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檀》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2/14849014/0-16953399286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一 伐檀教案
展开《伐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
1了解《诗经》和古诗鉴赏的有关知识。
2掌握诗中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
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三、德育
以四首诗为载体,了解作品所反映的人民生活形态,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与社会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与社会形态特征。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时光匆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面对遥远的过去,我们总有这样一种好奇心:想知道我们的祖先他们是如何生活,如何劳作,战争来临时他们是如何面对,和平安适时又是如何把酒言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这四首诗,穿越遥远的时空,走近他们的身边,聆听他们的心声。(板书课题)
二、了解《诗经》
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诗经》的了解,教师作补充总结。
(投影)并让学生勾画课本“相关链接”。
《诗经》,305首,又称“诗三百”,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家的民间歌谣。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
赋:铺陈叙事。
比:借物托情。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诗经》“六义”。
三、教学《伐檀》
1课文出处:《伐檀》出自“魏风”。“魏风”即魏国的诗。春秋时期的魏国,其地在今山西芮城东北一带。当时魏国是一个小国,土地贫瘠,加之君王昏庸,劳役很重,征税又多,奴隶们负担过重,难以为生。《淮南子·人间训》引魏文侯语:“民春以力耕,夏以强耘,秋以收敛,冬间无事,又以伐林而积之,负轭而浮之河,是用民不得休息也,民以敝矣。”
2范读全诗,请学生注意字音及通假字。
投影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并且勾画出本诗中的通假字:
河之干涟猗不稼不穑三百廛不狩不猎县貆河之漘三百囷县鹑不素飧
。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灯教案: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灯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基础模块 上册第六单元二 劝学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基础模块 上册第六单元二 劝学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案: 这是一份教案,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