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4.2 *怜悯是人的天性精练
展开第一单元怜悯是人的天性
A级 基础过关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古希腊的先哲中,有些人生前聪慧睿智,死后享受伟大;有些人生前弟子满堂,死时著作等身;苏格拉底却以他善辩而不为人师、创新而不立文字、生得平凡而死得从容显示出独特的风貌。当两千多年的岁月如水一般流去,苏格拉底之生和苏格拉底之死也渐行渐遥,在历史的远方化成一片苍茫。
公元前399年,发生了一场著名的审判,为了坚守心中的正义,苏格拉底慨然赴死。一只在雅典上空飞来飞去、嗡嗡作响的马虻销声匿迹了。然而, ① 。相反,他完成自己的坚守之时,便是开始影响人类之日。
苏格拉底从来不远离生活,相反,总是兴味盎然地参与它,并从中挖掘出许多看似朴素实则大有深意的道理。也就是说, ② ,苏格拉底的哲学也不是一堆冷冰冰的文字。它是灵动的、隽永的,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跳动着心灵的脉搏。读苏格拉底与读《论语》中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感觉是如此相似,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即如沐春风。他提出的“认识你自己”的主张,至今还镌刻在德尔菲神庙的入口处。这座神庙坐落在高高的城堡上。它不言不语,静静地站立在那里,却让见者无不心里一震。
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
B.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C.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上的浪花吗?
D.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在古希腊的先哲中,聪慧、睿智、伟大者,生前弟子满堂、死时著作等身者不乏其人。苏格拉底却很特别:他善辩而不为人师,创新而不立文字,生得平凡,死得从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①
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可以肯定的是,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它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且还有这样一个优点:( )。它能使每一个矫若惊龙的野蛮人宁可到别处去寻找食物,也不去抢夺身体柔弱的孩子或老人费了许多辛苦才获得的东西。在训导人们方面,它摒弃了“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样一句赋予理性和符合公正原则的精辟格言,而采用“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样一句出自善良天性的格言,尽管这句格言没有前一句格言完善,但也许更有用处。总而言之一句话,我们不应当在高深的理论中而应当在这种自然的感情中去寻找人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熏陶也不愿意做恶事的原因。虽然苏格拉底和那种素养的人可以通过理性而获得美德,但是,如果人类的生存要依靠组成人类的人的推理的话,则人类可能也许早就灭亡了。
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置之不理
B.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
C.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熟视无睹
D.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置之度外
5.下列句子中各有一个词语使用不准确,请找出并加以改正,说明理由。
①它能使每一个矫若惊龙的野蛮人宁可到别处去寻找食物,也不去抢夺身体柔弱的孩子或老人费了许多辛苦才获得的东西。
把 改成
理由:
②在训导人们方面,它摒弃了“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样一句赋予理性和符合公正原则的精辟格言。
把 改成
理由: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把它改成一个正确的句子。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材料一 当我们看完一出优秀悲剧的成功演出,比如看了《窦娥冤》或者《奥赛罗》的演出(或者很投入地读完悲剧剧作),它们在我们情感上引起的反应,就是悲剧美感或曰“悲剧快感”。
悲剧中,有对人的悲痛与苦难的演示,甚至还要叫观众目睹仇恨、阴谋、杀戮等可怕的事件发生。然而奇怪的是,人们为什么还要坐到剧院里去欣赏这些剧情在舞台上的呈现,并且还要献出一掬同情之泪呢?为什么看过善良的窦娥含冤被杀、正直的奥赛罗中了奸计先杀妻后自杀这样的舞台上的悲惨之事,会得到审美的享受即“悲剧快感”呢?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第一,悲剧既然是对人的行动的模仿,那么“每个人都能从模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即使是对可怕和讨厌的事物的模仿,当人们观看其“逼真的艺术再现时,都会产生一种快感”。第二,“打动人心”的情节与“引发快感”的音乐、语言、画面等方面的技术处理。第三,“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换一个说法是,“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并从体验这些情感中得到快感”。
怜悯、恐惧以及怨怒之类的情感,大都属于否定性心理反应的结果,它们郁积于心,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但人在艺术创造中,把这种消极的情感变成了美的创造的原料。当我们在欣赏悲剧时,随着剧情在我们心灵上引起震撼与波动,上述这些否定性的情感便被我们以精神的力量加以疏导、宣泄与净化,并在疏导、宣泄、净化的过程中对这些情感重新加以“体验”,把它们转化成一种高尚、纯洁、爱我人类的慈悲情怀与追求自由的奋发精神。这就是悲剧美感。
悲剧是强力撞击情感的艺术,是提升精神、净化灵魂的艺术。不论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都充满着高洁甚至神秘的意味,隐含着人生的教训和哲理。被悲剧真正打动了的人,会有意无意地摒弃“外物”的毒化与诱惑,回到人之为人的那些光辉品性上来,他会变得纯洁起来,真挚起来,高尚起来。
(摘编自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
材料二 悲剧情感不同于纯粹的悲哀,因为它具有纯粹的悲哀所缺乏的鼓舞人心的振奋力量。但是,这并不是说在伟大的悲剧里没有一点哀伤或忧郁的情调。《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哀叹人在神面前渺小无力的那首著名的合唱、哈姆莱特沉思“生存还是毁灭”那段独白、麦克白把人生视为痴人讲的故事那个比喻,以及别的许多脍炙人口的悲剧片段,都证明事实恰恰相反。悲剧中总是有一点悲观的音调,尽管这种音调可能被更突出的英雄主义和慷慨激昂的庄严音调压制,成为不引人注意的低音。悲剧快感中有一部分正是由于有这样一种悲观音调的存在,让我们在悲剧中体验到的就不是一种单纯的快感,而总是混合着一定程度的痛感。这种混合的情感多多少少有些类似沉浸于忧郁思绪的人感到的苦中之乐。当然,痛感不会一直存在,而是最终转化为快感,并增强在怜悯和恐惧以及在观赏形式的美当中获得的积极的快感。这种转化也有艺术表现的原因:痛苦在具体化为艺术象征的同时,也就被艺术家的创造性想象克服和转变了。它通过艺术的“距离化”而得到升华。
如果我们可以用数学方程式来表现已经得出的结果,那就可以说悲剧快感是怜悯和恐惧中积极的快感加上形式美的快感,再加上由于情绪的缓和或表现将痛苦变为怜悯和恐惧而得到的快感,最后得出的总和。
丰丹纳尔是最早提出悲剧中痛感与快感紧密相关的人之一。他认为快感与痛感在起因上差别不大。例如,搔痒通常产生一种愉快的感觉,但如果用力过分,就可能引起痛感。因此,快感只是减弱的或者减轻的痛感。我们在悲剧中体验到的情感也与此大同小异,它主要是痛感,但这种痛感被戏剧的幻觉减弱而变成快感。
大卫·休谟在他论悲剧艺术的论文中,认为丰丹纳尔的观点很有道理,但还不完善。他接受了痛苦可以转变成快乐的观念,但反对把这一转变说成是幻觉感造成的。他认为怜悯和恐惧总是比欢乐或满足更能打动人心。在心灵被怜悯和恐惧打动之后,它就更能敏锐地感受诗的音乐和优美。在阅读悲剧或听到朗诵悲剧时,我们也必定体验到痛苦,但这痛感被艺术表现的美引起的快感淹没了。
在强调悲剧中快感和痛感的密切联系这一点上,丰丹纳尔和休谟都作出了贡献。但是,他们并没有解决这种联系的本质这个谜。我们提出的是比以上两种都更简单的观点。痛苦在悲剧中被感觉到并得到表现,与此同时,它那郁积的能量就得到宣泄而缓和。这种郁积能量的缓和不仅意味着消除高强度的紧张,而且也唤起一种生命力感,于是这就引起快感。这种由痛感转化而成的快感更加强悲剧中积极的快感,这种积极快感的原因一方面是悲剧的怜悯和恐惧,另一方面则是作为艺术品的剧作的美,如整一和适当的比例、声音与形象的和谐、性格描述的深刻真实等。
(摘编自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在欣赏悲剧时常常潸然泪下又欲罢不能,是因为从中获得了强烈的悲剧快感。
B.材料一中的亚里士多德和材料二中的大卫·休谟的观点中都论及“怜悯和恐惧”。
C.丰丹纳尔第一个发现悲剧中痛感与快感紧密相关,但大卫·休谟对此并未全盘接受。
D.材料二在丰丹纳尔和大卫·休谟观点基础上提出关于“痛感”转化为“快感”的新见解。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悲剧是强力撞击情感的艺术,是提升精神、净化灵魂的艺术,悲剧中有一些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作品。
B.麦克白在王位诱惑下弑君篡位,作品中他的这种扭曲了的人格是无法在艺术欣赏中产生悲剧美感的。
C.悲剧情感容不得悲哀,因为它具有纯粹的悲哀所缺乏的鼓舞人心的振奋力量,悲哀会削弱这种力量。
D.丰丹纳尔和大卫·休谟两人都强调了悲剧中快感和痛感的密切联系,但后者比前者的认识要更深一层。
9.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难以支持“痛感转化成快感并加强悲剧中的快感”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窦娥冤》中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后含冤被杀。
B.《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杀死篡夺王位的叔叔,报仇后中毒而死。
C.《雷雨》中四凤和周冲触电身亡,周朴园一个人在悲痛中忏悔。
D.《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喜结连理,有情人终成眷属。
10.【本课特色突破——分析论述思路】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11.【本课特色突破——结合文本阅读提出自己的见解】 曹禺的《雷雨》以悲剧结局,剧中人物死的死,疯的疯,可是这部作品却深受人们的欢迎,为什么?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
怜悯是人的天性
1.A 解析 神庙“不言不语”“静静地站立在那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A项,“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赋予“晚风”以人的动作,运用了拟人的手法。B项,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运用了借代的手法。C项,“白桦的银裙”“海上的浪花”,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不像海上的浪花吗”,运用反问的手法。D项,结合“千斤”分析,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故选A项。
2.①原文用两个“有些人”,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更有抒情性;②后半句运用长句,更具有气势;③“风貌”一词突出了苏格拉底的形象。修改后的句子缺乏以上优点。
3.①苏格拉底的死亡并不意味着其思想价值的终结 ②苏格拉底不是一个古板的说教者
4.B 解析 A项,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置之不理”与“声音”搭配不当。B项,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此处与“声音”搭配,使用恰当。C项,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指对应该关心的事物漠不关心。这个成语强调的是“看”,与“声音”搭配不当。D项,置之度外: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这个成语强调的是“生死利害”,与“声音”搭配不当。故选B项。
5.①矫若惊龙 身强力壮 理由:“矫若惊龙”形容书法笔势刚健,或舞姿婀娜,从下文“身体柔弱的孩子或老人”可以看出此处应写“野蛮人”身体强壮有力。②赋予 富于 理由:“赋予”指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与“理性”显然不搭配。根据文意分析,此处应该是说理性的丰富。
6.虽然苏格拉底和具有他那种素养的人可以通过理性而获得美德,但是,如果人类的生存要依靠组成人类的人的推理的话,则人类也许早就灭亡了。
7.C 解析 C项,“丰丹纳尔第一个发现悲剧中痛感与快感紧密相关”错误,原文说“丰丹纳尔是最早提出悲剧中痛感与快感紧密相关的人之一”。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项。
8.A 解析 B项,“作品中他的这种扭曲了的人格是无法在艺术欣赏中产生悲剧美感的”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否定性的情感便被我们以精神的力量加以疏导、宣泄与净化……这就是悲剧美感”可知,否定性情感同样是可以产生悲剧美感的。C项,“悲剧情感容不得悲哀”曲解文意,原文说“悲剧情感不同于纯粹的悲哀,因为它具有纯粹……这并不是说在伟大的悲剧里没有一点哀伤或忧郁的情调”,可见悲剧中是可以有悲哀的因素的,因此“悲哀会削弱这种力量”的说法也错误。D项,“后者比前者的认识要更深一层”无中生有,原文只说“在强调悲剧中快感和痛感的密切联系这一点上……他们并没有解决这种联系的本质这个谜”,并未对二者进行比较。故选A项。
9.D 解析 D项,“张生与崔莺莺喜结连理,有情人终成眷属”是大团圆的结局,在“痛感”上不如其他三项明显。故选D项。
10.材料一:先提出“悲剧快感”的概念,然后举例并引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阐述了“悲剧快感”产生的原因,接着阐述什么是悲剧美感,最后指出悲剧快感(或悲剧美感)净化灵魂的意义。材料二:先提出悲剧快感形成的原因,然后在丰丹纳尔、大卫·休谟的关于痛感与快感关系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悲剧快感产生的原因。
11.①曹禺的《雷雨》以悲剧结局,其悲惨程度令人唏嘘,令人震撼。这种结局令人恐惧,更令人心生怜悯。而这种恐惧和怜悯通过艺术的“距离化”而得到升华,郁积的能量就得到宣泄而缓和,同时唤起一种生命力感,从而产生了悲剧快感,深受人们的欢迎。②《雷雨》这部作品艺术形式上有其独到之处,它运用了古典戏剧“三一律”,情节紧凑,矛盾尖锐激烈,性格描述深刻真实,其形式上的美也能够激发观众的悲剧美感(或悲剧快感),从而深受人们的欢迎。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4.2 *怜悯是人的天性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4.2 *怜悯是人的天性课时训练,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基础认知,课堂·重难突破,随堂训练,课外·一起成长,知识梳理1精记字音,初读课文•明大意,整体感知,结构梳理,名实一致,言行一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4.2 *怜悯是人的天性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4.2 *怜悯是人的天性复习练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4.2 *怜悯是人的天性精品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4.2 *怜悯是人的天性精品同步达标检测题,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