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职)基础模块 上册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学案
展开18报任安书
一、课时目标
1、 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 梳理本文的层次结构,学习本文层层深入、曲婉有致的、迂回曲折的行文艺术。
3、 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二、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文章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书,就是信的意思。任安,字少卿,汉武帝时人。他在任益州刺史时曾给司马迁写信,要司马迁利用在汉武帝身边任职的便利条件(司马迁出狱后,为中书令,是宫廷中的机要官员)“尽推贤进士之义”。司马迁没有立即答复,到任安因戾太子事获罪被判腰斩,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述说了因李陵事件而蒙受的奇耻大辱,倾诉了郁积在内心的痛苦和愤懑。说明了自己“隐忍苟话”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一书的决心。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历程,可以用“悲壮”二字来概括。我们要认识司马迁。了解他的曲折丰富的思想感情,了解他的忍辱负重的生命历程,并进而读懂《史记》,读懂中国的历史,《报任安书》是不可不读的。因为这是司马迁用自己的笔蘸着自己的血泪写下的,通过它,我们可以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三、预习环节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头抢( )地 伏法受诛( ) 暴( )肌肤 鞭棰( ) 圜( )墙 占卜( )槛( )阱 缧( )绁 囹圄( ) 愠( )色 倜傥( )
四、走进课文
2、研习第1-2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研习第3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4、研习第4-6段,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5、研习第7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五、基础巩固
6、下列词语,加粗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曩(nǎng)者 阙(què)然 囹圄 (líng yú)
B.倜傥(tìtǎng) 愤懑 (mèn) 放失 (shì)
C.缧(léi)绁 闺閤(hé) 剌(là)谬
D.强(qiǎng)颜 将相(xiàng) 愠色(yùn)
7、下列加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下至于兹(现在) 不逊(不谦虚)
B.若望仆不相思(怨恨) 幸勿为过(过错)
C.弥甚(更加) 若有所亡(失)
D.累百世(积累,经历) 曼辞(美好)
E.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考订)
F.亦以究天人之际(推断,研究)
8、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吾视其辙乱 B.窥镜而自视
C.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瞋目视项王
9、下列加粗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仆诚以著此书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D.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10、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B.思垂空文以自现
C.放矢旧闻 D.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E.则仆偿前辱之责 F.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11、下列加粗词古今意义相同的是( )
A.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C.恨私心有所不尽 D.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
12、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吾视其辙乱 B.窥镜而自视
C.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瞋目视项王
13、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译:假如我受到法律的制裁被杀,就像在九头牛身上去掉一根牛毛,与杀死一只蝼蚁有什么区别呢?
B.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译:所以,在地上划圈为牢,气节之士势必不肯进去;用木头削成狱吏,气节之士也认为不可受它审讯,拿定主意在受辱之前自杀。
C.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译:我虽然怯弱,想苟活偷生,但也知道舍生就死,怎么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的侮辱之中呢?
D.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译:时至今日,我即使想要修饰打扮,用傲慢的言辞为自己解脱也无济于事,一般人不会相信,只不过自取侮辱罢了。
参考答案
2、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3、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即使死去也是毫五意义的。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身受极辱,即使死去,也应该在受辱之前。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4、第4段写就极辱而不自杀的另一原因,让文采表于后世。第5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4段的人物是第5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6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5、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6、D 7、B 8、C 9、A 10、D 11、B 12、C 13、D
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庖丁解牛优秀学案: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庖丁解牛优秀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写作背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基础模块 上册三 公输精品导学案: 这是一份基础模块 上册三 公输精品导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材助读,文言知识,反思总结,《公输》译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语文人教版(中职)基础模块 上册哦,香雪/铁 凝学案: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人教版(中职)基础模块 上册哦,香雪/铁 凝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预习案,探究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