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检测题---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检测题---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页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检测题---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页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检测题---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检测题---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检测题---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8页。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检测题 一、单选题1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在中国古都的名单里,洛阳是不可忽视的存在,多个王朝曾建都于此。下列王朝中,曾建都于洛阳的有(   A.西汉 B.北魏 C.东晋 D.北宋2.史载,公元前143年,西汉朝廷让每个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人,6年时间过去了,各地并不重视,有的郡甚至一个都不举。这说明A.西汉前期人才匮乏 B.贵族政治的影响力仍然很大C.儒学独尊尚待时日 D.豪强世族控制着选拔用人权3.盛唐时代,可算得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文学艺术达到鼎盛。后人歌咏唐代灿烂文化星空中双子星座的典型诗文是A颜柳二公书尤多 B唐之文章称韩柳C奔放雄杰有若苏辛 D李杜诗篇万口传4.东晋一代,一直是琅玡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几个大族轮流执政,皇帝几乎没有什么权力。这说明,东晋A.统治集团矛盾尖锐 B.门阀内部斗争激烈C.士族专权现象凸显 D.中央权力不断削弱5.图5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据此可知,唐代三省制度(    A.优化了官员选拔程序 B.呈现出一体化趋势C.形成明确的运行机制 D.推动唐代社会繁荣6.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中国知识线与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是第一次。下列文物中可以见证此话的是 A.秦武士俑 B.唐白瓷长颈瓶 C.唐大雁塔 D.元吹笛、击节板陶俑7.宋代除向工商行户收取商税外,官府需要的材料、人工,都向各行初派;熙宁六年(1073 年)八月,开封府开始实行免役法,各工商行户出免役钱后,不再向官府无偿提供物品或 服劳役。免役法的推行A.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B.使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C.导致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出现 D.有助于宋代工商业的发展8.如表所示为某学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关于唐朝的观点。据此可知,该学者意在说明唐朝      第一,唐王朝曾经的辉煌给了民众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大部分唐朝人支持唐政府的平叛行动第二,唐王朝掌控着富庶的东南地区和相对安定的西南后方第三,叛军残忍暴虑,加之叛军高层内讧严重,力量分化,不注重巩固自身统治A.政府疲于应对藩镇割据的原因 B.后期藩镇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C.政府能够平定安史之乱的原因 D.地方叛乱得到迅速镇压的原因9.下图是教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飞天诞生于印度,后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壁画飞天结合了道教羽人的形象和汉族传统服饰褒衣博带的风格。飞天形象的变化说明(   A.三教合一促进敦煌壁画的形成发展 B.文化的交流交融推动艺术发展C.敦煌壁画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D.敦煌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10.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有许多讲述佛经故事宣扬教义的经变画。北魏早期经变画中有大量为了施舍而割头、挖眼的内容,隋唐时期则代之以孝道、忠君的故事。这种变化反映了隋唐时期的佛教A.改变了基本教义 B.出现了人文关怀C.促进了民族交融 D.迎合了本土文化11.吕思勉为晋朝惋惜:然而大权始终为自北南迁的贵族所把持,使宋武帝(出身贫寒)一类的人物,直到晋末,才得出现于政治舞台上,这也是一笔很大的损失。材料中的贵族A.源自西周的宗法分封制 B.主要享受特殊的政治权利C.主要享受特殊的经济权利 D.是对当时世家大族的称呼12.下图为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其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流行于长安城的百戏中的杂技节目骆驼载乐。该作品可以印证(   A.唐朝城市经济职能的扩大 B.唐朝文化具有包容性C.中国古代制瓷技术的高超 D.异域乐舞艺术的普及13.唐朝实行的租庸调制以人丁为本,以征收实物为主。但唐中期的两税法则将各种赋税统一征收,以银定税,征收的主要标准由人丁转为财产。这一转变(   A.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弱化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D.减少了土地买卖和兼并现象14.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事件有关: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和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八王之乱发生的朝代是(   A.东汉 B.东晋 C.西晋 D.三国15.唐朝三省六部制,直接掌管六部的是(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皇帝16.唐朝对外交流海上路上交通都经过的地区是()A.伊朗 B.日本 C.印度 D.朝鲜17.从汉武帝时期到南北朝时期,我国农牧分界线出现南移趋势。引起农牧分界南移的主要原因是:A.为适应环境因地制宜 B.少数民族的封建化C.北方游牧经济的发展 D.少数民族大批内迁18.李华想成为一名诗人,追求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清新激越的韵调、雄奇豪迈的风格、明快生动的语言的文风,其应该多读下列哪组诗人的作品A.杜甫、杜牧 B.屈原、李白 C.白居易、陆游 D.陶潜、贾岛19.汉代察举制注重德行和才能选纳贤才;魏晋九品中正制靠德才与门第计资定品,隋唐科举制按年开科,不受私家经济限制,全国统一公开竞选。这一变化A.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B.提升了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了世家子弟入仕D.有利于消融社会阶级20.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鸿恩大德,前古未比。那么,隋朝修建大运河最深远的影响是(   A.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B.有利于边疆经济的开发C.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 D.满足隋炀帝游江都之愿21.唐代出现了以山林、寺院为中心的大规模的民间讲学组织——书院,书院不但有名师,有图书,有学舍以居诸生,而且有仓縻以给诸生。这说明唐代(   A.私学教育繁荣 B.科举取士的衰落 C.教育体系完善 D.社会教育多样化22.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   A.世官制的沿革 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C.察举制的弊端 D.门第成为选才标准23.陈寅恪先生指出:从北魏前期崔浩与鲜卑贵族的冲突来看,似乎汉化与鲜卑不能相容。因此,孝文帝推行汉化,目光落到了如何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合而为一,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材料反映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维护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 B.促进民族融合C.提高鲜卑族的地位 D.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24.《魏书·食货志》记载: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富强者并兼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北魏孝文帝时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有推行均田制  实行三长制  实行俸禄制  废除宗主督护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④ D②④25.下图为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据此可知 A.曲辕犁逐渐传到河西走廊 B.政治动荡导致丝绸之路完全阻塞C.西北地区以农耕经济为主 D.生产力的进步推动民族交流加强二、材料分析题26.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二  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由于英国政府管理的混乱、低效率,给军队造成了相当大的伤亡……1870年6月,英国政府颁布枢密院令。规定,凡未经考试并持有文官事务员会资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从此以后,一切文官职位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事务委员会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摘编自杜丽《英国公务员制度形成的历史与贡献》材料三  在撒切尔执政时期,英国政府开始改革文官队伍,力求使得文官的知识体系更好地与现实需求契合。通过对文官的“通才”选拔中可能存在“专业缺位”的问题进行改革,英国要求文官在具有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更要精通某个专业领域,于是“专业性”逐渐成为了对文官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摘编自吴俊桥《关于英国公务员制度的探讨》(1)据材料一,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公务员制度的作用。(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现代英国公务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武帝曾言:“汉家诸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事。”——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  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尚书左右仆射若得兼衔,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参知机务”等名,即得出席政事堂会议,获得真宰相之身份。……但到开元以后,即尚书仆射不再附有出席政事堂之职衔了。如是则他们只有执行命令之权,而无发布命令及参与决定命令之权。……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变更制度的政治原因,并指出其政治方面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代尚书省的职权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唐代的三省制。三、论述题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我本人就在内心深深的相信,汉字就是这个星球上最美的文字,汉字形美如画,音美如歌,意美如诗。它简洁、高效、生动,是最先进的文字语言。所以,我一直想努力地告诉我的学生,汉字究竟是什么,汉字是时间的纽带,它让我们悠久的文明传承至今,却璀璨如新。汉字是空间的纽带,它让我们口音各异,但是却可以看着同一封家书,落泪伤心。汉字是情感的纽带,它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我们,包容、团结延续至今。汉字是我们的审美,横平竖直,告诉我们中正平和才是至美;汉字是我们的精神,颜筋柳骨告诉我们,字如其人乃是修行;汉字是我们的哲学,止戈为武告诉我们,大国重器,只为和平。——摘编自王磊《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从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评析。(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析准确全面。)
    参考答案:1B 2B 3D 4C 5C 6C 7D 8C 9B 10D 11B 12B 13B 14C 15C 16C 17D 18B 19D 20C 21A 22C 23A 24B 25C26(1)趋势:开放性;严密化。进步性:扩大官吏来源;追求公平公正;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素质。(2)作用:政府管理得到改善;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完善;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政府行政效率;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3)变化:由注重公务员的通才转向专业化知识化原因:旧的选拔标准不适应时代需要;社会分工复杂要求政府管理者高度知识化和专业化。27(1)原因:汉朝制度不完善、不成熟,存在王国问题、少数民族威胁边境等问题,需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建立中外朝制度,推行刺史制度和推恩令,创立察举制,派大军出击匈奴等。(2)变化:从可以参与决策到只行使执行之权。评价:相权一分为三,对于防范宰相擅权、加强统治和提高行政效率有利;对皇权有一定限制。28.示例1:信息:汉字是时间的纽带历史现象: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文明的发展评析: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可以作为研究商朝社会发展状况的有力证据;商周时期的金文,反映了商周青铜文化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和频繁,反映了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特征。秦朝推行书同文,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便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后来出现隶书、楷书等字体,更有利于书写和交流,有利于中华文明的连绵不绝。汉字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播交流,既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进步的表现,又促进中华文明不断延续、传承和发展。汉字是中华儿女永远的精神家园。示例2:信息:汉字形美如画历史现象:汉字作为基本要素,构成了独特的东方书法艺术。评析: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准备了很好的材料。秦小篆和汉隶具有书法的美感如《泰山刻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发展为自觉阶段,如东晋王羲之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书法艺术达到新的高峰,有颠张醉素的草书,有颜筋柳骨的楷书等;宋朝书法追求个性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明代书法随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强调个性化的创造。汉字的书法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布局,同时将绘画艺术的情境美和书写的内容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表现士人追求自我理想和个性的独特艺术。示例3:信息:汉字是空间的纽带历史现象:汉字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的重要工具评析: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它的出现有利于王畿与周边的联系交流,华夏族的进一步发展;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对汉字任意减省笔画、紊乱偏旁,造成异体杂出、一字多形等混乱状况,不利于民族交流和社会的进步;秦朝推行书同文,统一全国文字,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汉字使用是其内容之一;宋朝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多种文字并存,但是汉字仍然起到沟通各民族的主流作用,有力地链接了各民族的文化,促进文化的交融,为元朝统一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尽管口音各异,但是各族能够使用统一的汉字进行交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的重要纽带。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