为”的宾语,其后H处应断开;“大鄣山次”,“大鄣山”为主语,其前处应断开。
    故在CHL三处断开

    11.D 【1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句意: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C.正确。
    D.“黜陟,罢免官职”错误。中“黜陟”,是用指官吏降免或升迁,与前文“理乱”同为反义联用,亦可参照初中《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2.C 【1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环绕多个邑镇...程法为避战乱率子孙在新安定居”错误。原文“新安之程,蔓衍诸邑”,可见环绕邑镇的是新安程氏,程沄率子孙“始居汊口”而非新安,“新安之程……皆祖梁忠壮公”;
    B. “归有光编写了《汉口志》”错误。程汝玉写《汊口志》,归有光为该书作序;
    D.“李愿居住之地盘谷,因盘绕在两山之间而得名”错误。原文两个“或日”,可见得名原因有二。
    故选C。

    13.(1)(4分)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探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
    (得分点:①“陋者”:浅陋的人;②“考击”:敲打;③“其实”:它的真相;④句意通顺)
    (2)(4分)与其当面(或生前)受到称赞,哪里比得上背后(或死后)不受毁谤;与其身体受到享乐,哪里比得上(或不如)心中没有忧虑。
    (得分点:①状语后置句:“有誉于前”“无毁于其后”,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前有誉”“于其后无毁;“有乐于身”“无忧于其心”,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身有乐”“于其心无忧”。②“毁”:毁谤、诋毁、诽谤;③与其······孰若:与其……哪里比得上……;④句意流畅1分
    。)
    14.(3分)
    材料一,(勉励)表彰程汝玉写作《汊口志》,不忘家乡的可贵品质;
    材料二,(说理)评价前人对石钟山得名缘由的误解,说明求真求实精神的重要性;
    材料三,(言志)抒发隐居自洁的高尚情操。(摈弃官场、洁身自好的隐逸情怀)
    (大意对,每一点择其一即可。一点1分。照抄原文不给分)
    【1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由“故为《汊口志》,志其方物地俗与丘陵坟墓。汝玉之所存,可谓厚矣。盖君子之不忘乎乡,而后能及于天下也”可知,(勉励)表彰程汝玉写作《汊口志》,不忘家乡的可贵品贡;
    材料二,由“事不目见耳闻,而断其有无,可乎?”可知,(说理)评价前人对石钟山得名缘由的误解,说明求真求实精神的重要性:
    材料三,文章主旨,是通过对李愿归隐盘谷的议论间接表现出来的,“愿之言” 即“愈之意”作者极言盘谷之美、隐居之乐和向往之情,抒发隐居自洁的高尚情操。(摈弃官场、 洁身自好的隐逸情怀)
    【文言材料一背景资料补充】
    1.西晋“永嘉之乱”时,徽州程氏始迁祖程元谭辅佐琅琊王司马睿(晋元帝)有功,被封为新安太守,因政绩突出,民请留之,赐第于新安郡西黄墩,遂世居新安;
    2.梁末“侯景之乱”时,程灵洗率众据黟、歙以抵抗侯景,赠镇西将军,谥号“忠壮”;
    3.唐末“广明之乱”(黄巢起义)时,程沄、程淘兄弟组织族众力抗黄巢别部入侵黄墩。(以上出自《宋代徽州程氏家族进士考论》相关内容)
    《大谷程氏宗谱·四卷[安徽绩谿]》(清程常宪主修)中记载“始祖元谭,东晋元帝时自兖州东阿宦居新安篁墩;二十八世孙沄,迁休宁汉口”。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开学语文试卷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
    材料二:
    于时韩、马之徒尚狼顾关右,魏武不得安坐郢都以威怀吴会,亦已明矣。彼荆州者,孙、刘之所必争也。荆人服刘主之雄姿,惮孙权之武略,为日既久,诚非曹氏诸将所能抗御。
    故曹仁守江陵,败不旋踵,何抚安之得行,稽服之可期?将此既新平江、汉,威慢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械棹之手,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至于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然则魏武之东下,非失算也。魏武后克平张鲁,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刘晔之计,以失席卷之会,斤石既差,悔无所及,即亦此事之类也。
    (节选自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十》)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横线处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实A由B疾C疫D大E兴F以G损H凌I厉J之K锋L凯M风N自O南P用Q成R焚S如T之U势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遗,指送、给,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中的“遗”词义不同。
    B.引,指退避,与“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引”词义不同。
    C.狼,指像狼一样,与“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的“兄”用法相同。
    D.旋踵,指转身退缩,与“遽”“食顷”“斯须”(《促织》)等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力悬殊之时,黄盖设计在装满干苇和枯柴的战船里灌油,船外围用帷帐包裹,树起旗帜,掩人耳目。
    B.曹军中黄盖之计,走出营帐,黄盖趁机离开曹军,并指挥点火,大火趁着风势越烧越旺,并蔓延至军营。
    C.荆州是孙刘必争之地,荆州百姓顺服刘备、畏惧孙权已久,这一分析指出了曹军失败的地缘、历史原因。
    D.在蜀地发生数十次动乱的情形下,曹操没有采取刘晔的计策,对局势估算错误,失去了席卷蜀地的良机。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
    ②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5)两则材料都涉及了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请分析败因的异同。
    3.【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两篇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进行比较和分析。
    【解答】(1)句意:实在是因为军队里流行疫病,损耗了凌厉的兵锋,风又从南吹到北,助长了炽盛的火势。第一处:“疾疫”是“大兴”的主语,“大兴”之后应断开。第二处:“损凌厉之锋”是动宾结构,其后应断开。第三处:“凯风自南”是主谓句,其后应断开。
    故选FLP。
    (2)D.“不同”错误。旋踵,指时间很短,与“遽”“食顷”“斯须”(《促织》)等词义相同。
    故选D。
    (3)B.“黄盖趁机离开曹军”有误。“去北军二里余”意思为“距离曹操军队二里多远时”。选项误将实词“去”理解为“相距、距离”。
    故选B。
    (4)①良会:大好的机会;廓定:廓清平定;取:夺取、攻取;俟:等。翻译:这实在是震慑扫荡敌人的大好机会、廓清平定南方的关键时机。不乘此机会夺取东吴,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②适:到。莽苍:近郊。反:通“返”,回来。果然:很饱的样子。译文: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
    (5)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相同点:材料一“时操军众,已有疾疫”“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材料二“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可知都是因为曹军感染疫病,战斗力削弱。
    不同点:材料一“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所以此处认为失败的原因倾向于人为:火烧赤壁的计策;材料二“至于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天实为之,岂人事哉?然则魏武之东下,非失算也”所以此处认为失败的原因倾向于天意:风势助长了火势。

    答案:
    (1)FLP
    (2)D
    (3)B
    (4)①这实在是震慑扫荡敌人的大好机会、廓清平定南方的关键时机。不乘此机会夺取东吴,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②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
    (5)同:曹军感染疫病,战斗力削弱。
    异:①材料一倾向于人为:火烧赤壁的计策;
    ②材料二倾向于天意:风势助长了火势。

    材料一:
    译文:
    进军,与曹操的军队在赤壁相遇。这时曹操的军队已经感染了疾病,刚开始交战,曹军失利,退却驻扎在长江北岸。周瑜等驻扎在南岸。周瑜部将黄盖说:“现在敌众我寡,很难同他们坚持长久,曹军并连战船,首尾相接,可用火攻使他们败逃。”于是就用十艘蒙冲斗舰,装满干燥苇荻和枯柴,把油浇灌在里面,外面用帐幕包起来,上面插上旗帜,预先准备好轻快的小船,连结在战船的尾部。先送信给曹操,假说要投降。当时东南风刮得很急,黄盖把十艘战船放在最前面,到了江心,挂起风帆,其余各船按次序前进。曹操军中的士兵和军官都走出军营站着观看,指点着,谈论着黄盖来投降了。距离曹军二里多远的时候,各船同时点火,火烈风猛,船走如箭,把北面曹军的船全烧光了,还蔓延到岸上的军营。一会儿,烟雾和火焰布满天空,曹操的人马烧死淹死的很多。周瑜等率领轻装的精锐部队紧跟在后面,擂起战鼓,大举进攻,曹军大败。曹操带领败兵从通往华容县的陆路步行逃跑,遇上烂泥,道路通不过,天又刮着大风,曹操就命令体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那些体弱的士兵被人马践踏,陷在泥中,死掉的很多。刘备、周瑜从水陆两路同时并进,追击曹军,一直到了南郡。当时,曹操的军队还加饥饿和疾病,死亡的有一大半。曹操于是留下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卫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卫襄阳,自己带领军队回北方了。
    材料二:
    当时韩遂、马腾之徒仍然对关西像狼一样虎视眈眈,曹操并不能安安稳稳坐守郢都(指荆州)以威德怀柔江东,这是很明白的事了。荆州,是孙权、刘备必争之地。荆州人顺服刘备的雄姿,畏惧孙权的武略,时日已久,实在不是曹操手下部将可以抵御的。
    所以曹仁守江陵,一下就败了,怎么可以说能够安抚敌人,使他们来归降呢?曹操趁这刚刚平定江、汉之地,威震杨州、越州的时机,凭借原来刘表水战的器具,倚靠荆楚的水军,这实在是震慑扫荡敌人的大好机会、廓清平定南方的关键时机,不乘此机会夺取东吴,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至于兵败赤壁,那是运数啊。实在是因为军队里流行疫病,损耗了凌厉的兵锋,风又从南吹到北,助长了炽盛的火势。这是上天的力量,难道是人事的失误吗?所以魏武帝向东而下,并不是他的失算。魏武帝后来平定张鲁,蜀地一日间就发生数十次动乱,刘备即使斩杀兵将也不能阻止,魏武帝由于没有采纳刘晔的计策,才失去了席卷蜀地的机会,对局势估算错误,后悔也来不及,这就是一个此类事件的例子。
    【点评】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相关试卷

    2024届江苏省部分地区10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江苏省部分地区10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共21页。

    辽宁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

    这是一份辽宁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

    这是一份山东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共26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