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辽宁省大连一零一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辽宁省大连一零一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第1页
    辽宁省大连一零一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第2页
    辽宁省大连一零一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第3页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辽宁省大连一零一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一零一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大连101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1~8题中,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第9~12题中,每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正确。)
    1.(2分)下列现象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光的反射 B.树叶从树上掉下来
    C.夏天闻到阵阵花香 D.秋天树叶变黄了
    2.(2分)学校要求学生在走廊里“脚步轻轻口无声”,是为了减小声音的(  )
    A.速度 B.音调 C.音色 D.响度
    3.(2分)如图所示,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4.(2分)早晨,小明根据学过的科学知识利用自己影子的方向,能初步辨别东南西北,其中影子的形成是由于(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镜面反射
    C.光的漫反射 D.光路可逆
    5.(2分)下列各组固体都是晶体的一组是(  )
    A.食盐 铁 海波 B.蜂蜡 糖 玻璃
    C.冰 松香 雪花 D.钻石 铜 沥青
    6.(2分)下列各种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A.春天海面上的浓雾 B.夏天花朵上的露珠
    C.深秋草叶上的白霜 D.寒冬屋檐下的冰凌
    7.(2分)平静的湖面上,鱼鹰俯冲向下捕食的过程中,关于鱼鹰在水中倒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距水面距离变大 B.距水面距离不变
    C.大小变大 D.大小不变
    8.(2分)甲、乙两个物体同时同地自西向东做直线运动,如图所示两个图像分别描述了甲、乙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
    B.以乙为参照物甲向西运动
    C.t=2s时,甲乙物体相距2m
    D.任意2s内甲物体路程为3m
    (多选)9.(2分)下列常见的物理量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
    A.教室门宽约3m
    B.中学生平均2s心脏跳动1次
    C.中学生1000m跑的速度约为4m/s
    D.舒适的室内温度约为23℃
    (多选)10.(2分)下面做法中能减弱噪声的是(  )
    A.学校操场周围植树
    B.休息时将手机调成静音模式
    C.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D.晚上睡觉时带上防噪耳塞
    (多选)11.(2分)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与水平面成50°角入射,若利用平面镜使反射光线在A点沿水平方向射出,则在A点放置的平面镜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可能是(  )

    A.25° B.35° C.50° D.65°
    (多选)12.(2分)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选择水浴法加热便于观察熔化现象和记录温度
    B.图像中海波在4~6min温度不变可以断定海波没有吸热
    C.要明确固体熔化过程的温度规律还需要记录固体的状态
    D.由图像可判断海波是晶体,石蜡是非晶体
    二、填空题(本题共12小题,每空1分,23、24每题2分,共24分)
    13.(2分)在鼓面上放碎纸屑,敲击鼓面,发现碎纸屑上下跳动,说明正在发声的鼓面在    ,实验中碎纸屑的作用是    。
    14.(2分)2022年6月5日,搭载神舟十四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在火箭升空的过程中,以    (选填“飞船”或“发射塔”)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照物,宇航员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15.(2分)汽车的“倒车雷达”可以通过发射和接收超声波判断汽车和障碍物的距离,这利用了声传递    ;在月球上航天员不能直接交流、谈话,必须要借助电子设备(无线电)才能交谈,其原因是    。
    16.(2分)质量相同的0℃冰比0℃水冷却效果好,这是因为冰熔化时    (“吸收”或“放出”)热量,此过程中冰的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17.(2分)我国思想家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即光的    ,课堂上,为了研究光在空气中是如何传播的,可以在光路上喷水雾,这是利用了光的    。
    18.(2分)电闪雷鸣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说明光速比声速    (填“大”或“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m/s。
    19.(2分)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淡水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常温(23℃)下以    态(选填“固”、“液”或“气”)存在,并会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水蒸气。
    20.(2分)教室里坐在不同位置的同学都能看见黑板上的字,是因为光在粉笔字上发生了    反射。清晨,靠近教室门边的同学会因为黑板“反光”,看不清黑板上的字,这是因为光在黑板表面发生了    反射。
    21.(2分)北方冬季贮菜,人们常在地窖里放几桶水,以防止地窖里的菜冻坏。这是因为当气温低于0℃时,桶里的水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在此过程中,会    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可使地窖的温度不至于太低,避免冻坏蔬菜。
    22.(2分)小芳从家中出发到市民中心广场,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行车。全程的路程与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AB段是    (选填“步行”或“骑车”),全程平均速度是    km/h。

    23.(2分)如图所示,补画出入射光线的光路图,并标明入射角的大小。

    24.(2分)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


    三、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共14分)
    25.(7分)小明周末去北京参加科技比赛,周五下午16:30放学后出发,周六上午比赛,小明查到符合条件的高铁、飞机班次如图所示。求:
    (1)已知大连北站到北京南站的高铁里程是981km,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2)已知飞机飞行平均速度约800km/h,飞机航空里程为多少千米?

    26.(7分)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已突破7000m,世界领先。“蛟龙号”潜水器在某次下潜之前,用声呐向该海域的海底发出超声波,经过14s声呐接收到回声信号,“蛟龙号”从海水表面匀速竖直下潜到7000米深处,需4小时51分40秒的时间。(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求:
    (1)该海域的深度为多少?
    (2)“蛟龙号”的下潜速度是多少km/h?
    四、综合题(本题共5小题,共28分)
    27.(4分)同学煮面条时发现锅内水剧烈沸腾着,液面上方一定距离以上出现大量“白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白气”又消失了。自己靠近锅上方搅拌面条的时候,戴的眼镜上蒙了一层薄薄的水雾,请用学过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
    (1)液面上方一定距离以上出现大量“白气”的原因;
    (2)“白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又消失了的原因;
    (3)眼镜上蒙了一层薄薄的水雾的原因。
    28.(5分)研究小组课外实践活动中选择探究“不同材料的隔音性能”时,用报纸、海绵、毛巾等不同材料包住正在响铃的闹钟,实践过程如下:
    (1)设计活动时同学想到材料的厚度、包裹方式都可能影响隔音效果,则实验时具体操作时应选用    相同的报纸、海绵和毛巾,用相同的包裹方式包住正在响铃的闹钟,听闹钟声音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的变化。
    (2)同学提出声音的变化不容易辨别,于是用声音监测仪来完成研究。将声音监测仪放在距闹钟1m处,记录声音分贝,再记录下被上述材料包裹后的声音分贝如表,请回答:


    隔音材料
    厚度
    包裹
    方式
    隔音
    材料
    包裹前声音
    响度/dB
    包裹后声音
    响度/dB
    材料的隔音
    性能
    I
    相同
    相同
    报纸
    57
    42

    2
    毛巾
    38

    3
    海绵
    29

    ①记录声音分贝时是否需要保证检测仪距闹钟距离相同?   ;
    ②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
    (3)小组同学发现生活中隔音材料的应用很广泛,使用隔音材料是在    减弱噪声。
    29.(6分)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实验器材有:一辆小车、一块秒表、一块长木板、一个小木块。

    (1)本实验测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
    (2)实验时,斜面倾角大小要合适,若斜面倾角过大会导致    ,若斜面倾角过小会导致    。
    (3)经测量,s1=0.90m,s2=0.40m,实验中测量小车路程的测量工具是分度值为    m的刻度尺。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的过程中,时间记录如图所示,则小车在s3这段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4)科学表明,人或多或少都有反应时间,即看到小车到达B点或C点,同时停止计时,会因反应时间而使测量产生误差,会导致平均速度的测量值偏    (选填“大”或“小”)。

    30.(6分)某小组在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实验。

    (1)实验前,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室内温度是    ℃。
    (2)该同学所用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为节约实验时间,请提出改进方案(只写一条,合理即可):   。
    (3)实验记录的数据如表,请在图丙中的坐标纸上画出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
    时间t/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t/℃
    90
    95
    98
    99
    100
    100
    100
    100
    (4)根据图像可得出的温度变化特点是    。
    (5)为得出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特点,实验中除记录时间和温度外,还需要观察并记录的实验信息是    。
    31.(7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研究小组提出“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完成探究,设计如下实验:
    (1)选择器材时,研究小组对实验盒中的平面镜和玻璃板对比后选择玻璃板进行实验,理由是    。
    (2)为记录比较物(蜡烛A)、平面镜和    的位置,设计在实验台上铺一张大白纸,并在白纸上做好记录。
    (3)尝试实验过程中,同学发现无法直接记录蜡烛在平面镜后像的位置,因为这个像用光屏无法承接,说明平面镜成    (选填“虚”或“实”)像,同学向老师求助,老师提供了一只与蜡烛A完全相同的蜡烛B,蜡烛B在实验中的作用是①替代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②替代    记录像的位置。
    (4)实验中,小组同学对是否点燃蜡烛B持不同意见,你的看法是:   。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1~8题中,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第9~12题中,每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正确。)
    1.(2分)下列现象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光的反射 B.树叶从树上掉下来
    C.夏天闻到阵阵花香 D.秋天树叶变黄了
    【分析】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据此判断。
    【解答】解:A、光的反射属于光现象,不是机械运动,故A不合题意;
    B、树叶从树上掉下来,树叶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属于机械运动,故B符合题意;
    C、夏天闻到阵阵花香,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不是机械运动,故C不合题意;
    D、秋天树叶变黄了,是自然现象,不是机械运动,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点评】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除了要看是否是宏观物体的运动,还要看它的位置是否相对于发生变化。
    2.(2分)学校要求学生在走廊里“脚步轻轻口无声”,是为了减小声音的(  )
    A.速度 B.音调 C.音色 D.响度
    【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
    【解答】解:学生在走廊里“脚步轻轻口无声”,是为了减小声音的响度,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特性,属基础题目。
    3.(2分)如图所示,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一是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二是温度计玻璃泡进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三是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
    【解答】解:A、图中温度计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故A错误;
    B、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到被测液体中,没有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且读数时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故B正确;
    C、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浸入被测液体,故C错误;
    D、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到被测液体中,没有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但读数时视线未与液柱上表面相平,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温度计使用方法的了解和应用,熟悉温度计的使用规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4.(2分)早晨,小明根据学过的科学知识利用自己影子的方向,能初步辨别东南西北,其中影子的形成是由于(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镜面反射
    C.光的漫反射 D.光路可逆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解答】解:影子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遮挡留下的阴影,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属基础题目。
    5.(2分)下列各组固体都是晶体的一组是(  )
    A.食盐 铁 海波 B.蜂蜡 糖 玻璃
    C.冰 松香 雪花 D.钻石 铜 沥青
    【分析】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解答】解:A、食盐 铁 海波都属于晶体,故A符合题意;
    B、糖和玻璃属于非晶体,故B不合题意;
    C、松香属于非晶体,故C不合题意;
    D、沥青属于非晶体,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此类问题考查了晶体和非晶态的特点,要知道晶体熔化时有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6.(2分)下列各种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A.春天海面上的浓雾 B.夏天花朵上的露珠
    C.深秋草叶上的白霜 D.寒冬屋檐下的冰凌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分析各选项中物质的状态变化,找出符合要求的选项。
    【解答】解:A、春天海面上的浓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夏天花朵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在花草上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深秋草叶上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C符合题意;
    D、寒冬屋檐下的冰凌是水遇冷凝固而成的,属于凝固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自然现象考查了相关的物态变化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是中考常见的考查类型。
    7.(2分)平静的湖面上,鱼鹰俯冲向下捕食的过程中,关于鱼鹰在水中倒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距水面距离变大 B.距水面距离不变
    C.大小变大 D.大小不变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物等大、像物等距、虚像。
    【解答】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当鱼鹰向下俯冲过程中,由于鱼鹰与水面的距离变小,所以像与水面的距离也变小,故鱼鹰与像之间的距离在变小。
    由于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它在水中的像的大小不变,可见,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熟练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本题考查了学生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进行分析的能力,是一道好题。
    8.(2分)甲、乙两个物体同时同地自西向东做直线运动,如图所示两个图像分别描述了甲、乙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
    B.以乙为参照物甲向西运动
    C.t=2s时,甲乙物体相距2m
    D.任意2s内甲物体路程为3m
    【分析】A、由第二幅图可知,在s﹣t图像中,乙物体的运动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表示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由图第一幅可知,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甲=3m/s,根据s=vt得出任意2s内甲物体路程;
    B、由第二幅图可知,乙物体在2s内通过的路程为4m,根据速度公式得出乙物体的速度,比较甲、乙的速度大小关系,若以乙为参照物,甲物体的运动情况;
    C、t=2s时,根据s=vt分别得出甲、乙的路程,进而得出甲乙相距的路程。
    【解答】解:
    A、由第二幅图可知,在s﹣t图像中,乙物体的运动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表示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D、由图第一幅可知,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甲=3m/s,任意2s内甲物体路程s甲=v甲t=3m/s×2s=6m,故D错误;
    B、由第二幅图可知,乙物体在2s内通过的路程为4m,则乙物体的速度v乙===2m/s,
    由于v甲>v乙,甲、乙两个物体同时同地自西向东做直线运动,则甲在前、乙在后,若以乙为参照物,甲物体向东运动,故B错误;
    C、t=2s时,甲物体的路程s1=v甲t=3m/s×2s=6m,乙物体的路程s2=v乙t=2m/s×2s=4m,甲乙相距:6m﹣4m=2m,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v﹣t图像和s﹣t图像的认识、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以及物体的相对运动,是一道综合题,难度不大。
    (多选)9.(2分)下列常见的物理量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
    A.教室门宽约3m
    B.中学生平均2s心脏跳动1次
    C.中学生1000m跑的速度约为4m/s
    D.舒适的室内温度约为23℃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
    【解答】解:A、教室门门宽约0.9m。故A不符合实际;
    B、中学生平均1s心脏跳动1次。故B不符合实际;
    C、中学生1000m跑的速度约为4m/s。故C符合实际;
    D、舒适的室内温度约为23℃。故D符合实际。
    故选:CD。
    【点评】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多选)10.(2分)下面做法中能减弱噪声的是(  )
    A.学校操场周围植树
    B.休息时将手机调成静音模式
    C.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D.晚上睡觉时带上防噪耳塞
    【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分析各个选项是否可以有效合理的减弱噪声。
    【解答】解:A、在学校操场周围植树可以有效的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符合题意;
    B、休息时将手机调成静音模式,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符合题意;
    C、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只会测出噪声的分贝,但不能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D、晚上睡觉时带上防噪耳塞可以在接收处减弱噪声,故D符合题意。
    故选:ABD。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噪声的特点和防治噪声的途径进行分析解答。
    (多选)11.(2分)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与水平面成50°角入射,若利用平面镜使反射光线在A点沿水平方向射出,则在A点放置的平面镜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可能是(  )

    A.25° B.35° C.50° D.65°
    【分析】由光的反射定律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先求得入射角的度数后,分两种情况分析:当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130度和50度时。
    【解答】解:在图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180°﹣50°=130°,则入射角为:×130°=65°,则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为90°﹣65°=25°;
    在右图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50°,入射角和反射角都为25°,则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为90°﹣25°=65°。
    ,。
    故选:AD。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注意应分两种情况讨论。
    (多选)12.(2分)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选择水浴法加热便于观察熔化现象和记录温度
    B.图像中海波在4~6min温度不变可以断定海波没有吸热
    C.要明确固体熔化过程的温度规律还需要记录固体的状态
    D.由图像可判断海波是晶体,石蜡是非晶体
    【分析】(1)“水浴法”,可使物质受热均匀、缓慢,便于观察熔化现象;
    (2)(4)首先是固体吸热升温;然后一段是晶体的熔化过程,可以看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熔点及熔化所用的时间;最后是晶体完全熔化完后继续吸热升温的过程。
    (3)要明确固体熔化过程的温度规律并记录固体的状态。
    【解答】解:A、加热用到“水浴法”,可使物体受热均匀、缓慢,便于观察熔化现象,故A正确;
    B、由图象可知,海波在4~6min是熔化过程,在该过程中海波吸热,但温度不变,故B错误;
    C、要明确固体熔化过程的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还需要记录的实验现象即固体的状态,故C正确;
    D、海波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海波是晶体;石蜡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石蜡是非晶体,故D正确。
    故选:ACD。
    【点评】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首先学会根据图象分析晶体还是非晶体,并能根据晶体的熔化图象判断该晶体的熔点,熔化时间,不同时间的状态。
    二、填空题(本题共12小题,每空1分,23、24每题2分,共24分)
    13.(2分)在鼓面上放碎纸屑,敲击鼓面,发现碎纸屑上下跳动,说明正在发声的鼓面在  振动 ,实验中碎纸屑的作用是  将鼓面微小的振动放大 。
    【分析】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碎纸属的作用是将鼓面微小的振动放大。
    【解答】解:在鼓面上放碎纸屑,敲击鼓面,发现碎纸屑上下跳动,说明正在发声的鼓面在振动;
    实验中碎纸属的作用是利用转换法将鼓面微小的振动放大。
    故答案为:振动,将鼓面微小的振动放大。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转换法,是一道基础题。
    14.(2分)2022年6月5日,搭载神舟十四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在火箭升空的过程中,以  飞船 (选填“飞船”或“发射塔”)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照物,宇航员是  运动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分析】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解答】解:在火箭升空的过程中,以飞船为参照物,航天员与飞船之间没有位置变化,所以航天员是静止的;
    以地面为参照物,宇航员与地面之间发生了位置变化,所以宇航员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飞船;运动。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关键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15.(2分)汽车的“倒车雷达”可以通过发射和接收超声波判断汽车和障碍物的距离,这利用了声传递  信息 ;在月球上航天员不能直接交流、谈话,必须要借助电子设备(无线电)才能交谈,其原因是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
    【分析】(1)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够传声;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1)汽车的“倒车雷达”可以通过发射和接收超声波判断汽车和障碍物的距离,利用了声音可以传播信息;
    (2)月球周围为真空,真空不能传声,而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宇航员不能直接交流而要借助电子设备(无线电)才能交谈。
    故答案为:信息;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作用、声音的传播条件等,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目。
    16.(2分)质量相同的0℃冰比0℃水冷却效果好,这是因为冰熔化时  吸收 (“吸收”或“放出”)热量,此过程中冰的温度  保持不变 (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分析】因为0℃的冰熔化为0℃的水时要吸收大量的热,而温度保持0℃不变,当冰全部熔化后,再吸热,水才能升温;而0℃的水吸热后直接升温,因此不难判断谁的冷却效果好。
    【解答】解:0℃的水和0℃的冰温度相同,冷热程度相同,用0℃的冰冷却食物好是因为0℃的冰熔化成0℃的水的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更利于冷却食物,所以0℃的冰效果会更好。
    故答案为:吸收;保持不变。
    【点评】此题结合冰、水实例考查学生对熔化吸热的理解与应用,要会结合物态变化特点分析解答。
    17.(2分)我国思想家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即光的  直线传播 ,课堂上,为了研究光在空气中是如何传播的,可以在光路上喷水雾,这是利用了光的  漫反射 。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中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凹凸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解答】解: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课堂上,为了研究光在空气中是如何传播的,可以在光路上喷水雾,这样光照在水雾上发生了漫反射,从而能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故答案为:直线传播;漫反射。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沿直线传播现象和显示光传播径迹的方法,是基础题。
    18.(2分)电闪雷鸣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说明光速比声速  大 (填“大”或“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108 m/s。
    【分析】根据速度公式v=,距离一定的情况下,运动速度越大,所需时间越少;真空中光速约为3×108m/s。
    【解答】解:闪电和雷鸣同时发生,但空气中光速远远大于声速,根据速度公式v=可知,距离一定时,运动速度越大,所需时间越少,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
    故答案为:大;3×108m/s。
    【点评】此题考查了光的传播速度和声音的传播速度两个物理常识,难度不大,属基础题目。
    19.(2分)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淡水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常温(23℃)下以  液 态(选填“固”、“液”或“气”)存在,并会发生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水蒸气。
    【分析】标准大气在下水的熔点为0℃,沸点为100℃;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解答】解:水常温(23℃)下以液态存在,并会发生汽化成水蒸气。
    故答案为:液;汽化。
    【点评】此题考查了物质的三态、汽化,属基础题目。
    20.(2分)教室里坐在不同位置的同学都能看见黑板上的字,是因为光在粉笔字上发生了  漫 反射。清晨,靠近教室门边的同学会因为黑板“反光”,看不清黑板上的字,这是因为光在黑板表面发生了  镜面 反射。
    【分析】(1)镜面反射后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正好处在这一方向上时,获得的光线很强,其他方向上几乎没有反射光线,黑板“反光”就是因为黑板发生了镜面反射的缘故;
    (2)漫反射时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所以我们能从各个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解答】解:(1)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上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的缘故;
    (2)黑板“反光”是因为黑板发生了镜面反射,黑板反射的光线比粉笔字反射的光线强,使人无法看清黑板上的字。
    故答案为:漫;镜面。
    【点评】本题考查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反射现象,是基础知识。还要注意漫反射同样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21.(2分)北方冬季贮菜,人们常在地窖里放几桶水,以防止地窖里的菜冻坏。这是因为当气温低于0℃时,桶里的水会  凝固 (填物态变化名称),在此过程中,会  放出 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可使地窖的温度不至于太低,避免冻坏蔬菜。
    【分析】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凝固过程要放出热量。
    【解答】解:北方冬天天气寒冷,放在地窖中的水会凝固成冰,在凝固的过程中放出热量,使得周围的温度不至于降的太低,从而防止蔬菜被冻坏。
    故答案为:凝固;放出。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要牢记几种物态变化的定义,知道哪些物态变化放热,哪些物态变化吸热。
    22.(2分)小芳从家中出发到市民中心广场,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行车。全程的路程与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AB段是  骑车 (选填“步行”或“骑车”),全程平均速度是  7.2 km/h。

    【分析】(1)通过对s﹣t图象的分析可知,在OA、AB段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距离,根据v=求出各段的速度大小,然后比较进行判断;
    (2)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由图知,OA段的时间t1=25min=1500s,这段时间通过的距离为s1=1800m,
    OA段的速度:v1===1.2m/s;
    AB段的时间t2=30min﹣25min=5min=300s,AB段的路程为s2=3600m﹣1800m=1800m,
    AB段的速度:v2===6m/s,
    因为1.2m/s<6m/s,即:v1<v2,所以骑车为图中AB段,步行为图中的OA段;
    (2)全程的时间t=30min=1800s,全程的路程s=3600m,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v===2m/s=7.2km/h。
    故答案为:骑车;7.2。
    【点评】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关键知道要求平均速度必须知道总路程和总时间,难点是对图象的分析。
    23.(2分)如图所示,补画出入射光线的光路图,并标明入射角的大小。

    【分析】先作出法线,然后根据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完成入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反射角。
    【解答】解:
    过反射点作垂直于平面镜的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入射光线;
    因为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50°,所以反射角等于90°﹣50°=40°.又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入射角为40°.如图所示: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意光线是实线,法线是虚线。
    24.(2分)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成虚像、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作出AB的像。
    【解答】解: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

    【点评】在平面镜成像作图中,若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要先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先作出端点和关键点的像点,再用虚线连接各点即为物体的像。
    三、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共14分)
    25.(7分)小明周末去北京参加科技比赛,周五下午16:30放学后出发,周六上午比赛,小明查到符合条件的高铁、飞机班次如图所示。求:
    (1)已知大连北站到北京南站的高铁里程是981km,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2)已知飞机飞行平均速度约800km/h,飞机航空里程为多少千米?

    【分析】(1)从图片中得出大连北站到北京南站高铁运行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可求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
    (2)从图片中得出飞机飞行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可求飞机航空里程。
    【解答】解:(1)由图可知,大连北站到北京南站高铁运行的时间为t=5h27min=5.45h,
    则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v===180km/h;
    (2)由图可知,飞机飞行的时间t′=1h45min=1.75h,
    则飞机航空里程:s′=v′t′=800km/h×1.75h=1400km。
    答:(1)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约为180km/h;
    (2)飞机航空里程为1400km。
    【点评】此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速度公式的应用,难度不是很大,从图片中得出相关信息是关键。
    26.(7分)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已突破7000m,世界领先。“蛟龙号”潜水器在某次下潜之前,用声呐向该海域的海底发出超声波,经过14s声呐接收到回声信号,“蛟龙号”从海水表面匀速竖直下潜到7000米深处,需4小时51分40秒的时间。(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求:
    (1)该海域的深度为多少?
    (2)“蛟龙号”的下潜速度是多少km/h?
    【分析】(1)先算出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变形公式s=vt就可求出海域的深度;
    (2)根据速度公式v=算出“蛟龙号”的下潜速度。
    【解答】解:(1)因为声音传播到海底的时间为总的时间的一半,则t=×14s=7s,
    由v=得,该海域的深度:s=vt=1500m/s×7s=10500m;
    (2)“蛟龙号”下潜时间:t′=4小时51分40秒=17500s,
    “蛟龙号”的下潜速度:v′===0.4m/s=1.44km/h。
    答:(1)该海域的深度为10500m;
    (2)“蛟龙号”的下潜速度是1.44km/h。
    【点评】本题考查了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及速度公式的计算,弄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
    四、综合题(本题共5小题,共28分)
    27.(4分)同学煮面条时发现锅内水剧烈沸腾着,液面上方一定距离以上出现大量“白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白气”又消失了。自己靠近锅上方搅拌面条的时候,戴的眼镜上蒙了一层薄薄的水雾,请用学过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
    (1)液面上方一定距离以上出现大量“白气”的原因;
    (2)“白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又消失了的原因;
    (3)眼镜上蒙了一层薄薄的水雾的原因。
    【分析】(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水蒸气遇冷就会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气”;
    (2)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解答】答:(1)锅内水剧烈沸腾着,由于周围温度高,水蒸气没有液化,当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随着温度的降低,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滴,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
    (2)“白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又消失了的原因是小水滴又从液态变为了气态的水蒸气,发生了汽化;
    (3)眼镜上蒙了一层薄薄的水雾的原因是热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在了眼镜片上。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态变化现象,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
    28.(5分)研究小组课外实践活动中选择探究“不同材料的隔音性能”时,用报纸、海绵、毛巾等不同材料包住正在响铃的闹钟,实践过程如下:
    (1)设计活动时同学想到材料的厚度、包裹方式都可能影响隔音效果,则实验时具体操作时应选用  厚度 相同的报纸、海绵和毛巾,用相同的包裹方式包住正在响铃的闹钟,听闹钟声音  响度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的变化。
    (2)同学提出声音的变化不容易辨别,于是用声音监测仪来完成研究。将声音监测仪放在距闹钟1m处,记录声音分贝,再记录下被上述材料包裹后的声音分贝如表,请回答:


    隔音材料
    厚度
    包裹
    方式
    隔音
    材料
    包裹前声音
    响度/dB
    包裹后声音
    响度/dB
    材料的隔音
    性能
    I
    相同
    相同
    报纸
    57
    42

    2
    毛巾
    38

    3
    海绵
    29

    ①记录声音分贝时是否需要保证检测仪距闹钟距离相同? 相同 ;
    ②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海绵的隔音效果最好,报纸的隔音效果最差 。
    (3)小组同学发现生活中隔音材料的应用很广泛,使用隔音材料是在  传播过程中 减弱噪声。
    【分析】(1)实验应采用控制变量法,要保证各种不同的隔音材料的厚度相同;靠听到声音的响度大小可以判断隔声性能的强弱;
    (2)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检测仪的放置位置;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结论;
    (3)控制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入手: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1)为了排除材料的厚度、包裹方式对实验的影响,实验时应选用厚度相同的报纸、海绵和毛巾,用相同的包裹方式包住正在响铃的闹钟;通过听闹钟声音响度的变化,判断隔音效果;
    (2)①为了排除距离的影响,记录声音分贝时需要保证检测仪距闹钟距离相同;
    ②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海绵的隔音效果最好,报纸的隔音效果最差;
    (3)使用隔音材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1)厚度;响度;(2)①相同;②海绵的隔音效果最好,报纸的隔音效果最差;(3)传播过程中。
    【点评】本题研究材料的隔音性能,考查数据分析和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及减弱噪声的途径。
    29.(6分)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实验器材有:一辆小车、一块秒表、一块长木板、一个小木块。

    (1)本实验测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v= 。
    (2)实验时,斜面倾角大小要合适,若斜面倾角过大会导致  小车下滑过快,不便于测量时间 ,若斜面倾角过小会导致  小车不能从斜面顶端自由下滑 。
    (3)经测量,s1=0.90m,s2=0.40m,实验中测量小车路程的测量工具是分度值为  0.1 m的刻度尺。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的过程中,时间记录如图所示,则小车在s3这段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是  0.5 m/s。
    (4)科学表明,人或多或少都有反应时间,即看到小车到达B点或C点,同时停止计时,会因反应时间而使测量产生误差,会导致平均速度的测量值偏  小 (选填“大”或“小”)。

    【分析】(1)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
    (2)倾角太大,小车下滑速度过快,不便于测量时间;倾角太小,由于摩擦力原因,小车不能自由下滑;
    (3)根据长度测量读数的要求,可以知道刻度尺的分度值;根据小车下滑s3的路程和时间即可求出平均速度;
    (4)人或多或少都有反应时间,停止计时时,小车已经过了B点或C点,记录时间偏长,根据速度公式v=可知,测得的平均速度的偏差。
    【解答】解:(1)实验的原理是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再求解平均速度,即v=;
    (2)为了方便测量时间,斜面的倾角大小要合适。倾角太大,小车下滑速度过快,从顶端到底端所用时间很少,不便于测量时间;倾角太小,由于摩擦力原因,小车不能从斜面顶端自由下滑;
    (3)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因此数值的倒数第二位即为分度值的那一位。由“0.90m”,可知“9”为分度值的那一位,即9分米,因此测量路程的测量工具的分度值为 0.1m;
    小车在s3这段运动过程的路程s3=s1﹣s2=0.90m﹣0.40m=0.50m,所用的时间t3=16:20:38﹣16:20:37=1s,则小车在s3这段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v3===0.5m/s;
    (4)由于人或多或少都有反应时间,当看到小车到达B点或C点,同时停止计时,此时小车已经通过B点或C点,测量的时间会偏大。根据速度公式v=可知,在通过路程一定时,所测量的时间偏大,求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小。
    故答案为:(1)v=;(2)小车下滑过快,不便于测量时间;小车不能从斜面顶端自由下滑;(3)0.1;0.5;(4)小。
    【点评】本题目考查了“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实验的关键是正确读出小车不同阶段的路程和对应时间,再计算小车平均速度。
    30.(6分)某小组在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实验。

    (1)实验前,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室内温度是  27 ℃。
    (2)该同学所用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为节约实验时间,请提出改进方案(只写一条,合理即可): 加盖 。
    (3)实验记录的数据如表,请在图丙中的坐标纸上画出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
    时间t/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t/℃
    90
    95
    98
    99
    100
    100
    100
    100
    (4)根据图像可得出的温度变化特点是  水沸腾时温度不变 。
    (5)为得出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特点,实验中除记录时间和温度外,还需要观察并记录的实验信息是  气泡的变化 。
    【分析】(1)温度计读数时要先观察液面在零上还是零下,再根据分度值读数;
    (2)节约实验时间,可以从减少热量的散失、提高水的初温和减少水的质量分析;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作图即可;
    (4)水沸腾时温度不变;
    (5)水沸腾时和沸腾前气泡的变化不同。
    【解答】解:(1)由图可知,温度计的液面在零上,分度值是1℃,此时室内温度是27℃;
    (2)为节约实验时间,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因此可以给容器加盖;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画出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下:

    (4)根据图像可得出的温度变化特点是水沸腾时温度不变;
    (5)为得出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特点,实验中除记录时间和温度外,还需要观察并记录的实验信息是气泡的变化。
    故答案为:(1)27;(2)加盖;(3)作图如上所示;(4)水沸腾时温度不变;(5)气泡的变化。
    【点评】本题考查了水沸腾的实验,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
    31.(7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研究小组提出“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完成探究,设计如下实验:
    (1)选择器材时,研究小组对实验盒中的平面镜和玻璃板对比后选择玻璃板进行实验,理由是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
    (2)为记录比较物(蜡烛A)、平面镜和  像 的位置,设计在实验台上铺一张大白纸,并在白纸上做好记录。
    (3)尝试实验过程中,同学发现无法直接记录蜡烛在平面镜后像的位置,因为这个像用光屏无法承接,说明平面镜成  虚 (选填“虚”或“实”)像,同学向老师求助,老师提供了一只与蜡烛A完全相同的蜡烛B,蜡烛B在实验中的作用是①替代  蜡烛A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②替代  蜡烛A的像 记录像的位置。
    (4)实验中,小组同学对是否点燃蜡烛B持不同意见,你的看法是: 将另一侧的蜡烛B点燃,结果使得玻璃后面太亮,前后对比不明显,所以像会更不清晰。 。

    【分析】(1)玻璃板是透明的,不仅可以反射光,还可以观察到另一侧的像,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在实验台上铺一张大白纸,并在白纸上做好记录,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到镜面的关系;
    (3)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选取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用完全相同的蜡烛B来代替蜡烛A,用到了等效替代法;
    (4)在实验中,点燃A蜡烛,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慢慢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重合为止,证明像与物的大小相同。在实验中玻璃板起到平面镜的作用,在镜面前的亮度越大,则其成的像越清晰。
    【解答】解:(1)不能用平面镜做实验因为其不透明,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利用了玻璃的透光性,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为比较物、平面镜和像的距离,设计在实验台上铺一张大白纸,并在白纸上做好记录;
    (3)同学发现无法直接记录蜡烛在平面镜后像的位置,因为这个像用光屏无法承接,说明平面镜成虚像;老师提供了一只与蜡烛A完全相同的蜡烛B,蜡烛B在实验中的作用是①替代蜡烛A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②替代蜡烛A的像记录像的位置;
    (4)将另一侧的蜡烛B点燃,结果使得玻璃后面太亮,前后对比不明显,所以像会更不清晰。
    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像;(3)虚;蜡烛A;蜡烛A的像;(4)将另一侧的蜡烛B点燃,结果使得玻璃后面太亮,前后对比不明显,所以像会更不清晰。
    【点评】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相关试卷

    辽宁省大连市一一七中学 2023-2024学年上学期八年级期中物理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一一七中学 2023-2024学年上学期八年级期中物理卷,共6页。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共3页。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下列数据中,符合实际的是,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